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20400000001

第1章

总标纲要分第一

诸破所知障翳暗  尽其所有如所有

诸法真俗理影中  妄执竞兴于异见

斯由永离诸分别  无垢清净智光明

获得最胜三菩提  惑障并习断常住

能无功用于十方  随诸有情意所乐

开示殊胜极广大  三种解脱等方便

由无分别有大悲  生死涅槃俱不住

由摄妙慧巧方便  究竟至极自他利

如是世尊等所觉  等所开示微妙法

若能于此善修行  必获寂然甘露迹

诽谤决定没无底  甚久无能大苦海

学无学僧居道果  普胜一切所余僧

善逝无垢功德河  真实于中而沐浴

为世无上良福田  虽复投于微少善

而便广大如地空  慧者由斯得解脱

故我至诚身语思  频修无倒归命礼

轨范诸师今减少  真法正理多浑浊

皆由聪睿邪慢人  依自寻思失教证

我师于此非前后  逢事圣者大慈尊

依止无动出世间  放大法光三摩地

阐扬妙法流清誉  如日舒光遍十方

文光无垢最甚深  诸了义经所随顺

广大句义皆微妙  悉以绮饰自庄严

能令聪敏者融心  无谄无憍生爱敬

极难通法慧无滞  不住利养称誉中

于乐常无染着心  故名决定称自德

诸贤圣者常亲近  一切世间无不知

无著名称普皆闻  功德显然同所赞

无尽辩者等所雨  甘露文义微妙法

多从彼闻自力微  少受犹如乞雨鸟

从广决择集少分  以言略释摄大乘

愿此所作遍饶益  怖于极大文海者

论曰。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

释曰。依止何义从何所因而作是说。广博所知深大法性。若离诸佛菩萨威力。谁于此中能造释论。复由何义于此论初说如是事由。若离举阿毗达磨大乘经言。则不了知论是圣教为此义故。又为显经名如言十地经。故说如是阿毗达磨大乘经言。复有余义。为显彼经是圣教故。初说如是阿毗达磨大乘经言。今造此论有所用者。为欲开晓无知者故。为显法门别名故。举阿毗达磨。为显通名故。举经言。为简声闻阿毗达磨复举大乘。由今亦有非圣所说阿毗达磨。如现有人自寻思慧。谓是佛说阿毗达磨。或声闻说或世智造。又言大乘素怛缆者。为欲显示异声闻等。为欲显示菩萨藏摄故。复举其阿毗达磨。又藏摄者。谓入自宗素怛缆藏现灭自惑。毗奈耶藏即大乘中菩萨烦恼。以诸菩萨种种分别为烦恼故。不违最胜阿毗达磨。广大甚深为其相故

此中三藏者。一素怛缆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达磨藏。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别故则成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此三及二何缘名藏。由能摄故。谓摄一切所应知义

