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12600000026

第26章 冰天雪地里的迎春花

在艰难岁月里苦心经营的民族工业的创业者们,并没有留下多少足以使后人了解他们的资料,至多只是一个框架,几步脚印。因为他们虽然懂得推销产品,但不擅长推销自己,他们之中极少有人写“回忆录”,更不会雇请“笔杆子”妙笔生花来吹捧自己。

然而,他们从事的事业,很多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就像企业的科学管理,在洋务派官办和官督商办企业中,上层是衙门;底层是监工制的作坊,谈不上什么科学管理。光绪九年(1883年),洋务派思想家钟天纬在《扩充商务十条》中,描述了此类企业管理中的混乱:

“……工匠浮滥,执业以嬉,赏罚不行,勤惰无别。”在这些企业里,“舍逸就劳以干众嫉,每制成一器,价比外洋尤昂,而复草率不精,形模徒具……如此虽百年终无生色。”

这段话使人触目惊心。企业里赏罚不明,是非不分,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干活反而要招致众人的妒忌。所以,劳动效率极低,产品成本比进口洋货价格还要高,况且质量低劣,如此企业就是办100年也不会有起色。钟天纬描绘的这幅画图,人们似曾相识。

钟天纬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仿照洋厂一切包工承办。“工匠有一分之本领,即食一分之薪资,奏一分之工程,即给一分之价值。”他还主张“以官厂租给商人,每年收其租息,以抵制造之费。”认为“如此则风气大开,人才日出,工艺日益精进,不烦国家之提倡矣”。钟天纬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承包制主张的人。这种主张很时髦了一阵,直到20世纪20年代的庆丰纱厂、丽新布厂等民营工厂,创办时仍仿效上海英商怡和纱厂实行“包工头制”,说明当时洋商企业管理也不见得有多么高明。

可悲的是,钟天纬所指出的状况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在100年后又十分酷似的重复了一遍。“事事讲包,一包到底”,“包到哪里,灵到哪里”,“快把‘包’公请出来”。“包”,又成了能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种周而复始的“返祖现象”,使人在欣慰中品味到苦涩。

其实,早在19世纪后期,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对近代企业中的落后管理忧心忡忡。率先提出企业“岗位责任制”的经济学家卢成章,民国初年分析洋务派企业失败的原因时说:一是“不研究世界工业之进步,而固守旧法”;二是“厂局办法之腐败,全无营商性质,多有官派”,“只知安居高座,滥冒开支,于厂局之进行,营业之发达,未加意也”。(《钢铁工业救国策》)显然,他看到的,正是政企不分给企业管理带来的严重危害。饱尝办厂苦辣甜酸的张謇,深感当时中国实业家素质之差,1913年他在《告诫实业同人函》中说:

吾见夫世之企业家矣。股本甫集,规模初具,而所谓实业家者,驷马高车,酒食游戏相征逐。或五六年,或三四年,所业既亏倒,而股东之本息悉付之何有之乡。即局面阔绰之企业家,信用一失,亦长此已矣。吾观于此,乃知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之不二法门。

要走进这座勤勉、节俭、任劳、耐苦的“不二法门”,谈何容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状元公自身的生活很清苦,他布衣素食,安步当车,所以他看不惯别人的“驷马高车”、“酒食游戏”,倘若和后世有些人相比:“奔驰”“皇冠”,景区小筑,保镖助威,女郎按摩,外洋散心,赌城豪博,而自己管的企业却是半死不活……那些只不过是“小菜一碟”。但从另一方面看,要管好企业,首先得管好自己!

