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64500000003

第3章 爱河之源——童年的记忆(2)

“我爹是大老虎,我是小老虎!”

人们就都哄然大笑起来。

好几年之后,我才渐渐知道:父亲的所谓“挣大钱”,就是他做搬运工,抗麻袋、拉排子车。所以,奶奶总是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花钱的时候总要念叨:

“你爹做牛变马,挣个钱不容易呀!”

至于“大老虎”那就更糟。在解放初期那着名的“三反运动”中,父亲被诬陷有问题,不仅勒令退赔,而且被开除了党籍。“大老虎”,原来是大贪污犯的代名词。

父亲被打成“大老虎”关押期间,母亲曾经带了我到父亲的许多亲朋好友门下去告贷;希望那些受过父亲解囊相助的人,能在我们困难时小有回报。然而,母子们沿街乞告,奔波数日,只有一位姓吴的老乡给了母亲五块钱。好在我年纪还小,世态炎凉、人间嘴脸都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

且说父亲回乡,早上蒙头大睡,晚间谈笑风生那些日子,正是他筹集款子准备退赔的时候。他总是高声亮气,精神昂奋。他在运动中受到那样的打击,却没有给我心中播下什么阴影。在我幼小的心目中,父亲总是一个乐观豪爽的强者。

尽管他不在我身边,我的灵魂仿佛和他贴得很近,有一个坚实的依靠。

“三反运动”过后一年,也就是奶奶托锁爷给父亲写书子的时候,父亲的问题得到了甄别。被迫退赔的钱款又尽数还了回来。所以,他这次回乡,腰包充实,春风得意,断然决定:

带奶奶和我,还有几位大娘,一齐到太原去游玩!

七长途跋涉

有着雄奇山岭和山间各种异兽奇花的我的故乡,山西盂县红崖底村,其实只是一个小山庄,在普通的省级地图上都没有任何标志。从县城沿官道向北,在两列起伏奔窜的山脉间行进三十里左右,路东一条山沟,叫柏泉沟。沟里有三个庄子,五里、八里、十里,依次叫红崖底、张家庄、田家庄。新中国成立初期,县境里没有公路。要到太原,须得先进县城;到了县城,再赶百十里路到石太铁路上去改乘火车。

从我们村到县城,是乘大车赶路的。

我们家的车把式是四伯。他执着一杆长鞭,却并不打牛,只是不时大声呵斥。他骂牛的词儿和平时骂四大娘的词儿也差不多。但我们家的老牛只是扭动着屁股不紧不慢地走,并不如四大娘挨骂时那样紧张。奶奶和我们坐在铺了干草的大车上,摇摇晃晃,昏昏欲睡。整整一个上午,才进了城。

四大伯赶车上煤窑去拉煤,父亲去雇牲口。从县城到石太线上的测石车站,还有一百来里。父亲回乡,这段路是步行的。奶奶和我们就得乘骡乘马,须得去雇专门驮脚的牲口。

第二天,四五匹牲口驮了奶奶和大娘们上路了。我跟着父亲步行,走累了只被允许搭乘一段。不知什么原因,有时我可以坐在鞍子前边,搂在奶奶怀里;有时却只被允许扒在后边的马屁股上。山道翻山越岭,很多路段都在山涧边上。奶奶骑的一匹白马,偏偏爱走路边,那情形十分惊险,仿佛随时都可能栽下深渊。

但不时地,对面路上会走来一队队的骆驼帮,驮着大铁锅和大水缸。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骆驼。骆驼们昂着头,面容老是那样慈祥静穆,似乎并不曾身背重负。我觉着异常感动而亲切,就如同看着老黄牛时的感觉一样。

到了测石,又住了一夜店房。店房主人叫郑宝书,不仅热情接待,还负责买火车票。那样热情周到的服务,后来几乎完全绝迹了。

第一次坐火车,印象极为深刻。窗外的大地在围绕了极目之处的一个圆心旋转,铁路边的电线杆一根根地向后倒去。可以说,那是我第一次感到“速度”的魔力。由于好奇,我自己还做过一个实验:火车行进中,我把东西抛起来,或者自己跳离了地板,但火车并不能将我甩下一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学了中学物理,我才解开了最初的疑团。

到了太原,一出车站,就有黄包车来招徕乘客。黄包车跑得风快,一路上还鸣着嘀嘀咕咕的喇叭。到了家门口,他们还帮着提包裹。奶奶客气地请他们进屋喝水,他们笑一笑谢绝了。我突然注意到,他们年龄都很大了,很惊异他们怎么能跑那么快。

后来,我到太原读中学,黄包车是早已绝迹了。但在我读书的太原三中附近的开化寺,我见到过一位老年黄包车夫。他佝偻着脊背,两手都向后跷着。手里执着一把青菜,菜叶子一个劲在后背上扫动。住在近处的同学告诉我。这位老人就是因为多年拉黄包车,身体才变成了这种样子。那情景真使人感慨万端!

