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109900000028

第28章 相反相成(1)

---武装活力对抗中的辩证关系

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着的现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结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

---毛泽东

在人类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活力对抗:体育场上的竞技、经济领域内的竞争、政治舞台上的搏击,战争,是人类社会所有活力对抗中最激烈、最残酷、最惊心动魄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活力对抗,是两个武装集团之间的生死搏斗。在这种武装活力的对抗中,双方都以消灭、战胜对方,或迫使对方就范,服从自己的意志为目的。构成战争力量的各种要素---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精神的等等方面在这种对抗中相互作用,呈现出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局面和态势。彭德怀认为军事指挥员要驾驭战争,就必须懂得军事对抗中各种力量使用的艺术,而这种艺术又是以准确把握力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为前提的。

一、优势与劣势"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战争力量的优势和劣势,是战争胜负的基础。战争的运动发展及一切变化,都是战争力量诸因素相互作用及由此决定的战争力量对比变化的结果。彭德怀在指导战争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对战争进程中敌我力量对比形势的判断;特别强调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敌我双方的优与劣;特别善于创造由弱变强、以劣胜优的条件和战机。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战争力量优势与劣势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和驾驭之上的。

(一)战争力量的优劣决定着交战双方在战争中的地位及其战略战术战争力量的优劣即敌我双方战争力量诸因素综合对比的差异性。战争中,双方战争力量的综合比较,总是表现出一方强一方弱,或暂时处于平衡。正是这种力量的对比决定着战争态势。

战争力量的优劣是决定交战双方在战争中的主动或被动地位的物质基础。彭德怀指出":战争双方兵力优势或劣势,是决定主动和被动的客观物质基础。"在战争全局上,战争力量优势的一方,一般占有主动地位,而劣势的一方,则处于被动地位。前者往往采取战略上进攻,后者往往采取战略上的防御。这种战略态势与战争指导有关,但主要是战争力量的强弱决定的。彭德怀在《关于作战指导原则》一文中分析指出:土地革命战争中"蒋介石在半年时间内对红军能够举行三次大规模的"围剿",这是因为他在各个方面---兵力、人力、物力、财力都占有优势。"战争力量的优劣是决定交战双方作战形式的根本因素。战争的基本形式是进攻和防御。在战争中,交战双方的进攻或防御,也主要是由战争力量的强弱决定的。古代军事家孙子指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就是说,在力量上不能胜过对方时则可防守,在力量上胜过敌人时则可进攻。

战略上如此,战役战斗也是如此。战役战斗中,力量弱于对方的进攻,只能是失败。因此彭德怀强调":在战役或战术方面,我们必须求得以强攻弱。"在作战样式上,是采取游击战、运动战还是阵地战,在作战时间上,是采取速决战还是持久战,在作战效果上,是歼灭战还是击溃战,这虽与作战指导有关,但就其根本原因来说,仍是由双方战争力量的对比决定的。土地革命战争的初期,彭德怀指出,由于红军的力量太弱小,不具备打运动战、阵地战的实力,因此"盘旋式游击"是"红军惟一良好的"作战样式。抗日战争中,彭德怀在论述抗战为什么只能实行持久战时指出":中国今天的海陆空军的力量与物质力量,都赶不上敌人力量的强盛。在这样条件下,要想拒止敌人于国门以外,固不可能;就是要一下子把入侵的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也是一个极其艰苦的斗争。因此从持久战中去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已成为惟一正确的公论了。"他在论述抗日敌后战场作战的基本样式时指出:"由于战斗力上的敌强我弱,产生了战争的游击性与根据地的游击性"从主观上说,我们是多想争取一些运动战的歼敌机会,但"由于敌我装备悬殊,敌寇广泛采用堡垒主义,因此运动战的机会大大减少,甚至在平原已不可能,游击战的比重大大增加,普遍的游击战已成为敌后最基本的战争形式。"战争力量的强弱,是作战双方确定其战略战术运用的基本依据。战争中交战双方战略战术的确定和运用,从表面上看完全是战争指导者主观意志的体现,但任何主观意志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在作战中,指挥员之所以采用某种战略战术,其基本的依据是敌我双方的战争力量的强弱对比。凡是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导,都是正确分析估量当时敌我战争力量对比的结果,反之,错误的战略战术,大都源于对当时双方战争力量对比判断的失误。如大踏步地进退,是我军国内作战中实现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成功经验。而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阶段的一至五次战役中,则均只作相应的有限进退,对败退之敌不作深远追击。这一作战方针的决策者彭德怀指出":在朝鲜战场敌有大量飞机、坦克和美英军的机械化部队,而我无飞机和战车的配合作战,只靠徒步追击实有困难,追击效果亦不大。"同时敌军凭借强大的空军和海军,不但对我战场后勤保障造成极大困难,我军每次战役进攻,都靠自带粮弹,只能维持一个星期左右,而存在着敌在我后方海上登陆及空降的可能。"鉴于解决交通运输、补给问题、恢复部队体力、巩固海岸防务和巩固后方安全的迫切需要,我们没有采取猛追和连续进攻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二)优势与劣势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战争中敌我力量对比的优势和劣势,同其他任何事物矛盾性质一样,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彭德怀指出:战争指导者对敌我力量对比优劣既要有总体上的估量,又要作具体的分析,特别"必须清楚认识,敌我力量的对比决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在战争过程中"是必然会变动的"。这是因为,综合力量的优势不等于一切方面均占优势,具有现实的优势不一定具有潜在的优势,在战略全局上占有优势不等于每个战区、战役都占有优势,弱军亦存在优于敌人的方面。彭德怀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各个阶段,对于敌我力量对比的分析历来坚持两点论,既看到我们的敌人是强大的,从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出发去研究和指导战争,保持清醒的头脑;又看到敌人强中有弱,我军弱中有强,努力实现强弱转化。

