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82900000017

第17章 大臣VS皇帝:嘉靖朝的典型“礼仪”

公元1521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熜即位,年号嘉靖。这位年仅十四岁的少年即位之后,就与群臣上演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大礼仪之争”事件。

朱厚熜的登极与之前皇帝不一样,因为在他之前,正德皇帝死后无子,朝廷只好从皇室近支中选取,朱厚熜作为正德的堂弟,无疑是最佳人选。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出人意料。按程朱理学观念,大臣们要求新皇帝嘉靖以“过继”的身份,尊称正德的父亲也就是自己的伯父为“皇父”,称正德的母亲也就是伯母为“皇太后”,而要改称自己的父亲为“皇叔父”。这大大激起了嘉靖的不满,不由反问:“父母关系怎可以如此篡改?”

作为外藩继任,嘉靖对大臣们并不信任,尤其对这种篡改血缘关系难以接受。早在入宫时,当时大臣要求他以“皇太子”身份从侧门进,嘉靖就很生气:“遗诏是以我这个堂弟继任皇位,怎么变成‘太子’称谓了?”嘉靖的生母蒋氏也在从藩邸前往京城途中,听说朝臣要求自己的儿子做别人的皇太子,拒绝前进,朝臣们这才让步。

中国从明朝开始,文人士大夫就开始接受以朱熹为中心的四书五经儒学,思维模式一个样,凡事先要“正名”,尤其对于皇家血统论,动辄上升到社稷的程度,士大夫们的“认死理”是出了名的。为了维护皇室血统的“纯正”,他们继续要求嘉靖认自己的伯父为父亲,并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为了“名正言顺”,内阁首辅杨廷和与毛澄写了一篇《崇祀兴献工典礼》,自称是万世不易的经典,向文武百官宣布:“大家的行动都要以此作为根据,敢有异议的,就是奸邪!”于是朝臣们纷纷上书,要求嘉靖帝改称号,正名义。

作为旁支血脉的嘉靖皇帝,同样性格执拗,牛脾气一个,死活不答应大臣们的要求。这也难怪,非要认他人为父,这种灭绝正常的观念只有那些道学家能够坚守。双方各不相让,皇帝认为此举荒唐,大臣们则自我标榜正义,朝廷陷入僵持。这时一位新科举士张璁站了出来,支持皇帝的观点,认为“继嗣不继统”,顿时激起了群臣愤怒。首辅大臣杨廷和立刻引经据典,弹劾张璁乃大逆不道,把他贬黜到外地。

嘉靖寡不敌众,执拗不过。偏这时宫中发生大火,杨廷和等人借此大造声势,称这是上天发怒,皇帝违反了礼教,危机潜伏。嘉靖年纪尚浅,被大臣们说三道四,深为忧惧,只好暂时妥协。

但嘉靖初年的争论并没有停息,随着新皇与老臣的间隙加深,首辅大臣杨廷和受到冷落,只好提出辞职。嘉靖求之不得,很快就答应了,立即召回当初维护自己的张璁。于是朝廷分裂为以张璁为首的“护礼派”和诸多旧臣的“议礼派”,双方在朝廷上各自引经据典,从相互辩驳发展到攻讦对方,从唾沫横飞发展到仇视相向。

士大夫们高举着理学的正义,讨论的不是国计民生的实事,而是陷入喋喋不休地对所谓“正统”的辩论,日复一日,毫无休止。

“大礼仪事件”从嘉靖即位初,争论了长达三年时间,双方依然没有罢休。到1524年,嘉靖即位第四年,决定下令恢复旧称:伯父仍称伯父,父亲仍是父亲。这无疑捅了马蜂窝,道学家们大为震动!这岂不是违反圣人的“天理”?岂不是“名不正言不顺”!护礼派大臣们空前团结,包括各部尚书在内的上百名官员,一齐聚集在左顺门外,强烈抗议皇帝,导致事态迅速升级。

这种情况下,终于爆发了“血溅左顺门”事件。当时,杨廷和的儿子杨慎最为激动,向群臣大呼:“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一位大臣王元正也慷慨激昂大叫:“万世瞻仰,在此一举!”群臣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个个都视死如归的气概,纷纷表态:“今日有不力争者,必共击之!”为了维护虚无的“名义”、“道统”,这些深受程朱理学熏陶的大臣们表现得极为夸张,在宫门外大吵大闹,跪拜号哭,闹得人心惶惶。

