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514800000030

第30章 教育(2)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私塾

私塾是私学的一种。清代地方儒学有名无实,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义学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塾里,因此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以经费来源区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坐馆或家塾;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教馆、学馆、书屋或私塾。

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一般多为一人,大的村塾则不定。学生入学年龄不限。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可达三四十人。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由秀才祝星六创办并任塾师留下的西溪私塾,开办时学生有二十余名,最盛时达四十余名。

塾师学生入塾后由塾师个别教授。年幼儿童先识“方块字”(书写在一寸多见方纸上的楷书字),识至千字左右,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亦有直接教读“四书”的。教法大多为先教学生熟读背诵,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由教师逐句讲解。除读书背诵外,有习字课,从教师扶手润字开始,再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学童粗解字义后,则教以作对,为做诗做准备。“四书”读完后,即读“五经”,兼读古文,如《东莱博议》、《古文观止》等,并开始学习作文。

由于科举取士深入人心,学塾也重视制科文字(八股文)的习作,为科举考试作准备。学规极严,订有严厉罚则,体罚为平常事。

蒙学

蒙,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童蒙,即初入学的儿童。蒙学,《辞海》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

古代“蒙学”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春秋时,有专为贵族子弟开办的“公学”,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开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平民子弟得以入学。

最早出现的蒙学教材是南朝梁代的《千字文》,由周兴嗣所撰。以后有南宋初钱氏所著《百家姓》;南宋王玉麟所撰《三字经》;明朝萧有良撰《龙文鞭影》;明未清初程登吉撰《幼学琼林》。其它还有《千家诗》、《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千金裘》……“蒙学”教材在明清时基本上定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统一定型的教材,简称为“三”、“百”、“千”。

蒙学教育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背诵和书法。背诵的内容是字句和平仄都对仗工整的对联。通过背熟牢记大量的对联和典故,去领悟中文的声律规律。这在无形中又进行了“美育”。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中文的韵律美,而学作对和学作诗的过程又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

古代的书法训练,分为三个阶段:描红、影本、临帖。开始学写的是楷书。写字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还是“修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十分强调写字的姿式,要求“身正、笔正、心正。”学生在习字过程上养成了良好的坐姿,为日后的身心健康和为人处事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共1000个字,均为四字一句的韵语,基本上无重复的字。

《千字文》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涉及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便于识读。因流传甚广,以致文书编卷,都采用“天地玄黄”来代替数字。兄弟民族地区也出现了满汉、蒙汉文的对照本字。由于历代不少大书法家都曾书写,更使《千字文》至今仍是学习各种书法的范本。

从隋代开始,《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一直沿用至清末。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三字经》

《三字经》是我国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流传非常广泛,知名度极高,几乎家喻户晓,堪称“蒙学之冠”。

《三字经》由来已经难以确切地考究,据说源自中国宋朝时期,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1140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内容全为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三字经》具有识字、广见闻和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即传授知识与封建政治思想教育双重功能。书中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此书中有段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

《百家姓》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时间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它采用了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什么文理,但是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

《百家姓》是从宋朝的时候开始流传下来的。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宋朝统领天下的赵氏皇帝的姓,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周吴郑王等也是当时的一些名门旺族。

王明清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百家姓》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百家姓》中共收录姓氏496个,其中单姓440个,复姓56个。其中收录的姓氏今天基本上都流传了下来,且其人数占现代汉族人数的绝大部分。

秀才

秀才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

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

明清时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也称为“相公”,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不过明清的入官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成绩特佳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

“桃李满天下”的由来

“桃李”,比喻培植的优秀人才。赞美某人的学生或经他提拔的人才很多,就叫“桃李满天下”,或“桃李盈门”、“桃李满门”、“满门桃李”。

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曾经提拔和保举过很多人。后来他得罪了魏文侯,被罢了官,只好投奔北方的一个老朋友简主。《韩诗外传》(汉韩婴撰)卷七,有相关的记载:“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谓简主曰……”

见到了老友简主,子质开始诉苦。他气愤地说:“我以前在魏国提拔和培养了很多人,现在我落难了,竟然没有一个人肯帮我,真是太没有天理了!”

