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65500000039

第39章 感谢读者(1)

南京首发

每一次去南京,飞机在南京机场上空盘旋降落的时候,总有六朝古都秦淮河中山陵天文台加大屠杀等等交错叠加的画面,十分立体而又历史地横在跑道上。

金陵的古城墙想必是由许许多多本厚重的大书垒砌而成。

所以南京人不能不读书。若是读不透南京,终也读不懂虎踞龙盘、折戟沉沙。

那么在这座位处南北相交、沿海中心地带、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城里,我这本今年六月刚刚面世的长篇新作《****画廊》,是否能占一席之地呢?

滔滔长江在眼底一掠而过,六月二十五日飞抵金陵时,多少令我忐忑。这一次,我是来南京参加《银潮》杂志举办的全国中学生尊老敬老书信大奖赛终评委的评奖投票。借用这次机会,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已同南京市新华书店联系,希望我在南京为读者搞一次《****画廊》的签名售书。

从六月初《****画廊》正式出版上市以来,仅仅只有二十多天时间。初版八万册早被订购一空,在北京已经得到了不少读者的热烈反馈。但南京的绝大部分读者,对于此书尚一无所知。准确地说,这将是《****画廊》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正式首发。

当天下午,南京市新华书店主管部门的几位同志,就赶到我下榻的华东饭店,一起研究了有关的准备工作。发行科的许世荣科长告诉我,他已经读过这本书,他认为阅读层次较高的南京读者,会对这本书感兴趣。第三天下午,在南京市图书发行大楼的会议室,书店召开了《****画廊》的新闻发布会。

在我已出版的几十种图书中,几乎还是第一次为自己的新作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在没有出版社编辑的陪同下,单独面对一座异地城市陌生的新闻界人士。

那是一个溽热的中午,江南的夏季已经步步逼近。各家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们,顶着炎热准时到达会场,落座后还汗流不止。我简单介绍了《****画廊》原初的创作动因和写作过程——我想作者有权利也有责任让读者在购书以前,大致了解那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然后记者们又提了一些诸如文学与市场的关系等问题,其中不少人都读过我以前的一些作品,友好和亲切的感觉在售书之前已将我萦绕。

在南京整整五日,最初的感动和震撼就是从南京的记者们身上开始的。会毕后,许世荣科长说,今天南京几乎所有的新闻单位都来了人。我惊讶新华书店何以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这里既非新产品发布,更非公司酒楼展销会开张,没有红包没有饭局没有礼品——却有那么多人,专为一本书而来?!许科长说这大概可算是南京书界的一大传统,是新华书店与新闻单位长期建立的友谊和信任。书店常常主动将新书介绍给报纸和电台的读书栏目,而南京的记者们总是配合默契,使读者以最快捷的方式得到新书信息。《服务导报》有位年轻女记者允芳,在报上辟有读书专栏,寻书读书谈书,可算是书店的义务宣传者了。

南京之行,使我深感新华书店的发行体制已开始改换了几十年“愿者上钩”的老面孔,在市场经济这一新的制高点上,重新寻找文化的价值。

在那个夏季和秋季,后来我又到过许多城市,但我仍然始终难忘南京。所以那天我在给南京新华书店的王总经理签名时,写上了一句“书海驾舟”,是我真诚的谢意。一座城市若是有这么一家主动为读者和作者提供服务的新华书店,是那个城市人的福分,也无愧于这座文化名城了。

发布会后的第二天,各家报纸的专访和消息,都如期见报。

当晚参加江苏文艺台由夏冰主持,舒克、陈旭搭档的“文化三剑客”节目,以及南京经济台张晨主持的直播节目,在听众打进来的热线电话中,我发现南京人读书之认真果然名不虚传,竟已有几位读者捷足先登,《****画廊》刚一上市,就已买下读过。有一位读者还把它和《廊桥遗梦》做了比较,在电话中陈述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听来令人感动。

