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40000000152

第152章

次约涅槃以辨三身。如彼经说。涅槃有二。一是有余。随化现灭。二是无余。实证体寂。依前二身宣说有余。依后真身宣说无余涅槃经。又经宣说。依前二身。常随世间不住无余。依后真身。常寂离相不住有余。三身如是。或增说四。四有三门。一开真合应以说四种。二开应合真。三真应俱开。开真合应以说四者。如楞伽说。一应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故彼经言。云何应化佛。云何功德佛。云何智慧佛。云何如如佛。四中初一是佛应身。后三真身。以应为一。真分为三。是故名为开真合应。就真三中。功德智慧是佛报身。报德虽多。要唯福智。福名功德。智名智慧。如如一种。是佛法身。胜鬘经中。亦有此相。彼云。如来妙色身等。是佛应身。复言如来色无尽者。是功德身。智慧亦然是智慧身。一切法常是法性身。此是第一开真合应以说四种。开应合真而说四者。如彼七卷金光明说。一化身非应。如来为物。等示现一切龙鬼等。不为佛身。名化非应。又经说言。佛涅槃后。以愿力故。遗身益物。此亦是其化身非应。二应身非化。经自释言。谓地前身地前菩萨所见佛身。乃从三昧法门中现。非是人天六道所摄。以是义故。名应非化。三亦应亦化。谓诸声闻所见佛身。彼见如来相好之形随道成佛。故名为应。见佛在于人中受生相同人类故名为化。四非应非化。谓佛真身。此四身中。前三是应。后一是真。由应为三故名开应。由真为一故名合真。复有四种。开应合真。亦得说四。一真身佛。谓法与报。二应身佛。王宫所生道树现成。三化身佛。依于应身示现无量无边化佛。四化身非佛。谓示一切龙鬼等形。摄末从本。是佛所为通亦是佛。是亦第二开应合真以说四种。真应俱开而说四者。真中分二。法之与报。义如上解。应中分二。应之与化。亦如上释。又就应中更得分二。一是法应。谓从三昧法门力现。如涅槃说。大般涅槃。能建大义。金刚三昧种种悉为。如是一切。是其法应。二是报应。以本大悲大愿力故。能随众生种种异现。此从如来报身而起名为报应。一真之中义分法报。一应之中。义别两应。故合有四。或分为五。谓如来五阴之身。又戒定慧解脱知见五品功德。亦得说五。义如后释。或分为六。前法佛中义别为二。一体显佛。二缘显佛。摄德从本。名为体显。摄德从缘。名为缘显。言体显者。如来藏性。从本已来。有从缘显了之义。遇缘便显。言缘显者。旷修诸行。断除垢染。净于法界。体虽显了。必藉于缘。缘虽能显。必显于体。此二体一随义分二。前报佛中。义别亦二。一体作佛。二缘作佛。摄德从本。说为体作。如庄严具是金所作。摄德从缘。是其缘作。如庄严具工匠所作。体虽能作。作必藉缘。缘虽能作。作必依体。此二体一随义分二。前应佛中义别亦二。一法应佛。二报应佛。义如上辨。摄用从本。应从法起。三昧法门之所起。故摄用从末。是从报起。大悲愿力之所起故。法虽能起。必藉悲愿。悲愿等行。虽复能起。必依于法。此二体一随义分二。故合说六。亦得说七。向前六种。实从缘别。废缘论实。无隐无显。复以为一。通前说七。亦得分八。就前第七无隐显中。义别有二。一就实通论。从本已来。实外无缘。缘既不有。知复约何说隐说显。以无隐故本则非因。以无显故今则非果。此则本来自性常净无为法身。二息缘证实。无隐无显。至佛返望。从本无缘。以无缘故。本则非隐。今非始显。本时非隐。不可名因。今非始显。不可名果。故涅槃中。赞叹如来获得无因无果报法。此之一门。从因修得。乃至得时无因可从。故涅槃云。因世谛慈得第一义慈。第一义慈。不从因缘。余德悉尔。无隐显中义别此二。故合成八。或得分十。如花严说。彼有两文。大同小异。一处说言。一正觉佛。二者愿佛。三业报佛。四住持佛。五者化佛。六法界佛。七者心佛。八三昧佛。九者性佛。十如意佛。此直列名。更无解释。一处复言。一无著佛。安住世间。成正觉故。此犹是前正觉佛也。二者愿佛。愿出生故。此即是前第二愿佛。三业报佛。言成就故。诸行皆成。且就一信。此即是前业报佛也。四住持佛。随顺世间不断绝。故此即是前住持佛也。五涅槃佛。永灭度故。此一与前化佛小异。统而会之不舍大悲。大愿力化。方得名为大涅槃义故。前化佛是。显涅槃。六法界佛。于一切处。无不至故。此与前同。七者心佛。善安住故。此亦同前。八三昧佛。成就无量恒沙功德。无所著故。此亦同前。九者性佛。善决定故。此亦同前。十如意佛。以普覆故同前。随别广分。亦可无量。今据一门且说三种。辨相如是。

