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71600000010

第10章 朱熹的义理史学(1)

(第一节)以理为本的历史观念

清人全祖望曾这样评价朱熹,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综罗百代”四个字非常明晰地概括出朱熹在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当然,朱熹的“贡献”不仅仅是在理学领域,在史学、经学、文学等领域也有突出的成就。或许可以这样讲,在中国历史的中古时段,朱熹就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后改仲晦、晦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祖籍徽州婺源。他出生、成长以及成年后的主要学术活动都是在福建,所以他的学派又被称为“闽学”,或称“考亭学派”。朱熹的学术深受其父朱松的影响。朱松(1097年-1143年),字乔年,号韦斋,历任建州政和县尉、南剑州尤溪县尉、秘书省校书郎、着作佐郎、尚书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参加过神宗正史与哲徽两朝实录的编修,后因反对与金人议和,触怒秦桧,辞官不做。其学源于二程的得意弟子杨时,慕为贾谊、陆贽之学久之,又从龟山杨氏门人问道授业,践修愈笃。“朱松对史学也十分重视,朱熹回忆说:熹之先君子好左氏书,每夕读之,必尽一卷乃就寝,故熹自幼未受学时已耳熟焉”。这对于朱熹以后的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朱松辞世时留下遗嘱,让朱熹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即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求道问学。刘致中,名勉之,是二程门生杨时的弟子,专攻二程理学。因所居之处有白水,故有“白水先生”之称。他与朱熹关系特别密切,视朱熹如子侄,还把女儿嫁给他。刘彦冲,名子翚,号病翁,隐居屏山下,有“屏山先生”之称,他对朱熹的教导在于儒佛一致论。胡原仲,名宪,因居籍溪旁,故被称为“籍溪先生”,他是朱熹师事时间最长的老师,达十余年之久。朱熹在24岁时,又拜于李侗的门下,正式成为洛学的第四代传人。朱熹在求学的过程中,不仅仔细聆听诸先生的教诲,还与同时代的许多学者广泛切磋,如张栻、吕祖谦、陆九渊兄弟、陈亮等人,这也是其学术成就能够高出别人的原因之一。

朱熹虽然学识渊博,成就卓着,但在仕途上却并不顺畅。他在19岁就已经进士及第,但是登第50年,任地方官仅9年,立朝才46日。或许正因为如此,朱熹才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教徒授学,着书立说。

朱熹的史学着作很多,包括《资治通鉴纲目》59卷、《伊洛渊源录》14卷、《八朝名臣言行录》24卷、《曾子固年谱》1卷等书。他是中国史学史上“纲目体”史书的开创者。同时,朱熹在吸收包括三胡在内的前辈史家学说的基础上,将理学中的核心观念融入史着和史论中,使南宋的义理史学达到了顶峰。

历史循环论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历史哲学观念,它起源于战国时期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在其基础上,《吕氏春秋》结合阴阳理论,构建了一个贯穿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历史循环思想体系。西汉时,今文学家进一步发挥“五德终始”说,并以之来解释秦亡汉兴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其中董仲舒提出的“三统三正”理论最有代表性。到了北宋时期,旧有的历史循环论获得了新的内涵。其中程灏、程颐兄弟以“天理”作为历史的本体,使之获得了更富思辨性的终极依据。胡安国父子也都对之予以了一定程度的关注,特别是胡寅,用“天数”观念较为系统地说明了自己的历史观,但总体来看,无论是二程还是胡宏、胡寅,在对“天理”的认识上还处于较浅的层次。而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天理不仅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还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朱熹首先肯定了“理”是历史的本体,他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而且此理”自是亘古亘今,常在不灭之物,虽千五百年被人做坏,终殄灭他不得耳。“同时,为了使历史之”理“不流于如佛道一样的玄虚境地,朱熹又借用了张载的”气学“学说对”理“的内容加以完善。他指出,一切事、物、器都是由理和气共同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则,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这样就使得现实世界成为了形式(理)和质料(气)的统一体。通观朱熹理气之说,他一方面指出理要借助气产生万物,并要借助气来运动,所以气的运动形式也就是理的运动形式;一方面说明理是万物的根本,决定着它们的发展变化,所以万物要遵循理的运动轨迹。这样,天理的循环和人类历史的循环就被逻辑地统一起来。

