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01100000018

第18章 人间佛教的蓝图 上(1)

前言

人间佛教的建设,在佛教界已经逐渐达成共识了!中国的大陆、台湾、香港都在发扬人间佛教,自无疑义;日本虽无人间佛教的口号,但其所行所为,例如寺院的开放、僧侣的参加社会事业、檀家制度的设立,以及佛教界创办大学、开设百货公司等,也都充满了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具体实践。乃至韩国也把古老的教团逐渐现代化,例如成立电视台等等,未来走上人间佛教的路线,这也是时代的自然趋势。

此外,越南、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都是大乘佛教的教区。所谓人间佛教,也就是菩萨道的大乘佛教,现在只有部分的南传佛教还停滞在小乘、原始的阶段,但是近闻斯里兰卡、泰、缅有识之士,对未来佛教的发展,也已偏向人间佛教了,例如在泰国具有极大群众力量的法身寺,从“法身”(dharmakaya)这个名词即可知道,他们也在积极地走向大乘菩萨道。泰国的比丘尼达摩难陀(Dhammananda)于二○○一年二月六日在斯里兰卡的达柏达沙玛兰寺(Tapodaramaya),公然受持沙弥尼戒法,向不求革新的传统挑战;柬埔寨佛教大众部僧王德旺(TepVong)长老、斯里兰卡西区首座达摩罗卡(Pandith Talalle Dharmaloka Anunayaka Thera)长老、斯里兰卡佛教巴利文大学副校长甘布卢甘伟瓦日拉(Kumburugamawe Vajira Maha Thera)长老、印度摩诃菩提协会会长玛巴拉迦玛伟波拉撒拉(Dr.Mapalagama Wipulasara Maha Thera)长老、尼泊尔达摩吉帝佛教月刊主编阿斯瓦哥斯(Bhikkhu Ash-waghosh)法师、泰国摩诃珠拉佛教大学巴拉摩诃松载普罗斯旺(Phra Maha Somchai Prohmsuwan)副校长等大德高僧,联合参加印度的三坛大戒,并且担任三师暨尊证之职;佛光山国际佛教促进会在斯里兰卡出版人间佛教的书籍,并且于可伦坡的达柏达沙玛兰寺(Tapodararnaya)举办新书发表会时,有罗哈拿派系主席罗睺罗(A.Sn Rahula)长老、律学长老难陀拉达那(K.Nandaratana)、肯兰尼亚大学哲学所所长达亚 伊迪里辛(Daya Edirisinghe)教授、斯里兰卡佛教会副主席舍拿拉克 维加亚松达拉(Senarat Wijayasundara)居士等僧信三百多人出席,共襄盛举。

从上述诸多实例证明,人间佛教的号角已经在世界各个角落响起,人间佛教的宣扬已经受到普世人类的认同,人间佛教的普及已经近在眼前了,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所谓“人间佛教”,不是哪个地区、哪个个人的佛教;追本溯源,人间佛教就是佛陀之教,是佛陀专为人而说法的宗教。人间佛教重在对整个世间的教化。一个人或一个团体,要能够在政治上或在经济上对社会有所贡献,才会被大众所接受;同样的,佛教也一定要与时代配合,要能给人欢喜,给人幸福,要对社会国家有所贡献,如此才有存在的价值,否则一定会遭到社会淘汰。

佛教有很好的资源,如文学、艺术、音乐,都可以成为度众的因缘,可是过去一直很少有人应用,只知强调无常、无我、苦、空的认知,而没有人间性、建设性的观念,难怪佛教兴盛不起来。

六十多年来,我所推动的佛教,是佛法与生活融和不二的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不是佛光山自创,人间佛教的理念来自佛陀,因为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以人间为主。因此,教主本身就是人间佛陀,他所传的就是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是人生需要的佛教。过去的佛教由于一些人士的误导,较注重山林与出世的形式,现在的佛教则要从山林走入社会,从寺庙扩及家庭,把佛教落实人间,使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在精神上、心灵中、人际间都很和谐。佛光会员四句偈“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即是说明人间佛教的菩萨行谊。可以说以人为本、以家为基点,平等性、普遍性如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无私的救度众生,将佛法落实在生活中,就是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重视生活里的道德思想净化,以及精神心灵的升华。如果你相信因果,因果在你的生活中有受用,因果就是人间佛教;你相信慈悲,慈悲在你的生活中有受用,慈悲就是人间佛教。三皈、五戒、六度、十善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就是救度大众的佛教,举凡著书立说、设校办学、兴建道场、素斋谈禅、讲经说法、扫街环保、参与活动、教育文化、施诊医疗、养老育幼、共修传戒、佛学讲座、朝山活动、念佛共修、佛学会考、梵呗演唱、军中弘法、乡村布教、智慧灵巧、生活持戒,以及缘起的群我关系、因果的循环真理、业力的人为善恶、灭道的现世成就、空性的包容世界、自我的圆满真如等等,这些都是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是现实重于玄谈、大众重于个人、社会重于山林、利他重于自利;凡一切有助于增进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

