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97400000010

第10章

文云。三释文下意文。有七言三十句。此中大分有三。初十八句约自利行。次四句明利他行。次八句辨行者修行方便及得利益。就初门中有二。初四句现示证分。二次十四句现缘起分。此中初二句指缘起体。二次二句约陀罗尼理用。以辨摄法分齐。三次二句即事法。明摄法分齐。四次四句约世时示摄法分齐。五次二句约位。以彰摄法分齐。六次二句总论上意。虽六门不同。而唯现缘起陀罗尼法。初云缘起体者。即是一乘陀罗尼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障碍法界法也。今且约一门现缘起义。所谓缘起者。大圣摄生欲令契理舍事。凡夫见事即迷于理。圣人得理既无于事。故今举实理以会迷情。令诸有情知事即无。即事会理故。兴此教。故地论云。自相者有三种。一者报相。名色共阿梨耶识生。如经于三界地复有芽生。所谓名色共生故。名色共生者名色共彼生故。二者彼因相者是名色不离。彼依彼共生故。知经不离故。三者彼果次第相从六入。乃至于有如经此名色增长已成六入聚。乃至有因缘故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众生生长苦聚。是中离我我所。无如无觉如草木也。此中离我我所者此二示空。无知无觉者。自体无我故。如草木者。示非众生数故。当知十二因缘等。即自体性空。依彼阿赖耶识生。梨耶微细。自体无我。生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亦皆无我故。缘生等无有别法。佛举缘起观门。以会诸法一切无分别即成实性。故地论云。随顺观世谛即入第一义谛。是其事也。此义在三乘。亦通一乘。何以故。一乘所目故。若约别教一乘。略说十门。所谓因缘有分次第故。一心所摄故。自业成故。不相舍离故。三道不断故。观先后际故。三苦集故。因缘生故。因缘生灭缚故。随顺有尽观故。如是十番十二因缘一乘义摄。何故十数说。欲现无量故。问。十番因缘。为当前后。为当一时耶。答。即前后即无前后。所以得知。门不同故。即前后六相成故。即无前后。其义云何。十番虽别。而同成无我。故缨络经十番因缘三乘义摄。何以故。准教差别不同。广义如地论说。如十二因缘说。余缘生诸法。准例可解。二陀罗尼法者如下说。三即事摄法者。现因陀罗尼及微细故。广义如经。四约世时者。所谓九世者。过去过去过去现在过去未来现在过去现在现在现在未来未来过去未来现在未来未来世。三世相即及与相入成。其一念总别合明故。为十世一念者。约事念说也。五约位者。以六相方便随义消息可解也。六相者亦如上说问于缘起一言中诸法无二即现了手。何须多门。答。体解即是不须远。求。是故经云。淫怒痴性即是菩提。如是等迷之极远。是故佛教七种苦谛。以外别有菩提。三无数劫。如说修行乃可得度。为迷之者。须多门说。问。若如是者。法门无数。何故唯六门说耶。答。以六门说诸法。准例应可解。故略如是说。其实如言。六冥然无分别者。缘起法法如是故。准上可思。二就利他行中海印者。约喻得名。何者大海极深明净彻底。天帝共阿修罗斗诤时。一切兵众一切兵具。于中现现了了分明。如印文字故名海印。能人三昧亦复如是。穷证法性无有源底。究竟清净湛然明白。三种世间于中现现。名曰海印。繁者炽盛义故。出者涌出无尽故。如意者从喻得名。如意宝王无心而雨宝。益生随缘无穷。释迦如来善巧方便亦复如是。一音所畅应众生界。灭恶生善利益众生。随何用处无不如意。故名如意。三约修行方便者。此中有三。明修行方便。二辩得利益。初门行者者。谓见闻一乘普法已去未满圆证普法已还。即是此约别教一乘说也。若约方便一乘说。五乘总是入一乘摄。何以故。以一乘所流。一乘所目。一乘方便故。若约此义总摄五乘一乘。修行者亦得。所流所目者。约缘起道理。语方便者约智语。何以故。进趣不住名曰不回心者。不名方便。故亦可约圣者意说。何以故。以善巧方便引接众生故。如五乘说。