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02200000011

第11章 企业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伴随着当代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创新。因此,在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提高管理水平来搞好国有企业的过程中,必须把企业技术创新作为关键的一环来抓。本章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有关原理的分析和讲述,探讨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和机制。

第一节 企业技术创新概述

一、技术创新及其特征

(一)技术创新的涵义

技术创新是一个广为使用而又缺乏统一的精确定义的概念。对其涵义的理解,存在颇多混乱之处:一是多种相关概念平行交叉使用,它们之间的区别未能明确界定。例如除了“技术创新”外,经常使用的相关概念还有“技术革新”、“技术进步”、“科技进步”等等。二是对技术进步的外延认识不清,存在重复和错漏。有人认为,技术创新包括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形成生产体系、开发新产品;有人认为,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开发及其商业化。

“技术创新”概念歧义纷呈的根本原因,在于使用这一概念的背景和条件各有不同。为了清晰地界定“技术创新”这一概念,必须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来理解。

1.微观的理解。

微观层面的“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载体的。企业的技术创新首先是个技术概念,即企业技术的变动,包括生产技术、销售技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技术创新就是物质生产的技术基础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管理技术的创新和提高。具体包括: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提高,生产方法的改进,劳动手段的变革以及技术知识的应用、丰富和发展。但是,微观方面的技术创新却又不仅仅是个技术概念,因为纯粹的技术改进不是目的,其目的是要通过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企业利润或经营规模的增长。此时,技术创新就是促进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收益率提高的源泉。

2.中观的理解。

中观层面的技术创新,就是先进技术在不同微观主体企业之间的扩散和传播。其直接结果是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其最终结果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动。

3.宏观的理解。

宏观层面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技术水平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中,技术创新是用生产函数来定义的,即技术创新等同于任何引起生产函数移动的事件。具体内容包括: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知识的进步;资源的重新配置;规模经济性;政策法规的影响;不规则因素的冲击等等。

(二)技术创新的特征

由于考察的目的与角度不同,人们对“技术创新”往往难以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是,由于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因而又具有其一般的特征和规律性。

1.技术创新的技术经济性。

技术创新既包含着丰富的技术内容,又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内容,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单纯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创造不是技术创新,只能归之为单纯的科技进步。只有当这种发明创造成果在生产中得到运用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体现为微观企业的发展和宏观经济的增长时,才能称之为技术创新。这也是“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两个概念的根本区别所在。

2.技术创新的演进性。

技术创新的演进性不同于技术发明创造的突变性。技术发明创造是指与新产品的制造、新工艺过程或设备的首次商业应用有关的技术的、设计的、制造的及商业的活动,它是一个具有明确起点与终点的过程。它始于一个新产品或新工艺的构思,经过技术发明、工程设计、样机研制、中间试验、试生产、正式生产、产品销售,终点是新技术的商业化和商业利益的实现。技术创新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视为不同的技术发明创造在空间上的并存和时间上的继起,数学上可以表示为许多技术发明创造曲线的包络线。在技术发明创造过程中,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发明;在一个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开始之前和结束之后,技术创新仍在继续进行。因此,技术引进、技术模仿、技术转移和扩散等虽不属于发明创造范畴,却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3.技术创新的非均衡性。

技术创新的演进性并不否定其革命性,技术创新不等于技术革新,它不仅仅是技术上零打碎敲的小发明、小创造。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本质,而创新过程是非均衡的、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一方面,技术创新既有继承性的技术渐进发展,又有突变性的技术革命,后者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更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发明的生产应用,把新知识转化为物质产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中间既有量的积累,更有质的飞跃。因此,技术创新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非均衡过程。

二、企业技术创新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

技术创新具有宏观、中观和微观多个层次,而企业技术又包括物化技术和管理技术两大类。本章讲述的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微观层面的物化技术创新及其管理。

所谓企业技术创新,就是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或自行研究开发的途径,取得新技术,并应用于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过程。

虽然技术创新具有连续性和无限性的特点,为研究方便,我们仍根据人为设定的时间段加以分解。这个时间段,就是以企业为参照系,从一项新技术进入企业,到该技术的商业化成果流出企业的全过程。这样,企业技术创新就完成了一个循环周期。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

1.新技术的来源。新技术的来源一般有两个,即外部技术引进与内部研制开发,其中技术引进包括从国外引进及从国内其他企业、部门引进。当然,技术来源也有二者的结合,如与本企业之外的科研机构或其他企业协作联合开发等。新技术的表现形态,可以以图纸、设计、样机的形式存在,也可以新产品为载体而存在。

2.新技术的应用。企业引进或开发出新技术,目的是应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应用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应用新技术实现产品创新,包括开发新产品,改造老产品,并最终将其推向市场;另一种是应用新技术进行过程创新,主要体现为企业技术改造,包括工艺创新、设备开发与改造更新、能源原材料开发等等。新技术应用是企业技术创新中把技术与经济联系起来的重要一环。

3.技术实现和成果转让。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其最终结果除表现为新产品新工艺外,也可以技术商品的形式存在,也就是技术成果。技术商品转让分为有偿与无偿两种。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和阶段

(四)企业技术创新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企业技术创新可以分为如下不同的类别。

1.按技术创新的效果进行分类。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效果是增加、保持不变或减少资本边际产品对劳动边际产品的比例,可以把企业技术创新分为:节省劳动型技术创新,即相对于劳动边际产品而言,增加了资本的边际产品;节省资本型技术创新,即相对于资本边际产品而言,增加了劳动的边际产品;中性技术创新,是指以同样的比例同时增加了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品。

2.按技术创新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表现形式,可将企业技术创新分为渐进型技术创新、飞跃型技术创新、相对型技术创新和革命型技术创新四大类。

(1)渐进型技术创新。它是一种渐进的、连续的技术改进,常出自直接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工程师、工人、用户之手。渐进型技术创新规模虽小,但重要性不可低估,因为许多重大的技术创新需要技术上不断辅助改进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一些技术上的革新虽然从规模方面并不起眼,但却可能有相当的经济价值。

(2)飞跃型技术创新。所谓飞跃型技术创新是指技术演变过程中,新技术代替旧技术,而新技术的原理与旧技术的原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使技术的功能发生了质的提高。飞跃型技术创新往往导致技术升级,形成技术创新的阶段性;同时,由于不只是对原有技术或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提高,而是采用全新的技术原理,因而呈现出非连续性状态。这种技术创新的特点是在观念上有根本的突破,常伴有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等连锁反应。

(3)相对型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仅仅是采用更高一级的新技术才是技术创新,对原有技术的优化组合同样可以产生技术创新。一个企业(或地区)的普遍技术转移到另一个企业(或地区),通过与其现有技术有机组合,就可能形成全新的技术体系,形成重大技术创新。