二十九日那天上午,细雨初霁,绿荫蔽日的法国梧桐树下,街道湿漉漉的。

一个写书的人,当他真正面对读者的那个时刻,才会明白这实际是一场考试。

幸好队伍已经排得老长。慌慌坐下,接过一本本书,埋着头一口气写下去。

排在第一位的女读者,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接下来的一位男青年,是前几天刚买了这本书,读过后来让我签名的。问他有什么样的读后感,他说你写了几个女子,但男读者也会喜欢,因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代女人的价值观。间或有读者对我说,曾读过我的什么什么;也有读者问,这本书同你以前的书有什么不同?大多读者是看了报纸听了广播专程来买书的,有很多“老三届”,也有不少年轻人。有给孩子、朋友买的,也有作为结婚几周年礼物送给对方的。有一位老教授,专程送来他刚从国外带回来的一本法文版的当代中国小说集,上面有译成法文的我的一个短篇。他忘了带钱,竟又回家去拿钱来买了一本《****画廊》。离开南京以后,我还一直在心里怪着自己的粗心,我本该将新书作为礼物回赠给他的。

后来有记者对我说,读者队伍始终排得老长,这样的场面已经很久没有过了;书店的朋友们说:今天排队的读者,能看出来,都是真正读书的人。

飞离南京的那个时刻,窗下渐远的街道房屋,都像是展开的书卷。

而许多小小的人影,在书中来来去去。那是南京人。

为南京读者的诚意,你对自己说:作为一个写书的人,你无法懈怠。

北京之夏

原定三月出版的《****画廊》,由于种种原因,迟至五月底才在北京上市。炎夏将至,人们已无心买书,大学生也即将面临考试;今年本来就萧条的书市,已提前进入淡季。人说六月——八月不是书月,此时推出新书,可以说是犯了图书市场的大忌。

那些日子,北京的书店书摊门前,飘荡着几张很不起眼的“布老虎丛书”新书广告,不几日就被其它的新书预告无情覆盖。春风文艺出版社远在沈阳,鞭长莫及。直至六月九日,海淀图书城“未名书店”邀请我去为《****画廊》签名售书,才在《北京青年报》上发了一则几十个字的售书预告。那天在书店等候的第一人,是一位关注我的青年读者,看到报纸预告后从建国门特意赶来;随后的几位读者是北京大学的中年教师,听人介绍了这本书,专程来买的。尽管这第一次签名售书,买书的人并不像后来几次那么热烈,但这两位读者带来的信息已足以使我感到慰藉。“来名书店”尚存有一部分我在一九九五年出版的长篇《赤彤丹朱》,这天倒是一并销出不少。

时隔一周,很快就开始感觉到《****画廊》进入北京市场,并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以后,迅速反馈回来的一阵阵灼人的热浪。

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搞服装设计的女士,想方设法通过朋友得到了我家里的电话号码,只是想告诉我说,她已经很久没有读到那么适合自己,并且让她真心喜欢的小说了。她说她读完《****画廊》后,已经陆续买了七本书送给朋友。

好几位朋友的朋友,费了几个周折转告我说,一口气读到半夜,读完才罢手。

几次在偶然的情况下得知,许多公司的经理和管理人员,竟然已是人手一册。

六月二十晚,我在北京文艺台孟丽女士主持的“文化人”节目做直播,有听众打热线电话来说,他是个学画画的青年,平时有个习惯,愿意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拿出来与好友分享。他读着《****画廊》,读了一部分就去买一本书送人,再读一部分,又去买了一本书送人。等到他读完的时候,已经买了十本书送给周围的朋友了。他还说,很想把《****画廊》中的画面,都试着画出来。

