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31900000008

第8章 神性笼罩的皇帝(8)

他的理念是世乱用武,世治宜文,马上可以得天下,不能治天下,治天下则非文人不可。有人出于嫉妒,就挑拨说,也不能过于相信文人,太相信了会上当的。一般的文人好挖苦毁谤,拿话刺人,譬如张九四一辈子宠待儒生,把文人捧上天。做了王爷后,要起一个官名,有人取为“士诚”。朱元璋说:“不错呵,这名字不错。”那人说:“不然,上大当了。《孟子》上有‘士,诚小人也’。把这句话连起来,割裂起来念,就读成‘士诚,小人也’。骂他是小人,他哪里懂得,给人叫了半辈子小人,到死还不明白,真是可怜。”朱元璋听了这番话,从此加意读表笺,果然满纸都是和尚贼盗,句句都是对着他骂的。这段文字颇有趣,揭出了人们为利益互相倾轧的古老现象,但也捅破了中国人颇具“特色”的一个心理:什么阴损的事都是臣子挑唆的,皇帝本来是好皇帝,可惜有的大臣进了谗言。朱元璋也不想搞文字狱,有人看准了他精神脆弱的一面,成功地利用了他。真是如此吗?

其实,朱元璋搞文字狱与别人的挑唆没有关系,或者说没有大关系,只在皇权独裁专制这一点。别看朱元璋自己左一个“布衣”,右一个“民间”,他人说就不行了,是对皇上的不尊。媒体说,前几年的时候,有个法国平民拒绝与他们的总统握手,并且说了很难听的话,忍不住发火的总统萨科奇与他对骂。临了,也没听说总统把那个人“请”到监狱什么的。我就想,那位总统受到的刺激,不会比朱元璋初闻“张士诚”之事时受到的刺激小,他怎么没把老百姓怎样呢?又一想,古今不同,中外有异,岂可对举?

蜕变

如何识贪辨腐,是个很简单也很复杂的问题。《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卷中有康熙帝的一段话,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二月,皇帝会见大学士时说的。帝云:“清官多刻,刻则下属难堪,清而宽方为尽善。朱子云‘居官人,清而不自以为清,乃为真清’。又如《易》云‘不家食’。为官之人,凡所用之物,若皆取诸其家,其何以济?故朕于大臣官员,每多包容之处,不察于细故也。人当做秀才时,负笈徒步,及登仕版,从者数十人,乘马肩舆而行,岂得一一问其所以来耶?”

康熙是个头脑清楚的皇帝,关注官员的生活细节。比如从秀才晋升为官员以前,好多人“负笈徒步”,而一旦进入官场,便“从者数十人,乘马肩舆而行”。人一旦有了一官半职,举手投足便与以前不一样了,和平民百姓更是不同。这不是自康熙始,自古而然。倘康熙帝只关注这种不同,也就没什么可称道的了。让人觉得这位皇帝清醒处就在于,他除了知道前后的不同,而且知道这种变化需要花费银钱,对资财“所以来”的问题给予了相当的关注,而且有贴近实际的认识。他的话,弦外之音就是:那些官的钱是哪里来的?还不是公帑、民脂!可惜,为了笼络官员,他没有追查财富的来源。虽然他并不认为那些多出来的资财是来源不明,但他坐上皇椅不久,可以说立足未稳,从策略上讲,不宜严厉追查这类事。

官员腐败导致皇权失落的过程是相当缓慢的,是好几代积累的结果。可一旦政治动荡,军事孱弱,政权大厦立马就稀里哗啦倾覆了。因此在封建统治者那里,维护统治是第一位的,反腐败则始终要让位给“立竿见影”的政治行为。尤其咱们中国的老百姓,封建时期,哪个朝代的官吏不是吃民肉喝民血?只要官吏还给老百姓一条苟活的路,多大的冤屈都能忍受。《诗经》里说的“硕鼠”,老百姓已经供养好多年了,后来实在不像话了,才敢发发牢骚。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也是因为去戍守渔阳时遇雨误期,按照秦朝法令误期是要斩首的。所以陈胜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然后才说:全国老百姓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假如没有误期当死的逼迫,陈胜再苦大仇深,秦王朝的官吏再鱼肉百姓,义旗也不一定由陈胜树起来。

