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11800000022

第22章 论创新的几个问题

罗恢远

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核心和灵魂。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一、创新的内涵及其意义

“创新”一词已成为反映当今时代精神的重要话语。创新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新浪潮,是人类实践和时代精神新追求新进展的反映。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在其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他指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未有过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认为创新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第一,生产一种新的产品;第二,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第三,开辟一个新的市场;第四,获得新的供应源;第五,建立一种新的组织形式。1942年,他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又把创新解释为一个“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的过程,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创新,就是破除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理论、旧模式、旧做法,发现客观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特点和新规律,并运用这些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创新是一种破旧立新、除旧布新的实践活动,是从实践的需要出发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创新是指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一种创造精神、一种求新意识和活动。创新的结果表现为:理论创新(新原理、新的理论体系)、体制创新(新制度、新的体制、新的机制)、科技创新(新的技术、新的发明)、道路创新(新的发展道路、新的发展战略、走新路)、新的艺术流派的创立,等等。

创新是人类和动物的区别点。人类的活动,从总体上说都具有创新性,动物的活动没有创新性。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从总体发展来说,是在不断创新中前进的。如果没有创新,人类社会还会永远停留在原始社会,过着原始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人类的创新性从总体上来说是不自觉的,是自发的,而且创新的过程是缓慢的,充满曲折复杂的斗争。

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革命、最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力变革的最大动力来自人类不断的创新。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之所以能使生产力获得巨大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运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船,使资本主义社会在18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一百余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的巨大理论动力。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是基于社会实践的一部创新史。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创立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巨大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上的根本变革,是哲学理论的创新。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创新的产物。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创新。这两个理论创新,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进行创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并指导俄国革命实践,取得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毛泽东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中国革命可以、应该、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理论,并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取得了中国革命胜利。邓小平继承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理论创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取得了伟大成绩。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都为我们作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自然科学理论创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发展变化。从伽利略到牛顿等人的力学理论创新,推动着大气压力研究和蒸汽机发明,从而引起了第一次技术革命,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的水平。电磁理论的创新,直接引发了以电力为中心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引起了生产力巨大变化和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于1820年发现电磁效应指引着电动机的发明。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1831年提出的电磁感应定律,指引着发电机的发明。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1864年发表了《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场理论,指引着无线电的发明,从而引起了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原子核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等三大技术为主要标志。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相对论质能关系公式为△E=△M·C2(能量等于质量乘光速平方),从理论上预示了原子能的巨大潜力。查德威克、海森堡、约里奥、居里夫妇等著名科学家,都为第三次技术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创新与思想路线的辩证关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对“创新”讲得最早的是邓小平。第一次是1978年,邓小平在谈到鞍钢如何改造的时候指出:“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第二次是他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提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第三次是在1984年,邓小平在视察宝钢时的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到十六大,江泽民同志从各个方面多次论述了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理论。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对“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作了高度精辟的概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此后,他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并对如何进行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创新”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着内在的辩证关系。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10月11日,在《关于改进党的作风》的报告中,论述了“创新”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这二十多年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全党同志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创新,从而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党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抓住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根本问题,大胆探索、实践和创造,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首先,创新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创新要破除旧观念、旧理论、旧模式、旧做法,这就必须解放思想。创新要发现事物的新规律、新属性、新关系,这就必须实事求是。创新要求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这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因此,创新的过程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反过来说,也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反对因循守旧、故步自封、骄傲自满。

其次,创新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根本目的。今天,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就是要研究新的情况和新的实践,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不断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胜利。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6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二十多年,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

三、创新与“三个标准”的辩证关系

创新与“三个标准”有内在联系。三个标准就是: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终极原因和检验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第三,人民利益标准,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是否有利于人民利益是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根本标准,是检验社会的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

首先,“三个标准”要求创新、呼唤创新、推动创新。

实践标准要求不断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决定可以不断创新。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的生产斗争实践、社会斗争实践、科学实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实践的发展变化推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不断创新。任何科学理论体系,只有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的历史。实践的不断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生产斗争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最终的决定力量。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在深入,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各个地方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才能适应生产力飞速发展、科技飞速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形势。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生产力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理论不断创新、科技不断创新的历史。

人民利益需要不断发展变化要求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人民的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利益需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不断满足人民各个方面的利益需要,就必须在各个方面进行创造。例如,人民要求真正当家作主,我们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创新。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兴旺发达的大问题。

其次,创新离不开“三个标准”。

创新的源泉在于实践。离开实践谈创新,那是空谈,是不可能真正创新的。我们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实践,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行创新。

创新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不能离开生产力标准来谈创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等各方面创新,都必须在生产力发展实践中进行。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生产力发展变化非常迅速,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为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材料。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实践中进行创新。

