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70800000011

第11章 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析

“入世”后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策略

作为全书的收尾,把加入WTO后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策略,作为以上研究成果的延伸与提炼。其中,不仅评述了目前学术界有关国际竞争力理论体系中各流派的观点,而且结合相关国际竞争力的指标评估体系,分析了目前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现状。指出国家应为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机制的形成,提供制度和政策两方面的支持,即: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以政府为后盾、竞争立法为保障的促进竞争政策体系。国内外实践证明,一国竞争力的强弱,最终是体现在该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面。因此,我国机电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在国家、行业商会、企业三个层面实行有力措施。国家应逐步实现由贸易导向战略到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的转变,政府应适应WTO规则转变职能,为提高机电企业竞争力提供优质服务。机电企业应尽早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加快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推进机电产品结构调整,开拓企业出口渠道和营销方式的创新。行业商会在维护本国机电企业在国际贸易磨擦中的合法权益,维持公正的进出口经营秩序,严格企业自律方面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十章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析,第十一章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机制与国际环境,第十二章影响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国内因素分析,第十三章加入WTO后促进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措施,构成了全书的逻辑归宿。

第一节 国际竞争力的含义及理论评述

一、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当前在经济学界,各国对于“国际竞争力”还没有统一公认的明确定义。一般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下,与世界各国的竞争比较,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及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世界各国对国际竞争力具有比较接受权威解释的是,欧洲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对之所界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国或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由此可知,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和竞争力过程的统一。国际竞争力又可分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的商品在设计、开发、规模、技术、成本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竞争能力。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诸方面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进行综合比较,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的产业及组合在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竞争力。

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认为,国家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下,与世界各国的竞争比较,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该机构提出影响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八大因素:①国内经济实力,是指一国经济力量的整体评估。②国际化程度,是指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程度。③政府影响,是指政府政策对竞争力的有利程度。④金融实力,是指对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估。⑤基础建设,是指资源与制度满足企业基本需求的程度。⑥企业管理能力,是指企业管理在创新、获利和应变等方面的表现。⑦科技实力,是指科学和技术的能力以及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上的成功程度。⑧人力资源,是指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其中,每个因素又包括若干方面,共有244个指标。

由于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包括的范围过于庞杂,它涵盖从总产出、出口规模、机器设备、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外汇储备水平到自然资源、能源动力、基础设施等一个国家各方面经济实力水平的评价。为突出本书的论述主题(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以下主要论述的是产品国际竞争力、企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由于企业及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要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其产品出售来体现出来的,因此产品国际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与此同时,由于企业是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而且一国的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该产业内的企业总体上是否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家产业鼓励政策的支持及其他制度和体制上的完善。因此,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又决定着产品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994年,世界经济论坛在《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在此定义中,世界经济论坛主要强调的是企业国际竞争力,即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小通过企业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价格和质量来体现。并突出强调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质量和价格;企业只有生产和提供出低价格和高质量的商品、服务,企业才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二、对现有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评述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波特教授在1990年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与传统理论所描述的各国能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都能获益的模式与现实相距甚远。他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又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要靠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波特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以下四个因素的作用最为显著:

1.要素禀赋。波特将其又细分为基本要素(Basicfactors)和先进要素(Advanced factors)两类。其中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势、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力等;先进要素包括现代化电信网络、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高科技人才尖端学科的研究机构等。先进要素往往是国家和企业投资的结果,对竞争优势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开发新产品、设计新工艺的必要条件。比较而言,先进要素更有价值,如果一国基本要素不足,但先进要素在世界上具有优势,这个国家仍可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2.需求因素。国内需求是一个行业(产品)提高竞争优势的原动力。国内市场需求是企业建立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营销管理是否有利于进行国际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美国六大公司的调查显示,成功的新产品设计中,有60%~80%的创意来自国内用户的建议。国内需求越大,越有利于企业迅速达到规模经济。而且如果国内消费者善于挑剔,就会迫使企业不断努力,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服务水平,使之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3.相关产业的支持。相关产业,是指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国内具有发达完善的相关产业,就能够使在先进要素方面投资的好处逐步外溢到主导产业中,促进本行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品质。一国某一产业的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是影响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产业的支持是促进主导产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保证。

