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536000000009

第9章 勉学第八

人不学不知义,善于持家待人、具有良好的品行风操等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在《勉学》中,颜之推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连帝王都好学不辍,何况凡庶。而家有百卷图书,千载不为小人;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不雕琢不成器等求学之道更是值得今天的人借鉴。

原文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译文

自古以来,那些圣明的帝王都必须勤奋学习,何况凡人百姓?经书史书中遍载这样的事例,我也不必再三重复了,只略举近代紧要的事例,用来启发点醒你们子孙后辈。如今士大夫家的子弟,从几岁开始就得受教育,书读得多的已学了《礼经》、《左传》。读得少的也学完了《诗经》、《论语》。到了他们成年,体质品行才渐渐定型,所以趁这个重要的时刻,必须加倍地训导指引他们。那些志向高远的,就能忍受艰苦的磨炼,成就他们平素所立的志愿。而那些没有志向的,从此懒惰散漫,于是长成平庸之辈。人生在世,应该有自己的专业:农民就要商议耕种庄稼,商贩就要讨论货物买卖,工匠就要精心制作玩物器皿,艺人就要精练艺术技能,武士就要熟悉骑马射箭,文人就要宣讲儒家经书。常见士大夫以涉足农业商业为耻,又没什么手艺,射箭射不穿一层铠甲,下笔只会写自己的名字,酒足饭饱,无所事事,整天如此消磨,直到了结一生。有的人依靠祖宗的余荫,谋得一官半职,自己就觉得很满足,把治学忘得干干净净。遇到有大吉大凶的事情发生,谈起得失来就茫然乱讲,如同坠入云雾一样。公开的或者私人宴席聚会上,别人谈历史、赋诗歌,他却如同嘴巴被塞住了一样,默默地低头坐着,打打哈欠罢了。旁边有见识的人看了,都恨不得替他钻进地缝里去。这些人为什么不能勤奋地学习几年,免得一生惭愧受辱呢!

原文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驾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译文

梁朝全盛之时,那些贵族子弟,大多没有什么学问建树,以致谚语说:“登车不跌跤,可当著作郎;会说身体好,可做秘书官。”他们各个都穿着熏香的衣服,脸上剃得光光的,还涂脂抹粉;他们出门驾着长檐车,走路穿着高齿履,坐着织有棋格图案的丝绸方褥,倚靠着色彩斑斓的靠枕,左右摆设着名贵的古玩,神气活现地出出进进,看上去像神仙一样。等到要考试求取功名了,就花钱雇人顶替自己去答题,三公九卿列席的宴会上,他们就拿着别人的作品装作赋诗,当时看起来,也像个优秀的士子。等到战乱以后,朝廷开始变革,权衡选举官吏,从前的亲信不再重用,旧日的同党不再在朝中执掌大权。这些贵族子弟想靠自己又没有什么长处,靠世交而又不起作用。他们卖掉家中的珠宝去买粗布衣服来穿,虚华的皮相不复存在,浅薄无能的本质显露出来,愣愣得像枯腐的木头,又像将要干涸的小溪,颠沛流离于乱世,抛尸于山野沟壑。此时看起来,实实在在是蠢材啊!有学问、有手艺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安生。自从战乱,我屡次见过俘虏,有的人即使祖宗一直是平民百姓,因为会读《孝经》、《论语》,尚且可以做别人的老师;有的人即使是出生于冠冕堂皇、世代书香的士大夫家族,因为不会读书写字,各个都得去耕田养马。由此看来,怎么可以不勉励自己勤奋学习呢?如果家里能够经常保存着几百卷书籍,即使再过一千年,子孙后代也不会沦为贫贱之人。

原文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译文

领悟“六经”的要义,熟读百家的专著,即使不能增加个人的道德修养,引导社会上的风俗,但也总算是一门技术,可以依靠这个来自谋生计。父兄长辈们是不能长期依赖的,家乡地方也是不能长期保护你安全无事的。一旦被迫颠沛流离,没有人能保护你的时候,你只有依靠你自己了。俗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各种技艺当中最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广的就是读书了。世上的人不论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都希望见识的人多,知道的事广,却不肯用功读书,这样就像是想要吃一顿饱饭却懒于动手去做饭,想要衣服暖身却懒于去做衣服一样。那些读书的人,从伏羲、神农以来天下所见的多少人,所识的多少事,他们都是懂得的。一般平民百姓的成败好坏,那自然不用说,就连天地万物之间蕴涵的道理,鬼神的事都是逃不过他们的眼睛的。

原文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矣;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译文

