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25600000019

第19章 美国作家(6)

作者的著名的中短篇小说有《黛西·密勒》(1878),《艾斯朋遗稿》(1888),《真正的货色》(1890),《小学生》(1892),《螺丝在拧紧》(1898),《丛林区兽》(1903),《快乐的一角》(1909),以及一组描写作家、艺术家生活的中短篇小说。《黛西·密勒》是早期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篇,写一个美国少女在欧洲的厄运,偏重于表现欧洲的风尚和美国习俗之间的矛盾。长住欧洲的美国人反映了欧洲的风格,他们不能接受黛西那样比较粗俗、不拘礼节但心地还善良的商人的女儿。作者力图对所谓的品德教养作出公正的评价。小说中那个爱慕黛西的长住欧洲的美国青年温特伯思始终不以“公众舆论”为然,反映了作者的观点。小说文字流畅,是初期作品的风格。

《丛林猛兽》的内容与文风和早期的作品大不相同,题材和《专使》有相同之处。在《专使》中,主人公敦促青年要尽情地生活,使生活丰富饱满。在《丛林猛兽》中,男主人公虚度年华,在过多的考虑和权衡是非中错过了炽热、真挚的爱情。他力戒自我中心主义,但仍为自我中心主义所束缚。作者揭示了一个受过高深教育而富有情操的男子最终的虚弱与无能为力。这部小说的文风十分复杂,多用冗长的句子,堆砌副词和比喻,有猜谜一样的对话,意思含混。

詹姆斯写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评论文章,涉及英、美、法等国作家,如乔治·艾略特、斯蒂文森、安东尼·特罗洛普、霍桑、爱默生、巴尔扎克、乔治·桑以及屠格涅夫等。文集有《法国诗人和小说家》(1878),《一组不完整的画像》(888),《观感与评论》(1908),《有关小说家的短评》(1914),《笔记与评论》(1921)等。他的游记有《大西洋彼岸素描》(1875),《所到各地图景》(1883),《在法国的一次小小旅游》(1885),《在英国的时候》(1905),《美国所见》(1907),《在意大利的时候》(1909)。自传三篇:《童年及其他》(1913),《作为儿子与兄弟》(1914),《中年》(1917)。

詹姆斯曾被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誉为“描写优美的良知的史学家”,但他对政治和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偶然涉猎,也反映了他的保守的思想,他甚至讽刺、嘲笑进步的民主运动。他无视道德品质的社会根源,很少描写社会环境;对上流社会虽然认识很深,而且经常持批判态度,对下层人民则所知甚少,而且对人对事怀有许多精神贵族的偏见。他的文章风格和他的思想境界是一致的;特别在后期作品中,往往句子又长又复杂,大量使用副词,力求细密、准确、恰如其分地反映思想感情的深处。他在艺术手法上多有创新,例如所谓“角度”的方法,即他认为作家不可能无所不知,只能通过作品中一个有洞察力的人物的“角度”叙述故事、铺展情节。

詹姆斯的小说着重心理分析,讲究小说结构。他的小说几乎全是一个结构:即必定有个重点,所有的线索都向那儿发展;而且这些线索不是直接进行的,重点在中央,线索是圆圈,许多个圆圈错落的围绕着那个重点展开。到了小说结尾,詹姆斯已经将小说的中心问题所涉及的道德方面、伦理方面、感情方面等多种因素都发掘和反映出来了。詹姆斯在资产阶级文坛获得很高评价,被称为“小说艺术的巨匠”。

欧·亨利

欧·亨利,1862年9月11日出生于美国北卡罗莱州一个小镇,父亲是医生。从15岁起,他就在叔父的药房里当学徒,后因健康关系到西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牧场当了两年牧童。1884年后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和银行出纳员。欧·亨利在奥斯汀国民银行工作时,银行曾丢失一笔现金,他为了逃避受审,便抛下妻女到拉丁美洲避难。后来他得悉妻子病危,回家探望,终于被捕。他在狱中曾担任药剂师,便开始以欧·亨利为笔名写作短篇小说,在《麦克吕尔》杂志上发表。1901年,因“行为良好”提前获释,来到纽约专事写作。他虽也与上流社会来往,但经常出入贫民公寓、小酒馆、下等剧场,自认为纽约400万小市民中的一员,而不是400个富翁之一。

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共有300多篇,收入《白菜与国王》(1904)、《四百万》(1906)、《四部百万》(1907)、《市声》(1908)、《滚石》(1813)等集子,其中以描写纽曼顿市民生活的作品为最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的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由于他在纽约《星期天世界报》这类通俗报纸上发表作品,读者对象是小市民,这就影响了他创作的格调。他对社会与人生的观察和分析并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较浅薄,但他一生困顿,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表现他们复杂的感情。因此,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可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中。