嘉靖皇帝正在休息,听见外面吵闹,非常无奈,只好派几个太监劝大臣们回去。可大臣们铁了心要和皇帝干到底,誓死不从,坚决跪在门外,大声号哭,要求嘉靖一定要出来给个说法。就这样,从早上七点僵持到下午一点,皇帝和大臣们谁都不肯妥协。

正午的太阳已过,嘉靖皇帝越来越恼怒,于是命令锦衣卫驱赶群臣,以此威吓。谁知,这一举动对群臣更是火上浇油,大家情绪激动,跳骂起来。大臣王元正的表演尤为夸张,他冲上前去,使劲敲打擂击宫门,扯开喉咙大哭大叫,群臣们发现如果不跟着他这样夸张哭闹的话,有可能被指控不够忠心,于是都跟着纷纷大声哭号,敲打宫门,乃至于金銮殿的瓦片都摇晃了。此情此景,真让人不知该说什么好……

官员们声称,如果皇帝不称自己的伯父为父亲,那么皇室不纯,就是天理难容,国家要面临大灾难,社稷将毁于一旦!

年轻的嘉靖终于无法忍受!这些朝臣到底想干什么?他们要把朕逼到绝路不成?

嘉靖命令锦衣卫全体出动,涌向宫门外,一股杀气袭来。顿时间,左顺门外哀声震天,厮打、抓挠闹剧上演,到处血迹斑斑,这些昔日里温文尔雅的大臣,今天可是出尽洋相,吃够了苦头。锦衣卫把所有五品以下共一百三十四名官员全部抓起来,硬生生投入牢狱,其他四品以上官员全部待罪!

第二天,嘉靖又下令抓捕了九十多位大臣,全部廷杖。光天化日之下,文官们的衣裤脱去,锦衣卫的大棒齐刷刷举起,便是血肉横飞,鲜血横流,哭声震天,这次廷杖比当年正德皇帝杖打满朝文武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场打死十六位官员,其余一律流放发配。

至此,这场长达三年之久的“大礼仪事件”才告终,嘉靖皇帝依旧称伯父为伯父,父亲为父亲。

文臣们对社稷江山是忠心耿耿的,但为表忠心,他们行为偏激极端,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越闹越糟。纵观明朝社会,这种现象出现得非常频繁,士大夫们在程朱理学的熏陶下,一个个都偏执顽固。他们自以为懂得了书本上所谓的“真理”,就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傲气不已,丝毫不让,愈发刻薄,让人难以接受。

朝臣们的刁钻刻薄,常常让皇帝们下不了台,大臣们把皇帝逼到绝路,也把自己逼到绝路。这种激化导致皇帝愤怒至极,大发雷霆,结果都是酿成惨剧——你们不是慷慨激昂吗?你们不是目空一切吗?朕就给你们点颜色看看!最后只能越弄越糟,双方以悲剧收场。

明朝的君不知如何为君,臣也不知如何为臣,却不知早在唐代,一对君臣的典范就已阐明了君臣之道。

《资治通鉴》中有一段唐太宗与魏徵的对话,探讨“忠臣与良臣”,颇耐人寻味:

(魏徵)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

(唐太宗)上曰:“忠、良有以异乎?”

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魏徵要做良臣,而不做忠臣,忠臣与良臣的区别在哪里?

在魏徵看来,忠臣只知忠心于君王,但他们往往言辞不当,“面折廷争”,当着皇帝的面大吵大闹,似乎这样就是忠的表现了,然而这偏偏惹恼、刺激了君王,逼得君王变成了昏君、暴君,最后自己也跟着殉葬,导致“身诛国亡”;而良臣则不然,他不图“忠贞”的虚名,而是想办法使国家得到治理,用委婉、柔和的手段,潜移默化,像稷、契、皋陶那样,使君王与自己同心,共同创造尊容盛世。

魏徵的话,一语点破臣子们的得失。纵观唐、宋时期,大臣们劝谏皇帝,绝没有像明朝大臣那样聚众闹事、大吵大闹的,明朝文人的方式实属于“下下策”,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乃至酿成大祸。

嘉靖皇帝只是把官员们打了一顿,降罪流放,还算轻的,而明初大臣方孝孺的惨剧,比“大礼仪之争”下的群臣们更加恶劣:

