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476700000006

第6章 喻疑顯正例者

【科】此所學宗同稟一師文理相承終無異解忽遇僻者因問異答事不獲已而徵喻之。

【科】問頓教有幾種。

【科】答有漸頓及頓頓。

【科】喻曰夫講貫之法先觀本文本文立名不可取異求異會釋仍須體同頓頓之名經論不出一家著述諸部所無若名體俱無修行何託若以頓頓是圓如圓圓等此義可爾既分二頓漸頓為圓更加頓頓為何所擬。

【科】問此二位者斷惑何殊。

【科】答二位不同若漸頓者初住已前四住先除若頓頓者初住已前圓伏五住登住已去圓破五住。

【科】喻曰初住已前四住先除引證屬圓處處皆爾故圓教四念處云如冶鐵作器本為成器非為除垢麤垢先除非關漸次頓頓既云登住圓破即顯住前五住全在當知此義非別非圓圓則初住唯破無明不應入住五住俱斷別須住前五住全在住破四住行破塵沙登地方破一品無明故知非別離二別立無教可憑。

【科】問二頓修成其相何別。

【科】答漸頓觀者空觀先成頓頓觀者三觀俱證。

【科】喻曰此甚違背一家教文既云漸圓是四教中圓應依六即判此圓位則不應云空觀先成何者五品即是觀行三觀六根即是相似三觀初住已去分證三觀如何乃云空觀先成又復不識見思先落似位之意若先成者何名似即頓頓既云三觀俱證為是何位若在初住與漸頓何別若在住前都無此理若云住前但伏初住俱斷諸教無文方成邪說。

【科】問據何得知有二種頓。

【科】答準玄文八教謂漸頓祕密不定漸又四謂藏通別圓此四兼前名為八教漸中既有最後一圓漸外又復更立一頓故知前圓但是漸圓別立一頓即是頓頓頻將此義以難他人他無對者唯我獨知。

【科】喻曰依此所判則有多妨。

【科】一者不識教名之妨別立一頓乃是華嚴最初頓部佛初成道未游諸會不從漸來直說於大大部在初故名為頓部仍兼別不得妙名豈以兼別之經翻為頓頓法華獨顯却號漸圓。

【科】二者不識漸開之妨言漸開者準法華玄華嚴頓後別為小機不動不降施於漸教漸教之初先說三藏三藏教後彈斥洮汰方具用四故云開出故玄文中自鹿苑來至般若會皆名為漸豈此漸中有於圓教便名漸圓又玄第十漸頓判教自華嚴來至般若會皆有漸頓華嚴圓教與方等般若中圓圓既不殊亦應並名為頓頓何獨華嚴若方等般若中圓名漸圓者則華嚴圓教亦名漸頓何關餘部。

【科】三者不識教體之妨若漸開出四如開拳為指唯指無拳合四為漸如合指為拳唯拳無指存漸則教唯有四沒漸則教唯有七俱存必一邊無體立八則體愜名寬。

【科】四者抑挫法華之妨近代判教多以華嚴為根本法輪以法華為枝末法輪唯天台大師靈鷲親承大蘇妙悟自著章疏以十義比之迹門尚殊本門永異故玄文中凡諸解釋皆先約教判則三麤一妙次約味判則四麤一妙如何以麤稱為頓頓以妙翻作漸圓。

【科】五者不識頓名之妨若從行為名圓只是頓是故舊題圓頓止觀若從味立稱則頓異於圓故判初味云高山頓說若將判味兼帶之頓以斥判教獨顯之圓一何誤哉一何誤哉。

【科】六者違拒本宗之妨本師贊為獨妙學者毀為漸圓抑實揚權有何利益。

【科】七者違文背義之妨經云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法華第一華嚴至般若名已說無量義經名今說大般涅槃經名當說依彼所判則已說第一何關法華。