一位大学生借了我的书去看,后来告诉我说,当他们同一寝室的同学都轮流阅读了一遍以后,六个同学每个人都到书店去买了一本。

有句广告词说“让大家告诉大家”——当《****画廊》在这个夏季逐渐波及到知识界和商界的过程中,我真正体会到读者们口头传播的良性循环效应。

七月七日上午,应读者的诚恳请求,我在“女子书店”,再次为《****画廊》签名售书。据书店说,这本书上市以来,一直销得很好。

那是今夏十分闷热的一天。由于书店门面窄小,读者的队伍一直排到门外的大街上。许多读者都是专程而来,还有人打着“的”赶来,买了书又匆匆而去。来买书的人中,有不少人曾经借了这本书来看过,这次是特地“补签”自己的专有权的。还有读者拿着早已买下的《****画廊》让我签名,那书已被包上结实的书皮,但内文却已显得脏而旧,他说因为已被好多朋友传阅过了。还有一位老者,坐公共汽车从很远的地方赶来,说他已读过这本书,觉得这本书写出了老年人没有实现的梦想,所以一定要买一本,好介绍给别的老友去读。

那一刻我写字的手有点抖,只能轻轻说声谢谢,那个“谢”字发自内心。

那天我从上午十点一口气签到中午一点半。到十二点时实在已经很饿,却不能扔下读者去吃饭,因为排队的读者比我更饿。中间草草吃了盒饭,又继续“干活”。到下午回到家里,真的是累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据“女子书店”赵文阁总经理在售书几个月中,陆续所作的部分读者调查,她发现凡是喜欢这本书的读者,多为乐观自信并带有理想色彩,这些人的文化水准普遍较高,个人阅读的选择性也较鲜明独立,因而很难受传媒影响。

在《****画廊》得到读者的基本认可,以及许多读者热心的互相传阅议论下,《****画廊》进入六月份新华书店图书排名榜第二位。其间多次脱销,书摊上经常可以看到“《****画廊》已到货”的纸牌。我本人也不断接到朋友索书的电话,其中包括多位专家学者和文坛的老前辈,读后都对我这本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京城的报章杂志电台电视台,也相继对该书作出了介绍和评论。

九月十四日,应北京市新华书店之邀,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秋季书市为读者签名售书。这已是今夏以来,为《****画廊》所做的第三次签名售书了。在此之前,我已婉言谢绝了几家大商场和文化书店的邀请,但对于图书节的活动,却是责无旁贷。

有时,我甚至喜欢去卖书,那时你能够真实地看到究竟是怎么样的人,在买你的书读你的书;他们想对你说些什么——那是你能够直接面对陌生读者的机会。

九月已是初秋,从前一天夜里起,冷雨便下个不停。

但还是有很多人来买书。因为这是一年一度的图书节。许多人打着伞、披着雨衣,拥挤着、熙攘着。这次不是汗水,而是雨水,把书的封面打湿。我忽然觉得世上最重的东西,莫过于书了——烈日无法融化它,风雨难以阻拦它;它落地铺路,入海为岛,遇江成桥,把磐石般的根基,扎在人心。而它又是世上最轻的东西,能升腾飘逸于雪雾之上,隔去绵绵秋水,滤去丝丝淫雨,在思想的空间里自由行走。

那天有一个女孩对我说,她是为她的妈妈来买这本书的。

有一位女士对我说,她们朋友间有个自发的读书沙龙,已为这本书争论不休。

有一位青年对我说,他是一所师范大学的学生,是他的中文老师建议他来买这本书的。如今的书太多,他相信自己的老师评书很挑剔同时也是很慎重的。

我多次留神观察,发现北京买这本书的读者,多为中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对我这次创作尝试的反应,超出了我自己的预期。

据春风文艺出版社发行部门统计,至今年十一月份,北京新华书店和金台路图书批销市场“布老虎”总代理,在北京发行《****画廊》的总数,已达六万余册。占该书二十三万册全国发行总量的四分之一。

在十一月二十九日为中国协和医学科学院博士生班举行讲座时,我曾问在座的一百多位年轻的博士生,有多少人读过《****画廊》?当时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学生举起了手。

