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恩想画耶稣,但是,四处寻找也找不到一位本性纯真的人。
最后,他在一家修道院里找到了一位修道士,无论是外形还是秉性,都符合自己的要求。肖恩凭借精湛的绘画技艺和模特完美的造型,将耶稣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自此,他享誉画坛,那位修道士模特也因此得到了不菲的报酬。
后来有人对肖恩说,你画了圣人耶稣,也应该画一位魔鬼撒旦呀。肖恩认为有道理,但是同样的难题出现了,到哪里找一位丑陋邪恶的人呢?最后,他在监狱里发现了一个十分理想的人选,也是一位修道士。
当修道士知道自己要被画成魔鬼时,失声痛哭起来。
肖恩疑惑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要哭,难道你不愿意自己被画?”
修道士说:“以前你画圣人时就是找我,想不到现在你画魔鬼找的还是我!”
肖恩大吃一惊,仔细一看,从外形和神态判断,果然就是那个画耶稣时的模特。
“怎么会变成这样?”他深感疑惑。
修道士哭诉道:“自从得了那笔钱后,就去花天酒地,把钱花光之后,为了满足遏制不住的欲望,就去偷、去抢、去骗……最后锒铛入狱了。”
酷评 人性的善与恶
中国有句格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而在西方,人们常说:“就像和狗躺在一起的人身上会爬满虱子,你儿子跟那些人混在一起,能学出个好样来?”
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到朋友的影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一个人总是需要与外界交流沟通,在交往中寻求爱与归属感,人生价值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
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与外界保持接触和交流,才可以维持自身的稳定。正如一缸水只有将它与江河之水融汇,有进有出,才不会变臭,缺乏归属感会使人感到空虚。
然而,人性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如果能将对人的道德约束制度化和外部化,建立起大多数人能认可的道德伦理责任,提高违反道德的成本(主要是声誉方面),就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人性恶的一面。
教育的本质,就是抑恶扬善,让人走出空虚、苦闷和浮躁,走出自私、恐惧和仇恨。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