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36000000004

第4章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线索

技术创新这一概念自20 世纪初由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提出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些经济学家并没有把技术创新看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社会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的贡献越来越大,于是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技术创新,并纷纷投入到技术创新的研究中去。技术创新不同于发明,它不仅是技术上的一种创造活动,而且是新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创造价值的过程。为什么会有技术创新和怎样促进创新,如何根据技术创新的本质制定相应的措施,激励和支持技术创新,才能为技术创新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是我们研究主要的问题。在众多学者大量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节主要对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进行回顾。

一、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阶段划分

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变革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者们开始重新认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对技术创新本身的规律进行了研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傅家骥等人将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出各自的特点。

第一阶段从20 世纪50 年代初到60 年代末。在20 世纪50年代,以微电子为核心的新的技术革命迅猛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技术创新研究迅速复兴,并且逐步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与束缚,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和内部过程与结构等方面的专门研究。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由于尚处于新领域的开发阶段,所以研究比较分散,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引起争论的热点专题也不多。

(2)在管理科学中逐步形成专门的技术创新研究领域。由于技术变化对传统组织管理的冲击和挑战,对创新相关问题多从创新主体(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组织结构变动、风险决策行为及管理策略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3)研究开始涉及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与创新环境等。但是总的看来,在这一阶段创新仍然只是作为一个整体变量来研究。

第二阶段从20 世纪70 年代初至80 年代初。西方经济学家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不仅从宏观上研究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且深入到产业、行业、甚至企业或者某一专门性问题进行研究,带有明显的实用性质。这是技术创新研究的持续兴旺阶段,主要特征是:

(1)技术创新研究从管理科学和经济发展周期研究范畴中相对独立出来,初步形成了技术创新研究的理论体系。

(2)研究的具体对象开始逐步分解,出现对创新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内容的全面探讨和争鸣。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创新的定义、分类、起源、特征、过程机制与决策、经济与组织效应、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创新的社会一体化和政府介入机制及相关政策等等。

(3)逐步将多种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技术创新研究领域中,如运用组织管理行为理论研究创新主体状态,运用信息理论研究创新过程中信息流的发生、传递和作用,运用决策理论研究创新初期的风险决策激励等。

第三阶段为20 世纪80 年代初至今。20 世纪80 年代,西方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引发了一场体制革新和管理革命,这不能不说已经超出了熊彼特的预料。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特点是:

(1)研究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描述性总结,即就某些专题将已有的研究成果分类归总并加以总结描述。二是折衷协调性提高,即将创新研究中有争论的问题重新提起,结合新情况在各种流行观点上进行综合分析并推出新理论。三是系统化归纳,即通过系统归纳沟通以往分散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层次上的系统理论。

(2)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已有范围内选出或新提出重点专题深入研究。

(3)注重研究内容对社会经济技术活动的指导作用。实用性强的研究客体受到普遍关注,如技术创新的预测和创新活动的评价、创新组织建立的策略和规范、政府创新推动政策的跟踪分析、对某一行业的技术创新或某一项技术创新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的分析等,并力求将技术创新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社会经济技术行动计划中去。

二、国外学者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究竟什么是“创新”,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归纳为三种观点:“创新的本质在于创造新的效益和效率”;“创新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理念,即一种不断追求卓越、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的理念”;“创新是指创造新东西”。创新的内涵到底是指什么呢?

“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在当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学中自成一个体系,形成一个特殊的流派,首创人物是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所以又称“熊彼特学派”。1912 年,奥地利经济学家、后成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的约·阿·熊彼特在其成名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赋予“创新”的经济学内涵,创立了“创新理论”。熊彼特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时提出“创新理论”。他将经济活动分为“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和“动态的非均衡状态”两种类型。他认为后者“是流转渠道中的自发的和间断的变化,是对均衡的干扰,它永远在改变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状态。我们的发展理论,只不过是对这种现象和伴随它的过程的论述”。这种经济活动的模式就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1.什么是“创新”?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setting up of a new production function),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

P=f(a,b,c,?,n)

“创新”就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按照熊彼特的解释,“创新”与“发明”不同,“创新”含义广些,它不只局限于发明,发明后还要应用到生产上去。因此,“创新”还包含着实际生产过程的应用。

