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82900000005

第5章 文人的内耗:“新旧党争”到“战和之争”

自宋初独尊儒学,宋太祖刻石立约,不杀文臣及言事官,列为祖训,终宋一朝,文人拥有宽松的政治氛围,享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言论自由。

宋代文人们最热衷的就是作词——郁郁乎文哉,在“小楼闲窗”和“欲说还休”的文字游戏中,宋代文人们寻找着自身价值。诚然,儒文化熏陶下的“治国平天下”是文人们追求的最高理想,他们的理想是好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可以在字里行间创造出一个强盛时代。他们或许会感叹百姓疾苦,忧虑天下苍生,但这一切都是他们从文字、书本等间接信息中得来,实际上,他们只是“居庙堂之高”,却很少会去“处江湖之远”。更多的时候,他们缺乏具体的社会实践,只是在宏观绚丽的蓝图下自我感觉良好,由此造成的一系列失误乃至灾难,成为国家的不幸。

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开始了宋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熙宁变法”。

此时的宋王朝建国已有百年,由于太祖、太宗立下的“崇文抑武”政策,导致文官数量泛滥,政府机构冗繁,国家体制膨胀如同毒瘤一般,消耗大量社会财富。从宋仁宗后期开始,“积贫积弱”的现象凸现,官场人浮于事,军队丧失斗志,国库的银两总是入不敷出。宋神宗即位,为了振兴国家,大胆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新法”,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变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历史上颇为有名,王安石其人甚至被有些人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从今人的角度来看,王安石的许多政策确实利国利民,具有超时代的经济思想:他推行“青苗法”,是采用“借贷生息”货币政策,在青黄不接时把种子借给农民,秋天收取利息,这样政府可以得到利润,农民也得以维持生活;“均输法”、“市易法”也具有现代商业思想,在物价下跌时政府购入物资,进行储备,在物价上涨时抛出,以此平衡物价,既维护了百姓利益,又遏制了大商人垄断的行为,还增加了政府财赋税收,可谓“一箭三雕”。

这些方法在理论上颇为可行,也类似于今天许多经济学者们的理论。年轻的宋神宗初登帝位,刚满二十岁,热血沸腾,很快就与王安石一拍即合,推行新政。王安石本人也迫切想要改革,凡事都依据他自己的理想原则,要以闪电般的速度进行一场类似“休克疗法”的大换血。

但中国之大,人口之多,如何经得起王宰相这般迅雷不及掩耳的“革命”?

“新政”的效果,竟朝着相反方向发展。改革速度太快,王安石不计后果,引发了社会动乱,乃至全国经济瘫痪——当上层的政策传到基层时,几乎完全变味:青苗法本是用来帮助农民,贷款给资金财产不够者,岂料该法的利息率被下层官僚层层加码,演变为“高利贷”,最终成为强迫农民借贷的勒索工具;均输法初衷是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重利盘剥,岂知这种“政府经商”成为腐败的根源,最终演变为政府的官商勾结,国家垄断,使许多中小工商业者濒临破产……一时间,北宋王朝陷入政治、经济的极大混乱中,达官贵族、朝廷重臣、各地官员乃至平头老百姓、农民、失业者全部起来反对王安石。

可以说,王安石的改革是不成功的。自从变法开始,宋廷的文人群体就分裂为两派,一派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他们强调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一派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都是些社会经验不够、又想干大事的低级官员组成。

“旧党”中涵盖当时许多优秀的人才,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苏轼、苏辙等一批朝廷重臣对王安石展开了批判,自此,宋王朝延续数十年的“党争”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最初只是司马光与王安石在朝堂上的争论,既而发展到王安石对司马光一派加以打击,借神宗名义,贬斥了许多旧党中的精英,提拔一些没有经验的下层官吏。在神宗年间,旧党人士屡遭排挤,司马光不得已罢职,苏轼被外放地方,后来苏轼一系列的厄运、乃至下狱论死,都因新党中人的陷害打击。