朱熹不仅创造了“理气论”作为历史循环的本体论依据,还通过“有对说”进一步说明历史循环的思想基础。先秦的《易经》中已经有明显的辩证观点,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中也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内容。到了宋朝,王安石的“耦中有耦”,二程的“万物有对”,胡寅的“盛衰相继”也都是辩证思想的具体表述。朱熹在吸收这些先哲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下之物未尝无对”的命题。他认为:天下之物,未尝无对。有阴便有阳,有仁便有义,有善便有恶,有语便有默,有动便有静,“东西、上下、寒暑、昼夜、生死,皆是相反而相对,天地间物,未尝无对者”。而且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失一方,则另一方不能独存,“如天之生物不能独阴,必有阳;不能独阳,必有阴,皆是对”。他还指出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正蒙》云:阴阳之气,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絪緼相糅,相兼相制,欲一之不能盖谓是也。既然天下万事万物都是无单有双,无独有偶,人类社会当然也不能例外,所以兴衰成败的相继不绝也就顺理成章了。

朱熹还通过“感应”原理说明了历史运动变化的必然性:

凡在天地间,无非感应之理,造化与人事皆是……凡一死一生,一出一入,一往一来,一语一默,皆是感应。中人之情,半善半恶,有善则有恶。古今天下,一盛必有一衰。圣人在上,兢兢业业,必日保治,及到衰废,自是整顿不起,终不成一向如此,必有兴起时节。唐贞观之治,可谓甚盛,至中间武后出来作坏一番,自恁地塌塌底去。至五代,衰微极矣!

一往一来,感应之常理也,自然如此。

盖阴阳之变化,万物之生成,情伪之相通,事为之终始,一为感,则一为应,循环相代,所以不已也。

天人感应之说,起源于《尚书·洪范》。《洪范》中说: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晰,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指君主的政策措施能够影响天气的变化。到了《春秋公羊传》中,将灾异与人事相联系的内容更为丰富。据统计,《春秋公羊传》有16次明文指出:此何以书?记灾也。“32次点明:此何以书?记异也。”总共48次的“灾异”都被与人事相联系。如“大雩。大雩者何?旱祭也。然则何以不言旱?言雩则旱见;言旱则雩不见。何以书?记灾也。”何休在注解中说:旱者,政教不施之应。先是桓公无王行,比为天子所聘,得志益骄,去国远狩,大城祝丘,故致此旱。“按何休之解,旱灾乃政教不施之应。对天人感应学说进行系统论述的是西汉的董仲舒。他在应对汉武帝之策时说: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在董仲舒思想中,天人感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就是灾异谴告说。他认为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所谓“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天子违背了天意,不行仁义,天就出现灾异,进行谴责。若“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一是“人副天数”说,认为人是天的副本,人的形体和精神都来源于天。如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人感应”说主要是来限制君权,但同时也给君父的尊位及其统治找到了理论根据。显然,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理论在于政治劝诫,而朱熹是用它来说明社会历史循环的原因。

