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66600000010

第10章 站在思想的高墙上(2)

小册子中罗文中尉的格言是:“我绝对不能临阵退缩,而应当继续努力,克服千难万险,不辱使命……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军人,天职是,不要问为什么,而是服从命令,然后去完成它。”

不奇怪它能和崇尚服从、忠诚的武士道精神在某些方面产生了共鸣。这种精神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提倡独立思考,强调通过绝对服从来达到自我实现。接着日本天皇下令:所有的日本政府官员、士兵乃至平民均须人手一册!

在罗文同志自由主义泛滥的故乡,很多总统也和那本小册子有不解之缘,据说布什政府办公室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被要求仔细阅读这本书,并且要在一张特定的纸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自从阿尔伯特·哈伯德发出“向安德鲁·罗文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那本叫做《把信送给加西亚》的小册子,被译成几乎所有的文字。

大概是考虑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能用不到五分钟将其读完这一现实,它们在设计上选用了精美漂亮的纸张和厚厚的封皮,以大大的字体和宽阔的行间距印刷,并配上插图以使其内容看上去更充实一点。

他们发行了数亿册,简直堪称热带雨林的克星。

中国也不例外,原来有一则新闻,说人家老美西点军校的学生都开始学雷锋了,让我们兴奋了好一阵子,后来证明是假新闻。不过现在,风水轮流转,咱们中国人倒实实在在把雷锋放在一边开始学习美国偶像罗文了。

所谓意识形态是指借助国家机器或者组织力量推行的严密而封闭的价值观系统。不仅一个国家有,在我看来企业也有它的意识形态,它一样希望自上而下灌输给成员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在这种意识形态环境下,罗文精神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含义,罗文同志的形象也被演绎得更加丰满。

一个罗文式的企业战士在理想中应该是这样的:

他不需要太聪明,从不考虑上级的命令合理不合理,他的信念是:老板永远是正确的。

他乐于接受任务,从来不问为什么?而且也不讨价还价提条件。

你不用为他的待遇问题操心,因为他的忠诚是无条件的。你不用考虑他的福利或者津贴,他一样死心塌地。他不会考虑跳槽,敌人把金山堆在他面前,他照样毫不动心。

你把任务交给他,就只管去睡大觉,不用监督,他绝不会偷懒,更不可能趁你不注意,挖你墙角。

他能够不顾一切去完成使命。就像一只寻回猎犬,会涉水、钻沟、披荆斩棘,最后吐着舌头、喘着粗气,把主人抛出的橡皮球给叼回来。

他不太会表达,尤其是不会给自己表功或者抱怨上级,如果顺利完成任务他会把成绩归功于老板的英明领导,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麻烦,他会躲到没人的地方刨个坑悄悄把自己埋了,绝不给老板增添麻烦。

他像个属于未来世界的完美机器人,人所具有的劣根性,他统统没有。他不会怨天尤人、斤斤计较,不会野心勃勃,沽名钓誉,不会计较个人得失和财富的多寡。

他永远忠诚、机智、认真负责、充满活力、坚持不懈和勤奋进取。

他是每个企业家的梦中情人,能给企业家带来业绩、成就和安全感。哪个老板假如能幸运地在麾下笼络这样的雇员,就算他自己再懒惰或者弱智,也会无比成功。

在各地的新华书店里,各种版本的印刷精美的罗文事迹学习材料被成堆地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在北京图书城里,《把信送给加西亚》和《十六大学习材料》放在一起,它们都是单位大量采购的对象。

平素锱铢必较的企业老总们非常愿意把发奖金的钱挤出来,给每个员工发一册《把信送给加西亚》作为精神食量,恨不得让他们一字不拉像背老三篇一样背下来,融入骨髓里。

今天,小布什们梦想着有人能把他的信送给在伊拉克或者北朝鲜的加西亚。中国的老板们也在一本正经地想把自己的伙计都培养成能给加西亚送信的人。世界各地的雇员和打工仔们在认真地或者煞有介事地刻苦学习罗文精神,指望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把自己修炼成一个特殊材料制成的、用罗文精神武装起来的企业战士。幻想有一天,老板拍拍自己的肩膀,一言不发,递上一封要交给王西亚、李西亚的信,于是挺起胸膛,无怨无悔地接受任务,在那一瞬间成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老板的人。