中国向国外引进科学管理思想的第一人,是实业家穆藕初。他留学美国期间,结识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泰勒(F。 W。Taylor,旧译戴乐尔),回国后翻译了泰勒名著《科学管理原理》,191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30年代初,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出版的《科学管理法的原则》、实业家陈蝶仙(天虚我生)著作的《经理须知》,以及40年代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大学商学院讲课后出版的《工商管理》等等,我国开始有了具有浓烈中国特色的科学管理理论,人们才知道,企业管理是一门广阔而深邃的学问。

真正的科学管理,来自生产和经营实践。不少企业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尽管零星,分散,但丰富了管理学说。如,张謇关于企业预算、人事管理的论述,刘鸿生的企业财务管理,荣德生的成本核算和利润率计算……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的民族工业逐步走向成熟。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才。我国人口众多,人才资源必然丰富。但在“官本位”社会里,当官的人才多,办企业的人才少,企业中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更少。光绪十一年,钟天纬对此有过一段痛心的描述:

华人事事不及洋人,惟作弊之工,营私之巧,则十倍于西人,上至朝廷,下逮闾巷,无不相承以伪。

他是看到轮船招商局的“开支费用以少报多,水脚以十报五”、“私收船资入囊,私带禁货牟利”等现象,发了这一通牢骚的,他的看法未免悲观了一点。文学家龚自珍就豁达得多,他在《己亥杂诗》中说: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的认识似乎深了一层,要使人才脱颖而出,必须改变“万马齐喑”局面。古话说:“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刘向《说苑》),其衡量“香草”和“忠士”的尺度好像很宽。但我们通常所看到的选士用人,却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结论是“洪洞县里无好人”!龚自珍的“不拘一格”,恰好说到点子上。

然而,读龚自珍这首诗,很多人都击节赞叹:“好诗!”却从没有听人说过:“好主意!”可见,所谓“不拘一格”,说说而已,谁要将“说说而已”的事情当真,非碰壁不可!但在早期民族工业的创业者中,确实也有过例外。

初办的民营工业对人才的需求,简直是“饥不择食”。庆丰纺织集团公司总经理唐保谦,最早于1910年创建九丰面粉厂物色人才时,他以高薪聘请了一位年近花甲的“孙仙人”,此公一无学历文凭,二不懂生产技术,但他积累了几十年气候变化和各地农作物丰歉的详细资料,他对当年天气趋势和小麦收成的预测,往往八九不离十。唐保谦聘请他收集经济情报,为九丰面粉厂往何处放款订购小麦、到哪些地区拓展市场提供决策依据,深受倚重。

只要有助于赚钱,资本家用人只用其一点,其他均不计较,三教九流,似乎很少条条框框,这在今天真是不可思议,称得上“不拘一格”。

再如早期的庆丰纱厂招考练习生或技术管理人员,从不用出题考试,而是由唐保谦逐个面谈。他说:“个别谈话,可以考核一个人的胸中虚实、业务知识和应变能力,试卷上的东西,是死的公式,我不是招考文书,用不到出题考试。”耐心细谈,一锤定音,反映了用人者的精明和自信。

这些看来都是“土办法”,但并不妨碍他在选才用人中的“土洋结合”、“兼收并蓄”。庆丰有一批专攻棉纺织的英国留学生,总工程师骆仰止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纺织学硕士。在20年代,厂长每月底薪为500银洋,而工程师们的月底薪却为460—600银洋,不少都超过厂长。招考进厂的练习生,经过几年锻炼,其中优秀者由厂方出资送国外留学,学成后回厂工作。

不仅庆丰一家如此。笔者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曾接触过好几位“资方代理人”,他们的职务是总经理、总工程师或总会计师,都曾留学英美,但他们都出身寒门,从练习生起步。有远见的资本家在智力开发上是舍得投资的。

庆丰厂长是唐保谦的次子唐星海。这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洋硕士”,考核技术人员用的却是“土办法”。他常跑进车间检查技术人员的双手,如果双手干净,就要遭到严厉的批评,他要求技术人员不应该“纸上谈兵”,而要有动手实干的能力。所以,在庆丰技术人员中流行一句话:“庆丰厂出去的人,不愁没饭吃。”

