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05500000007

第7章 大汉(6)

在铲除异姓王过程中,刘邦的发妻吕雉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后,一直愤愤不平,汉十年陈豨发,韩信暗中联络陈豨,事情败露,吕雉联合丞相萧何,再次用计谋骗去韩信,斩杀于长乐钟室。等到刘邦从平叛陈豨军返回来时,看到韩信已死,又惊又喜。

另一个死在吕后手中的为梁王彭越,他也是被人诬告谋反被刘邦抓起来,因为谋反证据不足,刘邦削掉他的王位放逐到蜀地。"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该着彭越倒霉,当他走到有个叫郑这个地方时候,恰巧在路上遇上吕雉,吕雉此时是从长安往洛阳去。彭越看到吕雉以为遇上了救星,伏地痛哭,"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向吕雉哭诉,请求吕雉放他回老家得了。然而,不遇上吕后倒好了,没准还能在蜀地苟延残喘地多活两年,如今遇上了反倒是把自己推上了鬼门关前。吕雉假惺惺地答应了彭越的要求,将他又带回了京城。到了京城她给刘邦吹枕边风:"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接着她就找了假证人告发彭越再次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吕雉在诛杀异姓王的过程中成为刘邦的重要参谋和助手,显露出这个女人不平常的一面。刘邦能放心地把韩信、彭越的生死由吕后掌握之中,不仅是信任,同时也是对她能力的肯定。这也许是吕雉后来独霸朝纲、诸吕封侯、欺压戚夫人等等一个前奏。

异姓王在刘邦与吕后的精心策划中终于被消灭了。通过前一段时间的教训,看来异姓王是靠不住的,还得找跟自己知根知底的兄弟子侄们,都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嘛,他们总不能谋反吧,他们要是谋反不就等于反自己吗。于是,刘邦开始运筹相对异姓王而生的同姓王。

为了确保汉朝万世江山都是刘姓一家天下,刘邦特意宰杀白马,与群臣歃血为盟:"非刘姓子孙为王者,天下共击之。"从今以后,非刘姓者不能为王,谁若违背此约,天下可共起而击之!由此可见:高祖对于权力的狂热,以及对于自己百年后的忧虑与恐惧。高祖用同僚们的血,暂时稳住了刘姓江山。

刘邦大封兄弟族人,总计所封的刘姓诸侯王,前后多达十二个:代王:刘喜,刘邦的二哥;

楚元王:刘交,刘邦的弟弟;齐王:刘肥,刘邦的庶长子,他过继给刘邦的大哥刘伯,奉守长房的香火;赵王:刘如意,刘邦的三子;

淮阳王:刘友,刘邦的四子;代王:刘恒,刘邦的五子,(后继位称帝,即汉文帝);粱王:刘恢,刘邦的六子;燕灵王:刘建,刘邦的七子;淮南王:刘长,刘邦的八子;荆王:刘贾,刘邦的堂弟。燕敬王:刘泽,刘邦共曾祖父的再从兄弟:吴王:刘濞,刘邦的侄儿(代王刘仲的儿子)。

公元前195年,刘邦在讨伐黥布时中了毒箭,病情日甚加重,他要文武大臣一起宣誓,永远遵守这个誓约。但刘邦所料不及的是,后来违背"白马盟约"的,就是他的结发之妻吕雉。

高帝晚年,吕后协助刘邦铲除了韩信和彭越,虽然建立了自己的威望,但作为和韩、彭一路冲杀过来的将军们,人人心中自危,心中的寒气和不满在积聚。他们不敢发向刘邦,就只能把怨气和仇恨瞄准吕后了。刘邦死后,吕雉的儿子即位,史称孝惠帝。凭借自己强硬政治手腕,朝中大权全部落入吕雉手中,她开始新一轮的封侯拜将,打破刘邦定下的非刘姓不能封王的命令,大肆提拔吕姓氏族,大有吕氏代替刘氏之势。多亏了陈平、周勃、刘章等人,铲除诸吕,还政刘氏。

刘邦封同姓王的后果,不但吕雉首先破坏了一下,就是自己的刘氏宗亲中,也有一些不服者。"七国之乱"可说是彻彻底底的同姓王联合对抗。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诸侯王国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川王贤、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他们打着"诛晁错,清君侧"名义,阻止汉景帝削藩,进而发展成为叛变,逼迫汉景帝诛杀晁错。当时有个叫邓公的人从前线回来,向景帝汇报军情。汉景帝问他:晁错已经杀了,吴、楚该退兵了吧。邓公回答:怎么可能呢?

