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75500000024

第24章 李白卒年刍议(2)

李白《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诗,虽然主要写李光弼在中原作战的功绩和威仪,但并不是没有写到此次镇压浙东袁晁的战争:"函谷绝飞鸟,武关拥连营。意在斩巨鳌,何论脍长鲸?""巨鳌"就是史朝义。安庆绪杀安禄山,史思明杀安庆绪,史朝义又杀史思明。安史之乱后期,叛军的首恶元凶就是史朝义。"意在"句表示李光弼中原战场的主要任务是讨平史朝义。"何论"句意思是说,至于那长鲸,要把它切成细丝(脍),更不在话下。"长鲸"何指?看他把"长鲸"与"巨鳌"分而言之,其凶恶程度又在"巨鳌"之下,"长鲸"无疑是指浙东袁晁。

郭沫若似乎已有见于此,但又轻易地滑过去了。他说:"上元二年(761)他又离开了豫章,往来于宣城、历阳二郡之间。在这一年,他一生中最后一次重要的政治活动,便是八月间去参加李光弼的东征,但半途在金陵生病而中止了。他有诗记其事:《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其实因病而废,却成了李白意外的幸事。李光弼的出兵还有第二个用意,是要镇压东南的人民。第二年的宝应元年(762),也就是李白去世的一年,八月,台州(今浙江临海县)袁晁起义,聚众二十万,接连占领了上饶、永嘉、宁波等地,声势浩大。……李白去从军,幸而生了病,不然岂不在一生中会真正留下一个不能磨灭的大"耻"吗?"(《李白与杜甫·关于李白》)郭老把时间搞错了,事实上李白正是去参加"镇压东南人民"的军队去的。郭老曾以杜甫《喜雨》中"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杜甫自注:时闻浙右多盗贼)"两句,论证了杜甫仇视袁晁农民起义的地主阶级意识和立场,却将李白轻轻开脱了。我颇疑心郭老是有意如此,他把"东南征"换成了"东征",使之符合李光弼的"出镇临淮",因为临淮确在长安和中原以东。

在李白(也包括杜甫)看来,浙东的袁晁起义,与中原的安史叛军虽有区别,但既是叛乱,便都在必须讨平之列。是否这样便证明李白也是地主阶级的意识和立场?此已是题外话,不准备辞费,不过,我认为既弄清了这段从军本事,研究界就大可不必替李白将这一段真事隐去。

这里想继续本文第一节的思路,讨论一下李白从军不果、离开金陵以后的行止问题。可以看出,将李白《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诗系于上元二年秋,我们研究界对李白去世前两年游踪行止的叙述,陷入了多么困难的境地!

李白离开金陵,就去依从叔当涂宰李阳冰。他初至当涂写的《献从叔当涂宰阳冰》,最能看出与《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诗的衔接。下面是《献从叔当涂宰阳冰》的后半段:

小子别金陵,来时白下亭。

群凤怜客鸟,差池相哀鸣。

各拔五色毛,意重太山轻。

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黥。

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

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

长叹即归路,临川室屏营。

"小子别金陵"就是他从军中途不果告别金陵。白下亭在金陵北长江岸边。"群凤怜客鸟"以下六句,写他告别金陵时金陵官吏僚属相祖饯。李白离金陵时,"旧国见秋月,长江流寒声";到当涂时,"严风起前楹","霜落牛渚清",已是初冬光景。从《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还可以看出,李白是初访李阳冰。诗中备颂李阳冰之才:"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虽无三台位,不借四皓名。激昂风云气,终协龙虎精。弱冠燕赵来,贤豪多逢迎。鲁连善谈笑,季布折公卿。"说他对李阳冰早已心向往之,此次相逢,有如晋之大小阮竹林之游:"遥知礼数绝,常恐不合并。惕想结宵梦,素心久已冥。顾惭青云器,谬奉玉樽倾。山阳五百年,绿竹忽再荣。"

李阳冰《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可知李白来当涂不久,病(腐胁疾)就很厉害地发作了。李阳冰马上就要离任("临当挂冠"),所以匆匆地为李白编集作序。依我们前面所说,李白两诗及李阳冰序的写作时间应是:宝应元年秋末,李白告别金陵往当涂,作《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诗;本年初冬,至当涂,作《献从叔当涂宰阳冰》;本年十一月乙酉(初十),李阳冰作《草堂集序》。这是符合当时史实,又符合两诗一序的实际的。

如果依旧说,将《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系于上元二年,李白的游踪行止,将怎样呢?

