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71600000012

第12章 朱熹的义理史学(3)

《史记》、《汉书》、《唐鉴》、《古史》在义理上也各有不足。“如迁、固之史,大概只是计较利害。范晔更低,只主张做贼底”,“范淳夫(《唐鉴》)论治道处极善,到说义理处,却有未精”,“《古史》中论黄帝、尧、舜、禹、益、子路、管仲、曾子、子思、孟子、老聃之属,皆不中理”。反之,如吕祖谦的《大事记》虽然未能完成,但因为富含“义理”,所以“有益于学者,有补于世教”。

(第四节)观史求理的史书功用

从先秦开始,中国的史学着作层出不穷,由此也引出了对史书功用的探讨。司马迁曾指出“(《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是“礼义之大宗”,读之能够“上明三王之道,下辩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袁宏说自己的《后汉纪》可以“通古今而笃明教”,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哪么朱熹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在我们对之分析前,先来看他一段论学习的话:

古之圣人作为六经,以教后世。《易》以通幽明之故,《书》以纪政事之实,《诗》以导情性之正,《春秋》以示法戒之严,《礼》以正行,《乐》以和心。其于义理之精微,古今之得失,所以该贯发挥,究竟穷极,可谓盛矣。而总其书,不过数十卷,盖其简易精约又如此。自汉以来,儒者相与尊守而诵习之,传相受授,各有家法,然后训传之书始出。至于有国家者,历年行事之迹,又皆各有史官之记,于是文字之传益广。若乃世之贤人君子,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以至见闻感触,有接于外而动乎中,则又或颇论着其说,以成一家之言。而简册所载,匣椟所藏,始不胜其多矣。然学者不欲求道则已,诚欲求之,是岂可以舍此而不观也哉……呜呼,读圣贤之言而不通于心,不有于身,犹不免为书肆,况其所读,又非圣贤之书哉!以此道人,乃欲望其教化行而风俗美,其亦难矣。

这段话表达了几层意思。第一,朱熹总结了六经各自的特点,认为其共同的宗旨是穷极义理,昭示古今;第二,朱熹指出学习时要经史并重,读经以明天理,观史以察时变;第三,朱熹说明读圣贤书的目的是要“通心”,并成为身心修养的指导,不要变作一个“书肆”。总之,朱熹通过这段话明确指出,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挖掘书中的“义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行教化,美风俗。所以,读书为学,本以治心“的学习方式才是所谓的”儒者之学,“而”欲通道,则舍儒者之学不可。“因此,他对秦汉之后儒生们的读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他们读书不是为了”明义,“属于”荒诞之举,“然自秦汉以来,士之所求乎书者,类以记诵剽掠为功,而不及乎穷理修身之要,其过之者则遂绝学捐书,而相与驰骛乎荒虚浮诞之域,盖二者之弊不同,而于古人之意则胥失之矣。呜呼,道之所以不明不行,其不以此与”?

从朱熹“论学”中可以看出,他认为读书就是要体认天理,这也是他认可的的史书功用:

昔时读史者,不过记其事实,摭其词采,以供文字之用而已。近世学者颇知其陋,则变其法,务以考其形势之利害、事情之得失,而尤喜称史迁之书,讲说推尊,几以为贤于夫子,宁舍《论》、《孟》之属而读其书。然尝闻其说之一二,不过只是战国以下见识,其正当处,不过知尊孔氏,而亦徒见其表,悦其外之文而已。其曰折衷于夫子者,实未知所折衷也。后之为史者又不及此,以故读史之士多是意思粗浅,于义理之精微多不能识,而堕于世俗寻常之见,以为虽古圣贤亦不过审于利害之算而已。唯苏黄门作《古史序》,篇首便言古之圣人其必为善,如火之必热,水之必寒;不为不善,如驺虞之不杀,窃脂之不谷,于义理大纲领处见得极分明,提得极亲切……其论史迁之失两句,亦切中其膏盲,不知近日推尊《史记》者,曾为略分解否耳。

从上不难看出,朱熹认为,读史书的目的是要“识义理”,秦汉后的史书之所以每况愈下,就在于背离了这个宗旨,而且如果阅读史书不究“义理之归”而驰心于功利,则丝毫无助于道德的完善,只能是“身心放纵,念虑粗浅,于自己分上无毫发得力处”。他反对浙东史学和永康学派,就是吕祖谦、陈亮等人在教授历史时,不从“义理”着手而只是提倡功利和霸道。“比见浙间朋友,或自谓能通《左传》,或自谓能通《史记》,将孔子置在一壁,却将左氏、司马迁驳杂之文钻研推尊,谓这个是盛衰之由,这个是成败之端”,“伯恭无恙时爱说史学,身后为后生辈糊涂说出一般恶口小家议论,贱王尊霸,谋利计功,更不可听”。