公元1402年,当时是燕王的朱棣率兵叛乱,攻占京城,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是为明成祖。朝廷里最有声望的大臣是方孝孺,朱棣虽然嗜杀残暴,但对方孝孺久闻大名,心中钦佩,希望得到他的效力。

朱棣想让方孝孺为他写一份诏书,于是亲自去请他,说:“先生,我是想效仿昔日周公辅佐成王,您不要见怪。”

方孝孺冷冷地问:“成王安在?”指的是建文帝。

朱棣有些尴尬:“成王自焚死了。”

方孝孺责问道:“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而你自己做皇帝?”此话明显让朱棣招架不住。

朱棣只好狡辩:“国赖长君。”

方孝孺似乎要一条道走到黑,继续责问:“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明显有些不耐烦:“这些都是朕的家事罢了。”然后拿了纸和笔,“诏书还是要您老先生亲自写才行。”

朱棣在方孝孺面前,倒是非常耐心迁就。

只是受正统理学熏陶的方孝孺死活不给面子,像那些擂打宫门大肆哭号的群臣一样,愤然把纸笔一丢,跳起来大哭大骂道:“死就死了,我就是不写诏书!”这种偏激的态度在明朝士大夫们身上如出一辙。

大庭广众之下,明成祖朱棣觉得很没面子,阴沉着脸威胁道:“难道你不怕我诛你九族?”

谁知方孝孺丝毫不让,真像发了狂一样,大声叫道:“你就是诛我十族都不怕!”

朱棣也发狂了。狠心一发,难以收拾。好!既然你不怕,那我就诛杀你十族!方家男女老少全部被杀光,乃至于朋友、学生都统统处死,这一场屠杀,人数高达八百多人,那么多无辜性命因偏激的一句话而死亡,彰露了朱棣的残酷,也讽刺了方孝孺的迂腐。

明成祖夺皇位,说白了只是皇族内部斗争,无论谁赢谁输,都依然是朱家天下,这种易位在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时代都发生过。“内部矛盾”与外敌入侵不可同日而语,作为大臣,方孝孺的正直不屈应当赞赏,可又过于迂腐,过于执拗,为了自己的“忠义”名声,把皇帝逼到绝路,也把自己逼到绝路,不惜害得全家老小乃至全族同胞惨遭屠戮。

这就是儒家传统所要宣扬的吗?这种虚无的所谓“节气”,意义何在?乃至于后人评价方孝孺“自激之甚,轻重失宜,忠之过者”。

自宋明理学后,知识分子普遍把朱熹当做圣贤,把经朱熹注解过的“四书五经”当做普世真理。儒学早已失去了先秦孔孟时代的那种脉脉温情,更缺乏了宽容和大气,变得狭隘固执。由于道、佛等精神元素的融入,理学思想强调唯心主义,把主观意志力量看成是唯一准则,号召人们要重“气节”,为维护虚无的道统天命奋不顾身,乃至于有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心性天理系于一身”等极端化的群体思想。

正是在这种知识的灌输下,明朝士大夫们一个个变得固执、清高,动辄以“天理”自居,自我标榜是正人君子,凡是与自己不同的则为“小人”、“禽兽”,大肆斥骂,强烈排斥。汉唐时代的大度消泯了,文人们遇见一点点小事就斤斤计较,要争出个对错是非来,遇见有关国家大事那就更要惊天动地,不闹出人命、不血溅当场几乎就不罢休。

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被扭曲到如此地步,真可谓是程朱理学所祸害!

事物影响总是相互的,文官群体得理不饶人,皇帝们就常常很丢面子,恼羞成怒。明成祖、明武宗、明世宗,这些帝王当政期间,都发生了极端白热化的流血事件,给明王朝的历史留下巨大阴影,尤其这种打击是针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更被后世文人责难。皇帝们本身性格偏激,再加上大臣们不依不饶,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暴力解决。

可士大夫们的牛脾气向来没有收敛过,从正德皇帝到嘉靖皇帝,文官们一次次发起责难,从最初的劝谏发展到责备,再发展到漫骂,整个朝廷上下似乎都有一种趋势:你骂得越狠,顶撞得越激烈,就越是忠臣,大有“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架势。

