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79600000002

第2章 中国木偶艺术(1)

(第一节)中国木偶艺术的起源与史脉

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

木偶艺术是借助木偶为表演媒介的。木偶是如何产生的?迄无定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奴隶陶俑(商代,前16世纪初~前11世纪),春秋、战国(前770枣前221)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乐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乐俑、歌舞俑,工艺、种类和造型水准较前朝又有很大进步。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经历了一个由工艺到表演的变化过程:由祭仪而成了喜庆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

1979年,山东莱西县院里乡岱墅村发掘的一具高193厘米的大木偶,肢体由13段木条组成,关节可活动,坐、立、跪兼善。它的发现,一则体现了木偶自丧葬而娱人的过渡;再者表明,木偶制作已达到与真人无二、活动裕如的境地,这为木偶戏的萌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而多数人认为,中国木偶艺术“源于俑”(服侍木俑、木乐俑、可活动的木歌舞俑)。

中国木偶真正成为艺术,还在它的戏剧特征枣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中国木偶戏成于何时?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汉代(前206~220年),已有“作魁儡”(《后汉书 五行志》)的记载,三国(公元220~265年)时马钧的“水转百戏”显然是对汉代人戏的模仿;北齐(公元550~577年)时水动的“机关木人”制作,技艺高超,尤其出现了“傀儡子”演“郭秃”故事的木偶艺术,暗示了中国木偶戏的形成年代。后世历朝多有木偶戏演“郭秃”故事的记载,陕西合阳线戏至今犹在的“来报子”(癞包子)角色,也有“郭秃”的影子。依史而断,“至迟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齐时代,中国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

北齐之后,中国木偶戏始终与戏剧等姊妹艺术为伴,表演形式和内容渐丰。

隋朝(公元581~618年)“百戏”中多“水饰”,“机关木人”多扮演神话、传说、三国故事,人物颇众,对木偶戏的制作与表演有直接影响。只可惜少有文字记载。

唐(公元618~896年)文化繁荣异常,歌舞戏、参军戏争奇斗艳,机关木人可以饮酒唱歌吹笙,表演与制作已达完美的统一。据敦煌莫高窟31窟所藏盛唐壁画及诗词歌赋推断,提线、杖头、布袋、“盘铃傀儡”等木偶类型,此时皆有。

宋代(公元960~1279年)木偶戏较唐丰盛,资料较多。大体呈以下特点:(1)题材多样,铺陈故事,以戏剧、说唱为核心内容;(2)门类众多,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发达,亦有药发傀儡和肉傀儡;(3)水平不俗,“如真无二”、“功艺如神”;(4)名家出现,提线、杖头都有技艺精湛的表演家,张金线、任小三等名噪一时。“水傀儡”继承“水转百戏”衣钵,“药发傀儡”似与后世焰火有关,“肉傀儡”是儿童扮演模拟傀儡,广东乡间还有布袋、铁枝木偶流传。宋代“弄傀儡”,班社众多,普及性强,瓦肆宫廷,无处不见,文人墨客,兴趣盎然。宋代是中国木偶艺术鼎盛时期。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杂剧艺术光芒四射,木偶艺术亦水平不俗。从仅存的《朱明优戏序》看,元代木偶已将操纵技巧与言谈、歌唱及喜、怒、哀、乐作生动表演(4),剧目已具备了杂剧的现实主义内涵。

由明至清,木偶戏发展的特点是遍及各地,支派繁多。

明代(公元1369~1644年)木偶,万历后兴旺。以木偶特盛的福建为例,泉州的提线木偶,制作精巧,操作复杂(一个形象的提线多至十几至二、三十条),且声腔活泼,音乐丰富。布袋木偶,仅福建一境即有南北两派之分。南派属泉州,音乐结构与泉州提线木偶相似;北派属彰州,以龙溪布袋木偶最为著名,用皮黄音乐,行当齐全。演出内容上,南长神话,北擅武戏(但后来北派也增加了不少神怪、鸟兽的动作,表演功能得以扩大)。“水傀儡”表演更富故事性;杖头木偶,粤、闽、黔广有流行。