有个客人反驳我说:“有些人手拿强弓利剑去诛杀有罪之人,安抚天下百姓,希望靠这个来取得公侯相位;有些人钻研礼仪,熟悉吏道,匡正时尚,治国有方,希望靠这个来取得卿相职位。但是学贯古今、文武兼备却没有一官半职,以致妻子儿女都要挨饿受冻的人却多得数也数不清,这样看来重视学习又有什么用呢?”我回答说:“一个人的命运是困顿无比还是飞黄腾达,就好像是金、玉和木、石。钻研学问就好比琢磨金、玉,雕刻木、石。金、玉只有琢磨才能比矿、璞更美,一段木头,一块石头,比经过雕刻的木石就显得丑陋。然而,怎能说雕刻的木石比矿、璞更加美丽呢?所以,我们不能把有学问的低下人与有学问的富贵人相比。再说那些披甲持锐去当兵,操刀持笔任小吏的人,身死名灭的多如牛毛,脱颖而出者少如灵芝。现在,勤奋攻读,修身养性,辛辛苦苦却没有获益的人就像日蚀那样少见,而闲适安乐、追名逐利的人却像秋天的荼花那样繁多,怎么能够把二者相提并论呢?况且我又听说,一生下来就先知先觉的人是天才,通过学习才觉知的人就差了一等。人之所以要不断学习,就是要多懂得一些道理,明白通达而已。如果说一定有天才的话,那就是出类拔萃的人,作为将军就有孙武、吴起那样的军事谋略;治理国家就有管仲、子产的才干。虽然他们没有读过多少书,我也要说他们是有学问的。您现在没有这种本事,又不去学习古人的做法,就好比蒙着被子睡觉,什么都不明白了。”

原文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见跨马被甲,长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辨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译文

人们看到乡里邻居中有优秀的人,便叫自己的子弟向他们学习,却从不知道向古人学习,这是多么笨的行为啊!世上的人只看到做了将军能腰跨骏马,身披铠甲杀敌,手举长枪、力拉强弓就认为自己也能做将军,却不知道了解天时,洞悉地理,不懂得估量形势的优劣,不能洞察国家兴亡等种种道理。只知道当宰相的要秉承旨意,统领百官,为国聚粮,就说自己也能当宰相,却不知道做宰相还要侍奉鬼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贤举能等周密的事。只知道当地方官要不敛私财,尽快办理公事,就说自己也能做,却不知道待人诚心,为民楷模,治民有方,止风灭火,化恶为善的种种方法。只知道掌权司法就要依照法律,判刑宜早,赦免宜迟,就说自己也能做到,却不知道还有同辕观罪,分剑追财,用假言诱使奸诈者暴露,不需反复查审就能查清案情等种种能力。由此推之,甚至那些农夫、商贾、工匠、童仆、奴隶、渔民、屠夫、喂牛的、放羊的,杰出之士颇多,都可以作为学习的楷模,多向这些人学习,对事业会有好处的。

原文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穷恤匮,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然沮丧,若不胜衣也;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译文

读书和做学问都是为了通晓事理、增广见识,有利于自己的言行举止。对那些不知侍奉双亲的人,要让他们学习古人如何体察父母心意,按父母意愿办事,不辞辛苦地让父母吃甜美的食物,那些不懂孝顺的人就觉得惭愧,慢慢地天天就会照着做了;那些不懂侍奉国君的人,要让他们知道古人如何为国为民尽忠尽职、舍生取义、尽忠直谏,他们就会反思自己并学习效仿古人;那些一直是奢侈骄横的人,如果要让他们理解古人的节俭,谦卑自洁、以礼为教、以敬为基,使他们惊讶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从而要他们收敛并抑制骄奢之心;那些从来都是吝啬小气的人,要让他们看到古人重义轻财,没有私心贪念,自谦有度,周济穷人的品行,使他们悔改,从而就能广蓄钱财、周济他人;那些一直是暴戾骄傲的人,如果让他们看到古人的小心谨慎、说话有度、宽仁大方、敬重下士、广结贤人,这样他们就会受到打击,从而气势低落,学会谦恭礼让;那些胆小懦弱的人,要让他们看到古人的听天由命,刚强正直、言行有信,祈求福分而不违背祖训,从而让他们发奋图强,不再胆怯。由此类推,哪一方面的品行都可采取以上方式来培养,就算一时风气不能淳正,也可让一些过分的行为收敛。从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可以用之于四海。但是如今的读书人,夸夸其谈却短于行动,谈不上忠孝,也欠缺仁义。让他们裁断一桩官司,他不一定了解其中的法理;主管一个才一千户人的小县,不一定亲自管理过百姓;问他们如何修筑房子,不一定知道梁楣是横着放还是竖着放;问他们怎样种田,不一定知道谷子要早下种而黄米要晚下种。一天到晚就知道放歌咏唱、谈笑玩乐、吟诗作赋,悠闲自在,只能做点迂阔荒诞的事,对治军治国则毫无建树,所以这些人被那些武官小吏嘲笑辱骂,不是没有原因的。

原文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译文

人们学习是为了从中得到好处。我看到过有人读了几十卷书,就牛皮哄哄自高自大起来,触犯长者,看不起同僚。大家讨厌他像仇敌一般,厌恶他像鸱枭一般。像这种人学习只会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

原文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译文

古人求学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以弥补本身的不足,今天的人求学却是为了向人炫耀自己多识;古人求学是为了推广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百姓,今天的人求学却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追求好的德名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欣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品评文章就好比欣赏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收获秋果。

原文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译文

人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教育要及早,不可坐失良机。我七岁时会背诵《灵光殿赋》,时至于今,每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是没有遗忘。到二十岁以后我背过的经书,如果一个月没有温习就不记得了。但是人总有不得志之时,就算在青少年时失去了学习的好时机,仍要坚持学习不能放弃。孔子说:“五十岁的时候学习《易经》,可以不犯较大的过错了。”魏武帝曹操、袁遗也曾经说过,人到晚年更得加强学习,都是因为少年好学而到老了仍然孜孜不倦。曾子七十岁开始学习,后来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了才外出游学,最终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最后坐上了丞相之位;朱云也是四十岁时才开始学习《易经》和《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学习《孝经》和《论语》: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大学者,他们都是年少时没有用功而后醒悟并立志成才的人。有些人到了结婚、加冠的年龄还没开始学习就以为是太晚了,于是一直拖延下去,最后不学无术、毫无见识,那实在是太蠢了。小时候好学,如同日出时光芒万丈;老年才学习,如同拿着蜡烛走夜路,但不管怎么样,总比那种闭着眼睛瞎摸的人好多了。