复由何缘建立三藏。由九种缘。谓为对治疑惑立素怛缆藏。若于彼彼义中有疑惑者。即为决定宣说彼彼义故。为对治二边受用立毗奈耶藏。谓遮有罪着欲乐边受用故。及开无罪不自苦边受用故。为对治自见取执立阿毗达磨藏显照诸法无倒相故。又能说三学故立素怛缆藏。能成办增上戒增上心故立毗奈耶藏。谓具尸罗即无悔等。渐次能得三摩地故。能成办增上慧故立阿毗达磨藏。谓能决择无倒义故。又能说法义故立素怛缆藏。能成满法义故立毗奈耶藏。谓为调伏烦恼勤修行者。便于此二能通达故。能于法义决择善巧故立阿毗达磨藏。由此九缘许立三藏。又此皆为解脱生死。此复云何能得解脱。熏觉寂通故得解脱。谓由闻熏习心故。由思觉悟故。由修奢摩他寂静故。由证毗钵舍那通达故。能得解脱。又若略说此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藏各有四义。菩萨于此若具了知则能证得一切智性。声闻于此虽但解了一伽他义亦得漏尽。云何此三各有四义。谓能贯穿。依故相故法故义故名素怛缆。此中依者。谓于是处由此为此而有所说。相者。谓世俗谛相胜义谛相。法者。谓蕴界处缘起谛食静虑无量无色解脱胜处遍处菩提分无碍解无诤等。义者。谓随密意。对故数故伏故通故。应知名阿毗达磨。谓阿毗达磨亦名对法。此法对向无住涅槃能说谛菩提分解脱门等故。阿毗达磨亦名数法。于一一法数数宣说训释言词自相共相等无量差别故。阿毗达磨亦名伏法。由此具足论处所等能胜伏他论故。阿毗达磨亦名通法。由此能释通素怛缆义故。犯罪故等起故还净故出离故。应知名毗奈耶。此中犯罪者谓五众罪。等起者。谓无知故放逸故烦恼盛故不尊敬故而犯诸罪。还净者。谓由意乐不由治罚如受律仪。出离者。有七种。一各各相对说悔所犯。二誓受治罚谓授学等。三等有妨害先制学处后由异门还复开许。四别更止息谓僧和合还舍所制。五转依谓苾刍苾刍尼转男女形故舍不共罪。六由真实观谓作殊胜法嗢柁南诸行相观。七由法尔得谓由见谛法尔得无小随小罪。应知毗奈耶复有四义。一补特伽罗故。世尊依彼制所学处。二制立故。谓告曰彼补特伽罗所犯过已大师集僧制所学处。三分别故。谓制学处。已更广解释。先所略说四决择故。谓于此中决判所犯。云何有罪云何无罪

今当释本文。薄伽梵前者。显有所敬故无异言。善入大乘者。是由已得陀罗尼等胜功德义。显已得此诸功德故。于义于文能正任持能正开示。如是名菩萨。为何义故说。为显大乘体大故说。所言显者。开发大乘实有大体。依大乘者。依止大乘而起所说。有十相殊胜殊胜语者。谓即由彼十种殊胜所殊胜语。名十相殊胜殊胜语。此殊胜言是差别义。两互相待。如言此义殊胜于彼。又最上义是殊胜义。或是异类。谓义因殊胜故。语果是殊胜。今当说此十种别相

论曰。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三者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四者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五者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胜殊胜语。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胜殊胜语。九者彼果断殊胜殊胜语。十者彼果智殊胜殊胜语。由此所说诸佛世尊契经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

释曰。此中所知依殊胜殊胜语者。所应可知故名所知。所谓杂染清净诸法即三自性。依是因义此所知依即是殊胜故名所知依殊胜。由此殊胜故语殊胜。此依即是阿赖耶识。如是持业释。乃至彼果智殊胜亦尔。谓彼果智即是殊胜故名彼果智殊胜等。所知相者。是所知自性义。所知即是相故名所知相。谓三自性入所知相者。谓于所知相若能入若正入即唯识性。彼入因果者。谓能入彼故名彼入。即是悟入唯识理性。因谓加行时。世间施等波罗蜜多。果谓通达时。出世施等波罗蜜多。彼因果修差别者。即彼因果故名彼因果。即于此中修之差别。修谓数习。即此数习于诸地中展转殊胜故名差别即是十地。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者。谓十地中依戒而学故名增上戒。即诸菩萨所有律仪于诸不善无复作心。增上心者。谓在内心或即依心而学故名增上心。即诸三摩地。增上慧者。谓趣证慧故名增上慧。或依慧而学故名增上慧。即是无分别智。断殊胜者。谓最胜品别自内弃舍烦恼及所知障。即是无住涅槃。智殊胜殊胜语者。谓无障智名智殊胜。彼无分别智有所对治。今此佛智已离一切障及随眠。是名于彼无分别智佛智殊胜

论曰。复次云何能显由此所说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谓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三种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说名所知相体。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菩萨律仪说名此中增上戒体首楞伽摩虚空藏等诸三摩地说名此中增上心体。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无住涅槃说名彼果断体。三种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说名彼果智体。由此所说十处显于大乘异声闻乘。又显最胜世尊但为菩萨宣说。是故应知但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行相殊胜殊胜语