4.国内竞争。强大的本国市场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并得以长期保持的最强有力的刺激,同时也迫使企业到国外市场去开拓。波特认为,激烈的国内竞争可以对企业产生种种压力,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投资于先进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此外,波特认为一国优势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要素推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即是否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此阶段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大量投资可以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和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第三阶段是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研究和开发。第四阶段是财富推动阶段。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在于,一国的产业倘若要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就必须改善上述四个因素并将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钻石圈,即钻石理论。以上四个因素对一个产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政府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例如,政府通过补贴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或通过对产品规格、标准等的规定影响某一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供求与竞争状况等。此外,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对改变一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四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战略性贸易理论

战略性贸易理论是盛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保护主义贸易理论。这一理论是由斯潘塞(Barbara Spencer)和布兰德(James Brander)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首次提出,后经过巴格瓦蒂(Bhagwati)和克鲁格曼(Krugman)等人的发展,现已成为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战略性贸易理论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①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利润转移主要有三种类型: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用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争夺市场份额;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②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外部经济理论。外部经济是指厂商(个人、社会)从某种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有利影响,而受益者原则上不必为此付费。某些产业或厂商能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出口的扩张,但由于这些为不经济不能完全为厂商所占有,这些厂商可能不愿意投入资金用于研究和开发。如果政府能对这些产业或厂商给予适当的保护和扶持,则能促进这些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获得长久的战略利益。

可见,战略性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谋取规模经济的额外利益。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格鲁拜尔等人开创,80年代初由克鲁格曼进一步推动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就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学术思想发展起来的。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个产业内的产品在出口的同时还进口同一种产品。产业内贸易理论有三个假设前提:①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的。②产品是有差别的。③企业具有规模经济特征。在贸易模式上,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每个企业都只会生产某种具有专业化的产品,而不是去生产某一完整的一系列产品,即专门生产一定的差异产品。这样就发生了以差异产品为内容的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各部门都有许多分工的行业,行业内部各专业化生产环节生产一个整体产品的一部分配件,在形成规模经济生产的条件下,各国可将产业内部专业化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生产装配成最终制成品。可见,产业内贸易理论承认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垄断竞争企业通过国际贸易能够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超额贸易利益。而且这种贸易利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会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转移。这一理论向人们传递了一种新的贸易思维,即通过国际贸易追求动态递增的比较利益而非静态比较利益,更能长久保持一个企业或产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在当代国际经济活动中,产业内贸易已成为影响国际分工、促进新兴和主导产业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不同产业的要素密集度和要素比例是呈阶梯状变化的,遵循这样一个演进顺序: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内贸易正是伴随着这样一个产业结构的递升而产生和扩展的。因此,更高阶段的动态比较利益应该是在产业结构升级中获得。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一国的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附加值高,需求弹性大,生产规模和贸易规模持续上升,为产业内贸易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加快了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企业家精神在不同国家同一行业内的传播和扩散,给同类产品生产上档次提供信息,并通过规模经济,实现不同国家在产品层次上的分工,实现产品生产的国际化,从而促使一国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一般而言,从现实角度对于国际竞争力的评估主要有两大类指标体系:①显示性指标,即直接说明国际竞争力的结果。②分析性指标,即解释为什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

一、利用显示性指标分析中国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通常分析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主要有: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和进出口价格比六种指标。

(一)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总体状况

实证研究经验表明,可以利用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分析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总体状况。

1.显示性指标涵义。

(1)市场占有率。评价一国某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小的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便是这类产品在国际市场及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市场占有率越高则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弱。通过对一个国家某类产品在国际或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的变化进行动态分析,可以判断在一段时期内这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变动状况。如果在这段时期内,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则表明产品的竞争力增强;反之则降低。国际市场占有率通常用于比较若干个国家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小。公式如下:

A国I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A国I类产品出口额/世界I类产品出口总额

国内市场占有率还可以通过比较某大类出口产品中各个细分类别产品出口的比重,来判断此大类产品的出口结构状况如何。

A国I类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A国I类产品出口额/A国全部产品出口总额

(2)贸易竞争指数,也称贸易专业化指数。它是表示一个国家的某类产品是净进口国还是净出口国,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以此来判断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其公式为:

贸易竞争指数TC=(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当TC>0时,表示该国某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是该类产品的净出口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当TC=0时,表示该国某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其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交换。

当TC<0时,表示该国某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该产品国际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