古代的南郭先生,是有着“宫廷乐师”高级职称的“艺术家”,但在民营企业中,恐怕很难找到南郭先生的立足之地,因为这里没有皇帝、太监和官僚,“滥竽”无法“充数”。

在有些地方,多年来人们已习惯了对人才的冷漠。“有你一个不多,没你一个不少。”但对资本家来说,人才却是性命攸关的大事,用人得当,财源滚滚而来;用人不当,亏本负债跳楼。所以,他们重金礼聘各类人才,拨出巨款创办各种形式的训练班、养成所、工艺班,培养从工程师到技工的各级人才。

张謇、荣德生第一代企业家,一生办厂,也一生办教育。荣德生办过四所小学、四所女校、一所公益工商中学和一所综合性的江南大学。如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著名学者钱伟长,都曾就读于公益工商中学。抗战胜利后建办的江南大学,集中了国内很多名家,如中文系的朱东润、吴白稥,历史系的钱穆,农学系的金善宝,食品工业系的朱宝镛等,都是当时国内屈指可数的著名学者。

企业家办学,注重实用。荣德生创建的公益工商中学分工、商两科,工科中设纺织、面粉、铁工三门课程;商科则有工业簿记、成本会计、银行、珠算。1946年,他的儿孙出国留学,临行前他再三嘱咐:“你们不必以学位为目标,只要在事业上学会实用本领,就能一生受惠。”这句话无疑正确,但今天谁也不敢这么说。因为如今衡量人才“实用本领”的标准,恰恰正是学位和职称,看你是硕士,还是博士?是副教授,还是教授?这似乎和原来的等级制度“配套”,思维方法上仍属“范进中举”那个模式。所以,有些企业尽管工程师多如牛毛,但能解决实际问题者寥寥无几,实干的,没有职称“包装”;“包装华美”的,又不一定能够实干,难矣!

在晚年,荣德生谈到人才问题时说:“吾国遍地物产,尤其西北边区,大多未尽开发,只因缺乏人才……”。(《乐农先生自订行年纪事续编》)这位目光如炬的企业家,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预见到,开发西部,人才为先。

诚然,民族工业中不少是家族企业。这不奇怪,因为企业归个人所有,开创时由家族投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的繁衍,麻烦事一天比一天多。特别是官办企业中的争权夺利、各立门派、损公肥私等现象,像瘟疫似的带到民营企业中来。三友实业社总经理陈万运,曾在30年代撰写《三爷》一文讽刺这种现象:

三爷就是少爷、姑爷、舅爷,这些人都有老头子,有丈人,有后台,碰不得,又是好逸恶劳,有恃无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企业若招这些人进厂,休想大展宏图,谋求发展。

如今重读这段文字,很难想像这是出自当年一位大老板的手笔。

陈万运抨击了当时私营企业用人制度上的消极现象。而后来的非私有制的企业中,居然也出现了“三爷”和七大姑、八大姨的现象,事事讲亲疏,处处靠关系,好端端的集体企业,闹得七翘八裂,不是公有财富,而是一家之天下。比起陈万运说的那些,又倒退了一大步!

想当年,他们也曾出高新聘请“能人”,筑起“引凤楼”、“梧桐楼”,派头不逊于高级宾馆。但曾几何时,已经人去楼空。吸收人才,不仅单靠物质上的满足,还需要精神上的沟通、道义上的契合和事业上的共同语言。

例如,某富村重金礼聘某大城市一位刚退休的化学专家,但这个村当时并没有化工企业,这位专家的任务,只是送往迎来接待上宾,作为这个村的领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活见证”。所以,时隔不久这位专家就拂袖而去。这个事例,说明有些地方招聘人才不是为了使用人才,而是借“人才问题”来“包装”自己,往自己脸上涂金,世事的复杂,五花八门。

多少年来,人们谈起资本家,总是说他们只会赚钱,惟利是图。这是事情的一面。在风狂霜峭的岁月里,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是那么仓促,那么短暂,在他们活动的领域里,千年不变的体制受到冲击,凝固而僵死的观念,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尽管举步维艰,危机四伏,但他们还是创树了迥异于前人的管理学说、用人机制和经营之道,使人们朦胧地感到,一种崭新的工业文明,在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在当年的历史条件下,这,也许正是冰天雪地里的迎春花,它娇柔嫩弱,但最早带来春的信息。