吴王为了谋反已经准备了数十年了,现在爆发是怕削藩,以诛杀晁错为名只是一种假象,真正的意图并不是为了杀一个晁错。

刘邦前期大封异姓王,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实力,以利益的分摊作为代价,以求更大的利益。后期诛杀异姓王,是自己羽翼已丰满,他们的存在已经不是利益的保障,而是潜在的不定时的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为了扫清危险,消灭是最好的办法。至于诸吕乱政,只不过是中间一段插曲。然而,封同姓王也是分封异姓王的一种变异,两种形式的危险系数同样高。诸侯王封地广大,他们在封地上享有任免官吏(独立的行政权),铸造钱币、收取租税(掌握财政权),拥有重兵(掌握军权),实际上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国中之国。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的巩固。同姓不同人,人心不同,危险系数当然不能消除。

刘邦的同姓王或者是异姓王还有待于探讨,不过后来的汉武帝实行那个推恩令不失为一种好法子,可惜刘邦当时没想到。

地方同姓诸王的势力,在文帝之时即已初露端倪,但城府较深的文帝并未采取"武力打压"地方王侯的主张。时间进入景帝时期,由于景帝的性格较为急躁,加上身边有个性格同样急躁的重臣晁错在耳边不断地灌输"削亦反,不削亦反"的"武力削藩"主张,因此最终导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于是这些努力的失败,即更加加剧了地方王侯郡国在吏治上的独立性。不过,随之大汉王朝迎来了一位集合智慧与胆略、动静相宜的帝王--武帝。他先后经过长时间的和平削藩的政策--推恩令的实施,完美地解决了地方的龙虎之患,并由此而将中央的触角伸入到地方郡国,收紧了对吏治的掌控之权。

吴楚七国之乱平后,汉景帝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汉武帝继续这一做法,又取消王国郎中令。至此,王国治权虽减少,而拥地仍广,依然成为对西汉朝廷的威胁。(白寿彝《中国通史》)为了进一步削弱封国势力,主父偃向武帝建议采用"推恩令"。

主父偃对汉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主父偃用蚕食之术,逐步瓦解诸侯王势力。让诸侯王自己在封地上分封侯爵时候,把本身力量分散。使中央与封国的矛盾转化为封国内部权益与政权的再分配。于是,汉武帝元朔二年春(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悉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推恩令下后,王国纷请分邑子弟,"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白寿彝《中国通史》)

诸侯王势力也逐渐缩小,《汉书·诸侯王表第二》中说:"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皇子始立者,大国不过十余城。长沙、燕、代虽有旧名,皆亡南北边矣。"武帝以后,王国辖地不过数县,其地位相当于郡。这样,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就进一步解决了。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使各王国面积、人口、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大大削弱,诸侯国数量虽然增加,但是力量却逐渐缩小。诸侯王问题解决后,全国还有列侯百余。汉武帝又采取强硬的法律手段维持"推恩令"。

汉朝当时有个制度,规定每年的八月,举行一次宗庙祭祀,这期间各个封国都必须按时向朝廷贡献黄金,做为祭祀用的捐助,被称为"酎金"。还有一个规定,如果封国所贡献的黄金成色不好或者分量不够,那么将会被朝廷处罚:"王削县,侯免国。"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借助这么一个规定,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一百零六个列侯的爵位。

汉武帝以柔和方式,解决了诸侯王的棘手问题。此后,虽然也加封过很多皇子王孙,但是,诸侯势力已经失去了独立于中央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虽有封国之名,不过"衣食租税,不与事"而已。

9.接连西域,张骞出使

提起"丝绸之路",恐怕没有人不知道的。这条疏通亚欧之间的商业通道,它所带来的影响,已经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几批丝绸、几个陶瓷能够表达出来了。那么是谁开始疏通这条通道的呢?