当我们赞美劳动的时候,永远不应忘记:彻底消灭繁重而非人的体力劳动,是人类的一项历史任务。

八初逛太原

到了太原,安顿下来,父亲接着就带领我们开始游玩。柳巷、开化寺、泰山庙,连着转了好几天。特别还逛了一次动物园。

柳巷开化寺,是当年太原市最热闹繁华的去处。甚至我在家乡时,就常常听到它们的响亮名堂。柳巷街白天车水马龙,夜间灯火辉煌。

“双合成”、“德昌永”等着名食品店,“同成信”、“宏大”等绸缎布庄,“亨得利”钟表眼镜行,“乐仁堂”大药店,生意兴隆,顾客蜂拥。而宏敞的山西大剧院旁边的太原饭店,尤其雄伟,果然有半座山高,须得仰起头来观看。

柳巷街南口西拐,是钟楼街,繁华兴隆不亚于柳巷。在钟楼街中段南侧,就是赫赫有名的开化寺了。开化寺有纵横几条街巷,里边不唯店铺林立,各种杂耍更是名目繁多,有练气功的,走钢丝的,耍猴儿的,变戏法的,玩蛇的;还有拔牙的,修脚的,剃头的,钉鞋的,说书的,卖唱的……一处围拢的场子,人群突然狂潮似的涌动,有人大嚷:大卸八块啦!另一处场子,早又欢呼雷动,也有人大嚷:吞活蛇啦!不消说,卖老豆腐的,卖丸子汤的,卖灌肠的,卖醪糟的,也都争相叫卖。炒灌肠的敲炒瓢,做烙饼的敲擀杖,节奏铿锵,煞是动听。一处大敞窗户的店铺前,围了许多人在看刀削面绝技。大师傅将枕头似的一坨面顶在脑门心,两手各持一把削面刀,左右开弓,面条就柳叶式鱼贯连成两条白线,直射入丈把开外的大锅里……如今开化寺已改名叫“开化市”,市面也还热闹。到处牛仔裤,满耳邓丽君,与当年景象大异其趣。当年市容市声不可再得,正如人的童年无法留驻。它们都只化作记忆存在脑海,而那是极其珍贵的记忆。

当然,童年逛太原,记忆最深的还数逛动物园。那是,太原动物园还设在海子边的人民公园里。动物种类也有限,但那时对于一个未见世面的孩子也足够了。记得我最喜欢的动物,数猴子。它们是那样活泼好动,自由自在,况且长得像人,又能模拟人的许多行为。当我看着它们的时候,它们有的也目光灼灼地盯了我看。我以为,它们也有思想,它们说不定也在观赏人类,也在研究人类哩!

其他动物,有点印象的还有老虎和狼。老虎懒洋洋总是睡觉,竟使我产生一种奇怪的联想:父亲当“大老虎”那阵子,大约也是在笼子里睡觉的吧。那委实没有什么伟大神奇之处。狼们却是躁动不安,在铁笼里一刻不停地惶惶走动。他们的眼神贪婪、残忍,而又不乏一种失去自由的凄惨。我的心中浮上来一丝真切的怜悯,我真有些同情他们。

我没有敢宣布自己的想法。我怕自己讲错了话。因为母亲觉得我在山沟里缺少教养,每有错失,她对我就声色俱厉,令人胆寒。但奶奶参观了动物园之后,好几次念叨:

“把些虫豸们关在笼子里,叫人心里实在不熨帖哩!”

后来,回到故乡,奶奶还每每提起。我以为,奶奶和我的心里是相通的。城市生活有其繁荣热闹的一面,但它总不如乡间那样更加接近自然,亦即更加接近人的心灵。

九来英姐姐

参观市容之后,父亲安排我们上戏园子去看戏,作为一个重要的招待项目。

在乡间,我记得也看过不少戏,但那都是野台子戏。在野地空场上,用棺板衫杆条席篷布临时搭起戏台,不建围墙,不扯布幔,远近村民随意来看。年轻后生们结成把子吼喊着挤头排,大闺女们辫子编得又紧又长在人群中扭来扭去,老汉们闭着眼睛数板眼,娃娃们又哭又叫吼破天。台上花脸红脸们管自翻筋斗打仗,或者老旦小旦站下来没完没了地唱。台上台下,又乱又热闹。