宋神宗病逝后,宋哲宗即位,高太后掌权,重新起用旧党,任命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上任后,尽罢新法,把朝廷制度重新恢复到原来,连新法中一些有利的政策也罢黜了,此时新党人士大遭贬斥,又引发严重的新旧党争,而苏轼因为不容于司马光,又被打成“新党”被贬斥外地;而后,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又再次打击旧党,起用新党,把司马光一派全部打倒,重新施行王安石的政策。在这种反复折腾下,两党之间的攻讦中已经开始变味。由最初的“改革之争”,演变成了“君子小人之争”。大臣们分成两派,相互攻讦,内斗不止。这些文官们都自命清高,自我标榜是“道德君子”,各成一派,各有说辞。从政治观点的不同演变到是非立场的原则问题,今天我掌权了,就要置你于死地,明天你上台了,也要把我往死里整。

这种内耗在历朝历代层出不穷,汉有“党锢之祸”,唐有“牛李党争”,但都只是王朝末叶时期,时间不长。唯有到宋代,朝廷内耗的状况延续百年,从北宋“新旧”党争一直到南宋“战和”之争,对整个国家的政权稳固产生了相当大的打击。每一次内耗,都会清除掉一批仁人志士、社会精英,可谓是宋王朝为自己挖掘了坟墓。

北宋“新旧”党争的情况愈演愈烈,到宋徽宗时,游走于新党、旧党之间的政客蔡京掌权,利用新党打击旧党,将司马光、苏轼、文彦博、吕公著、黄庭坚等一百二十人定罪,称做“奸党”,由徽宗亲自书写姓名,刻于石上,称之“元祐党人碑”。此时碑上人多已逝世,他们的子孙都被赶出京师,不许参加科考,“永不录用”。自从新党沦为蔡京的政治工具,新法也变异为国家榨取百姓的工具,将北宋帝国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宋王朝从神宗年间开始,卷入的这场“新旧党争”持续了四十多年,在这种内耗下,北宋王朝走向衰竭。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攻破中原,兵临城下,北宋都城汴京岌岌可危,可这时,宋廷内部的朝臣们还在为是战是和争论不休,吵成一团。金人要求宋朝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宋廷内部又产生了意见分歧,钦宗也无法断然而决,只好在十一月七日“集文武百官于崇正殿,议存弃三关之地”。

在崇正殿上,文官们继续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唾沫横飞,吵闹不止。

谏议大夫范宗尹赞成割地:“割让三镇,与金人有言在先,如若不给,金人必定认为我大宋失信于人,遂进兵攻打,我们就只有屈辱投降了。”

宰相何桌反对割地:“三镇是大宋的肢体,割去肢体,国家还能存在吗?天下非陛下一人之天下,我们怎可以重蹈石敬瑭卖国求荣的覆辙?”

于是,以范宗尹为首,耿南仲、吴仟等七十多人赞同割地求和,以何桌为首,梅执礼、孙傅、吕好问、秦桧等三十六人坚持决战。朝廷之上,这些文臣们喋喋不休,口若悬河,陷入无休止的辩驳之中,相互间争吵不堪,互相攻讦,导致朝廷上下陷入一片混乱,无法进行正常抉择。

宋钦宗难以抉择,举棋不定,无奈之下,第二天又“集百官议三镇于延和殿,各给笔札,文武分列廊庑,凡百余人”。朝廷之上仍然是争吵不休,主和派与主战派难分上下,在这种无休止的争论中,时间一点点过去,政府的不作为导致军事上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直到十五日,金人发出最后通牒,“以十五日以前告割地书到,不然,以十五日渡河”,最后宋钦宗不得已才派大臣前去谈判。

宋王朝最终没能阻止金兵南下,都城汴京攻破,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在大臣们的争论不休中,北宋轰然坍塌,宣告破灭。

当将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时,文官们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这些饱读诗书的文人辩论起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动辄引经据典,口诛笔伐,可对实际政策没有一点意义,反而在相互的你攻我讦中耽误时间,错过战机。

北宋的“新旧党争”,到了南宋演变为“战和之争”,朝臣们在对金人是战是和的决议中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内斗。

从南宋第一任帝王宋高宗赵构开始,主和派与主战派就相互内耗。主和派首领秦桧处死了主战派将领岳飞,此后武将们再次被打压,文官群体完全掌政,由此引开的“战和之争”成为南宋朝廷的常态。

公元1162年,隆兴元年,南宋第二任皇帝宋孝宗即位,改变宋高宗“求和”政策,打压主和派,启用主战派人士,一时间,朝廷振奋,大有欣欣向荣之景。

也正是在这一年,宋孝宗任命主战派老臣张浚统率抗金大业,发动北伐。此时朝廷内部又为“和战”展开了激烈争论,宰相史浩的观点与张浚截然相反,坚决反对北伐,力求十年时间养精蓄锐,老将张浚则全力支持北伐,要立即出兵江淮。

宰相史浩说:“帝王之兵,应当考虑万全之策,岂能以图侥幸心理?”

