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26000000032

第32章 听Plantinga教授讲学有感

本文原载《文汇报》2008年3月28日第11版“笔会”。

前些天抽空去聆听了美国耶鲁大学Leon Plantinga教授的讲座《作为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37》。P教授系“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中《浪漫主义音乐》一书的作者,尤精于贝多芬、克列门蒂、舒曼和整个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研究。看来,他属于比较“老派”的一路学者,基本排斥时髦的“新音乐学”辞藻和视角,只是忠心耿耿地对待音乐。整个讲座是在“讲”中“弹”,在“奏”中“听”(为此,他专门要求在周日关起门来练琴)。

从讲座题目上看,似乎少有出奇。讲座内容也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但听完之后,还是产生了些许感触,想在这里作一番引申。

一是有关古典时期协奏曲的体裁界定和认识。P教授以贝多芬这首具体作品为例,明确指出,古典协奏曲的体裁特性是三个方面的因素协力促成:第一是从巴洛克时期遗留下来的全奏与独奏交替进行的结构原则(主要在第一乐章)以及Ritornello的回复段原则(主要在末乐章);第二是古典时期中掌控一切的奏鸣曲式的调性-主题思维原则;第三是协奏曲中特有的个体独奏家的展示性、炫技性原则。必须同时注意这三种原则的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协奏曲的体裁要求和特殊本质。由此看来,中文世界中原来界定古典协奏曲的所谓“双呈示部”(尤其指第一乐章)概念,似应该做出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正。

二是有关聆听与分析音乐的观念与途径。P教授讲座中最突出的要点之一是,着力凸现具体作品的个性特质和独特品格。但另一方面,理解和捕捉具体作品的个性,却又每每不能脱离对历史语境中共性常规(conventions)的掌握。P教授通过具体的演奏示范,不断提醒听者,贝多芬在这部协奏曲的诸多细节中,如何与莫扎特和当时人的做法刻意不同(P教授常提到的所谓“surprise”[令人惊讶之举])。这其中包括主题的性质(贝多芬倾向于短小而经济)、调性的感觉(贝多芬在第一主题出现后立即开始大规模的转调)、颤音手法的独特处理(对莫扎特式颤音终止式的替代方案:第一乐章中第一独奏段最后的“跳水式”的双手急速下行音阶跑动)、乐章间的主题和调性关联、具体钢琴织体写法的独特性等等。这里,我们窥见了一种独特的“听”的哲学,即,听懂音乐的秘诀是,在熟知常规惯例的基础上,欣赏和领会作曲家的别出心裁(或者,听出作曲家的败笔所在——如P教授认为,这部协奏曲末乐章中间的插段主题,第一次由单簧管呈现的方式就不如第二次由钢琴演奏的变体有创意)。为此,P教授才几乎是从头至尾在钢琴上将这部作品讲/弹一遍——因为贝多芬的别出心裁比比皆是,几乎渗透在乐谱的每一个细节中。没有抓住这些细节,没有领会这些细节的“妙”处,实际上就没有真正地理解音乐。那么,这样的角度,应该给我们的音乐批评、音乐分析,乃至我们的整个音乐教育和教学,引发什么样的启示?

三是有关P教授讲座所体现出来的学者与音乐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亲和态度。虽然整个讲座仅仅围绕一个作品,但在不经意间显现出P教授对贝多芬和莫扎特很多其他作品的熟知与了解。这当然首先得力于P教授的钢琴演奏能力(他视奏总谱,而不是我们一般偷懒的做法:拿两架钢琴的缩谱来对付)。同时,也因为P教授对整体音乐文献的透彻了解。如,再现部开始,贝多芬一般会将原先偏于抒情和安静的主题以强奏方式重新改写,以加强戏剧性的感觉——P教授立刻在钢琴奏出《小提琴协奏曲》和《第四钢琴协奏曲》(均为第一乐章)作为例证。又如,谈到贝多芬在第二乐章独特的持续踏板和弱音踏板用法,P教授立即用作品27之1(《“月光”奏鸣曲》)和作品31之2(《“暴风雨”奏鸣曲》)来作为参照。再如,谈到贝多芬在这首协奏曲中采取的一种惯用技术手法(高音部为半音下行,低音部则以五度循环进行予以支撑),他立即以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K.550)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作为例证。显然,P教授与音乐之间不“隔”,非常亲密乃至亲热,有“亲如一家”的感觉。这种通过积累而达到的熟稔绝非一日之功可得。此外,正是因为这种广泛联系其他作品文献的能力,使音乐作品之间的所谓“互文性”(intertextality)品质显露出来,从而打开了音乐理解和音乐意义的另一个维度。从这层意义上说,甚至可以认为,如果没有在一首作品中听到另一些作品的回响,可能就不算真正领悟这首作品。