(4)革命型技术创新。革命型技术创新是通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体现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利用自然的愿望和要求与自然界可利用的程度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克服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就是依靠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当技术创新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技术革命。这种性质的技术创新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等方面会产生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影响经济的多个部门,并伴有新兴产业的出现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技术创新促使企业服务对象的要求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顾客、用户、消费者需求的突变性、知识性、快速性、多样性和软件性。具体表现为:

1.突变性。技术创新促进了新产品的开发,开发的新产品又带来了新的需求,企业服务对象的需求会因而出现突变。

2.知识性。随着企业技术创新的日益加强,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革新使得生产过程和产品中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在商品贸易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将是高科技产品。

3.快速性。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新产品普及速度大大加快。新的通讯、传播和运输手段,可以将一种用户青睐的新产品在很短的时间内介绍到世界各个角落,并能立即引起社会性消费结构的变化。

4.多样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带来了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表现在对用户要求的更高度适用。要高度适用的多样性需求,就使企业服务对象出现了个性化的要求。

5.软件性。技术创新带来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伴随物质产品的高质量,用户需求从“硬件”中越来越需要得到更多的精神满足。因此,高质量的服务,商品的商标、造型、包装设计、品位价值等非物质因素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这种寻求“硬件”和“软件”的调和,将是企业用户需求变化的一个重要趋势。

(二)技术创新促使企业生产经营的综合化

具体表现为:生产过程的综合化;使用技术的综合化;生产空间的综合化;经营手段的综合化;生产资源利用的综合化;经营组织形式的综合化;经营管理方式的综合化以及营销策略的综合化等多个方面。

(三)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管理的发展

这种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管理理论的发展。19 世纪初以来,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深化,企业管理理论出现了各种流派,如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组织理论、行政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决策学派理论、经验学派理论以及权变学派理论、组织文化理论等各种流派。19 世纪中叶,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已经成为管理的主要理论。20 世纪70 年代以后,在电子跃变理论、激光、超导理论和技术逐步完善的同时,又出现了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理论以及大系统理论、模糊理论和自组织控制原理等,为我们更好地管理现代化企业提供了更新、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2.促进管理思想的发展。技术创新使整个社会生产力的组织方式发生了变革,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并由此带来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对事物的评价准则的变化,其结果是带来了管理思想的变化。

3.促进管理手段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提供的信息处理手段如办公自动化设备、电脑控制设备等,使企业在进一步强化各单项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了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使企业的管理真正走上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道路。

4.促进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当今的社会劳动,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并能灵活运用和自主创新,才能成为强大的生产力量。提高职工素质最终表现为使用和管理先进生产设备的本领、协调生产的能力、劳动时间的有效利用,以及革新创造,不断进行产品、工艺、技术、管理创新,积极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能力。技术创新在各生产要素中已成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一生产力,是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真正源泉。

第二节 企业的技术引进

一、技术引进的涵义

规范地讲,技术引进是指某一个国家、部门或者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从国外、行业外或行业内其他企业及科研机构引进自己没有或者尚未完全掌握而又急需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这里所说的科学技术成果通常指先进的技术知识、先进设备、先进管理知识和经验等。这一过程对技术接受方而言,称为技术引进;对技术提供方而言,称为技术转让(或技术输出)。

目前由于技术引进多以国与国之间技术进出口的形式出现,且该种形式的影响也最大(它是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本节所讲的技术引进主要指国家之间的技术引进。

二、企业技术引进的必要性

技术引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技术来源。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极为重视技术引进工作,这是因为:技术引进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促进现有技术系统和技术基础的提高;有利于加速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增强本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从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史来看,一项技术的发明,从研究、试验、设计到批量生产,一般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而引进现成的技术成果,从谈判到投产只需2~3 年乃至更少的时间,这与自主开发技术相比付出的代价显然要小得多。

无数事实表明:一个国家,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是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还是工业技术高度发达以后,都需要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以促进本国经济技术的发展。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国各有长短,互有先后,任何一国不管技术力量多么强大,也不可能在技术领域全面领先,更不可能靠一国的力量去探索、研究和解决一切科学技术问题。因此,如果不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科研成果,引进他国先进的技术,不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同国际上的科研成果结合起来,长此下去,则原来先进技术发展较快的国家会被别的国家赶上或超过,变成落后的国家;而原先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速度会减慢,甚至停滞不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在某些尖端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从整个工业和生产看,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改变。为了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技术的落后局面,只有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才能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比较低的代价,促进本国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提高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科研和设计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增强我国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能力,使自己经济技术的发展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尽快缩短与先进技术国家的差距。

三、技术引进的内容和形式

技术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它能够通过生产活动而转化为物质成果,从而体现在产品和设备上。人们习惯上把表现为知识、经验、技能的技术称为“软件”,而把物化的技术称为“硬件”。

(一)技术引进的内容

关于技术引进的内容,我国和工业化国家的规定不完全一致。在国外,技术引进是不包括进口设备的,而我国技术引进不仅包括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知识和经验,而且包括进口先进设备和重要器材等。在目前我国综合技术水平较低的特殊条件下,这一界定是必要的、有益的。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将把进口设备逐渐置于技术引进范畴之外。

当前我国企业技术引进的内容主要有:(1)取得专利权和其他工业产权;(2)专用的技术知识及必需的生产手段,包括产品设计、工艺流程、材料配方、操作规程、技术情报、质量控制等方面专有技术的许可以及与引进的技术有关的设备样机;(3)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经营策略,如计算机信息管理程序、文件处理系统、质量保证体系等行之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管理和经营技术等;(4)技术服务,如为掌握所引进技术而进行的人员培训、技术交流、示范操作、专家指导以及相关资料等。

(二)技术引进的形式

根据国际惯例和通行的做法,技术引进的形式可做如下划分:

1.许可证贸易。

许可证贸易是国际技术贸易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它的核心是技术使用权、产品制造权和产品销售权的许可转让。按许可是否为工艺产权,许可证贸易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1)专利使用权许可证贸易。此种贸易以专利为对象,实际上就是获得专利许可证。技术许可主要是授权,并不提供详细技术资料,也无义务传授可能存在的秘密技术。技术接受方需自行研究开发细节,若想获取全部技术,还须取得专有技术许可证。

(2)专有技术许可证贸易。国际上通称:“Know——How”,类似于中国的“祖传秘方”,是指既不申请专利,也不公开的技术文件、工艺配方及管理办法等,其中还包括部分不便于用书面形式表达的工艺诀窍、经营秘诀等。

(3)商标许可证贸易。商标也是一种工业产权,若想使用其他厂商的商标,必须得到允许并签订商标许可合同。有时商标可同技术许可共同进行,有时则需要专门签订合同并付一定费用。

2.合作生产、共同经营的技术引进方式。

(1)对外加工装配。包括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和来件装配等。对外加工装配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引进方的多余生产力,还有利于学习、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这种形式我国已经普遍采用。

