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061100000018

第18章 兵无常法(5)

为争取主动,摆脱困境,徐向前于11月24日亲自起草电文向中央反映实际情况,请求重新考虑西路军行动方针。他指出:第一,马敌现虽伤亡5000以上,但能抽大批民团壮丁补充,人马子弹均有,仍然继续与我拼战。第二,马敌战术系以骑兵四出活动,以成团密集队形猛攻堡寨。黄昏后畏我夜战,即退守堡寨。反复攻某点不得手时,则集兵猛攻另一点。大部乘马,进退均速。我方胜则难缴获,败即无生还。第三,永凉地带,地形开阔,区域狭小,无树少房,尽是堡寨,不便我军迂回抄击。第四,我每守一堡寨,须一营以上的兵力,激战终日,即可耗尽弹药,矛刀、刺刀又少,难阻敌攻。第五,九军激战古浪,受大损失,正在休整;三十军激战四十里铺,子弹耗尽,全靠大刀拼杀,已伤亡500余人;五军更弱,指直在永昌,大部担任城墙守备的任务,敌马彪部有3个团正在永昌城郊附近活动。根据以上情况:"我们现无能力集优势兵力,弹药太少,难在甘东地区灭敌",请求中央军委迅速指示下一步行动方针。

25日,中央复电,要西路军就地坚持,打开局面。并要求"在打破马敌之后,主力应准备东进一步,策应河东。"

对于中央的这一指示,徐向前虽然有些迷惑不解,但仍然坚决执行中央的指示,率领部队坚持在永昌、凉州地区,同马家军展开了英勇奋战。

徐向前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指挥部队同敌人进行着艰苦而又英勇的斗争。从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西路军先后共歼敌6000余人,吸引了黄河两岸10多万敌军西行。这对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是个极为有力的配合。但西路军自己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由过河时的2.18万人锐减到1.5万余人,战斗力大为减弱。

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整个局势处于动荡之中。西路军的行动,由策应河东红军实行战略转移,转为配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2月14日,新组成的中央军委主席团电示:"西路军目前应在现地加紧休整,进行政治动员,一面争取凉州之补充旅和二马到抗日方面来;一面准备接通兰州和准备一部占领安西地区。"18日,中央军委主席团又电示:"你们的任务应基本的放在打通远方上面,限明年1月夺取甘、肃二州。""除开远方暂时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直接援助你们"。22日,西路军电复说:"西路军为按期完成任务决逐渐西移。"

这时,何应钦的"讨伐军"已进抵潼关。张学良、杨虎城为进行西安会战,要求河东、河西红军分别予以策应。于是,中央军委拟改变西路军西移的决定,令部队东返,进抵兰州附近,而后东渡黄河,策应河东。

22日,西路军接到军委征求意见的电报后,立即开会讨论是否东进问题。会上,大多数同志认为,东进和西进比较,东进困难更大一些,主张按计划西进,取得苏联接济后,再向东打。陈昌浩主张一部兵力东进,到兰州补充子弹、被服。徐向前认为,目前马敌的主力正集中在东边,西面则是敌防堵比较薄弱的环节,西进最为有利。如果东进,势必与优势敌人决战,根据西路军目前的实力,很难有把握取胜。要战胜马敌,须电请中央由兰州友军派出一部兵力西进古浪一带接应。会议最后决定,将上述意见报军委主席酌定。

中央军委主席团24日电告西路军:"在整个战略方针上看来,西路军以东进为有利","你们接电后两天内准备一切,意见电告,正式的命令明天或后天电达。"25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复电:"目前时局的开展,西路军利于东进,我们当坚决执行此任务。"徐向前连夜调动队伍,准备东进击敌。

正当军委对西路军的行进方向尚在考虑和同友军协商之际,西安事变和平解决。25日,蒋介石在张学良陪同下飞抵洛阳。27日,军委主席团遂又电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途甚佳。西路军仍执行西进任务占领甘、肃二州,一部占领安西。开始西进的时机及如何作战,由你们依据情况决定。"据此,西路军立即执行西进任务。