又想到,前一段时间,在我的音乐美学经典论著研讨课上,大家讨论汉斯立克。其中,关于所谓的“幻想力”究竟是什么,曾有不小的疑惑。P教授观察和聆听音乐的方式与角度,或许可作为接受者、聆听者和理解者这一方的审美“幻想力”内涵的某种解答。

同类推荐
  • 写给大家的音乐简史

    写给大家的音乐简史

    《写给大家的音乐简史》评述了世界音乐史上各个时期伟大的音乐家的心路历程。在众多人物面前,作者按时间先后顺序,以平易近人的语气、独特的犀利目光,对西方音乐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静心读来,高雅的音乐,经典的旋律,名垂乐史的大师,仿佛就在你的身边。该书逻辑和条理清晰,读者可以读一本故事书的状态来品读房龙的音乐思想,并由此大体把握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脉络,知晓那些光鲜的音乐家的别样人生。
  • 大戏剧论坛(第4辑)

    大戏剧论坛(第4辑)

    论《长生殿》的整本演出、伎乐:横游于亚洲大陆的艺术之舟、礼仪之属和娱乐之需:宫廷戏剧的两种文化属性、上海新式舞台的出现与海派京剧的确立、明清女性戏曲作品的“拟男”现象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剧神异情节及其渊源、王瑶卿经典剧目《悦来店》解析、定位李玉茹:从京剧表演艺术发展的角度、戏剧意象论、相通的戏剧源流及相似的审美理念——兼论梅兰芳访日公演成功的艺术因素等等。
  • 节日的视觉盛宴:中国贺岁电影研究

    节日的视觉盛宴:中国贺岁电影研究

    本书是第一部专论中国贺岁电影的著作,从电影文化,品牌价值等,结合个案进行解读。
  • 读解电影——电影符号的表象与意指实践

    读解电影——电影符号的表象与意指实践

    电影是大众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一门艺术,用影像建构起来的电影时空是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电影的制作与接收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一方面,编码人基于自身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视角而对电影文本进行意义的生产;另一方面,解码人则基于自身的“前结构”而对电影文本进行意义的解读。当我们尝试对电影文本进行多重意义的解读时,方法成了最关键的问题。因为,方法不同,由解读而获得的意蕴也就不同。
  •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作者陈犀禾、聂伟)共辟为五编:“‘后百亿时代’的大片产业”、“后产业发展与文化省思”、“民间影像与生态图谱”、“华语规划与产业愿景”、“身份认同与空间想象”,在中国电影的产业现状、文化省思、民间影像和身份认同等问题上,汇集了多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它们做了深刻的分析和全面的阐释,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兼备,是中国电影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
热门推荐
  • 农门医香之田园致富

    农门医香之田园致富

    大龄剩女一朝睡醒,主任医师变成身了未知时代的软包子村姑。极品后娘、憨实老爹,聪明妹妹、可爱萌弟,外加断腿未婚夫。家里穷的四面徒壁,可是亲,种田!有木有!修仙!有木有,外加精湛医术!哇卡卡!夫君!来吧!跟姐混!跟着姐有肉吃!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孤云起

    孤云起

    站在大陆之巅,看云起之闲,一切争斗不过化眼云烟,对于慕浅来说,便是一生的历练……
  • 玄天武神

    玄天武神

    玄天世界就像是个囚笼,无数武者都被困在里面,不能冲破囚笼。文天来到了这个世界后,凭着家传的九阳神功为基础,看他如何在这个世界风声水起,最终成神。。。。。。。。。
  • 私营公司成败1000问

    私营公司成败1000问

    本书从中外公司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选择成功和失败的真实案例,分析其中成功的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并通过问答的方式展现给读者,使读者从中受到启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Robert Falconer

    Robert Falcon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玄神殇

    玄神殇

    吾以刀剑向天,笑苍穹,问寰宇,这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圣人天启

    圣人天启

    这是一个修炼的世界,这是一片神话的战场;这里有惊天动地的强者对决,这里有相隔千年的爱恨情仇;看人族少年如何崛起于平凡,归于不凡。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