我们的罗文同志这一辈子本本分分,活得挺长,没发财也没当将军,现在像他这样勤奋踏实而且不想当将军的兵,对将军们来说实在太难得了,最好能大批量生产。

就这样,他阴错阳差的永垂不朽了,于是出版商和老板们有福了。

(2005年)

知识界怪现状:看谁的图腾伟大

我很喜欢人类学。不过后来发现,以西方知识为背景的人类学研究,其实也常常有掩盖不住的偏见。他们常常把观察东方社会的研究称为“人类学”,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比如中国、印尼,或者印第安人,还有亚马逊丛林里的食人族,都是被归为和他们不一样的很奇怪的存在。而他们研究西方自己的社会,通常就称作“社会学”。

人们常常会很敏锐地感知到别人对自己有“偏见”其实人们对自己的“偏见”只会更深,佛教中管这个叫“我执”,不过只有自省意志极强的人才能体会到而已。

所以,在我看来,最科学的研究,是能用人类学的态度,研究自己和自己熟悉的社会,这样既能够避免“我执”,又能避免信息不足。

现在的一些杰出的当代人类学者,本身有在西方受教育的背景,然后,又回到他最初成长熟悉的环境,比如,一个小山村里作研究。这样,他的观察既比完全不了解那个环境的纯粹“外国佬”要深入,又比从来没有出过门、对那种生活已经习以为常的人更加敏锐。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我的朋友也有很多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我看来,身上肩负着很崇高的使命,知识分子就应该像猫头鹰一样,在天黑的时候站在树上,睁大眼睛——它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不过最近的两次经历,让我发现也可以将知识分子群体拆开来看,把他们作为一个个部落里的原始人来观察。

一次是几个年轻学者,一开始讨论的大概是土地制度的问题,好像有不同观点。有一个一开始很平静的伙计到后来越说越激动,不过看得出来他是很真诚的,他是支持农村土地集体化的。我倒是很期望听到他有新颖的论据或者论证,不过他好像并没有说出让人觉得有说服力的东西。他会很冷不丁地来一句,你知道伯恩施坦吗?我说知道啊。老实说,相对于其他左派思想领袖,我对伯恩施坦还是有一些好感的。他接下来说了这么一句,伯恩施坦的原著你都读过么?我只好坦白,确实没有看过。我甚至一本都没有看过,只是在一些思想史的书中看过一些概括性简介而已。他脸上立刻流露出胜利的轻松,表现出不用再和我讨论的态度,直接起身就告辞了。我们其他几个人都面面相觑,心想我们讲一个土地集体化的问题,能把事实和逻辑是什么讲清楚就行了,不至于非得把伯恩施坦的原著都看过一遍才有资格张嘴讨论吧?

前些天又有一次,几个学界友人吃饭,席间有一个“坚定的自由主义者”,我们说到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提出一个观点:中国历史上的法家思想、儒家思想都是专制思想,尤其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专制思想的根源。我比较较真儿,谈了谈我的看法,认为从一些基本历史事实的考证来说,很难得出该结论说儒家站在专制的一边,尤其是在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专制王朝之前,儒家更是典型的封建体制而不是集权体制的维护者。封建和专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结果这个哥们突然冒出一句“我是波普尔的信奉者”。对波普尔我恰巧还算比较熟悉,但也在纳闷,波普尔和孔子有什么关系?正在我迟疑时,他骄傲地宣布,“我讲的东西和你不在一个层面,你讲的东西我根本听都不想听。”我还奇怪怎么“自由主义者”也有这么粗鲁的。他非常自豪,“我的性格和波普尔是一样的,我讲的东西你是理解不了的。”这一招最厉害,一千个知识分子心目中可以有一千个波普尔,除非能把波普尔本人拉到饭桌上来做裁判,看谁更理解他。如果一个人抢先一口咬定“你就是不理解波普尔!”也不讲出具体的道理,那你还真是无法辩解。

