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31900000031

第31章 诚惶诚恐的大臣(10)

一个社会飘荡着贪污受贿的浊气,原因不在于底层,而是高层。从皇帝到大臣都贪腐了,小臣、胥吏焉能不贪?万历年间,三吴地区发生灾荒,朝廷派人携内帑万余金前往救济,但“民不沾实惠,却被有司里长乾没了”。地方官吏,为贪赃受贿,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一面加重赋税,一面巧取豪夺。明代中后期,社会充斥着戾气,邪恶之风何来?当一个社会只靠皇权维持统治时,君王自身的素质起着决定作用。明朝中后期的皇帝是否劣于或胜于乃祖,只言片语说不清楚,但贪图逸乐这一点,远远超过朱元璋,打击监督者的能力也远胜其祖。在一个毫无约束的专制社会,统治者必有绝对权力,而统治集团又只知吃喝玩乐时,贪污受贿的恶行便自然横行于天下,久而久之,邪恶之气便积聚起来。监督和公开,虽不是万能的,却是可以对专制起一点阻遏作用的。当然,建立监督机制关系到体制,而不仅仅是名义上的。表面上,中国古代也有监督,但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呢?

山东孟庙的碑刻中,有清代山东巡抚国泰所立的石碑,上面刻有一首诗,云:“余谬守是邦抚齐鲁,每逢役过瞻拜明栓,常怀报国无劳乏术,俯仰数初自愧何人?”意思是说,我治理齐鲁大地,深感未能报答国家。言辞很感人,可惜国泰是一个大贪污犯。御史钱沣弹劾他,但他有通天的关系网,当着钱沣的面大骂道:“汝何物,敢劾我耶?”在这样的体制下,监督价值几何?

计算方法

后人一直说,明朝官员的俸禄太低了。这话的背后究竟潜藏着什么深意,我们不是很清楚。联系到明朝后期,官员大肆贪污受贿,似乎在告诉人们:薪俸低,会导致贪污。

缤纷的社会现象,真让我们不懂经济的人看得眼花缭乱。比如宋朝给官员的俸禄那么多,也有人贪贿;明朝一直被后人视为“薄俸”,明太祖时代廉洁的人却很多,但明太祖不满足,他要建立一个没有贪占的完美社会,贪一点就杀无赦。他去世之后,朱家子孙似乎坚守着老祖宗的规矩,实际却只是名义上的,各种条文松动了许多,可是贪污者也随着多了起来。俸禄与贪污究竟是什么关系,真是一道复杂题目。

薪俸是如何确定的?是不是皇帝吃完饭打个饱嗝说,正一品官员每月支米87石吧。其实不这样简单,一个社会的俸禄是微薄还是丰厚,并不是个孤立的数字,而是与社会收入相关。虽然顾炎武说“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但他并没有把俸禄薄视作明朝贪风之炽的单一原因。顾炎武认为,刑法太轻与官俸太薄结合在一起,才导致明代官场贪婪和无耻之风弥漫。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也多次提到明朝的俸禄,提到腐败。不过他没有专门慨叹于此,倒是也指出当时社会资源匮乏这一现实。薄俸必致贪渎之说,俨然已是一些学者的结论。

古代学人和今日研究者的计算方法,在朱元璋眼里,可能匪夷所思,然而可能更理性,更科学,于后人更有益。素来,看清内里,需要后退几步,反思过往,不能只简单颂扬。不过,看看朱元璋为什么这样制定俸禄,是有好处的。对一些信息,你可以不同意,但没必要隐匿不彰,这对后人没有益处。朱元璋认为,他给官员的俸禄并不薄,正一品官员的俸禄是每月支米87石,一年就是1044石。加工1044石米需要2620石稻谷,要生产2620石的稻谷,则需873亩田。按一头牛耕地50亩计算,需用17头牛耕种,按一个人种田15亩计算,需要57个人耕作。收割之后,农夫要走很多路将未脱粒的稻禾挑回去。为了正一品官员每月87石米,老百姓不知要花费多少劳力和辛苦。朱元璋的视角,也许有点滑稽可笑,但它却蕴含着一个天大的道理:官员的一切都是老百姓提供的,俸禄的薄与厚,不能脱离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朱元璋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更苦,因此老朱本人不仅觉得俸禄不薄,相反,挺优厚。朱元璋说,“为官者既受朝廷重禄,尚无餍足,不肯为民造福,专一贪赃坏法,亡家果可怨乎?”

