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16600000005

第5章 化学元素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关于元素的学说,即把元素看成构成自然界中一切实在物体的最简单的组成部分的学说,早在远古就已经产生了。

不过,在古代把元素看作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式的这种近代观念并不存在。无论在我国古代的哲学中还是在印度或西方的古代哲学中,都把元素看作是抽象的、原始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或是物质所具有的基本性质。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大约在公元前900年前后,我国西周时代的《易经》中有这样几句话:“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一个以“太极”为中心的世界创造说。

到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年,我国战国时代又出现一些万物本源的论说,如《老子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如《管子?水地》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我国的五行学说是具有实物意义的,但有时又表现为基本性质。我国的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战国末年的《尚书》中,原文是:“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译成今天的语言是:“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的性质润物而向下,火的性质燃烧而向上。木的性质可曲可直,金的性质可以熔铸改造,土的性质可以耕种收获。”在稍后的《国语》中,五行较明显地表示了万物原始的概念。原文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译文是:“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如果以相同的东西加合在一起,便会被抛弃了。所以,过去的帝王用土和金、木、水、火相互结合造成万物。”

在古印度哲学家的思想中也有和我国五行相似的所谓五大。这就是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学者卡皮拉(Kapila)提出来的地、水、火、风、空气。

西方自然哲学来自希腊。被尊为希腊七贤之一的唯物哲学家塔莱斯(Thales,约公元前624~公元前547)认为水是万物之母。希腊最早的思想家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公元前585~公元前525)认为组成万物的是气。被称为辩证法奠基人之一的赫拉克利特(Heraclitos,公元前535~公元前475)认为万物由火而生。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家、医生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公元前490~公元前430)综合了以前的哲学家们的见解,在他们所指的水、气和火之外,又加上土,称为四元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综合了但也歪曲了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看法,提出“原性学说”。他认为自然界中是由4种相互对立的“基本性质”——热和冷、干和湿组成的。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了火(热和干)、气(热和湿)、水(冷和湿)、土(冷和干)4种元素。“基本性质”可以从原始物质中取出或放进,从而引起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这样,宇宙的本源、世界的基础便不是物质实体,而且可以离开实物而独立存在的“性质”了,这就导向唯心主义了。

13~14世纪,西方的炼金术士们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元素又作了补充,增加了3种元素:水银、硫磺和盐。这就是炼金术士们所称的三本原。但是,他们所说的水银、硫磺、盐只是表现着物质的性质:水银——金属性质的体现物,硫磺——可燃性和非金属性质的体现物,盐——溶解性的体现物。

到16世纪,瑞士医生帕拉塞尔士(Paracelsus,1493~1541)把炼金术士们的三本原应用到他的医学中。他提出物质是由3种元素——盐(肉体)、水银(灵魂)和硫磺(精神)按不同比例组成的,疾病产生的原因是有机体中缺少了上述3种元素之一。为了医病,就要在人体中注入所缺少的元素。

无论是古代的自然哲学家还是炼金术士们,或是古代的医药学家们,他们对元素的理解都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或者是臆测的方式解决的。只是到了17世纪中叶,由于科学实验的兴起,积累了一些物质变化的实验资料,才初步从化学分析的结果去解决关于元素的概念。

1661年英国科学家玻意耳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和炼金术士们的三本原表示怀疑,出版了一本《怀疑派的化学家》小册子。书中写道:“现在我把元素理解为那些原始的和简单的或者完全未混合的物质。这些物质不是由其他物质所构成,也不是相互形成的,而是直接构成物体的组成成分,而它们进入物体后最终也会分解。”这样,元素的概念就表现为组成物体的原始的和简单的物质。

拉瓦锡在肯定和说明究竟哪些物质是原始的和简单的时候,强调实验是十分重要的。他把那些无法再分解的物质称为简单物质,也就是元素。

此后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元素被认为是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的简单物质。这就把元素和单质两个概念混淆或等同起来了。

而且,在后来的一段时期里,由于缺乏精确的实验材料,究竟哪些物质应当归属于化学元素,或者说究竟哪些物质是不能再分的简单物质,这个问题也未能获得解决。

拉瓦锡在1789年发表的《化学基础论说》一书中列出了他制作的化学元素表,一共列举了33种化学元素,分为4类:

Ⅰ.属于气态的简单物质,可以认为是元素:光、热、氧气、氮气、氢气。

Ⅱ.能氧化和成酸的简单非金属物质:硫、磷、碳、盐酸基、氢氟酸基、硼酸基。

Ⅲ.能氧化和成盐的简单金属物质:锑、砷、银、铋、钴、铜、锡、铁、锰、汞、钼、金、铂、铅、钨、锌。

Ⅳ.能成盐的简单土质:石灰、苦土、重土、矾土、硅土。

从这个化学元素表可以看出,拉瓦锡不仅把一些非单质列为元素,而且把光和热也当作元素了。

拉瓦锡所以把盐酸基、氢氟酸基以及硼酸基列为元素,是根据他自己创立的学说——一切酸中皆含有氧。盐酸,他认为是盐酸基和氧的化合物,也就是说,是一种简单物质和氧的化合物,因此盐酸基就被他认为是一种化学元素了。氢氟酸基和硼酸基也是如此。他之所以在“简单非金属物质”前加上“能氧化和成酸的”的道理也在于此。在他认为,既然能氧化,当然能成酸。

至于拉瓦锡元素表中的“土质”,在19世纪以前,它们被当时的化学研究者们认为是元素,是不能再分的简单物质。“土质”在当时表示具有这样一些共同性质的简单物质,如具有碱性,加热时不易熔化,也不发生化学变化,几乎不溶解于水,与酸相遇不产生气泡。这样,石灰(氧化钙)就是一种土质,重土——氧化钡,苦土——氧化镁,硅土——氧化硅,矾土——氧化铝。在今天它们是属于碱土族元素或土族元素的氧化物。这个“土”字也就由此而来。

19世纪初,道尔顿创立了化学中的原子学说,并着手测定原子量,化学元素的概念开始和物质组成的原子量联系起来,使每一种元素成为具有一定(质)量的同类原子。

1841年,贝齐里乌斯根据已经发现的一些元素,如硫、磷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的事实,硫有菱形硫、单斜硫,磷有白磷和红磷,创立了同(元)素异形体的概念,即相同的元素能形成不同的单质。这就表明元素和单质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不相同的。

19世纪后半叶,在门捷列夫建立化学元素周期系的时间里,明确指出元素的基本属性是原子量。他认为元素之间的差别集中表现在不同的原子量上。他提出应当区分单质和元素两个不同概念,指出在红色氧化汞(HgO)中并不存在金属汞和气体氧,只是元素汞和元素氧,它们以单质存在时才表现为金属和气体。

不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19世纪末,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相继被发现,导致科学家们对原子的结构进行了研究。1913年英国化学家索迪(F.Soddy,1877~1956)提出同位素的概念。同位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而原子量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异体,它们位于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方格位置上。

其后,英国物理学家阿斯顿在1921年证明大多数化学元素都有不同的同位素。元素的原子量是同位素质量按同位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质量分数求得的平均值。

在这同一时期里英国物理学家莫塞莱(H.G.J.Moseley,1887~1915)在1913年系统地研究了由各种元素制成的阴极所得的X射线的波长,指出元素的特征是这个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也就是后来确定的原子序数。

这样,如果把同位素看作是几种不同的单独的元素,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决定元素的原子的特征不是原子量,而是它的核电荷数。

1923年,国际原子量委员会作出决定:化学元素是根据原子核电荷的多少对原子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把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当然,直到今天,人们对化学元素的认识过程也没有完结。当前化学中关于分子结构的研究,物理学中关于核粒子的研究等都在深入开展,可以预料它将带来对化学元素的新认识。

同类推荐
  • 《地理知识篇》(上)

    《地理知识篇》(上)

    该套丛书是丰富青少年阅历,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创造力,加强他们的探索兴趣和对未来的向往憧憬,热爱科学的难得教材,是青少年生活、工作必备的大型工具书。本书在内容安排上,注意难易结合,强调内容的差异特点,照顾广大读者的理解力,真正使读者能够开卷有益,在语言上简明易懂,又富有生动的文学色彩,在特殊学科的内容中附有大量图片来帮助理解,具有增加知识,增长文采的特点,可以说该书在当今众多书刊中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 站在巨人肩上-从舍勒谈有机化学

    站在巨人肩上-从舍勒谈有机化学

    本套《站在巨人肩上》丛书,共30本,每本以学科发展状况为主脉,穿插为此学科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些杰出科学家的动人事迹,旨在从文化角度阐述科学,突出其中的科学内核和人文理念,增强读者科学素养。
  • 图说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