这绝不是两次孤立的经历,我在所谓“知识圈”旁观过很多类似的景象。比如北京的思想界有很多活跃的小圈子,在BBS、邮件讨论组里讨论各种问题。本来一个具体的问题,用事实加逻辑就可以讲清楚了,结果常常讨论到后来,一方就跳出来说“我是弗里德曼的信徒,弗里德曼的东西,你都看过么?”对方回击“我是凯恩斯的信徒,凯恩斯的东西你都读懂了么?”或者一方说“我是追随哈耶克的,哈耶克的书你都看过么?”对方回击“我是研究施密特的,你把施密特的东西看完了再开口说话吧。”讲到这里讨论已经没法进行了,双方都认为自己占据了理论的制高点,对方已经输了。

那些讲什么问题,不会自己用事实和逻辑来说话,要把施密特、波普尔、弗里德曼高高举起的当代知识分子,虽然穿着西装皮鞋,在我看来,何尝不像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就像原始人会把一些图腾的羽毛或者爪牙装饰在自己头上和胸前,这样就可以借到图腾的神力。他们的逻辑是一样的:我们的图腾是最牛的!这样我们的部落就是最牛的!这样我就是最牛的!哈哈,看谁敢来惹我。

更有某些学者擅长引用各种名人名言,但你却看不出他自己的论据和逻辑关系是什么。甚至写了几本书,你都读不出他的核心观点到底是什么。就像一只母鸡,把很多孔雀羽毛插在自己屁股上。而这一招在中国确实能把很多人吓一跳。

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们也是这样的,理论界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不过那时候还没有施密特、哈耶克这些名字,那时候的时髦是,谁说自己是马克思的信徒,是卢梭的信徒,或者杜威的追随者,把这些人的名字挂在嘴上,也是在人前觉得自己牛得不得了。我们的人性,最本质的密码其实几千年来都没有怎么变。即使觉得自己是最理性的知识分子,如果不能以极大的毅力来自省,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习性和原始人并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五四之后,还是年轻学生的殷海光问他的老师金岳霖,现在有这么多主义,都很热闹,每个主义都跟着一大帮人,哪个主义比较好?金岳霖说,那些热热闹闹,特别时髦的主义,都不见得能够持久。真正经过你自己的理性检验觉得是对的东西,才真正有价值。

(2010年)

养个王室挺好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什么好玩的东西都有,比如大熊猫,比如朱鹮,还有丹顶鹤、金丝猴,随便亮出一样宝贝都能让全世界开眼。很多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就不那么幸运,没什么好玩的,几乎唯一能拿出来显摆显摆的物种,就是他们的王室。中国反封建差不多反了有100年了,相比而言,欧洲老百姓的封建思想其实比中国人强多了,哪个国家革命不彻底,谁还有王室,国民感觉好像都倍儿有面子。

我去过包括英国在内的几个欧洲国家,发现他们但凡有王室的,都当大熊猫对待。比如白金汉宫虽说也是“日不落帝国”的基业,房子盖得也还算俏丽,但若说规格建制的辉煌庄严,比我们的紫禁城要差得远。不过倒也是游人如织,若说有什么好看的,对绝大多数游人来说,大概就是看看皇宫卫队的换岗仪式。所谓“皇家卫队”热闹倒是很热闹,但其实也很山寨。

