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40000000067

第67章

次辨天趣。天有欲色无色差别。欲天有六。一四天王天。须弥四面乾陀罗山。去地四万二千由旬。纵广亦然。上有四王。东有天王。名提头赖吒。此名治国。领揵闼婆及毗舍阇二部鬼神。南有天王。名毗楼勒。此名增长。主领鸠槃茶薜荔多二部鬼神。西有天王。名毗楼博。此名杂语。主领龙富单那二部之神。北有天王。名毗沙门。此名多闻。主领夜又罗刹二部鬼神。此四天王所领天众。种类有四。处别四十。种类四者。一鬘持天。余处名为持华鬘天。二迦留足天。此名鸟足天。三名常恣意天。四名三箜篌天。初鬘持天。有十住处。一名白摩尼。二名峻崖。三名果命。四名功德行。五名常喜。六名行道。七名爱欲。八名爱境。九名意动。十名游戏林。此十居在须弥四面龛窟中住。南方有二。东西亦然。北方有四。彼一一窟广千由旬。多有诸山宝树宝池无量庄严。人五十年。当彼日夜。彼天寿命五百岁也。此十天中业果各异。如法念说。迦留足天。有十住处。一行莲华。二名胜蜂。三名妙声。四名香乐。五名风行。六名鬘喜。七名普观。八常欢喜。九名爱香。十名均头。此十住处。皆绕须弥。业果差别如法念说。常恣意天。三箜篌天。各有十处。不可具论。初天如是。第二天者。名忉利天。此翻名为三十三天。在须弥顶。须弥山者。名善高山。亦名安明。去地八万四千由旬。纵广亦然。六万诸山。以为眷属。上有三十三处差别。中有帝城。名曰喜见。亦高八万四千由旬。帝城四面。各有八处。臣民所居。是中天王。名释提婆那民。此方翻名能为天主。释者是能。提婆是天。那民是主。佛亦呼之为憍尸迦。盖乃从其本姓为名。如龙树说。过去世时。摩伽陀国有婆罗门。姓憍尸迦。名曰迦陀。有大福德。与其同友三十二人共修善业。命终皆生忉利天上。各在一处。本憍尸迦。今为天主。故从本姓名憍尸迦。三十二友。即为辅臣。居在四面。左辅右弼。前承后仪。并其天主合三十三。是故名为三十三天。如法念经。具列名字广以分别。此前两天。是地居天。第三天者。名曰夜摩。此云妙善。于中凡有三十六处差别不同。是中天主。名牟修楼陀。第四天者。名兜率陀。此名妙足。如龙树说。盖乃从于天主为名。第五天者。名须涅蜜陀。此云化乐。自化乐具已得受用。故云化乐。第六天者。名婆舍跋提。此云他化自在天也。他化乐具已得受用。故曰化他。此他化上。别有魔天。处近他化。亦他化摄。此六是其欲界天也。问曰。欲界日月星天何天所摄释言。随近四天王摄。随别分之六天不收。何故如是。四天王天。是其地居。彼是空居。又六欲天。寿命短促。此寿一劫。是故不摄。欲天如是。****天者。经论不同。若依杂心地持论等。有十八天。初二三禅。各有三天。第四禅中独有九天。故合十八。若依华严。****具有二十二天。初禅有四。一是梵天。二梵众天。亦名梵身。此前两天。小梵生处。三梵辅天贵梵生处。四大梵天。是中间禅梵王生处。梵辅同在一处。臣民之别。二禅有四。一是光天。二少光天。三无量光天。四光音天。三禅有四。一者净天。二少净天。三无量净。四遍净天。四禅有十。当分有四。一者福天。二福生天。三福爱天。四广果天。依地持等。此四禅中。皆无初天。当应随近摄属第二。故不别论。此等差别。合有十二。第四禅中。随其别修更有六天。谓无想天及五净居。无想天者。与前广果同在一处。有诸外道。取此无想以为涅槃。修无想定。趣求斯报。是人命终。生广果处。初后有心。中间无心。经五百劫。以此别得无心法故。别为一天。五净居者。一无烦天。亦名无凡。二无热天。三善见天。四善现天。五阿迦尼吒天。此名无小。阿那含人。以无漏道。熏第四禅。熏有五阶。是故得此五天之报。何者五阶。谓下中上上中上上。下得无烦。乃至上上得无小天。熏之云何。那含先得第四禅竟。为熏禅故。于四禅中。先入百千无漏之心。次入百千有漏禅心。后入百千无漏之心。以渐略之。乃至先入二无漏心。次二有漏。后二无漏。是为熏禅方便道成。然后复入一无漏心。次一有漏。如是五遍合十五心。十是无漏。五是有漏。是为熏禅究竟成就。此五遍中。初品为下。乃至最后以为上上。以纯熟故。如是熏修第四禅竟。次熏三禅。次二次初。熏法同前。然后生彼五净居中。此五净居。那含住处。是故亦名五那含天。以此通前为二十二。依大智论。五净居上。别更有一菩萨净居。名摩醯首罗。此方名为大自在天。是第十地菩萨住处。以此通前。****合有二十三天。无色有四。一是空处。二是识处。三无所有处。四者非想非非想处。此等因行。如八禅中具广分别。天趣如是(此三门竟)。

