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068100000002

第2章 古代诗歌(1)

击壤歌

上古\5歌谣上古先民,为了形象地、简洁地表述他们的生活现实或思想感情,创作出两三句整齐的或用韵的话,口口相传,便于记忆。这些语言称为“谣谚”。谚是散文形式的成语,谣是韵文形式的歌语。但谚语也有用韵的,不过它们只用于口头直说。歌语是近似歌唱的语言,还没有成为歌。从谣谚到歌,是一个发展阶段,从民歌到诗,是又一个发展阶段。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首歌谣载于《帝王世纪》。据说在帝尧时候,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有一位老人用杖(或农具)叩击大地而歌,叙述他的生活情况。首先,叙述他的生活规律。每天,太阳出来,他就开始劳动,太阳落山,就停止劳动。接着,叙述他的生活资料来自他自己的劳动,自己凿井,取得饮水;自己耕田,获得粮食。最后一句,《初学记》作“帝力何有于我哉”,只是语词结构的不同,意义是相同的,都是说:“帝王的权力对我有什么影响呢?”或者说:“在我的生活中有什么帝王的权力呢?”这首歌,从文字表面意义来讲,似乎在说明:人民的生活与政治无关,帝王的权力影响不到人民。这样理解,它表现的是一种原始社会的无政府思想,是否定政治的。但《帝王世纪》引用这首歌,显然是用来说明帝尧政治贤明,绝不干扰人民。他使人民都能够顺着自然规律起居作息,用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计,而不觉得有帝王的权力在起作用。这就是古代先民对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措施的期望,也就是儒家理想中的仁政,同时也就是道家理想中的“无为而治”。

然而,这仅仅是一种理想,从上古以来,恐怕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存在过这样的“帝力”。

蒹 葭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它原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西汉初期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照音乐分类,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在《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和“小雅”的一小部分属于民歌。这些作品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衡量,它们都是极有价值的,是《诗经》的精华所在。“大雅”和“颂”里面的诗则基本上是贵族阶级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都是祀神祭祖的宗教诗,有着浑厚的承天受命的宗法意识和宗教色彩。其特点可用宋人郑樵的话来概括:“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诗经》的表现手法运用了“赋”、“比”、“兴”三种。所谓“赋”,就是铺陈叙述的意思,是一种直接叙述事物而不假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用彼一事物来比喻此一事物,以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突出,使读者获得更深刻的印象;所谓“兴”,就是起兴的意思,诗人借助别的事物作个开头,以引起下面的所咏之词。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光辉起点,对后代诗歌的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国风,是一首爱情诗,旨在抒发主人公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主人公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对方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为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许久。通过对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在主人公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是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主人公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著和热烈。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阻力,正是这种阻力,才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诗中写“苍苍”、“凄凄”、“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发主人公的心情。对于“伊人”,主人公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顺理成章。尽管主人公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主人公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正是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此外,本诗在结构上重章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个别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凄凄”、“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用“未晞”、“未已”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蒹葭》是十五国风中的一篇,可谓“风”类诗的代表。读它,《诗经》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可见一斑。

桃夭

《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

灼灼:花开鲜艳如火。华:花。

之子:指出嫁的姑娘。于归:女子出嫁。

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

蕡(fén):肥大,果实很多的样子。

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本文选自《诗经·周南》,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朱熹《诗集传》云:“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可见,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绯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使用了起兴手法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却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词。第一章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第二、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其实含义区别很小。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今以现代语释为家庭,更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

本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橘 颂

屈 原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善于辞令,很得楚怀王的信任,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在同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日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之一。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我国民间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以产橘而闻名遐迩。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若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不是一大缺憾吗?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橘颂》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作者借橘树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作者认为橘树是天地间最美好的树,因为它不仅外形漂亮,“精色内白”,“文章烂兮”,而且它有着非常珍贵的内涵。比如,它天生不可移植,只肯生长在南国,这是一种一心一意的坚贞和忠诚;再如,它“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使得它能坚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无私的品格。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愿意以橘树为师,与之生死相交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志向的表达。

《橘颂》可分两节,第一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第二句就不同凡响:一棵坚挺的绿橘,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彩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缊宜修”,如此堪托大任!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南国“嘉树”的一种自豪、赞美之情。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本诗第二节,即从对橘树的外在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毅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诗人在颂橘中突然揽入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子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上了!

