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42100000011

第11章 先生们

1895年李叔同从常云庄家馆结束学业,考入设在天津城西西北角文昌宫的辅仁书院。辅仁书院之前的教学方法相对传统,即分别钻研、互相问答、集众讲演、定期会客。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的需求,校方对固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良,指导学生各自研习儒家经典,每月举行两次考试(即初二、十六两日),由官方和学校共同命题习作制文,阅卷评定等级,发给奖银,促进竞争意识,目的是为学生应付科举考试提前做准备。

李叔同每次考试都是文思泉涌,名列前茅,获得奖银。学生作文,每人一张纸,逐字写在格子内。李叔同觉得写得不过瘾,别出心裁地在一个格子内写两个字,被校方戏称为“双行李文涛”。

在辅仁书院学习期间,李叔同还请人教授自己外语,下半年在二嫂姚氏引荐下,进入姚氏家馆学习。在此学习期间,他遇到两位名师,一位是赵元礼,另一位是唐静岩。赵在姚氏家馆任教,唐则在别处。

赵元礼(1868—1939),天津人,又名赵幼梅,天津名士,清光绪年拔贡。与严范孙、孟广慧、华世奎合称津门四大书法家。赵元礼书法一流,毕生致力于研究古典诗词,功力深厚,著有《藏斋随笔》《藏斋诗话》。赵元礼教李叔同时年仅27岁,可以想象其也是天资学养异于常人的奇才。

赵元礼书法创作的核心理念是“求其平整,字与人同”。他说:“孙过庭云,学分布,但求平整,便追险绝,既能险绝,但归平整,此真书法之金科玉律也。今人写字,当未臻平整境界,便作奇邪狂怪一派,不但终生不能入门,且贻后生以无穷之害,此大缪也。”又说:“看字之方式,与看人之方式相同,甲乙两人来求事,甲则言语清晰,行动整肃,乙则言语杂乱,行动懈弛,予欲用人,必取甲而绌乙也明矣。字之点画不苟,犹人之言语清晰也,字之结构不散,犹人之行动整肃也。不研究写字则已,若研究写字,圣人复起,不易吾言。”

赵元礼的教诲,被潜心钻研书法的李叔同铭记在心,更是付诸行动中去。1937年,57岁的弘一大师在厦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讲演《最后一言——谈写字的方法》时总结道,“要以字传人,不要以人传字。”写字不能随随便便。每个字的地位要正,要不偏左不偏右,不上不下,要有一定的标准……写字时,写这个字,眼睛专看这个字,其余的就不管,这也是不对的。因为上面的字,与下面的字都有关系的,即全部的字,不论上下左右都须连贯才可以,这一点很要紧,须十分注意。不可只管写一个字,其余的一切不去管它。因为写字要使全体都能够配合,不能单就每个字去看的。

弘一大师的这段话,追根溯源,还是要归到赵元礼名下。李叔同跟赵元礼学习诗词文章两年。初学辞赋八股,后学填词。赵元礼推崇苏东坡,所以也向李叔同着重传授苏东坡的诗词心得。李叔同自幼熟读唐诗、五代词,经赵师以苏诗(宋诗)贯通,诗艺大进。苏诗好以禅语入诗,多豪迈清雅之语,直接影响了李叔同对诗词的认识。这从李叔同词作《初梦》《满江红·民国肇造志感》《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以及由他选曲配词的《祖国歌》,所呈现出的外柔内刚的格调中可找到源头。此时,李叔同也迷上了李商隐的诗,其中这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为其最爱。李叔同的“晚晴山房”、“晚晴集”皆出于此。

赵元礼博闻强识,诗文俱佳,唯联语欠佳,引为终生遗憾。赵在《藏斋诗话》中说道:“诗文于我,虽然还未入门,但也算小有所成,唯独写不好联语,只好以集句搪塞了。”

他的学生李叔同在联语方面造诣颇高,其作《华严集联三百》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均达到较高境界。《华严集联三百》由弘一大师编选并书写,内容精选自晋、唐译全本华严及普贤行愿品。全书句句皆为《华严经》中精美偈语,皆是“菩提心、菩萨行”的展现与开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了却了老师的遗愿,恩师赵元礼应感欣慰。

1901年1月,八国联军入侵京津,义和团奋起反抗,清政府帮着侵略者镇压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失败。为了消除天津的对外防御能力,清政府下令拆除天津的城墙并永远不得重建。城墙是城市最后一道防御工事,没有城墙的保护,城市就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炮口之下,很容易被攻破。清政府等于帮八国联军,等于扒下天津一层“皮”。天津街道房屋毁坏,路有死伤,曾经显赫的桐达李家也在这场浩劫中遭遇小创,为日后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这年三月,客居上海的李叔同回津探望亲友,其中就包括恩师赵元礼。李叔同此行的目的是,打探津门战乱实况,顺道看望举家避难河南的二哥李文熙。

春天的北方,风是冷的,夹杂着海风,让人寒彻心扉。轮船抵达大沽口,李叔同站在船头眺望前方,天津已不是昨日之天津,战火纷飞,残垣断壁,就连冰冷的海水也在低沉呜咽。眼前之景触动了李叔同诗人的神经,他写下一首诗作《夜泊塘沽》:

杜宁声声归去好,天涯何外无芳草。

春来春去奈愁何,流光一霎催人老。

新鬼故鬼鸣喧哗,野火燐燐树影遮。

月似解人离别苦,清光减作一钩斜。

此时的李叔同心情复杂,愁绪满腹,他“听”到:坟场上传来新鬼旧鬼的喧闹。其中这句“新鬼故鬼鸣喧哗”的意象,出自杜甫的《兵车行》。杜甫所处的时代,朝廷无法控制各地割据的军阀,由于连年的战争,经济萧条,城市破败、田地荒芜,苛捐杂税繁重,路有冻死骨的场景随处可见。

杜甫亲眼所见凄惨景象,提笔写下这首诗作。尤其是结尾两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说的是:自古以来那青海边,遍地白骨无人掩埋。旧鬼在啼哭,新鬼在诉冤,每当天阴雨湿,哭声啾啾,真是凄惨!此情此景与李叔同所面对的,是何等相似。想必李叔同熟读杜诗,对这首《兵车行》也是深有体会,故信手拈来,恰如其分。

李叔同又“看”到:树影阴暗中鬼火闪烁。又想到:月亮好像也理解我心中的离别之苦,将圆月清光减为细细的一钩斜挂在天边。李叔同第一次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他预想到,赔款和割地将随之而来,人民的悲惨生活无疑雪上加霜。

在天津待了将近一个月,李叔同多次拜访恩师赵元礼。赵元礼已辞去姚氏家馆教师之职,执教于天津某育婴堂(注:幼儿园)。劫后重逢,师生见面自是一番畅谈。其时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已是名扬天下的才子。赵元礼替学生高兴,并对李叔同提出更高的期望。

在津逗留期间,李叔同所到之处一派战乱景象,昔日繁华热闹的天津变成一座“废城”。迫于战乱之因,李叔同取消了去河南看望二哥的计划,于1901年4月返回上海。山河破碎,光景殊非,给李叔同的天津之行蒙上厚厚的阴影。

塘沽登船返沪,船停靠在大沽口码头,李叔同极目远望,看到落日大如箕斗,风卷着旗帜,军队在行进……不禁感慨,山河大地沧桑巨变,忍不住两眼垂泪,在船上写下这首《日夕登轮》:

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

晚帆轻似箭,落日大如箕。

风卷旌旗走,野平车马驰。

河山悲故国,不禁泪双垂。

1901年七八月间,李叔同将天津之行所作诗词编辑出版,书名为《辛丑北征泪墨》。卷首刊载赵元礼题诗,记录了二人在战火中的天津重逢的场景。

神鞭鞭日驹轮驰,昨犹绿发今日须。

景光爱惜恒欷散,矧值红羊遭劫时。

与子期年常别离,乱后握手心神恰。

又从邮筒寄此词,是泪是墨何淋漓。

雨窗展诵涕泗垂,檐滴声声如唱随。

“注:红羊劫指国难。古人以为,丙午、丁未是国家发生灾祸的年份。丙午为火,色红;未属羊,故称红羊。历数战国时期至明清,历次国家变乱、劫难发生在丙午、丁未年的较多。此处特指八国联军进津烧杀抢掠。”

李叔同1918年出家时,曾寄给赵元礼小联一幅,款题“幼梅旧师”。1937年,弘一大师58岁,赵元礼70岁,这对师生均已进入老年。两年后赵元礼去世,五年后弘一大师去世,师生之间的尘世往来,画上圆满的句号。

这年(1937年)农历11月,在厦门的弘一大师以佛偈书联寄赠赵元礼,偈语云:“悉灭众生烦恼闇(读àn),恒涂净戒真实香”,上款为“旧师幼梅居士供奉”,也就是说,在晚年他们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

作为老师的赵元礼也没有忘记这位学生。他在天津出版的《语美画刊》上设有“藏斋随笔”和“藏斋存印”两个专栏。李叔同为其篆刻的“元礼”和“幼梅八法”两方印章,曾在“藏斋存印”刊载。

赵元礼写道:“弘一曾经在我门下,学习骈文和诗词,为我写过扇面,篆刻过印章,扇面不知道放哪儿了,名章篆刻不俗。”来自于老师的评价,自是客观真实的了,由此可见二人在艺术上的互相认同。

跟随赵元礼学习期间,李叔同还跟随另一位名师唐静岩学习书法篆书及刻石。唐静岩(生卒年待考),天津人,书印名家,原籍浙江,久居天津,以行医为业,著有《颐寿堂印谱》。唐静岩篆艺得书法相助,刀法犹见功力,被业界公认为有秦汉遗风。

李叔同跟随唐师学艺两年,得到真传,技艺突飞猛进。为谢师恩,李叔同于1896年夏天,出示素册24帧,恭请唐静岩手书钟鼎篆隶八分各体。唐静岩摹写完工,李叔同以篆书题签册名《唐静岩司马真迹》,下署“当湖李成蹊”。册后还有“叔同过目”的篆字印章。并出资印刷出版,以示对老师的崇敬。