郭老注意到了李白两诗地点、时间上的不可分割性,将《献从叔当涂宰阳冰》亦系于上元二年。但郭老忽视了李白两诗与李阳冰《草堂集序》亦不可分割,使两诗一序之间的时间距离拉开到一年多。按郭老的安排,李白在当涂住了一年多,其间李白似乎只到当涂附近的横望山去过一次。创作呢?只有在横望山写的《下途归石门旧居》和在当涂龙山赏菊的两首诗:《九日龙山饮》和《九月十日即事》。一、将李白两诗与李阳冰《草堂集序》拉开一年多不符合李阳冰序的原意。况且,李白既与李阳冰相处一年余,腐胁疾日渐沉重,为什么要到自己病危、李阳冰即将离任时才让李阳冰为其编集作序呢?二、郭老也肯定李白此期以金陵为中心,往来于历阳、宣城二郡之间;因为宝应元年一年李白都在当涂养病,不好再让他出去,所以这些游历就一齐压缩在上元二年夏秋间。在半年时间里,李白几乎要走马灯一般往来于历阳--金陵之间(历阳在金陵以西),又要往来于金陵--溧阳--宣城之间(溧阳在金陵南,宣城又在溧阳西南),还要去从李光弼军,半途而废再退回金陵。这可能吗?三、今存李白此期写于历阳的诗,有几首明显作于冬天,如《对雪醉后赠王历阳》:"白雪飞花乱人目。"《醉后赠王历阳》:"举酒挑朔雪。"《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既然李白游历历阳仅在夏秋,这几首冬天的诗,是何时写的呢?

王琦未能确定《献从叔当涂宰阳冰》的写作时间,其《年谱》含混地说:"是非辛丑(上元二年)即壬寅(宝应元年)二年中之作。"詹锳先生《李白诗文系年》从之,对其含混模棱之词未置可否。王琦与詹锳先生似乎注意到了李白两诗与李阳冰序之间的不可分割,但无法圆通其中的矛盾,只好使《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跨在两年之中:若在前一年,则与《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衔接,若在后一年,则与李阳冰《草堂集序》衔接。支绌其辞,何其狼狈!《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若在前一年,其漏洞与郭沫若说同。若在后一年,则:一、上元二年秋,李白既因病从军不果而告别金陵,为什么随之漫游于历阳、溧阳、宣城及宣城附近之铜陵、五松山等地长达一年之久?他登临游览,步履健旺,豪饮不休,全不象大病之人;二、既然离开金陵周游一年之后始到当涂,为什么初见阳冰,又称其"小子别金陵,来时白下亭"?难道他周游一年之后,又重新回到金陵,再来一次金陵群官祖饯?

然而,依我们所说,将《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系于宝应元年,则以上矛盾和难以圆通之处,便都迎刃而解了。

李白到当涂的时间,无可置疑地应当推后一年。这样,李白的卒年便不在宝应元年。因为李白有两首写于当涂的重阳赏菊诗:"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九日龙山饮》)"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九月十日即事》)龙山在当涂县。李白既以宝应元年初冬至当涂,十一月病亟,按现在传统说法,病亟之后,随之而死,他就不可能在重阳节写赏菊诗。

从李白的游踪和创作看,李白卒于宝应元年十一月的旧说巳足以使人怀疑;而旧说的唯一凭据,即李阳冰的《草堂集序》,本来就靠不住。李阳冰只说到"疾亟",顶多只是将死的意思,并没有说到李白已死。当时李阳冰就要离任他去,病危中的李白可能预感到自己沉疴难愈,再加上李阳冰是知名当时的词章家、书法家,所以急于托付后事。李阳冰接受了李白文稿,写了序,离任而去,李白死与未死,他并不知道。事实上李白病渐有好转,差不多又活了一年,到广德元年(763)才去世。在这一年里他还有一次宣城、南陵之行,有当涂赏菊的豪兴。后人乃据李阳冰的话,断李白卒于宝应元年,实出于臆度。

推翻旧说,其主要障碍或在李华的《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李华是李白故交,与李白同时而晚死。《墓志》全文如下:

呜呼!姑熟东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呜呼哀哉!夫仁以安物,公其懋焉。义以济难,公其志焉。识以辩理,公其博焉。文以宣志,公其懿焉。宜其上为王师,下为伯友。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悲夫!圣以立德,贤以立言,道以恒世,言以轻俗。虽曰死矣,吾不谓其亡矣也。有子曰伯禽,天然长能持,幼能辩,数梯公之德,必将大其名也巳矣。铭曰:立德谓圣,立言为贤,嗟君之道,奇于人而侔于天。哀哉!

