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160800000010

第10章 文艺方面

永远想说出心里的话,永远说不详尽说不美好,我以为这是近于大诗人的标志之一。

实际上大诗人想说的话很简单,只是说得不简单。

如果写作仅仅是一种行业,我们总有一天会站在自己制造的一堆无用之物面前发愁。不仅因为没写出好作品,还因为我们把本应该过好日子的时间放在制造废品上面了。

当山川、草地、花朵和动物组成景色的时候,几乎把雄浑、秀美、清幽、苍凉这些词所代表的意境占尽了,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低俗的吹牛人只在吹自己,高级的吹牛家则能给人带来愉悦。一般说,吹牛的主要技法是夸张,而夸张又是小说、诗歌和戏剧创作的主要手段,虽然理论并不叫吹牛。

中国文字原本是有晶莹气的,如荷上夜露,冷冷流传,这是其他文字远不能比拟的。

但用得好的,还是一些先师。如孔子表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话这么说就太好了。

那么这种文字若模仿巴尔扎克,写铺天盖地的琐物琐情,我想是不易成功的,像把压路机开到莲池里一样。

中国文字至多是云、是林、是露。

好的作家应该是葡萄,好的艺术形态应是榨汁器,好的作品则是果汁。

不含汁液的作家毕生都在写假货,不是榨汁器的艺术形态毕生都在折磨作家,不含果汁的作品使读者永远没有胃口。

这三点具备一二是小文人,三点俱全乃大作家。

就传统源流说,我以为中国人最大的憾事是庄子的文学传统未能很好的继承下来。

如今说庄子只浅浅地称一句浪漫,其实庄子之文不仅能引出浪漫,还可引出汪洋的雄略之风,可引出空灵的婉约之气,还有严肃的哲理和诡狡的现代派写法。

在生活美学中,遮盖是造成美的条件之一,不光嘴唇与眼皮由阻拦而创造了美,服装也由于遮盖产生了美。对人来说,如果不穿衣服,不美的地方比美的地方更多,男女都是如此。因此服装的进步史,是由遮盖、御寒、防晒发展到表现美这样更高的阶段。怎样遮盖,意味着美的个性与特征。譬如说小眼睛,并不是眼球太小,而是眼皮开口小,遮得不好。在服装特别是女装中,所表现的也是遮什么和怎样遮。

在画家中,对女人了解最深的,我以为首推毕加索。

标志着立体主义诞生的那幅画<亚威农的少女>,在五个像被锤子压扁了似的裸体少女中,毕加索想说什么呢?

这幅画中并无表相的肉体诱惑,但含有对肉体更深的炽爱,一种欲深窥其本质的爱。因而,平板的画板就无法满足毕先生了,他把乳房和屁股画在同一个平面上。这绝对是男人的想法。

《亚威农的少女》最初的名字叫《哲学的妓院》。

如果艺术仅仅是描摹(反映)自然的,如苏格拉底所言,一个人拿镜子向四处照一周,就把山川、草原都如实反映出来了,何劳画家动笔呢?

我想,艺术创作一定有些不像才好,即有主观因素,至少在其中有情感。

中国的艺术自然是越统一(或一统)越糟的。以书法论,楷书是中国书法的栋梁,大约由钟繇、卫夫人始,经王羲之而成熟,唐宋元由于各派迭出而灿烂。但由于朝廷总喜欢介入,使其归于一尊,那么楷书到了清朝的馆阁体,终于被糟践完了,统一到了无法发展因而也无法生存的地步。

袁枚在《子不语》中,写到恶鬼见邱老。该鬼先是美艳绝伦,邱老不为之动。又狰狞起来,很引起了邱老的瞧不起,论曰:“美则过于美,恶则过于恶。”

此评价倒很似目下的很多文艺评论,只这两套。

超然是反功利的姿态,愚蠢显然也背离了功利。在文人眼里超然的陶渊明可能会被商人视为愚蠢,但愚蠢与超然终究还有区别。如果有人像癫痫患者口吐白沫似地弄出许多大同小异的诗,又宣布去夺诺贝尔文学奖,就不超然,只剩下愚蠢。

人若成器,后腰须有支撑。台港两巷支撑、情郎妹子支撑、政治口号支撑,均不如有一个强韧的民族和苍凉的天地来支撑。

所谓艺术是水,把人漫过了或者说浸润了就成功了,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它的特点是寻找并注满最低的地方。