【科】如此獨知聞者掩耳。

【科】問從漸開四并前但七何成八教。

【科】答開出四已仍有一漸。

【科】喻曰如前第三妨中足知迷誤彼既不知漸從鹿苑以至般若將何別立一漸教耶若知鹿苑至般若來約時名漸終不輒判四教中圓名為漸圓豈判法華劣於乳教。

【科】問法華經部為是何頓。

【科】知非頓頓。

【科】喻曰此師非但不識頓漸之名亦乃不曉結文之意玄文釋前四味教竟次以漸等結釋法華云非頓漸祕密不定初云今法華是顯露非祕密是定非不定結非祕密不定祕密不定通前四時次云是漸頓非漸漸結非前頓後漸教。

【科】言漸頓者約前四時漸中有頓頓中有漸今法華經迹門圓說與漸頓中其義不殊但異漸中漸耳。

【科】言漸漸者鹿苑一方等三般若二。

【科】頓中之漸即是別教與漸中漸其義不殊故不須簡頓中之頓同漸中之頓亦同法華是故頓教不須別簡。

【科】故玄後文今法華迹門與諸經有同有異本門與諸經一向異。

【科】同者謂諸部中圓異者謂諸部中兼於三教。

【科】不見此意望聲釋義便謂法華但是漸頓非頓頓也。

【科】文中只云非是漸漸何曾復云不是頓頓。

【科】問復何得知法華是漸頓華嚴是頓頓。

【科】答據法華中諸聲聞人從於小來經歷諸味至法華會方始開頓故知法華是漸頓也華嚴居初不經諸味故是頓頓。

【科】喻曰今法華經圓極頓足此從於法不從於人不應聲聞從於漸來即依聲聞判經為漸。

【科】況復聲聞不過五百千二二千此等但名開權顯實又有菩薩開顯何獨聲聞如云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等。

【科】又下文云無數諸佛子聞世尊分別說得法利者大喜充徧身又有顯本如分別功德品中三千微塵數乃至一四天下又八世界塵數初發菩提心況下方踊現并妙音東來嚴王諸營從文殊所教化。

【科】如是諸眾何曾歷四味。

【科】應當從此方判經為頓頓。

【科】況復法師品現在若滅後若有聞一句皆與授佛記。

【科】華嚴經眾雖不游漸有二義故不及法華一帶別二。

【科】覆本豈闕二義便稱頓頓具二義者稱為漸耶問亦有菩薩法華聞頓而獨從聲聞判耶。

【科】答據多分說。

【科】喻曰如前所引應以八界及聞一句為多而反以聲聞為多者非但玄理不會亦乃讀文未熟。

【科】應知聲聞鈍根菩薩法華經前機緣未熟不堪聞頓更以方等般若調治方堪來至法華聞頓是故應判此法華經是開漸顯頓故名漸頓。

【科】人不見之謂非頓頓。

【科】問據何得知漸圓之教四住先落。

【科】答如引仁王長別苦輪既云別苦知是漸頓如引法華六根清淨云肉眼等知是頓頓。

【科】喻曰此一家義前後皆引仁王以證法華法華云無漏意根仁王云長別三界兩經皆是四住先落且於界內得無漏名有漏業除故云長別當知二處文義本同如何分擗以證兩頓。

【科】問三種止觀中圓頓止觀是何頓耶。

【科】答是漸頓何以得知如第一卷以三譬喻三止觀以通者騰空喻於圓頓至第七卷識通塞中中即三觀破於神通神通被破故非頓頓文云別則略指三門大意在一頓又三止觀竟又云今依經更明圓頓又第五卷安心文末初約三止觀結數次又約一心止觀結數又第一結發心文先三止觀結次云又以一止觀結此等皆是三止觀外別一頓頓之正文也。