简主听后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了夏天可以在树荫下纳凉和休息,秋天还可以吃到可口而又甜蜜的果实。但是,如果你在春天种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那么到了夏天你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长出来的刺,反过来要扎伤人。你过去提拔和培养了不少人,但是现在看来,这些人都是不值得培养和提拔的!君子培养人,好比种树一样,一定要选好对象,然后才能加以培植。”

听了简主的话,子质不住地点头。

简主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质不愿给朋友加重生活负担,便想开个学馆,收一些学生教读,借以糊口。简主很支持他,就腾出两间空房作为教室,子质所收的学生不分贫富,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一视同仁。

这个学馆里有一棵桃树,一棵李子树。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子质指着已结果的两棵树教导学生们说:“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两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只有学问高,才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

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质认真教学。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学生们都发奋读书,学到了不少真本领。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成了国家的栋梁。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子树。

子质到各国游历时,碰到了在各国当官的学生,并看到了学生栽的这两种树,便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一个个都很有作为!”

从此,当先生(老师)的就以“桃李”代指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了。

“小学”的由来

“小学”二字最早并不专指学校。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小学了,不过那时的叫法多样。

“小学”这一名称,来源于汉代。班固据刘歆《六艺略》在《汉书·艺志》中把古字书及汉时所作字书列为“小学”类,并且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据此,“小学”初指学童开始读书识字所用的识字课本。

古人非常重视“识字”,认为掌握了一个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才算是认识了一个字,所以把学童的识字及有关的类书,称作“小学”,意思是这是塾师讲授、学童学习的基础课。

由于秦王朝的焚书和秦汉之际的长期战乱,汉代我国文化传统几乎中断,古籍和古字书中的文字本来是儿童就能认识的,可当时大多数人却已不认识。因而学习研究古文字就成了某些人的当务之急或专门职业了。汉代人把这种学习和研究古文字,也叫作“小学”。从此,“小学”这一名称就成为一门研究文字的学科了。直到清末,章太炎才把它改为“文字学”。

清末有了近代小学,如上海正蒙书院小班创建于1876年。民国11年规定小学分初高两级。初级四年高级两年。只设初级的叫初小,合设初高级的叫完全小学,也叫“完小”。

“老师”的由来

现在的老师,一般指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或其他传授知识技术的人,也泛指在某个方面值得学习的人。从史书中看,先秦时期就有师傅、师长、先生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至于“老师”,原是对年辈最高学者的称呼,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老,古时对公卿大夫的尊称。《礼记·王制》:“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左传·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请帅王赋。”这里的“老”均为上公、大夫。师,用于对教师的称呼源自唐代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文解字》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到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老”与“师”并称,慢慢地就不再管年龄的大小,一概称教师为老师了。应该注意的是,“老师”的“老”不同于“老张”、“老李”、“老二”、“老虎”等作为助词的“老”,而是与“师”两个尊称的合称。

明清两代时曾称主考官为老师;清末办学堂,称教师为教习;辛亥革命后,因教师同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免,所以又称教师为教员。

密封考卷的由来

试卷密封,古代称作“糊名”、“弥封”、“封弥”,今称为“密封”、“弥封”,是防止考试作弊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方法。现在各种比较重要的考试都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或用编号)密封起来,这样,可使阅卷人在不知应试者的情况下评卷,以得到较为客观的考试结果。

封卷评定等第的办法并非近代才有,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据唐代笔记《隋唐嘉话》记载:“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者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新唐书》和宋代人高承的《事物纪原》在谈到考试糊名的起源时也有类似的记载。

不过武则天所创的糊名之法,只是用于吏部升迁官吏的考试,还没有成为科学考试的一套制度。而且只是让考生“自糊其名”,既未设糊名密封的官吏与主管部门,也没有糊名的具体规定与方法。

到了宋代,“糊名”才正式用于科举,称“封弥”。宋真宗诏令各府州县考试均须密封,而且设立封印院与誊录院,设封印官、编排官与誊录官,专事掌管试卷的密封、誊录和阅卷保密等事宜,“弥封之法有定制”。

元朝以后称“弥封”,明清一直沿用,其目的也还是防止作弊,使判卷者无法知道考卷为何人所作。

在封建时代,科举作弊时有发生。为了防范,在封卷之外,还有许多相应措施,如在阅卷之前,有关部门还得组织人力进行统一的誉卷工作,然后才送交考官评卷。这在明代李翊《戒庵老人漫笔》、清初顾炎武《日知录》里都有记载。

密封考卷的制度至清末科举废除前,一直沿用。而密封之法不仅在中国使用至今,而且远播海外,被欧美各国广泛采用,成为防止考试作弊的有效方法。

武举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

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明代戚继光(明世宗嘉靖年间武进士),北宋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徽宗授武状元)等等。