康熙对贪官污吏宽仁,其原因在于他的新政权需要一种维护,需要一种认可,哪怕官员的“示忠”充满了虚假,他也认为相当重要。贪墨是邪恶之举,可对初履至尊的康熙来说,抵御远方的邪恶,往往不如急功近利带来的利益巨大。在深层次,康熙把肃贪清污与稳定政权或多或少置于对立位置,在思想深处将惩治贪污受贿的位置后移。在他统治的末期,出现“各省库项亏空,动盈千万”的后果,其实是前期这位皇帝“圣心宽大慈祥,未曾将侵蚀国帑、贪取民财之人置之重典”造成的。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他慨叹道:“部院中,欲求清官甚难。”康熙四十九年,户部内仓亏空案暴露,涉及该部官员112人,侵蚀银两64万两。

实际上,贪腐等对政权的削弱能力是强劲的,但它如软刀子杀人,致人毙命而不会淌出多少血。它对政权的撼动,不是暴风骤雨似的摧枯拉朽,而是污水浸濡而致墙体坍塌。贪污受贿,可以引发社会一系列病症,一个偶然的事件,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年轻时康熙就认为:“从来民生不遂,由于吏治不清”,主张“凡事俱可缓图,惟吏治民生,最难刻缓”。可惜,贪墨对政权潜在的摧毁力,终于被追求表面的稳定推在一旁。所以雍正即位后说:“朕今日不能如皇考(康熙帝)之宽容。”不管实际如何,表面上对贪赃的治理更加重视了。

不过,康熙的行为也明确了两点:其一,识别谁贪谁腐不难,只需将其合法收入与支出比较就行了。比如,你的同事一分钱掰两半花尚感不足,而你却整日花天酒地,你的银子是哪来的?其二,治贪不是不能,而是心怀旁骛,懒得“为”。

帝制时代的好皇帝

在人类社会中,专制时代比民主时代的时间要长远。仅以中国为例,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到辛亥革命胜利,再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国民都是在封建专制的威权下度过的。专制或民主,对民众的生存究竟有什么影响呢?这是一个宏阔的题目,一言难尽。通俗而言,民主所用的是加法,使人更像一个人,专制使用的则是减法,把人做小。民主制度尽管不是没有缺陷,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制度可以完全取代它。

对统治者本身来说,专制和民主带给他们的也是极不相同的色彩。比如,人们往往指某皇帝为明君,某皇帝是庸君,某皇帝则是昏君、是暴君,却不说他们称职不称职,其实所谓明君、昏君等,是以封建社会“君德”为尺度的,与民主制度毫不相干。盖封建社会的皇帝是祖传的,并不是因为有做皇帝的本领,自然别人没有说三道四的份儿。这与民主制度下的领导的产生不仅毫不相同,评价机制和方式也不同。当然,祖传只是和平时期的事,在风云变幻的战争年月,随时可能出现改朝换代的剧烈动荡,这时,刘邦、朱元璋们也许就会以底层之身坐上龙椅。唠叨这些陈言旧语,是因为人们常常好心劝告干部要“为政以德”,看似很严厉,其实还是劝人自我反省,劝人树立德行。

封建时代有电视剧中康熙那样的好皇帝吗?有,不仅有,而且有好几个,像汉文帝刘恒、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等。可惜,这样的帝王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屈指可数,在500多个正宗的皇帝中,所占比例很小很小。其余的那些帝王,或昏聩或残暴,平平庸庸就算很不错了。

康熙8岁即位,在61年的帝王生涯中,功绩卓著。这位皇帝对西方先进的数学运算、天文历算很感兴趣,并且掌握得很牢固。从宫中的西洋传教士那里学会了西洋乐理知识,对水稻新品种的研究也有很深的兴趣。乾隆皇帝在一首诗中曾对自己不通自然科学自嘲说:“皇祖精明勾股弦,惜吾未习值髫年,而今老固难为学,自画追思每愧旃。”诗里的“皇祖”,即指康熙皇帝,“勾股弦”指勾股定理。不独乾隆,在中国的封建帝王当中,这样热爱自然科学的,也是绝无仅有的。