【科】喻曰一往引證似有所憑子細推求都無所據何以故以違文故生多妨故。

【科】何者如破神通及依經更明文在序中序是章安所置說止觀時未有此序如何預將正文破之。

【科】又三觀本傳南嶽如何弟子反破師宗乃成逆路伽耶論又南嶽稟承慧文龍樹既破師法觀心論中何須更云歸命祖師。

【科】況兩處神通其義各別序中以頓行者譬通者履空空無淺深履者階降空喻頓理履譬行儀行雖階差仍名圓漸理無深淺不當偏圓第七卷中以步馬神通喻橫別三觀神通即是別相之中故以中即三觀破橫別之中。

【科】如何不見近文遠破未生之序。

【科】次依經文更明者前以三喻證三文竟更依華嚴以證圓文故云更明再治定文意在於此。

【科】如何見一更字便於三外立頓頓名若引華嚴即名頓頓者玄第十卷亦引華嚴方等般若圓證於頓華嚴既其非是漸圓方等般若寧非頓頓。

【科】言別則略指三門大意在一頓者彼料簡文問略明三種止觀略與大意名相似同是故重問云何同異答中分於通別二意通則略指只是大意別則略與大異不同以不同故略有三種大意但在三中之一故文云漸與不定置而不論。

【科】人不見之便於三外別立頓頓。

【科】安心文末先以次第三觀結數次以一心結數次第義當於別一心義當於圓此圓還同初總安心為結數故義開三別次還依本以結一心。

【科】不見此意異說便生。

【科】言發心文末一止觀結者大意五章文相寬總是故皆以止觀結之或時唯用一止觀結如六即文六文皆一或復唯用三止觀結如隨自意文末或時俱用三一結之如前所引復闕無結文如常行等三種三昧。

【科】又若俱用三一結者只是通別不同何者一種結云發菩提心即是觀邪僻心息即是止當知三種無不發心邪僻心息又三種結者亦是通義以通三故是故結之始從三藏終至圓頓皆悉有於漸頓不定具如第三偏圓文中及玄文第十判教中四教是別三種是通此第一文不歷四教一一三結總以四教共為三結以三對一三復為別。

【科】人不見之便以又以之言憑茲別立深不可也。

【科】問兩種頓位同異云何。

【科】答住前則別登住則同。

【科】喻曰凡列位者皆須準教及以古師一家立位唯分四別一期教迹因果顯著有始有終莫過此四三藏則四果支佛百劫僧祇通教則三乘共位及名別義通別圓並立五十二位但行有奢促斷伏不同圓依法華更加五品一家所用諸部咸然輒不曾聞兩頓之位已如前破。

【科】問何故分別立二頓耶。

【科】答由根利鈍立二不同。

【科】喻曰自昔承稟一圓家教法不見二頓而分兩根處處文中但云華嚴兼於利鈍利則圓教鈍則別人或一一教中而分三根或信法二行以分利鈍是則教教部部無不皆然來至法華同入一實無容開會同一根性仍稱為鈍覆權隱迹有鈍有利而名為利深不可也。

【科】問方等中四漸中開四兩四中圓為何同異。

【科】答但是四教中圓皆是漸圓。

【科】喻曰此師不識漸教之義是故不知方等只是漸中之一謂言漸教與方等殊即便答云但是四教皆名為漸若知不別云何便答但是之言借使法華會前四教中圓皆名漸圓法華開權獨顯一圓何故仍立漸圓之稱若爾但識四教從漸之言不了法華開廢等意因茲暗立漸頓之言。

【科】問涅槃中圓復何差別。

【科】答亦是漸圓。

【科】喻曰若如所判始自鹿苑終至涅槃一槩漸圓玄文何故苦破光宅光宅仍以法華異昔引昔通謾尚乃破之此師稟受山門翻更不如光宅應云涅槃雖四前三知圓方等雖四三不入實漸中開四不殊方等諸文盛說何足復疑依彼所論涅槃圓伊便成無用復有一行乃是徒設。

