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26000000021

第21章 诊断音乐:病理与处方(1)

本文原系[英]伊凡·休伊特《修补裂痕:音乐的现代性危机与后现代状况》一书的序言,孙红杰译,杨燕迪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古典音乐的当下困境

在音乐世界如此火爆、闹腾、骚乱的今天,古典音乐犹如一潭死水。从CD销量来看,在西方和日本只有约8%的市场份额,其他地方更是少得可怜:音乐厅的听众们头发花白,数量不断减少。年轻人大多乐意在收音机里听听古典音乐,却不大去购买唱片和音乐会门票,因此他们的兴趣对一个作为“活生艺术”的古典音乐而言没有多大帮助。在严肃音乐里,新音乐的听众更是“小众”。

这是《修补裂痕:音乐的现代性危机与后现代状况》(以下简称《修补裂痕》)一书作者休伊特对世界范围内所谓“古典音乐”(在本文中,“古典音乐”“严肃音乐”“艺术音乐”三个术语视为同义语)的市场现况的描画。或许,国内读者对这幅惨淡图画的感同身受,远不及作者的切肤之痛。毕竟国内的音乐市场在数以百万计的琴童带动下,正处于方兴未艾的上升阶段。国内音乐厅里的听众,放眼望去,跃入眼帘的都是黑发人,哪里见得有“衰落”的迹象?

但是,如果曾在西方国家有过听音乐会或买唱片的经验,无须进行深入普查和研究,只要粗略估算一下就明白,听众的老化和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情势每况愈下。欧洲的情况似乎比美国稍好一些,但就总体而论,音乐厅和歌剧院里依然是白发人居多。在宽敞明亮的唱片店中,“古典音乐”这个类目总是被“流行音乐”“爵士乐”“世界音乐”“电影音乐”等等挤在最不起眼的边角旮旯里。至于“古典音乐”中的最新创作——所谓的“现代音乐”或“当代音乐”,虽说“依然有实验作曲家忙不停歇,不时拿出新作……”,但也只是“在通风良好、观众稀疏的音乐厅里上演”,赢得几声出于礼貌的掌声。

看来,处于“后现代”条件下的严肃音乐在西方确乎已经身患重病。任何具有文化关怀的音乐人和具有音乐兴趣的文化人,都不能无视这个已经近在眼前的危机。

病根寻源:“现代性”危机

《修补裂痕》一书以罕见的无畏勇气和批判精神直面这个危机。难能可贵的是,休伊特作为一个资深的作曲家、乐评家与音乐活动家,在剖析这个危机时,从音乐的内在肌理入手,并且综合运用社会学、艺术哲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批评、文化批判等多种方法的复合路径,从而获得了有效的病理诊断。

为了切中要害,找准病根,作者不惜笔墨,在全书一开始兜了很大一个圈子——事后我们才发现,这次“兜圈子”所论其实就是正题:音乐的价值判断与音乐的社会功能之间的关联。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严肃音乐之所以出现危机,病因起源不在当下,而是潜伏于所谓“现代性”的肇始之时——音乐价值与音乐功能之间的断裂。在“传统”的音乐生活中,音乐与其完成的社会功能(无论民间的婚丧嫁娶,还是崇高的祭祀礼仪)之间从不分离,因而价值判断也不会出现混乱和偏差。“但在近代的某个时候,认为音乐可以脱离社会功能并随意加以移植的观念开始萌芽”——因为闲暇时间的增多,因为音乐作为“形式本体”的产生,因为仅仅为了愉悦而聆听的观念,因为音乐最终成了独立的“艺术”——总之,在“现代性”条件下,西方世界中所谓“自律性”的音乐观念不断成型和发展,最终成为音乐艺术界的支配性意识形态系统(必须指出,在汉语文化界,“自律性”的音乐观念至今并不是共识)。与之相适应,艺术音乐中孕育出了一系列似乎“不言自明”的价值准绳,作为统治这一独立王国的法规限定:内涵的深刻性,审美的普适性,文本的支配性,规则的限定性,灵感的个人性,语言的变化性,等等。

但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这种“自律性”的音乐意识,导致音乐生产和音乐生活走向自身的“异化”——音乐成为一个独立于人的“对象”,从而服从于不断强化的“规训”,扭曲为“工具性”的存在。其具体表征是,艺术音乐中的“音响材料”被分解为旋律、节奏、和声、对位、配器等等各自相异的“科目”;完整意义上的音乐人则分化为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等等彼此有别的“专家”;我们所熟悉的“音乐学院”教学体制正是建筑在上述分解和分化之上——“道道裂痕”已经深入骨髓,难怪古典音乐后来会感到周身不适。