(2)补偿贸易。它是在信贷基础上,技术供应方提供全套机器设备、技术专利和劳务以及必需的材料,引进方用它来开发自然资源和兴办企业,等项目竣工投产后,以该产品或双方商定的其他产品或劳务进行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的方式。

补偿贸易是一种以实物支付的贸易方式,具体做法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产品返销和抵偿贸易两种。在实际工作中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只有在偿还了外债以后,才能使引进技术的企业真正成为本国的企业,补偿贸易对贸易双方都有利。输出国既出口了设备,又可以得到技术转让费,同时也输出了过剩资本。引进国既引进了技术,又出口了产品,同时,也解决了外汇来源的问题。

(3)合资经营。合资经营是国际上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它是指本国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与外国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平等互利的原则,共同投资、联合经营某项事业的经营方式。这种方式目前已成为技术落后,但劳动力、土地相对丰裕的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技术引进方式。

(4)合作生产。合作双方按各自的设计,生产一部分零部件,或由技术供应方负责技术设计,双方分别加工,最后进行总装。这类产品多是大型产品或成套设备,需要双方密切配合。

3.进口成套设备,包建工程项目。

这种方式又称为“交钥匙”或者“一揽子”交易,即由技术供应方承担项目的设计、施工、安装、试车等,包括在工程正式开工前的全部技术工作与管理工作。技术引进方从技术输出方得到的是业已建成、随时可以开工的项目。这是成套设备进口与技术转让相结合的形式。

4.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

技术引进方把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向输出方提请咨询,其目的是只要求得到许可方的经验和技术服务,而不是许可方生产某种产品的专利和特有的专有技术。这种技术引进可以成为许可证协议或是其他协议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合同。

四、技术引进的方针和要求

技术引进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工作,它既有经济、技术方面的问题,又有贸易、法律方面的问题;既涉及企业、银行、外贸,又涉及国外的许多企业和部门。因此,搞好技术引进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搞好技术引进工作,必须做到:

1.要认真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工作。企业技术引进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质和技术开发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要根据“一学、二用、三改、四创”的原则,抓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使引进技术真正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2.树立以引进适用技术为主的指导思想。技术上的相对先进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是适用技术的特征。引进适用技术可以填补国内生产技术上的空白,加强某些比较薄弱的技术环节,以便使自己经济技术的发展尽快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要重视引进软件。作为技术的总体,有物质、知识、技能三种形态,通常被人们分别称为“硬设备”和“软技术”。引进软件比引进硬件具有显著的优点,如有利于培养造就企业自己的技术队伍,有利于因地制宜、自己动手制造改进设备等等。因此,技术引进不能只注重硬件引进,更应当注重软件的引进。

4.贯彻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搞技术引进,凡只需部分引进,自己可以配套的,就不能引进成套设备;只需引进制造技术,自己可以制造的,就不再引进设备;对那些国内没有的、自己还不会制造的,也只能引进一部分样机,把引进与翻、仿制结合起来;引进设备的易损零件,除进口一部分外,应当积极研制,不能长期依赖国外进口。

5.统一协调,避免重复引进。为了避免重复引进,浪费外汇,对引进的技术专利或设备,在国内要通报有关部门,有的要统一使用或共同使用,不能一家垄断,再让别人重复引进。一般每个品种只引进一两套,便于进行比较。

6.引进技术和引进管理紧密结合。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没有先进技术设备,当然不能提高经济效益;没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设备再先进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因此,引进技术和引进管理必须紧密结合,才能得到更大的经济利益。

第三节 企业的技术改造

一、技术改造的概念

1.技术改造的含义。

技术改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指企业在现有的基础上,用先进的技术改造落后的技术、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不断改变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达到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扩大生产规模、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2.技术改造的内容。

技术改造的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内容包括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改造、改建和设备更新。狭义的内容是指局部的技术改造,主要包括:(1)设备更新改造;(2)工艺改革;(3)产品更新换代;(4)厂房、生产性建筑物和公用工程的翻新、改造;(5)燃料、原材料综合利用和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6)零星固定资产的配置等。

二、技术改造的目标和类型

(一)技术改造的目标

为了搞好技术改造,首先需要明确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应当实现的目标是什么。由于不同行业或企业的具体条件不同,因而它们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目标应当有所不同。具体来说,技术改造的目标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改革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

(2)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物质损耗和活劳动消耗,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节约劳动力等,降低产品成本。

(3)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对各种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4)从加强薄弱环节入手,搞好补缺配套和填平补齐,增加社会急需的短线产品生产能力。

(5)促进安全生产,改进环境保护,治理严重污染,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

(二)技术改造的类型

1.机器设备和工具的更新与改造。

机器设备和工具是现代化生产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它反映了一个企业乃至国家的生产力水平。随着产品更新换代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不断对设备和工具进行更新改造。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用新的技术、性能更好的设备去更换在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宜继续使用的设备,即设备更新。第二,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来提高原有设备的性能和效率,即设备改造。

2.生产工艺改革。

生产工艺往往是影响产品质量、生产效率、消耗和成本高低的重要因素。生产工艺改革就是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对产品的材料、加工制造方法、技术和过程等进行改进和革新。工艺改革的对象一般包括:(1)软件,即工艺方法、过程和劳动者的操作技能。(2)硬件,即工艺装备。工艺改革是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少劳动消耗,降低成本,改善劳动条件,促进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艺改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经济技术工作,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般要求做好搜集技术情报、掌握工艺发展动态、确定改革目标、制定改革计划、进行工艺方案评价和组织实施计划等方面的工作。调动职工参与工艺改革的积极性,也是搞好工艺改革的重要条件。

3.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改造。

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一些企业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高、经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技术结构不合理。因而,那些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量大、产品成本中这部分费用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尤其要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降低消耗、提高能源和原材料利用水平。

4.厂房建筑和公用设施的改造。

厂房建筑、工作场地、公共设施等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按照工艺过程、设备结构、重量、体积及负荷等级等方面的要求,以及环境保护和技术安全等的要求,进行必要的维修、改造。

5.劳动条件和生产环境的改造。

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一些事故,包括人身事故和厂房、建筑物、设备事故等,破坏生产秩序。因此,制定技术改造计划时应着重搞一批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项目,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工人劳动强度,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6.管理手段的改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企业在用新的管理体制取代现有管理体制,用现代管理方法取代传统管理方法的同时,必然要用新的管理手段,如用电子计算机、工业电视、电子传感器等组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取代原有的手工管理工具等。因此,管理手段的改造也是企业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

三、企业技术改造的基本原则

企业技术改造是一项长期任务,牵涉面广,制约因素复杂,必须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按照一定要求去做。企业要做好技术改造工作,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的原则。

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一定要从过去只注重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高,从注重“厂内外延”,简单地扩大生产能力,转向主要着眼于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在打基础、上水平方面下功夫。在此前提下,扩大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