1941年彭德怀在分析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力量的对比时指出,一方面,敌人在总体上是占优势的。经济力量:华北人口,我占四分之一,敌占四分之三。华北面积,乡村我占十分之六,敌占十分之四;城市我占百分之二(华北四百三十七座县城我占十个)敌占百分之九十八。我占区贫穷;敌占区富庶,人烟也较稠密。军事力量:敌华北有九个师团另十四个独立旅团,计32.5万人,此外还有伪军11.7万人。我之兵力与敌数量大致相等,但由于技术装备极不相称,因此在战斗力上表现为敌强我弱。这种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还不易迅速改变,在一定阶段之中,敌占区面积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产生了今后必然遇到的更大的人力物力的困难。

另一方面,我也存在着"胜利地长期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条件"。国际形势于我们有利":目前已经没有"东方慕尼黑""",英、美与日本的矛盾正在严重的发展着,美国援华较前积极",日本在国际上空前孤立。地理环境对我有利":敌后根据地的地区广大,各根据地可以互相配合"",华北有利山地大部为我控制,敌人兵力始终不敷分配"。政治上于我有利":全国配合作战,中国抗战阵容之各组成部分,在抗战积极程度上虽不能一致"",但全国基本的抗战形势却是不会变更的"";民族革命战争有广大的民族社会基础,敌虽控制主要人口,但这只是军事上的、形式上的控制,敌占区绝大多数人民是拥护抗战,反对日寇的"";有共产党、八路军成为团聚人民的核心,有我党正确政策的领导"。

"从总的方面看,敌在目前虽占优势,但仅是相对的优势,并非绝对的优势。即此相对的优势,亦仅是军事上及经济上的优势,而在政治上,在国际形势上,在得人民的拥护上,我们均占优势。"即使是军事上的优势,也只是从总体上说的。敌人的兵力有限,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集中兵力对我某一个抗日根据地进行围攻"扫荡",在这里我军力量处于劣势,而其他根据地,则敌军的力量就相对减弱,只能防守其要点而无机动兵力,我在兵力上就能处于优势。在这些地区我就可以优势兵力对其后方交通线、据点实施进攻。通过长期的消耗敌人和发展壮大自己,敌强我弱的形势就会逐渐发生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变化,最终我将在综合力量获得优势而战胜敌人。

(三)运用强胜弱败的规律,实现以弱胜强的目的在战争中,强胜弱败,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以弱胜强,不是对这一规律的否定,而运用这一规律,在总体弱势的情况下,通过局部以强胜弱的积累,逐步在总体上取得优势,以最终战胜敌人。就其战争开始的力量对比与结束胜负来说,是以弱胜强,而就其每一次战役、战斗以及最后的力量对比来说,却是以强胜弱。

第一,扬长避短,以长击短。由于强军不是一切方面都强,弱军不是一切方面都弱,而是强中有弱,弱中有强这就为弱者辩证地运用强胜弱败规律,以弱胜强,以劣胜优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实现的基本手段即是扬长避短,以长击短。

在战争全局上的扬长避短,主要是发扬和发掘我在战争力量诸因素的比较中,优于敌军的因素,以确定促进强弱转化、实现以劣胜优的战略。在任何一次反抗阶级压迫的国内革命与反对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中,被压迫者和被侵略者的军队在综合力量的对比中一开始总是处于劣势,然而亦有自己的优势。如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敌拥有军事力量的优势,而我拥有人民群众支持这一人心对比的优势,实行人民战争,就可以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敌拥有现实的军事优势,而我之战争潜力则比敌人深厚,实行持久战战略,就可以在我之战争潜力不断发挥的过程中"改变强弱现势",最终战胜敌人。