原文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梁朝皇孙以下,总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冠冕为此者,则有何胤、刘、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间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同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译文

学风的兴衰成败是随着社会风气变化而变化的。汉代的圣贤俊才们是凭着精通一部经书来发扬光大圣人之道,上知天时,下懂人世,依靠这个特长而做高官的人多得是。但汉末以后风气改变了,读书人死抠书本,只知背诵老师说过的话,用这些死东西来处理生活实际事务,大概不会有什么用。所以后来的世家子弟都推崇广泛涉猎,不肯专注于某一种学问。梁代自皇孙起,小时候就先让他们入学读书以观察他们的志向,到可以做官的年龄后就去干些文吏事务,没有一个人能把学业坚持到底。又做官又能坚持学业的人有何胤、刘、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等,他们精通文史。在洛阳城中我也听说过崔浩、张伟、刘芳三人的大名,邺下则有个邢子才,这四个人虽然都喜好经史,但同样以学识渊博闻名。以上的诸贤士是上品的做官人,除他们之外的人就大都是山野村夫,语言粗鄙,道德不佳,固执己见,难成大事。你问他一句,他会答上几百句,要想概括他说了什么,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邺下有个谚语:“一个博士去买头驴,买卖契约都写了三大张,还没看到写出个驴字。”如果让这种人做老师,岂不让人无语。孔子说:“学习之中自有俸禄。”而今这些人在那些毫无用处的事上大下工夫,恐怕不是正道吧。圣人之言是用来教导人的,若能熟读原文,粗通文义,让它经常对自己的言行有所收益,就足以为人处世了。何必对“仲尼居”三个字就写了超过两张纸的疏文来解释呢,你说是闲居之处,他却说是讲习之所,现在谁又能看到?在这种问题上争来争去又有什么用处?光阴似箭,如流水般一去不返,我们应当多多阅读书中的精要,以求对自己的事业有所收益。若能把广博与专精结合起来,那我就十分满意,无话可说了。

原文

俗间儒士,不涉群书,经纬之外,义疏而已。吾初入邺,与博陵崔文彦交游,尝说《王粲集》中难郑玄《尚书》事,崔转为诸儒道之,始将发口,悬见排蹙,云:“文集只有诗赋铭诔,岂当论经书事乎?且先儒之中,未闻有王粲也。”崔笑而退,竟不以粲集示之。魏收之在议曹,与诸博士议宗庙事,引据《汉书》,博士笑曰:“未闻《汉书》得证经术。”收便忿怒,都不复言,取《韦玄成传》,掷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寻之,达明,乃来谢曰:“不谓玄成如此学也。”

译文

世俗的读书人从不博览群书,只知道研究经书、纬书,除此之外就看点注释儒家经典的书罢了。我刚来邺下时曾和博陵的崔文彦来往,和他谈论到王粲的文集里有反驳郑玄注《尚书》的事。崔文彦向俗儒们转述这个故事,一开口就被他们凭空制止:“经文集子里只有诗、赋、铭、诔,哪会有你说的这个故事?何况也没听说有个叫王粲的先儒。”崔文彦一笑而退,始终也没把王粲的文集给他们看。魏收为议曹时,同几位博士谈论宗庙之事,他引用《汉书》中的典故,那些博士们都笑了:“没听说可以用《汉书》来引证经学的。”魏收生气了,一言不发,拿起一本《韦玄成传》丢在他们面前就走了。那些博士把《韦玄成传》翻阅了一通宵,天明后前来向魏收道歉:“不知道韦玄成原来还有如此的学问啊!”

原文

夫老、庄之书,盖全真养性,不肯以物累己也。故藏名柱史,终蹈流沙;匿迹漆园,卒辞楚相,此任纵之徒耳。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递相夸尚,景附草靡,皆以农、黄之化,在乎己身,周、孔之业,弃之度外。而平叔以党曹爽见诛,触死权之网也;辅嗣以多笑人被疾,陷好胜之阱也;山巨源以蓄积取讥,背多藏厚亡之文也;夏侯玄以才望被戮,无支离臃肿之鉴也;荀奉倩丧妻,神伤而卒,非鼓缶之情也;王夷甫悼子,悲不自胜,异东门之达也;嵇叔夜排俗取祸,岂和光同尘之流也,郭子玄以倾动专势,宁后身外己之风也;阮嗣宗沉酒荒迷,乖畏途相诫之譬也;谢幼舆赃贿黜削,违弃其余鱼之旨也:彼诸人者,并其领袖,玄宗所归。其余桎梏尘滓之中,颠仆名利之下者,岂可备言乎!直取其清谈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武皇、简文,躬自讲论。周弘正奉赞大猷,化行都邑,学徒千余,实为盛美。元帝在江、荆间,复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至乃倦剧愁愤,辄以讲自释。吾时颇预末筵,亲承音旨,性既顽鲁,亦所不好云。