【科】問涅槃四教俱入圓不。

【科】答有不入者十仙外道即是其流。

【科】喻曰徒聞涅槃入實之言不曉捃拾得入之意若十仙不入三修豈聞初後俱無中間寧入十仙不入世尊何故為其說常破云汝外道中因雖是常而果無常我佛法中因是無常而果是常乃至陳如色常受想行識常餘諸外道大意皆爾如何謬判以為無常易見之文尚謬況復難見耶。

【科】問止觀第一卷後多種譬文如迦陵頻伽聲擣萬種為丸在大海浴阿伽陀藥等為喻何頓。

【科】答並是漸頓何以故猶在[穀-禾+卵]中萬種須擣須待諸水入於大海合諸藥為阿伽陀故是漸頓若不出[穀-禾+卵]諸水是海不擣萬種不合為藥任運自具方是頓頓。

【科】喻曰此中二失一者不曉喻旨二者違於自言。

【科】不曉喻者夫言喻者但約少分故大經云不可以喻喻真解脫如雪山類象豈可求其尾牙舉扇喻月豈可求其光挂況本文意意在一法具是諸法取現見者以之為喻未入海諸水不具未擣為丸眾氣不足自餘諸鳥[穀-禾+卵]中不鳴餘藥雖合治病不徧故用此等以為頓喻如何破喻而為漸圓養子不肖過而難他喻即其事也。

【科】二違自言者自立大意以為頓頓此等喻文皆在大意如何自斥以為漸圓。

【科】問第一卷中實非父子兩謂路人此喻何等。

【科】答實非骨肉是前兩教兩謂路人是後兩教。

【科】喻曰此深不見文中喻意文以界內界外各有一理理各兩教以為能詮並用四諦以為迷解文中自合瞋以譬集打譬苦若兩謂父子瞋打薄者以譬直教兩謂路人瞋打厚者以喻紆迴此謂道諦智解不同故使滅諦即離亦別若即解者苦集即理如路人為父子若離解者苦集異理如父子為路人當知實非骨肉兩謂路人但約拙教一離義爾亦闕分判界內外是何等拙而便跨節以為四教具如止觀記中釋。

【科】問漸之與別為同為異。

【科】答此二不同漸則開四別不開四。

【科】喻曰既其不識漸教開四徒與別教辨異何益。

【科】今言漸別皆應開四者兩文不同漸教開四已如前說別開四者具如別教四弘之中結四諦境皆歷四教但須委知開四所以然於別人自行化他未必全立四教之名但云界內界外曲直巧拙自行則次第豎入化他則隨緣橫被被機雖橫行終成豎自行雖豎徧學成橫如初入空偏用析體以破見思仍是偏用一門自行若至十行為利他故方始徧習析體八門及以無量無作八門爾時所習乃得名橫是則是他四教義足。

【科】讀文不委義理輕疎而便謬判別不開四。

【科】問商略之文為是何處。

【科】答挹流尋源已下文是。

【科】喻曰此亦二失一者不曉新舊文意二者商略謬判祖承。

【科】初不曉文意者舊文十章前五是序後五是正故舊本初云竊念述聞共為十章商略等五名為竊念己之私竊念興序故開章等五名為述聞述已親從法會聞故再治改者良以竊念不應連接述聞為十故廢商略五章之名章名雖廢仍存其文述聞五章次第雖在亦沒章名新移商略之文以為引證之例首加止觀等字用為通序則以挹流等文用擬別序人不見之便為亂說空張舊本商略以消別序新文柰何商略之文復彰祖承之後甚不可也。