读史书、识天理是朱熹义理史学中的一个具体观点,但在实际中要做到,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史书有一个天然的“缺陷”,书中所载基本都属于“外王”之事,如果让一些心志未定的后生小子冒然观史,极有可能使他们驰心于外,流于功利之学。朱熹也考虑到了这点,所以指出士子们先要“主敬立志”,即先要明白读史的目的何在,使他们“乃有可据之地”,然后再付诸实践,并最终达到“身心合一”、“理性合一”。显然,经书在这方面的作用是高于史书的,因为经中所载都是大道和天理:

六经是三代以上之书,曾经圣人手,全是天理,三代以下文字有得失,然而天理却在这边自若也。

上古未有文字之时,学者固无书可读,而中人以上,固有不得读书而自得者。但自圣贤有作,则道之载于经详矣。虽孔子之圣,不能离是以为学也。

既然孔子都需要学习经书来体认天道,常人就更要对五经加以重视了,只有这样才可以“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

也因之,朱熹一再强调要先读经书,后读史书。“读书须是以经为本,而后读史”,“某自十五六时至二十岁,史书都不要看,但觉得闲是闲非没要紧,不难理会。大率才看得此等文字有味,毕竟粗心了”。他还以池塘水的比喻来说明“先经后史”的重要性:

今人读书未多,义理未至融会处,若便去看史书,考古今治乱,理会制度典章,譬如作陂塘以灌田,须是陂塘中水已满,然后决之,则可以流注滋殖田中禾稼。若是陂塘中水方有一勺之多,遽决之以溉田,则非徒无益于田,而一勺之水亦复无有矣。读书既多,义理已融会,胸中尺度一一已分明,而不看史书,考治乱,理会制度典章,则是犹陂塘之水已满,而不决以溉田。若是读书未多,义理未有融会处,而汲汲焉以看史为先务,是犹决陂塘一勺之水以溉田也,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朱熹指出,饱读经书就像是注满水的池塘,池塘多水能够充分灌溉庄稼,同样,熟悉经书亦可应付任何事物,而如果先读史书后读经书,就如同池塘中只存贮了一勺水,用于当世之时,不但无益反而可能“涸而立待”。因此要严守先经后史的为学之序,其序不可乱也。“为此,他极力抨击那些重视史书而轻视经学的学者,如陈亮:陈同甫学已行到江西,浙人信向已多。家家谈王伯,不说萧何张良,只说王猛;不说孔孟,只说文中子。可畏,可畏!”对吕祖谦及浙东学术也颇有意见,伯恭于史分外仔细,于经却不甚理会,婺州士友只流从祖宗故事与史传一边去。其驰外之失,不知病在不曾于《论语》上加工。“当有学生询问有关《左传》数事时,他直言这都是”不紧要者,“问之无益。同时还严厉地指出,如果读书一味醉心于”废经而治史,略王道而尊霸术,极论古今兴亡之变,而不察此心存亡之端,还不如不读书。

胡氏父子主张“经史结合”,其作用在于使经书有据,史书有义,但也内含着“经史等同”的危险,从而削弱“六经”的地位。朱熹也表示,经书、史书都是不可或缺的为学工具,于是考之以六经之文,鉴之以历代之迹,会之于心,以应当世无穷之变。“但是,因为观看史书的目的在于体认义理,而史书又无法直接提供,所以只有通过”先经后史“的读书顺序实现此目标,经重于史”的观念因而进一步加强。需要指出的是,朱熹的“先经后史”不可武断地推演成“重经轻史”,否则就无法解释他在经、史两个领域都有卓越贡献的事实了。

(第五节)小结

朱熹是中国经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也是两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但是长期以来,对朱熹史学的研究异常薄弱。原因之一恐怕在于当时史学大家颇多,朱熹未免“相形见绌”。通过以上四点分析,可以充分证明朱熹极为丰富的历史思想和史学思想。当然,朱熹的史学也是围绕其理学展开的,无论是他的历史阐释还是史学评述都是为了证明“天理”的存在和流行。下面对朱熹义理史学做一整体性的评述。

