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09900000063

第63章 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新理念(3)

3.“个人”与“社会”。有的人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以个人为本”、“以自我为本”,发生这种误解的根源是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形成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是具有丰富内容和多重规定性的概念,他既是个体,又是群体,而且是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类的统一。那种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个人中心主义”、“以我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或曲解。

根据马克思主义个人与社会是相对应的概念,人要求社会满足自身的需要,社会要求每个人对社会做出贡献。人对社会的要求和社会对人的要求,都是客观存在的。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绝不会是“天下大乱”,而必然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则是真正会误导“天下大乱”。

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出发,从社会历史现象中找到了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规律,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实现共产主义。因此,如果不是从字面上而是从实质上来理解,应当说,以人为本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提法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与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是完全一致的,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的唯物史观是完全一致的,而同西方人本主义则存在本质区别。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句话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它明确告诉人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什么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一,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区域发展也很不平衡。地区发展水平不一样,人们的需求也不一样,我们要努力满足13亿不同层次的人的需要。同时还要看到,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利益。

第二,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上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在为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上,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应该看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道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老祖宗”开始,共产党人就最讲以人为本。那句“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誓言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冲击,许多人把尊重和保护人权、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等,往往冠之以“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立刻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既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共产党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先进政党,以解放全人类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必然要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标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里所说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都与以人为本有关。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共同构成的社会发展目标体系,它相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目标来说,是又一次质的飞跃,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它要求我们制定方针政策时既要关注经济指标,也要关注政治和文化指标;既要关注社会指标,也要关注自然和生态指标;既要关注近期指标,也要关注远期指标。一句话,就是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根本而长远的目标。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般把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并把国内生产总值看成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唯一指标。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不等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片面追求这种增长会带来发展失衡、环境污染等许多严重的问题。实践一再证明,如果人类以破坏自然、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那将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经济、社会和人类本身都很难健康持续发展。于是,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仅有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不够的,经济发展应该与社会进步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了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我们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才能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共享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创造的美好的生存环境和全面发展的条件。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四、正确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精神

科学发展观解决了如何发展的问题,以人为本则明确了“为谁发展”的问题。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要求中国的发展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发展应让广大人民能分享到经济进步带来的成果。人,既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存价值的提高。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从人出发,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尽量减少异化,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以人为本新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重建“人与人的联盟,人与社会的联盟,人与自然的联盟,人与终极价值的联盟”。在具体工作中,要从偏重物质财富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具体体现就是要从过去单纯以增加GDP为出发点,变为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重大举措,强化有关扩大就业,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内容,更多地关注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增加人文和社会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和体现以人为本,需要努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必须正确处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同少数人利益的关系,促使两者有机结合。按照政治学的观点,并从人类政治实践的规律来看,大国政治、大国决策与小国政治、小国决策有着天壤之别。这种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口多寡。在人口相对较少的国家,少数人可以是绝对的少数,在国家决策中往往可以忽略。但是在大国却不行,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少数人有时在绝对数上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群。比如,我国占全国1%的人口就达1300万,相当于瑞典和挪威两国人口的总和,比柬埔寨全国总人口还要多近300万。即使我国1‰的人口也有130万人,不是一个小数字。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近几年来对自身状况非常不满意的城镇人口为7%~8%,这在全国城镇人口中当然是少数,但也有3200万~3600万人。其绝对数绝不是小数,影响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在我国,合法公民无论是多数还是少数,都是人民群众中平等的一员或组成部分,他们的合法权益都应当平等地得到保护。因此,决策特别是涉及全局性的决策,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这个因素,既要重视、反映、体现和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也不能忽视或伤害少数人的感情、要求和利益。

第二,必须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具体利益的关系,促使两者有机结合。代表和反映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决策的基本要求,是衡量决策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放弃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和具体利益。因为当前利益和具体利益往往关系到人民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健康、幸福等问题。人民群众往往是通过其当前利益和具体利益的满足程度,来判断和看待我们党和政府,来决定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态度。当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指引下,其当前利益和具体利益得到了实现、发展和保护,他们才能更自觉更主动更积极地在党的领导下为其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而奋斗。

第三,必须正确处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的关系,促使两者有机结合。如果不顾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如何贸然决策,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超过了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那么,这些决策就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积极参与,甚至受到抵触,不仅难以达到决策预期的目的,而且往往欲速而不达,产生不幸后果。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各项决策只有确保在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之内,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拥护和支持,得到贯彻落实,发挥其巨大的威力和作用。

第四,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效益和质量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质量的关系,促使两者有机结合。应当把经济增长的速度、效益和质量,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文化教育、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状况的改善联系起来,与人民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善统一起来,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如果决策中将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顾此失彼,这样的决策既不能达到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的目的,又不能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目的。在决策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辩证地处理两者的关系,经济与人民生活协调发展,同步增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

第五,必须正确处理相信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同实施人才战略的关系,促使两者有机结合。坚定地相信和紧紧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同贯彻人才兴国战略是完全一致的。人民群众同各类人才是密不可分的。各项决策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发挥民力,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成才、人尽其才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才资源这个第一资源,同人民群众这一党和事业的力量泉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这一真正的英雄,同人才这一中坚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各项决策体现人才源于人民、人才融入人民、人人立志成才、人人可以成才、人才造福人民的思想和观点,达到科学的人才观和科学的群众观的高度统一,充分发挥我们的群众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坚实可靠的群众保障和人才保障。

第三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近30年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启示是: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鲜明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基本内涵是协调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一、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