音乐获得“自律性”的后果之一,是其明确的社会功能逐渐消解。随之而来,音乐需要在“应景场合”之外寻找新的身份定位。在这其中,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成型是关键性的进程。“十八世纪诞生了新型的‘公共空间’,它比较持久固定,也完全摆脱了附带某种特定功能的‘场合性’:主宰这类领域的是报纸、学术组织、咖啡屋,以及其中最重要的——音乐会建制”。正是通过音乐会(以及歌剧院)这一独特的“现代性”建制,中产阶级掌控了音乐的主动权,并培育出自己的审美道德和价值伦理:以重要的“天才”作曲家万神殿为轴心(特别是从巴赫—亨德尔开始,一路经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并以布鲁克纳—勃拉姆斯—瓦格纳—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压阵的“德意志”伟大族系),以交响曲/奏鸣曲、歌剧/大型合唱为“宏大叙事”重镇,现代意义上的“严肃音乐”城堡终于建构完毕。

但上帝的辩证魔手已经将病毒植入其内。既然音乐作为“自律性”的存在,废除了功能性的“应景意识”,那么它的“公共意义”何在?危险在于,答案出现了巨大的分歧。一方是所谓的“形式美学”派,可举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在他看来,音乐之外别无他物,其唯一任务就是在人和时间的关系之间创造秩序”。另一方则是所谓的“情感美学”派,以斯特拉文斯基的著名同时代对手勋伯格为旗帜——“勋伯格本人的音乐就在‘用极限的强度’表达‘最深的情感’。”争论的双方各执一端,输赢至今未果。

由“自律性”病毒所催生的不祥裂痕还不止一处。“早在十九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当贝多芬的中期奏鸣曲问世以后,我们便看到,艺术音乐已超出了业余表演者的能力范围……当音乐爱好者由原来的‘积极参与者’沦为‘被动消费者’时,他们与刚刚萌发的‘新音乐领域’之间本能的、活生生的联系被割裂了。”音乐从一种“公共话语”转变为“私密表述”。于是乎,听众和音乐之间的裂痕已经不可缝合。

如果说上述的音乐病症都是源自肌体内部的病毒发作,那么,自十九世纪末以来,西方音乐因为来自外部“他者”的文化冲撞而产生了进一步的分歧和裂变。十九世纪中叶之前,西方艺术音乐作为一个自足、自为的文化整体,出于无知状态和排异心理,不无傲慢地俯视所有“他者”特别是东方的音乐资源,至多是以友善的心态不经意地予以装饰性的利用——例如莫扎特和贝多芬各自都写过一首相当著名但其实乏善可陈的《土耳其进行曲》。随着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现代性”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他者”的音乐不仅“日益靠近本土”,而且“最终跨过门槛,登堂入室”。凡此种种都意在宣告,在二十世纪中叶到来之际,艺术音乐已经不可逆转地逼近了“分崩离析”的“后现代”局面。

扑朔迷离的“多样性”:“后现代”状况

虽然目前学界对“后现代”的内在性质尚存争议,但“统一性的丧失”作为“后现代”的主要表征,却已成为共识。作者休伊特哀叹道:“即使在勋伯格和巴托克最不受欢迎的作品中,也回荡着‘西方艺术音乐曾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统一体而存在’的声音。”然而,转至当下,“音乐的命运在我们的时代注定呈现出‘多样性’的格局”。尽管作者宣称,所有现代音乐的“拯救方案”都是力图想在“多样性”中构建一个具有秩序法则的独特世界,但“其实际音响却往往是非常个人化和地方化的……它们各自所构建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是彼此排斥的”。其后果是,剥夺了音乐中的“身体”(body)维度。所谓“身体”,这里指的是一种经过社会建构的人的感官文化积淀,如“圆舞曲的微妙摇曳,进行曲的坚定步态”,以及调性终止式中“欲望和解决”中隐含的“情欲效应”。而“身体”的维度一旦中断,音乐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和沟通必然陷入瘫痪。

同类推荐
  • 救猫咪Ⅲ----反击战!

    救猫咪Ⅲ----反击战!

    本书作者基于在全世界所主持的工作坊和讲座中的灵感,分析讲解了常见剧本写作问题,也分享了关于经纪人、项目经理的个人见解,介绍了如何获取并解读这些代理人对于剧本的建议,以及如何准备推介剧本的会面。同时,书中还收录了工作在一线的专业编辑们的疯狂故事及建议。
  • 中国手工艺文化

    中国手工艺文化

    手工艺由人民创造,从生产生活中产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承。但面对着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如何维护我们自身的文化命脉,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特性及文化个性,已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本书中具体讲解了一百多项手工艺的历史渊源和制作过程,图文并茂,便于读者了解我国的手工艺文化,进而激发读者对手工艺的关心与热爱。中国手工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技及制品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蕴含着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 元曲鉴赏

    元曲鉴赏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自汉代以来,由于国力鼎盛,威名远播,故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狭义地讲,国学是指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训诂,故后世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均指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特指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全部文化范畴。
  • 世界建筑艺术(下)

    世界建筑艺术(下)