说起这条路之前,首先还要了解一下这条道路的地理位置--西域。西域是个比较笼统的地理范围。西汉时期,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罗马帝国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斯坦至地中海沿岸一带。

汉初时期,一直让朝廷头疼的一件事是匈奴问题,自汉高祖兵败白登之围后,以后三个皇帝都被国力所困,始终对匈奴低声下气,和亲、进贡,以维持边疆之安宁。自汉武帝登台后,由前代皇帝隐忍发展,励精图治,"文景之治",国力雄厚,有了足够对抗甚至是打败匈奴的实力。必然的对匈奴政策应该有所改变,全面反击匈奴的战争开始了。

能够更加有把握地反击匈奴,汉武帝认为只靠自己的力量还是薄弱些。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成功率会很大。

匈奴有个宿怨国家--月氏。当年匈奴与月氏开战,匈奴大胜,俘虏了月氏王,匈奴单于用月氏王的头颅当酒杯,激起月氏人愤慨,但是苦恨自己能力不强,打不过匈奴,又没有一个可以联合的盟友,对于匈奴的仇恨只能压在心里。汉武帝听说这件事后,决定联合月氏。如若联合月氏,前后夹击,匈奴必败。

《史记·大宛传》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约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汉文帝初年,遭匈奴袭击,部众分散。大部分西迁至今伊犁河流域上游一带,这部分史称大月氏。后受到乌孙袭击,又西迁至妫水(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开始定居。

《汉书·西域传上》:"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十余万,故强轻匈奴。本居敦煌、祁连间,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后汉书·西域传》:"初,月氏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顿、都密,凡五部翎侯。后百余岁……(贵霜)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濮达、罽宾,悉有其国……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王。"

无论是哪本史书上都记载了月氏跟匈奴有仇,而且是因为匈奴把月氏赶出原来的地方。尽管如此,月氏还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部落。汉武帝要联合月氏也是一个非常明智之举。因为要去联合月氏,必须经过匈奴国境,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张骞以"郎"这个小官出使,跟他一起去的还有堂邑父。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很不幸的是,张骞他们从陇西出发,经过匈奴领地时候,被匈奴捉住,报告给了单于。当时执政的是军臣单于。军臣单于责问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于是,军臣单于扣押了张骞以及其他人。张骞被扣,匈奴人给他娶妻并且还有了孩子,但是张骞等人持汉节不失,扣押十年的头上,趁着匈奴人已经对他缺少戒备时候,逃了出来,继续履行自己使命。

没想到逃出来后,因为不认识路,走到了大宛国。张骞以答应给予丰厚赏金为酬劳,要求大宛国把他们护送到大月氏,大宛国王欣然答应,派人护送。此时大月氏王被匈奴王杀死,月氏国立太子为王,并且臣服了大夏(阿富汗北部),在那里定居下来,土地肥沃,又无盗寇,生活甚是安逸,一派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当然也没有了报仇想法,"殊无报胡之心"。张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仍不得要领,无功而返。不幸,虽然改道返回汉朝,半路上还是被匈奴擒获。万幸的是,此时匈奴内部为争夺单于位子内讧,乘乱机,张骞等人又逃过一劫。张骞去的时候,有一百多人,最后只有他与堂邑父两个人返回,来去之间经过了十三年的时间。

张骞此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最初愿望--联合月氏,共击匈奴,但是却收获颇丰,通过这次出使,让大家了解到了中原大地以外的世界,广阔汉朝之外的新鲜事物。张骞亲自经历过"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史记·大宛列传》载: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

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邻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君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余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其东南有身毒国。

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

张骞所说所见,为汉武帝下一步政策的制定起到很好影响。尽管为了寻找更好的路径,次次碰壁,但是联通西域甚至外国的想法已经在汉武帝心中占有了地位。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返回来后,参加了一次战争,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一路上因为张骞多年匈奴地方生活使他"知善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好事往往多磨难,张骞得侯不到两年,公元前121年,他跟随李广出右北平袭击匈奴,张骞领队伍后期迟到,按照当时军法,赎为庶人。

同类推荐
  • 文侯

    文侯

    好男儿征战沙场,自然为的是立下战功,封侯拜相。“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唱着《满江红》,功名赚上一箩筐。
  • 冲出亚洲

