登陆注册
32481900000008

第8章

喻疑顯正之餘

言別則略指三門大意在一頓彼料簡文問略明三種止觀略指與大意名相似同是故重問云何同異答中分於通別二意通則略指只是大意別則略與大意不同以不同故略有三種大意但在三中之一故文云漸與不定置而不論人不見之便於三外別立頓頓。

釋曰此當第七明三門與大意章有通有別言略指三門者在章安序中明三種止觀也凡有數處之文至正說大意中三止觀結而與三門法相似同是故以大意章對於序文而為料簡應知此料簡文雖無私謂之言乃章安之詞也故問云略與大意云何同異答中具有通別二意通則略指只是大意別則略與大意不同以不同故略有三種為辨差也大意一章雖有數處三止觀結但在三中之一謂圓頓也觀師不曉乃謂大意唯在一頓便立三外別有頓頓是不知文意之甚也。

安心文末先以次第三觀結數次以一心結數次第義當於別一心義當於圓此圓還同初總安心為結數故義開三別次還依本以結一心不見此意異說便生。

釋曰此當第八斥不曉三別止觀與一心止觀結數之意夫安心者有二一者總安二者別安先總安心即是圓頓約此圓頓論別安心故知總安是別安之總別安是總安之別以總冠別無以異也為結數故先寄次第三觀以結其數次以一心以結其數應知次第之三約義開之次則還依本圓以結一心觀師不見便謂三外別有頓頓非妄而何結數已見上文不復出矣。

言發心文末一止觀結者大意五章文相寬總是故皆以止觀結之或時唯用一止觀結如六即文六文皆一或復唯用三止觀結如隨自意文末或時俱用三一結之如前所引復闕無結文如常行等三種三昧。

釋曰此當第九明三一止觀結文無殊言發心文末一止觀結者此牒觀師僻見遂據此文以立三止觀外別有一頓頓觀也言大意五章文相寬總是故皆以止觀結之此荊谿出於五略中結文之意也大意一章文有五略故云五章以此五略包下九廣文相寬總恐尋讀者心有異緣是故諸文之下皆以止觀結之此總示也此下別示言或時唯用一止觀結如六即文六文皆一者始從理即名字觀行乃至究竟并以一止觀結之故云六文皆一纂者云前之四即則有結文後之二即則無結文謂荊谿誤六結之文昭然可見不細尋之輒詐祖師非狂妄耶或復唯用三止觀結如隨自意文末者彼止觀云復次但約最後善明隨自意此是次第意漸次結也若善惡俱明隨自意即是頓意圓頓結也若襵牒之善明隨自意此則不定意此襵牒善非前二攝不離前二於頓起漸於漸起頓故不定也或時俱用三一結之如前所引者謂四諦顯是中以三止觀結四弘中以一止觀結故云也復闕無結文如常行等三種三昧者應云如常坐等三種三昧以隨自意中結文則多言常行者或恐文誤。

又若俱用三一結者只是通別不同何者一種結云發菩提心即是觀邪僻心息即是止當知三種無不發心邪僻心息。

釋曰此當第十明三一結只是通別有三初明一結為通二又三下明三結義亦屬通三此第下明初文與今辨釋有異初文云若俱用三一止觀結者此重牒上文或時俱用三一結之如前所引者只是通別不同耳用一結者為通用三結者為別何者下問起釋出一止觀結云發菩提心為觀邪僻心息為止是則三種止觀無不發心無不邪息當知此一是通是總如何謂是三止觀外別一頓頓耶。

又三種結者亦是通義以通三故是故結之始從三藏終至圓頓皆悉有於漸頓不定具如第三偏圓文中及玄文第十判教相中四教是別三種是通。

釋曰此當第二明用三結義亦屬通言亦屬通者初文以一結之而名為通蓋通總之通也此一總三故名通也今明三結應名為別而亦名通者乃取四教為別教教自有漸頓不定故亦名通應知藏等四別通有此三是故結之言具如第三偏圓文中者止觀第三卷第五偏圓章中及玄文第十判教相中并以四教為別三種是通於四教中當分則以因位為漸極果為圓入位不定而為不定彼文甚廣恐繁不引。

此第一文不歷四教一一以三結總以四教共為三結以三對一三復為別人不見之便以又以之言憑茲別立深不可也。

釋曰此當第三明於上文與今辨釋有異上據偏圓及玄第十并以四教為別三結為通故藏至圓一一皆用三止觀結今文乃據止觀第一發大心中所明感應及四悉等皆通四教只於此四用於三結是則四教為總三結為別此以教總而結別自為一番總別也又以三對一三復為別上文對教成別今文對一復別乃是以一對三三又為別如此三一只是總別豈有三外別立頓頓耶觀師不見乃以天台三觀結外云又以一止觀結指此又以等言以立頓頓不知此一即是通總約此建立無乃為謬乎。

問兩種頓位同異云何答住前則別。

釋曰問文可見答云住前則別者即是謂漸頓位者住前斷四住頓頓位者住前圓伏五住登住圓破五住故云住前則異也。

喻曰凡列位者皆須準教及以古師一家立位唯分四別一期教迹因果顯著有始有終莫過此四三藏則四果支佛百劫僧祇通教則三乘共位及名別義通別圓並立五十二位但行有賖促斷伏不同圓依法華更加五品一家所用諸部咸然輒不曾聞兩頓之位已如前破。

釋曰言三乘共位者因果俱通位也且從當教有始終說若乃通別通圓藉通開導之位有始無終非此所論名別義通者借別教名名通教位加以十信為乾慧地名信忍住行向三名伏忍柔順忍初地得無生忍為見地二地至七為羅漢八為支佛九為菩薩第十寂滅忍為佛地此乃借別教名名通位也具在玄文別圓次位其周足者莫過華嚴瓔珞是故今云並立五十二位也言行有賖促伏斷不同者別人先空次假後中動經百千無量恒河沙劫方入十信位等故云賖也圓人根利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生法忍一生可獲或障重者不過三生故云促也言斷伏不同者別人住行向三伏無明惑初地方破圓人五品十信伏無明惑初住即破故云不同更加五品已見上文一家教門曾不聞於兩頓之位觀師謬立破意已如反以仁王四住先落文破之是也。

問何故分別立二頓耶答由根利鈍立二不同喻曰自昔承稟一圓家教法不見二頓而分兩根處處文中但云華嚴兼於利鈍利則圓教鈍則別人或一一教中而分三根或信法二行以分利鈍是則教教部部無不皆然來至法華同入一實無容開會同一根性仍稱為鈍覆權隱迹有利有鈍而名為利深不可也。