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营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的奇特境界。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涵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无疑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上 邪

《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为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设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郭茂倩编的这部《乐府诗集》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它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

《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共12大类。它所收诗歌,多数是优秀的民歌和文人用乐府旧题所作的诗歌。而民歌是其中的精华,它们“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就是说,乐府民歌的作者面向现实生活,根据人们在各种各样的遭遇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而进行创作,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诗经》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在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有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注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了叙事诗的发展。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与文人诗词喜欢描写少女初恋时的羞涩情态相反,在民歌中最常见的是以少女自述的口吻来表现她们对于幸福爱情无所顾忌的追求。这首诗属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鼓吹曲辞》,是一位心直口快的姑娘向其倾心相爱的男子表述爱情。由于这位姑娘表达爱的方式特别出奇,表达爱情的誓词特别热烈,致使千载之后,这位姑娘的神态音调仍能活脱脱地从纸上传达出来。

首句“上邪”是指天为誓,犹言“天啊”!古人敬天畏命,非不得已,不会惊动天的权威。现在这位姑娘开口便言天,可见她神情庄重,有异常重要的话要说。果然,姑娘终于把珍藏在自己内心,几次想说而又苦于没有机会说的秘密吐出来了:“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相知”就是相爱,相好。姑娘经过自己的精心选择,认为这位男子确实值得相爱。“长命无绝衰”是说两人的命运永生永世联结在一起,两人的爱情永生永世不会衰退。前一句是表白爱情的态度,后一句是进一层表白爱情的坚贞。爱情,只有与坚贞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无比纯洁美好的。姑娘当然懂得这一点,因此她要进一步表明心迹。不过,她不愿再从正面直说,而是通过出人意料的逆向想象,从反面设誓。她先举出了五件非常之事作为设誓的前提:“山无陵,江水为竭”,是说世上最永久的存在物发生了巨变;“冬雷震震,夏雨雪”,是说自然界最永恒的规律发生了怪变;“天地合”是说整个宇宙发生了毁灭性的灾变,然后吐出了“乃敢与君绝”五个字。由于这五个字有五件非常之事作为支撑点,因此字字千钧,不同凡响;又由于设誓的前提没有一个会出现,因此“乃敢与君绝”的结果也就无从说起了。

清代张玉谷在《古诗赏析》卷五中评此诗说:“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如此,然后敢绝,是终不可绝也。迭用五事,两就地势说,两就天时说,直说到天地混合,一气呵成,不见堆垛,局奇笔横。”可谓句句在理。

另外,从反面设誓,正话反说,不仅大大加强了誓词的分量,而且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揭示得更为深刻了。姑娘设誓,原本是为了强化“长命无绝衰”之意,而设誓的结果,却使人们看到,原来姑娘对五件非常之事的选择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在正常情况下,山陵是坚定不移的,江水是源远流长的,冬雪夏雷是合情合理的,高天厚地是永存不变的。这一切都可以用来象征爱情的品格,都可以代表她对爱情的看法。姑娘的精神世界之丰富及爱情观之美好,不难窥见。由相反相成所造成的强烈的艺术效果,使姑娘的形象显得极为可爱。另外,全诗多以短语出之,一句一顿,若伴喘息,亦与少女吐露爱情时感情动荡、心潮起伏的语气相吻合。

这首古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敦煌曲子词中的《菩萨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明显地受到了它的启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不仅对坚贞专一的爱情幸福的追求是如出一辙的,并且连续用多种不可能来说明一种不可能的艺术构思也是完全相同的。

陌上桑

《乐府诗集》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馀。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是一篇立意严肃、笔调诙谐的著名乐府叙事诗。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貌女子名叫罗敷,一日在采桑路上恰巧被一个太守遇上,太守为罗敷美色所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回家。太守原以为凭借自己的权势,这位民间女子一定会爽然允诺。想不到罗敷非但不领情,还把他着实奚落了一番,使这位堂堂太守碰了一鼻子灰,无趣之极。