李从军在《李白卒年辩》中曾力证《墓志》为伪作。参见李文,兹不赘。我以为,李华《墓志》即使不伪,亦必然有严重的夺误或漶漫。李华倘为李白撰《墓志》,关于李白家世和生平遭际,固有难道其详的困难及忌讳之处,但绝不至于一语未及,完全违背了唐人及唐以前人撰写墓志的通例。《墓志》全题为《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刘勰说:"属碑之体,资乎史才,其序则传,其文则铭。"(《文心雕龙·诔碑》)序即是志,指用散文体写的关于墓主的贯里事迹。墓志铭而称"墓志铭并序",更表示唐代形成的以志文为主体的前序、后铭的墓志铭撰写通例。然而,《墓志》一开头就"呜呼!姑熟东南……"发一通立德立言的大议论,极使人疑心这个《墓志》并非原志的全豹而只是其后半。其中"有子曰伯禽,天然能长持,幼能辩"数语,语意含混不清,莫能有一定之解。郭沫若谓""天然"以下八个字似有夺误,意不甚了了。姑照字面解释,似言其(按指伯禽)性情不矜持,对于长者能奉侍,对于幼者能自损"(《李白与杜甫》第33页)。詹锳先生谓"天然"与"伯禽"并列,"天然"当是李白幼子(《李白诗文系年》第146页)。据此推之,《墓志》所说的"年六十有二不偶"的"二",岂不也值得大大的怀疑?

检《新唐书·李白传》有云:

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唐代宗曾以左拾遗召李白,当是实有其事。稍晚于李白的刘全白和范传正都提及此事。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云:"代宗登极,广拔淹瘁。时君亦拜拾遗。闻命之后,君亦逝矣。"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代宗之初,搜罗俊逸,拜公左拾遗。制下于彤庭,礼降于玄壤。生不及禄,没而称官,呜呼,命与!"

代宗之立,在宝应元年四月。其时宫廷内部斗争隐蔽而激烈,代宗受制于宦官,根基不稳;唐官军与史朝义的战争相持未下,浙东袁晁起义也已经发生。宝应元年,代宗无暇亦不可能腾出手来搞"广拔淹瘁"的门面工作代宗初即位(宝应元年),发布赦文,其末云:"其有明于政理,博综典坟,文可经邦,谋能制胜,及孝弟力田,诸州刺史并宜搜扬荐闻,投匦者不须堪以停处姓名,务招直言,以副联意。"(《唐大诏令集》卷二,《全唐文》卷49)其"搜扬荐闻"云云,恐只是一纸空文。另外,李白的左拾遗之诏也不可能在这一年。依本文所说,宝应元年李白正在金陵一带游历,不可能"闻命之后,君亦逝矣"。。广德元年春,史朝义自缢死,北方和中原基本安定;同年四月,袁晁被擒,东南方也算安定。只有此时以后,代宗才可能有此装饰太平的举动。《新唐书·代宗纪》恰有记载:

广德二年正月丙午,诏举堪御史,谏官、剌史、县令者。

李白的被召为左拾遗,即在此时。代宗下诏之时,并没有李白死讯传到朝廷。在朝廷推荐李白的人,也必然约略知道李白尚未死。"闻命之后,君亦逝矣。"(刘全白《碣记》)李白的死,当在广德元年(763)冬,与代宗之诏是前后发生的事。倘若李白卒于宝应元年(762),即李白死后一年多,乃有代宗左拾遗之诏,这显然不大可能。以李白的名气,他的死不会如此寂寥无闻。当时交通无论怎样不便,也不至于一年以后朝廷还不知道李白已经死去。

同样的道理,我虽同意李从军关于李白不卒于宝应元年的主张,却不能同意他的李白卒于广德二年,享年六十四之说。广德二年李白倘仍在世,李白不是要应代宗之诏,作了左拾遗了吗?