释曰。云何能显者。是问何缘义。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者。谓由唯识性入三自性时。世间施等波罗蜜多名清净因。由能引发出世间故。入地已去即彼施等波罗蜜多成出世间。名清净果。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者。谓菩萨十地是前所说波罗蜜多。因果二位修差别性。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者。若诸声闻离四颠倒分别名无分别。若诸菩萨离一切法分别名无分别。二无分别差别如是。无住涅槃说名彼果断体者。谓三学果故名彼果。彼果即断名彼果断。此性名为彼果断体。即是烦恼所知二障断义三种佛身说名彼果智体者彼三学果故名彼果。彼果即智名彼果智。此性名为彼果智体。此中若无自性身应无法身。譬如眼根。若无法身应无受用身。譬如眼识。应知此中所依能依为同法喻。若无受用身。已入大地。诸菩萨众应无受用法乐。若无受用法乐。菩提资粮应不圆满。譬如见色。若无化身胜解行地诸菩萨众。诸声闻等劣胜解者。最初发趣皆不应有是故决定应有三身。显于大乘异声闻乘者。声闻乘中不说此故。又显最胜者。显大乘中此亦最胜

论曰。复次云何由此十相殊胜殊胜如来语故。显于大乘真是佛语。遮声闻乘是大乘性。由此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谓此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随顺无违。为能证得一切智智。此中二颂

所知依及所知相  彼入因果彼修异

三学彼果断及智  最上乘摄是殊胜

此说此余见不见  由此最胜菩提因

故许大乘真佛语  由说十处故殊胜

释曰。此复云何谓复显此所说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随顺无违。是最能引大菩提性者。是大菩提能引因义。是善成立者。谓由正理等量思择如见导师所说道相。言随顺者。谓为证得勤修行时随顺住故。如随导师所说正道随顺而住。言无违者。谓诸地中无障碍因。如随导师所说道中无劫贼等所有障难。或复生死涅槃二种互不相违。复有异门。是最能引大菩提性者。谓此能引无戏论无分别智故。是善成立者。谓与四理不相违故。言随顺者。谓与三量不相违故。言无违者。非先随顺后相违故。如有颂言

初任持爱悲  后随顺不善

非黑白我见  有益亦有损

为能证得一切智智者。谓于一切法中发生无上无间一切行相智故。善成立等复有余义。谓善成立随顺无违展转标释。云何善成立。谓能随顺故。云何能随顺。谓无违转故

论曰。复次云何如是次第说此十处。谓诸菩萨于诸法因要先善已。方于缘起应得善巧。次后于缘所生诸法应善其相。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次后如是善修菩萨应正通达善所取相令从诸障心得解脱。次后通达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罗蜜多。由证得故应更成满增上意乐得清净故。次后清净意乐所摄六波罗蜜多。于十地中分分差别。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次后于三菩萨所学应令圆满。既圆满已彼果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故说十处如是次第

释曰。云何如是次第说者。问谓诸菩萨于诸法因要先善已广说。乃至彼果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故者。答要先了知诸法因已。后于缘起方得善巧。必有因故果得生起非自在等。由此能得因果两智。次后于因所生诸法应了其相。何等为相。谓实无有遍计所执。定执为有名为增益。增益无故损减实有圆成实性。远离如是二边过失故名善巧。次于如是所取诸相。由唯识性应正通达得无障碍。次于随顺入唯识性。世俗所证世间六种波罗蜜多。由胜义故应更证得。是应修作清净增上意乐摄义。次于十地分分差别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非如声闻极疾三生。勤修对治便证解脱。次后即于如是修中增上戒等。菩萨三学应令圆满。最后于彼学果涅槃。烦恼水断及与无上正等菩提。三种佛身应现等证故。说十处如是次第

论曰。又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释曰。一切大乘齐此究竟。何以故。若欲说缘起即入阿赖耶识摄。若欲说诸相即入三自性摄。若欲说证得即入唯识性摄。若欲说波罗蜜多即入波罗蜜多摄。若欲说诸地即入诸地摄。若欲说诸学即入诸学摄。若欲说断及智即入无住涅槃及三种佛身摄。齐是名为一切佛语。是故但说如此次第