这一内容与秋胡戏妻的记载有某种相似,或者可以认为《陌上桑》的创作曾经受到了秋胡戏妻故事的某些启发。据《列女传》和《西京杂记》所说:秋胡新婚方三日,即辞家游宦。十年后锦衣还乡,路上遇一采桑女,见而悦之,进行调戏,遭拒绝。回到家里,方知刚才那位女子原来是自己的妻子。其妻也明白了真相,对丈夫的不良品性十分怨恨,于是赴沂水而死。与秋胡戏妻的故事相比,《陌上桑》的内容有两处显著不同,一是罗敷乐观、机智的性格,二是作品故事喜剧式的结局。因此,尽管它与秋胡戏妻的故事有一定联系,但它又完全是一首独创的作品。

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第二段,诗人的笔墨从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读完全诗,人们对罗敷的喜爱比起诗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又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从这一意义上说,《陌上桑》与《诗经·硕人》在描绘美人的形象方面,其区别不仅在于具体手法的不同,还在于它由比较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达到表现性情之美,这后面一点显然在文学形象的创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如第一段写罗敷之美,不用《硕人》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而是通过描写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这样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描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这是《陌上桑》为描写文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

除了从侧面描写形象外,本篇还善于从侧面表达意图,这主要是指第二段罗敷夸夫的内容。对这段内容,人们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诗中“夫婿”是罗敷实指其夫,另一种意见是罗敷虚设一夫,更有人断定这一段是诗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是弄不明白的问题,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应该弄清楚: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她集中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罗敷说自己丈夫尊贵,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又因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罗敷说自己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夫,而客观上又句句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第二段在整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什么糟粕,而是诗篇的有机构成。

幽默风趣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如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神态,十分好笑,而又无不是乡民的真趣流露。又如罗敷讲自己的年龄,“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口齿伶俐,而又暗带调皮,“颇”字尤见口角语态之妙。最后一段罗敷盛夸夫婿,使眼前那位听着的太守感到通身不自在,羞愧难状。这一寓严肃主题于诙谐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乐观和智慧,它与《孔雀东南飞》、《东门行》等体现的悲慨和亢烈相比,代表着汉乐府又一种重要的艺术精神。

短歌行

曹 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精兵法,擅诗歌,尤擅四言古诗,被认为是自《诗经》以后最杰出的四言诗人。其诗气韵沉雄,慷慨悲凉;其文亦清峻通脱,有《曹操》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诗,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就提到它,后来经过小说家的渲染,更是家喻户晓了。但此诗究竟写了什么?唐代吴兢说它“言当及时为乐”(《乐府古题要解》)。罗贯中则又给此诗蒙上了“诗谶”的迷信色彩,说曹操“乌鹊南飞”诸句是不祥之兆,预示他赤壁之战的失败。这些说法都没有说到点子上,还是清代张玉谷说得对:“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古诗赏析》卷八)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是劝人及时行乐吗?诚然这是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但他不是因流年易逝而生贪生畏死之想,联系全篇来看,他感叹的是战争仍频,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所以他这“人生几何”的慨叹,并不是软弱消沉,而是为了执著于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思及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创业雄主历来深知,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有经天纬地之人才。马上得天下的汉高祖唱《大风歌》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他发乎其中的心声。此时,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他更迫切地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所以,在此月明星稀之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之时,不禁一吐其求贤若渴之情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他仿佛是随口吟咏《诗经》中的名句。自续二句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便把本是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了。“呦呦鹿鸣”四句,是《诗经》中诚恳热情欢宴宾客的诗篇,曹操又信手拈来,表示自己期待贤者的热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又把贤者比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感谢“越陌度阡”、远道而来的贤士们屈尊相从,在今日的宴会上促膝谈心,真感到莫大的快慰!可是我知道还有大批贤士尚在歧路徘徊。他们像南飞乌鹊,择木而栖,绕树三匝,还没有最后选定归宿呢!于是,曹操对天下贤才发出由衷的呼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示自己有宽广的政治胸怀,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并且,他以礼贤下士的周公自励,号召天下贤才来归,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这四句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表现出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但作者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情景交融,以情感人,达到了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效果。

燕歌行二首(其一)