至今依然感觉着,这本普通的艺术家爱情小说,与北京读者相通的脉动。

想起去年夏天曾为一本小说集和散文集,同其他几位女作家在北京签名售书的情形。若是把读者踊跃购书统统都归为“名人效应”,那几次活动却都不尽人意。人说北京的读者什么人没见过,即使世界名人来了,不喜欢也一样冷落人家。逐渐成熟的北京读者,本是“认书不认人”的。你以为你是谁呐?今天的读者已有自己充分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不会再盲目相信“炒作”。在图书市场上,那些“炒而不热”的惨重教训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那么,难道能够认为,那些买书的六万读者以及读了这本书的几十万北京读者,真的都毫无鉴别能力么?

我只能以我的心、我的笔来回报北京的读书人。

哈尔滨厚爱

九月上旬,哈尔滨每年一度的“天鹅书市”。

我一九七七年从农场到哈尔滨上学,一九七九年调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写作至今,已将近二十年。虽说从一九八四年以后,我住在哈尔滨的时间很少,但我仍然算是半个“哈尔滨人”。我在新时期之初引起读者关注的一些作品,多以哈尔滨生活为背景。

但这么多年来,尽管心里期待着,我却一直没有机会在哈尔滨签名售书。

九月二日,本是回省作协去开会。出版社和书店联系,顺便安排了这次活动,我一口应允。

答应后又惶恐起来——哈尔滨的读者们,还会记得我么?

“天鹅书市”设在南岗的省展览馆内。俄式建筑风格的巨型大厅,高大宽敞,凉风回旋,几万种图书和购书的读者,交叉流动绰绰有余。新闻发布会就在展览馆内的贵宾室,几百平方米的红地毯和长沙发,简直让人觉得有些奢侈了。那是惟独哈尔滨这样的城市才会有的气派。哈尔滨新闻界的记者们中间,除了市报的一位老同学和省报的老记者外,全是年轻人的新面孔,几乎一个都不认识了。心里有些莫名的兴奋和紧张,像一个外出打工归家的孩子,接受家人的审视和评判。

哈尔滨对我特殊的关怀和爱护,从这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已扑面而来——市文化局、出版局的局长专程到场祝贺;市新华书店的赵总经理特地准备了一份打印的讲稿,介绍我的经历和作品。他说《****画廊》在哈尔滨一直销得很好,所以书店请作者来并不单纯是为了多卖书,而是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活动。会上有记者告诉我,她已读过这部小说,周围有很多人都对这本书有兴趣。言谈之间,会上的气氛活跃了许多。第二天一大早,市店的杨经理还亲自陪我去哈尔滨经济台做直播节目。变得生疏的街道、似曾相识的房屋,唤起我多年前的记忆,心里倍感亲切。

九月七日上午十点,是预定并作出预告的《****画廊》签名售书时间。

由于前一天晚上,出版社紧急通知我,哈尔滨已发现《****画廊》盗版本。所以七日一早,我随市文化局孙局长和管理处裔处长,前往图书市场《妇女之友》杂志销售部,查获了近百本《****画廊》盗版书。等我赶到展览馆,已是十点整。

新华书店的同志们已焦急地在台阶上等候,我随他们快步进入大厅,眼前的盛况使人大大地吃了一惊——等待买书的读者已在大厅里排成了密密的长龙,并且拐了好几个弯,一直排到了接近大门的地方。我是从队伍的尾部逆着往上走的,几乎不敢或不好意思抬起头来。我只听见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是读者自发而由衷的掌声。那个时刻,我心里充满惭愧——也许只有在这种时候,作者才会内疚地扪心自省:即便为了那些买书人,我也必须写得更好些!