"享年六十四"说见于宋曾巩《李太白文集后序》。但这个"六十四"显然是有误的。至德二载(757),李白为宋若思作《为宋中丞自荐表》,称己"年五十有七",李白这个年龄,曾巩是肯定的。从这一年算起,曾巩在《后序》中说:"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遂泛江夏,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寻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其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对于李白晚年的踪迹游历,曾巩似并无发明,也是误以李阳冰《草堂集序》的"病亟"之时为李白卒年。

故其"六十有四"的"四",必有讹误。

(原刊西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亚非现代文学大作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亚非现代文学大作

    文章主要以亚洲现代文学精品和非洲现代文学精品来讲述。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
  • 军事忠诚

    军事忠诚

    在军区作战部当参谋时的陟辉,无论才华、品德、形象,都堪称一流。他是我军首批国防大学联合战役硕士,在作战部跟随首长下部队,无论走到战区哪个位置,该处的兵要地志,无不能从这位年轻参谋那里得到精准回答。首长们评价,这样的硕士名副其实。那时,没有人怀疑陟辉将来会当不上将军。陟辉由参谋、处长,到作战部副部长,在领率机构工作和重大军事任务中显示了突出才能。但因为年龄、位置等原因,他没有当上作战部部长,也错失到作战部队当师、长的机会,而被任命为一个位置较偏僻的军分区的司令员。
  • 旅途通讯

    旅途通讯

    本书收录了作者1938年下半年至1939年1月的文字,是抗战初期作者在敌机轰炸下辗转各地的生活记录。巴金说:“这些全是平凡的信函。但是每一封信都是在死的黑影的威胁下写成的。这些天来,早晨我见到阳光就疑惑晚上我会睡到什么地方。也许把眼睛一闭,我便会进入‘永恒’。”唯其如此,这些文字才有不凡的力量,生与死、欢乐与痛苦、不幸与平安,一个大时代中,一群人生命的歌哭、血泪尽在其中。本书初版时分为上下两册,于1939年3月、4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现根据《巴金全集》本排印。
  •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流传了2500年的小故事,培养出无数哲人的大智慧!在人类文学史上,《伊索寓言》是2500年来人类生活智慧的结晶,它用动物世界映射现实社会,用简单的故事讲述人生哲理,成为影响人类文化的一百本书之一。一年365天,每天一篇寓言故事,收获一个生活智慧!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伟大哲人都曾受到《伊索寓言》的影响!据柏拉图记载,苏格拉底在狱中等候处决期间,曾试图用诗体改写伊索寓言。柏拉图曾在他的代表作《对话录》中数次提及伊索。亚里士多德十分热衷于搜集“伊索寓言”,并将其分门别类后昭示门生弟子。《伊索寓言》有永恒的价值,对每一代人都有益。——林海音(中国著名作家、代表作《城南旧事》)“龟兔赛跑”“狐狸与乌鸦”“狼来了!”这些你熟悉的哲理小故事都在其中,传世两千余年经久不衰!
  • “乌有”之义——民国时期的乌托邦想象

    “乌有”之义——民国时期的乌托邦想象

    本书通过爬梳和归纳民国时期有关乌托邦思想特质的文学现象,探察乌托邦作为一种思想类型,进入民国时期小说文本后所呈现的叙事形态及其想象方式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以期从文学的角度切入乌托邦功能和意义的研究。
热门推荐
  • 谜影缉凶

    谜影缉凶

    五年前,在追捕柳梦白的过程中,水冰玉和柳梦白随着翡翠公寓的爆炸一起消亡,只留给孟星辰五年的追念和自责。五年后,诡异凶案接连发生,警方一时束手无策,而已经从警队辞职的孟星辰却接到神秘人寄给他的侦破案件的关键信息,作为当事人的孟星辰终于再次回归警队侦破案件,同时要揭开那个神秘人的面纱。与此同时国际刑警组织发来了红色通缉令,在暗网中频繁出现的代号“疯魔”的杀手近期要潜入该市进行暗杀活动,孟星辰率队开展对“疯魔”的追捕工作。追捕过程中,孟星辰发现“疯魔”的作案手法竟然跟柳梦白同出一辙!难道是“疯魔”跟柳梦白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随着对案件的侦破,多年的秘密逐渐露出真相,残酷的命运在极端的环境中挣扎,令人震惊的答案让孟星辰不忍卒睹……
  • 天霸