曹 丕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曹操次子。延康元年(220年),曹操死,继位为丞相、魏王。当年十月,迫汉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高的成就。写下《燕歌行》等中国较早的优秀七言诗。所著的《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这篇诗歌反映的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在肃杀的秋风秋夜的场景中,我们的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云满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她说:你离家已经这样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肠寸断。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种伤心失意的思念故乡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长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来呢?“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这种写法是巧妙的,也是具体、细致的。“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这三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独守空房,整天以思夫为事,常常泪落沾衣。这一方面表现了她生活上的孤苦无依和精神上的寂寞无聊;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她丈夫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她的生活尽管这样凄凉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着他的早日回归外,别无任何要求。“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女主人公在这秋月秋风的夜晚,愁怀难释,她取过瑶琴想弹一支清商曲,以遥寄自己难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调,总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动听的长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伤心凄苦地怀念远人,她时而临风叹息,时而抚琴低吟,彷徨徙倚,不知过了多久。月光透过帘栊照在她空荡荡的床上,她抬头仰望夜空,见银河已经西转,她这时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这时,她的眼睛忽然落在了银河两侧的那几颗亮星上:啊!牛郎织女,我可怜的苦命的伙伴,你们到底有什么罪过才叫人家把你们这样地隔断在银河两边呢?主人公对牵牛织女所说的这两句如愤如怨、如惑如痴的话,既是对天上双星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同时也是对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千百万被迫分离、不能团聚的男男女女们说的。这个声音是一种强烈的呼吁,是一种悲凉的控诉,是一种愤怒的抗议,它仿佛响彻了当时的苍穹,而且在以后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年年月月、时时刻刻都还可以听到它响亮的回声。这样语涉双关,言有尽而余味无穷,低回而又响亮的结尾,是十分精彩的。

作品表现的思想并不复杂,题材也不算特别新鲜,但是,曹丕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能关心这样一种涉及千家万户的事情,并在诗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这是很可贵的。曹丕是个政治家,但从他的诗歌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种慷慨激扬,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种积极上进、志欲报效国家的思想。在他那里总像是有一种诉说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而且他的言事抒情又常常爱用妇女的口吻,因此明代钟惺说他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古诗归》)。

《燕歌行》句句押韵,而且都是平声,格调清丽婉转,这是七言古诗发展的一个阶段。晋宋作家模写七言,还照此继续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后来又经过南朝鲍照、萧绎、庾信等人的努力,到唐代卢照邻、骆宾王那种隔句用韵、平仄相押的鸿篇巨制出现的时候,七言古诗就又进入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了。可见,曹丕的开创之功是不能抹杀的。

美女篇

曹 植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曹丕之弟,生前曾封陈王,死后谥曰“思”,故称之为陈思王。他是建安时期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文学家,是当时文坛的主要领袖之一。曹植天资聪颖,文思敏捷,才华出众,但行为放荡,不拘小节,每为工于心计的曹丕算计,渐渐失宠于曹操。曹操死后,曹丕、曹叡相继为帝,曹植备受猜忌和迫害,终于郁闷而死,时年41岁。

曹植是建安时代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作品数量最多,形式繁复。现存诗歌90余篇,赋45篇,还有章、表、书、论、颂、碑、赞、铭等各种文体的著述。曹植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是诗歌,他的诗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讲究艺术形式,其作品工整对仗,辞藻华丽,钟嵘说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何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美女篇》是乐府歌辞。这首诗以美女盛年不嫁,隐喻诗人自己有才能而没有施展的机会,慨叹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