2.坚持采用适用先进技术的原则。

所谓适用的先进技术,就是既适合我国资源条件、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又能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先进技术。不能不顾我国具体情况,片面求洋、求新,盲目追求劳动节约型的高度自动化的先进技术装备,也不适于大量采用“资金密集型”和“能量密集型”的技术等。为此,在选用先进技术时,要做好技术分析论证工作,使技术上的先进性、生产上的适用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坚持依托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挖潜改造,提高生产能力和投资效果,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科学决策的原则。

技术改造要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科学决策,要有全国总体规划、中心城市规划、部门或行业规划、企业规划等,各种规划共同组成一个多层次的技术改造规划体系,在较长时期内使技术改造工作避免盲目性,使各方面的技术改造工作协调进行,并与技术进步总体战略相适应。

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

技术改造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不仅要考虑到本企业、本行业、本部门的效益,而且一定要考虑国民经济全局的效益。同时,在设定企业技术改造目标时,仅仅局限于企业的经济利益是不够的,环境污染的治理和劳动条件的改善,也应该当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做到企业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经济效益并举。

5.坚持贯彻量力而行和平衡配套的原则。

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必须脚踏实地量力而行,决不能在资金、实施力量、设备材料不落实的情况下仓促上马,致使工期拖延,更不能在生产所需能源、原材料没有落实的情况下,就盲目建设,以致造成“项目完工之日,便是停产之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浪费。同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必须从制定技术改造规划时就做好主体设备和附属设备、上道工序和下道工序之间的平衡配套。要把新产品试制、投产、新工艺采用和新技术引进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消化吸收并“一条龙”地组织起来;要把主产品和原材料、零部件、辅助材料、工艺协作紧密衔接,协调配套地建设起来,防止技术改造主辅脱节、长期不能形成生产能力的情况出现。

四、技术改造的步骤和方案的选择

(一)技术改造的步骤

技术改造是一种管理活动过程,通常要经过下列步骤:

(1)进行现状分析,对企业的技术、经济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不足之处并确定工作目标。

(2)寻找适用技术,在对国内外现有技术成果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先进的、成熟的、适用的技术。

(3)设计技术改造方案,根据企业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状况,设计切实可行的技改方案。

(4)对技改方案进行全面论证,在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将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和可行性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5)组织实施,包括技术的购进、对技术的修正使之适合于企业的情况,以及投入使用。

(6)评价,验证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案。

(二)技术改造方案的选择

由于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技术基础不同,生产技术水平不一,产品种类各异,因此即使在同一时期,各企业技术改造的内容也大不相同。同时,任何企业在选择技术改造重点时,都要服从国家的总体目标,要有利于解决当前国民经济建设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选择技改方案时,首先要选择那些对国计民生影响较大的、有现实可能的、花钱少见效快的项目作为重点。为了寻求最佳的技改方案,除了遵循上述原则,还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充分了解国内外的技术动态,并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技改方案,并对各方案的优劣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2)对每个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其内容主要包括:所需资金能否落实?由于技术改造引起的工艺变化和产量增加是否会带来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困难?所需的设备、仪表能否落实?技术的先进性如何?对操作和管理将提出哪些新的要求?需要多长时间完成该项技术改造?有无环境污染,如何解决?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多余劳动力将如何安排等等。

(3)对每个方案的技术可靠性进行评价。技术可靠性包括操作可靠性和装备可靠性两方面,而装备可靠性本身又包括了材料可靠性、设备可靠性和仪表可靠性,这些都必须认真加以研究。

(4)对技改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收回全部投资所需的时间,以及投资回报率等。

在选择技改方案时,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和可行性的关系,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三者之间可能会发生矛盾,但要努力使它们在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的总目标下统一起来。

第四节 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估

企业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活动过程,是企业竞争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条件。企业的技术创新,从本质上讲,必定体现为企业的生产水平、经营水平和相关管理水平的提高,并最终体现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表象上看,它必定表现为一些经济指标值的变化或调整。对于一定时期(或阶段)内的企业技术创新状况,主要是通过设制特定的指标体系,以定量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衡量。到目前为止,衡量技术创新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的方法,大致可分为指标体系法和数学模型法两大类,本节主要对这两类方法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企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的特点和构建原则

建立正确评价企业技术创新的指标体系,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引导企业走以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的道路。设置评价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技术创新的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结合各个行业、企业的不同特点分别设立指标体系。由于各个行业生产特点不同,不同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情况往往不能直接对比,因此不能强求一致,将一个行业或企业的评价指标生搬硬套到另一个行业或企业中去。比如衡量钢铁工业产品技术水平的主要指标是板管比(即钢板、带钢、钢管产量占钢材总产量的比重)、连铸比(即连铸坯产量占钢总产量的比重)、合金钢比(即合金钢占钢总产量的比重)、吨钢能耗等;而衡量化工产品技术水平除了原材料消耗和能耗外,着重在精细化率、高档产品比等方面进行比较。因此,每个行业应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建立各自的指标体系。当然这并不是说,各个行业之间没有共性,不可能或不应该建立一套可以相互比较的指标体系,而是说在建立指标体系时,除了建立共同的评价体系之外,还应该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建立更具体的适合每个行业的指标体系。

2.建立指标体系不仅要重视企业技术水平的现状,而且要重视它的变化和发展。技术创新是相对而言的,它要通过不同时期的动态对比来体现,这体现了技术创新是状态和过程的统一。所谓技术水平,实际上应包括现有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开发力水平两个部分。前者是以往通过技术转移和技术开发所得的成果在生产上的运用,是运用了这些成果的总和。后者则是指将来在进行新技术开发时,企业运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新问题的潜在能力。而这种技术开发力水平往往又是与企业拥有的技术开发资源成正比的。一般情况下,可投入的资源越多,技术开发力水平相对就越高。因此在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时,可以将企业拥有可投入的技术资源的多少作为一个重要标志。此外,在设定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指标对象时,它们应该是那些能定量化的科技因素,并着重从经济性方面去考虑,同时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保持它们的相对稳定性。总之,整个指标体系在不同程度上应具有评价的全面性、稳定性、动态性等特点。

3.设计指标时要能准确反映技术创新经济效益的复杂内容。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关系极为复杂,产出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准确地反映技术创新的复杂内容,既是技术创新统计的难点,也是重点。因此,在评价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时,除了有反映技术水平的指标,一般还有三类指标来衡量技术创新的效果,一是反映技术创新经济效益的指标;二是反映技术创新环境效益的指标;三是反映技术创新社会效益的指标。这四类指标相辅相成,其基本结构可体现出技术创新的复杂、有序、相连、交叉、递进等关系,通过它们能够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

4.建立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指标,需要开展对国际市场的研究,应当重视与相应的国际标准做比较,在名词、数据处理等方面做到国际兼容可比。这样既能保证指标的先进性,又能保证指标体系符合国际惯例,具有规范性、可比性,以便与国际同类企业进行比较,了解行业在国际范围内的情况,寻找实现现代化的共同规律,提高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在国际和国内的竞争能力。