但历史上只有一个康熙。加上另外王朝的几位不错的皇帝,也只在皇帝群中占百分之一的样子,细究其因,根本在封建专制一端。盖封建皇帝,不受任何拘束,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们最后是好是坏,是恤民是昏庸是暴虐,全看百姓的造化,一点办法也没有,有的只是隐忍,实在忍不下去了就起来造反,如果成功了,一个名字全新、灵魂依旧的王朝就算建立起来了,然后就是人们惯见的统治手段和统治方式,然后进入下一轮循环。起义失败了呢?当然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们过着更悲惨的生活,之后,还是起义、流血、新皇帝新王朝。鲁迅曾有“两个时代”之论,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另一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难道历史的典籍中,就没有约束皇帝的条文吗?有,并且很多。但那些不顶什么事,比如告诉皇帝怎样爱民啦,怎样勤政啦,等等。不是条文不正确,问题是执行者是主宰一切的皇帝,他爱不爱民,勤不勤政,全看皇帝自己领悟的深度,别人奈何不得。至于大臣,不管面对的是多昏庸的皇帝,也只能说他“圣明”,也要山呼“万岁”。要不就死谏,也就是宁可丢了小命儿,也要对皇帝加以劝谏。久而久之,还有好多大臣以此为荣,认为作为谏臣,让皇帝杀了是一生的幸福。如此社会结构,如此社会精神,条文能有用吗?

某个皇帝再好,也纯属个人行为,不能保证他后面的皇帝都好,连最起码的称职也保证不了。原因何在?社会制度使然。任何一个人,在不受任何约束的条件下,都可能变得暴虐无常,实在不只是皇帝如此,也实在不只是东方皇帝如此。

罚非其罪

明朝建国以后,出现了许多史少前例之事,其一就是廷杖。廷杖并非明朝才有,清人凌扬藻在《蠡勺编》云:“隋文帝听律外决杖,不过施之散员属史,唐时杖人于朝堂,亦偶一为之,然已非盛世所宜有矣,至明乃为廷杖之法,着为国典,流毒缙绅,莫此为甚。”

很多人认为廷杖始于朱元璋,实际这样说未必科学,他不过是把别的皇帝偶尔为之的事,变得成为惯例,使这种惩戒形式极大焕发了青春——明代以前各代的廷杖只是皇帝偶尔为之,到了明代便逐渐成为制度了。朱皇帝虽有不少创新,但也离不开前人的肩膀。吴晗说,廷杖“始于元代”。

说起来,廷杖其实是杖刑的一种特殊情形,不是谁想享受就能享受,而是有级别限制的。一般草民如果遭了杖刑,不管被打得多厉害,也不能与“廷杖”挂钩。“不配”的原因挺简单,廷杖的对象是大臣,老百姓怎能混同于官宦?至于皇帝为什么发明“廷杖”,估计就是用事实告诉大臣:我是主子,我有生杀予夺之权,打人是小菜一碟,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你们别惹我发火。这一招挺绝,既无情打击了肉体,又在精神上矮化了臣子,威慑了官吏。因此,自从盘古的子孙建立上下级后,臣子说话便不由自主分成了这么几类:一是不怕死的,仍旧说真话;二是会说假话也会说真话,总之只说皇帝爱听的话;三是只会“今天天气哈哈”;四是先穿靴戴帽讲逢迎话,也就是先大讲皇帝如何圣明,末尾来个“但是”,说一点有用的话;五是专讲阿谀奉迎之语。

洪武八年(1375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疏奏事,言辞有所触犯,朱元璋大怒,把茹太素叫来当面责问,并在朝堂施用杖刑。据《礼部志稿》讲,茹太素的奏折有一万七千余字,朱元璋令人诵读,读到六千多字还不知所云。朱元璋发火了,于是茹太素挨了打。其实真情不一定如此。《明史》曰,茹太素“陈时务累万言,太祖令中书郎王敏诵而听之。中言:‘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言多忤触。帝怒,召太素面诘,杖于朝。”实际上,茹太素奏折中“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之语,才是朱元璋发怒的真正原因,也是导致茹太素本人被打的根魁。对统治者而言,茹太素那几句话太刺耳也太深刻了,如果我们把它转换为白话,大意为“几年来,有才能的人侥幸活下来的,不到百分之一二,现在使用的都是迂腐的人”。这还得了?不要说朱元璋,历史上有哪个皇帝能容忍?