摄大乘论释所知依分第二之一

论曰。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毗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释曰。此中能证阿赖耶识。其体定是阿赖耶识。阿笈摩者。谓薄伽梵即初所说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说如是颂。界者谓因。是一切法等所依止。现见世间于金矿等说界名故。由此是因故一切法等所依止因。体即是所依止义。由此有者由一切法等所依有。诸趣者。于生死中所有诸趣。趣者谓异熟果。由此果故或是顽愚喑哑种类。或有势力能了善说恶说法义。或能证得上胜证得。又为烦恼所依止性。由此故有猛利烦恼长时烦恼。如是四种异熟差别所依止故。无有堪能。应知翻此名有堪能。非唯诸趣由此而有。亦由此故证得涅槃。要由有杂染方得涅槃故

论曰。即于此中复说颂言

由摄藏诸法  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赖耶  胜者我开示

释曰。已引阿笈摩证阿赖耶识。是所知依体。复引阿笈摩证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于此颂中由第二句释第一句。胜者即是诸菩萨众

论曰。如是且引阿笈摩证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名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释曰。今训此识阿赖耶名。一切有生者。诸有生类皆名有生。杂染品法者。是遮清净义于中转故名为摄藏。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者。是执取义

论曰。复次此识亦名阿陀那识。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释曰。复引解深密经。即此阿笈摩中。佛告广慧菩萨摩诃萨曰。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广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瀑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减尽可得。如是广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广慧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于心意识秘密善巧。然诸如来不齐于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广慧。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是名胜义善巧菩萨。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广慧。齐此名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此伽他中重显彼义。阿陀那识者。所释异名。甚深细者。难了知故。一切种子如瀑流者。次第转故一切种子刹那展转如瀑水流相续转故。恐彼分别执为我者。一行相转故分别执可得

论曰。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释曰。执受一切有色诸根故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尽寿随转用此为释。谓由眼等有色诸根阿赖耶识所摄受故。非如死身青瘀等位。若至死时此舍离故。彼即便有青瘀等位。是故定知此执受故乃至寿限彼不失坏。一切自体取所依故者。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用此为释。谓由此识是相续识故。于相续正结生时能摄受生一期自体。亦为此识之所摄受。由阿赖耶识中一期自体熏习住故。彼体起故说名彼生。受彼生故名取彼生。由能取故执受自体。以是义故阿赖耶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论曰。此亦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三。此中意有二种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恒共相应。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此即是识杂染所依。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了别境义故。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

释曰。此亦名心者。阿赖耶识即是心体。意识二义差别可得。当知心义亦有差别。显示此故此中与作等无间缘因性。谓无间灭识与意识为因是第一意。由四烦恼常所染污

是第二意。此中萨迦耶见者。谓执我性。由此势力便起我慢。恃我我所而自高举。于实无我起有我贪。名为我爱。如是三种无明为因。言无明者。即是无智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者。谓无间灭识说名为意。与将生识容受处所故作生依。第二染污意为杂染所依。以于善心中亦执有我故。了别境义故。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者。谓于此中由取境义说名为识。由与处义名第一意。由执我等成杂染义名第二意

论曰。复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则不得有成过失故。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故。又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无有成过失故。谓无想定染意所显非灭尽定。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又无想天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于中若无我执我慢。又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谓善不善无记心中。若不尔者唯不善心彼相应故。有我我所烦恼现行非善无记。是故若立俱有现行。非相应现行无此过失。此中颂曰

若不共无明  及与五同法

训词二定别  无皆成过失

无想生应无  我执转成过

我执恒随逐  一切种无有

杂染意无有  二三成相违

无此一切处  我执不应有

真义心当生  常能为障碍

俱行一切分  谓不共无明

此意染污故有覆无记性。与四烦恼常共相应如色无色二缠烦恼。是其有覆无记性摄。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