尽管各行业评价技术创新的指标体系具有各自的行业特色,但都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特点:

(1)指标体系应规范化。每个行业或企业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该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性质和特点,依据现行统计制度,统一名词术语,做到指标含义明确、数据规范、资料收集方便,以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能准确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指标体系。

(2)每一个指标都应该是确定的、可以比较的。如果选择的指标是不可比的,就无法准确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指标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3)指标应该是可查的。即可以通过一定途径进行调查、计算以获得必要的数据。如果无法查找有关数据,指标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4)指标设置应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力争使得凡是可以定量描述的,应使用定量指标。因为只有通过定量才能更好地把握研究对象的特点。指标的计算方法也应力求简单、便捷,便于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繁琐的计算方法很难真正推广应用。

二、企业技术创新统计指标体系

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上是技术水平和效果的统一,只有技术水平而没有效果,或只有效果而没有水平,都一样是不可思议的。为此,应该从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个方面,建立起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指标体系。

(一)技术水平指标

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是前后相邻两个时期技术水平相比较的结果。要测度一个企业的技术水平,不仅要考查它在某一个阶段的水平,还要以动态的观点,考查它在某个时期内的提高速度。为此,可用如下七个指标构筑起衡量企业技术水平的指标集合,依据该指标集合来从状态和过程的结合中测度企业的技术水平。

1.产品技术水平项目统计。企业产品技术水平的高低可用产品合格率、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质量监督抽样合格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覆盖率、产品出口创汇占同类产品的比重以及采用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产品分别占总产品的比重等指标来衡量。

2.新工具装备、新技术操作方法项目统计。可设置的指标为:(1)企业动力机械总能力;(2)机器设备数量中达到国际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的比重;(3)采用新设备或采用新工艺、新操作方法生产的产品产量和品种数量所占比重;(4)劳动者的技术装备程度;(5)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6)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线中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设备所占比重。

3.职工技术素质项目统计。考核职工文化技术素质,主要看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及其年增长速度;直接从事技术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培养各类人才的总数及其在人才开发上的投资;职工总体的文化水平和岗位技术水平;科技人员继续工程教育和职工技术培训的人数比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等成员的组成比例等。

4.能源开发利用和采用新材料项目统计。技术创新会在新能源的开发以及能源的充分利用方面体现出来,而电气化程度则是反映科技创新情况的重要指标,可以用生产过程电气化系数(电子设备能力占全部动力设备能力比重)来反映。此外,新材料采用的规模和程度也是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可用以下指标来反映:(1)采用新材料的种数和数量;(2)采用新材料生产的产量和品种数及其所占的比重;(3)新材料费用在材料费用总额中所占比重等。

5.科技投入项目统计。科技投入是生产性、建设性投入,在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考核科技投入主要看企业是否建立科技发展基金制度,技术开发经费比重(指技术开发经费与生产和技术开发的总费用之比),再教育经费以及科研、检测、监测等设备的投入等指标。

6.技术开发力水平项目统计。技术水平和技术开发力水平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一个企业的技术水平是指以往技术开发成果的积累,而技术开发力水平则是指开发新技术的能力。可以用开发新产品所带来的产值增加占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开发力水平。另外,也可以从投入产出角度来研究技术开发力,即用一定量的科研开发活动的资源投入量与一定量的成果产出的比例来作为判断的尺度:

上式中,D 为技术开发力,M为科研开发活动的资源投入量,S 为科研开发活动的成果产出量。

7.新产品开发项目统计。这方面的统计指标主要有:新产品开发的品种数及其所占比重;产品更新系数;新产品利润率、新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等。

(二)经济效益指标

技术创新的本质在于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经济效益应该是衡量技术创新最重要的综合指标之一,它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具体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企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技术创新对总产值(净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用E A 表示):

式中,GA 为年技术创新速度,Y 为总产值年增长速度。

2.单项投资效益系数。可用每百元(万元)科技项目投资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为企业、国家创造多少净产值或国民收入来表示。

3.劳动—资金产值率。技术创新表现为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节约,因此可用资金产值率和劳动生产率来反映技术创新的影响。资金产值率主要反映生产资金消耗量与产出量的关系,而劳动生产率则反映了活劳动的效率,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则可以说明在一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下产出水平的大小。如果劳动—资金产值率高,表明用较少的资源投入量可获得较多的使用价值。劳动—资金产值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G 为劳动—资金产值率,B 为劳动生产率,E 为资金产值率。

4.技术创新投资回收期。可根据技术创新投资项目创造的利税和投入资金对比,求出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越短,表明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越大。

此外,还可以设置一些具体分析指标,从不同侧面来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如技术创新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等级,延长了产品的生命,节约的原材料、降低的成本、增加的利税、节省的劳动力,对生产设备、工艺流程进行技术改造所提高的生产效率,以及带来的其他效益等指标。

(三)环境效益指标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企业的技术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效益上,还应体现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所谓环境效益,首先表现在生态平衡上,主要指企业的生产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还应注意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保护;其次表现在企业对“三废”回收利用率上。回收利用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考察环境效益的指标有:

1.环境污染程度指标。它包括:(1)测定企业废气排放量、所含有害的物质及对周围居民的影响程度;(2)测定企业废水排放量、所含有害物质的含量,并与国家规定指标进行对照;(3)测定废渣排放量以及所含有害物质经过渗透扩散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程度;(4)测定工业灰尘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对空气的污染程度;(5)测定噪音等级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等。

2.“三废”回收率指标。这个指标的计算是通过测定处理前后“三废”中所含有害成分的量,计算回收所得,从而可以得出回收率,进而可计算出它们的经济效益。

(四)社会效益指标

企业的技术创新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劳动就业率、教育和文化水平等,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它们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效益。我们可以用下述指标来衡量技术创新的社会效益。

1.劳动就业率指标。技术创新对劳动就业影响很大,主要是由于新技术的运用对就业者岗位和就业者的知识、能力结构等所产生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新的要求。因此,要测算由于技术创新引起的劳动就业人数的增减以及对劳动者知识结构要求的变化。

2.职工事故伤亡率指标。技术创新前后生产事故的发生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效应。

3.引用频率。技术创新对社会科学和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产生影响,最主要的方式是向社会传输新知识。测定知识输出量的一种重要方法是统计各行业在其专业报告和论文中引用该知识的数量和频率。显然,在一定时期内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表明该技术创新对社会产生的效益越大。

综上所述,衡量企业技术创新,可用四类指标及相应的若干具体指标,并构成一个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为此,可采用加权的方法,根据每项指标的不同重要程度分别规定权数并进行加权,即可求出综合的指标值,用以全面、客观地评价技术创新。