釋曰承稟一圓家教法者此文多一圓字不成句讀仍又倒文或一一教而分三根者謂當教各有上中下故或信法二行以分利鈍者信行藉聞故鈍法行內照故利又信行一聞即悟故利法行歷法觀察故鈍或俱利鈍信行聞利修鈍法行修利聞鈍教教部部無不皆然者此約法華已前四當分說來至法華同入一實無小無大同歸佛界而僻解師無容開會同一根性仍名為鈍無容者不許也反以開顯一實名為鈍根却以覆權隱迹有利有鈍而名為利華嚴未開故覆權隔彼聲聞使如聾瘂故華嚴未開迹故隱本但云寂場始成故豈以開權顯本而為鈍却以覆權隱本而為利耶。

問方等中四漸中開四兩四中圓為何同異答但是四教中圓皆是漸圓。

釋曰設此問者試探觀師及其答出果然不曉。

喻曰此師不識漸教之義是故不知方等只是漸中之一謂言漸教與方等殊即便答云但是四教皆名為漸若知不別云何便答但是之言借使法華會前四教中圓皆名漸圓法華開權獨顯一圓何故仍立漸圓之稱若爾但識四教從漸之言不了法華開廢等意因茲暗立漸頓之言。

釋曰此文斥彼不解方等中四與漸開四只是一四致有妄答之過言不識漸教之義者夫事不頓成故謂之漸鹿苑漸初也方等漸中也般若漸末也設此漸者有二意焉一者為取法華機故次第豎入是故鹿苑證果方等彈呵般若淘汰得至法華開顯授記二者法華會前有堪入道者橫施四教一一赴之漸教之義正在於斯方等只是漸中之一彼不知此乃謂方等中四與漸四殊即便答云皆名為漸是故應知漸開出四者總三時漸開出四耳豈有漸開四外更有方等之四耶若其知者那得答云但是四教皆名為漸耶言借使法華會前四教中圓皆名漸頓者此乃縱許之詞也法華開權獨顯一圓何故仍立漸圓之稱是則開權顯實有何功耶若爾但識從漸開四之言不了漸教所以是涉道之淺也而亦不了開廢之意在超八因以暗心立漸頓之名致茲誤謬之如此也。

問涅槃中圓復何差別答亦是漸圓喻曰若如所判始自鹿苑終至涅槃一槩漸圓玄文何故苦破光宅光宅仍以法華異昔引昔通謾尚乃破之此師稟受山門翻更不如光宅應云涅槃雖四前三知圓方等雖四三不入實漸中開四不殊方等諸文盛說何足復疑依彼所論涅槃圓伊便成無用復有一行乃是徒設。

釋曰僻解師以自鹿苑至涅槃教一槩為漸尚不及光宅雲師而尊法華以異昔教故立法華為廣高長及以昔教為挾下短引昔通謾者而不簡於諸味中圓同法華妙故遭天台二十四難故云苦破觀師稟山門教反不如之何學道滅裂耶纂者云謾字誤應從此漫聞見不博耳。

問涅槃四教俱入圓不答有不入者十仙外道即是其流喻曰徒聞涅槃入實之言不曉捃拾得入之意若十仙不入三修豈聞初後俱無中間寧入十仙不入世尊何故為其說常破云汝外道中因雖是常而果無常我佛法中因是無常而果是常乃至陳如色常受想行識常餘諸外道大意皆爾如何謬判以為無常易見之文尚謬況復難見耶。

釋曰徒聞涅槃入實之言不曉捃拾得入之意者應知由捃拾故一切入實以法華如秋大收以涅槃如收歛殘餘是故殘餘一切皆入如何却言十仙不入耶言十仙者一闍提首那二婆私吒三先尼四迦葉五富那六淨梵志七犢子梵志八納衣梵志九弘廣十須跋陀羅若此十仙不得入者三修之法豈得聞耶既聞三修安得不入言三修者而有三種一邪三修即外人所計常樂我也二劣三修即小乘無常苦無我也三勝三修即大涅槃常樂我也今文中言三修者即勝三修也不言淨與不淨者為對外道邪三故但三耳言初後俱無中間寧入者涅槃初會明常住宗即常樂我勝三修也後明十仙入實亦勝三修初後既然中間寧不入真實耶若十仙不入者世尊何故為其說常如闍提首那以因果是無常難佛佛即問云汝性是常耶是無常耶首那答言我性是常佛問汝性能作一切內外法之因耶答言如是佛問云何作因答言從性生大從大生慢乃至二十五法佛問是大等法常耶無常耶答言我法性常大等諸法悉是無常佛問如汝法中因常果無常然我法中因雖無常而果是常有何等過言乃至陳如色常等者此陳如品中對告陳如云色是無常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然陳如品在十仙前今文所引先引十仙次方陳如乃至之言却以後文超至前耳有理存焉無以文之前後而為妨之十仙之中一仙既爾諸仙皆然乃至第十為須跋陀羅說真實想等入實之文明如日月如何暗判為不入實是無常耶。

問止觀第一卷後多種譬文如迦陵頻伽聲擣萬種為丸在大海浴阿伽陀藥等為喻何頓答並是漸頓何以故猶在[穀-禾+卵]中萬種須擣須待諸水入於大海須合諸藥為阿伽陀故是漸頓若不出[穀-禾+卵]諸水是海不擣萬種不合為藥任運自具方是頓頓。

釋曰此答文中僻解師以諸譬文皆為漸頓而作譬喻是故結云故是漸頓即出頓頓譬云若不出[穀-禾+卵]者意云迦陵鳥猶在[穀-禾+卵]中尚猶未出待出方更轉勝故知譬漸頓不若不出[穀-禾+卵]為頓頓譬諸水入海不若諸水自具香丸合藥不若不擣不合方為頓頓之譬。

喻曰此中二失一者不曉喻旨二者違於自言不曉喻者夫言喻者但約少分故大經云不可以喻喻真解脫如雪山類象豈可求其尾牙舉扇喻月豈可求其光挂況本文意意在一法具是諸法取現見者以之為喻未入海諸水不具未擣為丸眾氣不足自餘諸鳥[穀-禾+卵]中不鳴餘藥雖合治病不徧故用此等以為頓喻如何破喻而為漸圓養子不肖過而難他喻即其事也。