朱熹历史循环思想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为宏观层面,一为微观层面。从宏观层面讲,人类历史的变化是按照元、会、运、世的次序周而复始的。1元等于12会,1会等于30运,1运等于12世,1世等于30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由12会,360运,4320世,共129600年构成一个循环过程,此即为1元。前1元和后1元相互衔接,就成为一个历史周期,循环往复,连续不停。朱熹还详细概括出了每1会时历史的具体状况,如第1会,第2会时,尚未生人、物,想得地也未硬在。第3会谓之开物,人、物方生,此时属寅,到得戌时,谓之闭物,乃人消物尽之时也。1会等于18000年,这也就是说在宇宙开始的21600年时,这时还没有人和物;第3会时,即经过了3万多年,才出现了人、物,人们称此为开物时期。如果说第1会为子,第2会为丑,开物的第3会为寅,经过卯会、辰会、巳会、午会、未会、申会、酉会到戌会,即86400年为闭物时期,这时人、物消尽,直到亥会。至此,1元结束,到得1元尽时,天地又是一番开辟,“人类社会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发展演变的。显然,这是借用了北宋邵雍《皇极经世》中的历史循环内容。从微观层面看,朱熹将人类历史的发展概括为”一治必又一乱,一乱必又一治“的循环往复运动。也就是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治乱相继,盛衰更迭的一个过程,所谓”治久必乱,乱久必治,天下无久而不变之理。“从古至今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点,”国家气数盛衰亦恁地。尧到70载时,也自衰了,便所以求得一个舜,分付于他,又自重新转过。若一向做去,到死后也衰了。文武恁地,到成康也恁地持盈守成。到这处极了,所以昭王便一向衰扶不起。汉至宣帝以后,便一向衰。直至光武,又只得一二世,便一向扶不起,国统屡绝,汉兴之初,人未甚繁,气象刬地较好。到武帝极盛时,便有衰底意思,前汉如此之盛,至光武再兴,亦只得三四分,后来一切扶不起,乱极必治,天道循环,自是如此。如五胡乱华,以至于隋,乱之极,必有唐太宗者出,又如五季必生太祖。若不如此,便无天道了。

总之,朱熹将理气论、有对论、感应论、元会运世论结合在一起,构筑了一个逻辑严密的历史循环思想体系。而且,该理论既以形而上的“天理”为核心,又将历史发展的经验贯穿于其中,大大深化了宋代学者的历史思维深度,也使其具有了相当明显的“义理”特色。

但同时应当看到,朱熹所主张的历史循环并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要根据形势有所因革损益,比如封建井田制度。前已指出,胡安国父子非常赞成通过恢复封建井田制度重振宋朝国威,而在朱熹看来,这种建议实属荒诞。因为周初封建是周公根据“自然之理势”,现在和当时的形势“煞隔霄壤”,所以根本不可能推行:

封建实是不可行。

似恁时节,却要行井田,如何行得?

如今学问,不考古固不得。若一向去采摭故事,零碎凑合说出来,也无益甚……要之,后世若有圣贤出来,如仪礼等书,也不应便行得。如封建诸侯,柳子厚之说自是。当时却是他各自推戴为主,圣人从而定之耳。如今若要将一州一县封某人为诸侯,人亦未必安之。兼数世之后,其弊非一。

如果一定要恢复封建、井田,恐怕只能适得其反。不但是封建井田不可实行,就是古代的其他制度,也不能用于今天,大抵古人制度恐不便于今,“古人见成法度不用于今,自是如今有用不得处”。

在此基础上,朱熹还进一步提出了“因革”的标准,也就是“义理”。他说:且古者禅授之懿,莫如尧舜之盛,而舜承尧禅,二十有八年之间,其于礼乐刑政,更张多矣……因革损益,顾义理如何尔,亦何不可,夫三王制礼,因革不同,皆合乎风气之宜,而不违乎义理之正。这样,朱熹的历史时势论又统一到他的义理史观中了。

朱熹不仅通过时势之论补充历史循环思想的不足,同时也没有忽视个体特别是君主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君的“心术”十分重要,因为“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术者”。所以,只要人主心术公平正大,自然能够“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使国家昌盛,人民富足。即使历史的盛衰“虽鬼神有所不能违也”,但只要君主怀着谨慎之心去面对各种困难,处理各种问题,自可最大限度地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延缓王朝衰世的到来。他还通过对唐玄宗天宝年间治国的假设,说明人主心术的重要作用:如明皇开元之治自是好了,若但能把捉,不至如天宝之放肆,则后来亦不应如此狼狈。可见,在朱熹的观念里,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天道还是不可变更的规律,都不是绝对地排斥人事的作用,而人君心术更是能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第二节)义理为旨的人物评价

历史的主体是事件,事件的主体是人物。所以在历史学中,对人物的评价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朱熹的史论而言,其中有相当大的篇幅是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当然,义理是他的主要评价原则,具体包括气节标准、公私标准、经权标准。