“企业家”(enter preneur)是“创新”的灵魂,其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即不断进行生产要素新的组合。企业家要有敢于冒险的精神,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家”。生产总跟从前一样,原地踏步,就没有发展,只相当于简单再生产。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企业家不断创新的过程。

具体说来,“创新”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方法);开辟新市场(需求);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供给);实现企业新的组织管理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发明者并不一定是创新者,只有把发明引入经济过程,实现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家才成为创新者。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内在因素引起的经济变动。这里所说的“经济变动”,是指从内部革新机构产生出来的不断用新的因素代替旧的因素的“产业突破”(industrial mutation)。产业突破是“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他认为,“资本”就是企业家为了实现新组合把生产引向新的途径的杠杆和控制手段,是企业家“创新”的先决条件。

2.“创新”与“经济周期”。熊彼特用“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形成。他认为,企业家之所以“创新”,是因为看到了赢利机会。“创新”的结果,又为其他企业开辟了道路,其他企业相继跟随“模仿”,形成了“创新浪潮”。随着“创新浪潮”的出现,原有企业赢利机会也就随之消失。由于“创新浪潮”的出现,造成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于是出现经济高涨。当创新普遍化以后,赢利机会消失,对信用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减少,于是经济收缩。如果排除其他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那么,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实际上就是由“繁荣”到“衰退”两个阶段构成的周而复始的重复活动。

自熊彼特之后,有不少经济学家发展和补充了他的创新理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既是经济理论,又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下面我们将介绍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进展情况。

(二)曼斯菲尔德对技术推广模式的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温·曼斯菲尔德在20 世纪60 年代初,就新技术推广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出了开创性研究,填补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一个空白,其中主要是技术创新与模仿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变动的速度。

曼斯菲尔德认为,如果某一个企业进行了创新,首先采用一种新技术之后,其他企业可能会“模仿”或“守成”。所谓“模仿”是指某个企业首先采用一种新技术之后,其他企业以它为榜样,也相继采用该种新技术。它将“以首先采用新技术的企业为榜样的其他企业采用新技术的速度”定义为“模仿率”;又将“采用某种新技术的企业所占该部门企业总数之比率”定义为“模仿比率”。所谓“守成”是指某个企业首先采用一种新技术之后,其他企业并不模仿它,依然使用原来的技术。

曼斯菲尔德为了研究同一部门内技术推广的速度和影响技术推广的各个经济因素的作用,作了如下假设:

(1)假定企业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之下,既假定新技术没有被垄断,因而任何企业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和采用某种新技术;

(2)假定专利权的影响甚小,小到不足以阻止任何企业对某种新技术进行模仿;

(3)假定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新技术本身不发生变化,从而不至于因新技术本身的变化而影响模仿率;

(4)假定企业规模大小的差别不至于影响采用新技术。也就是说,那些低于一定资本和产量水平的小企业,以及无力采用新技术的小企业不在研究之列。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曼斯菲尔德认为在一定时期内一定部门中新技术推广速度即模仿率由下列三个基本因素决定:

(1)模仿者对采用新技术预期的企业相对盈利率的高低。预期的相对盈利率是指相当于其他可供选择的投资机会的预期盈利率,而不是指预期的绝对盈利率。预期的相对盈利率越高,模仿的可能性越大,因而模仿率越高。

(2)采用新技术所需投资额越多,则资本供给来源就越困难,从而模仿率会越低。

(3)模仿比率。模仿比率越大意味着采用新技术的企业越多,即新技术推广的成效越大。通常地,一种新技术在刚开始被采用时,由于信息和经验不足,采用新技术的企业往往要承担的风险较大,这样许多企业处于观望状态,所以守成者较多。后来,随着信息和经验的增加,风险减少,模仿者便逐渐增多,守成者逐渐减少,于是模仿比率逐渐增大,使得技术推广速度加快。

曼斯菲尔德提出的技术推广模式主要解释的问题是:一项新技术首次被某个企业采用后,究竟需要多久才能被该企业所在部门的多数企业采用。尽管曼斯菲尔德的技术推广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技术推广的理解,但由于其理论假设前提与实际相差较大,因而对现实的解释力是有限的。