俸禄薄与厚,是个复杂问题,一句话不好说清楚,要把好多因素考虑在内。白居易说:“古者因人而置官,量赋而制禄,故官之省置必稽人户之众寡,禄之厚薄必称赋入之少多,俾乎官足以理人(民),人(民)足以奉吏。吏有常禄,财有常征,财赋吏员,必参相得者也。”(《中国古代人事制度》)如果一味比较数字,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大国与小国,穷国与富国,肯定差别很大,凭此便自傲自大或自轻自贱,太肤浅、太不科学了,比来比去,有什么意思?

俸禄薄厚只能相对而言,不可一概而论。明朝俸禄低还是不低,各有各的计算方法,不多提也罢。但有三点不吐不快:其一,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计算者要扪心自问:你的方法是否科学。比如甲团体有20人,乙团体有10人。甲团队每人有1元钱,乙团队每人有2元钱,当然甲乙两个团体都有20元钱,于是甲队自豪地说,我们和乙队队员一样阔!或者乙队头头说,甲队今非昔比,真阔气了,应该承担和我们一样的义务都是不对的。其二,薄俸致贪是个伪命题。任何社会,俸禄再薄,也决不会薄得让人活不下去。如果偏要用人类的俸禄过神仙的日子,今天包“二奶”,明天包“三奶”,整天嚷嚷薪水太薄,要“高薪”才能廉,那是为贪污找借口。贪腐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因素,是体制问题。有清一代,官员的俸禄银之外还有“养廉银”,且“养廉银”是俸禄银的成十上百倍,但官员仍贪墨不止,“廉”没有一点踪影。其三,权力者制定规则要想到老百姓,具有话语权的人也要想到老百姓。俸禄高还是低,要看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要眼观富国,然后说几句梦呓般的话。

生计问题

提到《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我们常说某某人是逼上梁山的。一个“逼”字,首先让人觉得物质极其匮乏,难以果腹,只能铤而走险。实际而言,起来造反的,不见得必是缺吃少衣的人。你看那些梁山好汉,有几个是吃不上饭的?或许《水浒传》是文艺作品,不能以它为据作论点的注脚,其实此类事情历史上也很不少。

唐朝末年,盐贩子出身的黄巢,既不缺吃,也不少喝,根本谈不上贫苦,可他举旗造反了。他的起事,与当时统治集团奢侈无度大有关系。世界上财富就这么多,官吏占据多了,其他人必然就要吃苦受罪。因此,一些政治家告诫官吏千万不要与民争利。客观说,黄巢起事,与乱纷纷的环境有直接关系;主观说,黄巢其人乐意做官。做官的路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拉起大旗造反,然后以此为筹码和朝廷讨价还价。

与朝廷交涉有个过程,这期间那些上了“梁山”的人,怎样解决生计呢?黄巢血洗泉州劫杀了不少富商,此后几次攻城略地,获得财宝无数。不过,黄巢的这种政权,不事稼穑,不事贾贸,与工农业生产无关,终究会有供给匮绌之日。唐僖宗中和三年,黄巢率军围攻陈州,军粮缺乏。于是便“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旧唐书》)这段文字,描摹出了黄巢式的起义如何做事。虽然仅仅是一角,却可以叫人思考许多。史式教授论述太平天国时说,在打下南京之前,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财货取之不尽,领袖们从不为经济问题操心。也就是,当农民起义的队伍作为一个非正式的政权存在之时,他们可以“打富救贫”,实行军事共产制度。但当他们正式建立一个政权,需要发展经济时,打江山时的老办法就会此路不通。

促成农民起义的因素恐怕只有三个,一个是天灾,一个是人祸,另一个是政治黑暗。天灾使人们的生命毫无保障,这时的灾民最容易发生暴动等事件。如果官府能够及时慰平民众脆弱的身心,不一定就会引发农民起义。就老百姓而言,只要能够有口饭吃,就会山呼万岁。中国的老百姓,在强权之下生活了几千年,尤其如此。但在政治黑暗的时代,在有食物果腹的情景下,老百姓中的一部分人也会起事,此为“乘势而起”。梁山好汉就是这般。

大宋的好多制度在宋徽宗时代已经露出破绽——比如“梁山好汉”中好多人物是赵宋王朝公职人员,尤其不少人曾在大宋的司法系统工作,他们平时的行为破坏了公正。就拿插翅虎雷横来说,他本是郓城县尉司管下的步兵都头,本职工作为“擒拿贼盗”,但他却拿着纳税人的银子,为非作歹,靠“开张碓房,杀牛放赌”赚外快,还结交黑道分子。雷横这样的人,在大宋王朝司法界肯定属于少数,为十个手指中的一个,否则大宋也不会存活几百年。问题在于这是一个信号,说明社会机器运转出了问题。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宋徽宗,应该见微知著,可惜他没有做到这一点。