曹植是建安时期的杰出诗人,同时还具有政治才能。但是,在曹丕父子的迫害下,他过着如同“圈牢之养物”的生活,终于在魏明帝(曹叡)太和六年(232年),“汲汲无欢”地离开了人间,卒年仅四十一岁。刘履评论《美女篇》说:“子建志在辅君匡济,策功垂名,乃不克遂,虽授爵封,而其心犹为不仕,故托处女以寓怨慕之情焉。”(《选诗补注》卷二)结合曹植的遭遇看,刘履的理解是有道理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这是交代人物、地点。“歧路间”是来往行人较多的地方,这就为下文“行徒”、“休者”的倾倒预作铺垫。“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写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这里明写桑树,暗写美女采桑的优美动作。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主要写美人的服饰,也写到神情。“攘袖”二句,上承“柔条”二句,美女采桑必然挽袖,挽袖方能见到洁白的手。为了采桑,素手必须高举,这样又可见到带着金手镯的洁白而光泽的手腕。用词精当,次第井然。以上几句写美女身上的装饰品,多为静态的描写。“罗衣”二句,写美女轻薄的丝罗上衣,衣襟随风飘动,是动态的描写。动静结合描写美女的服饰,写出美女婀娜的身姿和轻盈的步态,形象十分鲜明。“顾盼”二句,以精妙的字句,勾勒出美女的神情。美女的一顾一盼都给人留下迷人的光彩,长啸时呼出的气息,芬芳如幽兰。使人感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不为之倾倒吗?所以,“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行路的人见到美女停车不走了,休息的人见到美女忘了吃饭,从侧面描写美女的美貌。应该指出,曹植的这段描写,显然受了汉乐府《陌上桑》的影响。

“借问女何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这里写美女高贵的门第和美丽的容颜,是隐喻诗人自己的身份和才能。有才能而没有施展的机会,所以,他不能不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媒人都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不及时送来聘礼,订下婚约呢?诗人对媒人的责怪,反映了自己内心的不平。媒人不来行聘,这是客观上的原因。而美女爱慕的是品德高尚的人,要想寻求一个贤德的丈夫实在很困难,这是美女主观上的原因。这是比喻志士有理想,但难以实现。“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美女正当青春盛年,而独居闺中,忧愁怨恨,深夜不眠,发出长长的叹息。这是比喻志士怀才不遇的苦闷。

这首诗语言华丽、精炼,描写细致、生动,塑造了一个美丽而又娴静的姑娘,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继承了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用佩玉、明珠显示美女的端庄华贵;用佳人隐喻志人,即诗人自己;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全诗结构严谨,前十六句是叙事,后十四句为议论、抒情。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则是全诗的中心和灵魂。两者结合紧密,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忧愤。清代的叶燮在《原诗·外篇下》中说:“植诗独《美女篇》,可为汉、魏压卷;意致幽眇,含蓄隽永,音节韵度,皆有天然姿态,层层摇曳而出,固是千古绝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张若虚(约660—约720),唐扬州(今属江苏扬州市)人,曾任兖州兵曹。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诗作大部分散失,《全唐诗》仅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花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灰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新晴野望

王 维\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被称为“诗佛”。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汲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首诗描写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开篇两句概写“新晴”景氛,雨后初晴,空气清新,天空中似乎一尘不染。极目远望,则似乎原野较平日更为开阔,突出了雨后的特点。以下具体写景。诗人眼前是一座临水的小山村,村边紧靠着一条溪水的渡口,而村中绿树环抱,一直伸延到溪边。再顺着溪流望去,远处田野里积满了水,水色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村后绵延着山峦,而在山峦之后又有青翠的山峰显露出来。因为下雨,所以田中积水,因为空气清新,所以平日模糊的远峰也清晰地显现出来。这里的远景描写,再次刻画了“新晴”的特点,响应一、二两句。最后两句响应三、四句,再写山村,农家都全部出动到田野里紧张地劳作,表明正值农忙时节,也可见农民意在抓紧雨过天晴的有利时机而突击耕种的情形。这样的描写,使新晴景象与农民劳作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景色优美且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

崔九弟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王 维城隅一分手,几日还相见。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

