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118700000010

第10章 旧杂譬喻经(旧暑: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卷上(8)

佛为诸位弟子讲经时,有一个猎人扛着机弩,还背着十多只死鸟去访问佛。他的心意纯正,有进取心,愿意听佛讲经,接受佛法。佛却停下来,不给他讲经。猎人走后,自言自语道:“如若我成为佛,一定为普天下讲授佛法,不拒绝任何人。”

阿难问佛:“此人一心想听佛教诲,为何拒绝他?”佛说:“此人是大菩萨,求法的心意深重。他从前是国王,因为对待宫女们薄厚不均,不得宠的宫女用毒酒害死了他。国王转生猎户家,诸位宫女都投生为鸟兽。现在罪孽已经了结,将来会有大成就。如若为他说经,恐怕产生惧怕心理,堕入罗汉道,所以不为他说法。”

[点评]

佛颇懂得心理学,他知道,在一个人已经产生强烈进取心的时候,最好不要打击他,让他自然发展,继续好的状态才是正确做法。佛不给猎人讲佛法,对他前世业根秘而不宣,对他有益无害。看得出来,佛是“思想工作”的高手。

(四十)欲盗金釜喻

昔佛寺中有金釜,以烹五味①,供给道人。时有凡人入观,见金釜,欲盗,取之无所因。诈作沙门,被服入众僧中。闻上座论经,说诸罪福、生死证要②、影响之报③不可得离之证。盗人意中开悟,内④怀惭悔,撰情专心,则见道迹。思惟所由:釜是我师,特先礼釜,绕之三匝,为众沙门具自道说。

夫觉悟各有所因。心专一者,莫不见谛也。

[注释]

①五味: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佛在涅槃经中提到此五味时,曾以醍醐味比涅槃经。禅家于十二月初八(腊八)为佛成道日,混杂五谷众味而成之粥,称腊八粥。

②证要:修持而悟得佛法要旨。

③影响之报: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的果报。

④内:原本无此字。

[今译]

从前佛寺中有一个金锅,用来烹煮五味食品,供给僧人们。当时有个俗人游览寺庙,看见金锅想偷走它,苦于没有机会。因此假装沙门,穿上僧衣混到众僧中。听到上座论经,讲解各种罪福业报、生死轮回的要旨,人无法躲避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的果报的例证。欲偷盗的人顿悟,感到惭愧后悔,诚心诚意,悟得佛法。他思量这件事情的缘由,认为锅是自己的师傅,特意先拜谢金锅,绕三圈以示敬意,并将事情原委告诉众沙门。

觉悟佛法,各有因缘。只要内心专一,没有不能开悟的。

[点评]

这段经文讲述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道理。人,怕起恶念,更怕执著于恶念。明知前面有深渊还往里跳,这不是勇敢,是愚蠢。迷途知返,不是胆小,是智慧。

(四十一)变女还男喻

昔阿那律已得罗汉,众比丘中颜容端正,有似女人。时独行草中,有轻薄年少见之,谓是女人,邪性泆动①,欲干犯之,知是男子。自视其形,变成女人。惭愧郁毒②,自放深山,遂不敢归。经逾数年,其家妻子,生不知处,谓已死亡,悲号无宁。

阿那律行分卫,往至其家。妇人涕泣,自说其夫不归,乞丐福力③,使得生活。阿那律默然不应,心有哀念,乃至山中求与相见。此人便悔过自责,其身还成男子,遂得还归,家室相见。

凡得道人,不可以恶向之,反受其殃也。

[注释]

①泆(yì)动:水激荡而溢出。此指邪性涌动。②郁毒:自恨。

③福力:赐福之力。

[今译]

从前有一个叫阿那律的人已经证得罗汉果位,在众比丘中他的容貌最端正,很像女人。有一次,他独自行走在草地上,有一个轻薄年轻人见到他,以为他是女人,邪心涌动,想冒犯他,这才知道他是男人。这个轻薄少年再看自己,已经变成女人身。他惭愧悔恨,躲进深山,不敢回家。过了几年,家中妻子,不知丈夫在哪里,以为已死,悲痛号哭,日夜不宁。