清代(公元1616~1911年),杖头木偶遍布四方,行当众多。杭州有“木人戏”,广东有“抓颈”杖头,四川杖头有大、中、小三种形式,山西杖头分晋中、晋南两种。北京杖头,多“内庭供奉”,时称“大台宫戏”,实为一种特殊形态的“京剧”,许多名伶如金秀山、刘永春等都“钻筒子”客串过,京城木偶也有“四大名班”(“四义班”、“金麟班”等)。陕西合阳线戏,明代已有发展,乾嘉年间,流行于山、陕、豫三省毗连的30余县,仅合阳就有戏班30多个。杭州、泉州班社林立,上杭提线木偶光绪时鼎盛,江苏提线木偶清末便风靡海外(东南亚地区)。流传粤东、闽西的铁枝木偶,清末成型,红极一时。陕西蒲城的“火神会”,以“药发傀儡”形式演《天女散花》《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是清代此类木偶戏的重要标志。

在印度、希腊等文化古国,木偶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欧洲、北美、非洲和亚洲的很多国家,很早就有专业性的木偶剧团。在进入20世纪以后,木偶戏的演出形势日趋丰富多彩,如3个种类的综合演出,演员由幕后操纵转入前台,真人与木偶同台演出。演出剧目也日益丰富。20世纪30年代以后,木偶戏已进入电影和电视。在中国、俄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法国、日本等国,都有著名的木偶艺术家。1929年,国际木偶协会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其成员已有50多个国家,由它举办的国际木偶艺术节,乃是木偶艺术界的国际盛会。

木偶艺术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欧洲的木偶表演,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已经开始。中世纪意大利演出木偶戏的地方叫“彭奇、裘狄戏院”(Punch and Judy Show)。这种剧院,当时意大利到处都有,演出内容大多与宗教有关。英国、法国、德国的木偶戏在17世纪先后兴盛。英国在17世纪中期清教徒封闭剧场时,木偶戏幸免于难,当时不少著名作家编写过木偶剧本,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歌德都是木偶戏的爱好者。

在古代印度,木偶艺术也极发达,许多传说故事中有木偶角色存在,可为一证。古代印度的木偶艺人被称为“修多罗达罗”,意为“引线匠”。有的研究者认为,印度古典戏剧来自古代木偶艺术,其中一个根据是印度古典戏剧的舞台监督也被称为“引线匠”。

17世纪初日本出现了木偶净琉璃剧,成为日本民族戏剧的一支。

中国的木偶艺术不只历史悠久,而且史脉较为清晰,其“源于俑”的特点,更为世界学术界一直莫衷一是的木偶艺术的起源提供了一种可信的解释。

一、从俑到丧家之乐与嘉会之娱

俑是木偶制作的最原始形态,中国商周时俑即被用于丧葬,以代替残酷的活人殉葬。束草为人者谓之刍灵,以木制、陶制、甚至金、银、铜制,四肢齐全者为俑。我国最早的陶俑是河南安阳出土的三件商代带手械的奴隶陶俑,男的两手背后,女的两手枷前。

春秋战国有了木俑,并有部分乐俑,声势浩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中亦发现了彩绘的乐舞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乐俑、歌舞俑,工艺和造型水平都相当进步。1979年,山东莱西县院里乡岱墅村发掘的一具高193厘米的汉代大木偶,肢体由13段木条组成,关节可活动,坐、立、跪兼能,有学者认为这就是最早的提线木偶。《后汉书?五行志》已有“作傀儡”的记载,当时只是丧葬之乐,用于嘉会娱乐大约在南北朝,特别是北齐时代(公元550~577年),中国正式形成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