男人耽念于琐屑,不是小气便属于精微,但只有像川端康成写人或齐白石画虾才算得上精微,其余大约都属小气。

对操油画的艺术家来说,世间万物不外色彩和造型,如同作曲家看人生仅由旋律与节奏组成。画家眼里的透视、解剖、光和色这些永远探索不尽的神奇,全可在人体特别是女人体中显示出来。那么,画家以女人体为对象的素描乃至油画创作,是进逼于大师的大道。

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电影院是开满爱情鲜花和最有安全感的地方。电影散场时,人们在劈哩啪啦的椅子里享受到心满意足,银幕上的人都死光了,而我们仍然活着。人类这种可笑的、也可以说卑劣的情感,支持着从莎士比亚时代就开始的演出业的存在。

作家有两种,一种来自土壤,一种来自种籽。

来自土壤的作品,自有其浑厚朴素。来自种籽的作品,技巧纷呈。

如果有钱并有闲,想从食色层面提升并扩展自己的幸福,需要文化的介入。或者说,文化限制着人的幸福。

语言的原生态,既是文学所需要的,又是文学所排斥的。

将原生态的语言植入文学,而又不使其俗,便是大手笔。

伟大的艺术家便如大海,它的每一个巨浪,每一次潮水,都是永不重复的。

这种创造在梵高、海明威、李白之处方可以看到。

那种小心抄袭自己的艺术家,至多是个越发熟练的制鞋工人,而且不如制鞋工人,因为他们的职责不一样。

对每个作家来说,童年都是极可宝贵的。将其童年由于不断怀念而美善化,封闭起来,可以成为川端康成。将童年猛地掀开与社会撞击,可以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

这两种方式都不失其真,但往往使自己的人生过于苦难。

从雕刻上看,中国之雕狮子与各国都不同。“九斤狮子十斤头”,是突出头脑精神,却没有人指责比例不对。

这种自由是艺术家的自由。

那位擅发惊世之语的戏剧家王尔德先生说:女人只能被爱,而不能被了解。

这是由于女人身上假的东西多,其中艺术之假多于品格之假。

譬如女人之笑,并不属于笑的范畴。她们并不是有什么事情(诸如幽默)要笑出来,而是一种人生姿态,俗称微笑。遇到不熟悉甚至不那么喜欢的男女时,她们总在微笑,这像豹子猎取小动物时把腰弓起来一样。

所以女人的笑,是艺术化的人生姿态。

在男人中,只有少数政治家惯用此技,大多数男人若长期微笑,是比干活还要累的。

中国作家中写得最少的是老子,只五千言而不断再版。

很难说多读书好,还是少读书好。这取决于书的质量和读书者的思考。

在读书多和读书少的人当中,聪明人和傻瓜的数量同样多。

林黛玉作诗比曹雪芹作得好,因为她的诗作风格集中,且“思无邪”。

“吃一堑,长一智”,这话不适于写作,作家一般是“吃一智,写一堑”。

在农村时,生产队长指着桌上的半瓶白酒称赞不已,说酒这个东西太了不起了。若在瓶里,十年八载也无事,若进了人肚里,就要翻天覆地了。

我觉得此话妙极。

瓶饮酒不醉,人饮酒辄醉,这和一些震撼人心的作品正相反。在作者肚里还平静,一写出来就不一样了。

有些人的糊涂(不是刘墉那样的伪糊涂),会写出好作品来。总有些事毕生也弄不明白,就在文章里衬出了作者的可爱甚至可亲。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反映无赖生活或无赖意识,有两个时期,那就是明末和当今。

文艺作品中的无赖意识,含义有二。一是百无聊赖,颓唐到了一事不为的程度,又不甘心。二是泼皮牛二和西门庆式的刁蛮专横,一种反社会倾向。

在作品的反映上,亦有二。以无赖为主人公,这是一。宣泄作者的无赖情绪,这是二。

就作者而言,无赖情绪是由无奈转成的,既是对纯洁文雅的反动,也是自我心境的返照。

这种作品以小说、诗歌和流行歌曲为甚。小说中的尖刻调侃,诗歌中的反理性反传统,流行歌曲中的夸张强悍,均为一派无赖境界。

这种意识的产生是理想主义的破灭,它的后果是一代嬉皮士的诞生。

搞当代文学的人不妨单辟一章,称为“无赖文艺”。

若让蜜蜂来弄文学,它大多不会写蛰人的篇章,因为这会失去生命的。

到过巴黎的人说,在那里,衣食之类无须排队,但在画展之前,却有着令人望而生畏的长队。

这个人还说,一群七八岁的孩子在极高级的美术馆里,用蜡笔临摹高更的油画。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巴黎将永远巴黎下去,我想。