译文

老子、庄子的著作,说的是如何保持本真、修身养性,不为外物所伤。所以老子隐姓埋名担任了柱下史的职务,最后隐身于沙漠;庄子隐居在漆园,只做个小吏,最后还拒绝了楚成王请他为相的邀请,这都是自由自在的人啊!后来何晏、王弼讲起道教的教义来,一个比一个浮夸,当时的人也如影子依附于身体,草木顺从大风一样,都以神农、黄帝的教化来装饰自己,而把周公、孔子的学问置之脑后。然而何晏因为依附曹爽而被杀,这是死在贪权的罗网上。王弼以己之长来嘲笑别人,招来怨恨,这是陷进了争强好胜的陷阱。山涛因为贪心小气而被世人非议,这是违背聚敛越多丧失越多的古话。夏侯玄因为自己的声望而被杀害,是因为没有从庄子说的无用之木得以自保的故事中吸取教训。荀粲在丧妻后伤心而死,是因为缺少了庄子在丧妻之后敲鼓唱歌的超脱。王衍因哀悼儿子而悲伤不已,是因为缺少了《列子》中的东门吴的那种豁达。嵇康因超凡脱俗而招致杀身之祸,根本不能和老子说的“和其光,同其尘”相提。郭象声名显赫,但最后投身于权贵之路,这不是老子所说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生活态度啊!阮籍迷酒乱性,不合庄子的“畏途相诫”的故事。谢鲲因家人贪污而罢官,是因为他违背了节制物欲的宗旨,节敛知足的原则。以上这些人都是道学中人心所向的领袖人物,至于其余那些在尘世中身陷名缰利锁、束手束脚的人,就更不用一一细说了!他们不过是摘选出老、庄书中的那些清谈言论,剖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双方相互问答,只求娱心悦耳,而不是一定有利于社会风气。到了梁代,这种崇尚道教的风气又风行一时。当时《庄子》、《老子》、《周易》三书总称为“三玄”,梁武帝和简文帝都亲自讲解。周弘正奉旨讲述以道教治国的道理,风气影响整个国家,各地学徒超过一千人,盛况空前。后来元帝在江陵和荆州时也喜欢讲述“三玄”,召集学生亲自教授,有时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甚至在他非常疲倦烦闷的时候,也靠玄学来自我解忧。当时我也偶尔陪坐末位,亲耳聆听元帝的教导,只是本人愚笨,又不喜欢那一套,故没有大的收益。

原文

齐孝昭帝侍娄太后疾,容色憔悴,服膳减损。徐之才为炙两穴,帝握拳代痛,爪入掌心,血流满手。后既痊愈,帝寻疾崩,遗诏恨不见太后山陵之事。其天性至孝如彼,不识忌讳如此,良由无学所为。若见古人之讥欲母早死而悲哭之,则不发此言也。孝为百行之首,犹须学以修饰之,况余事乎!

译文

北齐的孝昭帝侍候生病的娄太后,因劳累而脸色憔悴,食欲不佳。徐之才用艾条炙太后的两个穴位,孝昭帝让太后抓住自己的手以减轻疼痛,太后的指甲抓入他的掌心,血流满手。太后病好后不久,孝昭帝病逝了,他在遗诏中却说:遗憾的是不能为太后送终!他的天性如此孝顺却根本不知忌讳,就是不学习造成的。他如果在古书上看过古人嘲笑那些希望母亲早死以痛哭尽孝的典故,就不会那样说了。百行孝为首,孝尚且要通过学习来培养完善,何况别的事呢!

原文

梁元帝尝为吾说:“昔在会稽,年始十二,便已好学。时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屈。闲斋张葛帏避蝇独坐,银瓯贮山阴甜酒,时复进之,以自宽痛。率意自读史书,一日二十卷,既未师受,或不识一字,或不解一语,要自重之,不知厌倦。”帝子之尊,童稚之逸,尚能如此,况其庶士,冀以自达者哉?

译文

梁元帝曾对我说:“我在会稽时,年方十二,已经喜欢学习了。那时身患疥病,手不能握成拳,膝不能弯起来,就在闲斋中一人独坐在葛布帐子里以避开苍蝇,用身边的银盆装满山阴美酒,时不时喝几口以此忘却疼痛。那时我就随便读一读史书,一天读二十卷,因为没有老师教授,常有一个字都不认识或一句话都不理解的情况,自己就一再思考,从来不知道厌倦。”尊贵如帝王之子,闲适如孩童,尚且用功学习,何况那些希望学习以成就功名的小官吏呢?

原文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孝元初出会稽,精选寮,绮以才华,为国常侍兼记室,殊蒙礼遇,终于金紫光禄。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

译文

古人中勤奋好学的,苏秦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瞌睡;文党投斧挂高树立志求学;孙康用雪光照书本勤读;车武子用布袋收拢萤火虫来照亮读书;倪宽、常林耕地时不忘带本书;路温舒放羊时折断蒲草来写字,他们都算是勤奋好学的人了。梁朝彭城的刘绮是交州刺史刘勃的孙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家贫无钱买灯烛,就买点荻草,折成一尺来长一把,夜间点燃用来照明读书。梁元帝在会稽精心选拔官吏时,刘绮因才华出众当上了太子府中的国常侍兼记室,尊贵一时,后来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义阳有个朱詹,祖居江陵,后移居建业,十分勤奋好学,因家贫有时连续几天都饿肚子,就吃废纸充饥,天冷时没有被子盖,就抱着狗睡觉取暖。那狗也十分饥饿,跑到外面去偷东西吃,朱詹呼唤了很久也不见狗回来,悲哀的呼唤声邻里尽闻。就算这样他也没有荒废学业,终于成为饱学之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元帝很尊重他,这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他也算个勤奋好学的人了。东莞人臧逢世,二十岁时想钻研班固的《汉书》,但苦于借了别人的书不能长久不还,就跟姐夫刘缓乞要一些名片、书札等东西的边条废纸,自己手抄一本。军府中的人都佩服他的志向,最终他也因为研究《汉书》而成名。