阿那律乞食,来到他家。妇人哭泣,说自己的丈夫不归,乞求阿那律降福,使丈夫得以存活。阿那律默然不应,心里哀怜同情,于是来到山中设法与年轻人相见。年轻人悔过自责,身体还原成男子,终于能够回来与家人相见。

凡是得道的人,不可以恶意对待他,不然自己反遭祸殃。

[点评]

在认识人的本性方面,中国人与印度人所见略同。孟子认为人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年轻人起了妄念,但他的羞恶之心并没有泯灭,所以还有救。一旦羞恶之心泯灭,人就真的完了。《复活》中沦落为妓女的女主人公正是因为羞耻之心尚未泯灭,所以灵魂才得以复活。

(四十二)猕猴堕地即死喻

昔有比丘,于空闲①树下坐行道意②。树上有一猕猴,见比丘食,下住其边,比丘以余饭与之。猕猴得食辄行,取水以给澡洗,如是连月。后日,食忽忘,不留饭。猕猴不得食,大怒,取比丘袈裟上树,悉裂败之。比丘忿此畜生,以杖捶,误中堕地,猕猴即死。

数猕猴并来噪欢③,共轝④死猕猴到佛寺中。比丘僧知必有以,则合会诸比丘,推问⑤其意。此比丘具说其实。于是造教⑥:自从今日,比丘每食,皆当割省留余,以施蠕动⑦,不得尽之。檀越⑧丐饭,由此为始也。

[注释]

①空闲:宽大清静。空,广大。

②道意:至高无上的道法,或菩提心。

③噪欢:鼓噪喧哗。

④轝(yú):共举,对举。

⑤推问:追究审问。

⑥造教:立下规矩。

⑦蠕动:“蠕”指爬虫;“动”指走兽。

⑧檀越:施主。檀,为“布施”;越,越为施之功德,已越贫穷海之义。

[今译]

从前有一个比丘,在宽大清静的树下打坐修行,体悟佛法。树上有一只猕猴,看见比丘吃东西,下来停在他旁边,比丘把剩下的饭给它吃。猕猴得到食物就离开,取水来给比丘洗浴,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后来,有一天比丘疏忽,忘记给猕猴留饭。猕猴没有得到食物,大怒,拿着比丘的袈裟上了树,把它撕坏了。比丘生畜生的气,用手杖打它,失手打中,猕猴堕地而死。

许多猕猴吵吵闹闹,把死猕猴抬到佛寺。主持佛寺的比丘知道其中必有缘故,就召集诸比丘,追究事情原委。打死猕猴的比丘详细交代了事情经过。于是立下戒条:自今日起,比丘每当吃饭,都要节省留一些,以施舍给爬虫、野兽,不许吃光。僧人作为施主赐饭给动物的做法,就是由此开始的。

[点评]

旧本多将最后一句译为“施主来寺乞食就是从此开始的”,不通。现在译为“僧人作为施主赐饭给动物的做法,就是由此开始的”。

保护动物是佛门弟子的一项义务。如今,这项义务已为全民所共有。僧人是有限的,只有人类的所有成员共同承担这项义务,才能够让天下所有生灵和谐相处,互不杀戮,以保持生态的平衡与物种的多样性。

(四十三)鳖不默声喻

昔有鳖,遭遇枯旱,湖泽干竭,不能自致有食之地。

时有大鹄①集住其边。鳖从求哀,乞相济度。鹄啄衔之,飞过都邑上。鳖不默声,问:“此何等,如是不止?”鹄便应之。应之口开,鳖乃堕地,人得屠裂食之。

夫人愚顽无虑,不谨口舌,其譬如是也。

[注释]

①鹄(hú):天鹅。

[今译]