    冲出亚洲

    雇佣兵穿越至80年后,光有满脑子的装钱方法,无法创造出财富。一个没有身份的人怎么能在短时间创造出自己的财富。仔细想了下,只能借用悍匪的做法,打劫金店想以此偷渡出去,为了一个合法的绿卡,一路的颠沛流离..
  • 北朝论稿

    北朝论稿

    北朝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结束了我国从八王之乱起将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的局面。后世的隋唐两朝都是继承了北朝,他们的开国皇帝们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贵,并且又从军事和政治制度等各个领域都沿袭北朝并加以更好的发展和创新。本书围绕北朝政治与社会做了深入讨论,颇具学术价值。
  • 大庆十里

    大庆十里

    一捧春雪心所系,一踏江湖无人惜,凡心无度,高手归寂君子成疑。初出茅庐,不见霜茶,入道入魔入凡尘,好似始于下山游戏。老头儿烟丝袅袅,不断不续,若即若离。桥上抚猫惜汉楚,凤麟读者望不离。提笔从来不惜墨,烟坠坠,心惶惶,恐不达意。扪心自问身由己,念初心,大庆十里,春风得意。
  • 步步是清闲

    步步是清闲

    穿越之后通过努力成为一个大儒的故事,可能无CP。
热门推荐
  • 网游之武道神宗

    网游之武道神宗

    谁的青春不热血,谁的青春不遗憾。一杆长枪,踏破征途,顶峰之下皆白骨。带着对青春的热血,萧渃寒重回赛场,一人一枪,突出重围,立足巅峰。
  • 地中海上的蓝色港湾

    地中海上的蓝色港湾

    本篇小说以沿海发达城市A城为背景,以现实生活真实故事为蓝图,描绘周琦凌、魏小宇、王亮、张林、李灶沐、赵永贵、廖金琴、徐燕、陈婷婷等A城青年面对着金钱利益与生活压力的考验,友情、爱情乃至亲情相互碰撞的故事。
  • 大玩三界

    大玩三界

    春心荡漾的小修士孟凡,在一次生死危机后,意外激活了神秘玉佩。可看着神奇的玉佩却帮助有限,还缺点多多。小修士只得靠自己的努力来增强的战力,一步步地走上修士的巅峰。来历神秘的温婉少女张小巧,却有着常人三倍大的体重。一心一意地想与孟凡做朋友。自称来自唐古拉山的古怪少女李玲玲,经常称火打劫孟凡,一心一意想找到回家的路。拥有古修记忆的冷艳女子赵雪儿,一直看不起孟凡,觉得这个世上没有人能配得上她。
  • 商事仲裁裁判原理与案例研习

    商事仲裁裁判原理与案例研习

    本书精选实践中典型的仲裁案例,试图通过对于具体案件法律关系和裁判思路的解读,探寻仲裁案件在审理及裁判过程中的纠纷解读方法和思维模式,并从程序正义维护、实体正义保障、商业惯例运用、仲裁裁决技巧、仲裁价值实现等几个方面,全面展现仲裁制度的纠纷解决优势和社会价值。
  • 跃星空

    跃星空

    不求万世独尊,一身傲骨,雄立于宇宙间。也不求千劫不灭,盘桓在长生的路上。只求随我心意,无论孤独、温暖或者平淡,只要走在这条路上,我就会一直走下去,至死方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英雄联盟之天赐玩家

    英雄联盟之天赐玩家

    英雄联盟进入了游戏仓时代,天赐玩家汪言的逆天之路,也将正式开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悲情剑

    悲情剑

    杨无身负血海深仇,却爱上了仇人之女,在复仇路中,又救下了神刀门门主之女白小依,与白小依相依相偎,爱火慢慢点燃。在仇恨与爱情之间,杨无迷失了方向。同一时间,八王府遇袭,八王爷为对付敌人,召开武林大会,选出武林盟主。然而在这幕后,却是一双无形的手,正在慢慢操纵一切。杨无参加了武林大会,却发现,仇人之女,竟然是曾经救下自己的人。面对这一段仇恨,面对仇人之女的爱恨情仇,杨无最终何去何从?与白小依的相依相偎,最终感情,又落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