城隅:城墙一角。几日:什么时候。

桂花:木樨花,香气极浓。霰:雪霰,这里比喻落花。

今日分手,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你应在桂花盛开时前往终南山,不要等到落花如雪时才到达,那就辜负了自然界的良辰美景了。诗人既与友人恋恋不舍,又希望他能赶上桂花盛开的美景,表现了他对朋友归隐的赞许和向往。诗歌浅显易懂,真情毕现。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是在漫游中度过的。天宝元年(74),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后因永王与肃宗发生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而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杜甫对李白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评价。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但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他们嫉贤妒能,使朝政变得黑暗、腐朽。两年后,李白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载(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诗的开头两句起得突兀。他说:“以前的日子弃我而去已不能挽留,现在的日子只能使我心中充满烦恼忧愁。”开门见山地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诗并没有延续着写烦说忧,下面六句是第二层,诗人笔锋一转展现出另一番天地。三、四句写秋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正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五、六句写酣饮后的思想情绪。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的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朓,为把谢朓和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谢朓诗风清新秀丽,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朓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较,并称许李云和自己。想到这里,诗人的情感越发激动、高昂,于是就发出了七、八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呼喊。他们都胸怀壮志豪情,要高飞远翥到天上去摘取明月。当然,上青天揽明月只是一种要求解除烦忧、追寻自由的幻想,这在现实世界中是做不到的。最终他还是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来了!所以,作者笔锋一转,进入了第三层。第九、十句用了一个比喻,说道: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一样,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了,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而更引发了内心的愁苦、愤懑。结尾两句是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就只有等待有一天能够抽簪散发,驾着一叶小舟驶向远方了。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然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豁达乐观的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但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像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转到“酣高楼”、“览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

侠客行

李 白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李白自幼喜好剑术,崇尚那些武艺高强、义行天下的侠客义士。《侠客行》这首诗通过歌咏朱亥和侯嬴为信陵君赴义解难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诗的开篇描绘了侠客雄姿勃发的英武形象,接着从功成自退、一诺九鼎及智救邯郸等几个方面具体描述了他们的侠义行为。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诗人的钦敬之情溢于言表。结句表明自己不愿白首穷经,而欲建奇功伟业的壮志雄心。全诗写得意气风发,气势如虹,驰骋纵横,直贯而下,读起来颇能激动人心。

侠客一道,是中国文化自远古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基因。这个文化基因的作用是:对于体制的强权保持一种个人的挑战,无论是真正武力上的,还是思想上的,都使得体制的强权无法控制一切。到了宋代之后,在长期的王权压制下,这个基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休眠了;而到了近代,更是又来了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压制,中国人吃饭、穿衣、一举手、一投足、一动念,都变得要想一想是否符合西方人的规范,是否有“绅士风度”。因此,侠客一道的文化基因在现代中国是愈来愈弱了。现今的中国人还是非常喜欢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的,但如果你仔细想想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里的侠客,你会发觉那都只不过是一些可爱的小男人和小女人。作为消闲,可爱固然是可爱,但与李白诗中的那种豪侠境界却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 甫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生流离失所,困顿失意,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融会众长,兼工诸体,律切精深,沉郁顿挫,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有强烈的社会意义,被誉为“诗史”。其人有“诗圣”之称,与李白并称“李杜”。有《杜工部集》,《全唐诗》存诗十九卷,1400余首。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瓮,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水从西下,极目高突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老妻既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穷有仓卒。生当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

这首诗是杜甫五言诗的代表作。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十月、十一月之间,杜甫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不久,由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途经骊山时,玄宗、贵妃正在纵情享乐,而安禄山已在范阳起兵反叛,只是消息还未传到长安。“安史之乱”是唐朝各种社会矛盾的总爆发,从此,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根据十载长安生活和这次途中的见闻,感到国家的危机已迫在眉睫。诗人忧国忧民、忠君念家、怀才不遇等思想情感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博大浩瀚、沉郁顿挫的鸿篇巨制。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首长篇作品。

原诗五百字,可分为三大段。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到“惆怅难再述”;从“北辕就泾渭”到末尾为第三段。每段都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极具沉郁顿挫的诗情和诗风。如诗的第一部分先是感叹自己的愚拙,但马上表达自己至死不渝的决心;感叹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被他人取笑,但立刻又显示出“浩歌弥激烈”的更深层次的忧思;接着说自己并不是不知道隐逸为高,但马上又述说着皇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诗人不忍离去。当说到自己也不是以国无其人时,立刻顿出忠君的本性难以改变;继而写出虽然自己想放弃大鹏之志而仿效蝼蚁之辈,但马上表达出自己仍然耻于干谒;最后慨叹耿直的本性使自己碌碌无为,但立刻悟出自己还是要坚守节操,在百感交集之时只有借酒浇愁了。