二、唐代偶人的精巧与傀儡艺术的品类

木偶戏又名傀儡戏。唐代木偶的制作已很精巧,机关木人可以酌酒行觞、唱歌吹笙、侍人梳妆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记载,尽管有夸张之处,但曲折地反映了唐代木偶制作工艺的高水平。据敦煌莫高窟31窟盛唐壁画和诗词笔记推断,唐代已出现提线、枝头、布袋和“盘铃傀儡”等木偶类型。

观赏性的木偶表演在唐代已很流行,甚至在其充当丧葬之乐时,亦进行故事性表演,令人观赏。封演所撰《封氏见闻记》卷六《道祭条》中有将木偶用于葬家之乐的记载。

在市井中娱乐演出唐代已很流行,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载:“大司徒杜公在维扬,常召宾幕闲语:‘我致政之后,必卖一小驷八九千者,饱食讫而跨之,著一粗布烂衫,人市看盘铃傀儡足矣。’

……司徒深旨不在傀儡,盖自污耳。”这说明“盘铃傀儡”很是普及,且是“粗布烂衫”大众的观赏艺术。

敦煌莫高窟31窟有一幅盛唐壁画《弄雏》,画有一妇女用指掌在给身边的孩子表演木偶游戏,偶人大小近似布袋木偶。《拾遗录》说南国有人“于掌中备百兽之乐,婉转屈曲于指间。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神怪倏忽,街丽于时。”唐代木偶戏品类多样,而且南北皆有流传。唐玄宗有咏傀儡诗:“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三、宋元木偶戏的发展

宋代出现五种木偶表演: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药发傀儡和肉傀儡。水傀儡和药发傀儡多是机关道具的技艺表演,近于杂技。悬丝傀儡和杖头傀儡比较普遍并发展为成熟的戏剧表演。

宋人吴自牧《梦梁录》卷二十《百戏伎艺》对当时木偶戏演出的内容和艺术水平有概括叙述:“凡傀儡,敷衍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活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崖词。如悬丝傀儡者,起于陈平奇解围故事也。今有金线卢大夫、陈中喜等,弄得如真无二,兼之走线者尤佳。更有杖头傀儡,最是刘小仆射家数果奇,大抵弄此,多虚少实,如巨灵神、姬大仙等也。其水傀儡者,有姚遇仙、赛宝哥、王吉、金射好等,弄得百怜百悼。兼之水百戏,往来出入之势,规模舞走,鱼龙变化夺真,功艺如神。”

从这段记述可以看出宋代木偶戏演出内容包括了说唱艺术的多种题材,而且有了不同流派木偶艺术的有名艺人,而“水傀儡”和“水百戏”的区分,说明宋代既形成了“水傀儡”的新品类,又保持着三国时马钧创制的“水转百戏”的古老品种。从文中“如真无二”、“百怜百悼”、“功艺如神”等记述,可见当时木偶戏的艺术感染力。

宋代木偶戏的繁荣,在宋诗中亦有反映,如北宋黄庭坚《傀儡》诗云:“万般尽被鬼神戏,看取人间傀儡棚;烦恼自无安脚处,从他鼓笛弄浮生。”

元代是人戏元杂剧光辉灿烂的时代,对木偶戏的记载如凤毛麟角,但亦可看出元代木偶艺术的发展。元末人杨维桢的《东维子文集》卷十一《朱明优戏序》记述了出生于木偶艺术世家的朱明的操作表演艺术:“(朱)明手益机警,而辩舌、歌喉,又悉与手应,一说一笑,真若出于偶人肺腑间,观者惊之若神。松帅韩侯宴余偃武堂,明供群木偶,为《尉迟平寇》《子卿还朝》,于降臣民辟之际,不无讽谏所系,而诚非为一时耳目之玩者也。”

元代木偶艺术在全国各地进一步流传开来,《海南岛志》载:“元代海南岛已有手托木偶班,来自潮州。”元人圆至有《傀儡诗》云:“锦裆丛里斗腰肢,记得京城此夕时;一曲太平钱舞罢,六街人唱看灯词。”