原文

齐有宦者内参田鹏鸾,本蛮人也。年十四五,初为阍寺,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所居卑末,使役苦辛,时伺闲隙,周章询请。每至文林馆,气喘汗流,问书之外,不暇他语。及睹古人节义之事,未尝不感激沉吟久之。吾甚怜爱,倍加开奖。后被赏遇,赐名敬宣,位至侍中开府。后主之奔青州,遣其西出,参伺动静,为周军所获。问齐主何在,绐云:“已去,计当出境。”疑其不信,欧捶服之,每折一支,辞色愈厉,竟断四体而卒。蛮夷童,犹能以学成忠,齐之将相,比敬宣之奴不若也。

译文

北齐有个叫田鹏鸾的太监,原是少数民族人。十四五岁时刚来皇宫守门就十分好学,身上带着书一天读到晚。他的地位低,做的事又辛苦,但仍能常常一有空就到处请教。每回他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地跑到文林馆,顾不得讲其他的话,光忙着问书中不懂的地方。当他读到古人讲义气的故事就心情激动,赞叹连连。我非常喜欢他,着力培养他。后来他得到皇帝的欣赏,赐名敬宣,官至侍中开府。齐后主逃难青州时,派他到西边去打探消息,被北周军队抓住。周军拷问后主的下落,田鹏鸾就撒谎说已走远了,大概早就出了国境。周军不信,严刑拷打他,手脚被一条条打断,但他一直没有屈服,言辞态度更加坚定,最后四肢尽断而死。一个少数民族的少年,都能够通过学习变得忠贞不贰,那些北齐的文臣武将,却比不过敬宣这样的奴才啊!

原文

邺平之后,见徙入关。思鲁尝谓吾曰:“朝无禄位,家无积财,当肆筋力,以申供养。每被课笃,勤劳经史,未知为子,可得安乎?”吾命之曰:“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使汝弃学徇财,丰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若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藜羹缊褐,我自欲之。”

译文

邺城被北周军队攻占后,我们被流放入关。思鲁曾经对我说:“我们在朝廷没有人做官,人人家中没有余财,我想要多做点事赚钱,以尽孝道。可现在却常常被逼着去读书,天天学习经史,你认为像我这样做儿子能安心学习吗?”我教导他说:“从子女角度看是要常怀养育之责,从父母角度看子女的教育问题才是根本大事。如果不让你读书而让你干活挣钱,即使做父母的能丰衣足食,那也是吃起饭来不觉得香,穿起衣来不觉得暖。如果你用心学习,继承祖辈的读书习惯,那就算是穿麻布衣裳,吃粗茶淡饭,父母心里也高兴。”

原文

《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梁传》称公子友与莒相搏,左右呼曰:“孟劳”。孟劳者,鲁之宝刀名,亦见《广雅》。近在齐时,有姜仲岳谓:“孟劳者,公子左右,姓孟名劳,多力之人,为国所宝。”与吾苦诤。时清河郡守邢峙,当世硕儒,助吾证之,赧然而伏。又《三辅决录》云,灵帝殿柱题曰:“堂堂乎张,京兆田郎。”盖引《论语》,偶以四言,目京兆人田凤也。有一才士,乃言:“时张京兆及田郎二人皆堂堂耳。”闻吾此说,初大惊骇,其后寻愧悔焉。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芋也”,乃为“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损惠蹲鸱。”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元氏之世,在洛京时,有一才学重臣,新得《史记音》,而颇纰缪,误反“颛顼”字,顼当为许录反,错作许缘反,遂谓朝士言:“从来谬音‘专旭’,当音‘专’耳。”此人先有高名,翕然信行;期年之后,更有硕儒,苦相究讨,方知误焉。《汉书·王莽赞》云:“紫色蛙声,余分闰位。”谓以伪乱真耳。昔吾尝共人谈书,言及王莽形状,有一俊士,自诩史学,名价甚高,乃云:“王莽非直鸱目虎吻,亦紫色蛙声。”又《礼乐志》云:“给太官马酒。”李奇注:“以马乳为酒也,乃成。”二字并从手。此谓撞捣挺之,今为酪酒亦然。向学士又以为种桐时,太官酿马酒乃熟。其孤陋遂至于此。太山羊肃,亦称学问,读潘岳赋“周文弱枝之枣”,为杖策之杖;《世本》“容成造历”,以历为碓磨之磨。