釋曰此僻解師因難譬喻而成二失一者不曉喻旨二者自語相違不曉喻旨者凡言喻但取少分而已大經云不可以喻喻真解脫如以雪山之白以喻白象豈可責其不具尾牙如以滿月以譬佛面不可責其無眉眼口鼻耳等如舉扇喻月豈可責其無光挂等文中挂字誤應從木不應從手言光桂者且順世俗云月有桂樹耳纂者云舉扇恐誤應云舉面諸文舉扇喻月有之何必疑此言況本文意意在一法具是諸法取現見者以之為喻者具是字恐誤應云具足凡字之誤者或聲相類故誤或形相類故誤此形相類也本文意者止觀文意也譬如大海具一切水此譬一法具一切法如擣萬種香為丸若燒一塵具足眾氣一塵譬一法具一切法也如何以未入海諸水自具為頓頓譬以不擣為丸之香自具為頓頓譬迦陵鳥在[穀-禾+卵]中鳴其聲已過一切鳥音況出卵乎此譬稟圓頓止觀行人雖未破無明[穀-禾+卵]即已超過七方便上況破無明乎如何破云猶在[穀-禾+卵]中尚待出[穀-禾+卵]不若不出[穀-禾+卵]為頓頓譬餘藥雖合治病不徧者止觀云譬如良醫有一祕方總攝諸方功兼諸藥阿伽陀藥也如何破云不合為藥自然具者為頓頓喻言養子不肖者肖似也夫世人稟父母遺體必骨法相肖所為亦然觀師稟學荊谿道不相肖故云養子不肖過過謂作過非循理也而難他喻者以法望喻喻為他也即其事也者即同世人養子不肖作過故云也此不曉喻旨也。

二違自言者自立大意以為頓頓此等喻文皆在大意如何自斥以為漸圓。

釋曰此等喻文皆在大意者一往之言也其實擣萬香大海浴文在序中頻伽鳥阿伽藥在大意中觀師既立大意而為頓頓反斥此喻而喻漸圓豈非自語而相違耶。

問第一卷中實非父子兩謂路人此喻何等答實非骨肉是前兩教兩謂路人是後兩教喻曰此深不見文中喻意文以界內界外各有一理理各兩教以為能詮並以四諦以為迷解文中自合瞋以譬集打以譬苦若兩謂父子瞋打薄者以譬直教兩謂路人瞋打厚者以喻紆迴此謂道諦智解不同故使滅諦即離亦別若即解者苦集即理如路人為父子若離解者苦集異理如父子為路人當知實非骨肉兩謂路人但約拙教一離義爾亦闕分判界內外是何等拙而便跨節以為四教具如止觀記中釋。

釋曰以路人為父子以父子為路人通為界內界外而作譬也界內外各有一理界內真理也界外中理也由迷一真有輕重故則有藏通二教由迷一中有輕重故則有別圓二教四教各有苦集滅道之四諦也藏別二教苦集重故如兩謂路人瞋打則厚迂通化城迂通寶所通圓二教苦集輕故如兩謂父子嗔打則輕直通化城直通寶所此四四諦者但是即離之異耳若約即解苦集即道滅如路人為父子若約離解苦集非道滅苦集之體本是道滅以解拙故如父子為路人當知止觀第一云實非骨肉兩謂路人者但約拙教一離義爾言一離者不對即說故云一離觀師如何謂實非骨肉為前兩教兩謂路人是後兩教耶言亦闕分判界內外是何等拙者既分四教二拙二巧亦應可見。

問漸之與師為同為異答此二不同漸則開四別不開四喻曰既其不識漸教開四徒與別教弁異何益今言漸別皆應開四者兩文不同漸教開四已如前說別開四者具如別教四弘之中約四諦境皆歷四教但須委知開四所以然於別人自行化他未必全立四教之名但云界內界外曲直巧拙自行則次第豎入化他則隨緣橫被被機雖橫行終成豎自行雖豎徧學成橫如初入空偏用析體以破見思仍是偏用一門自行若至十行為利他故方始徧習析體八門及以無量無作八門爾時所習乃得名橫是則自他四教義足讀文不委義理輕疏而便謬判別不開四。

釋曰此一節文所明別人自行豎入之四化他橫學之四文義璨然不復釋也。

問商略之文為是何處答挹流尋源已下文是喻曰此亦二失一者不曉新舊文意二者商略謬判祖承初不曉文意者舊本十章前五是序後五是正故舊本初云竊念述聞共為十章商略等五名為竊念己之私竊興念序故開章等五名為述聞述己親從法會聞故再治改者良以竊念不應連接述聞為十故廢商略五章之名章名雖廢仍存其文述聞五章次第雖在亦沒章名新移商略之文以為引證之例首加止觀等字用為通序則以挹流等文用擬別序人不見之便為亂說空張舊本商略以消別序新文奈何商略之文復彰祖承之後甚不可也。

釋曰僻解師難前諸喻令成漸圓之喻既成二失今指商略以為祖承復成二失故云亦也言不曉新舊文意者舊文第二本也新文今現行本也舊本首云竊念述聞共為十章一商略二祖承三辨差四引證五示處此五章者乃章安私竊興念之所序也正說五者一開章二生起三分別四料簡五解釋此乃章安自述從法會所親聞之法是故云竊念述聞共為十章然再治定其意在何謂由以將己之五章及所聞之法合為十章意似不便故再治定沒舊章名以再治文但為序正於初序中乃安止觀明靜等擬經之通序也自挹流尋源已去乃當別序再治定意其在斯乎如何觀師以商略等名而分再治定文故再治文迴舊商略以為圓證故云略引佛經粗彰圓意如何以商略文為祖承耶況商略文在第一科祖承居二也觀師妄指商略在祖承後故云甚不可也。

問挹流已下正當舊本祖承之文如何將為商略文耶答正是商略有師無師故云商略喻曰舊釋商略云略引佛經粗彰圓意故云商略即引華嚴了達賢首聞圓等文今乃判他祖承之文而為商略有師無師既將祖承以為商略祖承儻更指後辨差從始至終重重妄說。

釋曰華嚴了達賢首等已見上文餘皆可曉不復記也。

問有情心法并有情色及外依報此之三法頓及頓頓起觀何殊答頓頓隨觀即具諸法漸頓心具餘二則無喻曰據此答文却用漸圓為頓頓何者四教中圓奚嘗不云三處具法故四念處圓文中云非但唯識亦乃唯色唯聲唯觸三處具法正是四教末後之圓今謬判為頓頓文者驗知諸判但用胸襟又漸圓既知心具諸法諸法徧攝豈隔色耶色攝入心心即是色如何謬判唯心具耶若別教人初心色心并不具法何獨色耶漸頓迴互教門雜矣教門既雜依教修觀冥如夜遊。

