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48900000020

第20章 人类探秘(2)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华什伯恩和他的学生以及其他一些人设想:人和猿的共同祖先最像现生的黑猩猩,人类的起源正像现在狒狒那样对稀树干草原的适应。但由于黑猩猩的解剖结构和行为特征不同于狒狒,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别。像黑猩猩那样的灵长类一旦开始像狒狒那样适应草地的生活,其结构便是向人的方向发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的古猿,为了能够生存,必须依赖工具的使用,这从犬齿的变小上可以反映出来。工具的使用促使两足直立行走、群体关系的增进和复杂化等等。再从现生灵长类中母子关系可以终生维持的现象进一步推论,早期人科成员可能也是如此。女性对围周的环境更为熟悉,在群体中的作用比男性更为重要,因而在早期原始文化的形成中也比男性起着更大的作用。

概括来说,他们认为工具的使用、直立行走、犬齿的变小以及智力和社会行为等四种特征的相互作用是人类起源的因素。

小猿和残猿

塔特尔的小猿假设认为人科成员最早是由小型的猿进化而来。东南亚的小猿、长臂猿在树上经常站立起来,在地面时几乎总是两足行走,虽然这并不表明它比非洲的大猿更接近于人类,但也暗示一种在非洲的小的猿演化出了类似的行动,从而设想人类是从另一种较小的猿进化来的。它的较小的身材可以演化成像长臂猿那样的在树上两足直立行动,用手抓取食物,或是在树上垂直爬行,躯干都在垂直位置,在下到地面活动时,已能两足行走。

在第三纪后期,东非等地发生了地质上的大变化,高山地区开始变低,发生了多次火山喷发,雨量减少;许多地区因严重干旱,热带雨林为稀树干草原和空旷的干燥或半干燥的草原所代替。过去广大的连成片的森林地区成了森林、稀树干草原和草地的镶嵌物。小猿下到地面,使用工具来获取和制备植物性食物,也猎取小动物为食。杂食的食性使其有广泛的食物来源。小猿也使用棍棒来自卫,这比利用犬齿更有利:一者可与敌害进行相隔较远的打斗,二者棍棒折断时可用新的代替,而不像犬齿折断后不能代替。在地面生活,需要携带食物和棍棒,更多地使用前肢,因而能更有效地两足直立行走,向着人的方向发展。

“残猿进化说”是两位法国人——生物学家夏尔·德维耶和地球古生物学家让·夏利内在1990年出版的一本题为《进化论》的书中提出,人类的起源很可能要归功于一只有生理缺陷而不能同它的同伙一样用4条腿走路的残猿。由于在猿群中,直立的姿势更有利于吓唬对手,所以,这只病猿的生理缺陷反而成了一种优势,使它更容易接近和占有雌猿,并将“直立”遗传给下一代,从而成了两足行走的猿类以及以后的人类的始祖。

有争议的祖先栖息地

关于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看法有很多,在非洲发现了人类远古的足迹,因此,正统的理论认为人类的发源地在非洲。但是,通过对非洲狒狒所携带的一种标志基因的研究,可以断定人类不大可能发源于非洲,至少,不会是发源于非洲的大陆地带。

1976年,三位美国癌症专家在研究非洲狒狒身上携带的一种病毒时获得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他们发现在很久远的年代,这种致命的、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曾在非洲的灵长目动物中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大瘟疫。在与瘟疫进行惨烈搏斗的过程中,非洲灵长目动物的体内逐渐培育出一种可以抵制该病毒的遗传基因。三位专家发现,尽管这种病毒后来逐渐失去了危险性,但曾起到抗病毒作用的那种遗传基因至今仍存留在所有非洲灵长目动物的体内,而起源于其他地区(如亚洲和南美洲)的灵长目动物则不携带这种基因。