(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又称相对出口绩效指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这一指数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该产品的相对优势。其公式如下: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I国J产品出口额÷I国全部产品出口总额)/(世界J产品出口总额÷世界全部产品出口总额)]%

通过RCA的数值大小,可以判断某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强弱。

一般认为:

当RCA>1时,表明该国该类产品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当RCA<1时,表明该国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2.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在1988年以后逐年上升,且增速很快,平均年增幅达30%,在外贸出口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8~1991年),机电产品年出口增长率在27%~60%之间,这表明机电产品出口已开始显示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第二阶段(1992~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年增长率在16%~40%之间,这一阶段机电产品出口呈稳步提高的态势。1995年1月,机电产品出口额首次超过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成为外贸出口第一大类产品。第三阶段(1996~2002年),机电产品出口年增长率在10%~36%之间,表明机电产品出口已经成为拉动中国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国总出口的比重,已经由1988年的13%,提高到2002年的48.2%,在外贸出口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5年以后,中国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1995年到2000年中国机电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3%、2.4%、2.8%、3.0%、3.4%、4.4%。尽管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额在世界机电产品出口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到2001年这一比例仍不足5%,可见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有待于进一步地提升。

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市场来看,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1991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为141.2亿美元,在世界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额中的比重不足1%。当时,机电产品出口市场狭小,有70%左右的机电产品出口到亚洲地区,其中主要是香港,在日本、北美、欧共体这些机电产品大市场中所占份额甚少,其中,北美只占0.3%,欧共体只占0.2%。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贯彻全方位、多元化、重点市场、重点突破的市场多元化战略方针,逐步改善市场结构,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在巩固传统市场稳步发展的同时,积极向远洋市场拓进。1998年,中国出口亚洲的机电产品为319.5亿美元,占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的48%;出口美国的机电产品为162.1亿美元,占24.4%;出口欧盟的机电产品为121.6亿美元,占18.3%,出口到这三个地区的机电产品占全年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73.8%。同时,中国机电产品对拉美、非洲、大洋洲的出口均有明显增加,对这三个地区出口的机电产品比重分别为:2.9%、2.2%和1.2%。到2002年,机电产品出口市场前5位分别是美国、香港、欧盟、日本和东盟,出口金额分别是380.3亿美元、314.4亿美元、269.7亿美元、185.7亿美元和127.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6%、36.2%、23.7%、25.6%和27.4%。对美国出口增幅较高的产品有计算机、显示器、无线移动通讯、彩电、电子游戏机等。这反映出近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对中国机电产品1994~2000年的贸易竞争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分析可知,中国机电产品贸易竞争指数趋于提高,1998年首次达到正值0.02,机电产品的竞争优势已有所提升。而中国机电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到2000年仍未突破1,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总体来说仍很弱。

(二)机电出口大类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国际竞争力状况

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机械及运输设备为机电产品中的一大类商品。下面对其出口状况作简要的分析,以判断中国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发展趋势。

1988~1999年,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出口在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和全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额在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超过50%,到1999年达到76.43%,成为名副其实的机电出口大类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将直接关系中国机电产品总体竞争力的提升。尽管中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贸易竞争指数TC值在1988~1999各年中均小于零,但在1988年之后处于持续攀升状况。这表明,尽管当前中国机械及运输设备业的国际竞争力仍不高,但其发展趋势非常看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发展成为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值虽然在1980~1995年间一直处于低于0.8的水平(1980、1983、1985、1987、1992、1995各年的RCA值分别为:0.12、0.13、0.13、0.23、0.28、0.21),但呈现出一个缓慢上升的态势。这说明中国机械设备产业目前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但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这个结果与TC指数的分析结果一致。

在机械及运输设备类商品的内部,各种具体商品的发展状况也存在较大差异。

1997年与1996年相比,中国各种机械设备及运输设备的TC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陆地车辆(包括气垫式)三大类产品的TC指数为证,表明中国的办公设备行业、电信设备行业及汽车行业已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其他几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较弱。尤其是特种工业专用机械和金工机械的竞争力极为薄弱,有待加强。

(三)部分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

1.部分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对产业内贸易的测度,通常采用“格鲁贝尔—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 IndustryIndex,IIT)。