    天霸

    这是一个充满热血的世界,每隔九百九十九年会有一个神秘而恐怖的异常生物重生,它的每一次出现都会给世界带来战争,给全宇宙带来巨大灾难!即便天界神族也在劫难逃,它也是为战争而生,人们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天霸。天霸诞生于规律之外,是天地的错误,也是宇宙的漏洞!在天地两界各种力量全力打击下,天霸一次次被消灭,但又总按九百九十九年周期重新出现,这一现象被称为“天霸复活”纪元五千九百九十四年,又一个天霸复活之年,我们故事开始了……
  • 魔武神传

    魔武神传

    有搞怪木有——有!有热血木有——有!有激情木有——有!有辛酸木有——有!且看一个穿越到异界的小子为了回家,成长崛起称霸的经历,嘿嘿!恶魔对我说:每当夕阳沉落,那么我的黎明就到来了,精灵王子对我说,每当血月升起,我的黎明就来了,狼人对我说,每当夜过子时,狼牙笑残月,我的黎明就来了,我的嘴角勾起一丝弧度,几位,忘了自我介绍了,我叫——(未完待续!O(∩_∩)O~)啊心在这里请大家支持,俺杂食性动物,啥都要!!!
  • 网游之魔法行星

    网游之魔法行星

    凭借强化物品的金手指,宅男屌丝张小明在现实社会、黑科技游戏、外太空、轮回世界都混得……还可以。更新时间,上午11点,下午6点。迄今经历的世界:银河英雄传说(前)-全职猎人(初)-美国队长1(中)-火影忍者(前)-大剑(前)-死神(前)-海贼王(前)-异形大战铁血战士1(完)-生化危机1(完)-倩女幽魂1(完)-黑客帝国1(完)-黑夜传说1(完)-仙剑奇侠传1(完)-圣斗士(前)-火星异种(完)-明日边缘(完)-复仇者联盟1(完)-新龙门客栈(完)-大唐双龙传(初)-哈利波特2消失的密室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血魔咒,银杏那片蓝狐前

    血魔咒,银杏那片蓝狐前

    蓝狐:是千儿也好,是霜儿也罢,终究只是一副倾容,终究还是心里锁着的那片银杏。只是,别让冷冷的眼神触碰着我,我的热泪也会滚滚结冰银杏:没了他,有我何用,有了他,没我何惧。只是,于你,予我此意,我生世偿还,与他生生别离,我赴不起。
  • 网游之陨落星辰

    网游之陨落星辰

    上一世我含泪而终,这一世我将呼风唤雨称霸◤圣陆◢
  • 高情商培养:给孩子一生的幸福

    高情商培养:给孩子一生的幸福

    情商是情感商数的简称,也称EQ。情商也反映人的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把握与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了解、疏导与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乐观人生、自我激励与自我管理的能力;面对逆境与挫折的承受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通过情绪的自我调节不断提高生存质量的能力。
  • 听微录

    听微录

    《虎神》《射狐》为古文志怪风格小说,一个写的是忠孝之事,一个写的是轮回之苦;《白瞳》《种玉》《岐尾》三篇皆为灵异怪谈,写妖写鬼,但都是在写人心;《画师》《青羽》两篇为中式幻想,充满了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相思藤》《大鱼吃小鱼》《鸩》则不好分类,第一个讲少男少女之间的懵懂爱情,第二个则充满了丛林法则的严苛现实,最后是一个为了复仇甘心为毒人的悲惨故事。
  • 余生温柔只属你

    余生温柔只属你

    温圆问沈跃对她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他说“身手了得,不好惹”。又问第二次见面呢?他会“好像笨笨的,需要我在身边”。“所以沈老师第二次见面就对我不怀好意了”。温圆调笑道。沈跃抬起手边的咖啡宠溺的看着温圆没有再说话。其实啊——是第一次,不然怎会考虑到好不好惹,敢不敢惹呢,这个小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