12月下旬,西路军撤离山丹、永昌地区。这时,已是隆冬时节,气温常在摄氏零下三四十度,呵气成冰。战士们的眉毛胡子挂满了冰花,伤病员拄着拐棍,一步一步地随着队伍艰难地行走。虽然是困难重重,雄壮的歌声仍在原野里回荡:我们是铁的红军,钢的力量,工农的儿女,民族的希望。

不打通国际路线,不是红四方面军!1937年1月上旬,徐向前指挥西路军连克高台、临泽,就地休整。五军主力驻高台,总直机关及五军一部驻临泽,九军驻沙和堡,三十军和总指挥部驻倪家营子。这一带粮食较多,部队准备略作补充和休整后,继续西进。西路军向中央军委表示:"西路军抱最大决心克服空前困难,不怕牺牲,照前电完成任务。"

但是,这时河东形势又突然发生变化。蒋介石出尔反尔,背信弃义,一面在南京扣押张学良,一面调集40多个师的兵力,进逼西安。内战乌云,再次出现在陕甘上空,局势非常紧张。中共中央一面揭露蒋介石的阴谋,一面准备粉碎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于是,中共中央和军委决定,西路军暂勿西进,留高台、临泽地区建立根据地,待机策应河东。于是,西路军指挥部将九军、三十军及指直集中于临泽、沙河堡、倪家营子一带,决心在此寻机歼敌。

在此期间,敌马步芳、马步青部五个骑兵旅、两个步兵旅及炮兵团、民团等共2万多人,向西路军蜂拥追来。敌以一部兵力钳制倪家营子地区西路军主力,而集中力量绕道西进,插入红五军孤守的高台地区。由于守卫高台山的红五军仅有的一部电台置于临泽地区军政委黄超处,故高台被围后,无法同外界联系,取得兄弟部队的支援。为坚守住高台这个西路军的前进阵地,军长董振堂奋力支撑危难的局面。他号召五军指战员:"坚决守住高台,我们人在阵地上,誓与高台共存亡!"每当敌人攻城最激烈的时候,他总是挥舞着大刀在城墙上指挥作战。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部队遭到严重伤亡。但是,广大指战员在军长的带领下,前仆后继,浴血苦战。敌人每次攀上城头,都被大刀刺刀砍戳下去。不少伤员扭住敌人跳下城墙,和敌人同归于尽。

就这样,激战一周,红五军英勇地抗击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后因收编的民团叛变,突然打开城门,敌才突入城内。红五军当即与敌逐街逐屋展开争夺。子弹、手榴弹打完了,便以大刀、刺刀、石头搏斗;刀刃卷了,石头用完了,便用拳头打,用嘴咬。经十余小时苦战,终因敌众我寡,陷于力竭援绝的境地。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以下3000余人大部壮烈牺牲,一部突围出来进入南山的部队,又被地方反动武装残害。这时,西路军总部才从破译敌人的电讯中得知高台危急的消息。徐向前火速派出惟一的骑兵师500余人马星夜驰援。但出动不久,即在与敌激战中大部损失,师长董俊彦、政委秦贤道亦壮烈牺牲。

高台战斗的失利给西路军造成更大的困难,而部队的拼命主义、复仇主义情绪又像野火般地蔓延着。面对这种情况,徐向前用异常坚定、严厉的口气通知各军要冷静,要沉住气,要掌握好部队,不得轻举妄动。

马家军在猛攻高台同时,以五个团另一个营围攻临泽。城内红军多为直属队和机关、后勤人员,战斗力量薄弱。他们面对强敌的进攻,无论男女都投入了战斗。经三昼夜苦战,徐向前令守城人员突围,会同城外的五军一部,抵倪家营子。这时,西路军的1.4万余人,全部集结在倪家营子地区的43个屯庄里。