四、明清木偶戏的繁荣与特色

明清时代木偶戏流布全国,各种传统木偶艺术形式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清代成为中国木偶艺术最繁荣的时期,表现以下特色:杖头木偶遍布四方,宫廷与民间并盛。

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与手相连)进行表演。以手杆位置不同有内、外操纵之分。头以木雕,清代发展为内藏机关,口、眼可动。各地木偶高差甚大,从8寸至人高不等,因此各地命杆亦相应长短不同,但皆为竹、木制作。

杖头木偶在清代流布最广,行当众多。杭州有“木人戏”,广东有“抓颈杖头”,四川杖头木偶戏有大、中、小三种形式,北京的杖头木偶民间有大、小两种,分别称“大苟利子”和“耍苟利子”,宫廷则出现以木偶表演京剧的“大台宫戏”。“大台宫戏”实际是杖头木偶戏,当时又称“托偶”、“宫戏”,其伴奏场面和京剧演出近似,除了“举着的”木偶操纵者外,还有“坐着的”代替木偶演唱者。木偶班社在宫中演出常常请当时著名京剧艺人加入演唱。俗称“钻筒子”,名优金秀山(1855~1915年)、刘永春(1866~1926年)都曾客串过。

两人都曾为清代“内廷供奉”。大台宫戏实际成为一种特殊形态的京剧。宫廷和民间,雅俗共赏,成为清代杖头木偶戏的特色。京城木偶班,亦有四大名班之称,如四义班、金麟班等,金麟戏班直到1932年尚在北京演出。

杖头木偶戏在清代不断发展,化妆造型与表演技巧不断提高。

始于明末的湖南衡山杖头木偶戏,起初眼与口都不会动,到清代同治年间,名艺人赵满公公,仿苏州的木偶,加以改进,眼睛、嘴巴都能开合闪动、生色不少。原来这里的杖头木偶都没有脚,光绪初年,衡山杖头木偶戏艺人为木偶添置了靴子、鞋子、女鞋和赤足四种脚式,同时运用了湘剧中的亮靴踢腿,增加了不少“出脚”技巧,使衡山木偶从头到脚都增添了表现力。

同类推荐
  • 汤显祖与明代戏剧

    汤显祖与明代戏剧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古代书画收藏艺术

    古代书画收藏艺术

    每一个书法家都有来源,没有来源的书法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收藏当代潜力书法家尽管注重的是“当代”,然而,当代也是从古代而来的。所以,了解中国古代书法历史,对于我们收藏投资当代潜力书法家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
  • 艺术趣味

    艺术趣味

    本书是丰子恺撰写的一本以中学生和广大青少年为对象的趣味性艺术读物,其中包括艺术趣味一书以及四篇选自艺术丛话的艺术文章。
  • 在喧嚣中听见宁静

    在喧嚣中听见宁静

    本书研究了中国古典戏曲音乐,结合河南戏曲的实际,论述了它们民族和地方的特点,并详细分析了这些剧种的独特歌唱方法。
  • 雕塑:知道这些就够了

    雕塑:知道这些就够了

    沉静的思想者、健美的大卫、美轮美奂的维纳斯……神秘的雕塑仿佛常人无法企及的艺术。然而,作者戴尔·沃勒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揭开了雕塑过程的神秘面纱。从材料选择到工具选用,从涂色到上釉,从初级到进阶,从技法到文化……雕塑并非遥不可及。快快下载此书,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新的乐趣!
热门推荐
  • 你是我埋在心底的喜欢

    你是我埋在心底的喜欢

    江迟觉得时暮就像一道闪电,在她漫长的一生中点燃了第一束烟火,却又突兀的从她生活中消失了。江迟觉得,遇见时暮是一种幸运,但这幸运却耗尽了她许多的精力。当时暮走后,她突然发现,其实,那个曾经在她心底的男生,有太多她给的完美滤镜。再见,我曾经的冲动。再见,我曾经的勇气。——江迟PS:更新随缘吧,嘤。????????
  • 琼少秘宠:娇妻有点狠

