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难得糊涂,可有的人在这方面却无与伦比。例如,《水浒传》中的林冲,已被人多次算计,还要诚信地赴约误入白虎堂,甚至到了黑松林还要说“无冤无仇,望祈饶命”的痴话,这是由于太老实了而到了愚蠢的地步。而三国时期的刘备装呆作痴,则是谋略上的韬光隐晦大师。刘备处在低谷时期,只有暂时投向走红运的曹操。而他暗地又参与了灭曹的组织,只好装痴,将自己的计划隐藏到深处,屈作一菜农。不然稍稍露出蛛丝马迹,就会遭杀身之祸。
曹操击败吕布,夺取了徐州,刘备因自己势单力薄,只好隐藏下自己独展宏图的宿愿,暂时依附于曹操。
曹操原本对刘备不放心,消灭吕布后,让车胄镇守徐州,把刘、关、张一同带回许都。既然归顺于他,也就得给些甜头,于是曹操带刘备进见献帝,论起辈分,刘备还是献帝的叔叔,所以后来人家叫他“刘皇叔”。刘备原先就是豫州牧,这次曹操又荐举他当上了左将军。曹操为了拉拢刘备,对他厚礼相待,出门时同车而行,在府中同席而坐。一般人受到如此的礼遇,应该高兴,刘备却恰恰相反,曹操越看重他,他越害怕,怕曹操知道自己胸怀大志而容不下他,更怕“衣带诏”事发。原来,献帝想摆脱曹操的控制,写了一道讨灭曹操的诏书,让董承的女儿董贵人缝在一条衣带中,连一件锦袍一起赐给董承。董承得到这“衣带诏”,就联合了种辑、吴子兰、王服和刘备结成灭曹的联盟。因为此事关系重大,一点儿风也不能透漏。于是,刘备装起糊涂,在后花园种起菜来,连关羽、张飞都摸不透大哥为什么变得这么窝囊。
宋代苏洵在《审敌》中写道:“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为个人谋利益则思维狭隘,为天下谋利益则思维开阔。它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个人私利考虑得多,就必然将个人的利益凌驾于许多人的利益之上,思维基础的变化必须导致思维结局的变化。所以,只有思维开阔,不受私利的狭隘观念所限制,才能使一个人的思维清醒、正确、明智。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李渊被任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奉命讨捕群盗。对于一般的盗寇如毋端儿、敬盘陀等,都能手到擒来,毫不费力;但对于北邻突厥,因突厥自恃有铁骑,民众又善于骑射,却是大伤脑筋。经多次交战,李渊败多胜少,突厥兵更是肆无忌惮,李渊视之为不共戴天之敌。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突厥竟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盗寇刘武周,突然进据归李渊专管的汾阳宫(隋炀帝的离宫之一),掠取宫中妇女,献给突厥。突厥即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另外,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薛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责而杀头的危险。
人们都以为李渊怀着刻骨仇恨,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美女玉帛”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的这种屈节让步行为,就连他的儿子都深感耻辱。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之后还念念不忘:“突厥强梁,太上皇(即李渊)……称臣于颉利(指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
李渊却“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有他自己的盘算,屈节让步虽然样子上难看一点儿,但他意识到能屈能伸方可成为大丈夫。
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断然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渊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屯住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再加上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屈节让步,俯首称臣,且亲写手书:“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与突厥约定,共定京师,则土地归我唐公,美女玉帛则统统献给可汗。
退一步,海阔天空。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在李渊最为艰难的从太原进入长安这段时间里,李渊仅留下第三子李元吉率领少数人马驻扎太原,却从未遭过突厥的侵犯,依附突厥的刘武周等也收敛了不少。李元吉于是有能力从太原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人员和粮草。等到公元619年,刘武周攻克晋阳时,李渊早已在关中建立了唐王朝。此时的唐王,己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拥有了新的幅员辽阔的根据地,刘武周再也不是李渊的对手了。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
再一重要原因,由于李渊甘于屈节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凭空增加了声势。
李渊屈节让步的行为,虽为不少人所不齿,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儿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呢!