釋曰此斥三處具法謬判頓頓之失也何者僻解師謂漸頓觀者止論心具諸法餘二不具若頓頓觀者隨所發觀即具諸法如此判者乃成却以漸頓為頓頓也故四念處中圓四念處云非但唯識亦乃唯色等色兼內色及外依報是則三處具法明文在茲何謂漸圓只明心具況又漸既知心具則一切唯心心外無色色即是心豈有心具非色具耶若言心具色不具者進不成圓退不成別圓則圓於一切色心內外一切咸徧別則別人初心若色若心并皆不具何獨色法不具法耶言漸頓迴互者既以四教中圓而為漸頓復用四教中圓具法而為頓頓於解回惑則教門雜亂依教修觀暗如夜遊何所至耶。

問此二種觀初心何別答頓頓觀者初發心時三諦俱觀漸頓觀者先觀中道離於二邊二觀先成見思前破後證中道三諦方同喻曰雖指文中三處五處以立頓頓既無正義約觀判位亦無正文大師唯引諸經明位以證四教不見引證四教之外別立一頓況彼諸處頓頓之文盡是四教最後之圓彼以此圓判為漸圓云初發心者先觀中道一切教法都無此文別則先觀二邊方乃見思先落豈有但觀中道先破見思圓別不成都無所據。

釋曰此斥僻解師援引三處五處以立頓頓既無正義與而言之有文無義奪而言之文亦非也今約觀判位亦無正文者尚不有文義安有耶言三處者一指玄文藏等四外既有頓教二指玄文結教相中云今法華是漸圓三指法華中諸聲聞從小來等此三處也五處者一據第一卷舉神通喻圓頓止觀至識通塞中即三觀破於神通既破神通知非頓頓二據略指三門大意在一頓三據三止觀竟又云今依經更明圓頓四據安心文末初以三止觀結數次又約一心結數五據第一結發心文先三止觀結次又以一止觀結三五處文以為證據立頓頓觀一往似真再研則偽上文已破餘文可見不能盡記。

問一心三觀與三觀一心二文何別答一心三觀即是假三觀一心即是空非三非一即是中為破步馬神通故云空假若論頓頓一中具三喻曰本論三觀須有所以此是佛法大體又是一家要門凡用其名須得指實既用此三格一切法應曉三意方盡其門。

釋曰此一喻文凡有六段一總論三觀功能二一者下別示須曉三意三此三下明一三三一都非上文三意四縱觀下總明破橫豎通塞五又文下別明破橫通塞六破於下斥彼一中具三未是頓頓初文者本論三觀須有深義故云所以佛法大體無越三觀一家入道要門亦莫過於三觀凡用其名須得指實者謂指的實理格一切法者定一切法也若曉三意佛法大體一家要門皎在目前矣。

一者對境成觀如觀一心為不思議境及破法等文是也二者覆疏收束如第一卷合散非合非散三一非三非一等是三者寄名義立如門非門非門非不門權實非權非實等是。

釋曰此當第二別示須曉三意初文意者上已具陳二覆疏收束者止觀云非三而三三而不三非合非散而合而散非非合非非散不可一異而一而異輔行云非三而三下複疎三諦還成三諦非三而三假也三而不三空也亦應更云非三非非三中也文無者略耳言複疎者複其三諦疎漏文也何者凡言三諦者無相之謂真備法之謂假雙非之謂中如此說者體雖圓融語猶疎漏是故複云非三而三非三空也而三假也三而不三假即空也是則三諦皆空三諦皆假三諦皆中方成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三德密藏無疎漏也合散非合散等準此可知覆疏收束三諦還成三諦其意若此三寄名義立如門非門非門非不門此文在第一卷序中明三止觀畢云若封文為害須知文非文達一切文非文非不文能於一文得一切解為此義故以三種文作達一門此乃寄文之名義立門義也文既達於三諦由茲入實故文即門也此門即實相當體門也權實非權非實在偏圓中亦寄權實之名立三諦之義耳。

此三觀一心一心三觀都非此之三三觀意只是翻對破彼縱橫觀。

釋曰此當第三一心三觀三觀一心都非上文三種之意只是以語相翻破橫破豎之通塞耳對破下文當見。

縱觀唯約次第之三而不得一故以即一而三破彼縱義故云一心三觀破豎通塞橫觀唯得各別之一而不得三故以即三之一破彼橫文故云三觀一心破彼橫通塞人不見此便加雙非以對三觀。

釋曰此當第四分屬三一一三對破橫豎通塞在文可見彼僻解師便加雙非以對三觀非妄謬而何。

又文自云空即三故破步涉假即三故破乘馬中即三故破神通彼師乃云為破步馬神通故云空假步馬元是單空單假何須更以空假破之。

釋曰此當第五別破橫通塞文顯不復記。

破於橫別步馬神通正用圓教一中具三何故別云若論頓頓一中具三此是違文謬說令迷文者信之亦是立觀違文令謬觀者輒受。

釋曰此當第六斥僻解師不曉四教中圓一中具三破彼橫別步馬神通正用於此如何別云若論頓頓一中具三耶迷文故使迷文者信之謬觀故使謬觀者受之黠慧正觀之士豈信受耶。

問相待絕待有何同異答頓頓是絕待漸頓是相待喻曰誤之甚矣依此所判則應相待絕待俱非頓頓何者以玄文中判今法華具有二義謂相待絕待若爾何處別有頓頓絕耶。

釋曰此一喻文有四番意一斥非顯是二依彼下出彼謬立以正斥之三凡言下斥不識相待意四又亦下斥不識絕待意初文意者斥非云誤之甚矣顯是者依此宗判則相待絕待俱非華嚴之頓頓也以玄文中的判法華方具二妙除此之外更無有文別有頓頓為絕待者觀師之解真可笑。

又依彼所判則唯華嚴是絕法華純待若知法華具有二義復以待絕分為二頓當知此判自語相違據斯以論俱迷二待何者二待并須非漸唯頓判為相待又判為漸此復一重自語相背。

釋曰此當第二出彼謬立以正斥之彼有兩番自語相違一者彼師以華嚴為絕待法華為相待今反質之既稟天台宗教若其已知唯判法華具有二妙復以待絕而分二頓豈非自語相違耶此第一番自語相違也據斯以論俱迷二待何者夫二待者并須非漸唯頓既判法華為相待妙如何又判而為漸圓既云妙已安可漸耶此第二番自語相違。

凡言相待待前諸教為漸為麤方今法華是頓是妙頓居漸後兼所破說對漸明頓故云漸頓人不見之徒分待絕以對二經。

釋曰此當第三斥彼不識相待之義凡言者謂玄文文句止觀等文也必須待前諸教諸部為漸為麤方顯法華為頓為妙以法華妙頓在漸後所破兼能對漸明頓故云漸頓觀師不見玄文之意輒以二待而對二經妄謬甚矣。