可以说,这种基因是所有非洲灵长目动物的一个“标记”。通过研究,一些科学家发现人类体内并不存在这种基因,他们从这个有力的依据中得出结论,人类最早的发源地并不在非洲,在亚洲的可能性更大。

然而,伊莱恩·摩根认为,仅仅根据在基因问题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完全把非洲排除在外,她仍然认为后来进化成人类的那些古猿最初是生活在非洲丛林中的,只不过因为某种原因它们离开丛林来到了一个与大陆隔绝的水乡泽国。在那里,它们用了几百万年的时间完成了向人类的进化,后来又回到了大陆之上。为了给这一设想寻找依据,伊莱恩来到非洲进行考察。

可以断定,如果古猿们真的做过伊莱恩所设想的那种迁移,它们肯定是出于被迫,而不是出于自愿。它们不可能主动来到有水的地方开始学着吃力地站起身子过日子。尽管在许多年后它们的后代最终习惯了这种直立姿势,但是当时的它们是不会情愿放弃自己已经很适应了的丛林生活的。同理,在完成第一次迁移之后的几百万年里,那些古猿的后代已经适应了水中生活,当然也不会情愿回到阳光灼人、猛兽横行的陆地上去。也就是说,它们迁回陆地的举动也是被迫作出的,尽管再过几百万年后,它们的后代又能过惯陆地生活了。

迫使古猿进行迁移的最大可能的原因就是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没有任何一片陆地的自然环境可以完全保持稳定不变,而在从坦桑尼亚一直延伸到埃塞俄比亚的东非大裂谷地区,自然环境的不稳定性更为明显。这种不稳定性的影响极为显着,它意味着,生活在这里的任何物种要么去顽强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要么在环境变化时被无情地淘汰。在非洲大陆,恰恰有这样一个自然环境变化无常的地区,在这里,环境的变化完全有可能促使生活在此的古猿作出伊莱恩所设想的那种迁移。

地质学家研究发现,在大约700万年以前,当时还被森林所覆盖的埃塞俄比亚北部阿法尔地区(在非洲大裂谷的北端)发生了地壳下陷,从而形成了一个内海。这个内海的北端连通红海,南端连通亚丁湾,它把一块陆地从大陆分割开来,变成了一个岛屿。后来,由于地质运动,阿法尔海的两个出口都被阻塞,它变成了一个内陆咸水湖。在以后的几百万年时间里,这个咸水湖逐渐干涸,最后成为一片盐碱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盐碱地层达几千英尺厚的达纳基勒沙漠。今天,这片广阔的盐碱地带的东面为达纳基勒高地,这就是当年被阿法尔海从大陆隔离出去的那个长满森林的岛屿。

根据地质学家的上述分析,伊莱恩·摩根作出了这样一个推测:在阿法尔海形成的时候,一群猿猴被隔离到了现在是达纳基勒高地的那个岛屿上,并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下开始了向人类的进化。正因为这里与世隔绝,所以当那场瘟疫在非洲大陆的灵长目动物中肆疟时,它们才幸免于难,这就是为什么它们没有产生那种标志基因的原因,也是它们的后代——人类——不具有这种基因的原因。在海岛上,当海水上升时,它们被迫过一种半水生的生活。后来,海水减退,达纳基勒岛重新与大陆连为一体时,它们又回到了陆地上。

由此可见,在埃塞俄比亚北部地区很可能会找到一些极具研究价值的化石。这些化石作为考古学上的发现,也能为生物学家研究人类某些特征的形成原因提供实物资料。事实上,近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注意力投向这一地区。1995年12月,一群来自意大利和厄立特里亚的科学家在盐碱度极高的达纳基勒沙漠地区(以前为阿法尔海)进行了一次考察。他们在这里发现了一块头盖骨碎片化石,一块髋骨碎片化石和一块指骨化石。经确认,这些化石的产生时间大约在200万年以前,它们是在这一地区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位科考队员、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地理学家厄内斯托·阿贝特兴奋地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人类祖先为什么直立