同类推荐
  • 中国人需要阅读的道德进修手册

    中国人需要阅读的道德进修手册

    本书收集了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和辜鸿铭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
  • 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

    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

    本书是近两年来国内外文化领域内顶尖专家在北大表述与传达关于“文化产业”主题精彩观点的文本形式。
  •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世界各国的文化与教育各有所长,如何汇集国外文化与教育的优势资源,建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先进的文化与教育体系和模式?《西方文化与教育史》就是致力于这一目的的研究成果。我国文化与教育的深刻变革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需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想真正地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必须要有一个大的跨越,必须对西方几千年来文化与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整体的梳理,对与孔子齐名的一大批教育思想家及其教育理论进行认真的分析、批判和总结,必须通过对其整体脉络的发展变化的把握来对国人进行思路的创新,才能够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 成都方言

    成都方言

    《成都方言》经过作者马骥数年的搜集整理,汇集了成都的传统方言及现代方言,添加新词甚多,科学造字量之大,在内容及词汇上超过以往任何四川方言类图书,可谓与时俱进。独树一帜。加上精心编排,通俗现代,查找特别方便,更有别于学术性书籍。另附有特色篇章,开篇愉快,贴近生活,可读性强,《成都方言》是一部难得的众口味图书,有助于热爱成都方言的人们参考借鉴。
  •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人,眼前常有历史“叠影”,能感受现实中的历史“脉动”。这本面向大学生的历史读本,就是为这一点历史“叠影”而来。本书聚焦于古今一脉,如周公制礼,秦废封建立郡县。这是中华社会横向联系与纵向统治的骨干,穿越二十四史,至今还活在你我之间。本书背离流行的“文化讨论”,较多注意那些“制度硬件”,如财政税收、科举兴衰、国会与立宪。全书还关注重大事变及其带动的社会转折,如“蒙古崛起”,如“东南互保”,如近代“革命”等。希望读者有所收益,有所意会,再回头观察现实,多少能感受一点历史的“脉动”。
热门推荐
  • 真仙秘传火候法

    真仙秘传火候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启明星的指引

    启明星的指引

    在黑暗中,有人踽踽独行,唯一能指明道路的,只有头上的启明星,告诉她光明即将来临,当太阳照耀到大地时,启明星也就消失了……
  • 请不要叫我勇者

    请不要叫我勇者

    这一片古老的大地上,流传着一个传说每当月亮染红污浊的黑雾出现在空气当中,魔物就会降临!当人们陷入危机,勇者的光芒将会降临在大地上!“不过,这关我啥事儿?”故事书掉落在了地上随着一道红光出现,身为正统道门天师的他居然真的还发生了这种,穿越老套的剧情?
  • 长安烟花终为你而不谢

    长安烟花终为你而不谢

    这个世界的羁绊没能阻挡我们的爱恋?生相偎,死不离。
  • 寄一盏星辰愿你的心有所归属

    寄一盏星辰愿你的心有所归属

    我这一生过的太艰难了小小年纪经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经历天堂地狱神说人最苦,需的经历生,老,病,死,爱,别,离方能渡化成仙不在受苦……
  • 焚月祭

    焚月祭

    焚月祭发出幽幽的白光,是走是留,时小葱不知如何抉择,不管哪种选择都是她心中自己亲手划上的一道疤。她舍去她最想要的一切,救下她以为在这个世界最好的朋友。可谁知道,最后,害她最惨的就是这位所谓的最好的朋友。而那所谓的疼她宠她的亲哥哥,却不断利用她,让她受尽折磨,转身更是成了刀剑相向的仇人。亲情、友情,她受尽了背叛,那爱情呢~~~~那个永远看起来冷漠的人,她该怎么看透你的心呢~~~
  • 十里星河月正白

    十里星河月正白

    她是帝王盛宠的公主,也是身不由己的一颗棋子,在这偌大的棋局里只想逃出生天。他是玉树临风的状元郎,也是身份诡谲的季大人,他的到来是拯救还是毁灭?只道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带团队:有效将下属变铁杆的管理术

    带团队:有效将下属变铁杆的管理术

    从9个维度讲述了管理者一直都十分困惑的问题——如何突破障碍,实现良好管理等,从而帮助管理者洞穿管理真相,有效提高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与忠诚度。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当下普遍存在的管理现象,分析了造成不良管理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让管理者一看就明白管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