宽敞的大厅里已挤满了人,密不透风,前面的人群围成了一个半圆形的聚集圈,许多人怀里都抱着一摞摞的新书。经理拿来了话筒,说你还是对读者讲几句话吧。我愣愣地站在那里,喉咙发干、眼睛发热。我想说哈尔滨本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想说黑土地是我写作的摇篮;我想说我无论写什么故事,其中都有北方的魂魄;我想说我真的非常希望你们都能喜欢我的新书……

还是拿起笔来吧。写上我的名字,也就写上了我永远无法卸下的责任。

排在第一位的读者,面色黑红,满头大汗。他是昨天看到报纸预告后,连夜坐火车从铁力赶来的年轻人,早晨书市一开门就来此等候了。他买了三十本《****画廊》,他说他要把书送给其他搞收藏的朋友。我说我虽然没有见过你,但我能叫出你的名字——张银学。几年来,他曾多次给我寄过大包大包的印刷品,都是他从各处搜寻到的我的作品,请我签名盖章后再给他寄回去。他收藏我的作品多年,已拥有我差不多全部的作品单行本,还有杂志和各种版本的集子。每次我收到书时都会长久地惊讶,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全都用于收藏了。这需要一种何等热切的文化精神和人生价值观念呵。

九月七日的“天鹅书市”,给我留下的震撼和怀念是永远的。

因为我知道购书量基本应同当地市民的收入成正比,而哈尔滨的经济状况,近年来尚在冲出低谷的拼搏之中。哈尔滨人能有多少闲钱用于买书呢?在这之前,我对此并不抱太大的奢望。但我终于发现自己想错了,抑或是低估了我们哈尔滨老乡。那一天前来购书的读者,基本都是三本五本,一摞一摞地买,很少有人只买一本书的。送朋友也罢、替人代购也罢,买书如此“大刀阔斧”,真正东北人的性格和风格,令我大开眼界。到了后来,书店只能一人限购二册,否则后面的读者就买不上书了。许多读者整整排了一两个小时才买到书,挤得大汗淋漓,仍是毫无怨言。

许多是北大荒的“荒友”,尽管素不相识,却似乎神交已久。

还有老同学、老邻居、作协的老同事,甚至《隐形伴侣》电视剧组的演员。

整整两个小时,我寸步未移。我感觉自己的椅子像是生了根,钻透了大厅的水泥地,插入很深的黑土地之中。还有那么多双眼睛的注视,像一根根长长的丝线,从四面八方缠绕、拴留着我。签完最后一个读者递过来的书,猛然间我的眼里已噙满热泪。

那瞬间我脑中只有这样一个念头:一个在东北举目无亲的南方知青,这二十年为写作放弃了太多。但即便为了今天哈尔滨读者的厚爱,也值。我认了。

同类推荐
  • 思想者的盛宴

    思想者的盛宴

    无论生活曾经给予了我们什么,还是生活曾经使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都应以博大的胸怀和豁达的心灵,去容纳和洞察所有的痛苦和欢乐。一个活着的人,有思想才有意思。有思想,并非是要我们一定成为思想家或哲学家,而是要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看法,有一些对生命的感悟。每天给自己十分钟的时间静静品尝,梳理自己的思想,走好铺在脚下的每一个日子。
  • 第七只眼睛

    第七只眼睛

    历史的前行和文明的递进,并非仅仅指物质繁荣与科技发达,它还需要一个精神维度,时光倒流,枯黄的草重返青葱,坠落的果子飞回树上,老人变回青年,童年正在前面等待。
  • 朱光潜经典作品选集

    朱光潜经典作品选集

    《谈美》和《谈美书简》是朱光潜两本最为经典的美学入门书,语言通俗易懂,本书将这两部作品合为一辑。《谈美》是朱光潜早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阐释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谈美书简》是朱光潜晚年的心血之作,探讨了西方美学思想。《西方美学史》是美学泰斗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专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谈修养》是朱光潜对自己人生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也是作为过来人的他与青年的亲切谈心。本书针对青年人普遍面对的人生困惑,进行了分析和解答。全书由二十多篇文章组成,话题都是与青年人密切相关的,如立志、心理、伦理观、学问、读书、交友、性爱、恋爱结婚,等等。
  • 美国当代诗歌三十年