次第三门。约时分别。时别有三。一是凡时。善趣已前。二是圣时。种性已上。亦此地前通名凡时。初地已上名为圣时。三是果时。在于后际。约此三时以辨三佛。就初释中。先叙异说。次辨过非。后显正义。异说如何。有人宣说。三佛之体悉是本有。何故如是。三佛皆悉就实而辨。据实佛论。本来无因。因本不有。如何待对。而令三佛偏在果时。设言在果。乃是世俗凡情所见。非正道理。又如经说。如来藏中具一切法。明知。三佛悉是本有。此是一论。有人复言。报应两佛。生因所生。偏在果时。法佛之体。非生因生。一向本有。此是两论。有人复言。三佛是果。偏在果时。因中设有。但可名性。不得名佛。此是三论。异说如是。次辨过非。初言三佛皆悉本有。是义不然。若言就实本来无因。欲令三佛悉本有者。本来无因。酬何名报。今若就实。本来无因。亦无众生。随何名应。此言文坏。何待多难。若言经说如来之藏具一切法令三本有。此言亦非。如胜鬘说。过恒沙法。隐时名藏。显为法身。是则就彼法身法中。说具一切。何开报应。若使三佛皆悉本有。是则三佛皆了因显。非生因生。如彼金刚般若中说。受持经功德于实名了因。亦为余生因。彼论自解。于实了因望于法佛。为余生因。望于报应。望于报应。既言生因。云何本有。又涅槃云。若说菩提是本有者。犯波罗夷。谤佛法僧。菩提犹是报应两佛。云何本有。又涅槃中。广就乳酪树子等譬。破其本有。若便报应二佛本有。彼何所破。又涅槃云。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若使报应二佛本有。云何得言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便有是处。云何而言无有是处。此之偈义。彼经具解。不得异释。又涅槃中说四种性。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谓阐提人有不善性。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谓善根人有善根性。或有佛性。二人俱有。俱有理性。或有佛性。二人俱无。无某果性。若使报应二佛本有。云何得说二人俱无。二人俱无。经说难非。三佛本有。何须更立。报应本有。佛法大过。宜速舍离。无宜强立。此是一非。第二家说。法佛一种。一向本有。是亦不然。如胜鬘说。过恒沙法。隐时名藏。显为法身。是则法身彰名在显。那得本有。又法佛因。即是佛性。涅槃经言。众生佛性。不名为佛。云何而言法佛本有。此是两非。第三家说。三佛在果。因中定无。是亦不然。若言法佛一向本无。如维摩说。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即涅槃相。涅槃亦云。大般涅槃。本自有之。非适今也。菩提涅槃。法佛别称。菩提涅槃。既得本有。法佛云何一向本无。又如经说。众生身中。具如来智如来眼等。何所乏少不名法佛。若言报应一向本无。是亦不然。如涅槃说。若有人问。是果子中有树无耶。应正答言。亦有亦无。从子生树故得名有。即未有树故得言无。乳酪等譬。类亦同然。所说如是。若有人问。众生身中有佛无邪。应正答言。亦有亦无。从此生彼。故得言有。即未有佛故得名无。有无合说名为中道。云何而言一向定无。此是三非。辨非如是。次显正义。三佛之义。在果圆备。圣时分有。凡时不定。若论法佛。亦有无。是义云何。分别有三。第一约缘就实分别。约缘论实。实为缘隐而后显时。净德为本。但名佛性不得名佛。故经说言。众生佛性不名为佛。就实论实。实外无缘。无缘覆真。更何所待。而不名佛。故经说言。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即涅槃相。佛亦如之。二约一人始终分别。据始论之。实为情隐。在隐未了。不得名佛。至佛返望从来无情。由来是佛。故经说言。凡夫成佛前菩提为烦恼性。圣若成佛时。烦恼是菩提。又经亦言。佛知众生即菩提相不复更灭。不更灭故。本是涅槃。佛亦如之。三约凡佛二人分别。凡佛相异。真体不殊。莫不皆以如来藏性佛之为体。据凡论体。体为惑隐。而后显时。净德为本。故但名性。不得名佛。就佛以望。凡夫之体。由来常净本来是佛。故涅槃云。有苦有谛有实乃至有道有谛有实。是实谛者。即是如来虚空佛性。约法论真。真名实谛。据凡论之。实为情隐说为佛性。就佛而辨。实本常净。故苦等实即是如来。据实论实。实体离相。即名虚空。其义既然。定有定无理然须舍。报应两佛有无不定。真义体上。从本已来。有可从缘出生之义。名之为有。如有乳酪说言有苏。有胡麻者说言有油。即未有体。说之为无。义既如是。若言定有。是则执著。若言定无。即是妄语。有无合说得名中道。约时如是。