在戏园子看戏,也是又乱又热闹。别一种乱,别一种热闹。

正本戏开场之前,先唱垫场的折子戏。这时,观众们才络绎进场,你呼我应,认座叫茶,半个钟头静不了场。过道上,卖花生仁的、卖糖葫芦的窜来窜去;递拭汗热毛巾的忙得一头大汗,添茶加水的举重若轻将一把大铜壶在人头上舞出花儿来。

正本戏开台,场子里渐渐静下来。但递毛巾的和倒水的仍然十分忙碌。有人热了,要拭汗,就将一只手举在空中,在两厢楼角照场子的立即便把热毛巾甩了下来:一道白光,不偏不倚,半叠着的毛巾“叭”一声罩在手上。哪位观众渴了,不必耽搁看戏,把茶盖揭开好了,大铜壶高举在过道那里,一道水柱从壶嘴中飞去。那真是比大戏还要好看引人的把式!

但几位大娘却都趴在椅背上睡着了,二大娘淌着哈喇子,三大娘鼾声如雷。

奶奶则一个劲念叨:

“一张票五毛钱哩!一张票五毛钱哩!”

突然,观众们满园哄笑起来。原来,那晚的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轰动一时的新戏《小女婿》,而小女婿这时出场了。一个十来岁的娃娃,身着青布长袍,头戴瓜皮小帽,十字披红,傻呵呵地出现在台口。那娃娃真叫可亲!我要和他交个朋友就好了。父亲得意地给我介绍:

“这是你干姐,来英!”

原来,戏班里的娃娃们得闲时,常到剧院左近串门。串来串去,来英就和我妈熟识了。这来英姐自幼被卖到戏班打戏,认那班主做父亲;新中国成立后班主下世,她就成了孤儿。戏还没学成,只好傻愣愣地扮扮小女婿。父亲动了恻隐之心,就认下来英做了干女儿。于是,我凭空有了一位唱戏的姐姐。

来英后来进艺校学戏,依父亲的姓改了艺名张美玲。她唱了许多年娃娃生,扮孤儿赵武或者杨文广,也还小有名头。多少年过去,她仍然不忘义父义母,常有来信,这都是后话。

却说第二天,小女婿登门。她留着男学生头,穿一身青布制服,活脱是一个精干的男孩子。进得门来,又喊爹,又叫妈,先扫地,后沏茶,在我们家比我还要占地盘。听说我爱吃面皮儿,她还亲自给我下厨去做。但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趁人不备,我在她手上狠狠地抓了一把,都抓出血来了。那小女婿委屈地哭了一场,父亲安抚了她一番,接着叫她翻筋斗,小女婿不肯翻,看看我说:

“我怕九十不高兴了!”

爹说:

“你多翻几个,他就高兴了!”

小女婿刹刹腰带,在我家两床一桌夹着的窄窄的地面上耍起把式来。“卟咚、卟咚”,她连着翻了四十七个。

爹夸奖道:

“好!比上一次多翻了五个!”

来英喘着粗气说:

“我这是给弟弟翻的!”

不知咋的,我一下子又喜欢上了这个小女婿干姐姐。后来,她艺成演戏,当上了正经角色,我也看过她的演出。但,那都不足以和小女婿留给我的美好印象相抵,更不足以和她在我眼前翻的那四十七个斤头相比。

如今,来英不再唱戏。结婚生子多年了。和我们家的来往也十分稀少。忆及童年那一段,希望自己有兄弟姐妹吧。也许,天生孤独的人,也天生希望打破孤独的吧。

十干爹干妈

父母亲在太原,最早住在南肖墙六十二号。六十二号紧挨着和平剧院,而我们省当年最着名的女须生“果子红”丁果仙,她挂头牌的戏班就常在和平剧院演出。所以,我小时看戏多,看果子红的戏尤其多。记下来几十个剧目,有十几出戏我可以大致讲出戏文梗概来。戏剧方面的知识,中国戏剧的情节性和表演艺术的夸张写意,台词对白中的隽永精炼和传神,都给我后来的文学创作以触类旁通的益处。而我们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忠孝节义”之类,无形中也给了我相当的熏陶。

六岁到太原,因为“三反运动”搞退赔,父亲的买卖房产都被剥夺归公。

我们家离开六十二号,已经赁屋而居搬到了天地坛五巷十四号。十四号这所院子,恰恰是干爹干妈居住的院子。解放前干妈哺育我,我就在这所院子生活了一年多哩!