首先,朱熹释“理”体现于他的历史循环论中。如前所述,循环的观念在先秦已经出现,秦汉时期成为历史哲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宋代《易》学的发达更深化了历史循环思想;同时,中国历史发展到宋代,跨越了近两千年的时间,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可以使宋代史学家有充分的条件去思考历史的过程,从中总结规律,恰恰这一时段的演变又印证了“历史是循环”的见解,所以朱熹始终不渝的坚持这一论调,并将之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以现代人的观点看,历史循环论自然是非科学的理论,也带有在历史面前无可奈何的悲观心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宿命论”。当此认识伴随着朱熹学说的官学化和科举化而从上层渗透到下层,转换成“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小传统”时,漠视政治就成为一种必然。因为在历史循环这个“天理”面前,谁都无法逃脱当然之则,哪个人当君主,哪个王朝覆灭,都是天命使然,个体只有顺从。这种状况无形中制约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集体无意识”。但是,细观朱熹的历史循环论,又不完全是这样,他虽也承认王朝盛衰是天理的表现,但并没有一味的被动服从,而是肯定了人事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他一再指出君主修德的重要性,一再强调人君心术对政治的影响,一再表明德政可以使王朝更具有生命力,一再告诫当政者要警惕天象示警,都是从“天命无常、惟德是否”的理论出发,肯定人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更是从历史层面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一种新的诠释。在此意义下,包括朱熹在内的南宋义理史家对个体的重视程度实质远过于前朝。

其次,德是朱熹义理史学的核心之一。所以他在审视历史人物时,多以“德”来衡量。“德”的核心无疑就是“气节”,因此,那些能够展示“气节”的事和人往往会得到朱熹的高度赞扬。而且此“义”随着义理史学的普世化和通俗化,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广泛传播,逐渐为民众所认同。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乃至近现代不断涌现坚持民族气节、力抗侵略势力的英雄人物,不能不考虑义理史学“重德”观念的影响。同时,德“还包括有”公私“的内容。以此观照历史,完全抛开了历史的表层,深入到历史深处去获取潜藏的意义,大大提升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程度,这也是朱熹”义理史学“中最富思辨性的内容。其弊在于,过于苛刻的议论,使人无法客观了解历史人物的业绩,外王”在“义理”的掩罩下更显轻微,这势必会导致士人们过分醉心于精神上的圆满而弃置功利事业。明末的士人大多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可说是真实的写照,近代中国的落后也不无“以德论史”负面因素的影响。

最后,由于朱熹将历史归结为“天理流行”,着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每一个历史事件来彰显“天理”的永恒,并加强士子崇理、识理、明理的志向。所以无论是史书评价还是史书阅读都是围绕其展开。同时,朱熹极力宣扬“经先史后”,其用意也在于展示经书中蕴含的“义理”。从史学发展的角度看,朱熹此举可以使史家更深入地挖掘历史的内涵,不再单纯的就事论事。但是,也因此使得传统史学中的“资治借鉴”功能退居于次要地位,史书中本来警醒君主的功用也随即减弱乃至消失。而因为“尊君敬主、纲常礼教”又是天理的主要涵义,故“义理史学”转而成为鼓吹君主至上的有力武器,宋代以后的皇帝正是读出了其中的“妙处”,故而力捧以《资治通鉴纲目》为标志的义理史学着作,并积极鼓励续写。所以,在元、明、清三朝,一方面是皇家修史沦为纯粹记录各皇朝存在的载体,一方面是义理史着上升为皇帝御用的统治工具。

总之,朱熹的史学以明理为旨归,以道德为核心,以经史为文本,构建了一套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目的明确的义理史学体系,极大影响了中国史学的发展和变化。

同类推荐
  • 谁主江山

    谁主江山

    灯烬棋未收,江山风雪骤。耻辱宏图,阴谋亲情,家恨,国恨。被皇帝厌弃的皇子谋夺江山,是非成败,且待后人评说。
  • 叶落知秋意

    叶落知秋意

    因为一本宗谱,使得一名刚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穿越回到了春秋吴国,自己反而到成为了王孙,既来之则安之,好好扮演一个王孙的职责,只想让自己过得更好
  • 大唐好丈夫

    大唐好丈夫

    一个现代的平面设计师,穿越到了大唐并且娶到了身份最为高贵的五姓七望中清河崔氏的女儿。家族的期望、环境的压力、时代背景的滚滚洪流,如何才能在改朝换代的背景下平平安安的渡过自己平凡而又精彩的一生呢。
  • 霸天战王

    霸天战王

    阴差阳错,铸就无敌金身!踏足故都,开始复仇之路!纵身花丛,始建后宫之路!跨马执枪,开创盛世皇朝!且看一个私生子的废柴逆袭之路!他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有一具金刚不坏的肉体和一身使不完的力气。管你得道真仙还是无敌战神,板砖闷棍二挑一管你道教圣女还是帝国公主,乖乖入我后宫
  • 陛下的CEO

