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50600000019

第19章 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和泪试严妆”的冯延巳

我对冯延巳这个人物发生兴趣,应该是在去年看了“百家讲坛”赵晓岚教授的李煜讲座之后的事。尤其她讲冯延巳与国之元老孙晟的一段对骂,那场景可谓是声情并茂却又文质彬彬,谈笑挥指间却又扣人心弦。冯延巳仗着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的宠臣,而且又自负才艺出众,常常肆意嘲笑别人,朝中大臣敢怒不敢言。据说,冯延巳其人年少时就有胆识有才略,成年后更是多才多艺。他能言善辩,口若悬河,非常了不得,他的说辞能让对方五体投地,废寝忘食。肆意欺辱朝臣,大臣孙晟常受他的气。有一次,冯延巳又挑衅似地对孙晟说:“你有何才能担任朝廷的中丞这样一个重要职务?”孙晟实在无法忍受了,便愤然向他开了一炮:“我只不过是山东的一个穷书生,论文采辞藻的华丽,十个也不及你,论诙谐幽默和饮酒调笑,百个也不及你,论献媚阴险与狡诈,几辈子赶不上你。你时常鄙视我,这我明白。不过我忠告你,皇上让你辅佐太子,是让你用道义来影响他,使他受益,而不是叫你充当声色犬马之友。所以你不要耽误了国家大事。我担任现在的职务,能不能胜任,心里是不是有愧,我自己知道,用不着你费心。我是没有什么大本事,可你的那些大本事千万别用在祸国殃民败坏朝纲上了。”一席话抢得冯延巳哑口无言。

冯延巳,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父亲在南唐建立之初担任歙州(今安徽歙县)盐铁判官,人缘极好,在偏将作乱时,放火烧营,火将要烧到他的房子时,参加叛乱的士卒竟然放下手中兵器来救火。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儿子的教育应该说差不到那里。冯延巳从小就很机智,有胆识,他跟随父亲到了歙州,当时的歙州刺史得了重病,外面的人不知道刺史生死如何,因而谣言四起,年仅十四岁的冯延巳奉了父亲命,一个人去了刺史的屋内,并将刺史的命令传给外面的将士,立刻稳定了人心。从这样一件事可以看出其人的胆识策略不同寻常。至于后人对他的诟病,有许多值得商榷。

冯延巳的字是正中,他的词作还真有一种正中之气,虽然内容上仍不出花间词派的柔婉艳丽,但他的同作别有一种风格,辞采清丽脱俗、婉转深情,并自有一种浩大开阔气度。一个人文字里的性情,也常常是他人生经历的彰显。冯延巳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又一直身居高位,写愁绪也是江河浩荡。我们来看他的《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大意是说,谁说平日闲散久了,心中那份惆怅也就被抛弃了,等到春天来临时,还是一样的满腹惆怅。日日赏花,每每对酒,借酒浇愁,但这又无济于事,镜里的容颜消瘦了不少,让人不敢去面对。看那河畔的青草,堤上的杨柳,无不带来春意萌动的消息。然而,对于我这个被恋情困扰了很久的人来说,万物的复苏,同样也催发了心中深埋的惆怅情绪,任你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因此,就只能拖着瘦弱的身躯,伫立于人静风紧的小桥上,和那一钩孤独凄凉的新月默默无言地相互对视……

词中的“闲情”就很难说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一种什么样的愁。他只是把这种闲情闲愁表现得深沉而持久,想抛掷也抛掷不掉,想挣扎也挣扎不脱,始终缠绕在心头。他的几首《鹊踏枝》词作都有这个特点。作者所要表现的就是人生中常有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忧愁苦闷和抑郁不欢,一种可能已经存在又似乎是即将来临的人生忧患。冯延巳的词具有忧患苦闷的内涵性质,是无法确指的,无法界定的,从而留给读者更大的自由、联想和创造的空间,有着更大的艺术张力。