扯得远了,打住。其实说一千道一万,不能用夺取政权时的路数解决当政后的生计问题,不管是统治者自己的,还是涉及老百姓的。我觉得,一直主张“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梁山好汉,如果真的坐了龙廷,对民生问题的解决不一定超越宋徽宗,甚至未必好于宋徽宗。他们不是谋求新方法治理社会,而是走老路,“掀翻天地重扶起,戳破苍穹再补完”,自己做皇帝。一旦变成统治者,便也有了原先竭力打击的那种嘴脸。

第三章一言难尽的士人古代的“士”,种类很多,文武皆有。一度,士是有土地的,是宗法土地贵族系列中最末一个级别。春秋中后期,士中的文化人多起来,也就是,像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增加了。直到现在,人们仍不时把今日的知识分子,与古代的士相提并论。

士的历史,铸造了士的两个品格:家国情怀和御用心态。

这两种品格并非笃定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何时显现,也依赖于社会现实。士的爱国,是出于真心。有土地的士自不必说,没有国家,他们哪里会有土地这种财富?爱国,实际上与爱家、爱自身捆绑在一起,这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出于自愿。当然,不是所有的士都有土地,也有贫士、穷士。那时户籍制度并不严格,士可以去各国贩卖自己的观点,不依附于固定的人主。

士,以自己的思想与国君交往,见风使舵,也可以说他们辅助国君治国。如果他们的思想达到预想的效果,原来贫穷的士人便可骤然富贵。冯谖、苏秦即为例。春秋战国时期,国君争取士人的方法,就是厚其爵禄以尽贤能。

为取悦当权者,士人并没有固定的思想,而是看国君之所好。商鞅初见秦孝公,大讲“帝道”,秦孝公昏昏欲睡;第二次见秦孝公,大讲“王道”,秦孝公不耐烦;第三次见秦孝公,大讲“霸道”,秦孝公开始兴奋了;第四次见秦孝公,大讲“强国之术”,于是秦孝公认定商鞅是个人才。后来商鞅被封,富贵到极致。

未仕之士,与各国统治者的联系也是很紧密的。孟子周游列国,所到之国,多有馈赠。韩非子说:“吏之所税,耕者也。而上之所养,学士也。”国的概念,在未仕之士眼里,与有土地自养的士可能不同,他们的胸怀更加宽广,不局限于求得某一国家的安稳,而希望自己的知识对每个国家都有用,希望每个国君都能采纳他们的主张。因为,他们的基本利益与国君是捆绑在一起的,他们学说的出发点也在于使国君更好地维护统治,而不是着眼于老百姓。

但他们时常提到“民”。这非常值得人思考。在他们看来,诸种问题中,如何对待“民”是极其重要的,统治者对民的态度与政策,关系到社会的安危。不过,这个“民”未必是草民。古时,草根小民,对统治政权的撼动几乎不存在。周厉王被国人赶走,那些“国人”,不属于草根阶层。

但无论如何,家国情怀已经在士人心田深深扎根。

同时,士人欲把自己的思想植于权势者的观念,犹如蔓生的野草,无拘无束地发展。寻求御用,在小国林立的时候为了生存,不得不尔,大一统的专制政权建立以后,就不仅仅如此了。

中国古代的“士”,时下吃香得很,其形象基本是为国为民,满腔正义,人格独立。人们现在习惯把当代知识分子与古代的士相提并论,不仅着眼于知识分子发展的历史,似乎也在于对时下知识分子的犬儒化多所不满。不过,士的含义十分广泛,种类也较多。顾颉刚先生说,我国古代的士,都是武士。此论颇受质疑,士种类之多及他们的主要任务,于此可见。

西周那会,士属于土地贵族系列,是分封制中的一个等级。春秋中后期以后,士式微了,已经难成一个等级了,后来私学兴起,文士渐多。他们凭借自己的思想和社会交换,获取生活资料。国君求士,豪门养士,“士之仕也,犹农之耕也。”士人入仕,得到了上下认同。吕不韦曾问他父亲:“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又问:“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又问:“立主定国之赢几倍?”曰:“无数”。入了仕,富就不请自来,藉此获得高官厚禄的士人,十分活跃。那时,社会的主流文化,不是某位统治者划定的,而是出之于文人阶层,但这个文人阶层的领导者是士大夫集团。

未仕之士,虽没有被养的名分,与各国统治者的关系也很密切。孟子到各国游说,诸侯馈赠的礼品极其厚重。孟子到齐国,“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五十镒而受。”孟子到处受赠,生活质量很不错。