§§第七章 平地波澜

办工厂,做生意,看来似乎是资本家的事,和普通小民无关。但是,在一个屡遭列强欺凌、主权沦丧的国家里,不管哪个省份,不管什么行业,所发生的不管什么事情,都牵动着“民族感情”这根中枢神经。黑云压城,风雨飘摇,人们变得分外敏感。

这种微妙的感情,当时的强国即如今所谓“发达国家”的当政者很难理解。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来推理,判断,振振有词地指责你们“排外”、“偏激”,最后仍旧让洋枪大炮来说话……但如果他们能够换个位置来思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是能够有利于双方沟通的。可惜,当时的列强包括他们的商人,是那么咄咄逼人,那么令人难以忍受。这就迫使一些本来并不关心“天下事”的人们,放下书本,走出书斋;搁下锄耙,离开田头……

1926年,著名历史学家、台湾台南人连横偕同夫人来大陆,游杭州西湖。他们看到烟雨江南,民生凋零,联想到家乡遭日军占领,兄弟从此分散各处,他留下了《台南》一诗:

文物台南是我乡,归来何处问行藏。奇愁缱绻莺江柳,大泪滂沱哭海桑。卅载弟兄犹异宅,一家儿女各地方。夜深细共荆妻语,青史青山尚未忘。

从一家分散,联想到山河破碎,把“家散”和“国破”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一个台湾游子对祖国的依恋和期待。而远渡东瀛的马君武,却在日本京都市写下了《京都》:

山深三月犹微雪,林密长宵觉峭寒。图籍纵横忽有得,神思起伏渺无端。百年以后谁雄长,万事当前只乐观。欲以一身撼天下,须于平地起波澜。

在三月飘雪,长夜峭寒的异乡,海外游子“欲以一身撼天下”,坚忍而乐观地冀望于“平地波澜”。

当时中国的市场由洋商把持,白银外溢,“洋货充斥,国货滞销”,中国民族工业在艰难地挣扎,很多企业奄奄一息。民族工业的兴衰,已不是少数民族资本家的事,而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抵制洋货”的国货运动,在中国城乡风起云涌地勃起,它一开始纯粹是自发的民间活动,但不久就席卷全国,各个阶层都被卷入这个有声有色的群众热潮。

西方报纸惊呼:说“抵制洋货”“是中国民众的排外运动”。但上海《民报》发表了汉民的署名文章《排外与国际法》认为:“抵制洋货”与排外观念完全是两码事。过去的排外,是“锁国主义”,是“内中国而外夷狄”思想。现在的“抵制洋货”,是为了维护本国的权利,任何国家都会这样做。

显然,这时的中国人,已经不是“义和拳”时代的“吴下阿蒙”了。

“国货运动”,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很多企业转危为安,使很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管打算盘”的资本家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企业深深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先有国家,然后才能谈到自己企业的发展。所以,他们从观望到积极投入,在这“平地波澜”中,有的人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同类推荐
  • 大话闽商

    大话闽商

    本书共九章,从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上叙述了闽商的兴衰和在中国各大商帮中的地位。通过对闽商中一些代表性人物从商经历的描述,告诉人们一个个典型闽商的非凡经商历程和个性特点。
  • 公共经济与管理评论

    公共经济与管理评论

    本书共10篇文章,其中,《民主与自治相分离》、《民主听证的过程与逻辑》、《构建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和谐关系的思考》三篇文章主要聚焦基层组织的民主治理;《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借鉴》、《国内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效应研究:综述与展望》、《地方政府施行“科技创新券”政策大有可为》四篇文章主要关注的是公共产品、地方政府采购、公债及债务管理问题;《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中国地方政府卫生支出效率:1998—2011》、《国内外关于农村低保对象认定的经验与启示》三篇文章着重探讨了农村社会保障与卫生状况。
  • 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本书按照从知识运营学到哲学到经济学到管理学,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策划方案的结构,提出了知识运营学为主导、创业经济学为核心、创业管理学为基础的科学范式。
  • 佃农理论(英语原著)