第五节 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

一、当前技术创新的形势和特点

综观当今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空前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科技与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技术创新内容和相关因素正在发生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生产的周期不断缩短,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在生物技术、信息、激光、核技术、空间技术、新型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出现了重大突破,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产业的面貌。从总体上看,当前的技术创新主要呈现出以下形势和特点。

(一)高新技术成为当代技术创新的主导方向

技术创新历来都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革命性力量。现在以科学化技术体系形成为总特征的技术创新波澜,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改造着当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面貌,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在当代技术革命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伴随着信息的传输、获取、处理和应用技术的空前发展,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并开始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各国经济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移动通信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络的建立,使商业活动极为便利。同时,由于光纤通信和卫星通信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通信的业务面变得非常宽广,服务内容和方法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在通信技术大发展的同时,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它大大改变了传统数据分析的手工计算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将超越传统数值和一般事务信息处理的范畴,向逻辑思维和智能推理方向发展。

电子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自20 世纪60 年代集成电路问世以来,电子器件和电子设备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不断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80 年代,电子技术已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上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在此基础上,90 年代在材料构成和晶体结构设计、光刻技术以及电子设备小型化技术等方面不断有新的实质性进展。

在新材料发展上,当代世界新材料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由于天然材料的日渐不足,人造纤维、合成橡胶、塑料等迅速发展;二是人工合成的非金属材料正在取代一些传统的金属材料,新一代高性能的人造材料有望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材料;三是传统的金属材料自身在结构和性能上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空间高技术的发展是20 世纪90 年代世界关注的焦点。人类社会正利用太空特有的微重力、高真空、超低温、充足的太阳光照以及无尘、无菌超净环境等十分理想的条件,发展太空工业,进行高性能材料的培养、加工、药物制取和生命科学试验,同时太空中的植物栽培、空间太阳能电话、由智能机器人操作的宇宙工厂等也正在试验实施中。另外,90 年代空间高技术的主体工程——多种用途的卫星、航天飞机和永久性空间站等也越来越多地从军用转为民用。

此外,在激光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工程技术等领域,人类也不断有所突破。应该说90 年代是高新技术引发当代社会生产方式发生质变的重要历史时期,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潜能正在不断地被释放出来。

(二)传统产业正处于质变的历史时期

不仅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传统工业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实现社会生产力质变的意义上说,传统物质生产领域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仍是当代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中的主体。

在机械制造方面,当代各种不同原理的新型发动机正不断取代传统发动机,而机床制造也处于与电和智能技术紧密结合向高速、高功能的电子数控机床迅猛发展的时期。交通运输方式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高速化和深度科学化的态势。一方面,传统的水上运输和铁路运输在动力、结构、速度和容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整个陆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技术和能力已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另一方面,管道运输和集装箱技术日趋成熟,同时伴随着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的一系列成就,表明宇宙运输时代已经开始。在建筑技术方面,目前无论是建筑材料、建筑结构还是建筑工具和建筑工艺仍在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支柱产业的地位正在日益增强。

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除了各行业、各部门内自身革新的发展,更具时代意义的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和实施技术改造运动,它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

(三)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成本增高,风险加大,企业技术战略联盟广泛建立

20 世纪90 年代,在经济国际化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是全新的世界市场竞争环境。由于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速度,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和应用周期也日益缩短。同时,随着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技术结构也日益复杂化,因此对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技术设备、仪器、工艺等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说,现代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是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作后盾的。例如在半导体工业中,一个典型的现代化半导体存储器芯片的生产设施已从2500 万美元上升到2 亿美元。

伴随着技术创新成本提高以及产品市场较大的变动性和随机性,技术创新的风险也随之增大。一方面,由于新技术层出不穷,使产业内现有技术淘汰速度加快,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否收回并获取利润,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技术创新失败的概率也随之上升。据美国《幸福》杂志统计,美国工业新产品的创新失败率平均为30%,有的企业更是高达40%~60%。随着技术创新成本增高、风险加大的客观趋势,使得单个企业经常难以独自承担一些大型的、难度较大的开发项目,因此,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已成为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各国企业积极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技术协作伙伴,并通过技术协作,融通资金、分散风险,开发新一代技术产品。同时,技术战略联盟也成为企业产品进入和占领世界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科技企业家迅速崛起

科技企业家的涌现是20 世纪90 年代科技大发展的产物。伴随着高新技术大量开发和广泛应用,科技型企业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一大批科技专家开始创办此类企业,高技术园区、火炬开发区等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由此孕育出一代科技企业家群体。科技企业家既是科技专家,又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者,他们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使科技成果迅速产品化、企业化、产业化,他们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的桥梁作用,使得他们已成为开发高新技术的主力军。

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已建立起了一个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骨干、门类齐全、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一些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短线产品,如化肥、精煤、水泥、钢材等在有效供给上得到了保障。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并重,使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得到增强,同时产品的附加值和出口创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另外,技术的改进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老工业基地在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中,围绕发展新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增强了城市整体改造力度和发展后劲;军工行业也通过技术改造,有效地调整了产业结构,“军转民”成效显著。此外,我国在标准计量、专利、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在某些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但是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社会生产和技术现状的基本特征是:多层次、多跨度,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体,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存在许多问题,仍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资金投入不足

造成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一直以外延扩大式再生产为主,热衷于铺新摊子、上新项目,大搞基本建设,不重视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内涵扩大式再生产,结果是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益低,加速了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供求矛盾。二是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不到位,技术创新缺乏必要的宏观管理。目前由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还不到位,企业自我积累机制以及投资风险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加之当前国有企业大多包袱沉重,负债过高,根本无力投入,这就形成了“投入不足——效益差——投入更加不足”的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步伐。此外,技术创新缺乏必要的、科学的宏观管理,因决策失误、选项不准造成的投资失败随处可见。同时,企业的重复引进、重复建设现象屡禁不绝,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效益和质量,而且造成新的结构不合理。

(二)技术创新的基点低、开发能力弱,而且重视不够

目前对技术的引进主要停留在掌握原有技术、提高国产化率的低层次上,没有从根本上形成开发和创新能力。同时,我国企业技术改造起点低,未形成以系列产品发展为目标的技术改造,也尚未形成与工艺、技术、装备、原料、试验加工、测试同步配套的整体改造。企业的急于求成或急功近利造成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随意性。

此外,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相对较弱。国内很多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或者虽有机构但未能真正发挥效用。而且我国企业的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着科研手段落后、技术力量薄弱的现象,往往不具备中试条件,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先期应用试验设施更为缺乏。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人对企业技术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企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慢,很难适应市场的要求。

(三)质量问题已构成对技术创新成果商品化的威胁

质量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企业。很多高新技术本来是可行的,可由于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忽视了质量要求,加之对在外采购的外协件检验把关不严(或无检测手段),使得产品到用户手中故障频出,影响了企业信誉,也妨碍了技术创新成果的商品化进程。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我国许多企业未能建立起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要想缩小和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既需要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采取多种强有力措施,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需要企业振奋精神,大胆改革。总之,只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我国的技术水平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三、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