从前有一只鳖,遭遇干旱,湖泊枯竭,自己无力到达有食物的地方。

这时有一只天鹅,飞落在它旁边。鳖向天鹅哀求,请天鹅帮助渡过难关。天鹅用嘴衔住鳖,飞过城镇上空。鳖忍耐不住寂寞,问:“这是什么地方?”问个不停。天鹅就回答它。刚开口鳖就坠落到地上,人得到后宰杀烹食了。

人如果愚蠢没有深谋远虑,说话不慎重,就会像这个譬喻一样。

[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谨言慎行的道理。每说一句话都要考虑后果,否则真的会“祸从口出”。所以,荀子说“知默犹知言也”。

(四十四)凡人剃头喻

昔有沙门,令凡人剃头①。剃头已,头面着地,作礼言:“愿令我后世心意净洁,智慧如道人。”道人言:“令卿得慧胜我。”其人作礼而去。

后命尽,生忉利天上。天上寿尽,来下生大姓家作子。后得作沙门,智慧得见道迹。此至意所致也。

[注释]

①剃头:剃除头发。为出家之相。

[今译]

从前有一个沙门,让一个俗人剃除发须。剃完之后,俗人头着地面行礼,说:“愿使我后世意念洁净,像师傅一样有智慧。”沙门说:“愿你的智慧胜过我。”俗人再次行礼离去。

后来他命终,转生忉利天上。天上的寿尽,来到人世做了大姓家的儿子。再后成了沙门,有智慧而且悟得佛法。这是真心诚意所得的果报啊。

[点评]

出家之相有二:一个是为去烦恼而剃须发,另一个是为除五色而染衣。俗人得出家之相而发誓愿,倍加灵验。剃头、染衣是最好不过的形式,千万莫将其视为“形式主义”。

(四十五)鬼欲啖王喻

昔有梵志,从国王丐。王欲出猎,令梵志止殿上:“须①我方还。”乃出猎,追逐禽兽,与臣下相失。到山谷中,与鬼相逢,鬼欲啖之。

王曰:“听我言。朝来于城门中,逢一道人从我丐。我言:‘止殿上,待还。’今乞暂还,与此道人物已,当来就卿受啖。”鬼言:“今欲啖汝,汝宁肯来还?”王言:“善哉!诚无信者,我当念此道人耶?”鬼则放王。

王还宫出物与道人,以国付太子,王还就鬼。鬼见王来,感其至诚,辞谢不敢食也。

师曰:“王以一诚,全命济国。何况贤者奉持五戒,布施至意,其福无量也。”

[注释]

①须:等待。

[今译]

从前有一个修行人,向国王乞讨。国王正要出外打猎,让修行人在宫殿里,对他说:“等一下,我这就回来。”于是外出打猎,追逐禽兽,与臣下走散。国王来到山谷,与鬼相遇,鬼要吃他。

国王说:“听我一言。早上在城门,我遇到一个修行人向我乞讨。我说:‘你在宫中等我回来。’现在请让我暂回,待我施舍了修行人,我再回来让你吃。”鬼说:“我要吃你,难道你还肯回来?”国王说:“善哉!如果我是不守信用的人,还会想到修行人吗?”这样,鬼就放了国王。

国王回宫,拿出东西施舍给修行人,把国家托付给太子,国王又回到鬼那里。鬼见到他回来,被他的诚信感动,谢绝了这顿美餐,不敢吃他了。

法师说:“国王凭借诚信,能保全性命,挽救国家。何况贤德之人,遵奉五戒,尽心布施,其福分无可限量啊。”

[点评]

是诚信给了国王大智大勇,敢于在命悬一线的情况下与魔鬼斗智斗勇。国王不仅救了自己,也给鬼上了一课,让他知道人间存在着一种最珍贵的东西——诚信。恐怕这也是国王义无反顾地回到鬼那里的目的之一吧。佛教的诚信特指不犯四过——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永无谄佞,即使对恶人、魔鬼也如此。

(四十六)太子反念喻

昔阿育王常好布施,饭食沙门,令太子自斟酌供具。太子默恚,言:我作王时,悉当杀诸道人!