    琼少秘宠:娇妻有点狠

    她是生活在底层的杂草,苦苦挣扎,却厄运连连。他是身份神秘的富豪,没人知道他的真实背景,众人只道琼少在T市能只手遮天。因一场意外,她成了他的救命草。琼少高高在上,睥睨着卑微的她。“丫头,想知道那个人在哪儿吗?”啪,一沓纸扔在沐小溪面前。“签了这份协议,成为我的妻子,我便告诉你那个人在哪儿。”
  • 黑山老猪

    黑山老猪

    一觉醒来,朱大喜懵逼了!他发现自己魂穿了。看这五短三粗的胳膊腿,圆滚滚的肚皮,黑黝黝还粗壮挺拔的猪毛,再三确认的朱大喜认识到自己是真的穿越了。瞧这皮肤,瞧这样貌,他懵啊!他怎么会穿越成了一头猪!怎么可能呢?喂?他穿越成了一头黑山老母猪你信不信?该灰咯!这叫人情何以堪啊!
  • 他的高中为什么可以这么平淡

    他的高中为什么可以这么平淡

    嘛.远离人群,寻找平稳的生活,便是最棒的日常生活主义。其中的一些语气或者是话语都是人物性格体现的一种。看似简单,如果你的生活中说过同样或有感觉的人。一定能体会出其中的深意。嘛,最后不让大家伙看的这么阴郁吧。声明一下。我也是阿宅。大家可以把这小说当做日系轻小说读下去。
  • 逆天劫主

    逆天劫主

    亿万年前,宇宙主宰不惜毁灭肉身,使宇宙衍化成万千世界……亿万年后,一介凡人机缘巧合来到异界。这里崇拜武道,这里武者称雄,看人族弱冠少年,经过自己的努,,一步一步登上武道巅峰。
  • 夜深人不静

    夜深人不静

    每当夜幕降临,来自内心的思考,宇宙的重生,世界的变迁,飞哥的嫂子。。。每一章都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紧密。因为夜已深,人却不静
  • 西月第一笑妃

    西月第一笑妃

    这个皇帝有点搞笑,一会儿宠你宠上天,一会贬你贬下凡。阴晴不定,心中总是念着他的旧情人。那个庄主有点可爱,一会儿脸黑得像关公,一会儿害羞得像个雏。被宠了几个月,皇帝老儿的旧情人回来了,被甩了。一狠心,带领众妃逃出皇宫,找各自的良人去喽。哪知自己在外逍遥没多久,皇帝老儿就带领十万大军,猛追猛打,这下庄主不乐意了。后悔了吧?心痛了吧?再是皇帝老儿,照样不甩。
  • 佛度恒沙

    佛度恒沙

    论一位佛修者在异世修佛的修养。佛门宽大,可纳三千。一花世界,一叶菩提。
  • 天价婚宠:早安,老公大人

    天价婚宠:早安,老公大人

    某女自从榜上了某男这个粗壮而又强大的大腿之后,天天傲娇,撒泼,发脾气。败家,露脸,样样干!有人说:“亓少,你家那口子又出去败家了。”某男静静的合上报纸勾唇一笑道:“她现在在哪里?”“在演唱会和某明星亲密接触呢!”“好!”说完,亓瑾凉拿起手机吩咐道:“今天用十五辆豪华汽车把少夫人接回来!准备记者发布会,公布我们的关系!”当晚,某女就气冲冲地跑回来道:“亓瑾凉!你干什么!”“没干什么,只是最近钱多没处花了而已!”【文超宠的,求领养~】
  • 半龙芳华

    半龙芳华

    凡人之躯,真龙血脉,身为半龙孤女的芳华,从小就孤苦无依,生活艰苦。幸得十三岁的时候,被恩师云梦仙子出手相救脱离了苦海。重获自由新生的芳华,从此以后便义无反顾踏上了修仙路,她的命运也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