在这种情况下,公元1565年,“天下第一国骂”的海瑞出现了。

这时的嘉靖皇帝已经执政四十多年,国势日衰,朝纲凋敝,嘉靖整日沉湎于修道炼丹,不理国事,让臣子们忧心忡忡。

海瑞很长时间里只是地方小官,他的出名就是因为一次次顶撞上司、偏执顽固,朝廷上很看好海瑞,认为海瑞是绝对的忠臣,让他升任为中央官员,主管户部。

这位疾恶如仇的“海青天”对国家的衰落感到忧虑,他所采取的方法就是用偏激和固执来对抗,他自幼熟读四书五经,认定了书中圣人所言,只要严格遵守天理,就能战胜一切邪恶。在这种极端思维下,海瑞决定写一份长长的奏折,猛烈抨击嘉靖皇帝,希望重振国家。

海瑞的行为极端,在他担任地方官时就出名了。这次,他做得更绝,在写好骂皇帝的《直言天下第一疏》后,竟遣散了家人,打发走仆人,自己买了一副棺材,以表明视死如归的决心,然而把《直言天下第一疏》呈递上去。

这份奏折对嘉靖皇帝四十年执政大加批评,言辞激烈,指责嘉靖“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弛矣”、“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不及汉文帝远甚,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更露骨地说了一句: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明朝历史上,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敢于这样直截了当骂皇帝、而且理直气壮的官员,实不多见,尤其是自己买棺材、抱着必死决心的官员,更绝无仅有。

海瑞是唯一一个,他的一生都是以这种极端方式来证明自己。他是程朱理学的坚定拥护者,是道统的严格捍卫者,一方面,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青天”,廉洁耿直,但另一方面,他的“清”完全是“存天理,灭人欲”的体现,为了心中的“天理”,他几乎以自虐方式来表达:长年累月地像工作狂一样操劳,不请师爷不请助手不要仆人,为了节省开支自己在后院种菜吃,因为工资低人口多所以全家长年不吃肉天天吃青菜,因为小女儿吃了邻家一块饼而大怒导致小女儿绝食饿死,为了坚持二百年前朱元璋开国时的政策不惜把所有同僚上司得罪光……在这年复一年自虐般的过程中,海瑞清廉的名声也随之扩大,独一无二。当他成为中央官员时,他登峰造极的大骂皇帝的举动无疑让其他文官都黯然失色。

嘉靖皇帝当时五十九岁,由于长年乱吃丹药,身体已经很差,脾气也越来越坏。看到海瑞写的这篇“国骂”,大为恼怒,对左右人说:“赶紧去抓海瑞,不要让他跑了!”这时,身边的人告诉他,海瑞早就买好了棺材,等着被捕。嘉靖闻听如此,愣住了,面对倔犟得如此天真之人,嘉靖不禁有些感动,把海瑞的奏章又看了三遍(“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不过几个月后,嘉靖皇帝还是为此耿耿于怀,终于还是把海瑞投入大牢,按照刑部定刑,海瑞该判死罪。

嘉靖皇帝一生贬斥、杖杀官员不少,然而这次,年老体虚的嘉靖尚未对海瑞作出判决,就一命呜呼,驾崩了。

这位大明朝最偏激的官员,竟然活了下来。他因为骂嘉靖皇帝,从此扬名天下,成为“忠臣”的标志。

明成祖时期的方孝孺慷慨激昂,全族抄斩,留下千古名声;

嘉靖初年的官员们大闹宫门,被皇帝严厉处罚,一个个都以此为荣;

后来的海瑞赌上自己身家性命,把皇帝骂个狗血喷头,更成为社会典范……

只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通晓的是圣贤书中的大道理,熟读的是四书五经里的谆谆教诲,他们一次次以自己的性命维护心中的真理,可对社会现实能有什么贡献呢?方孝孺身为国之重臣,屡屡在大的方针政策上出现错误,和建文朝的齐泰、黄子澄等书生一样,恰恰是他们成了国家灾难的罪魁祸首;嘉靖朝的文官群体动辄以天理教训皇帝,乍看上去好像是无比忠诚,其实正是他们将年轻的皇帝陷入不仁不义的地步,把现实社会搅得越来越糟;海瑞的慷慨激昂没有任何实质效果,除了成为“模范旗帜”外,他一生没能留下多少利国利民的功绩。

这些人代表着明朝文官群体的主流,与其说他们正义、耿直,不如说他们迂腐、狭隘。

反观明朝另一位官员——张居正,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务实的政治家。他同样满腹学识,同样忧国忧民,但他从来不争一时的意气,更不会为了虚幻的名义而闹得不可开交,而是实实在在改革国政,富国强兵,低头埋首走一条务实的道路,甚至特殊时刻采取特殊手段,为国之大利可舍小节,从而使明王朝再现“中兴”之景。