道人心知太子嗔恚,谓太子言:“我不久在世间。”太子惊曰:“道人明乃尔,知我心意!”即反念:我作王时,当供养道人,胜我父。心遂和则①,去恶就善。道人言:“比卿作王时,我生天上已②。”太子曰:“圣哉沙门!”

后作国王,以五戒十善为国政,遂致隆平矣。

[注释]

①和则:和平端正。

②已:通“矣”。

[今译]

从前,阿育王常常好行布施,施饭给沙门,还让太子亲自盛汤盛饭、摆设饭食。太子暗暗怨恨,心想:我当了王,把僧人全杀光!

僧人洞察太子的怨恨,对太子说:“我将不久于人世了。”太子大惊,心里说:“僧人如此聪明,知道我的心意!”于是转变念头:我当国王的话,一定供养僧人,胜过父王。这样一想,复归平静,改邪归正。僧人说:“你当国王时,我会生到天上。”太子说:“圣明啊,沙门!”

后来太子做了国王,根据五戒十善治理国家,使国家兴盛太平。

[点评]

言为心声,心中想什么,必有所表露,是掩饰不了的。

北宋,苏东坡与佛印谈话,佛印问:“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说:“像便溺。”苏东坡反问:“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不解,问佛印为什么这么说。佛印说:“我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一尊佛。你心中都是肮脏之物,所以看别人都是肮脏之物。”苏东坡恍然大悟,从此诚心待佛。

结合苏东坡与佛印的对话,可能会加深对这篇寓言的理解。

(四十七)两妇喻

昔有四姓取两妇。大妇日日以好饭供养沙门,沙门日往取饭;小妇患毒之。明日沙门复来,小妇则出取钵,以不净①着钵中,以饭置上,授还沙门。沙门持去,于山中适欲饭,见不净则澡洗钵,后不敢复往。小妇口中及身体则俱臭,人见皆走避。后寿终,堕沸屎地狱②。如是展转三恶道数千万岁,罪毕得为人。常思欲食大便,不得,腹中绞痛。后为人妇,夜起盗食大便,如是数数。夫怪之,便往寻视,见妇食屎。此宿命行所致也。

[注释]

①不净:指污秽物。这里亦指大小便。

②沸屎地狱:地狱大约分为八大地狱(又称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孤独地狱等;八寒、八热地狱各有十六游增地狱(为罪人游履时增加的地狱),沸屎为其一。

[今译]

从前有个四姓人,娶了两个媳妇。大媳妇日日用好饭供养沙门,沙门天天来取饭;小媳妇嫉恨。一日,沙门又来,小媳妇就取出钵,把屎尿放入钵中,上面放上饭,交给沙门。沙门拿走钵,在山里正要吃饭,看见屎尿,就洗涮钵盂,以后不再敢去她家。那之后,小媳妇口中及全身都发出恶臭,人见人避。后来死去,堕入沸屎地狱。这样在三恶道中展转几千万年,赎完罪孽才转生为人。她常想吃大便,吃不到,肚子就痛。后来成为人妻,夜间起来偷吃大便,每每如此。丈夫纳闷,便去看个究竟,正好看到妻子在吃屎。这是前世恶行导致的啊。

[点评]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沙门被小媳妇使坏之后,没有嗔怒,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是值得效法的。

(四十八)四难得成喻

人有四难得成:一者塔,二者招提①僧舍,三者饭比丘僧,四者出家作沙门。是四事以立,其福无量。所以者何?三界时有耳,已得作人,复有财产,能拔悭贪之本,应时施惠,功业②托立③,是亦难得。谁能知此福者?唯佛耳。

[注释]

①招提:梵语cātur-di■a。意译四方。如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僧之施物为招提僧物,四方僧的住处为招提住处。魏太武造寺,以招提名之,由是招提便成为寺院的别名。