现代的文论家劳什柏格说:“当你面对一幅新画,而内心没发生某种变化。那么,或者你是个不可救药的傻瓜,或者这不是一幅好画。”

如果他说得正确,那么世上傻瓜多而好画少。

人们为了避免沦为傻瓜,便拚命把一切不理解的作品都恭为好画。这样,则好画多而傻瓜少。

这是画的不成熟,也是人的不成熟。

现代艺术的不幸之一,是作品必须有读者(听众、观众)的吹捧(认可、首肯)才行。

这就难以避免“皇帝的新衣”。

现代艺术家需要传播媒介的反应,就失去了米开朗基罗创作时的平静心态,于是失去了米氏的伟大。

我不同意劳什柏格的话。

把读者或观众带入与他们的生活极相似的环境中,然后一一指出其生活的不幸,这便是一种了不起的作品。

不幸更多的不是什么受到欺凌,而是一种人性的歪曲。譬如庸俗便是一种大不幸,一种无法觉察其不幸的不幸。

艺术和上帝的另一个相似处在于同样不容忍创造奇迹。

艺术杰作至多可以说是不经意之作或者呕心沥血之作,绝无奇迹之作。

“文以载道”是中国人的说法,说文章不仅要(甚至必须要)阐扬某种主义,甚至也包括自己的人格在里边。这从唐之韩愈开始,到宋明达到顶峰。

在西方,“文以载道”的是贝多芬、罗曼·罗兰等,人们不仅称赞其作品,也称赞其高尚的人格以及作文与做人的一致性。

人们说贝多芬伟大的内心世界,但无人说莎士比亚伟大的内心。因为莎公本人并不伟大,他只客观描写生活。

和“文以载道”这一名言相反的是恩格斯引用过的一句话:“作品的政治倾向越隐蔽越好。”

说来说去,文章载不载道都可以写得好或糟。

哥伦布的文学水平并不高,显得呆板,但也能显示当时崇尚的朴实有力的文风。

他在致桑切斯的信中说,“这个岛(巴哈马岛)上有利于健康的大河交织,有的树在开花、有的树在结果。”

这种描写便具有时下所说的张力,天真可爱。

一种独特的文化,往往是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中成熟起来的。随着交通、经济的发达,也伴随着一统文化的普及,原来的文化就被融合或消散了。

在陕北,闭塞得“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那里的民间艺术则非常灿烂,一是没有别来文化冲击,二是因流传不出,也无法散失,成为优势文化。

那里的剪纸、鞋垫和玩具,都被认定是有世界水平的。那里的信天游也真挚、鲜明和有力量。如恋爱:“叫声哥哥摸摸我,浑身上下一炉火。”如描写情郎:“站起来好像一炷香,走路好比风摆浪。”写痴情:“怀抱人头手提刀,舍下性命和你交。”再如写情爱:“隔着玻璃亲嘴馋死个人。”

这些意象、情感和手法,真令人叹为观止。

我同时阅读两位画家写的书,东山魁夷的《与风景对话》和高更的《诺阿诺阿》。

东山魁夷在无宗教的状态下寻找宗教,因而静谧。高更在有宗教的情状中抛弃宗教因而纷繁。

高更因纷繁而热烈,心态是焦灼的。东山魁夷因静谧而妥帖,心态是平和的。

东山魁夷原本是焦灼的,而高更原本亦平静。

此间变化不止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不止是宗教的,亦不止是人性的,还有人生道路的问题。

我看中国小说,无非清、浊两种,无论从写法、旨趣、题材、作用等方面来说。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聊斋志异》是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是清,《金瓶梅》与《水浒传》是浊。《阿Q正传》是浊,《边城》是清。清清浊浊,互相依存,直至现今。