张浚反驳:“中原沦陷已久,如今再不攻取,恐怕有豪杰兴起,取而代之,到时军阀割据,日后更难以收复。”

史浩追问:“中原已经沦陷,再无豪杰,如果真有割据势力的话,为何不见兴起亡金?”

两人针尖对麦芒,争论走入极端,开始钻牛角尖。

张浚又说:“正因为中原百姓手无寸铁,才需要我们起兵拯救。”

史浩又说:“金国残暴,百姓自会像秦朝陈胜、吴广起义那样揭竿而起,又岂会等待救兵?”

张浚认为起兵北伐是民心所向,史浩则认为太过冒险,需要养精蓄锐。

主战派与主和派在朝廷上辩论五日,谁也说服不了谁,难以决断。朝中大臣,张浚、王十朋、胡铨等人主张立即北伐,史浩、陈康伯等主守,虞允文、陈俊卿等主战但不主张立即北伐。

我们通过比较北宋徽宗、钦宗时代,可以发现,当历史到了南宋宋孝宗时代,情势已经发生变化,由于之前秦桧执政二十年,朝中精英被铲除殆尽,大臣都老的老,死的死,军队士气不高,长年疏于练习。宋孝宗刚刚登上皇位,准备得相当不充分,无论是人才还是兵马粮草都极度缺乏,此时欲以北伐重振国威,实在是过于急躁了。此时主和有利,主战有弊。

史浩稳重的观点是正确的,他对张浚说:“你想收复中原,这是忠义之举。可是这样不自量力出兵,就是空徒虚名罢了。以十年时间培养人才,厚积薄发,后世同样会赞赏你的功劳,这样不是更好吗?”(“明公先立规模,使后人藉是有成,亦明公之功,何必身自为之?”)

张浚却回答:“我年纪大了,再不北伐,恐怕时日无多。”

主战派张浚刚愎自用,志大才疏,他本是文臣,不懂领兵作战,早在宋高宗时期就因鲁莽出兵坏了大事。此刻他年岁已大,愈发固执,生恐北伐大功为他人抢夺,名利心日趋加重。第二天张浚就暗地上书宋孝宗,避开宰相史浩,立即出兵北上。

与当年宋神宗如出一辙,这位宋孝宗也是初登皇位,血气方刚,急功近利,欲要做一番大事业。他与张浚一拍即合,命张浚统领抗金一切事务,于四月发大军攻金兵。

但由于这场北伐准备仓促,很快就出现弊端。战争才进行不到一半,国库就因空虚拿不出足够资金,加上前线军队配合不佳,内部将领不和,导致在符离遭遇金军阻击,大败。这场宋金之战,宋军溃逃惨死者数不胜数,南宋朝廷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粮草铠甲,也都被烧毁殆尽,在金军的趁胜追击下,南宋军队损失惨重,退回长江以南,只能依靠天堑维持均势。南宋王朝元气大伤。

北伐失败后,金兵大举南下,欲以报复,宋廷岌岌可危,内部主和势力再次抬头。于是,在宋孝宗的朝令夕改下,主战派人士被冷落,主和派人士汤思退等人上台执政。汤思退其人原本是秦桧党羽,掌握朝政后,又开始打击主战派,并且暗示金人出兵两淮,影响宋廷决议。迫于压力,宋孝宗与金人签订“隆兴和议”,割让商州、秦州(今甘肃天水)。

宋孝宗是南宋一位颇有雄心的帝王,可是他在位二十八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十七人,参知政事更是有三十四人之多,如此频繁地更换宰臣,这在宋朝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南宋朝廷内部的动荡,主和与主战两派势力内耗不止,国家效率低下,决策难以执行,这是宋孝宗的一大败笔。

反观整个宋王朝,其任命官吏的体制最典型的特征是:注重分权,削弱朝臣的权力。这一方面维护了内部稳定,三百年间几乎没有发生武将、宦官、外戚乱政掌权的事件,另一方面又大大降低了政府效率,人浮于事,官员不作为,党争频繁。