译文

《尚书》上说:“好问则博学。”《礼记》上记载:“独自学习而不与人商讨,则会孤陋寡闻。”这样说来,学习要互相切磋启发,才更容易取得进展。我看见有些人闭门读书,自以为是,却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梁传》中记载公子友与莒相斗,公子友的手下大喊:“孟劳。”这个“孟劳”其实是鲁国一把宝刀,《广雅》记载得清清楚楚。可最近在齐国我碰到一个人叫姜仲岳,他却说:“孟劳是公子友手下,姓孟名劳,是个大力士,所以鲁国人把他当做宝贝。”还和我争得不可开交。当时正好有当今的大学者,清河郡守邢峙在场,他也证明孟劳是把刀,姜仲岳才不好意思,低头认错。还有《三辅决录》上说:“灵帝宫殿的门柱上题有:‘堂堂乎张,京兆田郎。’”这是《论语》中来的,四言两句一韵,评价京兆人田凤。却有个读书人把这句话翻译为:“当时的张京兆和田郎都是相貌堂堂的人。”我说出我的解释后他十分惊讶,后来才知道自己错了,也羞愧不已。江南有—位大官,读《蜀都赋》的注本,上面有很多错漏之处,书里的“蹲鸱,芋也”的“芋”字写成“羊”字。有一回朋友送了他一些羊肉,结果他回信感谢说:“谢谢您送我蹲鸱。”朋友们惊骇异常,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过了很久大家才弄清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元魏时京都洛阳有一位大臣,位高权重也颇有才学,新得一本《史记音》,也是错漏百出,“颛顼”的“顼”字读音都注错了,应该是“许录反”,结果错为“许缘反”。这位大臣就对同僚说:“人们历来将‘颛顼’误读成‘专旭’,其实是‘专’。”因为他名望很高又有学问,大家都相信了他。过了一年多,有另一位大学者苦心研究后才知道那位大臣是错的。《汉书·王莽赞》记载:“紫色蛙声,余分闰位。”意思是王莽以假乱真。我曾经在和人聊天时说到王莽的长相,有个名声和地位都很高的俊雅人士,自称精通文史,竟然说:“王莽长得虎嘴鹰目,胸膛青紫,说话像青蛙。”再如《汉书·礼乐志》记载:“给太官马酒。”李奇的注解是“以马乳为酒,乃成”。

二字都是“手”字旁。的意思是指上下捣拌,现在做酪酒也是这样。刚才的那位学士又说李奇的注解是说:等到种桐树的时候,太官酿造的马酒才熟,真是孤陋寡闻到了这个地步。太山郡的羊肃,也是个有学问的人了,读潘岳赋中“周文弱枝之枣”,结果把“弱枝”的“枝”误读作“杖策”的“杖”;读《世本》中的“容成造历”,就把“历”认作“碓磨”的“磨”字。

原文

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江南闾里间,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途说,强事饰辞:呼徵质为周、郑,谓霍乱为博陆,上荆州必称陕西,下扬都言去海郡,言食则口,道钱则孔方,问移则楚丘,论婚则宴尔,及王则无不仲宣,语刘则无不公。凡有一二百件,传相祖述,寻问莫知原由,施安时复失所。庄生有乘时鹊起之说,故谢诗曰:“鹊起登吴台。”吾有一亲表,作《七夕》诗云:“今夜吴台鹊,亦共往填河。”《罗浮山记》云:“望平地树如荠。”故戴诗云:“长安树如荠。”又邺下有一人《咏树》诗云:“遥望长安荠。”又尝见谓矜诞为夸毗,呼高年为富有春秋,皆耳学之过也。

译文

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引用古代的典故,必须亲眼目睹,不要道听途说的。江南民间有许多士大夫本身没有多少学问,又不敢承认自己鄙浅粗俗,就道听途说,强加掩饰。比方说把徵质说成周、郑,把霍乱称做博陆,上荆州却说成去陕西,下扬都说是去海郡,说吃饭说成糊口,一讲金钱就是孔方,问起迁徙就是楚丘,论嫁谈婚就是宴尔,提到姓王的就是仲宣,谈起刘姓的就讲公干。这种“典故”有一二百个,士大夫们一个接一个前后相承。要是认真问问他们这些“典故”的缘由,却没有一个人能说出来,说话、写文章时就因为引用这些典故而常常显得不伦不类。庄子有乘时鹊起的说法,谢有诗:“鹊起登吴台。”我的一位远亲,作诗一首《七夕》:“今夜吴台鹊,亦共往填河。”《罗浮山记》记载:“望平地树如荠。”戴有诗:“长安树如荠。”邺下就有一个人作《咏树》诗:“遥望长安荠。”我还见过有人把矜诞翻译为夸毗,把年老称为富有春秋,这些都是道听途说的过错啊!

原文

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读《五经》者,是徐邈而非许慎;习赋诵者,信褚诠而忽吕忱;明《史记》者,专徐、邹而废篆籀;学《汉书》者,悦应、苏而略《苍》、《雅》。不知书音是其枝叶,小学乃其宗系。至见服虔、张揖音义则贵之,得《通俗》、《广雅》而不屑。一手之中,向背如此,况异代各人乎?