创新不能离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体。无论是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都不是某一单个人的事业和单个人能完成的。任何真正的创新,都是亿万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结晶。当然,杰出的思想理论家、革命领袖、科学家在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中起着巨大作用,但是,古今中外,离开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一切创新都无从谈起。今天,离开中国亿万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就不可能创新。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最后,用“三个标准”检验创新,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

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方面创新,怎么检验它是不是“创新”?什么叫“新”?我们讲的“新”,是指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有利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有利于广大人民的利益(目前利益、长远利益)的理论、体制、科技等才叫创新。不是任何“新”的理论、体制都能叫“创新”。

用实践标准检验“创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不断发展的,须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新的实践检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符合新的实践,并能指导新的实践取得成功的理论、体制、科技才是真正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创新”要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不要轻言“创新”。任何“创新”都不是由某个权威、某个领导人自封的,绝不能离开实践标准去谈“创新”。

用生产力标准去检验“创新”。一切自然科学真理、一切真正的社会科学的真理部分(因为有些社会学科不能称为“科学”,而是“歪理”)都直接或者间接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古今中外,真正称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都直接或间接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今天,在我国,一切直接或间接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理论、新体制、新科技才算得上“创新”。

用人民利益标准去检验“创新”。只有符合人民的意志、愿望、要求,不断满足人民发展变化利益的理论、体制,才是新的理论、新的体制。科技创新肯定能对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好处。

经过“三个标准”反复检验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一定要落实到新的实践中去,用新的理论、新的科技指导实践,落实到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四、创新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指出:“‘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这一部分集中论述了“三个代表”和“创新”的辩证关系。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

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时期党的性质和党的先进性作了新的概括。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直接引入党的性质的表述中来,赋予党的先进性以坚实的实践特征,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源泉。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直接引入党的性质的表述中来,并把它与先进生产力统一起来,赋予党的先进性以突出的社会特征,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精髓。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引入到对党的性质的表述中来,并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赋予党的先进性以鲜明的人民特征,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根基。

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执政党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执政党掌握了政权,就有条件去发展生产力了。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党,先进的党必须代表和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共产党在执政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才能满足和不断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创新的行动指南,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与“三个代表”的要求进行创新。

首先,创新必须坚持真理观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即创新的成果既要符合客观规律,又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地揭示了追求真理与为人民谋利益的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正确认识生产力的发展规律,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就要正确认识文化发展的规律,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利益。“创新”必须也必然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

其次,创新要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创新,都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有利于人民利益。一切真正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不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不利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利于人民利益的理论是错误的,制度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

(3)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真正贯彻落实“三个代表”。

在当今中国,共产党要真正做到“三个代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创新。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改革过去一切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旧体制,建立和完善能够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特别是能够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特别要进行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培育新型劳动者,产生新的生产工具和各种劳动工艺,扩大新的劳动对象。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才能不断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随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力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科技创新。

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进行理论创新、教育创新、文化体制创新,改革过去不适宜先进教育文化发展的旧的教育文化体制,建立和完善适宜先进教育文化发展的新的教育文化体制。在各种创新中,理论创新是先导。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教育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只有创新,才能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的建设,很大部分是通过精神生产来实现的。精神生产的本质特征是其创造性。不断创新是精神生产的生命。精神生产要不断提出新见解、新理论、新思想、新设计、新作品。

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满足人民不断发展变化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世纪,中国人民的利益需要是多方面的、发展变化的,标准在不断提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真正代表不断变化发展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同类推荐
  • 大国阴谋

    大国阴谋

    在人类发展最快的几十年里,美国凭借其首屈一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全球发动了一系列掠夺式的战争,用自己的霸权制造了一个个陷阱,把整个世界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当我们回眸那段历史,却发现美国政府有着一系列耸人听闻的战争手段,以及接踵而至的政治措施。这是美国经济的需要,还是政治的需要?本书详细披露了美国长期以来存在激烈争议的诸多政治、历史事件幕后的阴谋,用全新的视角让你看到与历史大相径庭的一面,力求客观地还原一个真实的美国。
  • 中国舆情报告(2013-2014)

    中国舆情报告(2013-2014)

    本书综合权威机构、专家、媒体的前沿观察和深度解析,并及时提供解决问题的典型案例,用老百姓关注的视角全方位解读当下热点问题。全书分为时代大舆情、改革大舆情、网络大舆情、社会大舆情、政务舆情年度大回顾五个部分。
  • 政体简论

    政体简论

    《政体简论》内容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总论”。主要对政体的概念、政体的类型、政体的决定因素和政体的理论进行论述。指出政体作为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指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无论何种类型的政体,都是源于公共权力对社会统治和组织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都是国家权力职能作用在组织结构上的有形体现。所谓政体,实际上是根据国家权力职能分工的需要所建立起来的一套相互关联的组织机构。政体的实质是“特殊的公共权力”职能组织的内部结构。在介绍政体理论中,强调指出: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共和国是无产阶级进行统治的现成政治形式;民主共和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式,必然会随着国家的消失而消失。
  •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简明学习手册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简明学习手册