(三)特列比尔科克对部门间的技术扩散问题的研究

新技术的扩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部门内的扩散——即新技术在本部门的推广;部门间的扩散——即新技术对其他部门生产技术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部门的技术变革;国际间的扩散。

部门间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是:某一部门新性能、新质量的原材料、燃料,被另一部门所采用;某一部门的通用性设备,为另一部门购置使用;某一部门的熟练工人,转移到另一部门谋取职位。

英国经济学家特列比尔科克通过研究部门间的技术扩散问题,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

(1)一个时代的先进技术集中反映于武器生产技术上。因此,要研究部门间的技术扩散,应当研究军事工业中最先采用的先进技术和最集中反映的生产技术水平传播到民用工业各部门的过程。

(2)一国军事工业中的先进技术对民用工业各部门的技术变革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军事工业中首先采用的许多生产技术适用于一些民用工业部门。因此,一国如果先建立了先进的军事工业,它的许多民用工业部门也就能相继采用类似的新技术;二是军事工业中使用过先进技术的熟练工人有可能转入民用工业部门工作,这样也就把新技术传播开来。

(3)新技术在部门之间的推广不仅与生产技术本身的适用性有关,也不仅需要熟练工人的存在作为必要条件,而且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原料、燃料和生产管理经验等必要条件。

(4)对一国来说,先进的军事工业的建立,对在部门间新技术推广方面、在带动国内民用工业技术变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应当指出,新技术首先出现和被应用于军事工业部门,然后再由军事工业部门扩散到民用工业部门的说法,只是部门间技术扩散的方式之一,而不是普遍规律。

(四)曼斯菲尔德、维尔金斯等人对国际间技术转移的研究

技术转移是应用性技术在不同领域或主体之间有目的、有组织、有特定指向的传递行为。尽管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都是指技术在一定时空内的传播,但两者是不同的,前者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特定指向性,后者具有自发性,是技术的自然传播,外延较大。

国际间的技术转移是指技术供方将技术越出国境转让给技术受方。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竞争逐渐由资本竞争转向技术竞争,这一点在知识经济时代尤为突出,技术竞争又推动了国际间技术转移活动的急剧增加,使之成为国际间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推动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桥梁作用。

曼斯菲尔德按技术转移的方向将国际技术转移分为垂直型技术转移和水平型技术转移两类。垂直型技术转移是指按技术开发递进模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进行的纵深技术转移。如将甲国的基础科研成果转用于乙国的应用科研中,或将甲国的应用科研成果转用于乙国的生产中。水平型技术转移是指国际间同级的技术转移。如将甲国的生产技术应用于乙国的生产领域。曼斯菲尔德还对国际间技术转移的成本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国际间技术转移的成本包括:专利和特许使用费、技术转移的资源成本、效率损失、为使引进的技术适用于本国条件而支付的研究和发展费用等等。

维尔金斯按技术转移的效果将国际技术转移分为简单型技术转移和吸收型技术转移两类。简单型技术转移是指某项先进技术由甲国转移到乙国,而不管乙国采用这项先进技术后能否复制出来;吸收型技术转移是指某项先进技术由甲国转移到乙国,并且被乙国复制出来。显然,吸收型技术转移较简单型技术转移更为重要,因此又被称为“真正的技术扩散”。维尔金斯还分析了国际间技术转移的障碍,这些障碍有的来自技术输出国,有的来自技术输入国。来自技术输出国的障碍包括技术保密、专利权、政策考虑等;来自技术输入国的障碍包括需求、资本、自然资源、劳动成本、劳动者素质、技术、规模、基础结构、文化、轻重缓急安排及政府政策等。维尔金斯也研究了国际间技术转移的途径问题,他认为,从理论上说,一家企业或一国政府能通过四个途径向国外输出新技术:向国外销售新产品;向国外出售专利或设计;同外国政府或企业发展技术援助关系,传授技术知识;在外国投资建厂。