可惜,能将花间派的小情小调表现得如此正中的人,在史书上他的人品颇受非议,已远非词句的正中可比了。李昪很欣赏他的才华,封为秘书郎,陪伴太子李璟。喜欢词的李璟也对他非常器重,二人于诗词上常常互相切磋,有一次,冯延巳去见李璟,李璟吟诵冯延巳的词作《谒金门》中“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句,心中有一种不祥之感,冷不丁防的对冯延巳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延巳忙笑着回答道:“未如殿下‘小楼吹彻玉笙寒’。”由此可见,“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当时为人传诵的名句。冯延巳有两代君主的眷顾,更是有恃无恐,在政治上飞扬跋扈。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大臣宋齐丘等人拉帮结派,排斥异己,在太子府上凡是地位高过他的,必然想方设法地除掉。以致连李璟也对冯延巳的蛮横跋扈行为很看不惯。但又非常喜欢他的词,舍不得罢了他的官。有一个叫常梦锡给事中,几次对李巽说冯延巳是小人,不能让他在太子左右,李異采纳了这位给事中的建议,打算罢黜冯延巳,但未来得及下令,自己先病逝了。李璟继位后,冯延巳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李璟还未听政时他便一天几趟的找李璟说些闲话。李璟正在哀痛父亲,心情不太好,就厌恶地对他说:“你有自己的岗位职责,该做什么去做什么,别老是跑来烦我好不好?”冯延巳灰溜溜地走了,以后果然收敛多了。

冯延巳的人品,受到时人的非议,常常被政敌指责,陆游在他的《南唐书·冯延巳传》中说他“谄媚险诈”。并与魏岑、陈觉、查文徽、冯延鲁等五人被称为“五鬼”。政敌的攻击,难免言过其实。就查文徽而言,其人自幼好学,曾手抄经史百卷。成年后任气豪侠,急公好义,扶贫济困,散尽万贯家财也不后悔。据史书记载,其人有勇有谋,智慧过人,曾多次出奇制胜,为南唐政权的稳定立下了不朽功勋,是南唐难得的将才,他死的也非常惨烈悲壮。由此可见,“五鬼”之说还须商榷。

跟李璟、李煜一样,冯延巳多才多艺,这也是李璟信任他的重要原因。他的才艺文章,连政敌也很佩服。而且他又工于书法。他的诗也写得工致,但流传下来的仅有一首。不过冯延巳最著名最有成就的还是词。冯延巳词的特点,可以用“因循出新”四个字来概括。所谓“因循”,是说他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创作目的还是“逸兴遣性”,题材内容上也没有超越“花间词”的相思恨别、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的范围。所谓“出新”,是说他的词在继承花间词派的传统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我们来看他的《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冯延巳的这首词是写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时的百无聊赖的景况的,反映了她的苦闷心情。由于封建社会妇女无地位,即便上层社会的妇女,也要依附于男子,女子又禁锢在闺房,精神上很忧郁,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相当普遍,因此古典诗歌中写闺阁之怨的也有很多,这种闺怨诗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了妇女的不幸遭遇。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忽然刮来一阵风,吹皱了一池春水,女主人公的心头也像湖水一样动荡不安,起伏不平。已是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季节,丈夫远行在外,女主人公孤独一人,不由得产生了一腔的寂寞与苦闷。开头这两句是传诵古今的名句,据说李璟与冯延巳相谐谑,李说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于是君臣皆欢!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鸳鸯是水鸟,雌雄成双成对,在诗歌中经常作为爱情的象征,女主人公为了排遣苦闷,就双手揉搓着红杏的花蕊,戏逗着鸳鸯,徘徊在园中的小路上,这多少给她带来了愉悦,暂时忘掉自己的寂寞。但是看见鸳鸯成双成对,更显得自己孤单,又勾起了自己的烦恼,引起对心上人的怀念。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女主人公心绪不佳,独自靠着栏杆站着,头上的发簪随便斜插着,快掉下来,勾画出女主人公懒散的心情。《诗经·卫风·伯兮》中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句子,意思是,自从郎君去东征,头发不梳乱蓬蓬,不是没有雪花膏,打扮起来谁心疼。两者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从早到晚,心中想的是心上人现在何处?何时才能回到自己身边?喜鹊的一再鸣叫,不时勾起她的期待,但谁又知道新的期待不是新的失落呢?词如池塘的涟漪,波折不停,最后掀起了一个更高的波浪,定住作结,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词作一开头,作者就用生花妙笔,一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推出春天的特定景色。但它的妙处不仅仅在写景,而在于它以融情于景,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因为丈夫远出,迟迟未归,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随着季节的更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接着写她对远方丈夫的等待,用了“碧玉搔头斜坠”一句,写她的装扮,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人物梳妆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人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也正是冯延巳的多才多艺,让李璟非常器重他,所以,当李璟继承皇位后,就让他担任了谏议大夫和翰林学士,后来又升任户部侍郎,中书侍郎。但冯延巳这个人权力欲极强,从不知满足,他当上宰相后,许多大臣不服,李璟为安定众臣的情绪,便将冯延巳贬到外地。但冯延巳一走,李璟又觉得少了些什么,因为没有人和他填词唱和了,似乎冯延巳是他须臾也离不得的弄臣,满朝大臣的文才没有比得上冯延巳的。自从冯延巳外调后,李璟若有所失,心里空荡荡的。这一切早已被所谓的“五鬼”看出了端倪,于是,他们上下其手,从中运作,不久,李璟又将冯延巳召了回来,官复原职。这下冯延巳又猖狂起来,他觉得李璟离不开他,也找不到他违法之事,朝廷大事没有他更不行。于是他对李璟大言不惭地说,凭他个人的才略,治国安邦绰绰有余,李璟就不用事事过问了,要不他这个宰相也就没用了。李璟听信了冯延巳的话,也就放任他独揽大权去了,遇事听听汇报而已,专心从事他所热爱的文化事业。一心一意的搞他的家庭,在艺术世界中跑跑野马。与其说李璟是一个皇帝,还不如说他是一个酷爱艺术的职业作家,他的词作都上了当时最流行的金曲榜。我们不妨看一首他的词作《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词描写一位闺妇伤春之情别离之恨。感情真切细腻,凄婉动人。词人李璟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惆怅遗恨来表达自己的无限感慨。有人认为这首词,非一般的对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到后周政权的严重威胁下,李璟借小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以前读李璟和李煜的词,颇不明白他们父子俩的词作中所弥漫着的那种百转千回、无法释怀的情绪,总是认为他们当了皇帝了,哪里来的这么多的万种闲愁呢?皇帝还会因为思念某个女人而不得不去写情诗吗?总以为他们词中所写的那些缠绵悱恻的男女之情,是另有所指。现在看来,的确,那肯定不是纯粹的男女之情,站在皇帝的制高点,不应该仅仅看到几个美女,以皇帝的胸怀,也不应该仅仅能容纳儿女情长,还应该包括社稷生民!