《麦琪的礼物》写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相互赠送圣诞礼物中的巧合,刻画了他们捉襟见肘的生活与相互体贴的感情。

《警察与赞美诗》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想进监狱度过寒冬,屡次以身试法,警察都置之不理。而当他决心弃旧图新时,警察却毫无道理地逮捕了他。作者向人们揭示这个社会就是如此的黑白不分,是非颠倒。

《最后一片藤叶》感伤气氛浓厚。作者满怀深情地赞美了穷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突出地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创作出毕生“最后的杰作”的老画家的形象。

《没有完的故事》对大都市中挣扎谋生的弱女子表示了深厚的同情。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也是一篇哀婉动人的故事,作者用神秘的气氛渲染了一对爱人先后在同一个房间里自杀的悲剧。

欧·亨利曾以骗子的生活为题材,写了不少短篇小说。作者企图表明道貌岸然的上流社会里,有不少人就是高级的骗子,成功的骗子。

如《黄雀在后》,写骗子、强盗与金融资本家比赛骗人的本领,结果骗子和强盗都自愧不如。

在《我们选择的道路》里,作者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投机商与强盗是两位一体,而“合法的”投机商倒比不合法的强盗显得更加狰狞可怕。

欧·亨利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的作品情节生动,笔调幽默;刻画人物笔触简洁,而人物性格栩栩如生。他善于把平常的生活现象加以概括综合,然后以不平常的形式表现出来;他常常引着读者按照逻辑的线路思索,以为已经可以测知故事的结局,但作者随即又将笔锋一转,出现了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读者惊愕之余,细细品味,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符合事物的内在逻辑,进而赞叹作者的构思巧妙。

但是,欧·亨利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作家。一方面,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虚伪、丑恶和痛苦,对它进行了一定的揭露和讽刺;另一方面,他却始终不曾与这个社会决裂,而且还对它抱有幻想。因此,他常常一方面描写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的苦难,一方面又通过所谓人情味等等,给这些痛苦现象敷上了一层止痛剂,为悲剧的故事添上一个圆满的结果,从而冲淡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欧·亨利于1910年逝世。

劳森

劳森,1867年出生在新南威尔士州格伦费尔城附近。父亲原籍挪威,是充当淘金工人,后经营小农场。母亲为英国人后裔,喜爱文学。劳森曾读过3年书,后来在农场和父亲所承包的建筑工地上干过杂活。16岁时父母分居,他随母亲到悉尼,先后做过油漆工、木匠等。他母亲拥护共和,关心妇女运动,曾创办《晨曦》报,他因而也常与记者、作家、妇权运动者、社会主义者接触,受到他们的影响。

1887年,他的诗《共和之歌》在当时激进的《公报》周刊上发表,次年第一篇短篇小说《他父亲的伙伴》又在《公报》上发表,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1892年曾由《公报》资助深入西部农村,与牧民、赶车工、农场工人等进行广泛的接触。1894年,《诗歌与散文短篇小说集》出版。1896年,诗集《在海阔天空的日子里》和短篇小说集《当罐里的水沸腾的时候》相继问世,因而闻名。

他先后出版将近20部诗集和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通俗诗和幽默诗》(1900)、《在路上和在栅栏旁》(1900)、《我的祖国》(1901)、《乔·威尔逊及其伙伴》(1901)、《丛林儿》(1902)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劳森创作的旺盛时期,他的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即在这个时期写成。他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同情他们的遭遇,在作品中刻画了他们的生动形象,表现了他们优秀的品质。

劳森作为澳大利亚著名小说家、诗人。他的作品主要表现人们相互关系、真情实感;语言淳朴生动,幽默感染极强,被评论家誉为“普通人的声音”。他的作品为澳大利亚文学的基础作出了贡献。

劳森于1922年逝世。

诺里斯

诺里斯,1870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一个富商家庭。15岁时,随父母迁居旧金山。17岁时到巴黎,进入巴黎的居里安画室学画。这期间,他一边学画,一边贪婪地阅读骑士小说。自然主义大师左拉的创作思想给予诺里斯以深刻的影响。1889年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1895年,他从哈佛大学回到旧金山。1896年回国休养。

他开始创作时倾向浪漫主义,如描写海上传奇的《“莱蒂夫人号”上的莫兰》(1898),后来的小说受到左拉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如《麦克提格》(1899)和《凡陀弗与兽性》(1914年)。《麦克提格》前半部真实地描写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情景,后半部把主人公麦克提格——一个牙科医生的悲剧归咎为生理上的缺陷,作者描述他“善良的结构背后有一条遗传性的邪恶暗流”。《凡陀弗与兽性》在分析画家凡陀弗的堕落时,突出他的“动物本性”,把他的道德败坏归之于生理上的原因。