    佃农理论(英语原著)

    《佃农理论》是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博士论文,其英语原版于1969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张五常这本论文集主要以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分成租佃制度作出了新解释,推翻了以往的传统理论,建立了“新佃农理论”,奠定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基础。
  • 东方商人地图

    东方商人地图

    本书勾画了东方商人的财富地图,分析了中国商人、犹太商人、阿拉伯商人、印度商人、韩国商人和日本商人6大东方商人的财富基因。全书行文流畅,亦庄亦谐,寓经商哲理于轻松阅读中,可谓开卷有益。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易符

    易符

    执道诱尘怨,迷叹玄义禅。一拳碎山河,一脚定乾坤。修炼不仅仅只是为了长生,更是为了拖住死亡的脚步。向死而生的活着,活出一种倔强
  • 犹馀辜

    犹馀辜

    乌托邦,九十九世纪最繁华的生化城市,所有人类都梦寐以求的天堂,
  • 爱情万岁(上)

    爱情万岁(上)

    解放军入城联欢会上,在台上华丽谢幕的方子衿,没想到她的人生才拉开帷幕:陆秋生爱方子衿而不得娶,却一生孤苦紧紧相随;方子衿爱白长山而不能嫁,双双与那只无形的手奋力抗争;胡之彦为得到方子衿不择手段,并在一次次洪流中成为罪恶的推手。绝望中,方子衿两次将自己交付给不爱的人,最终遍体鳞伤,这是个人命运的哀伤,还是国家青春的痛楚?一场围绕她与三个男人的爱情长跑,被挟裹进大时代的潮流中,横贯三十五年时空。春暖花开,有情人终成眷属。方子衿却眼睁睁看着数十年的爱恋,从一条狭小的缝隙迅速流走。当她终于明白过来,命运又一次戏弄了这个重燃希望的女人……
  • 她啊她

    她啊她

    以“她”为主视角的故事这是平淡无奇的,没有精彩的,也不会让人眼前一亮的故事,“她”是默默无闻的,而那些她曾珍贵的事物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
  • 绝色爱恋,老公药别停

    绝色爱恋,老公药别停

    排行全球前十名的天狼集团的CEO竟然狂追一名小小的护士,我草,这话说出去鬼才信。为什么别人都说他那么难伺候,而在我这里却是,无赖一个,肿么回事。小宋:“喂!你还赖着不走了是吧!→_→”“你家住着蛮舒服的,我不走了!”“……”我竟无言以对你牛,我走!行了吧!哼(ノ=Д=)ノ┻━┻
  • 足坛典范

    足坛典范

    王诺从小踢球,并且明白一个道理——天赋和努力决定一个球员的上限,若是天赋平平,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王诺出道于比利时联赛,他要在欧洲足坛闯出一片天地。
  • 回到明朝,你想做个什么样的人

    回到明朝,你想做个什么样的人

    大明王朝是历史上一个让人遐想无数的朝代,如果你回到明朝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做皇帝还是做王爷?做大臣还是做将军?一不小心万一做了太监该注意什么?当然很多人可能选择做一个老百姓,想以平凡人的眼光审视明朝几百年的变迁。本书以人为主体,通过不同身份,让读者体会生长在明朝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如亲临一般了解明朝历史,还原明朝那些事儿的真相,在增加读者读明朝历史的兴趣的同时,也能够让人以历史为鉴,更好地活好当下。
  • 浪客之崖

    浪客之崖

    莫云飞与他的好友吴鑫鑫穿越到修仙世界?!奇怪的黑衣人与生死时速?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就此展开!
  • 错过的你是青春

    错过的你是青春

    来自五湖四海的高考生被聚集在一起,女主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但她伪装成一个健康的人,与一群同龄人展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