不过据考证,李璟写这首词时他还是一个养尊处优雍容娴雅的皇子。从词作中“风里落花谁是主”一句中可以看出,此时词人正是一个意气风发襟怀初开的少年,他断然想不到这句“风里落花谁是主”竟成了他命运的谶语。史书对李璟的皇位继承的记载可谓是扑朔迷离,谜团诸多。让人看不分明辨不清楚。历史上的李璟是一个天性淡泊、爱好文学的谦谦君子,并不是一个志在风云、心机深厚的治世明君。因为他的长相在他父亲的五个儿子中是最好的,会看相的先生说他形貌秀丽,举动不凡,有帝王之相。从史书上同样传达出来的信息可以看出,李氏家族从先主李弁的篡位到中主后主的即位都充满了神秘色彩,这个家族笃信谶纬宿命学,可以说在其重大举措上都或多或少受到这些神神道道的东西的影响,甚至左右了他们的重大决策。李璟是先主李弁的嫡长子,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法,他被立为皇权的继承人也是合法的,不允许有任何的怀疑,也不会受到任何的挑战。然而,面对皇权,历朝历代的帝王之家,总免不了要生出许多是非,在皇权面前,血缘和亲情、人伦和道德显得是那样的不堪一击,有多少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烛影斧声、刀光剑影,这无数的血腥杀戮成了现代宫廷剧的兴奋点。帝王的宝座毕竟有着巨大无穷的诱惑,使无数的政治野心家觊觎着它,盘算着它,一有风吹草动,他们便要孤注一掷铤而走险,哪怕拼个鱼死网破也在所不惜。李璟的太子的宝座也曾经受到了一番不大也不小的震荡。