次第四门。辨定其因。先就法报而辨其因。后就应说。法报因中。两同分别。一生了分别。二缘正分别。生了如何。辨无令有。名之为生。已有令现。说之为了。相粗分。报佛一向生因所生。以本无故。法佛一向了因所显。以本有故。于中细论。报佛具足二种因显。一生因生。二了因显。亲起之者。名为生因。疏助之者。说为了因。故涅槃中。方便之果说为菩提。彼菩提果。有生有了故。彼文言。复有生因。六波罗蜜阿耨菩提。复有了因佛性菩提。彼文复言。复有了因。谓八圣道阿耨菩提。以斯准验。故知。报佛有生有了。法佛唯从了因所得。非生因生。以本有故。此等因相。至彼缘正门中具辨。缘正如何。亲起名正。疏助为缘。法佛既从了因所得。了因有二。一正因了。二缘因了。正了有二。一就凡时宣说佛性。以为正了。此佛性体。从本已来。有可从缘显了之义。名为了因。故涅槃云。佛性虽有不同虚空。虚空虽以无量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佛可见故。遇缘便见。可见犹是可了义矣。二就圣时真实无作六波罗蜜以为正了。彼前佛性。渐显成行说为六度。此之六度。亦有可了圆显之义。说为了因。缘了有二。一缘修六度。能显真体说为缘了。如火练金。二真实有作六波罗蜜。能显真体说为缘了。如庄严具显金清净。此之二缘。都在圣时。凡时未有。报佛既从生因所生。生因有二。一正因生。二缘因生。正因有二。一就凡时宣说佛性。以为正因。此佛性者。是报佛性非法佛性。何者是其报佛性乎。八识心体是法佛性。彼心体上。从本已来。有可从缘生报佛义。名报佛性。更无别体故涅槃云。佛性虽无不同兔角。兔角虽以无量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以可生故。遇缘便生。若无如是可生之义。虽以无量百千方便。报佛叵生。以可生义。名为生因。二就圣时。真实有作六波罗蜜。以为正因。彼前佛性可生义故。遇缘熏发。便有无量诸功德生。所生功德。说为有作六波罗蜜。此六亦能出生报佛。故名正因。譬如乳酪乃至熟苏前后虽异。望于醍醐悉名生因。此亦如是。缘因有二。一于六识七识心等。缘修六度能熏真心出生报佛。名为缘因。二法佛之性及与无作六波罗蜜。是亦能成报佛功德。故名缘因。譬如见色发生眼识色于眼识名为缘因。此亦如是。望于报佛。缘生既然。此缘望报。亦得名了义在可知。法报两佛因相如是。次辨应佛。应因不定。摄用从体。更无别因。修得真体。自然起用。何须别因。随义别分。亦得说因。因有二种。一同类因。应修诸行而为应因。如释迦佛成来大久示于三大阿僧祇劫修诸所行成应佛果。名为应因。二异类因。实修诸行而为应因。但就应中有其二种。一者法应从法佛起。二者报应从报佛生。已如上辨。此之二应缘正各别。若论法应。如来藏中缘起法门。以为正因。大悲愿力。以之为缘。譬如镜水虽能生像要藉于面。涧谷发响要藉于声。火珠出火要藉于日。水珠生水要藉于月。所况如是。三昧法门。虽能现应。要须悲愿。故经说言。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异法无故异法灭坏。若论报大悲愿力以为正因。三昧法门以为缘因。大悲愿力。虽能生应。要须依。譬如形质能生影像必依镜水。声能发响要依涧谷。日能生火要依火珠。如是一切。应因如是。应皆新起非是本有。故不说了。新起法中。随义且分。正则是生。缘即是了。亦得无伤。因相如是。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武林奇侠成长记