【科】問挹流已下正當舊本祖承之文如何將為商略文耶。

【科】答正是商略有師無師故云商略。

【科】喻曰舊釋商略云略述佛經粗彰圓意故云商略即引華嚴了達賢首聞圓等文今乃判他祖承之文而為商略有師無師既將祖承以為商略祖承儻更指後弁差從始至終重重妄說。

【科】問有情心法并有情之色及外依報此之三法頓及頓頓起觀何殊。

【科】答頓頓隨觀即具諸法漸頓心具餘二則無。

【科】喻曰據此答文却用漸圓為頓頓。

【科】何者四教中圓奚嘗不云三處具法故四念處圓文中云非但唯識亦乃唯色唯聲唯觸。

【科】三處具法正是四教末後之圓。

【科】今謬判為頓頓文者驗知諸判但用胸襟。

【科】又漸圓既知心具諸法諸法徧攝豈隔色耶。

【科】色攝入心心即是色如何謬判唯心具耶。

【科】若別教人初心色心並不具法何獨色耶。

【科】漸頓迴互教門雜矣教門既雜依教修觀冥如夜遊。

【科】問此二種觀初心何別。

【科】答頓頓觀者初發心時三諦俱觀漸頓觀者先觀中道離於二邊二觀先成見思前破後證中道三諦方同。

【科】喻曰雖指文中三處五處以立頓頓既無正義約觀判位亦無正文大師唯引諸經明位以證四教不見引證四教之外別立一頓況彼諸處頓頓之文盡是四教最後之圓彼以此圓判為漸圓云初發心者先觀中道一切教法都無此文別則先觀二邊方乃見思先落豈有但觀中道先破見思圓別不成都無所據。

【科】問一心三觀與三觀一心二文何別。

【科】答一心三觀即是假三觀一心即是空非三非一即是中為破步馬神通故云空假若論頓頓一中具三喻曰本論三觀須有所以此是佛法大體又是一家要門凡用其名須得指實既用此三格一切法應曉三意方盡其門。

【科】一者對境成觀如觀一心為不思議境及破法徧等文是也。

【科】二者覆疏收束如第一卷合散非合非散三一非三非一等是。

【科】三者寄名義立如門非門非門非不門權實非權非實等是。

【科】此三觀一心一心三觀都非此之三觀意。

【科】只是翻對破彼縱橫觀縱觀唯約次第之三而不得一故以即一而三破彼縱義故云一心三觀破豎通塞橫觀唯得各別之一而不得三故以即三之一破彼橫文故云三觀一心破彼橫通塞。

【科】人不見此便加雙非以對三觀。

【科】又文自云空即三故破步涉假即三故破乘馬中即三故破通神。

【科】彼師乃云為破步馬神通故云空假。

【科】步馬元是單空單假何須更以空假破之。

【科】破於橫別步馬神通正用圓教一中具三。

【科】何故別云若論頓頓一中具三此是違文謬說令迷文者信之亦是立觀違文令誤觀者輒受。

【科】問相待絕待有何同異。

【科】答頓頓是絕待漸頓是相待。

【科】喻曰誤之甚矣依此所判則應相待絕待俱非頓頓。

【科】何者以玄文中判今法華具有二義謂相待絕待。

【科】若爾何處別有頓頓絕耶。

【科】又依彼所判則唯華嚴是絕法華純待若知法華具有二義復以待絕分為二頓當知此判自語相違據斯以論俱迷二待。

【科】何者二待並須非漸唯頓判為相待又判為漸此復一重自語相背凡言相待待前諸教為漸為麤方今法華是頓是妙頓居漸後兼所破說對漸明頓故云漸頓人不見之徒分待絕以對二經。

【科】又亦不識絕待之意絕於所待名絕待者方是妙頓彼乃離頓待別立絕名何為頓頓。

【科】問此法華之文具足二待豈可離文判屬二塗。

【科】答會竟無二未會則別。

【科】喻曰此師非但迷於玄文待絕之名亦乃不達法華開會之意一代教法會在法華彼判法華唯有相待更立何部稱為會經若以法華會入華嚴實無開顯之說若爾兩俱未會應別立一經以會斯二若以觀會會則無文。

【科】今家所判以法華之絕絕彼華嚴當知華報未絕明矣又何但未絕亦乃無待以兼別故獨顯不成尚非相待絕何所寄。

【科】會竟無二還歸法華何故判之云非頓頓。

【科】問法華之文豈有不會。

【科】答對前稱待應無別理。

【科】喻曰若據此答定判法華唯有相待雖有相待理亦不周但得待前之言失於能對之妙縱使法華但有相待終成不曉所待之名所待即前諸麤前謂華嚴若望彼所判還負己宗華嚴既麤頓頓何在法華咸妙頓頓不疑相待既然絕待可判。