IIT=[1-|x-m|/(x+m)]×100%

式中x和m分别代表出口量和进口量。

当IIT=100时,表明某种产品的出口量和进口量相同,完全是产业内贸易。

当IIT=1时,表明某一种产业的商品没有出口,全部为进口或无进口,全部为出口,没有产业内贸易,只有产业间贸易。

IIT越接近100,某一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就越高。

一般而言,工业化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就越大。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的产业一般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多为产业间贸易。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反映了一国在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产业内贸易指数反映了一国某产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快速反映能力,能够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方向,这也是衡量一国产业或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方面。

以下选择1998年机电产品中产业内贸易指数从1到98的27种产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将这27种机电产品分为三类:

(1)产业内贸易指数在20以下的9类产品。其中只有飞机和各种电子交换机属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且差异产品特征显著的机电产品,这两种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为8和6。

(2)产业内贸易指数界于20~50之间的9类产品。其中有四类产品属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且差异产品特征显著的机电产品,即计算机、集成电路、汽车和金属切削机床。这一状况表明,在许多发达国家具有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的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品,在中国却处于较低或很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上。

(3)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50的9类产品。其中有四种既具有产品差异又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超过90,即为有线电话电报交换机、测绘仪器、有线通讯设备和医疗器械。可见,中国在许多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已经与主要生产此类产品的发达国家的生产厂商形成了一定的垄断竞争关系,具备了一定的以规模经济为前提的竞争实力。在中国机电产品中业已形成一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2.部分机电产品的出口优势变差指数。

出口优势变差指数g=(Gi-G0)×100

式中:g—出口优势变差指数

Gi—I产品的出口增长率

G0—总出口增长率

公式的直接含义:将某类产品的出口增长率与一国总的出口增长率进行比较,获得一个时期内该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变动的趋势。

当g>10时,为强竞争优势;当0≤g≤10时,为弱竞争优势;当-10≤g≤0时,为弱竞争劣势;当g<-10时,为强竞争劣势。

以下通过对1997、1998年的部分机电产品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变化的分析,从一个侧面说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机电出口产品比较优势格局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未来发展的动向。

可以看出:

(1)1997年的强竞争劣势的产品到1998年竞争力均有所提升。而且集装箱、电话交换机、有线通信设备三种产品由1997年的强竞争劣势转变为1998年的强竞争优势。这表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在逐渐优化。

(2)1997年强竞争优势的产品中除空调器和吸尘器以外到1998年都降为弱竞争优势产品。表明中国部分家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处于比较稳定的提升时期。

(3)汽车、金属切削机床到1998年都变为强竞争劣势产品。说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还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上述竞争状况的变动表明,中国机电产业的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调整进入一个较为剧烈的时期。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受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和国内竞争压力的影响越来越大。

3.部分机电产品的进出口价格比。通过比较同类产品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可以反映出一国同期同类的进口产品与出口产品的质量和附加价值的差别,从而反映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水平。

I类产品价格比=(报告期I类产品出口额÷当期I类产品出口数量)/(报告期I类产品进口额÷当期I类产品进口数量)

一般来说,产品价格比若小于1,则说明该产品质量不高,附加值低,产品处于国际竞争的劣势地位。

以下选择部分在1997年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产品,分别计算其在1996和1997两年的进出口价格比,通过比较两年产品价格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出口机电产品的质量与国外商品的质量进行比较,判断这些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状况。

这些机电产品出口价格普遍低于进口价格。这主要源于中国机电产品的增值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机电行业增值率平均为48.7%,日本为39.5%,而中国仅为25.5%。中国机电产品中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比例很大,而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机电产品技术层次相对较低,为应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各机电出口企业纷纷采取降低出口价格的方法来提高国际竞争力,导致机电产品进出口价格比普遍偏低。这表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处于国际竞争的劣势地位。

进出口价格比大于1的机电产品只有三种,分别是音箱、录像带和铜材。进出口价格相近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规模相对较大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如钢材、铜材、铝材、显示器、传真机。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如照相机、工业用缝纫机等的国际竞争力则处于绝对劣势。

二、利用分析性指标分析中国机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分析性指标涵义

分析性指标所反映的是各产业或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所拥有的实力,或者是对已经实现的竞争力的直接解释变量。这些指标可以决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结果,或者可以解释为什么各国的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会具有各不相同的竞争力或竞争结果。分析性指标可以分为直接决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和间接影响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两种类型。