茹太素性情刚直,说话不曲里拐弯,被治罪并不奇怪。据说有一次宴会,明太祖给茹太素赐酒并赋诗:“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茹太素俯首叩谢,按原韵续句对答说:“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太祖听了此句作何感想,我们不得而知。总之,过了不久,茹太素被贬谪,后来又被处死了。

茹太素的奏折可能有不少大话、空话,但那不一定是茹太素造句行文的本意,也决不是打打屁股就可以杜绝的。文字是表达一个人思想的工具,文风则有社会的影子。朱元璋喜欢别人歌功颂德,文字短了恐怕不行。着眼于对臣下的震慑作用,使臣子失去尊严,树立皇帝的权威,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的。有趣的是,竟有许多人认为茹太素行文啰里啰唆惹怒了朱元璋。古代被责打的臣子中,有几个是因为文章冗长,文风浮躁?

自茹太素去世以后,大臣的奏折有什么变化,鲜有人去研究。我猜想,那将是个枯燥而又充满趣味的过程。朱元璋杀了这个又杖那个的举动,对整个明朝有很深刻的影响,敢于像茹太素那样直指朱元璋用人缺失的人少了。中国王朝一圈一圈转下去以后,最后连所谓的“蕞尔小国”都打不过了。

这就是“震慑作用”不可避免的结果:一方面它可以使国民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可以让统治者耳根清净,满眼所见都是秀丽绚烂;一方面它也使入侵者遭受抵抗之力变小,国民的独立能力、创新能力降低。

鼠与器

袁世凯最为后人所诟病的是他称帝。袁氏此举让世人心灵震撼不已,感到古老中国要跳出帝制的圈子颇为不易。其实,除去称帝,袁世凯亲历的反腐也值得人深思。

袁氏做了83天皇帝,就不得已宣布取消帝制。细思袁氏此举,超过古代帝王不少。毕竟是受过新事物熏染的政客。历史上不少皇帝,反对声此起彼伏,却没有一个辞职的,只有刀架在脖子上以后,才装出“禅让”的样子,极不情愿地“让贤”。而一些“立场坚定”的皇帝则肆无忌惮地敛财、杀人,任大地流血漂橹,任生灵横遭涂炭,等人家用暴力掀翻皇椅才止住手。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论及帝制运动时说:“袁公之不幸,是他原无做皇帝之实,却背了个做皇帝之名。”这是浓缩、概括的话语,指袁世凯称帝复杂的轨迹。《袁世凯评传》把促成袁世凯称帝者约略分成五种人:一为袁氏长子袁克定,意在获立太子,膺承大统;一为清朝的旧官僚,意在尔公尔侯,谋求子孙荣爵;一为满清的亲臣,意在促袁失败,以作复清之地步;一为副总统黎元洪之羽翼,意在陷袁于不义,希望黎得以继任总统;一为日、英、俄三国,意在促中国于分崩离析,永陷贫弱落后之境地,以保持其在中国之利益与东亚之霸权及瓜分中国的阴谋。用这段话为唐先生那句简括之言作个注脚,也许不为不当。

袁氏称帝,原因虽然复杂,症结点恐怕还是唐德刚先生在《袁氏当国》中所分析的,即袁世凯“无心依法行事,放弃实权,实行真正的内阁制”。

同类推荐
  • 大唐局座

    大唐局座

    小人物穿越大唐,变成李世民的儿子李泰。他创立大唐情报局,开始安逸又刺激的生活。
  • 新汉王朝

    新汉王朝

    一个艰辛困苦的环境一个万念俱灰的孤独身影,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中身不由己一步步卷入王朝争霸的漩涡,在血与泪爱与恨中慢慢挺起单薄的脊梁......永远体会不尽的三国往事,永远揭示不完的真实人性!******************向书友们推荐天子所着的都市小说【越境鬼医】,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是本不可错过的佳作!
  • 南北史演义(套装共2册)

    南北史演义(套装共2册)