【科】問修觀之法準義用文既同法華應依會義因何對昔而分二塗又以法華為不會乃將華嚴為絕待。

【科】答修觀不同於教是故觀二教一。

【科】喻曰凡修觀者必依於教若觀二教一其理不成法華既融只應還依融義修觀其虗立二觀謬以絕為華嚴會義既歸法華頓頓之名徒設況教一觀二一觀無文又與立宗全成乖互本立華嚴為頓頓頓頓却歸於法華頓義既歸於法華言判為漸者謬矣。

【科】問觀本依教無教如何立觀。

【科】答根別。

【科】喻曰此乃臨急之說不思前後相違觀既隨根根本順教有根無教同於本迷若以頓頓為華嚴則漸圓無教若以法華為漸教則頓頓無文。

【科】問曰云何名為頓頓觀相。

【科】答前即後故名空後即前故名假前後不二名中。

【科】喻曰後即是前何異前即是後徒於不二前後謬立空假之名實未能知三觀相狀。

【科】又自說云頓頓如法華六根清淨位但云六根清淨不云先斷見思故知是頓頓漸圓如仁王十信菩薩位既云長別苦海即是先除見思故云漸頓。

【科】喻曰自言相違不可窮盡初以法華為漸頓今以法華為頓頓況復不知山門諸部並將仁王以證法華法華云無漏意根仁王云長別苦海無漏與別苦但有因果之殊不見義同從文分二。

【科】又云前文既云大意在一頓當知五略正明頓頓釋名已去並是漸頓。

【科】喻曰大意與下文但是廣略之殊如何分二故分別中將大意對八章十義分別廣略即其一焉豈有略頓而廣漸耶。

【科】又第五初列前六重以開解今依解以立行如何以解為頓頓以行為漸圓依解起行行既違解此乃目視東而足西膏南而明北。

【科】又若大意唯在於頓頓何故大行通引三乘若下文唯在於漸圓何故復有一心止觀及中即三觀破前神通又若大意唯在頓頓何故發心四諦四弘十種發心皆列四教下文屬漸破亦同前。

【科】文既相違依何立行。

【科】又云此之兩觀初心修觀太難分別須自入觀方乃得知。

【科】喻曰如破徧初初入無生咸須依教況大章生解以導行初。

【科】既云分別太難信是解心冥昧解既冥昧入觀無由彼解未明便推入觀何異闇證增上鼠即鳥空而宣入證之言令他生於聖想忽令領納說實墜於過人實得說尚招愆違想故當重釁。

【科】又若實得為何位次若假名與他何異若五品位便同大師。

【科】予實不裁證者自了願不欺聖無違自心。

【科】又云依頂法師十二部經觀心之文修觀必得。

【科】喻曰夫三觀者義唯三種。

【科】一者從行唯於萬境觀一心萬境唯殊妙觀理等如觀陰等即其意也。

【科】二約法相如約四諦五行之文入一念心以為圓觀。

【科】三託事相如王舍耆闍名從事立借事為觀以導執情即如方等普賢其例可識。

【科】故十二部觀寄事立名雖有三觀之名十境十乘不列一部名下唯施一句。

【科】豈此一句能申觀門若此一句足得修行十境十乘便成煩芿。

【科】故知偏指文中一句兩句以為頓頓義同頑境體心踏心十卷之文便成無用兼出大師虗構之愆。

【科】問漸圓觀但中中是實相不。

【科】答非即實相體是但中。

【科】喻曰實相與但中體同名異實即俱實權即俱權若約教釋文但中在別修觀次第仍居後心四教中圓一切諸文並皆初心圓修三觀。

【科】彼將此觀屬頓頓人別為圓人立但中觀徧尋諸部都無此文。

【科】唯煩惱境中斥失玄云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初心修中成雙非失如何拾失以判法華苦哉苦哉不可救濟。