②功业:功德善业。佛教指念佛、诵经、布施等。

③托立:藉此而立。

[今译]

人有四件事情不容易办到:第一是修塔,第二建佛寺、僧舍,第三是施饭给和尚,第四是出家做沙门。做到这四件事,福分是无法计量的。为何这样说呢?三界中往往有这样情况,已经转生做人,又有财产,要祛除悭贪本性,即时施恩惠于人,借此建立功业,这也是很难的。谁能体验这种福分呢?只有佛而已。

[点评]

当今时代,修塔、建佛寺,这样的机会很少了,施饭给和尚的事情也难得见到。然而,祛除悭贪本性,即施惠于人,这一点我们是有可能做到的。非常赞赏佛对财产的态度。财产有两个用途:第一是用其养生、立功,第二是用其助人、行善。以钱行贿,以钱换权,以钱为乐,甚至以钱表示身份……凡此种种都是钱奴,不足与论道。

(四十九)何为亲道喻

佛言:“不以饭食转相呼①为亲道②,唯以经法转相教诫为亲耳。”

比丘以饮食美味转相贡施③,见④世于比丘善名,后世无所应,于佛得恶论。何以故?外行家⑤见比丘言:“佛弟子但以美饭食好衣转相施耳。谁教者?是佛也。”于佛得恶论。

比丘以经戒道法转相请,乃为大亲厚耳。何以故?外行家见比丘言:“佛弟子但以经戒道法转相施耳,无他相与。”于比丘现世得善名,后世⑥得解脱⑦,于佛有善论。何以言之?佛是比丘师,教弟子但以经道。

是故,不必以饭食为惠也,但以善言转相施上耳。

[注释]

①呼:此处引申为邀请、招待。

②亲道:亲近佛法。

③贡施:奉送、献给。

④见:通“现”。

⑤外行(xínɡ)家:外道。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与儒家所谓“异端”一语相当。

⑥世:原本无“世”字。

⑦解脱:脱离束缚而得自在,脱三界之苦果。特殊而论,指断绝生死原因,不再拘于业报轮回,与涅槃、圆寂之含意相通。

[今译]

佛说:“比丘不是以饭食互请为亲近佛法,只以互相传经为亲近佛法。”

同类推荐
  • 佛家人生智慧

    佛家人生智慧

    本书不仅介绍了佛教的源起与发展,揭示正信的佛教与迷信之间的本质不同,更重点运用佛教经典中的教诲,结合图解的形式,对佛法进行生活化解读,剖析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生与死、苦与乐、智与愚、有与无、祸与福,告诉我们离苦得乐,获得自在、安详与成功的生活智慧。
  • 了解伊斯兰教

    了解伊斯兰教

    《了解伊斯兰教》是《回族研究》创刊二十周年精品书系之一。《了解伊斯兰教》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文化的核心文化,为回族提供了彻底的一神论信仰、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伊斯兰教与回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 佛理究竟:证严法师讲四十二章经

    佛理究竟:证严法师讲四十二章经

    佛法就像一颗很硬的糖果,对没有牙齿的人来说,这颗糖放在口中含着,能够尝到糖的甜味;对有牙齿的人来说,在口中咀嚼更能尝到那份甜味的质感。但是若不会运用,就像没有牙齿的人却硬要一口咬下糖果,牙龈可能会受伤、流血。所以,要深深去思惟、体会。魔是一种障碍,它有两种。一种是外魔,他会运用外境来扰乱修行者的心。另一种魔是内心自起的无明烦恼,它会扰乱、障碍自己的道心。人人本具佛性,只因被烦恼遮蔽而无法外露。就如铁器的本质原本就很坚硬,只要去除杂质就能制成精纯的器物。
  •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神圣的经典。《古兰经故事》中所有的篇幅都是《古兰经》中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传闻轶事,主要是穆罕默德之前的历史人物,即历代先知的故事。这些故事在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国家普遍流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确实,先知们光明磊落、公正无私、爱憎分明、疾恶如仇、任劳任怨、积极进取、洁身自重、临危不惧、宽宏坚忍、劝善止恶、敬老爱幼、赈困济贫、意志顽强、信仰忠诚……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精神,不光是每一个穆斯林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典范,也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基本生活准则。同肘,从故事中讲述的古老部族的兴衰成败,告诫我们要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 道家文化常识