释曰。此文复以余道理成立染污意。何等名为成立道理。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即不得有。不共无明。其相云何。谓未生对治能障真智愚。此于五识理不相应。是处无容能为障故。若处有能治此处有所治。亦不得在染污意识此非有者。余惑现行名不成故。若立此烦恼在染污意识。即应毕竟成染污性。云何施等心得成善。与此烦恼恒相应故。若说有意识与善法俱转。此即与彼烦恼相应。是染意识引生能治。不应道理。若说染污意俱转有善心。即此善心引生能治此生彼灭即无过失。又五同法故。所以者何。譬如眼等五识。必有眼等五根为俱有依。如是意识亦应决定有俱有依。又训释词故。所以者何。能思量故说名为意。此训释词何所依止。非彼六识与无间识作所依止。应正道理。已谢灭故。又二定别故。所以者何。若定说有染污意者。无想定中即有此意。余定中无故有差别。若异此者。于二定中第六意识并不行故。应无差别。又无想中生应无我执故。所以者何。若彼位中无染污意。彼一期生应无我执。若尔不应圣所诃厌。既被诃厌。是故定知彼有我执。又我执随故。所以者何。施等位中亦决定有我执随故。此我执随若离无明不应道理。非此无明离所依止。此所依止离染污意无别体故。故定应许有染污意。若不许者有上过失。重显彼故说四伽他若不共无明等。乃至广说。此中不共无明者。谓于一切善不善无记烦恼随烦恼位中。染污意相应俱生无明。彼若无者成大过失。常于苦等障碍智生。是其业用。此即显无业用过失。五同法者。第六意识与五识身有相似法。彼有五根阿赖耶识为俱有依。此亦如是有染污意。阿赖耶识为俱有依。此五同法离染污意决定无有。此则显无自性过失。训词若无成过失者。取所缘相而思量故。无间灭时能取境故。说名为意。过去已灭无所思量。云何当有能思量性。训词无故成大过失。二定别者。灭尽定中无染污意。无想定中有染污意。此若无者。如是二定差别应无。成大过失。又染污意若无有者。无想身中应无我执。非异生者。于相续中暂离我执应正道理。如是诸过离染污意皆定应得。故应定许有染污意。为显此义故复说言无有二等。二者即是不共无明五相似法。三相违者。谓训释词二定差别。无想生中我执恒随离染污意。如是三事皆成相违。无此一切处我执不应有者。离染污意于一切种善等位中。我执恒随不应得有。故应定许有染污意。余文易了不复须释

论曰。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

释曰。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有性。由此为因意及转识皆得生起。见取转识当知亦即取第二意。所以者何。彼将灭时得意名故

论曰。何因缘故亦说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释曰。复欲释名故作此问。由种种法者。由各别品类法。熏习种子者。功能差别因。所积集故者。是极积聚一合相义

论曰。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

释曰。由此深细境所摄者。谓此境界即深细故名深细境。此即深细境界中摄难了知故。非诸声闻为求一切境界智。故正勤修行。唯正希求自义利故。彼由粗浅苦等正智。便能永断烦恼障故。若诸菩萨为利自他求断烦恼及所知障正勤修行。是故为说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截教格物志

    截教格物志

    封神大战后,截教在人、阐、西方三教的联手打压日渐势微,最终只剩下一个仅有五开间的小破观残存于世,观主一脉更是不知从多少代起就是世代单传,传承随时可能断绝。截教第九十九代传人,机械设计师张景春苦守女神六年半,终于备胎转正,但半年后办证前夜却被女神打回原形。张景春一时心灰意冷,决定回到从小长大的破观里了此残生,却掉进了师父给他挖的十八层大坑里。让我们一起搬个小凳,啃包瓜子,看看变身为截教第99代传人长青道长的张景春是如何用科技的力量来实现梦想,建设美好乡村,重建碧游宫,重现截教往日辉煌。
  • 莲心劫