诺贝尔奖得主索尔·贝娄在谈到德莱塞时,说他的成就赖于笨拙和单纯,从而给美国文学以巨大贡献。

笨拙和单纯是一体化的,换言是反学院化和技巧的。这是产生史诗的条件之一,我以为。

马克·吐温是聪明而单纯的,而巴尔扎克是笨拙而复杂的,老托尔斯泰是聪明而复杂的,这些都可造就阔大雄浑。

我们日下的文学,大多只是单一的聪明、单纯或复杂。

写情书能连续写上三年,比上大学中文系或读小说刊授班收益都大,距诗人已不远矣。

剽窃就是太喜欢原作而太不喜欢原作者的名字。

大海之壮丽,是它那种平缓的阔大。这令画家和诗人极其无奈,难以表现,因为太简单了,又在简单之中变化无穷。

“九级浪”一类的画,绝然画不出大海,至多画出人的内心纷争。

人们早晚成为广告的俘虏,这也许是信息时代的一个特征。住在都市里,信息全都被传播媒介垄断了,从就业指导到选购奶粉,全由广告无孔不入地告诉你。奈何?

你可以拒绝广告,但无法拒绝充满广告的生活。广告的最终目标是干掉可以思考的人脑,而留下能够消费的人身。

南洋的民谣,都具一种月夜小舟的荡漾感。如《星星索》、《划船曲》等,这是一种黝黑的、热带的湿润之情。

北方的骑马民族之谣曲,辽远而苍凉,是有天有地的。

西方人在艺术上是极认真(写实)的,作画连云朵之明暗也须表现清楚。但他们做人似很放松。

中国人做人认真沉重,一生大多都在考虑做人问题,而艺术却极超脱,绘画时寥寥几笔得其神韵大意,便已足矣,不肯再添其他。

生活与艺术相互间自有其张弛之道。

苏联的读书界有一句名言:人可分两种,即读与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

在这里,陀氏由作品变成一种标志。

这话多少武断一些,但有趣,也深刻。

读什么样的书,便有什么样的为人,这大抵是不错的。

如此便有两种人难以辨分,即什么书都读与什么书都不读的人。前者如鲁迅,无书不读。后者大多是文盲,但也有名人,如法国的道德家拉罗什福科,决不读书,但写了一本书。

中国画总是以趋向书法化的为胜,这是以山水画而言。尽管中国画中也有以繁密取胜的,但终以简淡、高远如书法布局的作品为正途。因此文学趣味也更强,因此又有“文人画”之说。

在元代,以赵孟頫开先河的画家群中,倪瓒、王蒙的作品尤是。

因此中国画永远不会产生对人生和政治哲学冲击强烈的作品,像法国大革命或者文艺复兴时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作品。当然中国画原本也未想震撼人心。

文艺的功能就其覆盖能力讲,审丑远比审美更有力量。

讽刺文字远比赞美文字更家喻户晓。譬如当年天津大公报副刊和后来的相声演员对韩复榘的揶揄,几乎毫无真实性可言。

有几人知道韩氏具有不错的文学功力,作战骁勇,首先率兵杀人满清的宫廷呢?

即使知道,人们也并不关心这些。

如果创作真如分娩一样,是一种创造生命并有危险的事业,那么很少有吹嘘自己产量高、速度快的作家了。

没有一个妇女会说自己怀孕周期越来越短,生孩子越生越快。

有个不懂文学的人评小说,精彩恶毒,是这样说的:一些作家写小说尚不如大小便,不懂适可而止。

其中意思大概是:不管量大量小,排出去就走,决不久留或作高深艺术状。

缘于爱或出于恨都会促人搞起创作来,前者易流传绵远,而后者易轰动一时。

就诗歌而言,载些恨的内容比说爱的更易轰动。同时,爱的意思可以说得朦胧糊涂,而恨的想法必是直抒胸臆的,于是更易被接受,特别在动荡年代。

我以为,倘不是大师,在作品中同写爱恨,是不易成功的。一是因为太分明了,别扭;二是文章恐担不起重载。

而大师是在爱恨交融的层面,浑然写出一片生活,才能壮观。

孙犁只写氤氲平和的爱的文章,与性体风格相谐。作家与作品,可谓珠联璧合。而柏杨专写些心头恨的东西,正合“毒辣”两字。契诃夫在不动声色地流露着恨,仔细看又无处不在说爱。