    武林奇侠成长记

    明月山庄一夜之间被烧,家园被毁,家人丧生。丰家后人丰羽从小受尽磨难,终于功夫小成,没有想到第一次面对敌人就被生擒,为了救出丰羽,最亲近的师傅在丰羽面前死去,以后茫茫江湖路只能靠丰羽一个人闯,想要报仇谈何容易,
  • EXO之你是我们的暖阳

    EXO之你是我们的暖阳

    “谢谢你对我的爱”希冉说…灿烈说:“不…别走的.”伯贤说:“允如我永远爱你!”允如说:“我也是.”
  • 绝世道祖

    绝世道祖

    遭人唾弃的废柴少年,偶得神秘灵珠,一跃成为顶级天才,面对那些曾经嘲笑、辱骂、践踏他的人,他发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 冥雨

    冥雨

    “呐,你说,幸福是什么?”“你在我的身边,我也在你身边。”背叛的誓言和血染的人,一切好像梦一般。虚幻,飘渺。于是那天天上下着雨,最讨厌的雨。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名人传记丛书——贞德

    名人传记丛书——贞德

    法国东部乡村里一个平凡普通的女孩,穿上男装,骑着战马,娇小瘦弱却也无比坚强。贞德的一生只有短短的20年,可是她在生命最后的4年里,解救了奥尔良城,促成了法国查理七世的加冕。为什么这样一个对法国做出重大贡献的女孩,最后却被巴黎大学神学院以异端罪处以火刑。
  • 旷世修魔直无言爱

    旷世修魔直无言爱

    佛说:“为爱出卖灵魂的人,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情魔,无畏的爱,因为爱入魔道,因为爱杀尽天下英豪!魔,若爱便痴爱,因为爱冷血,因为爱无情!“你们哪个人若是敢伤她一根丝发,我便杀了你们所有人!如果她死了,我就用整个人间界为她陪葬!”魔,因为爱变得心胸狭窄,更因爱变得自信!且看如此血腥的爱,能否经得住考验...新书求点击收藏推荐!!!
  • 世上都说神仙好

    世上都说神仙好

    漫漫修道路,要历经艰险,要见证同道的衰亡,甚至要经历断情绝欲,剔筋剥骨,可能最后还是躲不过一道天劫,灰飞烟灭,这,注定是一条孤独求索的路……
  • 弃妇不言愁:全能掌柜跟我走

    弃妇不言愁:全能掌柜跟我走

    “阿芜,为何要逃?!”浑身散发着危险气息的男子步步紧逼,眯着眼问道。一直知道她不像外表表现得那般老实,却没想到居然会在新婚之夜逃婚!他看着被困在墙角与自己臂弯之间的女子突然低下头在她耳边恶劣的问:“你是觉得我进不了厅堂还是入不了厨房?或者,还是认为我上不了大床?!”阮青芜瞬间瞠大眼眸:“!!!”谁说古人是谦谦君子来着,站出来,我一定打不死他!
  • 当我再遇到你时

    当我再遇到你时

    在凡间时:兰芸高兴时叫黎希:“师父!”兰芸在高兴点时叫黎希:“夫君!”兰芸生气时叫黎希:“黎希师父!”兰芸在生气时叫黎希:“黎希!”在天界时:黎希忘记了在凡间的事可是兰芸却爱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