人类是自然界中惟一能够直立的动物。在广大的自然王国中,没有一种动物能够像人类那样直起腰板,挺起胸膛,抬起头来,没有一种动物能够昂首阔步地行走。就是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大猩猩、类人猿也只是偶尔地直立行走,而且还是佝偻着背,弯着腰,并且只是危险来临或争斗时才这样半直立行走。其他高级的哺乳动物,无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都是四肢着地,头颅在前,低着脑袋,双眼向下。

人类的直立是非常早的。1978年,人类学家玛丽在坦桑尼亚北部地区发现了几个珍贵的足迹。它们产生于400万年以前。当时,由于非洲大峡谷的桑迪曼火山突然喷发,又下了一小雨,几个人类祖先在经过时留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足迹。从足迹看,它们已经能够直立行走。1924年,南非人类学家达特在南非发现的早期的人类祖先南方古猿,尽管其头颅还非常原始,但是脚和腿却比较进步,已经具有了直立的能力,他们的大腿骨,与现代人类相差并不大。1902年,荷兰人类学家杜布哇发现爪哇猿人的化石,推断爪哇猿人能够直立行走。但因为直立的脚和原始的脑袋之间的巨大反差而遭到种种反对意见,气得杜布哇把猿人化石锁在箱子里,谁也不让看。1929年,北京猿人洞中发现着名的北京猿人,它们的大腿骨已经很进步,而头骨低平,人类学家不能理解头骨和腿骨的这种不协调,就认为这里生活着两种不同的猿人,一种是进步的猿人,直立行走的脚是它们的代表;另一种是落后的猿人,低平的头骨是它们的代表。

人类为什么会直立?这个人类学上的重要问题,有很多种假说。

一种是劳动说,或者称之为使用工具说。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祖先为了弥补体质上的不足,必须使用工具,必须解放双手;而双手的解放必须手足分工,手从行走功能中解放出来,直立有利于手的解放,以直立方式行走的类人猿在生存斗争中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因此,这种行为方式被大自然选择了下来。同时,使用工具又促进了直立行走姿势的确立。但是,对于这种理论,有些人类学家认为尚未得到化石证据的证明。在埃塞俄比亚阿尔法地区发现了最早的人类祖先化石“露茜”,却没有发现其使用的工具或狩猎的化石证据。因此,这个理论,人类学界认为还只是一个假设。

另一个理论是美国肯特州立大学人类学家欧文·洛夫乔伊提出的携带说。认为人类祖先经常过着迁移性的生活,男性成员经常出去狩猎,寻找食物。他们的配偶也要经常地带着子女、携带食物进行迁移。女性成员迁移时要抱着孩子,带着食物,携带的能力越强,带的子女越多,食物越多,生存的机会就越大,自然选择中就越成功,就能有更多的后代。而四足着地的行走方式不利于携带食物和子女。直立行走可以用手抱孩子,可以用背背食物,在生存斗争中占有较大的优势,因此这种行为方式就被大自然选择了下来。

英国人类学家皮特·惠勒则提出了生理因素说。认为人类祖先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开阔林地,那里阳光终年直射,光线强烈,气温很高。气温过高会影响大脑的功能。而直立行走的方式有利于防止高温对人体的损害,有利于保护大脑。第一,直立方式可以大大减少阳光照射在身上的面积,身体吸收的热量就大大减少。惠勒做了直立姿势和四足行走姿势接受阳光的比较研究。他发现,在中午,直立方式比四肢着地方式接受阳光的面积减少6.0%,也就是说,直立方式少吸收60%的太阳光热量。第二,直立方式也有利于散发热量。在接近地面的地方,因为地面和地表植被对气流有阻滞作用,大气的流动比较缓慢。风大空气就流通,热量就容易散发。直立以后,身体与地面拉大了距离,上半身远远高出于地面,身体周围的空气流速较快,就比较容易散发热量。第三,热带草原地区的地面长满了植物。由于植物的蒸发作用,近地面的空间的空气比较湿润。人体的水分的排泄与空气中的湿度有很大的关系。空气湿度大,动物身上的汗水就不易蒸发,热量散失就慢。越是干燥的地方蒸发越快,越是潮湿的地方,蒸发越慢。四肢着地的动物由于比较接近地面,它们的汗水不易挥发,而直立则比较容易散发。