说是先主李弁有一个宠妃种氏,为人机警深沉,一次,李弁发怒,一声断吼,如同虎晡,大殿门环都被震动了,左右大臣,一个个胆战心惊,丧魂落魄,而正在用勺子吃东西的种氏,却纹丝不动,从容自如。先主见她遇事如此沉着冷静,对她愈加宠幸,不久为他生了个儿子,备受李弁的钟爱。可巧此时长子李璟出了些差错,受到了李弁的严厉斥责,种氏自以为机会来了,在李弁面前进言,企图将李璟从太子的位置上撸了下来,把自己的儿子扶上去。种氏何等聪明,但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不仅没有把自己的儿子扶上去,可悲的是自己却被打入冷宫,数月之后,又被赶出宫廷,令其削发为尼。看来,不论多么聪明的人,一旦对一事物的过分的贪婪和追求,必然使他们对这一事物的处置上缺少理智的思考,从而出现一些非常低级的错误。种氏到底没有掂量出自己的轻重,她生活的那个时代,这个世界是男人的世界,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永远不会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更不具有人权。尤其在深宫里,有许多禁忌是女人碰不得的,何况对于李弁这样的君主,美人和江山,孰轻孰重,他还是拎得清。而李璟的智慧之处在于他经过多年的冷静观察,窥破了宫廷的各种玄机,他深知锋芒毕露就会成为众矢之的,难有善终。他懂得内敛是规避人生风险的最有效方式,所以他处处小心,事事谦让。他明白,温良恭俭让才是父亲期望于一个守成之君应该具备的品德。当父亲欲禅让君位时,他曾四次固让,以致流涕滴血。直到他父亲殡天后,也算是尘埃落定,他才稳稳妥妥地坐在了金銮殿的宝座上,从事他的宏伟大业。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意思是卷起珠帘本想观看楼前的景物,借以抒发怀抱,可是卷起珠帘之后,发觉依旧春愁浩荡,春愁就像那锁住重楼的浓雾一样铺天盖地。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眼前的落花得以体现这种无边无际弥漫着的春愁。“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那么,谁是落花的主人呢?何处是落花的归宿呢?在这里,可以看出词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也包含着词人多少的悲伤,蕴藏着词人多少的愤恨。宫廷环境的复杂,诸位之争的屡屡不断,随处暗藏的无法预知的杀机,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这一切都令他深感不安。虽然从太子到君王,在别人眼里好像近在咫尺,可在李璟心中却是天涯之遥,这中间不知还潜藏着多少阴谋,还要发生几多变数。花落谁家,真是难以预测。“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青鸟是古代传说中传递信息的信使。青鸟不传信,想得到所思念的人的音信而不得,于是有了“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叹息。“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再看他的另外一首《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菡萏,是荷花的别名。菡萏生长在水中,由于它已是花瓣落尽,香气消失,叶片凋零,深秋的西风从绿波中吹来,不禁令人发愁。韶光是美好的,在荷花落尽荷叶凋残时,人的青春也就像这秋光一样消失。睹物思人,能不伤心?

“细雨梦回鸡塞远”一句写梦境。在睡梦中到了极远的边塞去寻找戍边的丈夫,醒来时只见细雨蒙蒙,却不见梦中的人。秦观词中有“无边丝雨细如愁”,细雨是一个织愁的环境,丝雨霏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在细雨中入梦,梦中的境界,应该是自己日夜思念的美好快乐的境界,然而,好梦须醒,醒来依然还是远在边远的鸡塞,这是多么令人难堪的境况!在这样的境况下,无穷怨恨无尽泪,就成为完全可以理解的了。“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写醒来时情景,怨妇为了远离的丈夫,在明月中,在小楼上,吹遍了玉笙,清寒人骨,仍未能使远人归来。将思妇吹笙寄情的深情心境和凄凉景象,形象地描述出来。这两句从塞外到小楼,从梦境到梦醒,虽写闺怨之情,但意境开阔,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而王安石认为这两句词在后主“一江春水向东流”句之上。最后两句“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仍以事写情,接前“梦回”写人在床上到“倚阑干”的情景,指人从床上起来,走到楼头,依着阑干以消除郁闷,但见夜色朦胧,秋雨蒙蒙,想起戍边塞外的丈夫,无限离愁别恨顿时涌向心头,不禁珠泪滚滚而来。

这首词和前一首一样,都表达了他由于内心的矛盾和无奈所产生的苦闷和激愤。李璟虽作了南唐的小皇帝,但他在即位之前和即位之后,有不少时候处境都是很困难的,他和他的几个兄弟间的感情不是很好,而且国势日衰,对于他,心情不好而又不便将心迹具体明白的表达出来,也只有运用小词这种文学形式曲折的流露出来。