第一,气节标准。在中国古代,气节被认为是衡量个人品格的重要标准。齐国太史和董狐能够成为史家的楷模,就在于秉笔直书中所体现出的“气节”。在宋代,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气节更成为“论人”的不二法则,这点也体现在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

如三国时期的荀氏家族,虽然连续几代都位列高官,备受尊崇,但就“气节”而言,却是日趋“衰落”。朱熹说:尝观荀淑能讥刺梁氏,而爽已不敢忤董卓,至彧,遂为唐衡之婿、曹操之臣,人家祖父壁立千仞,子孙犹自倒东来西,况太丘制行如此,其末流之弊为贼佐命,亦何足怪哉!“朱熹指出,东汉的荀淑曾经不惧权贵,指斥当时专权的梁太后和大将军梁冀,而到了其子荀爽时已然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处世方式,对玩弄东汉皇室于股掌之中的董卓不敢有任何的微辞;到了第三代荀彧时更是”叛逃“汉室,投身于被视为”奸雄“的曹操。荀氏三代在”气节“上呈现出多么强烈的对比!又如霍光,对于西汉王朝的稳定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且在其”辅政“期间,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是匈奴和亲,百姓充实,稍愎文、景之业焉”。但朱熹并没有因此而忽视了霍光的“气节”,认为他“临大节亦大有亏欠处”。从史实来看,显然这是针对霍光妻霍显毒杀许皇后而霍光没有过问此事而言的。

朱熹不仅关注历史人物的个人“气节”,同时也十分注重一个时代的整体“气节”。如他对东汉士大夫重视名节的风气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同类推荐
  • 华夏创世纪

    华夏创世纪

    《华夏创世纪》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创世纪的宏伟史诗。她形象而具体的演绎了中华民族近万年文明发生和承传关系,将伏羲文化推上华夏创世纪的高度,将史前五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原始社会,特别是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华夏部落融合、华夏民族形成、远古社会百象等全景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将伏羲、燧人氏、有巢氏三皇、炎黄少昊等五帝,以及女娲娘娘等历史或神话传说人物跃然纸上。其厚重的历史题材、浩繁的内容,堪称史前华夏文明的百科全书,宏观反映了古老、悠久华夏民族渊源流传的根基文化,揭示了中华民族文明的诸多渊源。
  • 沫云

    沫云

    凌沫,柳若云……一字为“沫”,一字为“云”……他来自二十一世纪,她生活于五代乱世……本不能相逢,本不能相见,本不能相知,本不能相恋,然而……命运齿轮已经转变,蝴蝶效应已经发现……“云儿……我对不起你!”
  • 明末之生存危机

    明末之生存危机

    倒霉重生在明末乱世,乱世人不如狗,生存才是第一要务!庆幸自带文武全才属性,孙铭被迫上演乱世生存危机,为毛还有拯救秦淮八艳的任务?不想当种马,只是……
  • 二流太监辅国记

    二流太监辅国记

    朱矛,北京大学历史系高材生,无父无母的孤儿,被女友甩了,由于机缘巧合,穿越到了某个不知名的国家,白天带着体弱多病的太子升级打怪,晚上戏戏宫女,逗逗公主,从痞子太监到辅国大臣,从无名小卒到扬名四海,且看都市痞子如何玩转朝野。
  • 春秋争霸

    春秋争霸

    光荣的人民教师冯亮,在全国十几亿人里,经过层层选拔,有幸被选中,跟随航天飞机周游太空。为了这一天,他以坚强的毅力承受着常人难以接受的残酷训练,终于跟随航天飞机上了天。可是,一道白光闪过,再次醒来,竟然变成了吴王夫差,在未来的二十年里,他将采取怎样的对策,才能保证自刎姑苏台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在保住自己性命的同时,他又会作出什么更加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呢?敬请关注《春秋争霸》!新手新书,请多关照。
热门推荐
  • 凤鸾错之强宠契约下堂妃