(五)卡曼和施瓦茨对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关系的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莫尔顿·卡曼、南赛·施瓦茨等人从垄断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研究,探讨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提出了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选择的论点。卡曼和施瓦茨认为,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力量这三个变量决定着技术创新。因为技术创新能使创新者在与对手们的竞争中获取较多的利润;企业规模影响一种技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前景的大小,企业的规模越大,它在技术上的创新所开辟的市场就越大;垄断力量影响技术创新的持久性,即企业的垄断程度越高,对市场的控制力就越强,它所进行的创新越能耐久,越不容易在短期内被模仿者所仿制。因此,他们认为在只有垄断而无竞争的条件下,出现的技术创新一般是较小的,不容易引起重大的技术革新,因为这时缺少竞争对手的威胁;而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足以保障技术创新的持久收益的垄断力量,因此也不利于引起大的技术创新。只有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市场结构,即“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条件下,技术创新的速度才是最快的,技术创新的内容也将是比较有价值的。

卡曼和施瓦茨将技术创新分为两类:一类是垄断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一类是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所谓垄断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是指一个企业由于预计自己所进行的创新能够获得垄断利润的前景而采取的创新;所谓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是指一个企业由于担心自己目前的产品可能在竞争对手模仿或创新之下丧失利润,从而采取的创新。如果只有前一种创新,而没有后一种创新,创新活动到一定阶段将会停止;如果只有后一种创新,而没有前一种创新,创新活动就很难出现,因为人们都想使用较小的成本而去模仿他人的创新,不想使用更大的成本去做真正的创新者,企业家将会考虑,既然进行创新得不到垄断利润,那就没有必要过早地投入较多的研究和开发经费。

三、国内学者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概述

我国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也做出了贡献。我国对技术创新问题的重点研究始于1989 年。当时技术创新问题在我国相关研究领域中既是一个新课题,又是一个老课题。说它是一个老课题,是因为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作为一项工作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一直存在,而相关的理论在经济学方面也有所涉及,熊彼特关于创新的一些思想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影响。说它是一个新课题,是因为对技术创新本身的研究在此之前还几乎是空白。自1989年以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率先资助支持有关研究机构如清华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开展技术创新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从此揭开了中国对技术创新问题研究的序幕。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们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不断加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增加了资助项目和力度,形成了以重大项目为主体、面上项目为依托的技术创新研究项目群。除了自然科学基金自主的项目外,其他受到了不同资金资助的、以不同方式进行的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多,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基本代表了国内在该领域研究的高水平,作为10 年研究的总结,研究成果结集成《技术创新十年》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另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技术创新丛书》一套,总结了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中心的各主要研究单位的成果。

1996 年,我国政府正式颁布文件,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并相应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

这里将总结我国学者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我国理论界对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既包括一般的创新理论,也有结合我国技术创新的实际问题所提出的独到观点。在一般的创新理论方面,如远德玉等人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与能力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田”字形模型;吴晓波对二次创新的理论与模式进行了研究等。

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等在其著作《技术创新——企业发展之路》一书中,全面阐述了技术创新的理论发展: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的扩散、技术创新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技术创新的政策以及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他们将“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称之为狭义的技术创新;而将“研究开发狭义技术创新创新扩散的全过程”称之为广义的技术创新。他们认为,广义技术创新的累积效应,体现为技术水平的宏观递进及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而狭义技术创新则是技术创新的中心环节,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中国科技促进研究发展中心的柳御林博士1992 年出版了国内有关技术创新经济学的第一部专著《技术创新经济学》。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技术创新经济学各方面的内容,不仅揭示了技术创新的过程、机制,系统地阐述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企业、产业演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分析了创新政策、技术创新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等问题,并对技术创新的激励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助理研究员刘东和国家科技部发展计划司的杜占元博士于1998 年联合出版了《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该书是国内第一本从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两个角度研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专著。该书着重探讨了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状况和理论基础,以及各国政府采取的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最后对我国中小企业及其技术创新现状作了简要的概述,并对我国政府如何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在结合我国实际问题的研究中,齐建国等人就我国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改革与重组提出了看法;吴贵生就我国“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这种特殊的形式下的技术创新方式与机制进行了研究,指出它依靠外部的技术源进行创新的特点;陈金贤就“三资”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扩散问题这种在我国市场换技术战略下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唐之效就我国高等学校的技术转移机理、过程和政策进行了分析研究。

四、技术创新的模式

技术创新的模式是技术创新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根据国内或企业的实际技术状况而采取的推动方式。技术创新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有不同的类型。

(一)按宏观科技政策的梯度分

技术创新的梯度模式可分为以下两种:

1.高技术带动型技术创新模式。高技术带动型技术创新模式主要适用于发达国家或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一个国家或企业的技术体系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之上的,技术创新是以新技术不断代替旧技术进入生产领域而实现的。高技术带动型模式使得一个国家或企业的技术水平始终处于技术发展的前沿。采取这种模式的国家或企业,在宏观科技政策上一般都鼓励风险投资,用于科学研究的技术创新的投资比例较高。

2.全梯度型技术创新模式。全梯度型技术创新模式主要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或发展型企业。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一个国家或企业的技术体系中,各种水平的技术同时应用,层次较多,形成多阶式的技术体系,技术创新主要是以各层次的技术的完善与升级的方式实现的。采取全梯度型技术创新模式的国家或企业在宏观政策上是全方位的,一方面要在一些领域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投资紧缺,必须强调低级技术的改造与完善,鼓励采用使用技术,同时必须加强人员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技术进步。

(二)按诱发技术创新活动的诱因分

按技术创新活动的诱因对技术创新的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是技术创新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西方学者先后提出了技术推动模式、市场需求拉动模式、推拉双重作用模式、技术规范—轨道模式以及N—R 关系模式等;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在吸取西方研究合理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技术创新的实践,先后提出了技术引进型模式(即二次创新模式)和技术创新的模式等。我们深入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不难发现:虽然技术创新的模式是多元的,但其基本形式主要是技术推动模式、市场需求拉动模式和推拉双重作用模式。

1.技术推动模式。技术创新的技术推动模式,是指由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产生的技术创新。技术推力表现为科学和技术的重大突破,使科学技术明显地走到生产的前面,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市场需求,或是激发市场的潜在需求。技术推动模式的特征是:科学研究与科学进步领先于技术进步,科学研究取得进展或突破性成果后,通过技术开发,形成新的技术或技术体系,应用于生产或生活,从而实现技术创新。这种模式强调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使技术创新立足于国内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之上,形成自己独立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体系,对外依赖性小,并且容易形成技术储备,尤其是在某些“关键”领域,国家(企业)容易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攻关,实现跳跃式技术进步。但是,在一个时期内,国家(企业)的科研人员、手段和投资是有限的,而技术创新的需求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一个国家(或企业)不可能在所有方面多投入很大力量进行科学研究,只能有重点地在某些领域集中攻关。

技术创新理论的奠基者熊彼特是这种模式的倡导者,他认为,不管技术是在经济系统以外还是在一个垄断竞争者的大型研究和发展实验室中产生的,都是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主发动机。对于技术创新的需求,并不是由市场产生,而是由拥有技术专利的创新主体按技术的功能适用性进行创新,从而间接地满足市场上存在的某种需求或在市场上创造新需求。

在这种模式中,科技进步的动力不是产生于需求,而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科学取得了进展,研究出了新的技术原理,但实际生产中很可能难以实用化,而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新技术又未投入力量研究;另一方面又存在技术“短缺”,科研投资的经济效益较差。同时,由于科研产品——技术的推广扩散是较为困难的,尤其是在企业缺乏技术动力的情况下,新技术的推广更为困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重大的技术创新成果,如:尼龙、人造纤维、核电站、半导体等都属于这一模式。

在实践中,从科学技术突破到创新,并非是一件易事。有时,从一项科学技术突破到能大规模地生产,需要10 年左右的时间,短的也需要2~3 年。原因是科学技术突破常常是实验室里的产物,从实验室样品到大规模地生产,需要解决工艺、试验、生产制造、消费者的接受这一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因此,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风险很高。

2.市场需求拉动模式。市场需求拉动模式,是指技术创新始于市场需求。具体表现为由于市场的需求,对产品和技术提出了明确的需求,从而导致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制造出适销的产品,最终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需求拉动模式强调技术创新起源于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拉动、牵引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社会需要一般都表现为市场需求。企业家的创新行为总是将技术努力与满足市场紧紧结合在一起。需求拉动模式具有如下特征:技术创新的目的性明确、成功率高、周期短;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科研投资经济效益高。这一模式最早是由施穆克勒提出的。他通过研究19 世纪上半叶到20 世纪50年代美国铁路、炼油、农业和造纸工业等方面的投资、存量、就业和发明活动,发现投资和专利的时间序列表现出高度的同步特性,投资序列往往趋向领先于专利序列,相反的可能性则较少。据此,施穆克勒认为通过外部事件、外部需求来解释技术创新比起用发明本身更好。这种技术创新模式起始于市场需求,通过创新过程又复归市场来满足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与进一步融合,近代的众多技术创新都属于这种模式,如通讯产业、化工产业、汽车产业、工业用仪表、测试仪器以及大多数改进产品的许多创新等。