合辙,是讲究诗文中的平仄,则难得多。涉及汉语中复杂的音律,使汉字排列起来,读如钟磬。譬如《周南》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读来好听极了,虽然不算押韵。苏词“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亦可手执牙板低吟,比“贫下中农志气高,泰山压顶不弯腰”更加上口。在现今的文艺样式中,最讲音韵的属昆曲,难怪语法大师朱德熙钟情此剧,并经常吟唱。正因为其雅,和者其寡也不是怪事。

有人喜欢在今天作古诗,将不合平仄但押韵的五七言堆在一起。某些官员尤喜欢如此,大约可以添些书卷气。不合平仄的律诗读起来令人痛苦,远不及李有才的快板。我的一个朋友执着于平仄,他称宁可文理不通,也要合音律。其代表作酒后所制,由古句与外国人名连辍。诗云:“露从今夜白,帕潘德里欧。将军百战死,波隆贝斯库。江汉思远客,米开朗基罗。挥剑决浮云,德钦巴登顶。”此诗合辙,但不押韵。

有人表示,外国文艺书所以难读,主要是人名记不住。比如《简·爱》中之“罗彻斯特”,普通读者在交流读后感时,说“罗什么”。《复活》中,便是“那个女的和聂赫什么”,女的是玛丝罗娃。因此,外国大师写作时,倘若真想为中国读者接受,人名地名尽可精短,如鲁迅笔下之“未庄”与“小D”。

古人常在诗文中写到泪水“沾襟”或“沾巾”,印在书上有悠远的诗味。

人到中年之后,我忽然知道这不是诗意的夸张,而是动作与心境的写实。

中年或老境中人,无论伤别或感怀,一阵悲凉袭上心头时,泪水蒙盖眼帘。此泪极不畅达,想流却流不下来,视线则因此模糊了。这时,悲苦人便扯一扯嘴角,用衣襟或葛巾在眼窝捂一捂,与京剧人物的动作一模一样。这时,抬泪眼看去,襟上已印着黑枣大的湿痕。

对梵高的画,我喜欢的有三幅。《向日葵》《阿尔的咖啡馆》,明亮的蓝色与黄色,这是妩媚温暖又允许梵高容身的法国南方在他心里的印象;另一幅,画名忘了,是一个人大踏步在田野上走,穿着农民服装,戴宽沿帽。

我没有刻意记忆这幅画,但每当遇到或听说在困厄中沉默前行的人的事迹,就想到那个人。

在田野上走的人,步子那么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不是人们知道的。但他仿佛如先知,浑身的苦难已证明了这一点。耶稣褴褛过,穆罕默德褴褛过,泰戈尔晚年在孟加拉森林里办学,以及托尔斯泰出走于风雪小站时,都褴楼着。

他们似乎用褴褛来赞美上苍的恩典。

在艺术品中,所谓悲观,往往含着明澈的人生智慧。像一场高热使人的大脑清明,当热度和所有的热情退去之后,人会看到更多的真实与美。

我不懂何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后主义”吗?还有“前卫艺术”。据说“后现代主义”庶几类似“前卫艺术”,这前后到底怎么回事呢?《论语》中说孟之反将军溃败时勇于滞后,把危险留给自己。到城门口,他“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既然马跑得不快,孟之反就不是自觉的“后现代主义”者,孔子表扬他诚实。

人们需要诗文是需要梦想,编造梦想成了艺术家无法推卸的责任。而梦想的窗幔有时被风吹开一角时,外面的真实使人感到受到冲撞。优秀之作的忧伤不是诱发泪水,而中渗入哭泣之后的静默,悲伤像爆竹一样鸣响,余味一如欣慰。这是那些虚夸的文字无法胜任的一种力量。

同类推荐
  • 老北京城门与古城墙

    老北京城门与古城墙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 人民警察礼仪常识

    人民警察礼仪常识

    本书是人民警察所用的礼仪课程教材。分为绪论、基本礼仪、语言礼仪、公务礼仪、社交礼仪、职业礼仪、涉外及部分民族的民俗礼仪和警察礼仪实例解析及训练等8个部分。
  • 汉族风俗史(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

    汉族风俗史(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

    本书以历史为经,风俗事象为纬,详尽描述了汉民族风格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本卷记述的是秦汉魏晋时代的汉族风俗史,包括汉民族的形成、发展、汉族风俗的形成和发展,秦汉魏晋汉族的生产风俗、生活风俗、礼仪风俗、岁时风俗、信仰风俗、社会风俗等内容。
  • 影响中国文化的十大经典