夫学者贵能博闻也。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寻,得其原本;至于文字,忽不经怀,己身姓名,或多乖舛,纵得不误,亦未知所由。近世有人为子制名:兄弟皆山傍立字,而有名峙者,兄弟皆手傍立字,而有名机者;兄弟皆水傍立字,而有名凝者。名儒硕学,此例甚多。若有知吾钟之不调,一何可笑。

译文

书籍的根本是文字。世间求学之人却有很多字义都不通。喜欢《五经》的人,就肯定徐邈而非难许慎;学习辞赋的人,就相信褚诠而看不起吕忱;相信《史记》的人,对徐野民、邹诞生的《史记音义》这类书才有兴趣,却不去钻研篆文字义;钻研《汉书》的人,喜欢应邵、苏林的注解却不去看《仓颉篇》、《尔雅》。他们不知道语音是文字的枝叶,字义却是文字的根本。有人十分重视服虔、张揖有关音义的书,而对这两人写的《通俗文》、《广雅》等书却不屑去看。同一作者的著作,都厚此薄彼,何况是对不同时代不同人的呢?

求学的人都以博学为贵。对于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都想问个根源来。但对文字,却不放在心上,自己的姓名,都会弄错,就是没错也不知它的根源。现在有的人给小孩起名字,弟兄几个的名字都是山字旁,结果有的却取了个;都用手字旁的,结果有的却取了个“机”的;用水字旁的,结果有的却取了个“凝”的。就算是知名的学者,这样的例子也多得是。如果他们知道这就和乐工听不出钟鼓声音不协调一样,就会感到这是多么可笑。

原文

吾尝从齐主幸并州,自井陉关入上艾县,东数十里,有猎闾村,后百官受马粮在晋阳东百余里亢仇城侧。并不识二所本是何地,博求古今,皆未能晓。及检《字林》、《韵集》,乃知猎闾是旧余聚,亢仇旧是亭,悉属上艾。时太原王劭欲撰乡邑记注,因此二名闻之,大喜。世中书翰,多称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残缺耳。案:《说文》:“勿者,州里所建之旗也,象其柄及三之形,所以趣民事,故遽者称为勿勿。”

译文

我曾经跟随北齐文宣帝游幸并州,从井陉关到上艾县,县东几十里有个地方叫猎闾村,后来文武百官又在晋阳以东百余里的亢仇城边接受马匹粮草。这两个地方大家都不知道原本是哪里,后来多方翻阅古今书籍也没搞清楚,直到我看到《字林》、《韵集》这两本书,才知道猎闾村就是以前的余聚,亢仇城原先也是称做亭的,两者都隶属上艾县。当时太原王劭想写一本乡邑集注,我把这两个地方的故事说给他听,他十分高兴。世间的书信中常常有“勿勿”这个词,自古以来却没有人知道它的根源,有人乱猜说是“忽忽”的残缺字。其实《说文》上记载得很清楚:“勿,是农村里树立的旗帜,这个字像旗杆和旗帜上三条飘带的形状,催促农民抓紧农事的,因而将紧迫匆忙称做‘勿勿’。”

原文

思鲁等姨夫彭城刘灵,尝与吾坐,诸子侍焉。吾问儒行、敏行曰:“凡字与谘议名同音者,其数多少,能尽识乎?”答曰:“未之究也,请导示之。”吾曰:“凡如此例,不预研检,忽见不识,误以问人,反为无赖所欺,不容易也。”因为说之,得五十许字。诸刘叹曰:“不意乃尔!”若遂不知,亦为异事。

校定书籍,亦何容易,自扬雄、刘向,方称此职耳。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译文

思鲁等人的姨父是彭城的刘灵,有一回他和我一块坐着闲聊,他的几个儿子在一边相陪。我就问他的儿子儒行、敏行:“和你的父亲名字同音的字,一共有几个?你们都能认识吗?”他们说:“没有钻研过这个问题,请您教导我们。”我就说:“凡是这种字,如果不预先翻阅研究,临时碰到又不认识,错拿了去问人,弄不好会被小人欺侮,不是一件小事啊!”于是我就给他们认真讲解,有五十个字左右。这几个人感叹道:“原来有这么多啊!”但如果他们一直都不知道,那真是怪事了。

考核订正书籍,本来就不容易,扬雄、刘向才能承担这项工作。没有熟读天下的书籍,就不可以任意校订。有时这本书认为是错误的,那本书又说是对的;有时,两本书开头是一样的到后来又不一样;有时两处说法都不完全正确,所以不可以偏信。

同类推荐
  • 习惯成就一生——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66个方法

    习惯成就一生——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66个方法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才、成功,获得幸福和快乐。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孩子一生成就和幸福的基础?是习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还是习惯!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 精雕细琢12年

    精雕细琢12年

    本书介绍了抓好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家长应注意从兴趣、积极、礼貌、责任、品质、技能等六方面着手,让孩子在12岁之前铸就健全人格。
  • 把幸福还给孩子

    把幸福还给孩子

    《把幸福还给孩子》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姊妹篇,是教育专家李跃儿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独家分享三十年教育经典案例,愿天下父母都来读一读她的故事,学一学其中的道理,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孩子。
  • 快教孩子学理财

    快教孩子学理财

    当今学校教育过分强调智商,忽视情商,至于财商教育则几乎为零。只重学历的后果是孩子成为应试高手,却未必懂得财富价值。许多年轻人步入社会以后,因此走了很多不必要的弯路。聪明的父母都将意识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足必须依靠家庭教育来弥补,特别是在今天,为孩子创造小环境无比重要和紧迫!
  • 妈妈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