回头继续谈冯延巳。到了保大四年即946年,冯延巳登上了宰相的宝座。第二年,陈觉、冯延鲁举兵进攻福州,结果死亡数万人,损失惨重。李璟大怒,准备将陈觉、冯延鲁军法处死。冯延巳为救两人性命,引咎辞职,改任太子太傅。保大六年(948),冯延巳出任抚州节度使,在抚州呆了几年,也没有做出什么政绩。到了保大十年(952),他再次荣登相位。在冯延巳当政期间,先是进攻湖南,大败而归。后是淮南被后周攻陷,冯延鲁兵败被俘,另一宰相孙晟出使后周被杀。958年,冯延巳被迫再次罢相。当时朝廷里党争激烈,朝臣分为两党,宋齐丘、陈觉、李征古、冯延巳等为一党,孙晟、常梦锡、韩熙载等人为一党。几次兵败,使得李璟痛下决心,铲除党争。于958年下诏,历数宋齐丘、陈觉、李征古之罪。宋齐丘放归九华山,不久就饿死在家中,陈觉、李征古逼迫自杀。至此,宋齐丘党派主要成员基本解构。而冯延巳属于宋党,居然安然无恙,表明李璟对冯延巳始终信任不疑,也可能是冯延巳作恶不多。在他罢相两年后,即公元960年,冯延巳因病去世,终年五十八岁。也就是这一年,赵匡胤夺取天下,建立起北宋王朝。再过一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即位。

可以说在政治上冯延巳始终不会有所作为,因为他的政治才能稀松平常,比如他曾说先主李昪丧师数千人,就吃不下饭,叹息十天半月,一个地道的田舍翁,怎能成就天下的大事。当今主上(李璟),数万军队在外打仗,也不放在心上,照样不停地宴乐击鞠,这才是真正的英主。据马令(《南唐书·冯延巳传》)这番话足见冯延巳政治上的平庸荒唐。也许李璟需要的并非是一个辅佐他的安帮治国的栋梁之才,而是一个与自己可以朝夕唱和诗词的文友而已。自古帝王身居深宫大殿,也自称孤家寡人,难免寂寞,能够有一个在文字上志趣相投,心灵上默然契合,实属不易。他对冯延巳的感情其实复杂而微妙,也许,冯延巳就是他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他照见了自己的才华,自己的骄傲,也照见自己好大喜功的英雄梦想。这样看来,他们不仅是君臣,更是共同进退的朋友。他知道冯延巳的缺点,如同知道这些缺点同样也存在于自己的身上一样,所以,他不苛求冯延巳,等于是对他自己的一种放纵而已。

冯延巳在中国文学史上以写男女间离情别恨的词而出名的,虽然政治才能不高,又喜欢拉帮结派,排斥异己,但他的词却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词和后主李煜的词,有着相同的风格,对豪华的贵族生活都有很多细腻的描写,而且低沉的情绪也都很浓,不同的是李煜在南唐亡国后写的词作上升到了更高的水平,相比之下,冯延巳没有亡国之痛,他在词的艺术成就达不到李煜的水平。