诺里斯在西部采访新闻时,了解到代表垄断资本利益的铁路托拉斯与农场主之间的矛盾,他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小麦史诗”三部曲。其中以《章鱼》(1901)写得最好,是他的代表作。《章鱼》描写西部圣华基恩河流域农场主合力克联合其他农场主要求铁路公司履行诺言,恢复原订的土地价格,反对提高粮食运价,遭到拒绝。农场主上诉法院,也未取胜。他们想在“铁路专员委员会”中塞进自己的人,即合力克的儿子,但他被铁路公司收买,计划归于失败。后铁路公司动用武装没收沿线的土地,农场主自卫还击,被打得家破人亡,佃户的下场则更为悲惨。诺里斯认为小麦代表“善”,铁路代表“恶”,而“善”必将战胜“恶”,所以小说的结局是铁路公司经理贝尔曼“淹死”在小麦堆里。

《章鱼》虽然有其缺陷,但基本上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它控诉了垄断资本的压迫与剥削。它把铁路比作章鱼,无数条腕足侵入各个角落。小说还揭露了铁路资本是财团与政府相勾结的产物。小说广泛描写了美国被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所吞没的历史过程。是20世纪美国作家厄斯金·考德威尔、约翰·斯坦贝克等描写个体农民破产的作品的先声。

“小麦史诗”第二部《陷阱》(1903),描写芝加哥交易所的小麦投机买卖。主人公哲德温是经营小麦的商业资本家,在交易所里被投机商人挤垮。小说还穿插了哲德温的妻子的感情生活与恋爱的故事。《陷阱》的成就不如《章鱼》,作者在写《陷阱》同时,发表了一个短篇《小麦交易》(1902),其中把农民破产、工人的困苦和小麦投机联系起来描写,反映出作者对社会问题观察的敏锐。

1903年,诺里斯在一次手术后去世,“小麦史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狼》未能完成。

诺里斯从事文学创作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但是他对美国文学的贡献却是不可估量的。他不仅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著作,而且奠定了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基础。

西奥多·德莱塞

西奥多·德莱塞,1871年8月27日生于印第安纳州的特雷霍特镇。父亲原是德国的纺织工人,为逃避兵役于1846年移居美国,开过纺织工场。母亲是摩拉维亚的农民的女儿,他们有子女11人。1870年工场失火焚毁,一家生活贫困。德莱塞12岁起就当过店员和报童。17岁时去芝加哥谋生,曾在一家小饭馆里洗碟子,在铁器店做伙计。1888年18岁时,由小时候的一个女教师资助,进入印第安纳大学学习,他有机会接触到达尔文、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著作。一年后又回到芝加哥,充当房地产公司的推销员和洗衣店的送货员。

1899年开始写作《嘉莉妹妹》,第二年完成并出版。这时长篇小说《章鱼》的作者弗兰克·诺里斯为出版公司审阅《嘉莉妹妹》,大为赏识,认为发现了他“从未见过的一部最好的书”。可是公司老板认为此书有伤风化,只印了1000册,除极少数赠阅之外,全部封存在仓库里。德莱塞仅得稿费100元,生活无着,几乎自杀。《嘉莉妹妹》叙述一个美貌天真的农村姑娘到芝加哥谋生后的不幸遭遇。嘉莉先生在一个贫穷的姐姐家住了一阵。沉重的劳动、贫困和失业,使她心力交瘁意气颓废。为生活所迫,她充当一位年青推销员的情妇。后来又与酒店经理赫斯渥同居,并与他私奔到纽约。赫斯渥到处碰壁,终于穷愁潦倒,死在乞丐收容所里。嘉莉离开赫斯渥后,一个偶然机会使她成为演员并出了名。她有了金钱和地位,但仍惆怅满怀,感到生活十分空虚。《嘉莉妹妹》虽在美国被禁,后来却在英国出版,1907年在美国再次出版。

《嘉莉妹妹》被禁后,德莱塞被迫停笔10年,这10年中他仍任编辑工作。1904年担任斯特里特和史密斯出版公司小说部编辑,1905年任《史密斯杂志》主编,1906年任《百老汇杂志》主编。1909年他着手写作长篇小说《珍妮姑娘》,1911年出版。这是《嘉莉妹妹》的姐妹篇,是又一部对贫富对立的社会的控诉书。读者还可以从中窥见作家幼时一家人凄苦生活的影子。门肯称《珍妮姑娘》为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思历险记》以来美国最优秀的小说。