我仔细观察过,今天英国王室的御前侍卫们的穿着,还是当年“龙虾兵”的红制服,戴着假熊皮的帽子,穿得倒挺像那么回事,而可笑的是,他们连步子都走不齐,我们随便哪个县武警中队的战士,拉出来都可以给他们当教练。而且人长得也不整齐,高矮胖瘦都有,显然没挑选过。大概满清末年的八旗兵就是这个军容状态,纸糊的架势,马也骑不稳,弓也拉不开。我看的那次白金汉宫换岗,队伍前面还牵着条狗,据说是他们团的吉祥物,那狗也不是什么哮天犬的品种,就是个苏格兰癞皮狗,而且很不给力。那天不知是不是围观队伍里谁手上拿着热狗的香气吸引了它,那畜生挪不动步子,不往前走,挣巴着拼命想往人群中窜。那个带头的干部硬是扯着绳子拉,把那个畜生给拖着往前走了十几米还伸着舌头,一步一回头的。我还看过丹麦、挪威的王室卫队,更是不成体统,甚至我还见到队伍里男女混杂,花木兰不在少数,非常不严肃。

可就这么点儿糊弄人的把戏,天天搞,游客还百看不厌。那些老外其实也跟乡下人差不多,挺没见识的,有人都带铺盖卷来,一大早就等着,一看王室卫队出来,激动得大呼小叫的,看卫队走到哪里了,撒丫子就追。那劲头比我们中国老百姓排队买盐还大,个个拔长了脖子,好像漏看了一眼就亏了几万英镑一样。

假如赶上王室成员哪天兴致好,出来露了一脸,那人群都要疯了。让我想起来,我小时候逛动物园,看到一些大人拼命拍巴掌,吹口哨,想让那些懒洋洋的孔雀开一下屏,或者老虎伸个懒腰的情形。而且围绕王室成员带动了一系列下游产业,旅游就不要说了,满街的旅游纪念品都是有皇家标记的。要说那些欧洲的公主王妃什么的,要我看也真算不上是国色,比林志玲差远了。有的王子,年纪轻轻头都秃了,虽然也能找匹白马骑骑,那气质也就和赵本山差不多。不过人家老百姓就认这个,把头像都印在盘子上,折成人民币卖大几十块一个。估计很多义乌的小商品加工企业也从中受益了。还带动了媒体产业,很多欧洲的媒体,国家太平惯了,如果不是靠王室经常出个绯闻什么的,都不知道该报道什么。王室有点儿结巴之类的小毛病就如获至宝,演绎演绎,拍个片子,还能得奥斯卡奖。

这几天英国老佛爷给她大皇孙结婚办酒,其实那规格和我们一个村支部书记办喜事也差不多,无非是摆摆流水席,把沾亲带故的再加上七里八乡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请上,大家喝喝酒,划划拳,说点儿吉利话,闹闹洞房,再每人随上个份子。另外以接新娘子的名义,排上一溜好车,把聘礼嫁妆什么的都贴上红纸抬出来,好显摆一下家族的气派。这都是人之常情。

结果这喜事把全世界的人都给弄激动了,围观的热情赶上奥运会了,而且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都喜气洋洋的,好像人人都进了一趟洞房一样,据说一下子把经济景气指数都提升了。如此看来,这王室给国家带来的效益,简直比大熊猫还好。

(2011年)

皮诺曹的故事在传达什么?

同类推荐
  • 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

    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

    本书是陈祖芬的中国故事中的《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分册。书中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收录了陈祖芬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亲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书中除收录了文字作品外,还配有大量生动风趣插图,画面简洁,寓意深刻。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理论性、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它不仅适合小朋友的阅读,同时对成年人来说也颇值得一读。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红烛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红烛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作者包括鲁迅、朱自清等作家,丛书包括:茶杯里的风波、沉郁的梅冷城、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回梦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生命、丰收、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荷塘月色、红烛、狂人日记、等文章。
  • 艺林散叶

