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583300000024

第24章 不要让阿弥陀佛代替我们报恩

佛教道场往往对发心捐献的信徒说:“功德无量!将来阿弥陀佛会保佑您。”对于前来贡献劳力的义工,也总是说:“功德无量!将来阿弥陀佛会接引您。”凡是对佛教有贡献的人,寺院的主事者经常都会说:“阿弥陀佛会添福赐慧。”每当听到这种说法,我心就想:“信徒为佛教奉献布施,为什么要麻烦阿弥陀佛来报恩?我们佛弟子又为佛教做了些什么?信徒为佛教发心服务,为什么要劳驾阿弥陀佛来感谢?我们怎能推诿责任,坐享其成?”

我一直觉得,我们不应该由阿弥陀佛代替我们报恩,而应该自我承担这份感谢的责任。因此,凡是对佛门有贡献的缁素大德,不一定对我个人很好,我都很乐意尽己所能来报答他们。像赵茂林居士不仅曾在佛寺、救济院、大专院校佛学社团、广播电台等处弘法,而且经常到各地监狱布教,达二十年之久,我敬仰他这份度众的热忱,因此在佛光精舍留了一个房间给他养老,最后往生时,又将他的灵骨安厝在佛光山的万寿堂。

张剑芬居士是三湘才子,经常应邀为佛教撰序作诗,拟写碑文,然而到了年迈多病时,教界竟无人前往照顾致意。我知道以后,为他多次付费洗肾,希望能尽棉薄之力,代佛陀来感谢他毕生以文字般若弘法利生的贡献。

戈本捷居士曾参加佛教译经工作,并且帮忙编纂《佛光大辞典》。在他晚年时,我接他们伉俪二人同来佛光精舍居住,颐养天年。一九九一年,戈居士往生,我当时刚好骨折开刀出院不久,特地坐着轮椅前往灵堂为他拈香。他的夫人周法安女士感动之余,匍匐叩谢。戈夫人说她是皇族后裔,只向天子、父母跪拜,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向外人行此大礼,我听了觉得真是愧不敢当,因为我只是做佛陀的侍者,代为致意罢了。

张少齐居士早年来台时,曾创设健康书局,出版佛教书籍,后来又成立琉璃印经室,影印大藏经,他的琉璃精舍,经常都有诸山长老海会聚集,商讨教事。《觉世旬刊》是他在一九五七年创办的刊物,后来交由我接办,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张居士可说是台湾佛教文化的源头者宿,但到了晚年,却门前冷落车马稀。我向来十分感念他为佛教的种种辛劳,于是在美国为他找了一栋房舍以为安养之用。

我刚成立东方佛教学院时,曾聘请方伦居士为学生授课,但当他往生时,我却为他张罗丧葬事宜;唐一玄居士也是那时的老师,后来他虽然到别处教书多年,我还是每个月定期将儭钱送到他家。有些人问我:“他们已经离开佛光山多年了,为什么你还一直如此予以厚待?”我觉得,他们除了教授佛子以外,著述也很丰富,我这样做,无非是感戴他们为佛教作育英才及著书立说的贡献,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在施恩于人,顶多是报恩感念而已。

年少时,每读到《阿弥陀经》的回向偈“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心中不免生大惭愧,虔诚诵经的功德殊胜,固然不容置疑,但是我们滥厕僧伦,为什么要将报恩济苦的责任推给阿弥陀佛呢?故当下立志效法阿弥陀佛慈悲喜舍的精神,在娑婆世间散播欢喜、自在,为大地众生布施安稳、无畏。

太虚大师曾在文章中写道:“……我母之母德罕俦……”我觉得这句话用来形容我的外婆是最恰当不过了。她一生行善助人,念佛不断,慈愍有加。在我的记忆里,她每天都到佛堂帮忙服务,从来没有说过别人一句不好。当我在台湾听到她逝世的消息时,真是悲痛逾恒,然而关山远隔,未能立即前往料理后事。尽管大家都说她的修行这么好,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但我总觉得自己也必须略尽心意,所以后来在家乡建了一座塔堂,安厝她的灵骨。