    美国当代诗歌三十年

    本书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诗歌的新发展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20位诗人的诗歌作品做解读和评论。全书以西方文艺理论及文化研究为工具,以当代美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研究和阐释诗歌中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以及蕴涵其中的文化意义,侧重于研究在国内尚未受到重视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诗歌领域极重要的诗人及作品。
  • 肃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酒泉民歌(下)

    肃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酒泉民歌(下)

    本书共收录民歌二百多首,根据歌词内容分为“生活类”、“传说故事类”、“爱情类”等。
热门推荐
  • 万妖笔录

    万妖笔录

    “一个因为自己的弱小而无法保护自己的族人的少年,带着对父亲许下的诺言走上了一条成为强者的道路。“轩儿你记住”在比自己强大的敌人面前,逃跑不是懦弱,“这个世界谁都可以死,我不关心,但唯独你不可以,因为你是我的女人,我不允许。
  • 十月吞天记

    十月吞天记

    边关,西金城,原始森林边缘。刚被野兔踩跳过的枯枝腐叶缓缓的蠕动了一下,就再没了动静。闯进山洞中的野兔“嗖”的一声折返,在踩跳过同样的地方,消失在洞口。光线黯淡爬满藤类野生植物的洞口处,那片枯枝腐叶再次蠕动了一下。紧接着就再次有了蠕动,片刻后蠕动愈来愈频繁起来,最后噗地一声,从枯枝腐叶下有东西冒了出来。透过爬满的藤条之间的狭小缝隙射进来的昏暗光线,凑近了才能发现,那是一只手,夹裹着土壤青苔的手。
  • 两断刀诀

    两断刀诀

    张天正本是一个平凡的青年,何故穿越至古代。两断强大的断刀,方能破开时空,穿越回来。寻刀之路由此展开,一个强者逐渐崛起,踏遍武林江湖,历经情感喜怒,人间不过如此。
  • 都刚好

    都刚好

    遇见你是我的命中注定,书上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是你别忘了书上还说人生何处不相逢,如果,再选一次,我想我的答案还是我想遇见你。对我而言,你值得——韩铭羽记得当时有人问我说,你有,最幸运事吗,我说,有啊!我最幸运的事就是遇见他!——谢宁
  • 心理欺诈者

    心理欺诈者

    每个人的性格都一样,每种性格都有它独特的地方这里是属于“异类”的世界如果你是普通人,不是异类,赶快离开
  • 割据之路

    割据之路

    看古代历史人物,多为时势造英雄,而穿越者证明,英雄也可造时势。海城县处于奉天与辽东半岛之间,是日本人自旅顺北上,侵占东北全境的咽喉要道,在这个小县城,官府、日本人和土匪勾结,欺凌百姓,夺占财产,周家店的周家,为求自保,成立民团,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菜心cp综艺体

    菜心cp综艺体

    菜心CP顶端相见cxszd!!!2023年!期待着!
  • 加速世界之无色之王

    加速世界之无色之王

    假想体来自心之伤,来自心中深藏心底的那一抹绝望或者希望。那么,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既没有希望也没有绝望的话?那一抹无暇的白覆盖住了他眼中的全部色彩。【透明的约定】transparent.promise这就是八木海的假想体的名字,无色的即使透明的。直到……直到那一天……“我是坏孩子,你们打我就好……”男孩说道女孩扑哧的笑了“你知道brainburst么?要一起玩么……”男孩伸出了手……从此无色的世界中出现一抹色彩,只属于女孩的色彩。ps:没看过原著的也可以看看,或者说我这写的,看过原著的和没看过的几乎差不多的样子。。【大概只是借用了加速世界的一些设定,和原来故事大概几乎完全不相同了(语病啊?)...不过黑雪姬等人应该会上场的...总之,你把这个故事当做发生在平行世界的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就行了……不喜勿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