1.直接决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指标。

(1)产品的价格和质量。相同的产品在同一市场上的价格越低、质量越高,则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就越高。一般来说,比较不同国家的企业所生产的相同产品在同一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可以说明各国同一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差异,比较某类产品的附加值水平可以说明产品的质量水平。

(2)产品的品牌或商标。品牌源于产品商标,具有一般产品商标的共性,是有形或无形产品(服务)的标志、符号和名称的综合体。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在质量、市场、信誉、效益等方面存在实际差异。其中,综合表现突出,信誉好,获得消费者公信度的产品,其商标被称为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品牌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品牌是一个企业所生产的商品或所提供的服务的个性化体现,是区分其他商品或服务的重要标志。当产品步入成熟期时,国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此时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的竞争。

(3)产品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单一的产品已无法长期占据国际市场。各国企业,尤其是具有国际竞争强势的跨国公司,都已将形成系列化产品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产品的系列结构、规格品种、产品更新频率是决定产品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4)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是决定产品能否占领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直接因素。产品营销网的规模和效能是影响和解释产品国际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指标。

2.间接影响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指标。

(1)产品的成本。产品的成本是决定产品价格的基础,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产品是否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即是否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决定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要素价格,如劳动力价格、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等,这些要素价格的变动可以作为分析一国产品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指标。

(2)产品的技术指标。技术是决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成本与价格。另一方面,技术对产品质量、产品结构,特别是新产品的开发有决定性影响。在当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产品技术含量的高低,对衡量竞争优势的强弱越来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企业的经营管理。从一般意义上说,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广泛的影响,如良好的经营管理,可以提高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可以促进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更新;可以促进产品营销,扩大市场占有率。

(4)企业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大,可以增强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综合实力,尤其对于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或产品更是如此。当然,企业规模也应适度,超过一定限度也会导致边际成本上升。通常可用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平均规模、某种产品的市场集中度等作为反映该国该种产品生产企业规模状况的有效指标。

(5)企业的资本实力。现代市场经济中,国际竞争的最高表现形式为企业资本实力的竞争。较强的资本实力可以通过控制资源来降低产品成本,可以保证在产品研制开发、质量提高、技术创新、规模扩大、市场营销等方面有较大的投资强度,从而有效的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评价

机电产业即为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是中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中国工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机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实力显著增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电产品出口生产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机电产品技术复杂、品种繁多,需要大量优质的售后服务,因此调动机电生产企业出口积极性,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是提高机电产品出口的关键环节。中国为扶持新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点,鼓励生产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从1986年开始建立机电产品出口生产体系,根据企业出口业绩,将出口企业分为出口基地企业、扩大出口企业和一般企业三个层次。到目前,中国共批准基地企业和扩大出口企业近2000家,这些企业已成为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骨干力量。1997年,中国机电生产企业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的有1262家,并逐步形成一批出口企业集团。这表明中国机电生产企业自营出口的优势在不断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也在加强。

2.机电企业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加快机电工业的技术进步。激烈的国际竞争促使机电企业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并积极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安全认证。到目前,中国约有1500多家机电出口企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3600多家企业的产品获得UL标志和CSA标志使用权。中国船舶工业10多年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外向型的发展道路,从产品开发、工艺手段和管理水平等都大大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造船技术已达到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先进水平。

3.大批机电企业围绕扩大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完成了许多重大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项目,极大地增强了中国高新技术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地铁成套设备、核电配套设备、飞机生产线及成套设备、30万KW火电成套设备、30万吨大型油轮等一批高新技术机电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据统计,1999年由机电生产企业自营出口的比重达到24.4%,直接联合成套出口的成套设备达61亿美元。可见,在机电产品出口结构逐渐高级化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机电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机电产品出口呈现高级化趋势。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代表了当今世界机电产品出口和机电产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将机电产业作为中国外贸出口的战略产业,有助于实现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重大调整。当前,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有所改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增长很快。1996~2002年间,机电产品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稳中有升,分别为28.4%、28.23%、28.7%、30.5%、33.41%、37.6%和42.1%。

以下再分别对中国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

(三)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

机械工业是新中国的传统工业。在经历了深刻的体制改革和全方位的开放后,中国机械工业的生产总量得到了极大发展,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根据新的国家标准,机械工业包括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六大行业,下属271个小行业。通过采用先进的CIMS技术CAD、CAPP、CAM等微电子技术,中国机械工业的设计、制造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在发电设备制造方面,现已开发生产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水电设备巨型机组;在重型机械、石油化工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领域的制造技术也迅速提高。目前,中国的机械工业门类已经齐全,在重型机械、电气设备、汽车、家电制造、石化通用机械行业中业已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制造水平较高的大型企业。