    图说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类的生活呈现出崭新的文化风貌。学术界开始从“科学的文化”、“作为文化的科学”、“科学的文化研究”等层面探讨科学文化,并致力于科学文化学的构建。这本《图说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作者左玉河、李书源)是“中华青少年科学文化博览丛书”系列之一,介绍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纳米技术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纳米技术

    一个微小的精灵——纳米,却具有非凡的能力,科技的发展成就了它的伟大与不平凡。它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不仅弥补了传统工业中一些材料的弊端,而且还带来了许多新事物,例如在工业、微电子行业、医学界等领域的突出贡献。纳米技术是一个新诞生的科学宠儿!了解它的人很少。事实上,纳米的出现结束了微米时代,开创了纳米新天地。正由于此,它被人们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虽然它的出现时间还不算久,但是却有许多关于它的传奇故事。既然纳米技术如此神奇,那么就让这本书带你走进这个崭新的纳米世界吧!
  • 探究式科普丛书-无处不在的纤维

    探究式科普丛书-无处不在的纤维

    本书介绍了各种纤维材料的结构、性质、用途、制作工艺和发展前景,以及麻纤维、棉纤维、丝纤维、化学纤维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纤维新材料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热门推荐
  • 走进科学丛书:培养发明与创造的能力

    走进科学丛书:培养发明与创造的能力

    人类进入19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电影艺术的成长奠定下坚实的基础。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1839年摄影技术的产生和它的广泛应用。它构成了电影拍摄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起来有点可笑,电影摄影机的发明,竟是由于一次打赌的意外收获。1872年,一位美国富翁和朋友打赌。他说,马在奔跑时,在跃起的瞬间是四蹄离开地面的。
  • 一夜婚情:前夫狠狠爱

    一夜婚情:前夫狠狠爱

    他冷漠,霸道,看上她也不过是一晌贪欢,随心所欲地就定下了让她来做自己的妻子。她敏感,软弱,在他对她的好中找到以前从未有过的欢乐,决定要好好地做他的妻子。只是午夜的钟声终究会敲响,当一切美好像幻影一样被打破,灰姑娘又该何去何从?
  • 血染江天

    血染江天

    天才少年被人陷害武功尽失,在一场不得不参加的比赛中却必须要与昔日自己的徒弟比武。在众人幸灾乐祸的期盼中,少年该何去何从。
  • 密爱原配:懒妻太娇软

    密爱原配:懒妻太娇软

    【内有恐怖凶杀,胆小者慎入!】秦豫这个男人如同他变态的名字一般、尖酸、刻薄、冷血,偏偏又恐怖的强大,在谭果看来这就是个有文化的神经病!偏偏秦豫还真TMD有精神病残疾证!有证的!谭果此人套用谭家人的说法归结起来那就一个字:懒!比起懒,谭果认了第一,没人敢认第二,大一就被领证结婚的谭果,实在懒得去离婚。六年后,如果知道户口簿上的这个男人是个神经病!她就算爬也要爬去民政部门去离婚!可惜,一懒毁终生!悔之晚矣!【特殊事件调查七局】:身为混吃混喝等死的特调七局的局长,谭果是打算终生在七局混日子,谁知道却遇到一件又一件的变态恐怖凶杀案,碎尸案、诅咒案、水鬼、变态食人魔……谭果一度怀疑是因为碰到秦豫这个神经病,所以各路神经病才会盯上自己!
  • 女巫养大的孩子

    女巫养大的孩子

    女巫在这个神奇的国度是神秘的代名词,游戏人间是她一向的做巫法则,直到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是阴谋还是逃不了的牵绊?
  • 吾欲成仙

    吾欲成仙

    吾欲成仙,快乐齐天。变幻出神话在风中流传!
  • 你与我的前尘往事

    你与我的前尘往事

    书写一段不朽的传奇,你我的陷入了一个很大的阴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寻帝传

    寻帝传

    有这样一群生灵,不甘平凡,打破究极,走在最前!有这样一群生灵,只有被选择的命运,天地棋局,谁才是最后的赢家!无敌的不是道与法,是信念。
  • 笔下有千年

    笔下有千年

    雪落无声之时,黄昏悄悄,余晖宁静而安逸,只有温柔缺乏了浪漫,我多想再回到那波光粼粼的湖面,由我驾桨,乘那叶小舟,再带你缓缓地飘摇,我在汩汩流动的岁月之河边仰望你,我在铺满了霞光的春之晨放飞我心中的白鸽,带著我的热情和奔放问候你,我以我真诚的初恋青春之情,编织一个五彩的网,去寻捕我那失落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