同类推荐
  • 雨夜中的凤凰

    雨夜中的凤凰

    凤凰城里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一幢幢临水而建的吊脚楼了。不过少了昔日楼头的歌声,总感觉少了一点沈从文笔下的韵味。吊脚楼下的沱江水缓慢地流着,听不到歌女的小调,不过听听这流水声,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这才是凤凰城中最动听的音符。顺江而下,有许多纸折的小船沿着江岸向下游漂流,上面点着蜡烛。烛上的蜡伴着火星滴在船上,船便会燃烧起来,随着风势的大小渐渐化为水上的尘灰。但放船的人依旧络绎不绝,宛如沈从文笔下的那些爱情故事,明知道结局是毁灭,还要义无反顾地飞蛾扑火。在一个风和日历的下午,脚踏着白马湖畔的绿草,静静的品味着的是春的气息,而在月朗星稀的秋夜,用心聆听陶然亭秋蝉凄婉的鸣唱,品读出的是一抹轻愁。
  •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史学现代化的学术著作。作者将中国史学放在世界现代化运动的背景中加以考察,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史学现代化的“四段进程”与“三大流派”,论述了史学与经学的关系,东西文化交融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以及文化经世致用、抑制主义、民族史学的形成与发展等重大问题。全书论点鲜明、脉络清楚,视野独特,集中了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与历史系多位著名教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不愧为“211工程”国家级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
  • 鸿雁高飞传忠诚

    鸿雁高飞传忠诚

    我是普通城民糊涂三毛,谨以工作之余拙作《鸿雁高飞传忠诚》(网络名《高端建议》),开启向党中央、国务院及部门高层真实反应当前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现象并拙诚可行性建议,力为国家和谐社会建设推波助澜、锦上添花。充分反映自我实事求是、客观民意、公正建言的诚实秉性,又不乏正直坦率、直言不讳、好管闲事的好汉作风,并着力充当社会热点、难点、焦点现象的优秀自由评论员而尽心尽责。
  • 师爱:教育可以如此智慧

    师爱:教育可以如此智慧

    本书是“中小学教师教学丛书”中的第三十二册,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教育如何改革,师爱都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本书将为您细致阐述在这种无价的爱中如何使您的教育充满智慧。其中技巧、情感、沟通等搭建的方法全都融会于本书之中,是一本教师必备的实用手册。
  • 三明市情概览

    三明市情概览

    三明市位于闽西北和闽中结合部,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总面积22959平方公里,远在旧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在此栖息。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三明市被辟为福建省工业基地。
热门推荐
  • 召唤奇缘

    召唤奇缘

    为了抵抗五十年一次的大劫,刘峰被迫与家人两世相隔,刚开始,迷茫,彷徨,悲凉,绝望等种种情绪不断的缠绕着刘峰,后来认识到了很多新的朋友,他又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动力,但大劫却并没有就此躲过,只是向后推迟了十年,而想要成功抵抗大劫,只有将自己变得更强,因此,刘峰踏上了一条无止境的修炼道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暗恋·橘生淮南(下)

    暗恋·橘生淮南(下)

    这是一个关于暗恋的故事。只是这场暗恋的时间太漫长,长到足以唤醒每个有过暗恋经历的人的记忆。故事里,女主名叫洛枳,十几年来,她在自己的世界里演着这场暗恋的独角戏,对男主盛淮南感情复杂,既因他的优秀而被吸引,又因别的一些原因而嫉恨他。因为盛淮南,洛枳一路追随,考上了最好的大学。因为各种机缘,洛枳和盛淮南终于走近。但成长的过程和现实的压力,让两人接受了很多考验,两人是否能走到一起?洛枳的日记本到底是被谁捡取?盛淮南的家庭是不是有变动?洛枳对盛淮南的爱,到底在面对现实的考验时,会不会坚持下去?在家庭和爱情的面前,这一场暗恋,会不会无疾而终。
  • 酒尽众生

    酒尽众生

    岁月杀星海逆从冰原走出的懵懂終有一日立于大道绝巅
  • 云之殿

    云之殿

    “而我,曼多少爷,未来将领曼华将军的儿子,接受了这项任务,所以我来到2013年的地球,找到并毁灭云之殿。”明明是三个备战高考的高中生,却因一只双目猩红的兔子的一番话踏上了勇士的路。三人一兔在探索真相的路途中饱受长生者与叛变者的阻挠。“长生者什么的,真是太讨厌了!”嘘。也许,他们正蛰伏在你的身边,可能是卖烧饼的老伯,也可能是善解人意的邻居。时间攀过你的肌肤,却在他们身边静止。每当黑夜降临,他们将睁开那双罪恶的双眼,静静地窥视你。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女权世界的游戏人生

    女权世界的游戏人生

    就是玩玩游戏而已,不用太较真,你要较真也没有问题。就是一篇爽文没什么简介的哇!大佬们
  • 跑到盟界当乞帮主

    跑到盟界当乞帮主

    此方为界,界为盟界。界有八方,八方有奇。奇有奇人,人有奇技。人分三方一方为人,一方为妖,一方为暗。人通异技,妖通物灵,暗通神秘…
  • 与伤痕干杯——失小节伤大雅

    与伤痕干杯——失小节伤大雅

    人生短暂,时光无情,谁不希望能够活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相信这也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然而当我们面对现实时,才发现快乐是最不容易实现的情感。尼采说:“人生就是一场苦难。”诚然,人生需要经历困苦磨难,大起大伏,没有谁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因为命运通常让我们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太多的境遇是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空如其来,让我们一进找不到出去的路。
  • 奇妙大明星

    奇妙大明星

    什么,成了世界颜值前十。什么,要我去当明星。既然要当就好好当。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