以后,德莱塞写了著名的《欲望三部曲》的第1部《金融家》(1912),第2部《巨人》(1914),第3部《斯多葛》(1947)。这个三部曲描写19世纪20世纪初美国垄断资产阶级攫取财富和权利的过程。德莱塞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好色而又贪婪的金融资本家柯帕乌的典型形象。小说写柯帕乌从发迹到死亡的一生为主线,以费城、芝加哥、纽约、伦敦等大城市为主要舞台,用大量生动的事实和逼真的画面广泛地揭露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各个领域里的黑暗内幕。这是一幅以泼辣的笔和重彩浓墨所描绘的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画卷,是较早描写垄断资本家的豺狼本性和丑恶灵魂的作品之一。

长篇小说《“天才”》(1915)写艺术家威特拉成为资本家所豢养的匠人,带引号的天才,以此揭露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对天才的扼杀。此书也遭到围攻,被诬为“肮脏的书”,出版公司被迫停止发行,直至1923年才得以重版。

同类推荐
  • 看法

    看法

    娄义华:现任职中国先锋作家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香江》文学杂志执行总编。从事新闻工作十余载,先后在《当代诗坛》杂志任编辑;《湖南人口报》记者、新闻摄影记者、编辑;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任编导;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长沙晚报报业集团《东方新报》社任编辑、首席记者、主编等职。
  • 甜甜的苦井水

    甜甜的苦井水

    本书选取的故事人物都是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小人物,所写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这些小人物身上的故事。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 说一万句我爱你,不如好好在一起

    说一万句我爱你,不如好好在一起

    本书精选多篇关于爱情、婚姻、生活的情感美文结集,有磕磕绊绊的陪伴,有错过一生的遗憾,有幡然悔悟的悔恨,有初恋的美好情结,全书以不同的视角来呈现出各种爱情的模样。是一部用故事诠释关于爱情的心灵读物。
  •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余华经典散文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余华经典散文

    如果说余华的小说是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品,那么散文则更加体现了他的艺术思想,最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余华。本书是余华的散文作品集。分为“一个记忆回来了”“文学·音乐·旅行”“活着,为了讲述”三大章节,包含对往事的追忆与深思,对文学和音乐的独到见解,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反省。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剑客白离

    剑客白离

    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身手高明,剑如流星。他是一团迷雾,没有人能够看清他的真实面目。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嬉笑怒骂中斩人于剑下,却没有人知道他身上背负着的沉重命运。终结宿命地征程就此开始。
  • 多普斯之神的觉醒

    多普斯之神的觉醒

    另一个世界里的地球大陆上,有一个名叫多普斯的大陆。女孩莫莉是墨尔多学校的一名学生,她将会谱写怎样的故事呢……
  • 头号冤家:我的同桌是恶魔

    头号冤家:我的同桌是恶魔

    当世界排名第一的上官集团继承人上官夜凌遇上世界排名第二的顾晴汐,一个高冷腹黑,一个天真可爱,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他们两的相知相遇相爱相守会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 重生坂井悠二

    重生坂井悠二

    我是一位穿越经验丰富的穿越者,要知道本人可是穿越了大约99次哟(大拇指)~于是,第100次,我作为作为一名叫做坂井悠二的少年复活了,结果,我发现我又死了!妈蛋,别告诉本大爷这一团渣渣一般的火焰就是我!红世使徒、火雾战士、密斯提斯......于是,一个围绕着重生为坂井悠二的家伙的故事就此展开......
  • 抱歉我的青春

    抱歉我的青春

    每一个曾经都值得记忆,感谢缘分,让我再次遇见你。
  • 总裁之折翼天使

    总裁之折翼天使

    有人曾说,不幸的女孩是折翼的天使坠落人间,历经磨难后恢复翅膀,一飞冲天。而云络刚好就是那个不幸的女孩,直到遇见霸道的他。前虐后宠。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7年间,中日两国处于无邦交的敌对状态,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两大阵营的对立,分属于两大阵营的中国和日本,长期处于“既近又远”的隔绝对立状态。本书对如何把握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观,以及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日本的“对华行动选择”,作了系统的梳理。
  • 关于幸运的格言

    关于幸运的格言

    名人名言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精辟妙语!名人名言,集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简练的语言于一身。读名人名言,如同和名人名家做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就好像聆听圣贤智慧的谆谆教导。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了幸运是什么,幸运不是上天给的,而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本书以名人的口说出了关于幸运的真谛,道出了幸与不幸有时只是由于自己某一瞬间的决定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