人法因果解行理事教义等。一切诸法准例如是。问。所谓五乘等法。为是能诠教法耶。为是所诠之义耶。答。能诠所诠一切诸法皆在言中。其义如何。所诠之法言相皆绝。诸佛世尊。以大慈悲本愿力故。诸佛家法法如是故。施设言教为众生说。以是义故教纲所摄一切诸法。皆悉在言。是故经云。一切诸法但有名字。即其义也。问证令之法言相不及。言教之法在于事中者。证教两法常在二边过。答。若约情说。证教两法常在二边。若约理云。证教两法旧来中道一无分别。所以得知。遍计无相。依他无生。真实无性。三种自性常在中道。三法以外更无证教。是故当知。一无分别。是故至人得此理故。名相不及。为众生说故。言在事中。故经偈云。一切诸如来。无有说佛法。随其所应化。而为演说法。即其义也。是故圣者。随遍计故建立三性。且安穷心。渐渐已后现三无性。觉悟梦人。此即圣者大善巧也。问。如摄论云。遍计所执凡夫境界。依他真实圣智境界。何故圣者随遍计耶。答。遍计诸法颠倒故有。是故论云。凡夫境界毕竟空故。无所可对。是故论中非圣境界。非谓知空非圣境界。是故圣者慈悲方便。随眼病故。言说空花。有何防。难意在于此。依他起相从因缘生。无有自性。离二边过。与无我同圆成实性。******性圆融。彼此不可分别。旧来一味。以此义故分别不及。是故论云。圣智境界别意如是。若约实说。三种自性皆是凡夫境界。何以故。随情说事安立三故。三种自性即是圣智境界。何以故。随智现理非安立故。是故经中。亦有处三性。以外别立三无性。所以者何。随情安立。约解门故。别立三无性随智现理。约行门故。三性以外不立三无性。尚二性以外无有真实。何况三性以外别有三无性。所以得知。无相等智现前。究竟无法可对。唯在中道故。是故须解立教所由。问。如上所言。证分之法及缘起分法。有何差别。答。别不别。其义云何。证分之法约实相说。唯证所知缘起分法。为众生说与缘相应。是故全别缘起之法。从众缘生。无有自性。与本不异。是故不别。问。若如是者。以自所证为众生。与末不异。寻常差别耶。答。亦得其义。若为所证在言。与末不异。言说在证。与本不异。与本不异故。用而常寂。说而不说。与末不异故。寂而常用。不说而说。不说而说故。不说即非不说。说而不说故。说即非说。说即非说故。说即不可得。不说即非不说故。不说即非不说。二俱不可得故。二俱不相防。以此义故。说与不说等无差别。生与不生等无差别。动与不动等无差别。一切差别相对法门。准例如是。是故经云。有为无为一切诸法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无有变异。是其义也。亦可。正说法中。言说以外更无别义。以言为义。正义法中。正义以外更无别言。以义为言。以义为言故。言无非义。以言为义故。义无非言。义无非言故。义即非义言。无非义故。言即非言。言即非言。义即非义故。二俱不可得。是故一切法本来在中道。中道者通言非言。何以故。诸法实相不在言中。离名性故。言说之法不在真性。在机益故。在机益故。名无真性离名性故。名而无名。名而无名故。以名。求实实不可得。名无真性故。名而无我同。名而无我同故。名性不可得。以此义故。二俱不可得。唯证所知非余境界。是故经云。一切诸法唯佛所知。非我境界。问。前后两义有何差别。答。前义以本末相即相融。现中道义。后义以名义互为客。现无我义。所现道理不异。能诠方便别。此则本末相资。名义互客开导众生。令致自体无名真源。能化所化宗要在此。问。此义当顿教宗。何故此间说。答。如上说。说与不说等无差别。何以故。总是实德故。无有妨难。且护分别故顺三乘说。盖是智者胜妙能也。如上证分及缘起分义。当论中义大教大也。背反分别得无分别。名曰无缘。顺理不住故。名善巧。如说修行得圣者意故。名为提。如意如前。归家者证本性故。家者何义阴覆义。住处义故。所谓法性真空觉者所住故。名曰为宅。大悲善巧。阴覆众生。名曰为舍。此义在三乘。一乘方究竟。何以故。应法界故。所谓法界陀罗尼家。及因陀罗尼家。微细家等。此是圣者所依住故。名曰为家。随分者。未满义故。资粮者助菩提分故。如下经。离世间品中。二千答等是也