又亦不識絕待之意絕於所待名絕待者方是妙頓彼乃離頓待別立絕名何為頓頓。

釋曰此當第四斥不識絕待之意言絕待者必須絕於所待論妙尚存所待絕待論妙絕於所絕方名妙頓彼乃離於法華圓頓相待別立華嚴以為頓絕何為頓頓何為絕耶。

問此法華之文具足二待豈可離文判屬二途。

釋曰言離文者謂離開二待文判屬法華及華嚴故。

答會竟無二未會則別喻曰此師非但迷於玄文待絕之名亦乃不達法華開會之意一代教法會在法華彼判法華唯有相待更立何部稱為會經若以法華會入華嚴華嚴實無開顯之說若爾兩俱未會應別立一經以會斯二。

釋曰此一喻文有四初指上迷二待名及不達法華開會之意二若以下遮以觀為會三今家下判彼華嚴尚為法華廢絕二待俱無四會竟下縱而奪之初文意者迷名指上也亦乃下起後也一代教法歸會在於法華以由如來出世本意意在一實初成正覺觀物未堪從一實相生無量法所謂二法三道四果二法者謂華嚴頓也三時漸也三道者三乘道也四果者四佛果也權不可以終用故會而歸之是故此經有相待焉有絕待焉彼僻解師乃判法華唯有相待若其然者更立何部稱為會經若以法華會入華嚴華嚴經中實無開顯之說若法華但有相待是未開也華嚴又無開顯之文則兩俱未會應別立一經以會法華華嚴二教終無是理。

若以觀會會則無文。

釋曰此當第二遮彼師恐其轉計謂約教義判於待絕分對二經既不可會約修觀說理應可融是故遮云會則無文無文則無教可憑無可憑則所判謬矣。

今家所判以法華之絕絕彼華嚴當知華嚴未絕明矣又何但未絕亦乃無待以兼別故獨顯不成尚非相待絕何所寄。

釋曰此當第三判彼華嚴尚為法華所待所絕二侍俱無何者以華嚴教自從法華一實施出若判麤妙乃為所待之麤若論絕妙乃為法華所開故知華嚴未絕明矣又復華嚴何但未絕以兼別故獨顯不成尚無相待絕待之名體何所寄。

會竟無二還歸法華何故判之云非頓頓。

釋曰此當第四縱而奪之既云會竟無二還歸法華何故復判法華云非頓頓此又一重自語相違也。

問法華之文豈有不會答對前稱待應無別理喻曰若據此答定判法華唯有相待雖有相待理亦不周但得待前之言失於能對之妙縱使法華但有相待終成不曉所待之名所待即前諸麤前謂華嚴若望彼所判還負己宗華嚴既麤頓頓何在法華咸妙頓頓不疑相待既然絕待可判。

釋曰言若望彼所判還負己宗者以彼立華嚴為頓頓絕待法華為漸頓相待是己宗也且相待論妙望前為麤前則華嚴等教既為所待之麤頓頓安在法華一部咸妙既無兼帶頓頓何疑只以法華相待為論尚爾絕待絕此豈分屬華嚴耶。

問修觀之法準義用文既同法華應依會義因何對昔而分二途又以法華為不會乃將華嚴為絕待。

釋曰此問意者蓋言凡論修觀必須準義用於經文依經作觀觀與經合方為正觀如今止觀必準開顯妙義用圓極之文故云準義用文也言既同法華者約開顯說同皆法華應依會義以立觀行因何對昔而分二途因何又以法華但有相待而為不會乃以華嚴所待之麤而為絕待耶。

答修觀不同於教是故觀二教一喻曰凡修觀者必依於教若觀二教一其理不成法華既融只應還依融義修觀其虗立二觀謬以絕為華嚴會義既歸法華頓頓之名徒設況教一觀二一觀無文又與立宗全成乖互本立華嚴為頓頓頓頓却歸於法華頓義既歸於法華言判為漸者謬矣。

釋曰言若觀二教一其理不成者謂必無此理也況教一觀二一觀無文者謂若依華嚴為頓頓觀則漸頓一觀無文若依法華為漸頓觀則頓頓一觀無文故云一觀無文餘文可見不復記之。

問觀本依教無教如何立觀答根別喻曰此乃臨急之說不思前後相違觀既隨根根本順教有根無教同於本迷若以頓頓為華嚴則漸圓無教若以法華為漸教則頓頓無文(問言喻文皆可曉不復記也)。

問曰云何名為頓頓觀相答前即後故名空後即前故名假前後不二名中喻曰後即是前何異前即是後徒於不二前後謬立空假之名實未能知三觀相狀(此問答喻亦可見)。

又自說云頓頓如法華六根清淨位但云六根清淨不云先斷見思故知是頓頓漸圓如仁王十善菩薩位既云長別苦海即是先除見思故知是漸頓。

釋曰此不設問但直引彼所迷所說即使喻之故無答文消釋二經文異意同斥非顯是已見上文不復再記。

喻曰自言相違不可窮盡初以法華為漸頓今以法華為頓頓況復不知山門諸部並將仁王以證法華法華云無漏意根仁王云長別苦海無漏與別苦但有因果之殊不見義同從文分二。

釋曰言但有因果之殊者法華從因故云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仁王從果故云長別苦海報果也爾前必有習因習果六根清淨也法華六根清淨即是習因習果之報因將必獲於長別苦海之報果觀師不曉分此二經以為漸頓頓頓誤之甚矣。

又云前文既云大意在一頓當知五略正明頓頓釋名已去并是漸頓。

釋曰此師以見料簡文云略指三門大意在一頓便謂五略正明頓頓釋名辨體及正修已去并是漸頓。

喻曰大意與下文但是廣略之殊如何分二故分別中將大意對八章十義分別廣略即其一焉豈有略頓而廣漸耶。

釋曰喻文有三初斥廣略義不相應二又第下斥解與行異三又若下汎引上下諸文反質初文意者略本略於廣廣則廣於略五略之略既是頓頓下之八廣如何是漸頓耶。

又第五初列前六重以開解今依解以立行如何以解為頓頓以行為漸圓依解起行行既違於解此乃目視東而足西膏南而明北。

釋曰此當第二斥解與行異也前六重開解者或以五重為解方便為行同異已見上文今依解以立行第七正修也言目東而足西者目止解也足止行也膏南明北者膏脂油之類可以助明明譬觀行膏譬觀解合譬可見如何以頓頓之解而立漸頓之行正所謂目東而足西也膏明亦然。

又若以大意唯在於頓頓何故大行通引三乘若下文唯在於漸圓何故復有一心止觀及中即三觀破前神通又若大意唯在頓頓何故發心四諦四弘十種發心皆列四教下文屬漸破亦同前文既相違依何立行。