    陛下的CEO

    皇帝这份职业,看着光芒万丈光鲜亮丽,其实真正的苦逼情节只有皇帝自己心里明白。如果不想被谋害,得有大侠的神功,戏精的演技,影帝的天赋,龙套的专业,导演的套路,三苏的文采,政客的口才,博士的文凭,书圣的丹青,大海的谋略,狐狸的狡诈,苍狼的肝肺,夜空的黑心,最好还要有本致胜宝典《厚黑学》压手,更重要的是得会甩锅,但这不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得有人接锅。所以皇帝当的好不好,舒不舒心,轻不轻松,伟不伟大,全靠甩锅手艺甩的好。这本书讲的正是一位精于甩锅之道的皇帝,与一个现代穿越者接锅侠,一起打土豪,斗地主,赚大钱,薅羊毛的故事。(本书全架空,纯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偶然,如有错谬,请多包涵)
热门推荐
  • 成功学全书(励志大师传世经典)

    成功学全书(励志大师传世经典)

    本套丛书汇集了世界近400年来最伟大的经典巨著,包括了拿破仑·希尔、戴尔·卡耐基、巴尔塔沙葛拉西安、奥里森马登等励志大师的不朽著作。《成功学全书》是其中的一册。这些作品无数次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在全世界为广大读者所拜读,影响和改变了亿万人的命运,被公认为全世界副韦大的、最激动人心的励志经典。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美世倾城

    美世倾城

    一个城市女孩穿越时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与当时的人发生的爱情故事
  • 重生豪门,战少乖乖躺下

    重生豪门,战少乖乖躺下

    姐重生,就是回来复仇的!上一世憋屈在心里的恨,这一世通通还回去。斗姐,斗父,斗渣男!发家,致富,撩战少,这辈子,我要任性而活……
  • 三个哥哥是大佬

    三个哥哥是大佬

    叶初妤天生八字轻,意外出了车祸后成了一个植物人。机缘巧合之下成了阴间使者,需要完成指定任务就能回到原来的身体里。却不想惹上了京都太子爷,这个甩也甩不掉的大麻烦。
  • 爱情向左,婚姻向右

    爱情向左,婚姻向右

    "未婚夫和闺蜜合谋将我送给陌生男人,为了报复,我成他的专属女佣。白天,我是阳光干练的总裁秘书;夜晚,我是妖娆放荡的暖床工具。我以为,我和厉卓霆的关系仅止于此,未曾想,一场阴谋将我们推到万劫不复之境。他说:“夏末,我恨,恨你的狠心,恨你的无情,恨你对所有人宽容,唯独对我残忍。”可是亲爱的,如果不爱,怎会有恨?既然深爱,为何从来不说爱?"
  • 此岸@彼岸——一个校长创办新学校的心路历程

    此岸@彼岸——一个校长创办新学校的心路历程

    本书是作者筹备东湖小学开始,以学校建设为主线,记录关于学校管理、教师成长、家校联系等各方面的内容。本书内容为前两年的记录。
  • 甜甜蜜蜜的恋爱呀

    甜甜蜜蜜的恋爱呀

    纵使世界灭亡,宇宙爆炸,我也要和你相遇,当然我更希望这个世界能一直好好的,因为这样才能和你一起过日子。一个讨厌夏天的原因。袁晗静:“我好热,你离我远点。”禾燃当做没听见,继续抱着她。袁晗静推了推他,见没反应:“禾燃,我真的很热,快松开我。”禾燃嘟了嘟嘴:“讨厌。”袁晗静挑眉:“恩?讨厌什么。”禾燃撇撇嘴:“讨厌夏天,它阻止了你亲近我。”袁晗静:“……”其实世界的黑暗,远不止我们所知道的,心存希寄才能使未来更加美好。
  • 末世之植物共和国

    末世之植物共和国

    简介:善良之神与邪恶之神各自变出一幅图景,一幅图景中,人们互帮互助、友爱善良;而另一幅图景中,人们狡诈邪恶、冷酷残忍,别人越是痛苦,自己越是开心,人们以别人的痛苦为食粮。善良与邪恶之神待瘦老鼠看完自己变出的一幅图景后,可怜吧吧的看着瘦老鼠,眼中都显示出“别人都是胡说八道,应该相信我,接替我神位”的信息。瘦老鼠看着俩个可怜的老头,偷偷摸摸的从他们手中接过一道令牌,待善良与邪恶俩个老头走远了之后,又从怀中掏出了一道令牌。瘦老鼠看着代表“善良”“邪恶”“自私”三道令牌,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 年月日

    年月日

    陈奕焕“你喜欢他吗?”梁诗意“喜欢啊”‘“干嘛不追啊”“想追就能追的话,还会有人失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