家师志开上人生前对佛教尽心尽力,牺牲奉献,对我更有亲赐法乳、长养慧命的恩德,我除了立誓以此身心奉尘刹之外,更为他修葺墓塔,奉养他现在的家人,以期能报厚恩于万一。

至于生养我的母亲,我虽然不能经常随侍在旁,但我购买房舍解决她的居住问题,请人照料她的日常起居,我在生活上让她不虞匮乏,在精神上让她安乐自在……她的一切需求,我都设法满足,更重要的是,我广度有情,视天下的众生如父母,因此凡是她所到之处,普天下的信徒也都待她有如上宾。

雪烦、惠庄、合尘、真禅、圆湛等长老,过去与我有间接师生之缘,我不仅派人时予供养,数年前还亲自接待他们到美国参观。虽然自愧力有未逮,无法使其亲炙弥陀,畅游净土,惟愿尽己所能,先让他们享受西方国家的文明设施。

四十年前,我还是一文不名的时候,承宜兰雷音寺的妙专老尼师接纳,让我在那儿安住弘法;又蒙圆明寺的觉义老尼师提供安静房舍给我专心写作,让我在那里完成《释迎牟尼佛传》、《玉琳国师》等书,使我得偿文字度众的宿愿。后来他们相继年老过世,我为其重修寺院,再塑金身,使法脉永存,以为报答。

对于弟子们,我固然极尽教养之责,当他们的父母寿诞,我也敦促常住准备礼品礼金,让他们带回祝贺,聊表心意。每年节庆法会,佛光山都循例替生者消灾祈福,替亡者诵经超度。此外,更定期举办“亲属会”,接待徒众的家人来山一游,享受“诸上善人共聚一处”的乐趣,凡是年老体衰,未能前来者,我也命有关单位亲自送礼慰问。我衷心希望借此微诚薄意,代替佛陀感谢这些“佛门亲家”送儿女来山学佛修道,弘法度众。

过去,经常看见同道规劝信众赶快念佛,以求往生时极乐圣众现前迎接。我那时常想,念佛虽好,极乐也妙,但为什么不赶快解决他们现前的苦恼,让他们先在心灵上找到一片净土,在生活上得以少忧少恼呢?

所以当我开辟佛光山时,就决定要善加规划,使信徒生亡都能在此安养,让大家不仅在死后才能蒙受佛恩,即使在现世也能得到法益。

因此,在“接引大佛”边设“万寿园”,将墓地公园化;又建“万寿堂”,供奉灵骨。周遭环境优美,前临绿水,后靠青山,二六时中,梵音不断,期使亡者都能在三宝的庇佑下,长眠于此。为使老病之人都能享受佛光照耀,我兴建“佛光精舍”,安养耄耋老人;设置“安宁病房”,照顾临终病患;办理“佛光诊所”,为人免费治疗;成立“云水医院”,送医药到偏远地方……区区心意,只盼能为佛陀分担些许忧劳。

刚来台湾时,有一位同道和我说:“大陆的寺宇气派恢宏,比较能够摄受人。”我乍听之下,觉得哪里的道场不都一样吗?心中颇不以为然,但后来比较研究的结果,发觉的确有几分道理。我想起经中叙述极乐世界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八功德水、微风舒怀等情况,不禁对阿弥陀佛的善巧方便,敬佩万分。所以后来自己建道场殿堂时,也非常注重式样格局,总是力求外部的大方庄严,富丽堂皇,内部的美观舒适,怡人心脾。虽然无法做到行树罗网、水鸟说法的境地,但是我购苗植林,爱护禽兽,使来山游客都能享受林园风光;我搬砂运土,移山倒水,建设净土洞窟、佛教文物陈列馆、展览馆,让朝山信徒均能领略文化之美;我恪遵古制,取法现代,成立禅堂、念佛堂、礼忏堂,令佛子们都能在此获得法喜禅悦;我用心擘划一桌一凳、一瓦一石,希望凡是来这里的一切众生,均能涤尽尘虑,增长菩提。