直立行走使人的头长在了身体的上方,使紧固在头颅上保持头颅稳定的肌肉减少,从而有利于大脑的发展,直立使它能够眼观四方,不再只望着地面,扩大了感觉器官接收的信息量,使大脑得到丰富的信息营养,迅速地发达起来;直立也促进了手的解放,使手越来越灵巧有力,为它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恩格斯认为直立是从猿到人过程中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当然,事物有一利必有一弊。直立虽有不少好处,但又容易暴露自己,被食肉动物所发现。直立也使虚弱的下腹部暴露在敌人面前,容易受到攻击。直立也使跑动的速度慢了下来。四足行走的黑猩猩、狒狒的奔跑速度比人类快30%~40%。由于人类的直立行走姿势在进化上年代不够久远,进化还不够完善,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四足类动物的脊椎是拱形结构,而人类直立以后的脊椎是S形结构。从力学角度看,拱形结构比较稳定,S形结构需要强大的肌肉帮助固定。人类中间经常发生的骶棘肌痉挛、腰痛等疾病,可能与直立后提高了肌肉的固定功能有关。人类直立后,也引起了骨盆的变化,使原来的产道系统发生了改变,人类生育孩子会有长时间的阵痛,人类的难产率比较高,这可能也是直立所引起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只能通过进化过程使各个器官进一步调适。进化不会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进化常常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直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人类祖先究竟为什么直立?解开这个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

人类的身体为什么光洁无毛

人类为什么身上不长毛,大自然出于何种原因,使人类远古的祖先身上的浓毛脱掉的呢?它身上的浓毛又是什么时候才脱掉的呢?

有人认为,人类远祖在进化中出于卫生的原因才将浓毛退化掉的。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祖先身上的毛皮是各种寄生虫的孳生之地。虱子、跳蚤等寄生虫潜伏在人的毛皮中,不仅吃人的血,而且传染疾病。特别是,人类祖先学会了狩猎以后,食肉和狩猎更容易使人的毛皮弄脏。有一种秃鹰以动物的尸体为食。吃食的时候,它常常将头伸到尸体中去,头部搞得血肉淋漓。也许头上的毛对吃肉不利,或对卫生不利,因此,秃鹰的头部的毛就渐渐褪去。人类的毛可能也是由于类似的原因而褪去的。但是,反对“卫生说”的人提出,毛皮对人类来说是不卫生的,但是对猩猩等动物同样是不卫生的,也不利于它们的生存。为什么猩猩们至今还是浓毛遍体,而独有人类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再说,猴子会互相理毛,人类为什么不会用工具理毛呢?

同类推荐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桥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桥

    本书带我们走进桥的世界,从桥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构造、形式和桥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世界各地著名的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述。
  • 神秘的太空世界丛书:飞向月球

    神秘的太空世界丛书:飞向月球

    是神秘的太空世界丛书之一,由刘芳编著。《飞向月球》图文并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向你展开一幅幅美丽的太空画面,让你在学到有关太空知识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独特的太空美,相信定会使你受益匪浅。现在就开始这次意义远的太空之旅吧。
  • 极地动物探索大百科

    极地动物探索大百科

    本书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极地动物辑录成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知识的趣味性、实用性贯穿始终,不仅可以满足广大读者对知识的需求,更能够激发读者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 必知的生物科技(青少年科技爱好培养)

    必知的生物科技(青少年科技爱好培养)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火车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火车