1月21日,根据军委主席团的指示,徐向前、陈昌浩决定率部东返。23日,西路军总指挥部率三十军全部到达西洞堡,王树声率九军进至龙首堡,拟稍加休整,继续东进。24日,徐向前、陈昌浩将部队情况电告军委,军委当即电复:"你们行动方针,以便利击敌保存实力为目的。行动方向由你们自决。""如你们决定东进我们是赞成的,当派三十二军、二十八军适时到靖远河边,策应你们过河。""为便利作战计划,彩病、小孩妇女望设法就地安置。""在骑兵追堵下,欲因急行避战,达到东进目的,危险较大,应集结全军,切忌分散,用坚决战斗来完成东进任务。"

但是,此时已发现西路军企图东进的马步芳,已在东面调集重兵堵截。徐向前、陈昌浩考虑,西路军立即东进危险甚大,决定暂回倪家营子,伺机行动。

西路军进驻倪家营子的举措,当即被敌发觉。马步芳急于消灭红军,向蒋介石邀功请赏,随即率防堵红军的主力及大量民团7万多人,蜂拥而至,将倪家营子包围。

在这里,西路军与敌展开了一场为期40天的大血战。

为集中兵力,形成拳头,徐向前将部队收缩在下营子地区,以三十军扼守西南方向,九军扼守东北方面,两军阵地相接,形成了一个椭圆形的坚固防御体系。敌人每次进攻都以大炮轰击,继而以马队冲击。用白布裹着脑袋、蓄着络腮胡子、穿着羊皮袄的马家军,一个个像醉汉似的,哇哇乱叫,挥舞着马刀,潮水般的向西路军的阵地不停地冲击。西路军的指战员们,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与敌人血战。由于子弹极端缺乏,指战员们几乎全凭肉搏格斗消灭敌人。有的指战员手中的武器被毁之后,就抱住敌人用牙齿咬,用手撕,拔掉敌人的胡子,扼住敌人的喉咙,咬掉敌人的耳朵、鼻子、手指。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冲上来。整个战场上,"一片土地一片血,一个战土一团火。"红军以一当十,以百当千,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反复拼搏,日夜厮杀。

战至2月中旬,西路军在倪家营子先后击退敌人的大规模进攻达八九次之多。总计毙伤敌前线总指挥马元海以下万余人。但西路军自身伤亡亦很大,全部兵力已不足万人,伤亡占三分之一。

2月15日,敌人又开始展开全面进攻,战斗更趋激烈。为摆脱困境,军政委员会支持徐向前突围自救的意见,突围到了威狄堡一带。由于地形不利,堡寨更多,徐向前主张向祁连山转移,但陈昌浩反对所谓"右倾逃跑",又决定连夜回师,继续固守倪家营子。

徐向前已深深感到,西路军重返倪家营子,敌人势必迅速合围和猛攻,以求短期内歼灭西路军。他号召部队作最困难的准备,想尽一切办法搜集粮食、用水,团结一心战胜困难,在绝境中求生存。同时,他和陈昌浩电告党中央,请求火速派部队西进救援。

敌人的围攻又开始了。西路军指战员依仗断垣残壁坚守,形势十分险恶,连总指挥部所在地的唐家屯,也屡遭敌人围攻。危急时刻,徐向前上到房顶,指挥战斗。他从这个房顶跳到那个房顶,指挥部队打退敌人的进攻。

经七昼夜血战,部队又遭到重大损伤,待援又无希望。这时,陈昌浩才和徐向前一同下决心,下令再次突围,向祁连山转移。陈昌浩痛切地感到,重返倪家营子是最大的失策。然而,徐向前并没有埋怨他。

中共中央和军委对西路军的危难处境,极为关切,于2月27日组成援西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张浩为政委,出兵增援西路军。3月5日,援西军从淳化、三原出动,向镇原方向开进。但这时远在三四千里之外的西路军,已经战斗到弹尽粮绝的地步。西路军的败局,已难以挽回了!