通观全诗,诗人从自己的忧念家园说起,最后又以自己的境遇联系社会、政治时局作结。结尾一段如叙家常,由己推人,从小我的生活推想到万民的哀乐、国家的兴衰,将忧国忧民之情和自己的不幸遭遇有机结合,沉郁顿挫之风格尽显其中。

这首长篇五言古诗,以抒情为主,夹叙夹议。全诗通篇押入声韵,意境深沉,真挚感人。虽是古体,却用了不少对偶句子,散骈错落,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梦李白二首

杜 甫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不漏”的话。此处指法网恢恢。这句意思是:谁说天网宽疏,对你却过于严酷了。

这两句说:他活着的时候虽然寂寞困苦,但必将获得千秋万岁的声名。

这两首诗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李白和杜甫于天宝四载秋,在山东兖州石门分手后,就再没见面,但彼此一直深深怀念。至德二载(757年),李白因曾参与永王李璘的幕府受到牵连,下狱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乾元元年(758年)初,又被定罪长流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在三峡流放途中,遇赦放还。杜甫这时流寓秦州,地方僻远,消息隔绝,尚不知放还之事,仍在为李白忧虑,不时梦中思念,于是写成这两首诗。

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本篇文字亦依仇本。)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沉沉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想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隐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着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映照,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意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风波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是写神态;“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人浦起龙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读杜心解》)

《梦李白二首》上篇以“死别”发端,下篇以“身后”作结,形成一个首尾完整的结构。两篇之间,又处处关联呼应,“逐客无消息”与“游子久不至”,“明我长相忆”与“情亲见君意”,“君今在罗网”与“孰云网恢恢”,“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与“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等等,都是维系其间的纽带。但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却颇不相同:从写“梦”来说,上篇初梦,下篇频梦;上篇写亦幻亦真的心理,下篇写清晰真切的形象。从李白来说,上篇写对他当前处境的关注,下篇写对他生平遭际的同情;上篇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下篇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总之,两首记梦诗是分工而又合作,相关而不雷同,全为至诚至真之文字。

同类推荐
  • 最经典的寓言故事

    最经典的寓言故事

    本书包括《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寓言,想象丰富、情节生动、妙趣横生,蕴涵着对真善美的褒扬,对假恶丑的鞭笞,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柔石作品集(1)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柔石作品集(1)

    凄惨寒切的秋夜,时候已经在十一点钟以后了。繁华的沪埠的S字路上,人们是一个个地少去了他们的影子。晚间有西风,微微地;但一种新秋的凉意,却正如刚磨快的钢刀,加到为夏汗所流的疲乏了的皮肤上,已不禁要凛凛然作战了。何况地面还要滑倒了两脚;水门汀的地面,受着下午四时的一阵小雨的洗涤之后,竟如关外久经严冬的厚冰到阳春二三月而将开冻的样子。空间虽然有着沐浴后的清净呵,但凄惨寒切的秋夜,终成一个凄惨寒切的秋夜呀!在街灯的指挥之下,所谓人间的美丽,恰如战后的残景,一切似被恐吓到变出死色的脸来。
  • 现代情诗的古典底蕴

    现代情诗的古典底蕴

    本书从中国现代情诗切入,探寻古今诗歌的渊源承衍。在传统、西方、现代互动贯通的三维空间里,论析现当代情诗数十年中古典承继的波涌起落,展现其动代行程,论述其诗学理论,论述其古诗底蕴,从而确立中国现代情诗的“史”的位置。
  • 采真寻韵

    采真寻韵

    本书收录了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熊政春的诗歌。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诗歌集。
  • 仙根的传说

    仙根的传说

    本书系永德仙根的民间故事集,其内容从四个方面:“仙根的由来”、“仙根托梦于人”、“向仙根借兵因迎战”以及和“仙根”有关的其他传说来收集民间故事。
热门推荐
  • 剑指群英

    剑指群英

    大夏天子龙气衰微,新龙渐成,群雄逐鹿。大衍七凶出山,乱世风云将起。大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白骨露野。
  • 拥抱改变:魅力女性的完美修养