万历皇帝即位,张居正继任首辅大臣。张居正是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位改革家,他学识渊博,在政治上更游刃有余。张居正清楚这些文官群体都是极能煽风点火、大造声势的家伙,要想改革国家,坚定道路,必须压制这些非议,于是对言官钳制颇严。

可是张居正一死,底下的群臣们就全都蹦跶起来,对张居正大肆贬斥,……

明朝文官群体发展到这种地步,实在是一种悲哀。这些文官们争论的从来不是国家大事,而是为了“名义”争辩不休,对张居正的改革也一律以其人“道德不纯”一棍子打死。

平心而论,张居正一生颇有争议,他对整个国家的改革发展作出极大贡献,也在政治手腕上游刃有余。张居正也有过贪污,但他真正的贡献在于促使国家强盛,改革变法;海瑞一生清廉,可他做的每件事都让人难以接受,除了为自己留下“正直”的名声,对整个社会不仅没有半点改善,反而加剧了这种偏执、怪异的群体行为。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先生说:“一个贪官可以危害至小,一个清官则可以危害至大。”言下之意,明眼人该能体会得出来了。

官僚们应该以其实际的政绩使百姓受惠,而不是去高谈虚伪的道德。

然而这种情况的后果是使社会越来越趋于凝固。两千年前的孔孟之道,在过去曾经是领导和改造社会的力量,至此已成为限制创造的牢笼。在道德的旌旗下,拘谨和雷同被视为高尚的教养,虚伪和欺诈成为官僚生活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无怪乎李贽要慷慨乎之:“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

张居正不是道德上的完人,却是真正的实干家。

方孝孺、海瑞等文官群体做不出实在的功绩,只不过是在空洞的道德模范。

继海瑞之后,大明朝的官员们开始纷纷效仿,以“漫骂”方式求名者越来越多,文官们陷入“沽名钓誉”的价值迷失中,直到万历年间,发展为极盛。

同类推荐
  • 重生和珅怎么办

    重生和珅怎么办

    是什么让一个小人物慢慢的走向时代巨商,富可敌国,权倾朝野?为什么堂堂皇子竟然放言:“我可以放弃争夺皇位,但是不管谁登上宝座后,一定要办和珅将和府赏赐给我”和珅在与皇子的交往中,发现苗头不对,他试图通过赠送美女和珍宝来改善关系,可是皇子们礼物照收,敌意却还进一步加深了,八面玲珑深得乾隆喜爱的和珅做了什么?为什么会招皇子们如此对待?乾隆死后和珅就被令家中自尽,第二天就草草结案,避免事件扩大化,民间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短短十几天,新皇如何拿证据,杀和珅?他又为何会束手就擒?乾隆在期间扮演着什么样得角色?
  • 道观可道的中国(九说中国)

    道观可道的中国(九说中国)

    道观是道教徒供奉修行的重要场所,它们往往深藏于数量可观的道教圣地中。如果有得道高人来此修真,甚至著书立说,那么这些道观的声名自然也会广泛传播。于是,它们与道教名山一起,构成道教中洞天福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遍布神州的洞天福地,它们的分布与兴衰都与道教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故而本书选取了九个有代表性的洞天福地,试图通过它们反映道教的形成与发展,从中透视道教这一本土宗教对中国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与影响。张晓虹,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主任,2002—2003年度哈佛燕京学者,现任上海市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历史城市地理学与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研究项目。专著《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古都与城市》,编著《万民所依:建筑与意象》《洞天福地》等。
  • 勇者左行

    勇者左行

    每个人都在回避自己的内心,想逃离出生活,无奈总是要陷入这泥沼里不可自拔.本小说所写的,正是那些敢于笑对惨淡人生的人,他们就是勇者.背景:朝廷新立,国力不济,遭受匈奴欺凌,被迫和亲,和亲的背后却是阴谋重重,也正是这样的情况下,这些人踏上了凶险不测的和亲之路..
  • 这个厨子不太正经