【科】問初心修中既非實相是涅槃不。

【科】答是涅槃。

【科】喻曰涅槃實相大小名通。

【科】初心修中既非實相若非實相亦非涅槃若是涅槃亦是實相若是實相即是從初常觀涅槃如何乃云非是實相云是涅槃。

【科】若從初心是小涅槃此通別二種菩薩偏是一往通塗而說若別論者通教菩薩至第七地恐墮涅槃如三惡道別教初心但名真諦仍不得立涅槃之名。

【科】故知初觀唯在於頓言非實相是涅槃者無教可憑。

【科】問豈有但中名為初心觀涅槃也。

【科】答有也。

【科】喻曰不知求教但任己言須無即無須有即有一家教相不見少判但中涅槃。

【科】問如其必有二種頓者大師何不分明顯說。

【科】答如大意在一頓等即其文也又頂法師涅槃疏釋不次第五行中云十信斷或即是漸頓不斷或者即是頓頓。

【科】喻曰大意一頓已如前破。

【科】彼引涅槃疏親共對撿全無此文。

【科】應是續後謬思便將想心證義文所不載故使再撿無文。

【科】又大師諸文文所不載何須更引章安之文況復再撿全無何勞苦據。

【科】況復不次第行正是四教中圓。

【科】又數數常云有八教故故有二頓。

【科】喻曰八教中意具如前破。

【科】又云二頓初心非一向異雖異而同雖同而異。

【科】喻曰無將此異質竅他人不許漸圓即是頓頓理窮無據同異混和。

【科】問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是何觀相。

【科】答是漸頓非頓頓。

【科】喻曰此師已執初心修觀但聞中道便謂漸圓而不曉於言偏理圓故大意云勿守語害圓誣罔聖意故經論名數或具或偏言下之旨理必周備大師以備具釋偏言故大意中云空即不空等自語相違亦如前破。

【科】問初心起觀若捨二邊但觀中道何異通教但有中名如何初心見此但理。

【科】便默不答。

【科】喻曰言若有旨言勝不言言既無歸不言勝說凡修觀者須立解心解心未成輒立此觀言究理極以至無言。

【科】又云據文須分兩種頓異初心修觀實難分別。

【科】喻曰前云教唯有一觀則有二此中復云文雖分兩兩觀難分據茲又成文二觀一前後違反不可復論故知學宗不得輒爾此時猶可曠累多生仍使未來不逢善友。

【科】問別教地前為登地雙亡雙照方便其義如何。

【科】答地前雙凶登地雙照至第二地又亡又照。

【科】喻曰非但觀門失緒亦乃文義參差既云地前以為初地亡照方便當知正亡正照合在初地如何乃云登地雙照地前雙亡具如止觀第三卷中此是讀文未周不須別破。

【科】問何名四三昧是通修念佛是別修。

【科】答頂法師誤應云四三昧是別修念佛是通修。

【科】喻曰此師自誤推失與他今言通修者以四三昧攝一切行故曰通反以為別念佛通收諸行不徧乃是通中之一故名為別反名為通深不可也。

【科】又云三賢十聖住果報者此兼兩教圓教三賢別教十聖。

【科】喻曰言果報者是實報土既生果報即是圓教四位之人此師但見是賢聖之名便分以為別圓兩教賢聖之稱乃借別名圓俱生實報即是正明圓位若言別教賢聖位不合生彼而判十地屬別者圓四十位俱破無明因何乃分十地屬別人又約證道地即是住何須分別縱存教道則十地以含兩教亦無分義。