    《南北史演义》(现代白话版)为《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叙述了南北朝一百七十年间“乱臣贼子盈天下”的分裂对峙局面,沿用唐李延寿旧例,把宋、齐、梁、陈归为南史,魏、齐、周、隋为北史。行文对于南北历史平行叙述,不为帝王颂德,不遗漏小人物的闪光点。《南北史演义》(现代白话版)内容丰富,论述客观,堪称通俗史著的经典,不但可以作为一般的休闲读物,也可以作为历史爱好者的参考书。《南北史演义》(现代白话版)旁征博引,文史详备,真实可靠,行文张弛有度,自批自评,妙趣横生,其人物丰富,主次分明,故事生动,点评独到,集文学性与历史性、趣味性于一体,让人读来不忍释卷,可谓通俗史著的经典之作。
  • 世界通史

    世界通史

    本书分为上古史、中世纪史、近代、现代、当代五个部分,记录人类自诞生至21世纪初的进化与文明发展历程,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民族、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
  • 我的老婆是皇上

    我的老婆是皇上

    堂堂七尺男儿意外穿越到了大秦元年,成为了开国皇帝的妃子。这还不算什么?!最坏的就是竟然是现在要准备侍寝了?!马上要被摁在地上摩擦了!怎么办?!在线等!急!
热门推荐
  • 守护甜心之水月幻光

    守护甜心之水月幻光

    一个刁蛮的千金,令她被自己最亲爱,甚至自己最心爱的人抛弃。你要怎么做?不行!我不能任由你来!等着吧!期限是三年,看看是你弱了,还是我强了!呵呵,这将会是一场好玩的游戏,是吧,我亲爱的读者。看着吧,我会把伤害过我的人,一个一个处理掉!
  • 天上掉下个二丫头

    天上掉下个二丫头

    出身不凡的二丫头从山上来,却不止于山上。她闯荡一世,经历了整个东方大地的变迁。——————————————————书友群:481656842答案:银海和
  • 孤影忘江湖

    孤影忘江湖

    只是一个偏爱武侠世界的读者,坠入武侠,代你们走进我的武侠,充满爱恨情仇,各色人物,色彩缤纷的世界。。
  • 真诚的守望

    真诚的守望

    香玫的父母在非常时期中,被下放到湘西一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迫于生计,香玫许配给当地治保主任有点弱智的儿子金宝做了挂名夫妻。香玫自幼与表哥肖晖十分要好。肖晖的父亲为免遭陷害,举家逃往香港。在一次意外案件中,违心地逼迫肖晖入赘秦家作女婿。由此,他们传奇式的情感纠结和坎坷历程延绵了整整十个年头。改革开放后,守望了十年的真情终于找回。肖晖和香玫双双回归阔别已久的塔山寺,开创了美好的将来。本部故事错综复杂、悬案迭出,极富传奇性。其中男女主人公的两地情愫之抒发,穿插了较多的感人诗句。这些诗句如泣如诉,寓意深长、耐人寻味。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魅染清城

    魅染清城

    绝色倾城,天之娇子。本想逍遥一生,本想笑傲江湖。奈何身不由己,九子夺嫡,是助是躲?
  • 我是一位魔戒骑士

    我是一位魔戒骑士

    作为魔戒骑士,徐觉成为了‘英雄协会’的一员。穿梭于世界之中,看着一个个假面骑士为爱与和平而奋战、看着一支支超级战队团结一致对抗邪恶、看着一位位光之巨人和巨大的怪兽战斗。原本并不认为自己是一名英雄的徐觉,慢慢的在英雄之路上越走越远……PS:各个特设作品世界观、人设都有可能因为需要而进行调整,大部分资料均是来自维基百科并进行作者个人化处理,请勿过于执着。拜谢!!!
  • 梦中的日落与星空

    梦中的日落与星空

    因所爱的男人为了那个女人而抛弃了她,心如死灰的她感觉没有了男人的世界瞬间崩塌了,一跳跃入冷海中,意外却发生了,她穿越了!
  • 传承眼镜

    传承眼镜

    祖上传下来的眼镜,得到能量补充,开启生命科技,探索未解之谜。
  • 三月三

    三月三

    从乡村生活的侧面表现城市化进程对乡村淳朴情感和古老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损害,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