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560400000047

第47章 致良知,知行合一

原文: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说过的话却不能做到——言过其行为耻。

知与行之间的关系,是历来儒家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也是人类任何时候都面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它不仅涉及到怎样致知和致什么样的知,还涉及到实践问题,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实际问题,关乎到现实生活的中的人生态度和实际的道的修行。对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有争论,但都突出了两者的关系却是很重要。孔子讲求知行相符,反对言过其行,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类似的话孔子说了很多,如“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认为行动比要说难的多;《里仁篇》:“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认为做不到的事情要慎言;《礼记·杂记》里更直接:“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孔子一系列告诫,旨在说明言顾行,行顾言,言行相符。后来的的儒家学者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知与行之间关系的理论。

儒家认为“知”是“行”的开始,“知”的内容关乎“行”的善恶好坏,所以要“致良知”,这样才能行善行,这一思想被明代的王阳明所推崇和发展,形成新的儒学理论。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知即行,不行仍是未知”,可见在未行之前要有善良的、正确的、符合人性的良知为准备,才能做到行为的正直无私。致良知,是王守仁的心学宗旨。“良知”来自《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朱熹解释格物致知为“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向外穷理以求得知识。王守仁不同意朱熹的解释,他将《大学》的“致知”与《孟子》的“良知”结合起来,说“致知”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王守仁的良知比孟子的良知意义广泛,除个人知是知非的内在主观的道德意识外,也指最高的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圣愚所同,个个自足,不假外求,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泯灭,虽有时为私欲习气所蔽,但只要良知一旦自觉,则本身就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不必依靠外力的帮助。照王守仁的说法,良知对于善恶的辨别,是一种直觉的认识,并不是一种道德的判断,就是说,是一种直接的反应,并不是经过思考而得到的命题。王守仁以良知为衡量一切真假善恶的标准,认为良知对于一切事物,如同规矩尺度对于方圆长短一样。王守仁在给邹守益的信上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日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送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他又对门人陈九川说:“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贤相传一点滴骨血也。”还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在实际的生活中,行动往往要比学知识更难,做到知行合一并不容易。《中庸》记载孔子所说:“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意思是说,君子的道理有四条,我孔丘一条也不能做到:第一,我要求做儿子的应该尽孝道,但反求我自己侍奉父母却不能尽孝道。第二,我要求做臣子的应该尽忠心,但反求我自己奉事君主却没有尽忠心。第三,我要求做弟弟的应该恭敬,但反求我自己服侍兄长却没有做到恭敬。第四,我要求做朋友的应该要有信实,但反求我自己却没有能先对朋友做到信实不欺。平常的道德,要着力实行,平常的语言,要谨慎地说。所言所行或有不足之处,不敢不尽力奋勉,所言所行或尚有余力,也不敢说尽做绝,要留有余地。口里讲的话,要顾到身体所行的事;身体所行的事,要顾到口里讲的话。如果言行一致,岂不可称是忠厚笃实的君子吗!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中写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这是一首教子诗,是要告诉儿子做学问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做学问要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由于“行”比“知”难,同时行要落实到实际,所以儒家对“行“更为关注。孔子教人非常注重实践。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可见孔子是非常重视学问的躬行。荀子也十分重视行在认识中的作用,论述了知、行关系,他《儒效篇》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他把行看作是认识的最后归宿,行包括认识,高于认识。儒家德育认为,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孔子说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力行近乎仁”。朱熹也指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强调知是行的基础,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讲“良知”,并不是一般地讲认识论。“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这个“行”也不是一般的行。他讲“知行合一”,并不是一般地讲认识和行为的关系,也不是一般地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知行合一”是王守仁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所讲的“知行合一”也就是“致良知”。王阳明认为主观的意念活动就是“行”,抹煞了知行界限,提出了“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主观唯心论的“知行合一”说。另一些哲学家,如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把朴素辩证法思想运用于认识论。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知行统一观。清朝儒学家颜元说得更明确:“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因此,在德育过程中,道德实践是高于道德说教的。所以说,要想做一个儒家的智者,必要先做一个儒家的“行”者。虽然儒家的思想博大精深,但是如果脱离行为实践这一环节,修身治国平天下都是空话。我想一个儒者,应当是一个学者,更应当是一个社会中的“能”者与智者。