在每一个战役、战斗中的扬长避短,则主要着眼于采取适合我军装备技术水平特点的战术。因为任何一种具体优势与劣势的本身,同样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也就是说,每一个强的因素之中,亦包含着其对立的否定因素。如军队的机械化程度高,占有火力、突击力、防护力、机动力强的优势,但它同时存在着目标大、消耗大、后方补给难度大和对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的弱点。而无重型装备的部队虽火力、突击力、防护力等方面处于劣势,但它有行动灵活、对地形、气候条件适应性强,对后方勤务保障依赖性小的优势。对自己的优势运用得当,同样可以达到以弱击强的目的。彭德怀在分析八路军同日军作战的战术时指出:"敌人的长处,主要是技术的优良,我亦避其长而攻其短,如深入敌人后方或远后方,在不意的方面突然施以猛击,一开始就求得白刃战,是避开敌人技术优势的最好办法。"彭德怀在敌后抗战中,正是以这种战术与敌军作战,使八路军由弱变强,使敌后战场成为抗击1/2以上的日军、2/3以上伪军的重要战场,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对手是世界上最现代化的美军,敌我技术装备的差距更为悬殊。对此彭德怀指出":对敌军的装备优势应该如何估计,如何对付?三次战役的经验证明:敌军的装备虽占优势,但只要我军依靠灵活的战役指挥和勇敢顽强的步兵作战相结合,是可以胜利的。"为以我之长,击敌之短,彭德怀十分重视近战、夜战和断敌退路。在第一次战役我军与敌初次交锋之后,他及时总结经验,分析敌人的长处和短处指出:敌人"怕近战、夜战和切断后路应该发扬勇猛精神,迅速捕捉战机,敢于断敌后路,敢于逼近敌人。"随后,他又指出":敌人离开了飞机大炮,攻不能攻,守不能守,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夜间,实行大胆迂回包围穿插作战是可以歼灭敌人的。"近战夜战可以大大限制敌人飞机大炮的作用。在五次战役中,彭德怀为充分发挥我军善于夜战的优势,进攻时通常是白天准备,黄昏出动,夜间攻击,拂晓前基本解决战斗。每个战役,一般利用一两个夜间,从战役上实行大胆穿插迂回包围,割裂敌战役布势后,再用几个夜间在战术上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敌人,完成战役任务。如第一次战役中的云山战斗,我三十九军于11月1日17时发起进攻,激战至2日凌晨,攻占云山,歼灭美伪军各一部,并在云山以南堵住由云山撤退的美骑兵第一师第八团直属队及其第三营的退路,将其压缩包围于诸仁桥地区。2日至3日昼间将该敌围住不使其突围。3日夜,我再次进攻,将被围之敌全部歼灭。与此同时,彭德怀针对敌人机械化程度高,对道路和后方依赖性大的情况,十分强调迂回、断敌退路。五次战役均派主力部队穿插迂回至敌后方,从根本上动摇敌之战役部署,以达成歼灭敌人的战役目的。

同类推荐
  • 一本书读遍中外名人

    一本书读遍中外名人

    精选古今中外近百位在人类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并有着巨大影响的名人,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每一位名人的小传不仅概括性地介绍了其生平、影响、成就以及后人的评价,还收录一两则极具代表性的趣事轶事,立体展现名人的个性气质与人格特征。《一本书读遍中外名人》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史料力求详实,内容全面,侧重于展示名人的进取精神,为人们了解名人,走近名人提供了一扇最便捷的窗口。
  • 蒋介石的后半生

    蒋介石的后半生

    本书介绍蒋介石在台湾统治数十年的经历及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历史资料对蒋介石做出客观的评价,给人们还原一个真实的蒋介石。
  • 杜月笙全传

    杜月笙全传

    杜月笙自幼父母双亡,沦为乞儿。为了出人头地投靠青帮头目黄金荣;献媚于黄金荣的大老婆桂生姐;镇压工人武装,杀害共产党人取宠于反动势力;上攀“天子”蒋介石;中靠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下用青帮、“恒社”等帮会社团组织……一步步登上了民国年间名噪一时的“教父”宝座……本书除了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杜月笙用刀枪、鸦片、赌器、官印、女人、金钱,凭借黑道势力发迹于十里洋场的过程;同时又客观的记叙了杜月笙在抗战时期不惧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坚持支援国共抗日、并清剿汉奸特务的业绩;描叙了他对蒋介石攀附、希翼、失望、离心的四个阶段;刻画了他从“教父”宝座上跌下来,客死在香港的结局。
  • 纳兰容若词传