    本书从火车的“前缘今生”,到火车的未来发展之路,火车的基本构造和原理等,这里展示的内容如同一座充满丰富知识的“火车博物馆”。在介绍火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火车的发展变迁做了详细的梳理,并对火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解读。
热门推荐
  • 重生玛法之道士传奇

    重生玛法之道士传奇

    非热血不传奇!谨以此文表达自己对10年传奇生涯的热爱,与老一辈传奇玩家的回忆!简单而简约!这是我对传奇的理解!传奇,没有复杂的操作方式与角色加点分析,只有纯粹的升级流与技术流!但仅此两点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以上仅对1.80版以前的玩家适用!在此感谢等待VS飞扬兄弟提供的群号:5...9...9...6...3...3...2...0希望大家踊跃加入,多多交流自己的经验和传奇回忆,给兄弟一些建议和灵感!集思广益!希望此书走的更远!谢谢大家!
  • 沈寂人物琐忆(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沈寂人物琐忆(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作者的民国回忆录。对于了解、理解那个年代,尤其是民国老上海的文人、艺术家,以及艺林、文坛状况都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 白鹿台

    白鹿台

    朗朗乾坤,赤子丹心可照日月;风云变幻,日月有缺。赤子为了追寻心中的修仙梦,当机会来临时,面对心爱的她也......
  • 孤儿王妃:不恋王府恋江湖

    孤儿王妃:不恋王府恋江湖

    顾唯一,二十一世纪的新新女性。有朝一日,穿越到明朝。居然还是魏忠贤专权的时代,尼玛啊,这不是坑爹吗?还遇到满门血案,这要命的是,居然还有皇室的婚约。尼玛,我不恋你的王府。有种跟我去江湖玩玩,好吗?王爷!
  • 逍遥小神医

    逍遥小神医

    老村长新娶的俏媳妇半夜敲响村医赵铁柱的门,说今天村长不在家,去给她看那到底得了啥病!
  • 武碎天穹

    武碎天穹

    武道一途,资源至上,当别人还在为功法、丹药、符篆等资源苦苦积累的时候,作为馆主系统见习馆主的易京已在高歌猛进。“尊敬的馆主大人,您已招收门徒三百人,获得五千系统积分,可兑换脱胎换骨丹,是否兑换。脱胎换骨丹算个啥子,老子还要继续招收门徒,攒够积分兑换大无敌神龙真身呢。
  • 梦想从穿越开始

    梦想从穿越开始

    从天而降万界之门,诸天万界谁主沉浮?天不生我叶天泽,喷道万古如长夜。闲来没事穿越天庭,吃个仙丹涨涨功力。翻身一转降临遮天,勾引一下狠人大帝。一觉醒来完美世界,帮助石昊度过劫难。回归平凡华夏大陆,灵气复苏天门重启。书友群(904691824)
  • 邪语

    邪语

    世俗蜚语于我何云,我自淡笑。八荒天地我为尊,万界苍茫我为主。且看一曲邪语谱写天下。
  • 系统异界游

    系统异界游

    一个从天才变成废物的家族子弟,在大马路上偶然被一个天外石头给砸的头破血流,谁想既然意外的融合了系统,他今后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
  • 爱情已盛开

    爱情已盛开

    多年之前,她有情,他有意,二人站一起仿佛就应了一个极为恰当的词-----天作之合。天作也是敌不过命运,谁成想他竟然是李家大族多年之前的遗弃婴孩,当他一脚踏入李家,谁成想这一去就离了她是幽幽千里,甚至误会重重。二人皆被扯进命运的转轮,齿盘转动,暗涌翻转,掉进圈套失去至亲的她,选择黯然出国流亡,他是追?还是不追?一切都已是多年后,当在灯红绿就的聚会上相遇时,又有什么是在慢慢流动?也许他马上就可以走过去,走过这隔绝的多年向她说一句:“好久不见,我很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