    企业精神是一种武器。在未来的世界里,只有信奉者生存的空间,却没有彷徨犹豫者立足的余地。铁人精神民族魂。铁人精神给当代人带来的震撼与激励从未因岁月的流逝而削弱,这是铁人精神不朽的源泉。
  • 新中国70年发展密码

    新中国70年发展密码

    本书精选了人民日报评论版解析新中国70年发展密码系列评论员文章共7篇,分别是引领复兴征程的强大力量、“人民至上”汇聚强大合力、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发展能力展现制度优势、“民主集中”调动一切积极性、“辩证思维”赋能良政善治、“伟大精神”凝聚磅礴力量,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辉煌历程中,在国家治理、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热门推荐
  • 王源你真的不爱我了吗

    王源你真的不爱我了吗

    故事女主林汐和男主王源是喜欢着对方,可就在一次车祸中男主王源失去了记忆发生的故事
  • 绿茵狂潮

    绿茵狂潮

    2005年的夏天里,有个男孩走出了里昂。自此以后,世界再不相同。(本书为平行时间线)
  • 阴阳裁判所

    阴阳裁判所

    阴阳裁判所,裁判阴阳!裁阳:八字,紫微,星命,奇门,六爻,六壬,风水,面相。判阴:收阴,送子,寻根,逐源,镇宅,斩风,借道,裁决。爷爷和父亲意外失踪,雷达阴差阳错当上了阴阳裁判所第十九任所长。遵循与时俱进的祖训,雷达对许多已经严重落伍的传统术法道具,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神打?落伍了!现在召唤才是主流,虽然被召唤出来的几位似乎有点不太靠谱!苦修三十年才小成境界的九霄神雷?早就out了,迷你发电盒,自带200万伏高压电流,普通人分分钟变抓鬼小天师!一场普普通通的捉拿占地鬼的业务,却让雷达意外的卷入了一场人鬼两界之争的漩涡之中!人道三所,阴冥六府,这是一场有关生存的战争......
  • 去你丫的泡沫爱情

    去你丫的泡沫爱情

    这是被利益金钱侵袭的2030年,剽悍单纯的钱沫沫始终遇见的都是泡沫一样的爱情,看起来美好透明五彩缤纷,其实不堪一击。因为利益,或是因为别的……
  • 翻身为主:坏坏老公别嚣张

    翻身为主:坏坏老公别嚣张

    安似水从小就一直绞尽脑汁想怎么样才能把一起长大的竹马吃干抹尽,等啊等终于被她逮到了一个机会。妹妹,妹你妹啊,睡都睡,还说只把她当妹妹,好,看她安似水怎么整死他,哼哼。当许流年反应过来,其实他是爱着那个小女人的,可是,什么,不爱他了要跟别人结婚,那怎么可以,都是他的女人了,怎么可以嫁给他人,从始至终这个成语她懂不懂,不懂没关系,那他好好教教她。且看冰山男神如何坑蒙拐骗,耍赖,卖萌,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追回小娇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菩萨蛮思归

    菩萨蛮思归

    大婚当晚,行完结发之礼,他看着她说,“结发共枕席,恩爱两不移”,她哂笑大梁最骄横的公主和一个无权无势的小都统成亲了,舆论哗然。有人说,公主和驸马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幼时便互相欢喜,这桩婚事是才子佳人,堪称佳话可她清楚地知道,他肯娶,不过是看在往昔那一丝丝情分上,不想让她太过难堪她会下嫁,也不过是因为讽刺至极的一纸赐婚诏书,可曾经她分明付出过满心的爱恋五年的时间,不长不短,但足以让两个人面目全非他说,他回来了她说,陆历,太久了,一切都变了,我们,回不到从前了直到许久之后,久到他已不在她身边,她才恍然领悟,所谓结发,便是让两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是断了发,没了牵连,这缘分也就走到了尽头
  • 我走我的路——致我的同学

    我走我的路——致我的同学

    这本袖珍小书以独特的视角,对那些死学死考得高分的所谓"状元"以及所谓的"命题专家",进行了无情的挖苦、嘲讽,而对考试分数不高的所谓"差生",本书则投去欣赏、赞美的目光。作者以为无论是"状元"还是"差生",每个人都是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欣赏敬畏。只要不违反学习规律、成长规律去死学死考地折腾,每个人都会各得其所,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出路。
  • 岁月如梭日光可见

    岁月如梭日光可见

    有那么一个女孩怀着对爱情的甜蜜渴望,一年,两年,三年......痴痴等待着那个给她承诺的人回来。终于回来了,黄月月终于等到回来的这一天,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