釋曰此當第三引上下文反質二頓觀師若以大意唯在於頓頓者修大行中何故通引三乘如此則豈唯頓頓若謂下文以漸圓者巧安止觀及破法徧何故有一心止觀及通塞中中即三觀破神通如此則豈唯漸圓又若大意唯在頓頓何故發大心中四諦四弘十種發心皆列四教如此則豈唯頓頓耶下文屬漸更有顯然頓頓文相不能具引故云破亦同前此亦且順彼計作此破文其實一部無非圓頓立文既其相反觀行若為準則。

又云此之兩觀初心修觀太難分別須自入觀方乃得知喻曰如破徧初初入無生咸須依教況六章生解以導行初既云分別太難信是解心冥昧解既冥昧入觀無由彼解未明便推入觀何異闇證增上鼠唧鳥空而宣入證之言令他生於聖想忽令領納說實墜於過人實得說尚招愆違想故當重釁又若實得為何位次若假名與他何異若五品位便同大師予實不裁證者自了願不欺聖無違自心。

釋曰此斥觀師謬立二種頓觀既遭詰難無理可通乃云此之二觀初心修觀太難分別須自入觀方乃得知由此乃見解行俱非而又妄說過人之法且如破法徧初備列四門於四門中無生為首即須依於無生門教以立正行況復一部大旨前之六章而開妙解以解導行行始分別十境十乘詳矣明矣如何乃云太難分別豈非解心冥昧乎以解不明遭師詰難欲遮過咎便推入觀因此乃成增上慢罪夫妄對人趣稱過人法前人知解犯重罪前人不解犯偷蘭遮除增上慢及業報得或戲笑說或疾患說不犯言忽令領納說實者意云忽然令聞汝說而領受之謂汝說為實者墜於過人墜墮也若實得聖道向白衣說得提罪況違理情想之說故當得重釁也又且縱之若汝實得為何次位若假名名字者與他何異此顯名字者多矣若言五品位者應須便同天台大師得法華三昧發旋陀羅尼荊谿云予實不敢裁斷而較量之而云證者自了者荊谿誡云願不欺於眾聖願無違於自心無得輒云入觀自知暗證已見上文鼠唧鳥空諸文多明此故不釋。

又云依頂法師十二部經觀心之文修觀必得。

釋曰此師亦據觀心十二部經為頓頓觀此文章安出也別有一小卷流行於世彼文云經者由也心亦由也諸法由心而造直觀心即空假中名修多羅(一也)復重觀之名祇夜(二也)觀心空假中能發三智名授記(三也)觀心即假空亦空名不重頌(四也)觀心空假中非前思後覺名無問自說(五也)觀心緣生如物生滅即空假中名譬喻(六也)觀心始末即空假中名本事(七也)觀心十界地獄乃至諸佛本生即空假中名本生(八也)觀心空假中防非止惡名因緣(九也)觀心空假中橫豎無不周遍名方廣(十也)觀心空假中非世所有名未曾有(十一也)觀心何故空從緣生故何故假但有名字故何故中非二邊故名論議觀師據此以立頓頓故略錄之。

喻曰大三觀者義唯三種一者從行唯於萬境觀於一心萬境雖殊妙觀理等如觀陰等即其意也二約法相如約四諦五行之文入一念心以為圓觀三託事相如王舍耆闍名從事立借事為觀以導執情即如方等普賢其例可識。

釋曰喻文有二初舉三種觀法以示觀師令知觀法無越此三次斥謬立頓頓所據皆非初文意者荊谿示此三種三觀乃是一家入道之要門四種三昧之樞楗即唯三種安得此外別立頓頓耶具釋文義在于三種觀法章門此不再記。

故十二部觀寄事立名雖有三觀之名十境十乘不列一部名下唯施一句豈此一句能申觀門若此一句足得修行十境十乘便成煩芿故知偏指文中一句兩句以為頓頓義同頑境體心踏心十卷之文便成無用兼出大師虗搆之愆。

釋曰此當第二斥彼謬立頓頓所據皆非何者且如觀心十二部經雖是附法相觀而名兼託事何者如云經者由也心亦由也諸法由心所造直觀此心即空假中名修多羅等既無十境復無十乘豈此一句能申觀門若此一句足可修行則止觀一部便成煩芿故知偏指巧安止觀破徧文中一心止觀等一句兩句以為頓頓義同頑境體心踏心言頑境者非四教所詮之境但云體踏故云頑境據彼妄立頓頓正同體踏若爾則十觀之文便成無用亦顯大師虗搆方便正修十境十乘之過也煩芿字誤應從此繁草木繁貌。

問漸圓觀但中中是實相否答非即實相體是但中喻曰實相與但中體同名異實即俱實權即俱權。

釋曰此一喻文有三初約體斥二若約下約教斥三唯煩下斥拾失為得初文意者實相但中名異體同若實則實相但中俱名為實約當分而言也若權則實相但中俱名為權以圓望之也纂者不曉妄指通教但有中名而無中體是權則俱權於義何太遠也。

若約教釋文但中在別修觀次第仍居後心四教中圓一切諸文并皆初心圓修三觀彼將此觀為頓頓人別為圓人立但中觀徧尋諸部都無此文。

釋曰此當第二約教斥也但中之觀唯在別教以教權故佛性之理不具諸法故名為但但獨也獨一佛界不具九也初聞此理在三惑外是故次第先修空觀次修假觀至迴向位始正修中故云仍居後位但中之觀大率如此若四教中圓非此可一一切教文并皆初心圓修三觀彼僻解師却將此圓以為頓頓別為圓人立但中觀一家教門都無此說豈非謬立耶。

唯煩惱境中斥失文云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初心修中成雙非失如何拾失以判法華苦哉苦哉不可救濟。

釋曰此當第三斥拾失為得止觀云復有行人聞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等者若住調伏即是聲聞若住不調伏則是愚人愚人住有聲聞住空行人聞此怖畏二邊深自兢持欲修中觀是人不知貪欲是道等此乃斥失也觀師拾此斥失之文以判法華而為漸圓修但中觀是故荊谿極為太息故云苦哉苦哉不可救濟謗獨顯經而觀但中是可救者孰不可救耶。