1978~2000年间,中国机械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速达12.65%,明显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9.8%和工业总产值12%的增长速度。到2002年,中国机械工业总产值约为2200亿美元,占世界机械工业总产值的6%左右,居世界第4位。在主要机械产品中,电站发电设备由1978年的483.8万千瓦增加到2002年的2120万千瓦,现已居世界第3位;金属切割机床由2.5亿美元增至12.4亿美元,在世界总的比重由1.6%提高到5.21%。许多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增长幅度达到了百倍以上。摩托车由1978年的2.19万辆增至2001年的1042万辆,照相机由1789万台增加至5962.1万台。同时,一批标志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机械工业产业迅速崛起,从大型冶金矿山设备到电站设备的生产,从大型航空客机关键部件、高速铁路装备的制造及超大型万吨级油轮的下水,无不显示了中国机械工业综合实力的增强。

此外,中国机械产品出口额由1990年的76.1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628.2亿美元,年均增长25%。在出口数量增加的同时,出口商品结构也有所改善。在中国机械产品出口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机电仪表产品和成套设备已经成为主要的出口大类产品。

由上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正视当前机械工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结构性问题。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对76种主要机械产品的调查结果显示,84.2%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70%以下。机械产品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例很低。在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较低,企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生产能力重复配置,地区之间机械工业结构相当接近。同时由于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使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之间的行业界限很难突破,无法适应世界装备工业集光、机、电和新材料一体化的要求。

当前,中国还存在机械产业规模不经济,机械生产企业抗风险能力低,机械产品的质量低下等诸多问题。以汽车工业为例,目前中国拥有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122家,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多,甚至比除中国以外所有国家的汽车厂商总和还多。按目前的国际标准,汽车生产厂家只有年产100万辆、年销售额达100亿美元以上才算有规模效益,而一汽和二汽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厂家,各种型号的汽车年产量也只有20万辆左右,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年产800万辆不能比,甚至与韩国现代公司年产115万辆也不能比。中国的轿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水平差距很大,国内现有的几十种车型,只有三种属于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的产品,其余大多数都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的产品。而且在价格和自主开发能力上也缺乏竞争力,如国内传统车型普通桑塔纳、捷达、富康等轿车,市场售价为10万~13万元人民币,而国际上同档次的轿车的平均售价仅为6.64万元人民币;目前八大轿车厂家生产的几十种车型中,纯国产品牌的只有两种,大多数轿车厂不具备整车开发能力和核心制造技术的工业知识产权。

目前,在中国汽车工业中,客车和货车在生产成本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具备自主开发能力。其中微型客车和微型货车,中低档的轻型、中型和大型客车,中低档的轻型、中型和大型货车,在价格方面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价格只相当于国际市场价格的40%~80%。但各类高档的客车和货车,在生产技术、成本和质量上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其国内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

(四)电子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子工业三大类产品结构沿着以元器件类产品为主,向消费类产品为主,再到投资类、消费类、元器件类产品比例均等的轨迹发展。1980年,元器件类产品、消费类产品、投资类产品的比重各占60.9%,21.9%和17.2%;1985年,消费类产品比重上升到46.8%,投资类产品比重达到20.4%,而元器件类产品的比重则下降到32.8%;到了1990年,消费类产品比重上升到52.4%,元器件类产品比重略有上升,投资类产品比重有所下降。在这10年中,消费类产品比重上升了30多个百分点,这种产品结构的转变与中国当时实行的优先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政策密不可分。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1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长,与其他产业相比属于快速增长的产业。2001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万亿元。而且,它在与外国产品和外国资本的竞争中,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实力得到增强。中国的激光视盘机VCD的国际竞争力较强,世界上第一台VCD在中国诞生;科技含量高的大屏幕彩色电视机行业的产品质量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中国的通讯市场被外国公司所垄断,特别是蜂窝移动通信市场,80%以上被外国公司占领。目前,国内企业在移动通讯系统设备方面已有所突破,在终端手机方面,外商占有一定份额。程控交换机在1994年以前一直依靠进口和合资生产,程控交换机市场几乎全部被外国产品占领,1995年,中国自主开发的程控交换机已形成了群体性的突破,生产初具规模,产业化、商品化进展显著,现已占有国内市场份额的45%。中国的集成电路的发展水平比国际水平落后两代,约10年左右,国产集成电路的市场占有率只有25%。生产的集成电路都是档次比较低的,高档产品都需要进口。集成电路的水平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程控交换机、移动通信设备、收音机、电视机、电话机以及计算机等产业的发展。