在佛光山的大雄宝殿、大佛城等地方,我曾听到弟子们对发心添油香的信徒说:“谢谢!阿弥陀佛会加被您的!”当下心里十分纳闷:“为什么不请信徒先到客堂喝茶,到朝山会馆吃饭,让他们直接感受净土之乐呢?”这两个地方可说是佛光山最初的建筑之一,目的就是方便信徒香客歇脚、用餐,虽说与西方净土的思食食至相去甚远,惟愿一份美味的供养,能使大众身心柔软。近十年来,我们又兴设信徒服务中心、麻竹园、檀信楼,派人为信众服务,解答佛法问题,固然各种设施与弥陀世界的法音宣流比之,可说是望尘莫及,但盼一颗虔诚的心意,能让大家般若心花朵朵开。

每到初一、十五,寺院中必诵《宝鼎赞》:“端为世界祈和平,地久天长;端为人民祝康乐,福寿绵长。”五十年前,我在丛林中参学时,经常反复咀嚼这些词句,当时的佛教寺院大都沿袭明清的山林模式,我深深觉得:爱国利民不是光用嘴唱,凡我佛子应该走入社会,以高超的教养来净化人心,改善风气,才能实际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所以,当我来到台湾以后,每到一地,我都极力宣扬佛法,白天讲经,晚上写作,有时还替人排难解纷,消弭怨怼。后来,更举办大型佛经讲座及万人法会活动,以使更多人均沾法益;同时又兴设各种文教事业,期使法义能广为流布,影响深远;成立各类慈善事业,希望鳏寡孤独废疾者不但皆有所养,同时能得到法水的抚慰。如今,各种佛光事业遍布全球五大洲,希望对于当地社会安定能有稍许助益。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我在台北听说东京佛光协会会长西原佑一的父亲往生,特地赶赴嘉义,为其拈香。西原会长把老先生的灵骨安厝在佛光山时,和我说道:“现在我先将父亲送来此地,将来我们全家人都要到这个‘佛光净土’来。”这番话令我想起曾有一位信徒欢喜地向别人说:“我的娘家在台中,以前我常到东海道场礼佛,嫁到温哥华以后,又经常去温哥华讲堂听经闻法,没想到现在移民澳洲,居然还可以看到佛光山的法师!我每去一处,都有佛光山的寺院能让我念佛、念法、念僧,真是太幸福了!”当这些话辗转传人我的耳际时,心中不禁生起无限欣慰,虽然目前要做的事仍然很多,但是至少多年的愿心已开始逐渐实现。

西方的极乐世界只有一个,并且必须广修三福,念佛纯熟,才能往生彼处,而人间净土却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心,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共沐在佛光之下,享受法水的润泽。我们要将人间建设成佛光净土,当世就能代替阿弥陀佛来报答众生的恩惠。

(一九丸五年五月)

同类推荐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 吴言生说禅贰:经典禅诗

    吴言生说禅贰:经典禅诗

    禅学大师吴言生的权威著作《经典禅诗》是对禅宗诗歌偈颂的体悟与阐释,探讨了历史上五家七宗的禅僧们所创作的修禅悟道诗偈,同时对禅宗形成之前的禅僧诗歌、禅诗美学境界、禅门七家之外的禅僧诗歌,也都设有专章加以阐释,将禅的精华要义原汁原味地和盘托出,使读者深入透彻、直观亲切地领悟禅的精髓要义。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大忙人的清心咒,听佛学高僧揭秘不忙碌的智慧,老百姓的草根禅,随禅宗大德参悟不烦恼的人生。谈佛论禅,于五行方外观自在;修心养性,在红尘俗世悟禅机。
热门推荐
  • 企业领袖一锅煮