問初心修中既非實相是涅槃否答是涅槃喻曰涅槃實相大小名通初心修中既非實相若非實相亦非涅槃若是涅槃亦是實相若是實相即是從初常觀涅槃如何乃言非是實相云是涅槃。

釋曰此一喻文有三初斥不知涅槃實相名通大小而謂一是一非二若從下專明涅槃一往通於通別菩薩別則通別菩薩尚不受涅槃之名三故知下明初觀唯頓結斥彼非初文意者涅槃實相名通大小觀師謂但中非是實相而是涅槃不知涅槃即是實相而云四教中圓初心修觀唯修但中不即實相故今破云若非實相亦非涅槃若是涅槃亦是實相若是實相者即是大論菩薩從初常觀涅槃行道理涅槃即三德也如何謬云非是實相是涅槃耶。

若從初心是小涅槃此是通別二種菩薩偏是一往通途而說若別論者通教菩薩至第七地恐墮涅槃如三惡道別教初心但名真諦仍不得立涅槃之名。

釋曰此當第二專明涅槃一往通於通別菩薩別論通別菩薩尚不受涅槃之名言小涅槃者非三德祕藏大涅槃也但以取空名涅槃耳通別菩薩斷見思惑與二乘同一往通言從於初心是小涅槃故言偏是一往通途而說偏是者猶言且是也別論者通教菩薩為假修空非取涅槃也若至第七已辦地中恐墮涅槃如畏三惡道別教十住但名真諦不取涅槃斷德在妙覺故通別菩薩尚不取之何況圓耶。

故知初觀唯在於頓言非實相是涅槃者無教可憑。

釋曰此當第三明初觀唯頓結斥彼非故知法華唯是頓頓初心發觀三諦頓觀而言但中非是實相是涅槃者無教可憑是任情見以情判教乃是謗法罪莫大焉。

問豈有但中名為初心觀涅槃也答有也喻曰不知求教但任己言須無即無須有即有一家教相不見少判但中涅槃。

釋曰此責觀師不求聖人之言量以為立名釋義之本但任己見發言故使舉止悉皆失錯大凡用與須無即無須有即有須用也意云有即須有無即須無今觀師謂但中名為初心觀涅槃者是無即云有謂但中非是實相是有而言無一家教觀不見有文少判法華以為漸圓修但中觀非是實相是涅槃者。

問如其必有二種頓者大師何不分明顯說答如大意在一頓等即其文也又頂法師涅槃疏釋不次第五行中云十信斷或即是漸頓不斷或者即是頓頓(文中兩或字并誤)喻曰大意一頓已如前破彼引涅槃疏親共對撿全無此文應是續後謬思便將想心證義文所不載故使再撿無文又大師諸文文所不載何須更引章安之文況再撿全無何勞苦據況復不次第行正是四教中圓(問答喻三顯然故不釋)。

又數數常云有八教故故有二頓(直引彼執)喻曰八教中意具如前破(文在不識教體妨中)。

又云二頓初心非一向異雖異而同雖同而異喻曰無將此異質竅他人不許漸圓即是頓頓理窮無據同異混和。

釋曰無將此異者意云汝無將此同異異同質竅他人(竅古弔切)穴也空也質有也有無同異惑亂於人混和無歸乃是理窮作此救耳。

問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是何觀相答是漸頓非頓頓喻曰此師已執初心修觀但聞中道便謂漸圓而不曉於言偏理圓故大意中云勿守語害圓誣罔聖意故經論名數或具或偏言下之旨理必周備大師以備具釋偏言故大意中云空即不空等自語相違亦如前破。

釋曰觀師固執初心修觀若聞中道便是漸圓而不曉於言雖在中具足三法以由中道雙遮為體雙照為用不可思議言大師以備具釋偏言者如止觀引華嚴遊心法界如虗空此舉空為端也備具釋云空即不空亦即非空非不空又云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心具一切法是偏舉有為端也備具釋云有即不有亦即非有非不有又云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是偏舉中為端也備具釋云即中而邊即非邊非不邊一切法具足無減是故誡云勿守語害圓誣罔聖意觀師正當此責故也言自語相違者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文在序中及大意章既指大意以為頓頓而今又云即是漸頓豈非自語相違上文已破不復再出故云亦如前破。

問初心起觀若捨二邊但觀中道何異通教但有中名如何初心見此但理便默不答喻曰言若有旨言勝不言言既無歸不言勝說凡修觀者須立解心解心未成輒立此觀言究理極以至無言。

釋曰夫修觀者必須解明然後立觀觀師既無圓解輒立二種頓觀故為荊谿言以攻之詞窮理極便默不答故云以至無言。

又云據文須分兩種頓異初心修觀實難分別(直引彼執)喻曰前云教唯有一觀則有二此中復云文雖分兩兩觀難分據茲文又成文二觀一前後違反不可復論故知學宗不得輒爾此時猶可曠累多生仍使未來不逢善友。

釋曰故知學宗不可輒爾者宗謂觀也學觀若無圓實理解輒爾自立二種頓名謗法之愆不可逃也曠劫為累受報何窮餘報邪見不逢善友可不驚乎。

問別教地前為登地雙亡雙照方便其義如何答地前雙亡登地雙照至第二地又亡又照喻曰非但觀門失緒亦乃文義參差既云地前以為初地亡照方便當知正亡正照合在初地如何乃云登地雙照地前雙亡具如止觀第三卷中此是讀文未周不須別破。

釋曰此師圓解不明謬立二頓既遭師詰無理可申以至結舌無對故云非但觀門失緒此結前也亦乃文義參差者斥其地前方便登地證得遮照不齊故云參差何者別教約行教道十住用體真止遮生死有用入空觀照真諦理十行用方便隨緣止遮空塵沙用出假觀照俗諦理住行二位各一遮照故謂之單遮單照至入向時收前異時遮照入一心修空假不二中體現前此但中觀任運雙遮任運雙照故說初地證得雙亡雙照如何輒云登地雙照地前雙亡止觀第三具出其相略如前說此亦且從教道而說未論圓修登地自證予嘗著別教但中觀章門具明此事世有淺學聞但中觀有人修之及但中觀雙遮雙照惑耳驚心亦有撫掌而大笑者是不曾讀止觀并輔行也彼文尚說藏通二教離斷常中雙非雙照況別但中佛性理乎。

問何名四三昧是通修念佛是別修。

釋曰此問止觀第一修大行中云四三昧是通修念佛是別修。

答頂法師誤應云四三昧是別修念佛是通修。

釋曰答意謂章安結集時誤應如答文之改。

喻曰此師自誤推失與他今言通修者以四三昧攝一切行故曰通反以為別念佛通收諸行不徧乃是通中之一故名為別反名為通深不可也。

釋曰輔行云四三昧收諸行盡故名為通念佛三昧諸行中一故名為別又四三昧皆通念佛故名為通但語念佛偏舉一行故名為別故四念處云四皆念佛故名為通但隨教別故名為別藏念生身通念應身別念報身圓念法身諸身具足又云四三昧通四教故復名為通凡引諸文皆以四三昧為通觀師特改乃違文也又云有人改云四三昧是別念佛是通未失大意何假改文此乃縱奪斥僻解師言未失大意者縱也蓋言作此改文亦未失於宗乘大意但天台自有正文何假改之此斥奪也纂者不曉却云章安未失大師之意何其謬也。