1942年初秋(弘一大师于当年10月去世),弘一大师允请南闽金石家许晦庐题书篆额时,在信中谈起当年在天津跟随唐静岩学习书法时感慨道:“十四五岁时,常学篆书,弱冠以后,兹事遂废。”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同时他又是被公认的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其所著家书,涉及的内容广泛,本书特选取其中150余篇,编为修身劝学、持家理财、治军为政、交友处世四个部分。编者为每封家书注有准确的日期,并进行了现代文全译,以便读者能够深刻地了解道光、咸丰、同治三个不同时期的曾国藩,了解其真正智慧之所在,读者从此书中可见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深刻体察和感悟。
  • 马云的人生江湖

    马云的人生江湖

    王宇编著的《马云的人生江湖》一书,是以传记的方式,并以马云的经典语录点题,内容范围涉及创业、管理、经营、营销、融资、团队等诸多方面,结合他本人的人生成长历程以及商业史上的经典成功案例,针对马云的性格、品质以及在创业中的形式和作风,从多个方面展开描写,是解读马云最全面的精品读物。本书从马云的出世开始写起,对马云幼年的成长、青年求学、教书生涯、下海经商、打造网络帝国……以全面、新颖的多个视角解读了马云的一生和他的创业历程以及管理精髓,对所有与他成功有关的一切历程进行全面的解析。其中更有大量的事例案例让读者更真实、更全面地去了解马云这个传奇英雄,力图能够为读者展现一个全面、立体、鲜活的马云人生史!
  • 诺贝尔(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诺贝尔(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书介绍了诺贝尔的传奇人生。
  • 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

    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

    Facebook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连Facebook的创建者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urg)也说不清楚。有1000个人使用Facebook,就有1000种关于Facebook的定义。对于喜欢收发信息的人们而言,它是一个发布、收取信息的平台。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信息发布平台,也是互联网上最大的分享网站。截至2011年12月31日,Facebook的网页上每个月有近75亿张图片、2000万个视频和6000万则新闻、日志之类的新内容上传。这里上传的信息量如此之大,以致扎克伯格不无骄傲地说:“我们拥有整整一个世代里最具威力的信息传播机制。”
  • 纵横捭合的外交家(4)

    纵横捭合的外交家(4)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热门推荐
  • 不服小子

    不服小子

    他是从乡村走出来的孤儿,长得其貌不扬为了自己的弟弟到外面打拼,而她却是一位世家千金,天生丽质,两人由于一些误会擦出爱情的火花,却因为彼此家庭的差距迟迟不敢承认彼此的情感,一次英雄救美,让两人彻底放下心中的负担,却因为家庭的反对而饱尝相思之苦,看我们的主角如何逆袭,抱得美人归······
  • 混沌七国

    混沌七国

    盘古手持巨斧将一股混沌劈开,这股混沌一分为二一份为凡世,一份为混沌世界……公子扶苏为秦始皇长子,他拔剑自刎于上郡后又在混沌世界重生…
  • 我和祖国山河无恙

    我和祖国山河无恙

    改自2020年新冠状病毒期间,老百姓响应国家号召,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普通老百姓之间的民间小故事。
  • 300大作战之荣耀再起

    300大作战之荣耀再起

    300第一战术指挥叶夜宣布退役,这究竟是荣耀再起?还是英雄迟暮?
  • 世界最具智慧性的哲理故事(一)

    世界最具智慧性的哲理故事(一)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染尘香

    染尘香

    现代女子林宁机缘巧合穿越回大唐盛世,成为大将军尉迟熙义妹,见识过盛唐风采,又与淮南王成为忘年交。现代人特有的特立独行让林宁究竟是选择遵从封建礼教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还是联合一代女皇武则天开辟一个新的盛世?
  • 荣氏家族如何富过三代

    荣氏家族如何富过三代

    这是一本为你指点迷津的财富胜经。本书针对人们普遍关注的“创富难,守富更难”和“富不过三代”的社会现象,从创业和守业的各个角度进行透视,分析、全方位、深层次地揭示了打造可持续财富的战略、战术。
  • 你是我的清晨微光

    你是我的清晨微光

    当雷厉风行的女总裁遇上可甜可咸盐的小奶狗会是什么画风,第一次见面就被小奶狗粘上的女总裁该如何反击,女总裁:“我顾清月,一辈子也不会嫁给你。”结果无奈被逼婚,瞬间真香定律,女总裁:“那个小屁孩,姐姐想和你领个证,只是形婚你别当真。”小奶狗:“我宋臻一定会让你爱上我的。”本文为先婚后爱。男主也有小狼狗护妻的时候。
  • 从老九门开始盗墓

    从老九门开始盗墓

    东戎发生车祸意外穿越来到老九门,为了解开自己身上纹身的秘密。
  • 魂飞云霄

    魂飞云霄

    一次意外,造就他今天的成就。在十年前,他只是一个小人物,十年后,他是世界第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