    妈妈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

    本书列举了家庭教育中最常遇到的典型问题和现象,以“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给孩子当家的权利”、“让孩子当老师”、“如何处理早恋“不要剥夺孩子走弯路的权利”等案例入手,以故事性的描述手法展示给大家,以中肯自然的平等交流方式,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作者凭借自己多年教育孩子的细心体验及所从事的教育心理咨询方面的研究工作,综合中西方教育观,发挥了一个做母亲的天赋,改变了“中国式家庭”的教育观。在当下压力较大社会里,给了家庭和孩子“以喜欢的方式过一生”的权利。这对于当下日渐急功近利,陷入各种教育理论中的迷茫家长们来说,无疑是一针清醒剂。该为孩子执着什么、放弃什么,妈妈们也许能从此书中找到答案。
热门推荐
  • 残月吟风

    残月吟风

    想写些东西,可是一直不知道写啥啊。随便写点吧,当做大学生活的调剂吧。写了一些短篇,可是写的太烂不敢投稿。这边不知道哪里能写短篇。算了,估计不会有太多人看。不小心点进来的话。还是希望评论一下给个建议。毕竟现在还是个新手,什么都不知道,文笔什么都不好,只是想要学习。所以拜托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郁小怂她回来了

    郁小怂她回来了

    在某网游里摸爬滚打将近三年的网瘾少女郁从心,终于从懵懂无知的郁小怂成长为一根老油条,却阴差阳错回到了两年前刚玩这个游戏的时候。骗了钱还花式赖皮的渣男绑定?一脚踹开;上位不成还妄图挑拨的心机徒弟?准备开撕;造谣全靠一张嘴的敌对?一拳打爆。你说pve很难?不好意思,郁爸爸乃全副本开荒老手;你说pvp不好打?抱歉了,专业dd用了将近三年时间研究出来的连招和套路,全被郁爸爸用来制裁你们这些菜鸡了。……扮猪吃老虎什么的,最过瘾了。没办法,谁让所有人都回档了的时候,只有郁从心这个人形bug自带两年多的网游经验回来欺负小朋友了呢。以前吃过的亏,郁从心定要挨个讨回来;以前没好好尝试过的快意江湖,郁从心也要重新体验一番。有句话怎么说来着?“郁小怂不会一直都是郁小怂,但你爸爸永远是你爸爸。”
  • 我养古曼童的那些年

    我养古曼童的那些年

    那些年,我们一起养过的小鬼。本书讲述了我从泰国请古曼童,到请了古曼童之后发生的事情。自从请了佛牌之后,我的身边越来越多离奇的事件发生,这些事情更是威胁到了我身边的亲人朋友,我不得不去将这些事情的真相揭开,并且一一击破。
  • 闲散小侯爷

    闲散小侯爷

    是的,他是一个杀手,世界顶尖的杀手,现在却无力的躺在草地上,被下一个1号挑断手脚,迎接自己生命的终点。
  • 余嘉其能行

    余嘉其能行

    ????????五年前,七月初七,某路。???????传说中那个开口半句就能噎死人的顾队长,此刻……正在万分嫌弃地看着车窗里灰头土脸的某人,毫不掩饰地嘲讽道:“小姑娘车开的这么快,不怕出车祸么。”????????但是!闻声的苏叶竟然一脸乖巧地抬起头来,眼巴巴的望着他,“怕啊,所以警察叔叔,我可以走了么?”????????然后留下一辆报废的大众SUV惨兮兮在路口凌乱……????????今年,七月初七,某山。????????这次换顾荏虚脱无力地靠在千年树干上,费尽身力地仰着头,道:“小姑娘一个人上山,不怕遇到坏人么?”????????但是!宋懿行却拍了拍大衣上的土,十分愉悦地吹了声口哨转身就走,“怕啊,所以这不赶着下山么!”???????(卧槽别以为你换了个大衣改了个名老子就不认识你了!?)????????接着下一秒,男人冷冽的眉尾上挑:“伸出右手验验身,嗯?”双胞胎小妹妹一掌横纹耍刀超帅VS冷漠但占有率极强的警队闷骚队霸。注:这是一个披着各种皮的小甜文。(不甜不要钱)
  • 跟自己过不去

    跟自己过不去

    请不要跟精彩的人生说不。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灿烂的人生。来我们一起走进故事里。跟主人公一起探寻属于你的精彩世界吧
  • 孟婆情缘

    孟婆情缘

    《孟婆情缘》讲述的是孟婆由一个柔弱的女子经历了人生的七情六欲、酸甜苦辣,最终成长为地府的一大主管的故事。其中,她遇见了对她一见钟情的瀚海二皇子——宋跖,从这一刻起,她的人生发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三百万年前的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
  • 国民女主在校园

    国民女主在校园

    又名《寒本是冬为沫似夏》苏沫沫是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孩子,三岁父母就离了婚。做事低调,为人猖狂,一生最不信的就是命,没有靠山又如何?姐马甲多的,折不过来,没人疼、没人爱,又如何?圣樱校草太子爷一一墨寒,费尽心思,只为她微微一笑,致命独宠,更是腹黑。
  • 如果回忆不记得

    如果回忆不记得

    少年时的乔慕笙爱上自己的同班同学苏青,在一次偶然中宋初年得知苏青并非好女孩,对苏青的厌恶也日趋严重,但即使这样乔慕笙仍然喜欢着苏青。而乔慕笙的好友被看做是坏孩子的厉言却喜欢上了宋初年。四个人之间的纠葛就此展开。可一次大爆炸,一场生死,让他们又重新走到了一起。重逢的他们面对现在和过去,又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