西路军从倪家营子再次突围后,急速转移到临泽以南的三道流沟地区,又被大批追敌包围。在这里,西路军听到军委已派出援西军的喜讯,无不高兴。徐向前、陈昌浩决心坚守防御,"死斗待援"。在三道流沟里,近8000名西路军指战员虽然遭到分割围困,仍然拼死苦战。战地到处是刀光、血影和凄厉的马嘶声、喊杀声。

激战五天后,待援无望,徐向前和陈昌浩命令部队突围,向祁连山里转移。

3月12日,部队刚到梨园口,敌骑兵即跟踪而至。红九军为掩护三十军,拼命与敌人争夺梨园口两侧的山头。经几小时血战,政委陈海松和七八百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

这时,三十军的二六三团、二六四团为掩护总指挥部和其余部队,也正在阵地上与敌激战。结果二六四团全部拼光,二六三团也大部牺牲。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了总指挥部和兄弟部队的安全。

12日,中央电示,为保存现有力量,西路军一是冲向蒙古边境,一是就地分散游击。13日,徐向前带领西路军仅剩下的3000余人,进入康龙寺地区。翌日,追兵又至。经一场血战,担任掩护任务的二六五团和二六七团,又遭受重大伤亡。

这时,陈昌浩正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在康龙寺南石窝山顶召开有部队领导人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讨论决定的问题是:一、现有部队分散游击,坚持斗争;二、徐(向前)、陈(昌浩)脱离部队,返回陕北向党中央汇报情况;三、组成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各支队的行动。

徐向前是在会议中途赶来开会的。对于部队分散游击的问题,他没有表示异议,因为这已有中央指示的精神,也是当时情况下惟一的出路。但是,对于徐、陈离队的事,他毫无思想准备。他说,我不能走。这支部队是我们从鄂豫皖带来的,到了这个地步,我们回去干什么?大家都是同生死、共患难过来的,要死也死到一块嘛!徐向前深知两个领导人离开部队将要造成的影响。但是,陈昌浩以不容分说的口气又说:这是军政委员会的决定,你如果留下,目标太大,个人服从组织,不要再说什么了。

会议最后还是作出了徐、陈离队的决定。并决定把西路军余部编成三个支队,分别由李先念、王树声、毕占云率领。

尽管如此,徐向前仍然不愿离开部队。他后来回忆说:"散会后,我还想动员陈昌浩,不要回陕北。我拉着他的手,恳切地说:昌浩同志,我们的部队都垮了,孤家寡人回陕北去干什么,我们留下来,至少能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我看还是不要走吧!陈昌浩很激动地说:不行,我们回去要和中央斗争去!他要斗争什么呢?无非是西路军失败的责任问题。我那时的确不想走,但没有坚持意见,坚决留下来。事实上,李先念他们,并不想让我走。我迁就了陈昌浩的意见,犯了终身抱憾的错误,疚愧良深。如果我留下来的话,军心会稳定些,最低限度可以多带些干部到新疆去。后来,留下的三个游击支队,有两个被敌人搞垮。只有李先念那个支队,沿祁连山西进,经四十多天风雪转战,历尽千苦万苦,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种种困难,终于抵达新疆,保存下七八百人,受到中央代表陈云、滕代远的热情迎接和慰问。李先念同志受命于危难时刻,处变不惊,为党保存一批战斗骨干,这是很了不起的。"

西路军虽然悲壮地失败了,但是,徐向前和他领导下的西路军广大指战员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披坚执锐,喋血奋战,先后消灭马家军2.5万多人,在战略上起到了有力策应河东红军和友军的作用。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西路军指战员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将激励着一切后继者在任何挫折面前不怕困难,永远向前!