    凤鸾错之强宠契约下堂妃

    为了救父,她将自己卖给他,签下一纸契约。一:对外不可透露与楚天胤的关系。二:不可与别的男人纠缠不清。三:若有天厌倦了,宁素堇必须完全从楚天胤的生命里消失。她哑然,她连做他侍妾的资格都没有。只是一个他在青楼里买来的女人。他半眯着眼,冷光迸射,看着她和别的男人有说有笑。“女人,你似乎忘了契约上的内容了。”他咬着牙,似要将她揉碎。她别过眼。心不克制的疼。“王爷是在嫉妒吗?”爱了痛了,心死了,逃了。多年后,睿王大婚,她笑意盎然。“许久不见,别来无恙,睿王爷。”她看着他惊讶的样子,笑着福了福身。身后还跟着两个小鬼。一男一女。“娘。他是谁?”“一个不相干的人。”她华立转身,云淡风轻。
  • 净胡说

    净胡说

    缘起缘灭,皆是命;恩怨纠葛,天注定!笑人执念,恨人不悟,一切痴心,本是游戏!甚荒唐,净胡说,轰轰烈烈闹了一场,到头来无人记得,只有我胡言乱语说与你听!
  • 微风吹不走心动

    微风吹不走心动

    盛微微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和律师谈恋爱是什么感受?——别离婚,否则你连一个裤衩都分不到。”于是赶紧求证:“清风,这个网友说的是真的吗?”牧清风淡淡地瞥了眼腿上的人儿,认真的回道:“不错,很有见解。所以,离婚你是想都不要想了。”盛微微愣住,原地反思自己,她不仅和律师结婚了,还是和这个叫牧清风的律师结婚了,啊,苍天呐……牧清风看到盛微微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好心开口安慰,“放心,只要不离婚,它们都是你的。”盛微微满眼桃心,啧啧啧,我们清冷的牧大律师也会说情话了啊,只是,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它们”是指财产吗?难道是指……?
  • 在仙界当团宠的日子

    在仙界当团宠的日子

    或雨天生的“手黑”一族,活了二十来年,都还是个穷鬼!也没中过一次奖!直到……姑娘赶上了时代的潮流穿了个越,一夜暴富,成为富婆!一不小心抱了那个比她还“黑”的男人的大腿,姑娘开始走向人生巅峰!天帝变成她小表弟了,四方神成了娘家人……
  • 十二星神之神魔混世篇

    十二星神之神魔混世篇

    在这大千世界,各种缘分纠葛叫人长叹不已,没有了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在乎与不在乎,认同与不认同,愿意与不愿意¨¨¨
  • 论攻略高冷之花的技巧

    论攻略高冷之花的技巧

    贺萱对一朵高岭之花垂涎三尺,仿佛龙寸步不离看守金币,又像守护仙丹的小妖,对四面八方觊觎高岭之花的人伸出锋利的爪牙:“这是我的,你们都不许抢!”高岭之花垂下花瓣,颠倒众生地笑:“是你的,谁敢抢?!”贺萱说:“先爱上的人都是输家,我输了,呜呜呜。”高岭之花擦干贺萱脸上的泪:“宝贝儿,我先爱上的你。”贺萱:“你骗我,是我先追得你!”高岭之花:“可你只是喜欢,我是爱你。”
  • 企业品牌管理法律实务

    企业品牌管理法律实务

    品牌的重要性要求企业的领导一方面要树立现代品牌战咯意识,重视品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品牌管理中的法律实务问题。《企业品牌管理法律实务》就是从这些基本的法律事务问题出发,结合企业管理知识,凭借最贴切实际的案例,做了浅显易懂的分析。
  • 无羁仙

    无羁仙

    草根少年偶然间闯入修真者洞府,运气逆天得到修真者遗物从此踏上修真这条不知尽头的道路。
  • 星尘传说星之门

    星尘传说星之门

    很多事情由无数个偶然组成,人类少年严铼均在一个偶然的一次旅行中得到的晶石,改变了他未来的命运。巫师学徒,星界使者,深渊恶魔,逐渐在他身旁登场。晶石的争夺战在这个二线城市拉开帷幕
  • 最美的季节,遇见最美的你

    最美的季节,遇见最美的你

    在小时候,他们认识了,长大却成了一对欢喜冤家,他是所有人仰望的明星,而她是社会最低层的人,他们这样的差距会擦出怎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