又云三賢十聖住果報者此兼兩教圓教三賢別教十聖(此直引僻解所執也)喻曰言果報者是實報土既生果報即是圓教四位之人此師但見是賢聖之名便分以為別圓兩教賢聖之稱乃是借別名圓俱生實報即是正明圓位若言別教賢聖位不合生彼而判十地屬別者圓四十位俱破無明因何乃分十地屬別人又約證道地即是住何須分別縱存教道則十地以含兩教亦無分義。

釋曰三賢十聖住果報文出仁王經一家引用唯證於圓蓋借別名名圓位也何者住果報者即是實報無障礙土唯圓聖生餘罔能及借別名者圓無三賢以住行向皆破無明咸證三德故皆屬聖別無住果報以住行向唯破見思塵沙而已不生彼土是故三賢十聖皆破無明生彼土者圓聖位也而僻解師謂三賢屬圓十聖屬別且圓四十位皆破無明因何十地而不得生而以十聖屬別十地耶彼師但見經文有聖賢之言便以賢聖分為兩教不知賢聖之稱乃是借別而名圓也又若謂仁王賢聖屬別者則賢聖皆不合生賢故不生十聖權設豈有生耶既賢聖皆不合生云何強判十地而屬別教圓四十位俱破無明因何分割十地屬別人耶又若約證道十地生者證道同圓地即是住何須分別是別地耶又縱存教道則十地已含兩教亦無分別義焉用特云是別十地以含字誤當為此已字。

問彼問人曰聲聞經漸名漸圓者八界發心不從漸來從此應判以為何教。

釋曰此荊谿師騰僻解師嘗有此問以問他人意謂聲聞之人經歷漸會既至法華等蒙開悟人從漸來故判法華以為漸圓若八界微塵數菩薩皆發無上菩提之心不從漸來從此合判為何教耶。

答頓頓人也(僻解答也)喻曰難已如前何不從於八界塵數為判頓頓而名漸圓。

釋曰此喻有三初指前反質二略明觀失結前三歸命求證初文云難已如前前文已斥人從漸來判為漸圓而今又以八界發心而為頓頓今反質之曰何不只從八界發心判為頓頓而云漸圓耶而又成於自語相違既判法華為漸頓華嚴為頓頓今又以法華為頓頓何無準之若此耶。

自此已前略明觀失教失不論。

釋曰此當第二略明觀失為扶止觀圓頓佛乘是故殷勤曉喻四十六番意其僻解而歸正轍然金錍質於野客亦四十六彼以擬於六即圓位故至爾數今四十六豈不然耶謂住行向地四十分真即也理即名字觀行相似及以等妙四十六也彼為救於無情佛性此為扶於圓頓止觀彼解此行從而可知矣然略明觀失由教失故乃致觀失為救觀門故略明之是故教失置而不論喻疑顯正意在茲乎嗚呼觀師非常人也身長九尺手垂過膝眼有神光口四十齒才供二筆目視九行學天台宗不至於道豈非緣有所屬耶。

歸命諸賢聖願捨是非心為樹涅槃因非欲貶量失。

釋曰議論既畢請諸賢聖為之明證上來所說始於所傳部別終至喻疑顯正并以為法之心建涅槃道以故是是非非不敢任情貶量得失我心自空是非如響普願一切心亦復然咸歸三德和合之海耳。

予著斯文首尾整一歲所以然者有多緣故一以衰遲身迫暮境不敢輒廢西歸日課日課事畢方臨筆硯二以居山不深賓朋尋訪相延道話往累日三以間或有疾旬浹不書一字今幸閣筆勒成六卷詞語鄙野所貴俓顯旨趣而已後賢覽者毋以不文見請但以正理為念或見或聞若毀若贊同為淨土見佛之緣過此已往夫復何冀。

乙酉仲夏上旬休日天台禪門第十六代傳教觀處元時年七十六記

平昔述作本宗章門錄目附此。

經體章經體用事無住本指妄答客無住本料簡問家家辯正答通相三觀十問三種觀法十義書指失別教但中觀金剛錍要義錄涅槃四俱知常止觀義例隨釋妙玄三序略記

比聞有四教義錄私安予名非予筆也。

寶永元年歲輯甲申夏五月望日比睿山西塔東谿沙門秀雲訂正

同类推荐
  • 梧冈集

    梧冈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台湾海防档

    台湾海防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Oakdale Affair

    The Oakdale Affai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成唯识论演秘

    成唯识论演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Pharsalia

    Pharsali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出门撞见妖

    出门撞见妖

    妖怪,鬼魂,神灵,魔女,怪谈。这是一个意外成为魔女代理人的少年的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梅次故事

    梅次故事

    主人公朱怀镜由荆都市调至梅次,开始了新的人生故事……小说延续《国画》的风格,对主人公朱怀镜做了更加细致的刻画,同样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但在《梅次故事》中,朱怀镜成长了,较之于《国画》,其少了几分困惑与茫然,人生目标也更加明确,在纷繁的人事中,他坚守了自我,生命也得到升华。
  • 当铺的陷阱

    当铺的陷阱

    世上有一间当铺,可以典当任何东西,可以是有形的器官,比如手,脚,也可以是无形的东西,比如说时间,爱情。典当出后同样可以换的你想要的任何东西,只是这些都是有期限的,毕竟任何不是你的东西都不会被你无限制的拥有。
  • 覆清

    覆清

    西元1893年;干支纪年:癸巳年;年号纪年:清光绪19年一年后,甲午战争爆发。七年后,八国联军侵华。十一年后,日俄战争开始。李汉关只想抱着自己的女神、守护着自己的家人安生过日子。无奈土匪、贪官、日本人、俄国人、拳民、革命党轮番骚扰……时势造英雄。时势同样造就枭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蒲公英得野望

    蒲公英得野望

    我们都在路过对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摄魂使者

    摄魂使者

    项小扬男22岁(爱耍帅),摄魂使者一枚,祖上传下来的,注定了他的使命。与漂亮女鬼出双入对,与舞厅头牌舞皇后关系暧昧,可他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女孩在呼唤他,待看他如何扬名立万、呼风唤雨?
  • 天牌传

    天牌传

    一场千年恩怨,一场现世情劫。继承前世宿命,打破万劫轮回,灭世杀神,只有超越一切,才有一丝希望塑造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