    道家文化常识

    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哲学--道家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和演变,突出表现了其在中国对思想、文化及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旨在提升大众的文化修养,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热门推荐
  • 异人异闻录

    异人异闻录

    一个普通而又特别的男孩,不知不觉中被卷进了一件件奇怪的事情中。
  • 极品郡主太妖孽

    极品郡主太妖孽

    她本是御封第一郡主,却意外被掳杠上杀人魔头!好不容易逃出了狼窝,以为一切将会回到原点,谁知,一场花魁竞选让她遇到了他们。至此,过上桃花缠身打不跑的生活!悲催啊!她要自由,有没有?子不跑,她跑!哼!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异界之懵懂圣师

    异界之懵懂圣师

    一个生活在异界的懵懂少年···天朝的武者,道师;克里斯的柔客,阴阳师;蛮人帝国的蛮士,萨满巫师;光明圣山的斗士,神侍者,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将慢慢为你开启……
  • 往事不深

    往事不深

    谁都曾有过往,但过往云烟,无需深究。放下,左手边便是世间甜酒,下肚的那一刻,莞尔一笑。
  • 夜星月异

    夜星月异

    千年后的地球已经不是宜居的圣地,人们处心积虑逃离地球,培养出一批批科学家,星际战士,对付着地球环境的急剧恶化……
  • 无处隐匿

    无处隐匿

    层出不穷的案件,乘风破浪的实习侦探,扭曲的真相是否就是终点?抑或是更大阴谋的起点?友情,亲情,爱情会在追逐真相的路上消失么?“李开容,游戏开始了......."
  • 喂!我喜欢你

    喂!我喜欢你

    她,逃离那般刀光剑影之后,原本只想安安静静地作个私家侦探了此一生。可惜事与愿违。穿越之后!一个她爱他,他却不爱她的男人;一个他爱她,她却不爱他的男人;一个她无法确定爱他与否的男人。她,又该如何选择。
  • 穿越异界却没有人

    穿越异界却没有人

    张晨遇到穿越,却来到一个没有人的世界,原本准备养养宠物、种种树、钓钓鱼过完这一生。但是却发现这里的生物有点聪明,而且还会站起来!变身!这个世界也不是那么无聊和孤单,决定出去走走、看看。称霸地面的兽族,翱翔天际的羽族,归隐深山的木族,海洋霸主的鳞族,苟且偷生的虫族。一切都变得那么有趣和新奇。
  • 篮坛灌篮高手

    篮坛灌篮高手

    我要拿回属于我的一切,我要证明我才是chosen-one!勒布朗詹姆斯?他不过是一个小偷!他可以偷走我的状元,但他偷不走我的实力!统治篮坛的一代天才重伤之后,得到灌篮高手系统,看他如何拿回属于自己的一切。
  • 最强神体

    最强神体

    神灵一族,天丰大陆最强大的种族,有着最高贵的血统,虽然无法修炼,却生而拥有移山倒海的强大力量,而神格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一个名叫宋奇的少年借尸还魂,无意间竟然‘借’到了一具神灵的尸体。可惜这具尸体早就没有了神格,不过他却意外发现自己可以修炼。没有人知道,一个可以修炼的神灵,在修炼之路上可以走多远!……神灵躯体内没有气海,只有一个拥有无穷星辰微粒的‘星海’,每点亮一颗星辰微粒神灵躯体就强上一分。从此,宋奇踏上了打造最强神体的无尽‘点星’之路!PS:新书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各种求~~更新稳定~必定完本!~PPS:200814634,企鹅群,欢迎加入~~敲门砖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