    艺林散叶

    本书是《艺林散叶》《艺林散叶续编》两本书的合集修订版,把原来条目式的内容进行整理,将同一人同一事的内容整理在一起,方便读者阅览。《艺林散叶》是郑逸梅先生写人物逸闻趣事的文集,涉及多个领域、多个人物,文字短小精悍,见解独特精到,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颇有雅趣。作者对于当时人物掌故的高度熟悉使这本书中的人事可信可观。本书将这些芜杂繁琐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和史料价值,也便于读者查阅,在清晰的条理中获得更好的阅读感受。
  • 白渔的诗

    白渔的诗

    白渔的诗不太讲究诗节的规律排列,不太讲究诗行的对称照应,不太讲究诗句的整齐方正,不太讲究节奏的参差有致,所有的诗情诗意,都追求自然流淌。诗人在艺术追求方面只讲究一点,就是韵律。
  • 我走我在

    我走我在

    《我走我在》是葛水平的散文集。生活无所谓新旧,只是一种流动,一种景致,被看到了,就要穷尽这些感受,揭发出其中深入到今天乃至今后时代的那些有生命力的东西。《我走我在》由河的消失、村庄的消失,联想到民俗、民风及古老手艺、器物的失传,在感受着沁河的历史、感悟着沁河流域文化的同时,记录了地理与人文相互激荡中沁河充满地域特色的文明,深入思考了生态环境、区域文化、民俗礼仪等社会问题。
热门推荐
  • TFBOYS你是我唯一

    TFBOYS你是我唯一

    看看就知道了,有建议或意见要提出来哟~写得不好,表打我
  • 翻身才女

    翻身才女

    一个小女孩,往返于星际与地球间。从一文不名到名扬天下。
  • 万族之盟

    万族之盟

    超凡智械与修真文明并存的世界中。方今明带着许愿系统金手指穿越而来。如意如意,随我心意,快快显灵!许下第一个愿望,天降横财,一夜暴富。许下第二个愿望,融合九头龙血脉,成为横扫擂台的人形暴龙。许下第三个愿望………在这六道崩坏、万族争霸的乱世。方今明依靠许愿系统,横行诸天,一步步踏上万族之巅!————————————本书又名《我真没想杀妻证道啊》、《变成九头龙是什么体验》、《我的一天有24小时》、《诡*之主(西大陆篇)》,副业码字摸鱼,主业专注书名碰瓷。
  • 愚者恋

    愚者恋

    讲述了一位作家老师与主播学生的生死恋情。
  • 余生多多来爱你

    余生多多来爱你

    原以为是到了生命的尽头,这辈子也只是这样了。没想到,上天让她遇到了他,从此后,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得之所幸,失之我命。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后,你的眼,你的鼻,你的嘴,你的脸,你的一切,在我脑海里再也割舍不掉。全文很短,有点小虐,但很温馨,希望大家品读后多多提意见。已经完结,放心阅读。
  • 不甘平庸只为见君

    不甘平庸只为见君

    每个人心中都有份执念,有份坚守,有颗追寻梦想的心。而她因为这一份执念,竟踏进了一个不见光明的深渊......
  • 流年花开花落

    流年花开花落

    青春,我们只是路过,青春就好比一本书,我们曾静努力过,奋斗过,绝望过,痛苦过,来认真读这本书,可是我们怎么也读不懂,甚至想合上这本书,但往往只是想想,直到很久以后我们才理解,其实当我们翻开书的时候,就注定没有了合上这本书的权利,我们只能认真的去阅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火场日记

    火场日记

    火场之上,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说不尽也道不完。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这么一群人在负重前行,在默默地为国家和人民坚守着,哪里有火灾哪里就有他们身影,他们刀山敢上、火海敢闯,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着……。
  • 忠于老板忠于自己

    忠于老板忠于自己

    纵览现在的图书市场,成功学的书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什么心态决定命运,性格决定命运,观念决定命运,甚至细节也可以决定命运。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为了宏扬人的主体性,摒弃人的惰性、依赖性,突出强调人的主体性的某个要素、环节是必要的,而且这些环节和要素也确实是人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并不等于这些要素和环节就能决定人的命运。能决定人的命运的,只能是人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