    影响中国文化的十大经典

    文化中国的生成、演化与中国经典紧密相连,以儒释道三教为中心的经典,对中国文化的品格和品性,对中国文化的形态,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样式等,均起到铸造性作用。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必须深入了解中国经典。
  • 君子必修课目

    君子必修课目

    《君子必修课目》内容简介: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科技教育。科技方面包括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纺织、冶铸等,教育方面包括官学、私塾以及科举制度等,都取得了伟大成就,极大地推动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热门推荐
  • 火影邪神降临

    火影邪神降临

    从坟堆里爬出的“叶寒”是绝望的,忍者世界远比叶寒想象中的复杂。本以为成为了忍界的一员,却成为了“黑绝”的棋子。为了能脱离黑绝的掌控,叶寒当先想起了拥有不死之身的“飞段”,为了探知“飞段”是否还活着,叶寒硬着头皮闯进了木叶………漩涡鸣人和宇智波佐助的巅峰时代,叶寒却成了反派,为了活着叶寒只有打肿脸充胖子…………
  • 我只想拯救世界

    我只想拯救世界

    捏着染血的拳头,看着远处的怪物。在世界开始发生变化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没有退路了!穿梭在幻想的世界中,只为了在灾难升级之前给人类带来变强的希望!身体素质的提升到神秘力量的觉醒,我在和时间赛跑!要么拯救世界,要么在世界崩碎之前死去!而我不想死!
  • 彼岸

    彼岸

    作品采用正叙、倒叙结合的方式,沿着主人公回忆的线索,讲述了站在此岸、遥看彼岸的故事。主人公小玉是皖南小镇上的一个少年,敏感细腻,善良优雅,作品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他的经历:小玉在小镇上和同伴平静地生活,却有一颗侠者之心,向往自由,崇拜英雄,成为同龄人中的精神领袖,最终成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让人口口相传。而在小玉的回望中,展现了他的祖辈在黄山地区皖南游击活动中反抗白色恐怖、英勇献身的事迹。
  • 赛尔号之宇宙之谜

    赛尔号之宇宙之谜

    时间啊请暂停一下好吗?我累了,真的很累了……一切是那么玄妙,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身处何方,只凭着那一本玄妙的日记,记载自己的命运。明天,明天……究竟还有多少个明天?时间啊,请你停一停,让我喘息一下,好吗?
  • 宠妃要出墙

    宠妃要出墙

    她在逃婚中遇到了草原的殿下,当爱情苒苒升起的时候,她被远嫁银阳国,成为太子妃。敌对的势力让她孤单无依。她的心中久久不能忘记的是那个草原殿下,但是随着时间,心却一点一点被太子融化。她要如何才能摆脱命运的不公,哪一个人才是她真正的归宿?
  • 佛说八吉祥神咒经

    佛说八吉祥神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末始

    末始

    妄想到达顶端的人却无法知道所谓的顶端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罢了!
  • 不会陨落的星星

    不会陨落的星星

    宇宙里有无数的星星,就像人类在地球上孤独地穿梭。很多年以后,她成为一抔黄土,走到奈何桥畔,谁又会记得谁?她只愿她的爱情如不会陨落的星星。
  • 凡尘修真

    凡尘修真

    小说简介:上古时代,三千大世界,神秘魔族崛起,黑暗降临,生灵惨遭涂炭,人族与妖族走向联合一举将其击退,黑暗的上古时代终结,开启了人妖联合的仙法时代。然而,在平静的时代下却笼罩着一层令人恐惧的阴影,黑暗蠢蠢欲动,一场旷世阴谋正在酝酿中,仿佛一只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上古凶兽即将苏醒!天擎大陆中,神秘少年懵懵懂懂地踏上修真道路,在修真界掀起一场又一场风波,修真路艰难坎坷,闯过重重阻拦,劈尽荆棘,最后等待他的又会是什么呢?仙道!侠道!妖道!魔道!小爷我修的是——霸道!
  • 异宝在手,天下我有

    异宝在手,天下我有

    世界上有五个属性,金木水火土。穿越异世的林锐是个水火同体的人,在异世,林锐得到异宝,在异宝的帮助下,林锐的身世渐渐被揭穿,林锐的实力,渐渐再提高,林锐发誓,总有一天,他会站在世界的顶端,俯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