我们来看他的《鹊踏枝》: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这首词写的是闺怨,说一女子怀念游荡在外的丈夫,流露出来的是词人深深的哀婉之情。“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这几句是写女主人看到天空中飘荡的流云,联想到自己的丈夫也像流云一样,长时间流荡在外,现在不知飘向何处?这一女子的丈夫或者在外为官,或者经商,不论为官还是经商,他的生活天地是广阔的,外面世界的风光是旖旎的,有的是青楼歌馆、娇娃舞女,他完全可以把日子过得丰富而多彩,美满而滋润,女子则不同了,她身居闺房,不出庭院,她们的生活天地就显得非常逼仄,对于丈夫的情感寄托也是她们的唯一,丈夫在外面流恋忘返,她们能不哀感伤怀吗?转眼春天就要过去了,白白辜负了这良辰美景,她们的青春年华也就像这春光一样渐渐消失,怎能不叫人怨恨呢?何况她是已婚女子,即便是未婚女子,面对这美好的春光,也会生出无限的感慨来。《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丫鬟的导引下来到她家的后花园,当她眼前出现了一片明丽的春光时,这个被深锁了十几年的女子不禁发出如许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接着又是一番感慨:“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几句话传达出来的信息是,一个年轻女子忽然面对这姹紫嫣红明媚春光,深感自己多年来被闭锁深闺受到种种压抑的深切哀怨和一个蓬勃的生命强烈要求挣脱礼教束缚的生命激情。回头再看词作,正是深切的怨恨,才使得她急切探知丈夫的去向,因此四顾张望,“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百草千花暗指青楼歌女,香车就是丈夫的行踪了。车子停在谁家树下,也就是丈夫的游冶之处。这样写,既切合女主人倚楼远眺时的情景,也形象地传达出了女主人的婉转情思,耐人寻味。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写女子眼含泪水,倚楼远眺,难免如痴如呆,独自絮絮叨叨,自言自语,可见这个女子极度伤心,几欲疯狂。你看,当她抬头看见双双飞来的燕子时,也情不自禁地发问,归来的路上可曾见到我的丈夫吗?这是深情,还是怨恨?“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这种感情非常复杂,女主人的内心也极其矛盾。前面我已提到了,在那个男权社会,男人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在家里,他们可以娶上三妻四妾,出门,他们可以出入各种社交场所和娱乐场所,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寻花问柳,不受任何社会规范的约束,更不受任何社会道德的谴责,他们还可以理直气壮的找出种种理由将妻子休掉,责任还要由妻子来承担。女人则不然,丈夫几乎成了她们唯一的感情寄托,因为她们生活天地太逼仄。我们可以相像,在春暖花开杨柳依依的多情季节,在更深人静,独宿难眠的夜晚,当她们想到自己的丈夫此时此刻正在青楼歌馆中与那些歌儿舞女骂情调笑缱绻缠绵的时候,她们的内心是多么的酸楚和凄凉。一对燕子飞过,撩拨得她更是心烦意乱,没个着落,只有寄托于梦中了。“悠悠梦里无寻处”,也许梦中的片刻欢乐多少还可以抑制她们无限沉沦的痛苦,让她们暂时坚守住生命的底线,但梦中的欢乐毕竟是虚假的。

冯延巳在词中表现爱情相思苦闷的同时,还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他的词中时常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时光易逝。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而冯延巳是第一个把表现生命忧患意识的主题引进词作的创作中的。人生本来就短暂,因此希望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享受爱情的幸福,在短暂的青春期,及时享受爱情的欢乐,可偏偏“别离多,欢会少”。爱情失落的苦闷中又包含着一层生命短暂的忧患,这既强化了爱情失落的苦闷,也表现出了人生的悲剧,从而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涵,提升了词的思想境界。

在艺术上,冯延巳的词作,也很有特色。一是空间境界比较阔大,常以大景写柔情,如“将远恨,上高楼。寒江天外流”(《更漏子》),“楼上春寒山四面”(《鹊踏枝》)等。阔大无限的空间境界,表现出愁思的深重。二是善于用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把苦闷相思表现得一层深似一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层深”之法,最典型的是词句是“泪眼问花花不语。隔墙飞过秋千去”。其他词作也屡用此法。三是在情景的配置上,善于用逆向配置法。词中写情,最常见的是情与景交融互写,但情与景交融配置的方式有同向配置和逆向配置两种。所谓同向配置,是客观景物蕴含的情感指向与主观情感的性质相同,逆向配置是客观景物的情感指向与主观情感性质正好相反。冯延巳词中,常常喜欢用明媚灿烂的春景来写悲哀的情绪。情景的逆向配置,加深加重了主人公的愁情的表达。面对欢乐之景,尚且苦闷,如果是悲哀之景,其忧愁苦闷更可想而知。或许留给人们以更大的思考空间,这正是冯延巳留给人们最宝贵的财富吧。

历经千年的沧桑后,我们依然在反复吟唱“泪眼问花花不语。隔墙飞过秋千去”;洗净千年的铅华后,我们还在“将远恨,上高楼。寒江天外流”里感受多愁善感;我们也曾诟病他被人指责的“奸佞险诈”,也曾不屑于他在政治上的平庸无能,但我们绝不能忽视他通过自己的华章词采,传达出那个时代妇女的深沉久远的幽怨。

同类推荐
  • 华美篇章的哲理美文

    华美篇章的哲理美文

    《感悟青少年的哲理美文:华美篇章的哲理美文》知识丰富,思想深刻,语言机智,寓意含蓄,是广大青年朋友阅读和珍藏的良好版本,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人畜之间