【科】問彼問人曰聲問經漸名漸圓者八界發心不從漸來從此應判以為何教。

【科】答頓頓人也。

【科】喻曰難已如前何不從於八界塵數為判頓頓而名漸圓。

【科】自此已前略明觀失教失不論。

【科】歸命諸賢聖願捨是非心為樹涅槃因非欲貶量失。

同类推荐
  • 楼居杂著

    楼居杂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华严经感应略记

    华严经感应略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Warlord of Mars

    Warlord of Ma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高士传

    高士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善法方便陀罗尼咒经

    善法方便陀罗尼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猎人序列

    猎人序列

    废土,野兽,聚集地,战车。灾变之后四十年,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变故却接踵而至。躁动的变种野兽,聚集地的覆灭,冰川时代一样的冬日,不可思议的物件,灾变的始末缘由。
  • exo世勋如果你能喜欢我

    exo世勋如果你能喜欢我

    本文与exo吴世勋有关,喜欢世勋的饭们可以尝试阅读一下,由于是小说所以人物性格及生活与现实生活会有所出入,剧情只是为情节发展需要。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 富人背后的秘密:任性的生活

    富人背后的秘密:任性的生活

    一个从山村出来的穷小子,求学、打工、开公司、当老板、成立集团、退位让贤,在困惑和挫折中不断追寻自己的情感、事业、人生,最终实现自我、过上幸福生活……他说:“风流韵事什么的,都是小菜一碟!”
  • 我娘子天下第一

    我娘子天下第一

    柳父:“志儿,去读书吧。”柳明志:“我,江南首富长子万贯家财,开玩笑吗?不去,打死都不去。”柳父:“管家,取训子棍来。”柳明志:“且慢,牵马来。”齐韵:“夫君,男儿若无乘风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去考状元吧。”柳明志:“我?娇妻在怀,日子美满,去考状元,我疯了啊。”新皇:“柳爱卿,北方已定,新军三十万是不是该移交兵部了?”柳明志:“柳明志奉先帝之命镇守边疆二十七府一百五十二州,愿世世代代为陛下效力。”皇帝:“.......”柳明志坑杀完最后一个对手,看着来东方寻找黄金的西方人咧嘴一笑:“来了老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黑道王子的公主殿下

    黑道王子的公主殿下

    “分手吧。”美丽的少年靠着树,歪着头看着她,笑容纯净,安静的说道。淡淡的语气好像是在问她有没有吃饭一样平静。以至于她怀疑自己听错了,“你说什么?”“分手。”他的脸藏在刺眼的阳光里看不清表情,语气依旧平淡。仿佛晴天霹雳,宜潇忽然觉得有点头晕,片刻后嗓子发紧颤抖着失去血色的嘴唇哑声道,“为什么?”他目光陡然锐利起来,浑身散发出危险的气息,凝聚起巨大的怒气。宜潇大惊,惊骇的望着他妖娆尖锐的目光,她好像看到一把充满戾气和怨怒的匕首。
  • 时光与你皆是药

    时光与你皆是药

    时光笔墨,弹指一瞬。从前种种,皆是往后余生。
  • 校花的透视保镖

    校花的透视保镖

    凌天辰很无奈,他本想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可却桃花运不断,被各式各样的美女纠缠,刁蛮任性的校花,高贵冷艳的女总裁,火辣暴力的警花,清纯可人的小护士,妩媚多姿的女杀手……这一切,要从凌天辰成为美女校花柳诗茵保镖的那一刻说起。
  • 挖坟去

    挖坟去

    天生重瞳识人不清,我以为这是缺陷,可是在墓里,我才是真正的王。长生渊里长生不死,魔鬼岬外镇海妖楼,南檀梵境龙脉藏地,那些墓里面存在的,隐在黑暗中的,绝对是你想都想不到东西。现在香燃了,你要随我下去吗?
  • 苍穹主神

    苍穹主神

    为其倾尽所有,却比不过有钱人勾勾手指头肖和问:“世间有人谤我、辱我、轻我、笑我、欺我、贱我,当如何处治乎?”南凌云:”你且修炼,再过几年,骂他!打他!杀他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