    拥抱改变:魅力女性的完美修养

    魅力女性的完美修养,需要学习与成长,需要改变与提升,更需要快乐与成功。《拥抱改变——魅力女性的完美修养》是专门为智慧女人、妩媚女人、小资女人、温柔女人、时尚女人而写,才女、淑女、美女从中可以得到优雅之道,变得更加健康,更加独立,更加生动,更加朝气蓬勃,从平凡走向非凡,从优秀走向卓越。作者安子富于个人魅力的传奇分享,是今天大多数女性都可以拥有的,它不需要靠大量的财富、权势、名位来获得,但它需要一些智慧、一些品味、一些割舍来取得,也就是两个字——改变。
  • 寒川记

    寒川记

    “我只信自己”这是他的宣言,大世争锋,天才丛出不穷,无数体质重临大世。神体独奏战歌、圣体孤傲绝世、仙体飘渺出尘。看少年凭手中刀与无尽意志如何力压无数天才、妖孽,踏上巅峰。他曾说:愿许你满天繁星。也曾道:战血不尽,战意不绝。一个人的孤独,一个人的坚持,一个人的执著追求。
  • 全都给我跪下

    全都给我跪下

    穿越当夜,一妙龄女子钻入苏修卧室……“你要干什么?我可还是一个黄花大小伙子呢……”“啥?不是这个事情?”“啥?怪物攻打地球?”别怕,有我在。……你们这群怪物,吃饱了撑的入侵地球?现在听我口令公左母右跪两边不公不母跪中间
  • 龙族泽非同人暮日之虹

    龙族泽非同人暮日之虹

    接龙族三下单行本,主泽非。原文在百度上以【逆缘次】账号发表过,此为改+续,增加了泽非戏。交换了四分之三的命,小魔鬼却像吃了金坷垃一样变为成年版?!太美啊有没有_(:з」∠)_“哥哥你忘记啦,这些枷锁,都是你亲手加在我身上的啊。”哈、啊哈哈,有吗?不好意思我忘了……“哥哥,以前你欠我的,现在要加倍偿还。”……咦?等、等等!什么情况_(:з」∠)_
  • 天工盗魂

    天工盗魂

    因为打了一场架,我被关进了派出所的拘留室,遭遇了鬼压床,误打误撞接触到一个古老的行业——天工匠人。我无心干这个行当,却在出租房里见到了已经跳楼自杀的女同事,我决定送她的遗物回乡,没想到从此与鬼怪结缘,最终成为新一代的盗魂接班人,我没想过去户籍警那里改名字,却不得不承认自己有了一个行走江湖的诨号——况天工!
  • 娇俏美后:邪夫强势宠

    娇俏美后:邪夫强势宠

    传闻相府千金一病二傻,无药可医,却是先帝钦点皇后,非死不得悔婚。入宫当皇后?她实在没兴趣!宫里赚银子?想想流口水!没事推妃子下池塘洗澡,闲来将王爷暴打一顿,空了在皇帝面前玩自黑,日子简直过得爽歪歪。可是最近她发现,某人似乎看出了她扮猪吃虎,体弱心黑?!大婚当夜,某人上榻,她假装重病:“皇上,臣妾实在体力不支,恐怕无法侍奉。”某人似笑非笑:“无碍,朕体力充沛,倒是乐意代劳!皇后尽管舒适的躺好,不用客气……”
  • 小兵哥王犬

    小兵哥王犬

    王犬,一个普通的小兵哥,因为一次意外,人生居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做兵难,本想溜着跑,不料又被抓回,还成了全营队的笑话!好不容易要成亲了,婚礼又被士兵各种破坏,伤不起!什么悲剧、喜剧、壮歌?边儿去,爱咋咋的,哥不管了!
  • 侠岚之古往今来

    侠岚之古往今来

    破阵统领牺牲了自己封印了万零之王穹奇,辗迟如愿以偿救回了姐姐一起回到辣不辣饺子馆,本以为能从此过上平静的生活,可是生活往往不能如愿,在某一天夜里辗迟恢复了自己的记忆,再一次面对了抉择,这一次他会如何选择呢?
  • 白蔷薇森林

    白蔷薇森林

    月色下,白发白衣,她银紫色的眼睛倒映着白蔷薇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