干爹雷安民,是个卖肉的,方头红脸,慈眉善目。他对我特别疼爱,他家经常吃些下水、煮骨头之类,总是叫我过去大嚼大啃。奶奶天生不吃肉,父母亲对下水、骨头似乎也瞧不上。但我吃得很香,干爹见我吃得香,眉开眼笑,十分满足。因为我即将入学读书,干爹还送我一册硬皮封面的精装笔记本。后来读书到小学四年级,功课中有了珠算,他又送给我一把黑颜色的算盘。礼物虽然微薄,但那是我童年时代唯有的得到礼品的记忆,它们给我的心灵以无法估量的抚慰和极大的满足。

相比之下,干妈显得比较冷淡。据说,奶了我将近两年,父母要接我回去,干爹和干奶奶都很伤心。而我的干妈呢,却没事一般,还在院子里和孩子们“跳格格”呢!

母亲生我的时候十六岁,干妈奶我的时候十七岁,她们本身也差不多还是孩子。干妈“跳格格”也就情有可原了吧!况且,干妈之所以奶我,是因为她生了一个“白毛女”,溺死了。她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为了生计而替别人奶孩子,她就够痛苦的了,还要她怎么样呢!

特别是在1948年年底,由于白色恐怖愈演愈烈,父亲和母亲已经无法继续坚持地下工作。他们不得不双双撤离了太原,将我完全托靠给奶妈家有半年之久。

后来解放大军围了城池,炮声隆隆,每当打炮,干妈就抱了我躲在床板下面。炮弹猛烈爆炸,我就吓得小便失禁。床下地势窄憋,无可躲闪,我就给干妈尿得满怀满裆。

太原解放前一天,战斗十分激烈,一颗炮弹击中了我们居住的房间的屋脊。

万幸的是,那颗炮弹没有爆炸,只将屋脊穿了一只大洞。震落的杂物把腰腿不便、不能下床躲藏的干奶奶压在下面,而我和干妈在床下安然无恙。解放大军攻下阎匪军最后负隅顽抗的省政府梅山,战斗结束。城中硝烟未散,尸横遍地,为我军担任登城向导的父亲就匆匆赶到十四号来看我。在街口,父亲一看洞穿的屋脊,心里就连叫:完了,完了!他硬着头皮进院,刚迈大门槛,却意外地见奶妈抱了我,正在院当央晒太阳呢!据说,父亲高声一喊“九十”,我当时一岁半,又和父亲离别半年,竟一下子认出了他,跌跌撞撞地跑过来,扑到父亲的怀里。

时至今日,每当忆起当年的情景,父亲仍然总是非常感动。为了不幸中的万幸,为了那割裂不开的父子之间的骨血情谊。当然,他对我干妈一家也始终心存感激,念念不忘。对那惊险而又富于人情味的一段经历,我自然是不可能有任何记忆的。但,我也同样对干妈心存永难淡漠的感激之情。在最危险的关头,一个异姓母亲用她温暖的胸膛怀抱了我,保护了我,她曾经和我生死相依。

干爹干妈后来生了六七个孩子。干妈身体不好,始终没有参加工作,干爹卖肉,工资很低。我记得他们家的生活一直很困难。1970年2月,我从部队复员到太原机车厂做机车司炉,第一个月领到工资26元。我给家乡的大伯寄了10元,给了干妈10元。

10元钱,太微薄了,能抵什么事呢?它只表达出我的一点心意罢了。

十一母子之间

同类推荐
  • 1978-2018中国优秀散文(改革开放40年系列)

    1978-2018中国优秀散文(改革开放40年系列)

    1978-2018中国优秀散文的出版,旨在展示当代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有着较高艺术水准、值得珍藏与阅读鉴赏的经典读本。
  • 野菊花

    野菊花

    野菊花,经风雨,傲霜冻,鲜艳美丽,芳香迷人;花中强者,品质高洁,多好的野菊花!它是浓缩作者七十余年生活历程的真实写照,又是他们夫妻神圣而纯洁爱情的象征。作者以野菊花作书名,含义深刻。
  • 解密北京大案

    解密北京大案

    一鹤的法制纪实作品名声越来越大。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他关于某演艺圈名人案件的报导,引起湖北与广东两家大刊编辑的争抢,以致他不得不承诺为放弃的一家另写两篇稿子才算平息。从《名幻杂志》为一鹤同志做责编大概有十个年头了罢。这其间,文坛中太多起承转合,波诡云橘了。而一鹤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由一个青涩的山东汉子,成长为深具洞察力的法坛卫士。人类灵魂工程师,自有其独特的理想与追求。
  • 我喜欢生命根底里的宁静