尽管中国电子工业经过20年的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当前中国电子工业与国际同行业相比仍在很多方面存在竞争劣势。2001年,中国电子工业年产值只有8990.3亿元,占世界电子工业产值的4.45%,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只有9.42%。全国电子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有2.9%。目前,中国电子工业三大类产品结构的比例只相当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70年代末期的水平。虽然中国投资类产品占电子工业产值的比重在逐年增加,但多为中低档产品。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计算机产业虽以年均45%的速度发展,但国内的大中小型机市场基本上仍多为外国产品所充斥。中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仅限于附加值较低的微型计算机,以及在国际产业大转移下建立起生产能力的机箱、盘片、键盘、显示器等。中国元器件类产品中的集成电路发展水平比国际水平落后约10年。国产集成电路的市场占有率只有25%,生产的集成电路都是档次比较低的,高档产品仍都需要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投资类产品和消费类产品的发展。

2001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650.2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出口总额和机电产品出口额的24.4%,55.1%。据海关统计,1997~2001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24.7%,在工业各行业中增长是最快的。2002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达到925亿美元,其中计算机类产品316.9亿美元,同比增长60.9%;通讯类产品101.9亿美元,同比增长22.2%。

中国电子产品出口结构虽然在不断的优化升级,但目前出口的电子产品还是以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与此相反,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多数是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产品。例如,1999年,中国出口的交换机平均单价为189.82美元,而进口交换机的平均单价则高达3149美元,进口平均单价是出口平均单价的16.6倍。此外,在中国出口电子产品中,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比重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一般贸易的比重则趋于减少。1994年,电子产品出口中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方式各占28.4%和59.7%,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占11.6%;到2001年,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方式进口的比重上升到90%,而一般贸易方式下降为7.9%。一般贸易比重的下降,直接影响中国出口的电子产品的附加价值。

在中国电子工业领域中,家电工业经过20多年的生产扩张和市场竞争,现在已经步入成熟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中国家电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4.2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1980.7亿元,增长了450倍。中国家电产品出口近年来的年均增速在34%左右。1997年,家电产品出口额为32.1亿美元,出口到173个国家和地区,且以发达国家为主。1998年尽管受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家电产品出口额仍达到35.1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9.3%。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增至183个。对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出口额均已超过1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最多的5种产品为电风扇、空调器、微波炉、电烤面包器和食品加工机。2002年家电出口已经增加到205.9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34.2%。当前,中国家电生产企业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一些具有显著实力的企业脱颖而出。这些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提高产品品牌的知名度。结果,名牌家电市场占有率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加强。目前,国内品牌的家电产品凭借价格和服务上的优势,已在绝大多数品种上占据优势。1999年,中国国内品牌的电冰箱、洗衣机、影碟机、空调、微波炉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94.6%、85.35%、84.4%、80%和68.2%。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机电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机电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在中国家电行业中,科技含量高的彩色电视机行业的产品质量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空调器等行业也已发展成为技术成熟,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产业。同时,中国的造船业的技术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要素比较优势。但是,在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汽车产业和高新技术机电产业上,中国尚未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中国机电产业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国际竞争中仍不占绝对优势。

同类推荐
  •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编写的。全书分12章,内容包括旅游资源概述、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中国旅游资源分区、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旅游资源管理、旅游资源审美、中外旅游资源的精华——世界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展望。本书突出了高职高专教学注重能力培养这条主线,有机地融合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等要素,注重适应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方便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成,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 伊斯兰经济思想

    伊斯兰经济思想

    本书作为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探讨伊斯兰经济思想的学术著作,共5章16节,论述了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中世纪伊斯兰经济思想、近代伊斯兰经济思想、现代伊斯兰经济思想、中国伊斯兰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基本特点、主要代表人物等。
  • 杨帆:对话《时代智商》