    这个厨子不太正经

    方白方白,一穷二白。华夏高材生的方白穿越到异界,不仅转成功型富二代,还引得大家闺秀、顶尖才子、小家碧玉、一国太子和高冷公主连连侧目。方白:我真的只是个厨子。叶笑:你上朝前也是这样说的。顾尔:你写诗前也是这样说的。众大舅哥:你拐我妹妹的时候也是这样说的。众人:内行!!!群号:368067351
  • 指点江山之文治武功

    指点江山之文治武功

    穿越时空而最终指点江山,文治武功展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热门推荐
  • 许是三九月天

    许是三九月天

    大梦谁先觉,平生不自知。无常入我梦,堕落方自在。
  • 修真无赖

    修真无赖

    无赖修真,那将会是什么样子?毫无疑问,这个世界就等着被他祸祸吧。江川自认为不是个君子,他也从来没想过做君子,因为纵观历史,好像没哪个君子有好下场,他不想去触这个霉头,所以他安心做一个无赖,而且是会修真的无赖,这下热闹了,本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这下子,估计天都要被他捅破喽!江川这货,真是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什么人都敢泡,哦,不,男人他不泡……唉,真是不怕流.氓有文化,就怕无赖会修真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苍流记

    苍流记

    一个人族的普通傻小子,竟然获得妖族大能的青睐,习得妖族的功法?你以为这就完了吗?人族顶尖功法,我要了。灵族的万法本源——灵树,我搬走了。顺便再完成一下三族大一统,美滋滋。
  • 命纹神起

    命纹神起

    翻手为正,覆手为阴。天下之公,浩浩荡荡之势,还是我命不由天?看穿命理的双眼,握在手心的命运,你我他的命运枷锁……
  • 亿万新娘:少爷你好狠

    亿万新娘:少爷你好狠

    雷雨交加的夜,偌大的床上,他如帝王,她如侍妾。他狂肆如野兽般掠夺,她卑微如蝼蚁般默默承欢。一个误会,一场布局。她终于如愿以偿消失在他的世界。然而,看着眼前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一刻,他痛到撕心裂肺……
  • 女扮男装之被遗忘的神

    女扮男装之被遗忘的神

    她是在遗忘的遗址中被彻底遗忘的神...一样是神,她比她们强大,但强大的最终就是被遗忘...世界上总有人祈祷,可却不知道,神再神,她们终究抵不过魔...当她堕魔,世间又有谁能拯救?她被遗忘,堕入魔道,硬生生被心魔折磨而死...但却意外重生道了一位女扮男装的少女身上,重生第一件事是什么?那就要已经堕魔的神明来虐渣渣吧!重生第二件呢?自己哪里受的住寂寞啊!直接在大街上随机选男朋友吧!嗯,颜值没话说!嗯,身材没话说!嗯,就连冷漠也冷的没话说!就是...穿的...太寒酸...
  • 看你想耍什么花招

    看你想耍什么花招

    女主意外穿越异世大陆,刚接受这个现实,便遇到了一位妖孽美男子,可惜美男虽好,脾气却差了点,某妖孽黑着脸:“是你逼我性情大变的!”
  • 《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

    《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

    本书是对21世纪以来《纽约时报》的数字化发展策略和新闻工作现状的近距离考察。互联网普及,社交媒体大行其道,使得《纽约时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动荡。一方面,纸质版的竞争变成了电子版的竞争,不仅是同行之间,在《纽约时报》内部,纸电亦是敌友难辨;另一方面,受众不仅要求新闻的获取及时、方便,甚而要求与之互动并参与新闻生产;而社交媒体在成为新闻记者信息源的同时,也冲击了记者和媒体的传统工作方式以及权威性。作为全球媒体的标杆,《纽约时报》上至企业管理制度,下至新闻工作流程和记者的个人技能、岗位,都不再能够满足当下新闻工作的需求,不得不大量引入编程、网页设计人才并与众多博主、网络极客合作,进行各种探索和实践。这些方方面面的转变值得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思考、借鉴,对于有志从事新闻工作者或者关注时事的网民也未尝不是有趣的读物。
  • 我滴男票来自古代

    我滴男票来自古代

    韩芸儿觉得自己最悲催的事就是上班的第一天开车撞了人,好一个妖孽美男,但随后韩芸儿发现——此人是cosplay重度脑残患者!不会被她撞傻了吧!某XX警察局:“小姐!这男子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现在只好拜托你先照顾一下他,我们会尽快的贴出告示,如果有他家人的信息我们马上通知你!”谁能告诉我,我竟然带了一匹狼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