同类推荐
  • 华人十大科学家:钱学森

    华人十大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男,汉族,浙江杭州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1995年5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原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更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江泽民主席为之题写了馆名。2011年,上海交大也建成钱学森图书馆。同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钱学森》由童苏平、邢娓娓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
  • 丰臣秀吉(三)

    丰臣秀吉(三)

    《丰臣秀吉》讲述了日本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大名,日本史上首位一统天下的平民英雄丰臣秀吉的传奇人生。丰臣秀吉出身寒微,没有依靠,但他凭借自己的力量,从一介小民,成长为一代权臣。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成就,《丰臣秀吉》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内容详尽,翻译语言通俗易懂,有能够兼具日式风格,让读者在领略丰臣秀吉奋斗历程的同时,感悟日本传统文化。当下,人人追求成功,《丰臣秀吉》为我们展示了丰臣秀吉这个成功的范例,具有启示意义。
  •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本书选取唐宋八大家一生中的典型事件,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
  • 孔子执着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孔子执着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苏东坡传(林语堂全集4)

    苏东坡传(林语堂全集4)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热门推荐
  • 剑魔法师

    剑魔法师

    在这个魔法为尊的希奥大陆,他生而为王,本应在这与生俱来的光环中走上巅峰,却因无意中发现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魔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少年打开了一个未知的深渊,一切的繁华,都因此而改变……究竟会成为一个剑魔,还是剑魔法师,谁会知晓?
  • 风流倜傥大师兄

    风流倜傥大师兄

    我,李长青,有三尺长剑,可斩日月星辰,妖魔鬼神。
  • 王源之我只宠你

    王源之我只宠你

    “王源,你在干嘛”鹿小云大叫“我在看美女啊”王源无奈的耸了耸肩,“拿过来,我看看是那位美女”说着鹿小云说着去抢手机
  • 异世界求生者

    异世界求生者

    这是一个疯狂的傻子这是一个固执的疯子支离破碎的世界,尚阳来到这里不为什么只为现在能好好活以及在未来的其他世界中好好活“你不了解自己”尚阳对自己说。
  • 青春流觞爱情不打烊

    青春流觞爱情不打烊

    高中学府,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的懵懂少年聚集在一起,或追逐着自己的梦想或碌碌无为的度过,年少的我们再这里度过一生最难忘得时刻。谭曦,李辰,付俊飞,戴云都,疼痛的青春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爱,如何更爱自己
  • 幻梦绎

    幻梦绎

    我是谁......一个在神秘山洞中醒来的英俊青年,他的记忆却完全遗失。当恢复记忆的时刻,整个事件令他感到匪夷所思。只因一次意外,让他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从繁华都市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然而一切的一切由此发生了改变......
  • 中二病的一天

    中二病的一天

    步入大学却依旧没有改掉中二时期的一些小毛病,引发的日常小尴尬会是怎么样的呢
  • 我在这里做老大

    我在这里做老大

    男主在做实验的时候,无意间竟穿越到了一千年以后,为了找到回去的路最后变成了这个世界的统领者。
  • 深宫独宠:粉嫩娇妃太惹火

    深宫独宠:粉嫩娇妃太惹火

    她俩是先王府侧妃,是同正妃一起被帝王许下一生的人。后宫之中,尔虞我诈,步步惊心,她们谁能立在云端看尽天下苍生?帝王后宫佳丽三千,能一步登天的有几人?又有谁能身居高位,宠冠后宫?何况深宫之中,帝宠何在?她是后宫中的新秀,受尽高位妃嫔的陷害与嘲讽打击,步步惊心,转危为安,深情后又薄情,该如何立在云端纵享繁华?他许下的是数女子的一生和青春容貌,负了谁?又爱了谁?还是无真心只恩宠?最后是落得一生孤独,惹得一生祸罢。看尽苍生,方知往日的辛甜。
  • 星云日记39:忙中修福慧

    星云日记39:忙中修福慧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三十九册。收录星云大师1996年1月1日至2月29日期间的日记,分为“健全自己”、“以一当百”、“自知之明”、“忙中修福慧”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