    莲心劫

    以心作劫,锁住了谁,困住了谁?谁为谁生,为何而生?谁本心不改?是谁度化了谁?这是一个女主步步入世,炼心的故事
  • 天魄魂界

    天魄魂界

    浩荡的天魄,挣脱束缚,俯视大地。神秘的魂觉,内心觉醒,笼罩苍生。玄虚之境,天魔共存。纳玛之域,举世名闻。混沌宝地,浮浮沉沉。黑魂奇棍,一捅苍穹。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一位身背巨棍的单薄身影缓缓而行,踏玄虚,游纳玛,劈混沌,定魔魂。一项项不可完成的事情自他手中掠过,书写着属于他的传奇。
  • 白虎盗君

    白虎盗君

    世界第一神偷罗冰穿越到古代,成为飞云寨大当家金玉中,没想到在一次打猎中诡异之事接连发生,梦幻中的女子,神秘的法术,古怪的宝戒……经历一番波折后,他终于意识到,如果不能修成仙果,等待自己的唯有灰飞烟灭!于是,他以一个修仙者的身份,怀着强盗的内心,踏上仙途……
  • 生命停转日

    生命停转日

    那是自无尽黑暗中探出来的一双手,带着毁灭的气息,狠狠地攥向了这个曾经万物灵长的星球---------
  • 一位抑郁症患者的自述

    一位抑郁症患者的自述

    李东文,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天空之都城

    天空之都城

    三个月前,一名名叫天泽的普通高中生,通过时空机器来到了《天空之城》游戏中,化身圣战。同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小组、成立军队、成立国家,一起穿越、一起战斗、访幽探胜、磨砺情感等全球公测开始时领导中国数十万名真实的玩家在网游中组成军队联盟与强敌作战接着跨越六界等回到现实中后,从一个空怀幻想的少年,变成一名合格高中生的传奇故事。如果你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你可以把这部小说叫做《穿越四季之天岛》。如果你是一个热血的青年人,你可以把这部小说叫做《百城大战》。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玄幻的人,你也可以把这部小说叫做《天道》。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幻想主义色彩的人,你可以把这部小说叫做《理想天堂》。如果你喜欢英雄,这里可以告诉你《天外有天》。一切都从这个游戏少年开始说起。
  • 萧清剑

    萧清剑

    人的一生,爱恨情仇,坎坷挫折,每走一步都面临选择。命运有他的安排,人有各自的打算。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主动或被动选择而来。无论出身如何,不管经历什么,最难得的是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积极乐观、洒脱地面对一切。一个普通的女孩,在爱与恨中修炼成武功高强、智慧过人、侠肝义胆的女剑客,特立独行于世间。她喜欢自由,不喜欢牵绊,却遇见了她要守护以及默默守护她的人,原本简单的人生轨迹被打乱。她报答了一个人的恩情,却负了另一个的痴恋。人与人之间,难以求得绝对的平等和公平,就看谁更看得开,看得淡生死爱恨的羁绊。最后的最后,她会选择谁?她的一生,又该为谁而活?没有人知道答案,就看她自己的选择。
  • 她住在七月的洪流上

    她住在七月的洪流上

    性格乖张的盲眼少女VS穿越时空的叛逆少年,一段跨越时空的甜宠初恋!就算你去到另一个时空,我也会追过去,然后,义无反顾地走向你。季东楠的女友鹿久去世了,他悲痛欲绝,怀着念想给鹿久发消息,意外收到回复。他以为是这个号码的新主人,可是聊天时的语气,让他意外发现,她就是三年前还不曾失明的鹿久!当他的情侣戒指掉进鹿久的时空,隔着茫茫生死和平行时空,二人重逢。那时的鹿久眼睛里有着亮闪闪的光芒,人生还没被悲伤的岁月刻上绝望。他决定和她重新相识,守护她,救回她。三年后,穿高领毛衣的男生斜斜靠在门口,一如从前的模样。她伸出手,莹亮的杏眼笑盈盈地看着他。她说,你好,我是二十岁的鹿久,如约来找二十二岁的季东楠。
  • 混入妖族当卧底

    混入妖族当卧底

    炮灰不想掺和,当什么工具人?恶毒反派很好玩吗?谢邀,不当舔狗,当什么卧底?养小崽子不好玩吗?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呵~都是一样的,人分好坏,妖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