    艺术的诞生与发展,是人类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艺术已成为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构成,艺术素养也已成为人类精神境界的重要内涵。在璀璨的艺术星空中,那些有经典性的代表作品,不但是艺术家本身的才华表现,也蕴涵着时代、社会、民族的兴衰成败,揭示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源远流长的中国艺术殿堂是多姿多彩的:精美的原始彩陶、辉煌的商周青铜器、神圣的历代宗教壁画、博大精深地雕刻以及美轮美奂的音乐、戏剧,无不体现着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在这里,既有审美的欣赏,更有历史的认知与启示。《中国艺术史话》以精炼、浅显的语言与精美的艺术图片共同阐述人类源远流长的艺术发展历程,全方位展示了我国各种艺术的精华,多角度介绍了世界的各种建筑。
  • 世界工艺美术(上)

    世界工艺美术(上)

    人类艺术几乎与人类文明共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艺术史研究应当为希望了解和探寻艺术秘密的人们提供一些答案,应描述和展现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懈的艺术追求轨迹,但是更重要的还在于把人们引向一个迷人的领域,展现人类的漫长的历史中的艺术长征历程。
热门推荐
  • 魔刀戒

    魔刀戒

    武灵大陆是一个以武为主的大陆武徒武者武师大武师武宗武王武皇武帝武圣武神九个境界每个境界里都有九段,废物意外获得魔刀戒能否武破苍穹?敬请收看本书《魔刀戒》。(作者第一次写小说写的不好勿喷在此谢过了)
  • 清风何许

    清风何许

    相遇,是我这一生唯一遇到的光,相识,是我这一生最美的时光,相爱,是我这一生开始的起点。所以,谢谢上天让我遇见你。本文极力致于又搞笑又虐,慎入
  • 我太无敌了怎么办

    我太无敌了怎么办

    天界的大恶魔安若兮终于有个妹妹了,这个妹妹一出生便不平凡,出生那天天降异象比她这个姐姐还要强烈,后面发现妹妹其实是世界bug,等妹妹到16岁时要下凡历劫,掌管这件事物的安某表示,把妹妹传错地方了,怎么破?(大女主文,无男主,有一大堆漂亮的小姐姐哈哈)
  • 不如做个反派

    不如做个反派

    侥幸回到八年之前,原本准备跟爽文网游小说男主角一样一路开挂的林辰突然发现,自己居然意外成为了一个反派玩家!经过了最开始的迷茫和无助之后,他发现当个反派也挺好!当反派多好啊,曾经遇到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你杀怪练级很慢?可我杀玩家练级很快啊!人类主城的城主?呸,明明是游戏里的第一大BOSS,待我砍死你爆个神器出来!垂涎骨灵女王的大长腿?待我收来当个宠物!当个反派真特喵的爽!没有人敢对你聒噪!从此,林辰发现自己的游戏跟别人好像不太一样了!“不好意思,你们公会的所有人都被我包了,请留下来让我练级!”
  • 挫折复原力:成功者都具备的隐藏素质

    挫折复原力:成功者都具备的隐藏素质

    成功人士身上都有一个很容易察觉的共同点——冷静,因为这个共通点的存在,使他们和普通人有所不同;他们表面上似乎能一派轻松地克服困境,对外界的攻击不屑一顾,而且即便承受着高压,也无损其工作力。但是,究竟为何他们能如此冷静呢?不但待人处事沉着应对,面对各种人生或工作上突如其来的挑战,亦伸缩自如,许多人都冀求拥有这种能力,而且在当前的社会当中,此种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书旨在介绍何谓“挫折复原力”,不但引导读者了解何谓“挫折复原力”,并透过5种人类基本需求来解释,带领读者将此能力落实于日常生活当中。
  • 向先贤智者学处世为人

    向先贤智者学处世为人

    本书是一部齐集古代的智者贤人们各种各样处世为人智慧的一部智慧全书,其中汇聚了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智者高士的智慧精华,可作为读者学习古人智慧为己所用的教科书,也可帮助读者了解一些必要的历史知识,帮助现代人继承古人高超的智慧精华。
  • 神启元年

    神启元年

    那一天,神明离开了我们。我们于绝境中涅槃重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往事不堪回首会痛

    往事不堪回首会痛

    某天,午夜时分。顾有心突然醒了,有个陌生人闯入了她的房间,十分热情。但…
  • 休书为聘

    休书为聘

    沈伶安性子淡泊,哪怕是发现郎君在外有情人,也不过一笑置之。她本就是被认错的人,本就是拆散别人姻缘的人,落得这般下场,也是咎由自取。本以为求得一封休书,从此便可了断红尘,哪知霸道君王非要纠缠,按律来讲,二嫁妇不可入宫为妃,可他宁愿不要江山,只为换得佳人倾心。“为妃?朕怕辱没了她!”帝王独裁,封弃妇为后,宠冠后宫。于是世人皆道,渊国这代出了个妖后,扰乱朝纲,祸国殃民,该杀。她苦了半生,却不知该如何捧好这来之不易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