次辨其因。因有通别。通而论之。唯善与恶。善谓十善。恶谓十恶。十恶是其三涂通因。十善是其人天修罗三趣通因。故龙树言。恶有三品。谓下中上。下生饿鬼。中生畜生。上生地狱。地经之中亦同此说。善亦三品。下生修罗。中善生人。上善生天。问曰。修罗四恶趣摄。何故论言下善生中。释言。修罗杂业所招。是杂业中有善有恶。恶业得彼总报之果。故名恶趣。善业得彼别报乐受。是故名为下善生也。又复恶业得彼正报。故名恶趣。善得依果故说善生。问曰。诸余鬼畜等中亦有乐受并为善生。何故偏言善生修罗。释言。修罗乐受增上。如经中说。修罗所受。其次如天。是故偏言善生修罗。问曰。修罗乐既次天。感乐之善应名为中。何故名下。释言。彼乐施福所招。施福增上故乐如天。施福望戒。不及戒善。是故名下。问曰。施福能生胜乐。何故不能生善道身乃生恶趣。释言。善趣必由戒得。彼非戒善。是故不能生善趣身。又修罗中有鬼有畜。有是天者。鬼畜修罗。乐不从善生。总报恶得。故名恶趣。天修罗者。总报虽从善业而得。疑心劣故。不能会圣。是故名为下善生也。通因如是。若论别因。六道之中种类无量。业因皆异。如法念经具广分别。六道之义。辨之粗尔。

七识住义

七识住者。如经中说。何故说者。为破外道别计故也。有诸外道计识为我。择善而居。佛为破之。故说识住非我住也。识住不同。离分为七。七名是何。欲界人天。以之为一。初禅为二。二禅为三。三禅为四。空处为五。识处为六。无所有处以为第七。此之七处。心识乐安。故名识住。问曰。何故不名受住想行住等偏云识住。释言。住义理亦应通。但识是主故偏说耳。问曰。欲界有三恶趣。何故不说。论言三恶有苦煎迫识不乐安。是以不论。又问。****具有四禅。第四禅中寂乐过下。以何义故不名识住。论自释言。第四禅中。有无想定。残害心识。识不乐居。故非识住。又四禅中。有五净居。趣入涅槃。亦残心识。识不乐在。故非识住。问曰。无色有四空处。以何义故。不说非想以为识住。论言。非想有灭尽定。亦残心识识不乐安。故非识住。七识住义。辨之粗尔。

八难义五门分别(释名一 辨相二 五趣分别三 烦恼业报分别四 约对四轮明治差别五)

第一释名。言八难者。一是地狱。二是畜生。三是饿鬼。四盲聋喑哑五世智辩聪。六佛前佛后。七郁单越国。八长寿天。初三后一。就趣彰名。于中初三。全摄三趣。是故直言地狱畜生饿鬼难也。第八一难。不尽天趣。长寿别之。是故名为长寿天难。盲聋喑哑世智辩聪。当体立称。正用盲聋世智辩聪以为难故。佛前佛后。就时彰目。郁单一难。处别为号。此之八种。能碍圣道。故名为难(此一门竟)。