由此看来,暂时的屈节让步,往往是赢取对手的支持,最后不断走向强盛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论至德者不合于俗。”这是秦国嬴政读《商君书》一开始就看到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对他影响特深,使得这个本来就心理阴暗、性格孤僻的嬴政,在接受秦国传统文化熏陶后,变得更加冷漠、残酷,对一切人都不信任,对众人都仇视,唯一追求的就是个人的功利。为了个人目的,他可以忍耐旁人无法忍受的压力,在长达数年之久的秦王之位上,甘心坐冷板凳,眼睁睁地看着吕不韦在身边颐指气使地发号施令。他甚至视而不见地任凭吕不韦之流出入自己母亲的后宫,眼看着他们在母后的床第间恣意欢乐。但是,这种压抑的性格,潜藏着令人们想都没想到的仇恨,一旦得志他会像豺狼一样吃掉任何一个人。说他“居微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简直恰当极了。
不过,在秦王政八年之前,他必须保持沉默,必须装聋作哑,装得什么也不懂,任吕不韦摆布。尤其是《吕氏春秋》公布后的一段日子里,嬴政似乎像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没说一句评论的话,甚至没有任何表情。令吕不韦捉摸不透。
事实上,嬴政这些日子紧张极了。下朝以后他匆匆忙忙回到后宫,顾不得和宫女们嬉闹,就伏在案上阅读《吕氏春秋》,他急于弄清吕不韦这部书里写的什么内容,他要干什么。
“咚咚”,宫中巡夜的卫士敲着警器已经走过三遍,滴漏刻示标出已是夜大半的时刻。可是宫中的秦王寝殿内还亮着灯光,嬴政从晚饭后一直伏在案上看《吕氏春秋》。他眼睛从简上掠过,脑海里翻江倒海似的掀起波涛。书中所写的内容,有的使他拍案赞赏,有的则令他愤怒发指,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宫女、侍卫们偷偷地看了几次,谁也不敢请他睡觉,他们都纳闷,究竟是什么吸引秦王如此动情。
“好!说得好。”忽然听到嬴政大叫,下人忙进来看,谁知嬴政原来是看书入神自言自语,高兴得大叫。他看到的是《有始览·谨听》中的一段文字:“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当时东、西周均被秦所灭,挂名的“天子”确实“已绝”,年轻的秦王嬴政俨然以未来的天子自居,当然欣赏这种重新建立以“天子”为中心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新秩序的言论和主张,所以对于战争实现统一的目的理论也由衷地赞成。同时,他对于以武力的方式完成统一大业,也颇赞赏,比如《孟秋纪·禁塞》中所写的:“故攻伐者不可非,攻伐不可取;救守不可非,救守不可取。唯义兵为可。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
这里说的“义兵”就是指消灭各诸侯国割据、实现统一的秦军。《吕氏春秋》中还明确提出:战争胜利后要建立统一的政权、统一的法令。《审分览·不二》中所写的:“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吕不韦当政期间进行了统一战争,正是《吕氏春秋》中提出的上述主张的具体实践。看到这里,秦王嬴政知道了,在主张用武力消灭各诸侯国、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政府方面,吕不韦想法和自己是一致的。
厚黑求人,办事十一招
在求人办事方面,新处世学有一套较好的办法。
一、谦虚
在表达有关意思时不用“我”而使用其他比较谦虚的自我称号,以免盛气凌人,令人反感。例如:“晚辈失礼了,这点儿小事还要打搅先生。”
表示谦虚,这也是礼貌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比较正规的场合,尤其需要如此。
二、尊重对方
在表达有关意思时,使用指代词等把时间、地点等方面的视点推远。例如:“那种事情用不了你多大劲儿。”
细细体会,使用指代词确实比使用近指代词显得婉转一些。
三、暗示自己非办不可
就是在表达有关意思时把有关规定讲述一下,而不使用直接指明对方的话语。例如:
“上头规定这事由我负责,所以我非求你不可。”在为公务求人时,陈述规定是一种比较通行的做法。这比以个人的口气发号施令要礼貌得多。在平常规劝人的时候,这种方法有时也适用。
四、不要做忘恩负义的人
在提出请求、愿望等时,表示自己将对人非常感激,并且会铭记人家所做的一切。例如:“如蒙鼎力相助,我们将不胜感激。”“你的大恩大德,我们终生不忘。”
尊重别人的劳动,特别是重视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这是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原则,应该在语言中表达出来。
五、表达自己左右为难的心态
就是使用自相矛盾的话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例如:“我本来不想跟你提这事,可还是提了。”
回答人家的问话,有时表示肯定不好,表示否定也不好,使用模棱两可的话比较合适。
六、用“反语”督促对方办事
使用反语来表示亲密的挪揄、暗暗的责备等,以免话语过分呆板,令人感到不大自在。例如:“你真会开玩笑!”(实际上对方不开玩笑)。“朋友找你帮忙,看你多热心!”(实际上他很冷漠。)
反语要是使用得当,可以打破僵硬的对话气氛,密切双方关系并显得比较轻松愉悦。
七、向对方讨个主意
通过反问式修辞问句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以免直陈己见,显得缺乏涵养。例如:“我能怎么办呢?”(比较:事情太糟了,我什么办法也没有。)
在有些语言场合,使用反问式的疑问句确实比直陈胸臆要委婉、得体一些。
八、间接地表达看法
就是使用含有多种解释的话语,把有关看法间接地表达出来,以免直接与对方产生分歧,例如:“这可是一种见仁见智的事情。”(你说好也行,你说不好也行。)
对某件事发表意见,在不清楚对方观点和态度的情况下,最好不要随意表态。含糊一点儿,灵活一点儿,则可能更好些。
九、“含沙射影”地说明看法
就是用不点名道姓的办法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以免叫人面子难下。例如:“好像有人在上面卡我们。”(比较:这事是你干的。)
在遇到有人故意刁难,请求对方高抬贵手时,不把事情点破,尽量照顾人家的面子,是非常有益的。
十、将大事简单化
就是使用笼而统之的话把有关建议或要求表示出来,避免吆来喝去,令人反感。
叫人做事,有时只要讲讲必要性就可以了。如果加一点儿鼓励的词语,效果则更好。
十一、诉苦以求助的方法
就是使用说半句留半句的方法把有关想法或要求表达出来,做到点到为止。例如:“我们公司已经半年没发工资了。你们一下子收这么多卫生费……”
直截了当阻止别人做某事是颇为令人恼火的,有时只要把不好的可能性稍稍点一点,人家就可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