在宰相的具体人选上,宋孝宗秉承“异论相搅”的祖宗家法,提倡大臣之间存在不同的政见,以此来相互牵制他们。

殊不知,正是这种做法,使宋孝宗的中兴大业难成。隆兴元年,宋孝宗以主和派汤思退为左丞相,主战派张浚为右丞相,让主和派重新控制了朝政,他们对金人采取妥协政策,放弃江淮防线,导致金兵大军压境,最后迫使宋孝宗屈辱求和;

乾道年间,宋孝宗第二次北伐,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在任命主战的叶颙为左丞相的同时,任命主和的魏杞为右丞相,不仅没有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反而导致二人互相攻讦,两方势力内斗,使国家政策难以施行;

仅仅一年后,宋孝宗无法忍受二人,觉得他们意见分歧,败坏朝政,罢去了两人相位。但是,宋孝宗并没有改变其错误的用人方法,“注重分权”的祖训始终左右着他的思想。在乾道八年,他又想要北伐,于是任用主战的虞允文为左丞相,又将主和的梁克家升为右丞相,结果可想而知,主战派虞允文顾虑重重,担心主和派从中作梗,破坏抗战方针,所以迟迟不肯从四川出兵,最终北伐大计流产。

宋孝宗既用主战派,又用主和派,朝令夕改,使得两方势力水火不容,结果数十年下来,大业无成,张浚、虞允文都已逝世,史浩、汤思退也罢官回乡。

其实,早在北宋真宗时期,皇帝就有意制造这种“文官内斗”的状态。宋真宗任命王钦若为宰相,又同时任命派系不同的寇准为宰相。有人表示不理解,宋真宗却说:“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所谓“异论相搅”,就是同时起用派系不同、政见不同的大臣,以便相互牵制,削弱两方,最终目的是稳定皇权。皇帝们的皇权是稳定了,可是江山却是拱手让人,被北方蛮族一拨接一拨地攻占。

宋朝帝王中难得出了神宗和孝宗两位,都力图中兴,可惜偏偏都轻率急躁。北宋之亡,实亡于神宗时期的新旧两党,宋神宗与王安石,君臣两人心怀大志,却急功近利,使后世陷于党争,开创北宋内耗不止;南宋的偏安一隅,成形于孝宗两次失败的北伐,宋孝宗与张浚,君臣两人都想重振河山,却鲁莽盲目,使北伐功亏一篑,给后世制造争端,导致南宋“战和”纷争。

这南北宋两对君臣,竟却如此相似!岂非上天在冥冥之中暗示什么?

宋王朝的“崇文”政策,使文臣们地位有史以来上升到最高,可惜的是,这些通过科举选出来的文臣,只懂得诗词歌赋,缺乏社会实践和世事的磨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好端端一个大宋王朝就葬送在他们的口诛笔伐中。

古人云:君子群而不党。岂料宋代文人纷纷结成党派,或“新党”或“旧党”,或“和派”或“战派”,相互间你攻我讦,在朝廷上争论不休,从大打口水战发展到置对方于死地,最终弄得两败俱伤,对人对己没有半点好处。宋朝皇帝们也在这种无休止的争论下头脑发热,或是难以抉择,或是贸然武断,一次又一次引发为国家灾难。

同类推荐
  • 商行九州

    商行九州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拉开了大明朝移民的序幕,使得晋商具备了行商得天独厚的优势。商者,货币通、货物通、信息通。国运兴则商兴,国运衰则商衰。特定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山西商帮,从此,山西商帮行商天下,走出了一条辉煌五百多年的晋商商道。此商道一路把关公的忠义精神随商行天下传播开来,同时缔造了团结合作,敢为天下先,诚信经商,利国利民的晋商精神,而传承于世,发扬光大。本作品以独到的笔触,描写山西商人幸槐生,由移民伊始,克服重重苦难,经历起起沉浮,最终成为一代大商的传奇故事。故事通过探秘明朝初年晋商的发源之路,再现晋商商帮初现之始末,通过晋商之道所经受的酸甜苦辣以及旷世传奇,昭示人们:国兴则商兴,商运随国运兴衰而沉浮,国富民强商盛,国贫民弱商竭……
  • 路过汉末称个王