次辩其相。此之八种。有四义故。所以是难。一苦障故难。二乐障故难。三恶增故难。四善微故难。一切三涂盲聋喑哑。苦障故难。长寿郁单乐障故难。世智辩聪。恶增故难。以其邪见违正道故。佛前佛后。善微故难。所言地狱鬼畜难者。一切三涂。报障深重。无能会圣。是故为难。问曰。若使三涂是难无会圣者。是义不然。如方等说。有诸众生。在地狱中。遇佛光明。寻光诣佛。闻法得道。如龙树说。鬼畜两趣。闻佛说法。有得道者。如长阿含天品中说。鬼子母神。闻法得道。如提谓经。诸龙鬼等。闻佛说法。亦皆得道。三涂之中。不妨会圣。云何是难。释言。三涂是障难处。不应得道。但有众生久习胜因。遇堕三恶。今值如来及大菩萨不思议力。为品缘故。有得道者。如难陀等。烦恼障缠。不应得道。佛为缘故。得入圣道。此亦如是。无有自力及舍利等小因缘故能入圣道。故名为难。又三恶中。值圣得道。多是权人。为引余生令起出心。示有所得。非是实凡。实凡不得。故名为难。所言盲聋喑哑难者。盲不睹圣。聋不闻法。哑不咨受。不堪入圣。是故为难。问曰。一切盲聋喑哑。悉皆是难。有非难者。释言。生盲生聋生哑是八难收。余者非难。问曰。一切盲聋喑哑。皆无见闻。不堪咨受。何故偏说生盲聋哑以为难乎。释言。若非生盲聋哑。容先见友闻法咨受后依阶道。以非全障。是故非难。世智辨者。有人聪利妄执难回。所以是难。所言佛前佛后难者。佛前佛后。无佛法时。不知出道。无心求圣。所以是难。问曰。辟支出无佛世。佛前佛后有何难乎。释言。辟支久修纯熟。自力能度。不假师教。其余众生。无如是者。故就余人说之为难。郁单越者。北郁单越乐报殊胜。睹无苦事。其中众生。慧力微弱。不知厌离观过求出。是故为难。问曰。欲天乐胜郁单。何故非难。释言。六天乐报虽胜。而彼天中慧力增强。堪能厌离观过求出。是以非难。又彼天中有佛所化镜林镜壁。诸天于中。见己来世所向恶趣。愁忧心深。失于天乐。如隔千世。无有遗余。又报欲尽。五衰现时。愁忧无赖。此二时中。能厌三有。趣求出离。是以非难。郁单越国。无如是事。所以是难。长寿天者。色无色界命报延长。下极半劫。名长寿天。彼天之中寂静安隐。凡夫生彼。多谓涅槃。保著情深。又无佛法可依求出。所以是难。问曰。经说生般涅槃行无行等皆在长寿得涅槃果。云何说言长寿是难。释言。难者就凡以说。彼生般等。是那含人。生上得灭。是以无过(此二门竟)。

次就五趣分别八难。地狱鬼畜在下三趣。盲聋世智佛前佛后及郁单越。人趣少分。但就人中。盲聋世智佛前佛后。除郁单越。在余三方。郁单唯在郁单越国。长寿一难。天趣少分。以欲界天非是难故(此三门竟)。

次就烦恼业报分别。地狱鬼畜盲聋喑哑长寿郁单。就报说难。于中地狱鬼畜盲聋。是其苦报。郁单长寿是其乐报。世智辨聪。是烦恼分邪见摄故。佛前佛后。烦恼业报三分不收。但无佛法可依求出。是故为难(此四门竟)。

次就四轮以辨对治。何者四轮。如成实说。一住善处。谓生中国。二依善人。谓值佛世。三自发正愿。谓具正见。四宿植善根。谓于现在诸根完具。此四唯在天人中有故。论名为天人四轮。所言轮者。就喻名也。能摧八难。出生圣道无漏****故。名为轮。四轮如是。治相云何。如论中说。初住善处。能摧五难。谓三恶趣长寿郁单。以在人天生住中国故。离斯五。依善人者。远离佛前佛后难也。以值佛世故离斯难。自发正愿。远离世智辨聪难也。以正求故离彼邪难。宿植善者。远离盲聋喑哑难也。具诸根故。远离彼难。八难如是。