本文的主旨不在高谈人间佛教的理论,也不拘泥于一般学术论文的格式,只是有感于过去学者们常把佛教的理论搬来搬去,说是论非,分歧思想,造成佛教的四分五裂,殊为可惜。其实,佛教本来就是“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道理不在辩解,而重在同一信仰。就等于吾人经常阅读经文,义理明了;阅读注解,反而不知所云。佛教的学术论文,重在给人信心,给人明白,给人一以贯之,对义理融会了然。佛教常讲般若智慧,为的是去除分别;但实际上佛教界过去的各宗各派、各种议论,重重叠叠,异说纷纭。虽说佛教博大精深,但歧途杂论,未能有益于佛心证道,明白说,我们并不喜欢谈是论非的佛法,我们需要的是一乘直入的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是易懂难行之道,今日的佛教界,讲经说论,可以舌灿莲花,滔滔不绝;讲说人间佛教,何其难哉!即使能讲人间佛教,也是肤浅的口号,不能身体力行。人间佛教是实用的佛法,行住坐卧、衣食住行、举心动念,哪一项生活能离开人间佛教呢?

吾人虽生在人间,犹如身在庐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今为帮助世人一窥人间佛教的风貌,仅就佛法经论、古德懿行中,有关人间佛教的各项实践,整理而略论伦理观(居家之道)、道德观(修养之道)、生活观(资用之道)、感情观(情爱之道)、社会观(群我之道)、忠孝观(立身之道)、财富观(理财之道)、福寿观(拥有之道)、保健观(医疗之道)、慈悲观(结缘之道)、因果观(缘起之道)、宗教观(信仰之道)、生命观(生死之道)、知识观(进修之道)、育乐观(正命之道)、丧庆观(正见之道)、自然观(环保之道)、政治观(进修之道)、国际观(包容之道)、未来观(发展之道)如后,希冀以此建立人间佛教的蓝图与理念。

一、伦理观(居家之道)

伦理是融洽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一个家庭里,即使亲如父母、兄弟、姊妹、伯叔、夫妻、妯娌等眷属,也要靠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上慈下爱的伦理关系来维系,才能保障彼此之间的秩序与家庭的和谐。过去行政当局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特别提倡科学(science)、民主(democracy)、伦理(ethics),可见伦理在中华文化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由于长期以来一直以寺院的出家僧侣为主,致使一般人以为佛教只重出世思想,忽略对居家生活的关心。其实佛教是僧俗四众所共有,也重视家庭伦理,例如《无量寿经》告诉我们:家人眷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对于资生日用要“有无相通,无得贪惜”;甚至平日相处要“言色常和,莫相违戾”。从这些话就可以看出,佛陀的教化实在是深具人间的性格与生活的力用。

家庭是每个人的生活重心,孝顺则是人伦之始,是伦理道德实践的根本,所以在家庭的人伦眷属关系当中,佛教首重孝道的提倡。佛教认为,孝顺父母,报答亲恩,这是上报“四重恩”之一;反之,弑父弑母,则是不通忏悔的“五逆大罪”。《观无量寿经》更将孝顺父母列为往生净土的重要资粮。

过去儒家主张:生养死葬、晨昏定省、和颜悦色、恭敬柔顺,此乃人子孝亲之道;佛教也说“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五分律》),又说“供养于父母,及家之尊长,柔和恭逊辞,离麤言两舌”(《杂阿含经》)。但是,佛教更进一步认为:“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莲池大师把孝顺分为三等:“生养死葬”,只是小孝;“荣亲耀祖”,是乃中孝;“导亲脱苦”,才是大孝。因此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及《父母恩重难报经》中一致说道:能开化其亲,才是真实报父母恩;也就是说:父母若无信,则使起信心,获安隐处;父母若无戒,使住于禁戒;父母性悭吝,教令好施无,劝乐教授;父母若无智慧,则使开智慧,为子能如是,始足报亲德。

佛教的孝亲思想超越一般世俗的小孝,但是过去一般人总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以此来批评僧侣披剃舍俗,割爱辞亲,是为大不孝。其实翻开佛教的经典,从佛陀“为父担棺”(《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为母说法”(《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不但克尽人子之道,成为孝亲的典范,甚至在《贤愚经》及《睒子经》都说:佛陀是因仁孝故,成三界之尊。