    路过汉末称个王

    一个朴素的三国,一个能够普通的只能让老百姓吃饱饭的穿越者,平定乱世是需要人才还是一个贤明的君主?我的答案在这里……
  • 一赘成仙

    一赘成仙

    黑暗永生,光明常在;黎明终将划破黑夜,光芒也会被黑暗吞噬。宋元朝全民崇尚修仙,偏将军家的傻子入赘朝内唯一仙门……仙缘突降,福祸临门;暗流涌动,黑暗重生;命里看剑,脚踏仙门;改朝换代,还看羽生。
  • 大宋景平

    大宋景平

    一个普通人在历史长河中奋起的故事,只愿完成数代英豪北望中原的梦想更想封狼居胥挽天倾。
  • 覆清

    覆清

    西元1893年;干支纪年:癸巳年;年号纪年:清光绪19年一年后,甲午战争爆发。七年后,八国联军侵华。十一年后,日俄战争开始。李汉关只想抱着自己的女神、守护着自己的家人安生过日子。无奈土匪、贪官、日本人、俄国人、拳民、革命党轮番骚扰……时势造英雄。时势同样造就枭雄!
热门推荐
  • 起源迷团

    起源迷团

    1975年,一次失败的探索行动,在一声爆炸声中宣告失败。几十年后,我被多年的好友拉着进入了一支研究队伍中,在这一次探索,意外的发现了古代文明的一部分。随着深入的探索,越来越多的线索表明,人类也许只是某高端生命试验的小白鼠。然而,历史注定不会让人类寂莫,后续的探索发现那个高端生命出现了分歧,而此时,围绕着这次探索的一个阴谋也渐渐浮出了水面。人类啊,究竟从何而来?还要去向何处?
  • 青春醉了谁的白头

    青春醉了谁的白头

    七年前,有一个漂亮的女孩走进了我的心里,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七年后,当我终于完成对她的承诺后,她已挽着别人的衣袖……我笑了,笑得如此可怜,如此不堪。接下来,关于青春的故事就此展开,这里没有绚丽的魔法,没有修仙的传说,有的是青春的疯狂,懵懂的爱情,还有一场热血的人生。
  • 独酒一杯断红尘

    独酒一杯断红尘

    掌柜喝酒不喝茶老板在茶楼上喝着他的酒当起他的茶楼掌柜
  • 神奇宝贝未来的掌控者X

    神奇宝贝未来的掌控者X

    未知的原因,未知的因素。神奇生物全面降临。当别人还在底层时候,林森已经站在了顶峰。
  • 我的薰衣草女孩儿

    我的薰衣草女孩儿

    蓝哲羽和冷凝霜是青梅竹马的朋友。因为双方父母的关系。后来断了联系。长大后的他们还能认出对方吗?
  • 末世进化专家

    末世进化专家

    正常版:宇宙中所有世界都进入了毁灭的倒计时,只有海蓝星可以幸免于难。每隔二百天就会有种族穿越虫洞来至海蓝星。第一批拜访蓝星的生物,便是一直在惨嚎的无辜丧尸。百日之后,异形整装待命。接下来还有争斗不休的变形金刚、变种人、绿兽先知…海蓝星上的人类再没时间内斗,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在百日杀时,拼命的进化与万族争夺生命传承的土地,或者拼命的挖坑,把他们该死的屁股埋在地底深处看着自己腐烂……而此时一位来自地球的青年,正一步步用自己的努力和天赋走向进化巅峰!没吃药版:别人穿越三妻四妾,人生赢家。我却从末世穿越到了末世,丧尸异形基器人相继而来,今天我没吃药,保证打死你们!
  • 斗狗赌宝

    斗狗赌宝

    人生其实就像是一场斗狗,充满着奸诈、阴谋、险恶与鲜血,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个对手是谁,来至哪里,有多么强大。人生也像是一场赌博,一次次的选择,或对,或错,或成功,或失败,选择之前,谁也没有办法预料结局。
  • 生化来袭之宇宙病毒

    生化来袭之宇宙病毒

    2022年一块陨石撞击地球,后被科学家切开研究调查,一种人类未知的X病毒诞生了。X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令人防不胜防,很快这种病毒席卷了全球,一场惊天的末日危机~~~~~
  • 半世浮华浮尘梦

    半世浮华浮尘梦

    或许现在的我还不够强大,但是,请你等等我,终有一天,我会把你护在我的身后,告诉你,我也不差!
  • 末世女重生

    末世女重生

    一个经历过末世的平凡女生,再一次醒来面对新的人生路如何坚定走过。没有大起大落,不慕虚名,她只想活着,只想能痛快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