谭嗣同勇于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际行动,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自己的理想,可以想见知行合一有时是很难做到的,有时他需要真正的勇气,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向全国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开始了。为了网罗天下英才,军机处两次拍电报催促谭嗣同火速进京。谭嗣同辞别了妻子李闰,踏上征途。途中,黄河两岸饿殍满地,哀鸿遍野的景象深深震动了谭嗣同,他更坚信只有变法才能救中国。谭嗣同到京后,马上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他横溢的才思和无畏的胆识备受皇上赞赏。光绪皇帝激动地授予他四品章京衔,命他在军机处供职,希望他成为中兴之臣。革新志士康有为、杨深秀、林旭、刘光第等在得月楼设宴为谭嗣同洗尘。他们烛下长谈,共谋维新大业。光绪皇帝依靠谭嗣同、康有为变法图强的决心,深深地震惊了以太后为首的封建专制势力。此时,谭嗣同、康有为等准备乘胜追击,奏请皇上开设懋勤殿,驾空昏庸老臣,实行朝钢独断。太后和荣禄也频频来往,密室共议。他们一面调动军队做好防范,一面筹划9月天津阅兵,准备到时废掉皇上。新旧两党的斗争达到白热化。在这关键时刻,光绪皇帝遭到太后的软禁。康有为、谭嗣同等了5天不见君面,只得到一道光绪设法传出来的要他们设法相救的特谕。他们当时都惊愕不已,束手无策。谭嗣同突然想到兵部侍郎袁世凯,决定孤注一掷,夜访法华寺,求助于袁世凯。看了皇上亲笔手谕,袁世凯万分震惊。他慷慨陈词发誓要效犬马之劳。但在打发下了谭嗣同后,袁世凯权衡利弊,最后,决定投靠太后,出卖了谭嗣同和维新大业。慈禧太后得到密报,连夜返回紫禁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戊戌政变,再度训政。除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外,革新志士纷纷被捕。谭嗣同谢绝了梁启超、日本友人及好友大刀王五的诚恳相救,决心以一死来惊醒黎民百姓。谭嗣同等6位维新派志士被押往菜市口刑场。谭嗣同为无力回天而感叹,为死得其所而慰藉。他们把满腔热血喷洒在祖国的大地上。并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壮诗句!

知行合一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命题之一,他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将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这里已经意识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倡导了实践的重要作用。

§§第八章 人皆可为尧舜——理想人格

同类推荐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肆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肆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肆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肆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肆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肆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肆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中华家训(第二卷)

    中华家训(第二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 老庄人生

    老庄人生

    从做人的角度全新解读老庄,书中的故事与哲理双双吸引人。《老庄人生:老庄哲学里的经典人生》观点独特,文字脱俗,实是同类书的样板!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大象”就是大道的形象,一面它“大象无形”,一面它又像一头大象:庞大,有具体的形状,并且在走。庄子说:“心斋”,意思就是把自己的心珍视起来。斋戒三日,对此心,如对神。
  •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热门推荐
  • 骷髅夜

    骷髅夜

    想过坟墓里会有什么,坟墓最终会走向哪里,坟墓里会爬出来什么吗?
  • 星域征程

    星域征程

    截然不同的灵魂,共屈一体。一个意踌躇的少年,踏上“回去”的路……
  • 上官晴舞

    上官晴舞

    何处是路?无人回答。只剩自己孤独的身影徘徊。何为朋友?无人知晓。只有深处黑暗的爪子招摇。已死的心,不再流泪。已走的人,不再忆起。难道,命运之歌,真的如此凄惨?难道,友情乐谱,真的只是空谈?能重生,就一定有她未完成的事所以,改写掉这一切吧
  • 烟雨馆

    烟雨馆

    烟雨馆位于凤凰城边上的一个小镇里,小镇不大,风景却悠然自得,人也络绎不绝。而一些小妖怪便在镇上接这风水宝地修炼藏匿在人群里,看秋江雁的茶馆如何上演一幕幕离奇幽话
  • 每天努力不崩坏

    每天努力不崩坏

    某位被强行绑定系统后,被迫到各个世界完成任务。某系统:上头交代了……您、您因打碎了神父最爱的玉佩,所、所以,罚您在各个世界完成任务,神父满意您才能回去。某人:………呵!明明是我发现他藏在房间里吃臭豆才被罚的好吧!其实这一切都是个幌子。这一切都是因为天界战神和神父的密谋!没错,是密谋!卖女儿的密谋!
  • 深情有几许

    深情有几许

    人的感情是有限的,在一个人的身上消耗光了,恐怕就没有力气去爱另外一个人了。此文谨献给在爱情的道路上迷茫过,失去过的姑娘,愿时光温柔相待,愿往后的岁月里每一个姑娘都会遇上一个傅泊言。
  • 重返魔巅

    重返魔巅

    魔修的世界里,力量为尊,弱者在强者面前,动不动就得死,因为,弱者没有活下去的必要
  • 陆爷宠妻无度

    陆爷宠妻无度

    【甜宠】【青梅竹马】【团宠】骚包总裁陆时尘,甜美少女顾晚“总裁,顾小姐今天在我们集团的商场被欺负了”“什么?哪个商场?我先开车过去,查一下是谁欺负她了,后面你自己看着办”“是”而……在顾晚面前的陆时尘是这样的:“晚晚,你想不想吃冰淇淋?”“晚晚,你想不想去逛街?时尘哥哥可以陪你去啊”“晚晚,你不爱我了,你以前都会跟在我身后叫时尘哥哥的,而现在,你连时尘哥哥都不叫了,哥哥好伤心啊”“陆时尘!你有完没完!滚出去!”“晚晚~”“滚!”
  • 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

    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

    本书内容包括: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总体分析、宏观经济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产业特征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新拓展:现金持有的现金流敏感性等,总的看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经济体,我们研究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转轨过程,并从侧面了解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而对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实证研究,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企业投资所面临的外部融资约束,了解中国资本市场融资环境的变迁,了解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 爱到天明

    爱到天明

    物质文明的当今硕果仅存的爱情故事,一对大学闺蜜毕业后不同的选择带来的欢喜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