此外,目犍连尊者救母于幽冥之苦(《盂兰盆经》);舍利弗入灭前,特地返回故乡,向母辞别,以报亲恩(《贤愚经》);明朝蕅益大师四度割臂,为病危的母亲求寿(《蒲益大师传》);民国的虚云和尚,三年朝礼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思(《虚云和尚年谱》)。乃至道明织蒲供母、师备悟道报父、道丕诚感父骨、宗颐念佛度母(《缁门崇行录》)等等,都说明出家人虽然在人伦关系上有了不同的内容,但并未放弃孝养父母的人子之道,因此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感人事迹。例如惠心沙弥之母,勉其用功道业,不以皇帝赏赐为荣,不以母亲一人为念;洞山良价以《辞北堂书》表明志在求道的决心,其母虽然“日夜常洒悲泪”,仍抑制爱子之情,回书勉励其修道证果,尤其感人肺腑。

佛教对孝道的提倡,不但把“孝顺父母”与“供养沙门、尊重梵行”,同样列为“人法”(《摩诃僧祇律》),尤其《心地观经》更说:“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如是报父母恩。”甚至《父母恩重难报经》认为:“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思。”足见佛教对孝道的重视。

在一般社会上,在家人有在家人的人伦关系;佛门里,僧团也有师徒与师兄弟的关系。《四分律》说:“和尚看弟子,当如儿意看;弟子看和尚,当如父意。展转相敬,重相瞻视,如是正法便得久住。”《太平御览》云:“师者,发蒙之基,学者有师,亦如树之有根也。”《忠心经》云:“道成乃知师恩。”佛教里,师徒之间的情谊有时更甚于世间的亲情,如晋朝昙印罹病危笃,弟子法旷七日七夜为其虔诚礼忏(《西天目祖山志》);元朝印简遇兵难,犹一如平常事奉其师中观沼公,深受元兵敬重(《佛祖历代通载》);布毛侍者依止鸟窠禅师十六年方受点拨,了悟自家面目(《景德传灯录》);宋朝怀志谨遵老师真净克文的遗训,坚拒住持领众,抛名利于脑后(《五灯会元》)。

此外,也有的师徒之间教学相长、互为师表,例如道真长老接受作住持的徒弟之命令为客人倒茶、切水果,却甘之如饴;如果今日社会大众都能学习道真长老这种“老做小”的精神,必能消除许多“老少问题”与“代沟问题”。

世间一切事都是靠因缘和合而存在,缘聚则有,缘灭则散,即使亲如父子母女,一旦缘尽,终要分离,所以人要把握有缘时,好好相携相助。《心地观经》说“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堂上双亲健在,是人间最幸福的事,因此为人子女,当父母健在时就应该好好孝顺,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徒留遗憾。

孝顺父母是人子之道,人而不孝,何以为人?佛经中除了处处指陈“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心地观经》)的孝亲思想之外,尤其进一步要吾人“视一切人犹如佛想,于诸众生如父母想”(《观普贤行法经》)。所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梵网经》),更把眷属的范围扩大到一切众生。

吾人薄地凡夫,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到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甚至如佛想,但对于家中眷属,例如亲子之间、夫妻之间、亲族之间、主仆之间,甚至出世的师徒之间,至少应如《长阿含经》所说:

子女应以五事敬顺父母:一者供养侍奉,无使匮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父母正业,承继光大。

父母复以五事养育其子:一者教导子女,不使为恶;二者指示教授,趣向善处;三者慈爱照顾,入骨彻髓;四者妥为子女,求善婚娶;五者正当用度,随时供给。

丈夫敬妻应有五事: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媟;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

妻子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一者体贴敬爱;二者家务整洁;三者温柔亲切;四者诚实毋欺;五者赞叹恭维。

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

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

雇主应以五事对待僮使: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假。

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

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遗;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

过去儒家有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今日人间佛教的居家之道,应该用智慧来处理人伦之间的感情,用佛法来净化、美化、弘化、佛化家庭生活。对于老中青幼等分子,彼此之间要互相爱敬、慈孝、教育、规劝,因为家人之间是一种连锁关系,父母子女等眷属就像锁链一样的环环相扣,绝不可分割,人人尽其在我,相敬相爱,个个身心健全,融洽和谐,家庭才有欢笑,家庭伦理也必然和乐美满。

二、道德观(修养之道)

同类推荐
  • 靠自己最好

    靠自己最好

    本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敢想感做、爱我所爱、笑对人生、打破常规、树立目标、以勤补拙、珍惜机遇、善于总结、磨砺悟性、纵横交际。
  • 好员工好前程