    杨帆:对话《时代智商》

    本书记录的二十几个人物,既有中国顶尖的商业领袖,也有大名鼎鼎的社会名流,还有在天津这座北方经济中心城市开拓奋进的领军人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波澜壮阔的巨变,很多普通人的命运也赢得了转机。他们以特有的机智与洞察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生传奇。
  • 人人都要懂点经济学

    人人都要懂点经济学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尽力还原经济学的本来面貌,剔除了经济学中那些枯燥、抽象的数学函数和定理法则,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揭示其中的经济学原理,让您在轻松的阅读中,真正掌握这门会使您的人生更加幸福的学问。全书共分12篇,以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骨架,以古今中外的经济学现象为血肉,几乎涵盖了经济学的各个专业和领域,囊括了国内最新、最经典的经济学概念,生动而又严谨地阐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经济学热门话题,可以说是一部经济学知识的百科全书。
  • 财富的规则

    财富的规则

    《财富的规则》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政治是分配财富、经济是创造财富;第二章历史不可重现、人性亘古不变;第三章增长不等于发展;第四章财富不等于幸福;第五章一切从“头”开始;第六章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第七章勤俭与奢靡: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第八章公平与效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第九章市场的帝王:诚信法则;第十章树与草:人治与法制;第十一章消费商品化;第十二章商品的品牌等。
热门推荐
  • 医道飞天

    医道飞天

    作为医学生,田喆自小就对星空很感兴趣,对浩瀚的宇宙无限向往,他坚信茫茫的宇宙中肯定会有很多的星球有生命存在,他自内心深处刻画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星空旅行……冥冥之中,他遇到了来自外星的武德,在武德的帮助下,田喆开始了修炼之旅,并一步一步的开始了自己的飞天之梦!
  • 恶魔的叛逆新娘

    恶魔的叛逆新娘

    从民政局结婚登记出来,冷凌睿直接冷冰冰的扔给陆桐一句,“我们不会有爱情。”结婚后,陆桐也会对着冷凌睿说:“难道我是保姆吗?想吃自己做啊……奥,对了,你不是很有钱吗,请个小时工也行。”一个家庭十分富足,父亲是A市数一数二的地产商。性格里有几分冷漠,凌厉的眼神里透着强烈的占有欲。就是这样如冰一样的两个人,各有所爱的他们是怎样的磨合才会有的火花?一个是普通的大龄剩女,因为与大学初恋分手她不愿再去相信爱情,把自己的内心彻底的封闭,迫于家庭与现实的压力,最终选择相亲结婚。在婚姻里和A质男冷凌睿收获了一段带有香雪兰浓郁芬芳的爱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王牌杀手异界游

    王牌杀手异界游

    叶无忧,这位前世的杀手之王,成为了梁山郡一个小家族中的白痴!且看他如何舞动风云,站在巅峰一览众山小,走向无悔的道路!血以热,刀以出鞘,‘心’难道还在平静吗?不退,不悔!
  • 缘来是夏

    缘来是夏

    “小圆子,起床了!”“缘威,不嘛,人家还困着呢?”“没事,我来。”“小圆子,吃饭了!”“缘威,不嘛,人家还累着呢?”“没事,我来。”“小圆子,洗澡了!”“缘威,不用了,我来!”“没事,还是我来。”调皮女覆上宠妻男,会产生怎样的生理反应,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你问,只是宠妻,不,low爆了,你又问,还有什么?回答当然是嗨翻了。一场奇妙之旅,等你来观!
  • 九世情缘满天星

    九世情缘满天星

    她一个小小的少司命,如何能惹恼高高在上的帝君?一世二世三世…整整九世,生生世世与他纠缠不清。女主是软萌小萝莉,成长的有些慢。男主耐心等待了九世,每一世都展示了自己性格的不同侧面。男女主谈了很长时间的恋爱,没有误会没有背叛,两人之间慢慢互动慢慢心动慢慢相互了解。稍微虐男主。
  • 武帝重生在都市

    武帝重生在都市

    大千世界的准武帝萧丹冲击轮回帝境时遭人暗算陨落,带着前世记忆重生在都市。于是乎,重新起程的萧丹,在都市中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人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名人传奇故事丛书-罗斯福

    名人传奇故事丛书-罗斯福

    罗斯福在20世纪的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学者评为是美国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同华盛顿和林肯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