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55700000004

第4章 仁爱——一生的立身之本

每个人都说孩子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妈妈们不仅要让孩子画出五彩斑斓的人生,更要让孩子画出无数的爱心,因为仁爱之心将会为孩子开启一扇大门,带他通往一个充满关爱的美丽新世界。

美国众议院议长金里奇先生曾表示:“在美国,12岁的孩子贩毒、14岁的女孩早孕、16岁的孩子杀人。究其原因,是因为近三十年来美国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因此出现了德育危机。”

当社会问题在孩子身上日益凸显的时候,他大声疾呼,要恢复美国人固有的道德,诸如公正、诚实、仁爱等。

其实,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我们的身边,这一切的现象都表明,仁爱危机已经成为子女教育中非常现实以及迫切的课题。而教育方法的不当,正使孩子们逐渐丧失仁爱之心。

“仁”,是孔子道德的核心。如果以当今的观点来看,就是指人道、公正、诚信、仁爱的品质。

几千年来,孔子的“仁爱”道德观给予人们无尽的智慧,身为妈妈,如果能够给予孩子一颗仁爱之心,那么将来无论是在安身立命之时,还是为人处世的过程中,都会对他产生非凡的意义。

其实,孩子的仁爱精神很容易就能够被激发出来。当他看到别人身处艰难和困苦时,油然而生的同情心正是仁爱之心的萌芽;当他伸出援手关爱他人的时候,旁人赞许的肯定所带来的自豪感,正激励着他的仁爱之心不断生长;当他开始把帮助别人当成是一种快乐的时候,那颗仁爱之心其实已经拥有了无穷的能量。

妈妈们不仅要以满腔的爱心爱孩子,还应该让孩子看到更多的无私之爱,给孩子表达这种情感的机会。要身体力行地告诉孩子,仁爱之心不仅是对父母的关爱、对长辈的尊重、对他人的关怀,更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就要学会同情不幸者、帮助弱小者、保护小动物等。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都是善良的,关键是妈妈们如何去引导。适当的教育方法可以让孩子拥有一颗仁爱之心。

故事

于太太一家到郊外踏青,儿子小俊在草地上奔跑,开心极了。忽然,于太太听到小俊大喊:

“妈妈,快来看啊!我捉到一只蜻蜓了。”

小俊用手高举着蜻蜓冲到妈妈面前,一脸的兴奋,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妈妈的夸奖。只见于太太不疾不徐地说:

“哎呀!真的捉到一只蜻蜓了。宝贝儿子,你知道蜻蜓是害虫还是益虫吗?”

“益虫。”小俊一边玩弄蜻蜓的尾巴,一边回答。

“既然是益虫,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它放了呢?”

“可是,人家好不容易才捉到它的。”

“宝贝,你看,天都快黑了,小蜻蜓的妈妈一定在找它,这时候说不定正因为找不到孩子而伤心地哭了呢!我要是你的话,我会赶紧放它回家。”

听完妈妈的话,小俊还是有些不舍,便低着头走到一边去。过了一会儿,小俊跑过来高兴地说:

“妈妈,我放走了蜻蜓,它回家找妈妈去了。”

“呵呵!怎么突然想通了呢?”

“妈妈刚才说了,蜻蜓是益虫,我当然不应该伤害它。而且,如果是我出去玩,碰到坏人把我抓住关起来,就像刚才那只小蜻蜓一样,那你在家等不到我回来,一定也会非常着急、非常难过的。我是乖孩子,才不会这么做呢!”

“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去玩吧!”于太太笑着摸摸小俊的头。

评论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但并不是黑白的。他们被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吸引,好奇心让他们的很多举动没有目的性,只要能让自己开心,就不会顾及其它的事物。因此,当于太太面对孩子不当的举动时,并没有选择劈头责骂,而是循循善诱地去激发孩子的仁爱之心。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缺乏怜悯之心,是因为妈妈没有教给他们仁爱、同情和悲悯。

仁爱之心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将成为孩子将来有益于社会的基本条件。没有仁慈,何来爱心?没有爱心,又怎会有服务社会之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成才,要让他们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给孩子讲大道理之前,不妨先从一些细小的事情开始,让孩子拥有仁爱之心。只有拥有这份博大的爱,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同类推荐
  • 孩子学情商的第一本书

    孩子学情商的第一本书

    那么,究竟该如何才能掌握事关成败的“度”,让自己可以保持足够的平衡?方法只有一个:找到情商,激活情商,提升情商!也许你会感到惊讶:我听过智商、财商,情商是什么?所谓情商,就是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近年来,情商的概念屡屡被提起,人们对它的重视度甚至超过了智商和财商。那些同样拥有智商和财商的人之所以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成就,这其中正是情商在“作祟”。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情商?什么时候才是培养情商的黄金时期?答案就是:孩提时代!
  • 斯特娜夫人自然教育法