初云。缘起体(至)准例可解。大记云。初云缘起体者即是一乘陀罗尼等者。缘起之体通十普法。然云真性唯约有情门者。以下文云。今且约一门现缘起义。而约十二支解释故也。问。前以行实满义配证分者云何。答。若有行者。唯依证分而修。唯依教分而修。则非实行也。和尚之意。则双践证教而修。为实行故尔也。以证满义配缘起分者云何。如示总相所具法时。开其别相。如是欲现证分之中满足法故。辨真性故尔也

法记云。且约一门现缘起义者。指真性也。问。何故不释法性真辨真性耶。答。以彼证分不可指示故也。大圣摄生等者。比如醉人见庭中杌。谓为实鬼。如是众生迷其十二有支。即是甚深真性之体。计为生死之法。是故大圣起大悲慈。令其得知十二有支。即是甚深真性之体故。云令诸有情知事即无。即事会理也。大圣通见杌与鬼耶。答尔也。以下文云。圣人随病眼故。言说空花。有何防难。故知通见也。论云。自相等者。自相者指自身也。报相者唯是色时。非是报也。唯是心时亦非是报。约此心之抱不净色时。为报相也。名色者。非色四阴无相溟漠。非名莫现故。云名也。色相粗故。当体云色也。又释唯是心时不可立名。唯是色时亦不立名。但约此心把不净色之初刹那。目为人身。目为马身故。云名色也。共阿梨耶识生者。求生中有将种子藏梨耶识生。犹如有人袋中盛物。将去水中将去火中。随意往也。本识如田。无明反行如下种子。所下种子是生五果之种也。爱取二支如土与水。其有支则是能生。生老死之业也。其生老死则是所生果也。问。五果是种耶。答五果非种。但能生五种之种也。问。五果之种是何。答梨耶识中三性种也。此种在于第三识支位中。是故此种合为识也。于三界地复有芽生者。此是诸圣最起甚深大悲忧之处也。复者往而复来。往而复来故云复也。彼因相者。彼因者[利/(尒-小+(恭-共))]耶识也。相者名色也。彼果次第相者。于中有六支也。此二示空等者。约色而推色无病苦。约心而推心无病苦。如是无知无觉故。自体无我也。非众生数者。色与心合方得处处受生。若色心离。而但是色时。不得受生故。云非众生数也。即成实性者。一尘无自性。以一切法为自性故。无有一法非一尘性。是故云成实性也。此尘即是海印之体故云实性也。随顺观世谛等者。犹如水中摄入诸像。是自利故。为真谛。水还现像。是利他故。为俗谛也。是故若顺世俗。即得入真也。以第一义谛向外之义为俗谛。十二因缘故随顺观世谛。即入第一义谛也

探玄云。第二具足诸苦中有三。初现十二缘相。二如是下结成苦聚。三是中下明缘体空彰有是倒。论中。于前初段内。前之三支合为一分。二于三界下辨后九支。于中论主分为三相。一自相。二同相。三颠倒相。释有二门。一约分位。二约随义。前中自相者。谓明现在因缘体状故。二同相者。谓未来因缘同现在故。理实现在亦有生老等。未来亦有识名色等。今约分位分相故立二相。三颠倒者。现缘体实空现执有是倒。二约随义者。一约从因生微细行相。是缘起自相。二约果相。现彰缘起过患。遍通果位故。云同相三缘实无我妄取为倒。问。同相中二支。一向是果一向现行。自相七支为现果为因种。设尔何失。俱有过故。若取因种。则不应言三界地生芽。若取现果。即彼前四不异生等。后三复非所生果摄。答。此等并是现生果位。却谈因。名以现自相。就自相七支内论分为三。一报相。名色共阿[黍-禾+利]耶识生者。谓名色支中。有义通摄一切名言种子。阿赖耶即识支通有三义。一依杂集论第四。以业种为识支故。属能引识种入名支摄。是故此文前三支一处释者。以俱是能引故。二以本识种为识支。是故此中识种及名色等种。为惑业引润力故。起此种子。令生苦果。三现行第八亦是识支。是故此中因相。云名色不离本识故。谓此共识所生名色生已。依于现行第八。为彼执持故名因相。理实此中识等五种。由前熏发同特而生。但依当来现起分位。有次第故。说为前后。是故名为彼果次第相也。爱取有三。虽非所生。然正生时具有此。故唯识论说。生引同时是此义也(云云)。此明本识与能依和合。名为报相。二现能依无体于于所依故。说此识名为因相。三能依相尽唯所依。转转入彼位名果。亦以本识转为此果。是故渐略余相。皆尽唯有识在。此上约始教。若约终教。则此本识是如来藏。初则与染和合。次则染法依真。后乃染不异真。故唯真转也。如是因缘下。结苦聚也。是中无我下。现颠倒相。并如论释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梦迴异界之帝君之路