    我喜欢生命根底里的宁静

    本书是哲学家、散文作家周国平的散文精选集。全书分为九辑,除了对自我与价值、欲望与超脱、爱与孤独、苦难与幸福等经典人生问题的探究。更在《伤痛三记》《生命考卷》中,用细腻、动人的笔触描写了史铁生、邓正来、于娟等友人不被世俗与肉身束缚的生命意志,令人感慨动容。周国平用既关切又超脱的眼光,在观人观己的过程中,以诚实的笔触,写下自己对人性、对生命的觉悟。告诉我们,人只有回归内在平静,才能活出生命的高品质和真境界。
  • 鲁迅演讲全集(现代文学经典文库)

    鲁迅演讲全集(现代文学经典文库)

    鲁迅的演讲是鲁迅向社会发出的更直接的呐喊,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关于社会、关于历史、关于人的更为急切的诉求。今结集出版,不仅让读者获得教益,亦可从字里行间追怀伟人在讲台上的音容笑貌,甚而生平风采。这是迄今第一部鲁迅演讲专集,收录了能发现的鲁迅先生的所有演讲。
热门推荐
  • 极品高富帅

    极品高富帅

    作为富家子弟,林轩的属性很亮眼。海龟,高,富,帅……这些特质让他总能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可惜他有个改不掉的坏毛病——喜欢恶作剧。比如他铁哥们林力,他曾经安排胖妞直接压上林力的床,让林力做了几天噩梦。天有不测风云。被迫害后的林力流落酒店混吃混喝,没钱付账被人追的像条死狗。可是纵使他逃过被暴打,孤苦伶仃的他要如何拿回自己曾经有过的一切?
  •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两个家族世代为仇,但双方的儿女罗密欧与朱丽叶却一见钟情。迫于家族之间的仇杀,两人秘密举行了婚礼。后罗密欧因替友复仇刺死了朱丽叶的表哥而被放逐,朱丽叶也面临被逼婚的窘境,服安眠药装死。罗密欧赶回,不明真相,自杀殉情。朱丽叶苏醒以后,见爱人已死,也在悲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医教结合教育康复模式实践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医教结合教育康复模式实践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介绍了上海市虹口区小学阶段随班就读、特教班、特殊教育学校和送教上门四种安置形式学校对于特殊学生医教结合教育康复训练模式的实践探究。
  • 丞相前妻想篡位

    丞相前妻想篡位

    殷乐死前,深感女子的无力,痛定思痛,决定下辈子一定要投成男儿身,平步青云。于是她睁眼,发现重生在自己十二岁的生辰。性别,女。殷乐:……由此,为了不重蹈前世覆辙,殷乐踏上了女儿郎的当官之路。数年后,全长安城都知道,在朝堂与左相并肩而站的那位美娇娥,可萝可御可霸总可白莲,男女通吃。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左相大人:得想办法娶了这个小娘子。
  • 国民青春之校草大人我知错了

    国民青春之校草大人我知错了

    “你真的不认识我了吗?”某男搂着某女的腰说道。“我真的不认识你…”某女心虚道。“哦?是么?那就“吃”的你把我想起来怎么样?”某男邪恶的一笑。“不了不了,宝宝别咬我,我错了”
  • 帝先生的追妻之路

    帝先生的追妻之路

    在一个世界中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几乎很完美的人,缺少一个喜欢的妻子和幸福家庭。直到一日,遇见了她,和他一样完美却缺爱人和幸福家庭的她。便有种找到同类的感觉,渐渐的就喜欢上了她。但其追妻之路困难,因为她亦不相信世上还有情了。
  • 诸天笔录之君临九霄

    诸天笔录之君临九霄

    唯美简介在遇到他的以前,他是魔皇的唯一弟子,也是凶名天下的魔剑独孤。独孤,独孤孑身一人,形单影只。遇到他以后,他是白衣胜雪的独孤公子独孤绝。正剧简介在他十岁那年,他是众人唾骂的懦弱少年,受人欺侮。母亲为了救他,杀了嫡长子,被人囚禁,最后他眼睁睁的看着母亲的尸体化为飞灰,他却无能为力。后来他的父亲为了他进入远古战场,他被人追杀,最后觉醒灵根,一念成魔。他是天之骄子,修行以来从无壁障,十岁练气,十二岁筑基,十五岁元婴,二十岁金丹,无论在哪,举世无双的天才,直到遇见那个人,击碎了他的骄傲。“你叫什么?”“独孤绝。”
  • 保幼新编

    保幼新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克丽丝汀的一生(下)——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克丽丝汀的一生(下)——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全新的译文,真实的获奖内幕,细致生动的作家及作品介绍,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作品的风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