    斯特娜夫人自然教育法

    斯特娜夫人有个女儿,名叫维尼夫雷特。在得到《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之后,她按照老威特的教育方法来培养自己的女儿,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在母亲的训练下,女儿从3岁起就会写诗歌和散文,4岁时便能用世界语写剧本。她的诗歌和散文,从5岁起被刊载在各种报刊上并汇集成书,博得了广泛的好评。在她女儿12岁那年,斯特娜夫人写成了《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一书。在书中,她结合自己教育女儿的亲身经历,阐明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一面世即获得巨大反响,并一直被无数家长追随。本书精选了斯特娜自然教育法的经典内容,提倡父母和孩子拜大自然为师,主张根据天性培养孩子,让他们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与成长。
  • 做个蒙氏好妈妈:美国“蒙氏教育之母”的育儿经

    做个蒙氏好妈妈:美国“蒙氏教育之母”的育儿经

    1907年,玛利亚·蒙台梭利在罗马创立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多罗西·坎菲尔·费雪赴意大利罗马,亲自考察和研究蒙台梭利教育,她目睹了“儿童之家”真实的教学场景,并与蒙台梭利博士本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回到美国,面对“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真的管用吗”的置疑,她坚定自己的信念,推广蒙氏教育思想,正如她在书中所言,“蒙氏教育法”是一种新的信仰多罗西翻译介绍蒙氏教材,并从事写作,结合美国教育的状况,大力推广蒙氏教育思想。如今蒙氏教育盛行于世界,仅美国便有5000多所蒙氏学校,这当然离不开早期的蒙氏教育推崇者。
  • 孩子素质教育——礼仪篇

    孩子素质教育——礼仪篇

    风度礼仪展示出洒脱、高雅、文明、富有涵养之美。而美的最高理想要在实在与形式的尽量完美地结合与平衡里才可以找到“(席勒语)。在人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典雅的风度礼仪绝不是简单地学习效仿,也不是仅仅讲究形式的例行公事和一种机械的动作,它是与人自身的修养密切相关的,是一个人良好的内在素质、高尚的文化道德修养的外化和表现。外秀的根基在于内在的素质,”慧中“方能”秀外“。因此要养成良好的礼貌习惯,要想使自己具有文明、高雅、洒脱的礼仪风度,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素质。
  • 吉祥起名一本通

    吉祥起名一本通

    一个美丽的名字,正如一首诗,会在一个人的周围洋溢出一片诗意,渲染出一片美丽的氛围,它不仅丰富了一个民族的语言,也点缀了人们的生活!总之,人名与人关系十分密切;人的名字作用很广泛。明白了人与名字的意义和关系,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名字,并为孩子取个好名字。
热门推荐
  • 中国就像棵大树

    中国就像棵大树

    中国就好比这一棵树,虽被斩伐了许多枝条,但是新生出来的比原有的更多,将来成为比原来更大的大树。中国将来也能成为比原来更强的强国。
  • 我爱你,不是说说而已

    我爱你,不是说说而已

    那一年,你我正值青春年少。你不懂情,我亦不懂爱。你说,我们是在不对的时间,遇见了对的那个人,所以也注定了爱情的铁树不会开花。你离开的那一天,我的邮箱有一封新邮件。邮件的内容只有三个字,我爱你……有人说,爱情是不分年龄,不分贫富,不分物种的一种可怕的存在。爱上一个人或许只需要一分钟,忘记一个人却有可能是一辈子。如果真的是这样。你知道么,再一次见到你的时候,我多么希望你对我:我爱你,不是说说而已。
  • 紫微天帝传

    紫微天帝传

    因圣物混沌珠,天庭大人物反目成仇一道残魂转世重生!凡人之中有少侠,修仙之中有仙侠!仙中之侠,侠中之仙!传奇天才,神话天才,直指无上天帝!
  • 易烊千玺爱你无悔

    易烊千玺爱你无悔

    这是樱岚的第二本小说,男主只有千玺,不会有另外两个成员的加入,但是这本书快完结的时候,我会写下一本关于源源的,接下来就是小凯的,谢谢你们的支持
  • 天使不掉泪

    天使不掉泪

    天使是快乐的。但有时也会悲伤的落泪,当我落泪时,请不要安慰我说’天使不掉泪’爱上一个人,只需一秒的时间,所以不要问何时爱上你,因为我也不知道,也许只是在相遇的那一瞬间,也许……那如果放弃呢,需要多久?一瞬间还是永远?出版名更换为:爱神百分百
  • 命运卡罗牌

    命运卡罗牌

    夕阳下海边的约定,少女铭记在心。儿时的快乐,少女从不忘记。当十年后的一天,少年、少女即将重逢。儿时的约定,会在实现?
  • 重生之花间猎狩

    重生之花间猎狩

    纵横各国,是他的理想。称霸都市,是他的追求。猎狩花间,是他的目标。冷傲的警花。娇婉温柔的富豪千金。调皮任性的校花。火辣老师,看他如何步步猎狩。美女与金钱,身份与地位,花间带你一一体验。梦寐以求的事物,唯有花间带你享受。
  • 烛客

    烛客

    平凡中赠予他人微弱的烛光,有时却是起死回生的开始。——烛客【在这个世界上,隐藏着一些追烛光明的人,他们是那么谦逊低调,但却散发着微弱的烛光,正是这无数点滴的烛光,才如星火燎原般照亮地球的夜空。】
  • 传说救世主

    传说救世主

    一个平凡的中学生,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救世主的传承,从此他的人生不再平凡,经历了无数次生死之间的徘徊……
  • 观心诵经法记

    观心诵经法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