    纳兰容若词传

    本书分为“纳兰容若传记”和“纳兰容若词作赏析”两部分,分别讲述了纳兰容若的生平和传世之作,并以诗词中最动人的语句,揭示了他的凄美悲情的内心世界。书中收录的诗词均是对纳兰情感的真实写照,并附有注释、赏析等栏目,从多角度将作品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以及所蕴含的意境、情感全面地展示出来。每一句都动人心魄,每一首都感人肺腑,浸染华贵的悲哀,抒写优美的感伤。一尺华丽,三寸忧伤,拈一朵情花,呷一口墨香,在最美的诗词里邂逅纳兰容若。
  • 安徒生(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安徒生(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中外名人传记:安徒生(1805-1875·青少版)》内容简介:安徒生认为:他自己的一生堪称是一部美丽动人的童话,情节曲折变幻,引入入胜。他永远怀着对远方的渴望,有着一颗永不停歇的驿动的心。他在广袤的大地上行走,踏歌人生。贫穷和孤独,繁华和绚丽.痛苦与泪水,收获与喜悦,误解与抛弃,接纳与回归,所有人生的酸甜苦辣,他都一一品尝。他留下的每一串脚印,他走过的每一个驿站,都值得人们久久回味。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宝藏。他耀眼的光芒,时刻照亮前行的人们。他留下的不仅是童话,更是他的理想,以及对理想的执着,他留下了闯劲,留下了勇敢,留下了毅力。他百折不回的坚毅脚步声,仍然在世界各地响起。
热门推荐
  • 翠皇贵妃玉香传

    翠皇贵妃玉香传

    新帝登基,特选一后一妃。玉香前往,成功入选翠妃,只不过,宫中争斗极其残酷,玉香还是一步一步卷入了争斗……
  • 画船明月归

    画船明月归

    少年时期,目睹家族血流成河。一袭红衣者,伸出一只手“跟我走吧。”青年时期,接受训练,提升自我。开始寻找家族当年之事的孩子,找到了红衣者。“我从没想过是你。”中年时期,少年早已长成,他来到红衣者的房里。“我来了。”晚年时期,少年不曾少年。【第一人称,慢剧情,注意细节,不是注意错别字。】
  • 快穿之百发百中的红桃

    快穿之百发百中的红桃

    欢迎来到夙愿公司,让男神为你生猴子。公司现推出淘宝模式,只需999,就可以享受公司金牌调解员红桃的优质服务。让你拥抱男神,从此走上人生巅峰。女主渣属性其实本游戏就是披着快穿外皮的追男三十六计。请把你们的推荐票不要大意地砸给我吧~~还有移动一下你的小手指点个收藏~谢谢~~让码字更有激情~爱你萌,(* ̄3)(ε ̄*)
  • 金庸群侠系统带你修仙

    金庸群侠系统带你修仙

    落魄穷酸学生丁杰,意外获得了一个神奇的系统,从此修仙习武,混迹江湖。醉卧美人膝,醒握杀人剑;系统在手,天下我有!
  • 活于雾中

    活于雾中

    神秘的信息,办公室里的血人,山中的吃人石像,水下的婴儿,村中的纸人,接下来还会遇到什么。。。。
  • 张居正直解《孟子》(全集)

    张居正直解《孟子》(全集)

    先读《四书》,后读经史,兼习书法,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张居正协同翰林院的讲官给万历皇帝朱翊钧(明神宗)编写的讲“四书”的讲稿后来结辑成书,名为《四书直解》,“直解”就是相当于对古文的白话翻译。当时皇帝读书称为“日讲”,万历皇帝在明隆庆六年(1572年)即位时只有十岁,这部讲稿原书以最通俗的明代白话文写成,是为万历皇帝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后来该书刻本流传到宫外,成为当时通行的一种读本。清代的康熙皇帝读此书后御批:“朕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篇末俱精实之义,无泛设之词。”康熙皇帝甚至认为《四书直解》是自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之后最好的一部四书读本。
  • 霸道尊王:丑颜魔妃

    霸道尊王:丑颜魔妃

    神秘少女莫名穿越,废物丑颜又何妨。一张银月面具倾倒天下少男少女,赤红眼瞳魔界象征。呆萌耍宝她在行,绝情嗜血也是她。妖王是她哥哥,尊王是她男人。他说:“阻挡你前进的人,由本尊为你清除”。他说:“女人做本尊的娘子可好,本尊愿放弃一切陪你走遍这天涯海角”。她抬头犹豫道:“看在你这么诚心的份上,我考虑考虑,没办法身边美男太多,一时间不好决择啊!”他一头黑线眼里却是宠溺。
  • 玩转互联网

    玩转互联网

    本篇主题为互联网,讲解了什么是互联网,包括起源,发展利弊以及互联网+
  • 牛逼从异世开始

    牛逼从异世开始

    我是新手作者,写的不好,不喜勿喷,希望大家见谅
  • 武破紅尘

    武破紅尘

    帝王一怒,血流千里。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