推动技术创新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迫切的任务。要做出成效,既需要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投入资金等途径为技术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又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选择能有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化模式,以缩短技术创新的进程和减少成本。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方面

1.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活跃物质市场,培育资金市场,开拓劳务市场,发展技术市场,健全信息市场,使市场机制既能够为企业提供物质、更替技术、融通资金、交流人才、传递信息,又能使企业置身于竞争之中,通过价值规律形成的市场压力,迫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改革工艺、降低成本,减少消耗、增强效益,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跻身国际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2.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需要大量的经费,据估计,基础研究、应用与发展研究、生产所需要费用的比例为

的技术创新工作,国家要争取提高科技研究发展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企业技术开发基金比例也要相应提高,同时要允许一些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在保证国家税利逐步增加的前提下,依据自主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技术装备更新周期和自主承受能力,提高设备折旧率。同时,在国家投资一定比例并给予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可以有选择地在大中型企业中建立一批工程开发中心或中试基地,以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另外,国家要制定一些扶持、鼓励和激励的措施,如税收和优惠政策等,增加间接资助的份额,并向企业提供创新风险担保,以此来鼓励企业的新技术开发和应用。

3.研究、制定和完善高新技术发展的整体战略以及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和支持重大新产品开发、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节能降耗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同时要以制度形式做好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规范和管理,健全转化网络,活跃技术市场,疏通转化渠道,建立有效转化机制,捕捉和掌握当今世界最新科技信息和科研成果,为我所用。另外,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不仅要确立产值、效益增长指标,还要制定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

4.改进调控手段,增强调控能力,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要以市场导向为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运用市场的力量来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同时,政府部门要坚持运用政策和信息手段对企业加以引导,这种信息包括重要产品、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生产、销售、技术信息。此外,对于投资量大、市场调整困难、对国计民生有较大影响的重点行业、企业,必须综合而系统地运用各种手段,包括合理运用经济手段、充分利用法律手段、适当采取行政手段,集中力量加以调整。

5.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为推进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通过法律、法规、条例和政策的制定,将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活动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法律成为既能保护、促进技术创新,又能打击、惩处阻碍技术创新行为的有力工具,同时要及时废止或修改一些过时或落后的科技法规,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处罚为主的罚则体系,这是当前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要求。

(二)企业方面

企业是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开拓者,在推进技术创新活动中应扮演主要角色。具体措施主要有:

1.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凡是有条件的企业,都必须坚持设置或健全企业内部的研究所(技术开发机构)。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机构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必经途径。科技开发不单是成果转让,而且是技术扩散和创新的全过程。企业新产品的开发研究,以及新技术的引进推广,都离不开内部技术开发机构的吸收、消化、改造和实施。况且,现代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所以,企业应在其内部形成永久性、日常化、制度化、组织化的研究与开发机构。为此,企业应重视运用和保护各种智力资源,尤其是科技人才资源,要制定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对科技人才的教育、培养、使用和引进工作。

2.“外引内联、借力图强”,发展企业集团,形成生产科研联合体。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社会科技力量的支持。企业要想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就必须坚持“借梯登高”、“借鸡下蛋”策略,加强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国内外技术先进厂家的技术合作,形成产学研密切协作、科技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的格局。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一个可取形式就是发展企业集团。企业集团应按专业化协作的原则,以主要产品或工程项目为中心,将直接有关的科研、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单位组织起来。企业集团往往具有专业化程度高,技术创新能力强,技术输入、消化、吸收速度快的特点。由于企业集团筹资能力强,同时集团内汇集了众多企业与科研单位,因此可以在合力的基础上,引进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先进技术项目,同时企业集团也有利于综合性技术项目的消化吸收。国内外经济高速发展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推动大部分科技力量进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建立产业部门与科研院校(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机制,科技新成果才能得到不断开发和迅速应用,科学技术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技术改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为此,企业要注重技术改造的超前量,坚持用高新技术有重点地改造那些不适应技术创新要求的设备和工艺,要使企业的现有生产力系统尽快适应新技术的应用发展,决不能造成技术和技术改造之间的脱节。同时,要认识到技术改进是一种以生产要素进步为手段的现有企业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形式,是一个适应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的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

4.积极、有效地做好企业技术引进工作。技术引进能有效地缩短企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周期,减少研究成本,使技术创新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在进行技术引进过程中应实现如下转变:

(1)从引进硬件为主转变为引进软件为主。单纯引进硬件,代价大,对外国技术依赖度高,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引进软件,则能掌握新制造技术,经过举一反三,在技术上可以出现新的飞跃。

(2)从单纯技术引进转变为同时引进相关的管理和人才。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经济难以有较快的发展,同样,没有现代化的管理,先进的设备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要注意引进相关的管理,特别是技术人才的引进。因为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科技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

(3)从仿制为主转变为创新为主。仿制是消化引进技术的低级阶段,但这个阶段必须尽量缩短,尽快进入创新阶段。仿制阶段越短,技术创新就越快。因而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的体制和责任制,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讲求实效,奖惩分明。

(4)从引进技术只进不出转变为既进又出,将技术引进和出口创汇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出口创汇,既将我国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又能获取外汇,更好地引进技术,尽快缩短与世界技术先进国家的差距,实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出口创汇”的良性循环。

(5)以个别企业消化为主转变为依靠社会力量消化为主。所谓依靠社会力量,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选择若干重点行业,建立引进消化开发技术中心。同时,各省、市、区应建立负责统一组织指挥的对外技术引进和消化机构,改变目前只管引进不管消化、只管使用不管创新的现象和状况。

(三)发展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是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行引进或推广的重要场所,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环境。我国的技术市场起步较晚,并且很不健全,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由于资金匮乏,优惠政策收缩,新技术投产率低;另一方面,我国技术市场管理缺乏现代化手段,尚未实现全国信息联网,使技术交易量难以有很大发展。

要使我国技术市场摆脱目前踯躅不前的状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宏观调控。有关部门应定期发布有关技术政策、技术信息,引导科学技术项目的确定与实施,并避免同类或相近项目的重复研究。

(2)应对在技术市场中提供技术项目的企业、科研单位、公司及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实行政策优惠,如税收优惠、差别利率制等,以激发它们从事技术开发和转让的积极性。

(3)加强对技术市场的管理。首先要在管理上实现现代化、信息化、高效化,逐步实现全国技术市场供需联网。其次要组织大型技术交易活动或技术拍卖会以促进技术交易。最后,还应出台一些法规条例,加强对技术市场的自律管理,培育中介机构以及组建政策性科技银行等。

(四)优化技术创新模式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渐过渡,技术创新对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不但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在经济领域展开合作,而且需要企业与一些科研主体之间展开合作。为此,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和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及以科技中介组织为主的社会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要达到以上目标,可采取如下几种模式:

(1)以实力雄厚的大、中企业与大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为龙头,组建技工贸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开发公司。

(2)组建科研、生产联合体。这样的组织一方面有利于院校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产品,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3)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自办经济实体,形成高新技术企业,以自身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商品为主要任务,并形成适度生产规模。

(4)成立科技情报服务中心。这个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等,以达到新技术和新产品快速、有效转化的目的。

(5)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各级政府有计划地划出一个区域,创造局部良好的政策、社会和科研环境,集中力量解决中试基地问题,这不仅能缩短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周期,提高转化效益,也能为其他企业提供窗口作用,为开发区外的其他地区发展经济提供辐射、示范作用。

小结

所谓企业技术创新,就是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或自行研究开发的途径,取得新技术,并应用于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过程。

企业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活动过程,是企业竞争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条件。企业的技术创新,从本质上讲,必定体现为企业的生产水平、经营水平和相关管理水平的提高,并最终体现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表象上看,它必定表现为一些经济指标值的变化或调整。

本章重点介绍了企业的技术引进及企业的技术改造,并介绍了两类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估方法。针对当前技术创新的形势和特点,剖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中国国情,探讨了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

思考题

1.什么是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

2.请详述企业技术创新的两类评估方法。

3.如何针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新的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

同类推荐
  • 政治算术(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政治算术(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论述了所有的政府事务及与君主荣誉、百姓幸福和国家昌盛有关的事项都可以用算术的一般法则来证实;通过比较研究等方式,以“算术”分析经济上的收支而导出政治上国力判断的结论,是一种值得借鉴的研究方式。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以极其普通的科学原理解释纷繁错综的世界,是一本视角独特的政治经济学名著。
  • 中小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包头市商业银行现象就读

    中小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包头市商业银行现象就读

    本书内容包括:中小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国际化;包头市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的选择与定位;银行国际化战略的风险监控与管理等。
  •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

    赚钱第一课是学会看财经新闻。升级版与时俱进,央视《华尔街》顾问陈思进,和资深财经记者金蓓蕾一起,用最轻松易读的文笔,结合时下财经热点,新增新闻案例分析,手把手教会每一位普通读者,如何看懂生涩难懂的经济类、投资类、理财类的问题。这本书让每一位普通人都能掌握理财知识,具备理财思维。本书在升级的基础上,仍然坚持灌输四原则。
  •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本书介绍了金融危机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提出并试图回答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如何退出扩张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如何避免主权债务危机;中国崛起时代,“中国与世界”之间,如何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中突,如何与全球经济互动等一系列问题。
  • 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

    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

    本书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下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脉络,以及业界竞争的实例和技法,对万科、珠江、富力、顺驰等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等进行剖析和反思,其中还披露了任志强、潘石屹、冯仑、张宝全、曾伟、孙宏斌等业界名人、友人的轶事。
热门推荐
  • 大界崛起

    大界崛起

    天道之下,盛极而衰,天地已致极盛之境,天道灭世,苍天要毁灭众生,谁能阻挡天地规则的轮回转灭?偏远部落的少主,却如同废柴,以至屡遭冷眼,其父不忍,以性命换来一丝修炼契机,将其引入修炼殿堂。天道弃子,世所不容,但我罗浩,偏要逆天而行。看身世隐秘的主角,如何在乱世逆境之中成长,建立大国,统一大界,冲破世间规则,成就天地霸主。
  • 行者风云

    行者风云

    经过很多年的战争,世界终于恢复了平静,而这种平静,不是真的平静,其他外国还在虎视眈眈的窥视着中华国,尤其是小本国和美合众国!总是不断的时不时的骚扰一下中华国的国土,面对这些挑衅,中华国的政府做出了很多努力,不断的提升自身能力,还在背后组织了一个名为“护龙”的小组,专门对付国外派遣的间谍,同时还会处理一些国内一些不发分子,但是谁也不知道他们有多少人,他们具体是怎么行动的,因为,他们比特种兵还要神秘,或许,可以称作是影子杀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见识一下吧!
  • 精忠报国

    精忠报国

    坚持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究其动因,当然少不了朋友们不断给我的鼓气,希望我不要半途而废。同时也是剧中人物在时时无形地推动着我,越写越感到非把他们写出来不可。这期间也有一些朋友劝我何必自找苦吃:你写得好吗?你写出来有人看吗?有人用吗?你有钱将它推向社会吗?知道吗?现在“触电”难呢!他们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但是,我最终毫不回头地走自己的路。
  • 万界淘宝供应商

    万界淘宝供应商

    没死成,还忽然成为了诸天万界的淘宝供应商!哪吒要买汉服?关公要买面膜?玉帝想要买飞机?有有有,我的店啥都有。
  • 愿有人陪你看花成海

    愿有人陪你看花成海

    这本书献给我的闺蜜。书中故事的起因是我和她们之间的真实事例,可不管发生了什么,谢谢你们永远陪在我身边。十几年的友谊,我定不会放手。谢谢她们对我梦想的支持,谢谢她们愿意读我这平凡的文字。记着我们的约定“待你长发及腰,我定短裙相配。”
  • 玄魂变

    玄魂变

    浩瀚的宇宙中,一块巨大的天碑,上接九霄,下连黄泉,亘古而立。时间冲刷,天碑的两面,仅仅剩下两个古文字若隐若现。天碑到底蕴含何种秘密?绝色的仙女,凄美的爱情,热血的战斗;绚烂的法宝,远古的隐秘,英雄的史诗;奇异的妖兽,无尽的世界,王者的传奇;截教小徒带大家进入一个宏大瑰奇的修真世界
  • 你比富人少什么

    你比富人少什么

    本书分析了造成穷人艰难处境的部分原因,指出了穷人自身的种种弱点及社会环境对穷人的不利影响,以现实的态度和辛辣的笔锋,探寻穷人的幸福之路。
  • 嫡女毒妃煜王慢点追

    嫡女毒妃煜王慢点追

    一场车祸意外魂穿继母虐待姐妹反目绝地反击凤凰涅槃这场魂穿究竟是意外还是有人蓄意为止当得知回来的办法是自己亲手杀了那个心爱的他究竟该何去何从~~敬请关注《嫡女毒妃煜王慢点追》
  • 快穿逆袭我之最强

    快穿逆袭我之最强

    本文无男主哦洛之死了被一个表面可可爱爱内心自恋毒舌的系统哄骗去各个位面做逆袭任务。洛之:什么哄骗我是能被一个小白系统哄骗的人吗?明明就是强迫,嗯,就是强迫,哼!
  • 日安,猫先生

    日安,猫先生

    何田田独居于这座城市,直到某天,她被一直大脸胖猫选做铲屎官。季岳是个忠诚的铲屎官,直到某天,他的猫主子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