在市场需求拉动模式中,技术创新的承担者是企业,它们具有主动性。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间的竞争(被动动力);二是为适应需求的变化而主动采取科技进步措施(主动动力)。企业间的竞争是企业为了生存,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得最高经济效益而必然产生的经济现象。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使自己的产品畅销,必须在质量上、价格上或在其他方面优于竞争对手,而要提高质量就必须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要降低消耗也必须采取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现代化水平。技术扩散必然通过市场进行,技术本身是商品,受经济规律支配,也同样有竞争,因而技术创新的速度快。纯粹的需求拉动模式由于企业的生产目的短期性和经济规模的有限性,因而对于基础研究和没有短期商业价值的大规模、高难度、高风险的技术创新将形成障碍。

3.推拉双重作用模式。推拉双重作用模式是指在技术创新时,创新者在拥有或部分拥有技术发明或发现的条件下,受到市场需求的诱发,并由此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模式。推拉双重作用模式强调科技和市场需求的综合作用,能够更好地反映技术创新的实际过程。事实上,由于技术与经济的相互渗透,以及技术创新过程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因素越来越多,从而很难断定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是源于技术推动还是市场需求拉动。例如,V CD 影碟机成功地进入了家庭消费,使 VCD 影碟机制造业取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在这个例子中,就很难说是消费需求迫切推动了创新,还是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解码芯片并使成本不断降低,从而激发了消费需求。其实这两种作用都是客观存在的,也很难明确区分其强弱,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双重作用模式强调把技术与需求综合考虑,认为技术创新是在科学技术研究可能得到的成果和市场对此成果需求平衡的基础上产生的,即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合成的结果,导致了技术创新的开展。

同类推荐
  • 管人真经

    管人真经

    立足于解决这一系列“怎么办”,并且在一步一步地解说中引导我们的领导水平走向卓越。也许一切正如作者所言:“我们不仅仅应当胜任,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卓越。”
  • 商用心理学全集

    商用心理学全集

    本书通过七个主题力求全面、生动地向读者介绍“商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技巧。包括:商务场合的身体语言破译、商务场合的细节识人方法、读懂消费行为的心理分析、把握顾客心理的情感营销战术、成交高于一切的销售心理把握、企业管理阶层的领导心理法则、职业生涯常青的个人心理自助。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你“心”想事成、用“心”管理,赢得快乐,赢得未来!
  • 销售不要太老实

    销售不要太老实

    本书的目的在于:提醒那些每日奔波劳累的销售员们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失败之处,主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本书的终极目的就是——不要再活得如此艰难!为什么老实的销售员总是上演失败?他们自己也纳闷:不是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吗?我努力耕耘了,可为什么总是收获甚微呢?本书是一本老实人的开心锁,一面聪明人的反思镜,翻开本书,改变就已经开始。
  • 品牌延伸战略研究

    品牌延伸战略研究

    本书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十年来品牌延伸的研究现状,对企业多元化战略、品牌、品牌资产、品牌延伸、品牌延伸绩效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作者具体分析了影响品牌延伸的五个因素:品牌竞争力、延伸产品与母品牌的相似度、消费者因素、外部市场环境、品牌管理能力。同时,作者制定了适合中国企业自身发展的一系列延伸策略,从实践的意义上提出了企业在实施品牌延伸策略时具体应注意的事项,为提高延伸成功率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 领导的条件

    领导的条件

    每个人都具备做领导潜能,不同的是,有的人将其发扬光大,于是如愿以偿成为领导,有的人毫不在意,或自暴自弃,只能做一个普通人。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领导需要那些条件,你离这些条件还差多远,进而针对实际情况将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领导。
热门推荐
  • 和不死女巫一起听故事