    人畜之间

    动物为了繁殖后代,只对同类有性要求。让它们对人类的“性趣”,是人类培养出来的。不知这是文明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倒退?许多人一一中国人外国人都有,总觉得人民币的坚挺“挺”得有点悬乎。议论最多的是中国产品的出口受到遏制,数额急剧减少。我亲眼见到的是,因为人民币的坚挺,把大量中国人“挺”出了国门,坚挺着下巴和肚子到东南亚去旅游。
  • 2018中国年度作品·诗歌

    2018中国年度作品·诗歌

    本书由中国诗歌界选家从全国近百种文学刊物中精心编选,视域广阔,旨在全景呈现2018年诗歌创作的实绩,力求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作品。
  • 秘境探踪

    秘境探踪

    李有旺以大纪实的手笔,全景式地再现了一个名叫“俐侎人”(彝族的一个支系)的神秘部落的生产生活概貌,反映了李有旺在深入探索这个部落,悉心研究这个部落之后的发现与思考。”俐侎人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有着原始的崇拜,一席黑衣,男女一般自幼就指腹为婚(现在已有所改观),保留着传统的爱情观念,是分保守,全书透露他的对思考和探索,也有着自己的解读。《秘境探踪》是一部典型的乡土文化作品,读后无不使人对俐侎人淳朴生活的向往,他们是精神守卫者,也是浮躁灵魂的追寻。
  • 萧红经典必读:生死场

    萧红经典必读:生死场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生死场:萧红经典必读》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鲁迅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此外,《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生死场:萧红经典必读》还收录了萧红的其他中短篇小说,散文作品。
热门推荐
  • 绝域之星

    绝域之星

    奋斗数百年终于抵达新星,可!究竟是我们找到了新星,还是新星找到了我们?!
  • 我和乌龟的短命系统

    我和乌龟的短命系统

    一定是我被雷劈的力度不对,我穿越了但是老天却跟我开了个玩笑。我跟一只乌龟签订了血脉生死绑定系统!而且还是一只只有指头大小特别能吃的、短命的乌龟。我感觉我的穿越人生瞬间黑暗了……别人穿越要脸我穿越要命啊!从此林凡和一直乌龟走上了一条寻“命”的不归路……
  • 百世女君

    百世女君

    陶枝是修行了百世的知命女君,霁华是九重天上的大殿下,与夜君之女碧落有帝后之姻,但天命之中碧落又与九重天二殿下沐阳互生情愫。因三人身份特殊,稍有差池易引天地动荡,于是陶枝奉师傅之命前往九重天,蓄意在碧落与沐阳互生情愫前将霁华与碧落引入帝后正轨……
  • 外法境界

    外法境界

    法,从法律,刑法,礼法。又从规则,制度。动词代指遵循,遵从。外法,可以是规则之外,或者无规则无规律,也可以是不遵从。一个完全没有规则或规律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如果真有这样的世界,想不想去看看?进去后都能遇到些什么?还能活着回来吗?哦……一起过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 这该死的爱

    这该死的爱

    面对喜欢的人,她原本想好好的谈场恋爱,可内心却被一个叫银尚的家伙给扰乱。银尚对她热烈的爱,她对哲民默默的爱,到底哪种才是她内心真正渴望的爱情呢?命运也许就是那么可笑,当你知道内心真正想法的时候,现实却离你的心越来越远……
  • 鲁迅

    鲁迅

    本书主要以其人物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写作的艰难过程,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本书包括人物简介、思想点拨、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迪性和知识性。
  • 我是小妖精

    我是小妖精

    刁蛮任性的少女陆无霜,在充满自心予盾的青春世界,寻找自我,造成任性的性格,她刁蛮的外表,存有一颗善良的心。
  • 异空间的命运

    异空间的命运

    无法甘心的结局,亲手去改变吧,我将赋予你最强大的力量,让我看看你会拥有怎样的结局呢。。
  • 黑夜风云

    黑夜风云

    一个普通的夜总会侍应生,因为从前兄弟的一个嘱托,莫名其秒的卷入了一场纷争,千里逃亡之后,又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 最后,我们还剩下什么1时间

    最后,我们还剩下什么1时间

    也许,对你来说,这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并没有什么特点的小说;但对我来说,每一个字都是一段回忆,每一章都是一个值得回忆的事情,愿这个我用来念旧的小说系列,能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