    好员工好前程

    一个人只要有意愿、有决心,就一定能把自己变成心目中的理想之人。人的成功都是自我塑造而成的,但通常只有真正成功的人才肯承认这一点。成功之钥永远不会藏在课程或讲演会中,而就在你的表现之中。《好员工好前程》将鼓励每一个公司人的高度的自律性。融入团队,融入公司,把个人的成功建立在团队乃至整个公司的成功之上,如此才能更快、更稳健地提升自己。如此,成功就没有任何借口!
  • 改变一生的120个启示

    改变一生的120个启示

    本书生动讲述了120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生启示,从不要追求完美、积极调整情绪、从工作中寻找乐趣、轻松赚钱、淡泊名利、学会花钱、享受快乐、品位幸福等方面,生动地展示了正确认识财富与幸福以获得快乐人生的实用方法。
  • 观念决定前途

    观念决定前途

    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人不能预见未来,但可以把握观念。本书对人们在思维模式、人生方向、心态、人际关系、潜能、心理、职场艺术、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地剖析,并列出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供读者参考,同时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观念突破”,并以实用性极强的“成功方法”作为对读者的指导。经过阅读现实的案例,领悟独到的分析、再落实实用的方法,相信每一位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一定会通过本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迎来成功的人生!
  • 感恩你的工作

    感恩你的工作

    感恩,是一条人生基本的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就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就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事情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就能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就能正视错误,互相帮助……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三十岁的春天

    三十岁的春天

    对于一些特殊的人,立业路上艰难险阻,成家之路处处碰壁!他仍然在等命中的那个她。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灰暗的人生,复杂的家庭关系,没有色彩的天空,云朵永远都是黑色……但是,他还是保留着内心深处小小的希望,就是这个小小的希望,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力量,最终遇到了那个她。
  • 情深入浅

    情深入浅

    秦深从小就是乖孩子,在她面前听话懂事,学习成绩优秀,长大之后成了小明星,在所以人的视野里,他也依旧是个温柔体贴的男孩子。是什么时候这样的他变了呢?也许是在她变得越来越诱人的时候吧!
  • 炁道传

    炁道传

    林闲是个普通的大学生,一直过着平凡人的生活,但是某一天,一个神秘的面瘫帅气小哥找上了自己,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不靠谱的天师继承人、暴力的黑道大小姐、恐怖的房中女鬼,这些人物接连出现在林闲的生活中,不仅打破了他的信仰,还揭开了一段尘封多年的秘密……
  • 斗转三世

    斗转三世

    三世存活,探寻八玄之物。寻找奢华的幸福,此生无悔。一本笔记,扉页的匿名竟有着跨越轮回的秘密。一片老街,一片失忆,一片玄幻。傲视苍穹,撼动大地。一指斗转,踏遍三世,轮回三生,只走一境。留名吴桐。
  • 吾执轮回

    吾执轮回

    天地的至强者永远是孤独的!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外域三千神魔乘此时机入侵三千世界,他们屠龙灭凤,喝人血吃妖肉,在大三千世界无恶不作,破坏洪荒气运,使洪荒世界无法诞生圣人。洪荒历一量劫,娲皇发现可以以功德成圣,万族开始发现各种方法成圣,出现准圣,伪圣,圣人。洪荒历五量劫,万族不甘为神魔的阶下之奴,挑起旷世大战。洪荒历六量劫,大战以神魔灭亡告终但万族也付出了以众圣沉睡的重大代价。近古两千零一十五年,一名练气境的小修士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役天帝尊

    役天帝尊

    一枚随着薛云出生的玉佩,在其第一次服用丹药之时开启的惊天隐秘!一名欲成人中之龙的灵界少年,又因何被迫流落人界?练气,筑基,结丹,元婴,化神,引元,空灵,化虚,渡劫。修仙九境,可否就是尽头?灵鼎灌灵,太乙传承,七国战乱,天骄相斗,天阿争锋!道途茫茫,又终究何去何从...PS:绝不会断更,请众道友放心。
  • 网游之三国.A

    网游之三国.A

    第一次写书,欢迎大家提出意见。
  • 福运相公养不起

    福运相公养不起

    一朝穿越,陆玖成了名声不好,一无所有的寒门弃妇,每天不是在赚钱,就是奔赴在赚钱的路上,谁知却遭遇县太爷穷追猛打,疯狂求爱!陆玖退无可退,怒斥道:“离过婚的女人你也要?”县太爷眼神温柔又宠溺:“世人皆知,我傅某人就好这一口!”一句话简介:九爷和娇花的婚后生活。【本文1V1双洁,欢脱甜宠,富可敌国的财迷娘子X一穷二白的福运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