    梦迴异界之帝君之路

    所有内容都来源于,一位中年大叔的梦境。有儿时的梦境、也有现在的梦境。该系列。有玄幻,异世界科幻魔幻等。帝君之路也源于我的一个梦境。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讲述了,一个中年大叔的奇遇以及异世界之旅。
  • 重生在柯南世界的东京

    重生在柯南世界的东京

    重生在东京,淡定的日常,眼花缭乱的魔术,当然还有少不了的名侦探柯南,以及怪盗基德。
  • 吾乃末世一神明

    吾乃末世一神明

    穿越末世。宇宙万物进化时代,人类化为维度最底层,人族危机。为挽人族生死,我甘作那宇宙中最孤寂的神。什么叫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欲无求,无情无义,是为神也。我叫神明,我亦神明。
  • 东方帝君

    东方帝君

    天地大世界,阳阴逆转,界途崩碎。百年往事,如月影,重纷纷。斑驳流光点缀秋霜,岁月催人老,千载世事梦如繁花。万古不灭的原始大陆,圣地诸族纵横古今。魔气冲霄的深渊魔地,弥漫着罪恶与血腥的气息。东方大地之源头,擎天立鼎的扛山巨族朝着落日迈动着粗犷的步伐。天空的西方止境,头戴黑色冠羽的神秘巫女正在缓缓伸开双臂。世界秩序的枷锁,围封缠绕着跨越时间长河的神秘石玉,反抗并最终挣脱束缚的不灭之玉是否可以打破桎梏,寻找到那朵彼岸之花。小小的风坪山下,夜幕降临,历尽古与今……
  • 从饥荒游戏开始

    从饥荒游戏开始

    1980年,一支探险船队在北极遭遇时空风暴,无意之中发现真实世界是由无数片平列交叉的镜面世界组成。船队由此创建了一个神秘组织-黑镜!因为疫情无聊在家玩耍游戏的叶回,在一次睡眠中被黑镜选中,然后遭遇了一系列未知的怪物和致命的植物,面对一次次的杀戮,最后深陷于这个神秘组织的笼罩之下……
  • 橘猫的妖帝之路

    橘猫的妖帝之路

    在《江山》游戏里死亡,江风复活后发现自己趴在一个女孩儿的怀里,并且变成了一只胖橘猫。而这个小女孩儿正抚摸着他的头,对他温柔的说:“小皮乖,割了以后就不乱想了。”被绑在刑床上的江风拼命挣扎,千钧一发的时刻,他的脑海里一阵叮咚声响:“叮!妖帝培养系统系统载入中……”
  • 末世之会召唤的装备师

    末世之会召唤的装备师

    【本书没有感情线】给蠕虫大军装备推进器,将弓箭精灵的武器换成高科技狙击枪,或者……给恶魔戴上一副酷酷的墨镜?我是装备师,也是召唤师!
  • 火燎天歌

    火燎天歌

    火燎九焰,天歌叶离风火城少城主夜里绑架了一个女刺客?“呃!不!是她来刺杀我的,我可没有什么特殊的癖好。”土生土长的本界人,带着父母留下的异界记忆,过上了一个本界人的穿越者故事。
  • 周易略例

    周易略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说要穿红色旗袍

    我说要穿红色旗袍

    我爱你你爱他,你说对了。也许,最后那更好的女孩不是我,而在我身后忧我忧,乐我乐的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