九众生居义

九众生居如经中说。何故说者。为破外道总计故也。有诸外道。总计众生以为神我。择善而居。佛为破之。故说斯九是众生居非我居也。何者是乎。欲界人天。以之为一。初禅为二。二禅为三。三禅为四。无想为五。空处为六。识处为七。无所有处。以之为八。非想为九。此之九处。众生乐住名众生居。问曰。向前七识住中。不说无想及非想处。今此何故通说为居。释言。此处残害心识。故非识住。不灭众生。是故说为众生居也。问曰。欲界三涂之中亦有众生。何故不说为众生居。释言。众生同厌三恶。非乐住处。是以不说。又问。****第四禅中。除无想天余有八天。众生乐住。何故不说为众生居。杂心释言。彼四禅中。有五净居。乐求涅槃。不欲久住。是故不说为众生居。余有福生福爱广果。或求净居。或求无色。或求涅槃。不欲久住。是故亦非众生居也。九居之义。略辨如是。

十二入义六门分别(释名一 出体二 辨相三 随义分别四 对阴分别五 对界分别六)

第一释名。十二入者。生识之处。名之为入。如八胜处名八除入。又复根尘迭相顺入。亦名为入。入义不同。离分十二。所谓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此十二中。初六是内。后六是外。内名六根。外名六尘。云何名眼。乃至名意。释有两义。一约对以论。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二就能以释。能见名眼。能闻曰耳。能嗅称鼻。能尝名舌。能觉称身。能思曰意。云何名色。乃至名法。解云有二。一约对以释。对眼名色。乃至第六对意名法。二当相解释。质碍名色。通而论之。声香味等。皆悉质碍。而彼色尘。质碍相显。故偏名之。又复形显亦名为色。响韵称声。芬馥名香。此名不足。于中亦有腥臊臭等。不可备举。且存香称。此则是其不尽语门。可尝名味。可棠曰触。自体名法。名字如是。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我在火影抽取联盟技能

    我在火影抽取联盟技能

    穿越火影世界,携带联盟系统金手指。。。。
  • 吹落蒲公英

    吹落蒲公英

    一九七五年,两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在大院里相遇了,她们因为一个小球而成了好朋友,几年后在省高中,她们再次相遇,她们由童年的玩伴变成了好姐妹,在那个花儿一样的年级里她们遭遇了所有青春女孩应该遭遇的喜怒哀乐,你是否也一样?
  • 帝尊的绝世俏皮妃

    帝尊的绝世俏皮妃

    本是一代天骄,要美貌有美貌,要能力有能力,奈何作者看不下去,穿越到废柴小花身上,从此,逆天改命,废柴?姐姐我异能谁与争锋?白莲花姐妹?看我怎么玩你?傲慢太子?你挡路了,请麻溜滚开!
  • 方块世界历险记

    方块世界历险记

    【根据游戏我的世界改编】一个名叫史蒂夫的男孩无意间穿越到了宇宙中的一个未知的新的时空————方块世界,并且还与现实世界有了关联。几个最经典的游戏人物成了小说的主角,他们的命运终将如何?那么请您慢慢观赏!
  • 诸天吞噬进化

    诸天吞噬进化

    主角墨羽被混沌珠砸死,穿越斗破变成一头白虎,看主角是否可以成为万界至强者
  • 星域秩序

    星域秩序

    一块玉佩,一段隐秘,开启了许逾明的修行之路!秘境,九层塔,八大楼令,星域图,让许逾明去探索星域间的秘密。九大星域,神秘冥域,九天界逐渐揭开神秘面纱。许逾明和同伴面对危机,为亲人而战,为家园而战,为地球而战!
  • 淡墨江南

    淡墨江南

    墨羽晗,一个从骨子里淡漠的人,她似乎没有想要的东西,有时她会觉得自己很可怕,一个没有欲望的人活着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温柔,善良,是真的她吗?夏宁宁,一个时时刻刻都在笑的人,她似乎永远那么开心,有时它也会伤心难过,她没有别人眼里那么开心,她有时很极端。开朗,活泼,是真的她吗?两个不同的人彼此会成为朋友吗?是互相安慰,还是互相伤害那。
  • 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

    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灌篮高手之冬季选拔赛

    灌篮高手之冬季选拔赛

    如果你喜欢《灌篮高手》,如果你喜欢樱木、流川、仙道、三井等等经典人物,如果你看了“十日后”仍意犹未尽,如果你期待冬季选拔赛上发生的故事,如果你更期待青春的经典能够延续,那么请打开这本书吧。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7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7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