    企业领袖一锅煮

    一个男人要成功需打10场以上的大仗、恶仗。他自称“走野路子”;他尊崇毛泽东战略、战术;他最能玩广告,比吃饭更熟练;他情场失意,商场得意;他被人鄙视后,又被人景仰;他打赢了人生的关键几仗。他就是中国营销史上的一代宗师一史玉柱。高举“兴农”大旗,地方政府纷纷无偿支援他;高举“大胜靠德”大旗,追捧者死心塌地追随他;高举“资本”大旗,顶级资本看好他;高举“央视”大旗,媒体宣传他,这个人就是牛根生,中国最生猛的男人,蒙派营销的一代宗师。这个男人当过老师,这个男人见义勇为,这个男人当过不受欢迎的推销员。就是这个男人,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中小企业的命运和前途,改变着中国的商业生态,这个男人叫马云。
  • 全能暴力牧师

    全能暴力牧师

    他拥有最标准的骑士身材,最精锐弓箭手的敏捷,最强大术士的精神力……还从小就被各个领域的强人教导,又有着身经百战的精兵都难以企及的实战经验,然而,这样的他,却选择成为一个牧师……他的志向伟大而不失浪漫:成为女骑士们最坚强的后盾!
  • 纵横流浪纪

    纵横流浪纪

    天下分五洲,而作为出生于五洲最偏僻的太洲的刘浪又将在这个世界掀起怎样的风浪呢
  • 天道地成

    天道地成

    本剧主人公通过自身努力和各种机缘巧合,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敢于挑战的精神,从一个普通人不断逆袭成为商界大佬。
  • 抱得美男归:无盐皇后

    抱得美男归:无盐皇后

    相识,是一场预谋。相恋,是一场阴谋。总有一天,我要让你一无所有!重生,我是绝世祸水。再见,我是睿智军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笑望我,牵起我的手,甘愿被我利用。“你可曾,爱过我,哪怕只有一瞬间?”“我爱你,恐怕远不只一瞬!”他倒下前,笑看我,柔情似水。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每天一堂心理课

    每天一堂心理课

    这是一本让你每天读一点,每天都会帮你解决生活中的困扰和难题的实用心理学;这是一本让你能够自己了解自己、自己拯救自己、自己激励自己的自助心理学;这是一本让你在闲暇时、旅途中、临睡前,乃至于坐在马桶上阅读的趣味心理学。
  • 网游领主之全球在线

    网游领主之全球在线

    史上第一款集生活休闲+养成+冒险+领地建设+贸易+战争于一体的跨时代网游《世界》,全球玩家在线,主角利用重生前的记忆,在游戏中抓住一次又一次机遇,让他的人生变得不再平凡,一步步走向巅峰,成就逆天伟业!当游戏与现实重合时,他已站在世界的顶端,俯瞰众生。当然也少不了美人与名将、文士。
  • 猎魔猎人

    猎魔猎人

    人最害怕的,是孤独。而当你是最后一个魔族的生还者,这种孤独能让人窒息。你需要一个目标,你渴望同类陪伴。幸好这个世界并不缺乏另类的独行者,他们中的某些人可能会成为你的伙伴,而某些人却可能会成为你的敌人。你最好睁大你的眼睛。然后想清楚,你要猎魔,还是要猎人?
  • 补陀洛迦山传

    补陀洛迦山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门客

    大门客

    战国后期,诸侯征战不休,战祸遍及神州大地,为了在乱世中争得一席之地,贵族豪门间盛起养客之风,许多人或身怀绝技,或骗吃骗喝,却都各凭本事跻身豪门之下,这个在平民中崛起的群体被后世称之为“门客”自幼有名无姓的阿单,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原本混迹乡里、形同蝼蚁草芥的他,却终将被时代召唤,成为众多门客中最不平凡的一个……书友群:553955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