    和不死女巫一起听故事

    广袤的克林塔那大森林里住着一个不死的女巫。大森林外有一层厚厚的结界它挡住了所有外界的人保护着女巫小姐,也顺便把女巫小姐关在了大森林里。只是不知道怎么了最近这几百年总有奇奇怪怪的生物掉进来而且都身受重伤?行吧,我救你你要给我讲故事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半糖半醋

    半糖半醋

    梁笙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网红最近总是靠爆料影帝闫淮的各种娱乐八卦来提高知名度,真实性达98%以上被送上热搜只要问影帝闫淮在哪里,在干嘛,她准知道在一次节目访谈中:主持人问影帝闫淮“最近有一个不知名的小网红靠爆您的各种料火了,对此,您怎么看?”闫淮优雅一笑,满脸溺宠道“我说不让,但是她想,我能怎么办?”某日,小网红与影帝被拍到在某高档餐厅接吻,网上瞬间炸锅,都说梁笙勾引她们家老公,当天梁笙发微博澄清自己【半笙】假的,我跟你们家老公没关系刚澄清几分钟,影帝闫淮就发了一条微博【闫淮】@半笙,老婆,我又做错什么了吗?粉丝“……”逗比小网红VS国民影帝巨星(先婚后爱的娱乐圈甜宠文)
  • 命运之祈

    命运之祈

    这是一个小广告哥的故事。本来他贴得好好的,直到某一天,他被召唤出来时,一个身材火爆的美女扑通跪在了他面前…………如果哪一天,你在街上看到一个肩上扛着大大包袱,一副懒洋洋无所事事的家伙,可能你看到的就是离炎,嗯,别介意,叫住他,总会有麻烦到让你头皮发麻的事情找上门。神也不例外。
  • 重生八零福运妻

    重生八零福运妻

    【年代重生甜文1v1,男女双洁】黎苑重生了,回到了物质贫乏的八零年代,周围环绕着大堆的极品亲戚不说,还有个坑爹商城!艹!连原主记忆都卖?咋不去抢?就算生活中有再多的不如意,我黎苑也要在八零混的风生水起!有渣渣?虐!商城坑爹?一起坑。没钱花?赚!帅哥老公要不要?黎苑:嗯?这个得想想。某人:敢不要?你试试!黎苑:……注:架空年代文,内容纯属虚构,请勿考究。原名《穿回八零我成了商界大佬》现更名《重生八零福运妻》
  • 道人赘婿

    道人赘婿

    小道士王玄穿越至一处异界大陆。偶然之下成为城主女婿。等着吧,看我成为最强赘婿。
  • 贴身兵锋

    贴身兵锋

    隐匿大千世界的刘轩在送和自己青梅竹马的总裁的时候意外卷入一场惊天阴谋,一时间,多方势力扑面而来,局局迷绕,步步危机,他该如何从容应对,步步为营,最终翻盘?岛国忍者,西方诸神,以及各路的杀手,雇佣兵,他又该如何应对这些硬敌?步步发展,最终站在巅峰,与强大的势力对抗。在成功的路上,各路美女也纷纷涌入他的怀抱,最终,他成为了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的巅峰人物!!我本善良,奈何世间逼我为娼?我本低调,无奈死人逼我疯狂!
  • 我是一只大水妖

    我是一只大水妖

    立志成为最牛逼的特种兵的欧阳水月,却被人无情的揭开了他觉醒为妖的面纱。“是卑微无声的死去,拉着与之相关的所有人陪葬;还是,轰轰烈烈的活着,成为保家卫国的强者精英“然后,他便来到了那个神奇的地方,开启了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创下了无数神秘莫测的奇迹......
  • 万界超次元公会

    万界超次元公会

    穿越异界感受不一样的人生。穿越到和地球相似得平行世界,只不过多了很多很多超自然力量
  • 教主追夫路漫漫

    教主追夫路漫漫

    大婚前一夜新郎被杀,她暴怒,单枪匹马去报仇,结果高调阵亡。再睁眼,竟神奇重生在现代,更神奇的是还遇到了未婚夫,可未婚夫却装不认识她。这怎么行,于是强悍教主开启追夫之路,赚钱打怪玩穿越,为何还是追不到人?方到怀疑人生有木有,教主第N次说:“你真是我未婚夫,别装了!”“宝宝乖,别闹。我真不是你未婚夫。”某大佬浅笑着第N次否认。教主表示:大佬太难追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