嬴政建立大一统的秦帝国后,士人的思想完全统一于秦始皇个人的思想,士人过去享有的权利,包括相对独立的人格丧失殆尽,士人被御用的色彩日益浓厚。

刘邦的出身本来极其平常,但一些人对这位汉朝的开国皇帝进行了“全方位”论述,查出其父其母的真名实姓。东汉学者王符,说刘邦的父亲叫“刘煓”,魏晋时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里则说刘邦的父亲名“刘执嘉”,刘邦的母亲姓王。也有人认为刘邦的母亲不是姓王,而是姓温。有一部书还给刘邦的母亲查证出个非常雅致的名字:“含始”。

学者们不仅为刘邦的父母“考查”出了名字,还为刘邦“考查”出了高贵的血统——刘邦是远古时代唐尧的后裔。

谁做的这些事?文人,或者叫知识分子。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国朝士风之敝,浸淫于正统,而糜溃于成化。”这就是说,在以前,士风还说得过去。明代士人不仅向皇帝、权臣进献媚药、房中术,甚至“谏诤风纪之臣争谈秽媟”,以更加无耻的方式求宠。明代君主用特务来监视和迫害士人,用廷杖凌辱大臣,整个社会当然也就无道德可言,无羞无耻自然代替独立的操守。

不过,知识分子也有不少人继承了自身的传统,视品格如生命。如方孝孺,至死不为朱棣写登位诏书。问题是,仅仅一个朝代还好办,明朝之前之后都有这个问题。

方孝孺的死

方孝孺的事迹,现在讲述的人很多,再加赘说,难免有“炒冷饭”之嫌。但我一直问自己:他的死值得不值得呢?还真不好说。以自保一面看,当然是飞蛾扑火,一点也不值得;可从操守角度讲,舍生取义,不好吗!在传统价值观的框架内,方先生可以感天地泣鬼神,这关系不到应做还是不应做。一个社会,如果每做一件事都以实用主义加以衡量,那就太世俗了,太无未来了。

同类推荐
  • 驯漠少年

    驯漠少年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驯漠少年大战河西。西汉帅才霍去病,沉睡了二千多年,却突然苏醒……
  • 刀斧

    刀斧

    这不是一本架空,这是一本历史。 鲜血、尸体、背叛、铠甲、残阳……康定元年的三川口战场,卷入纪律危机的李现教授重生于一名为生存挣扎的刀斧手身上风雨飘摇的大宋颓势初现,如何挽救这个让人神牵梦绕的璀璨文明,李现只有一个金手指,那就是超越时空的知识,西夏、大辽只是等闲,大食和拜占庭才是终极征服目标,刀斧手,有进无退!求推荐!求月票!求打赏!
  • 红星1890

    红星1890

    镰刀与锤子伟大的联合。
  • 民国第一家之袁世凯家族

    民国第一家之袁世凯家族

    本书着眼于袁世凯的家族史,不仅剖析了袁世凯一生的复杂经历,同时也描述了袁世凯的前辈、后代在历史中留下的痕迹。本书披露的不少鲜为人知的材料,能够让读者对袁世凯家族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 大同博物馆藏品选萃

    大同博物馆藏品选萃

    本书通过介绍大同市博物馆藏得北魏文物、辽金元文物、明清民国文物,为世人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大同市。
热门推荐
  • 一遇陆衍误终生

    一遇陆衍误终生

    她,程米粒,此生最大心愿便是扑倒男神。某次采访,男神说喜欢萌妹纸,好吧,她就当萌妹纸!还是某次采访,男神说他喜欢女汉纸,好吧,她就当女汉纸!依旧是某次采访,男神说喜欢大长腿!她默默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腿,愤怒掀桌,“男神,你到底喜欢啥类型的?给我好好说!”……男神男神你别跑,米粒姑娘她来鸟,呦呵呵呵,不要怕,扑倒,扑倒,亲到鸟~~~
  • 要做阿泽心头好

    要做阿泽心头好

    貌美病娇草包小公主(男)VS表面风轻云淡,心中疯狂吐槽(女)穿书,写了无数炮灰的樊安泽,必须按剧情走完全程,但是1.辅佐太子上位?可以2.闻名京城?可以3.娶顾漾???在又一次少年宰相和太子促膝长谈,一夜不归后,第二天宰相夫人把少年宰相按在门上亲的事情就传满了京城。顾漾:“我等你等了一晚上”,附在樊安耳畔,声音中带着分偏执,“下次再这样,就别想出门了”轻轻地在樊安泽耳垂咬了一口,引起少女一阵颤栗,“阿泽,听话”
  • 宠婚撩人:通缉小娇妻

    宠婚撩人:通缉小娇妻

    “我求你,求你放过我……”“可是你打断了我的好事!”话落,邪魅的笑容勾起,他冷冷说到:“所以,你必须赔偿!”一次不经意的撞见,摧毁了叶依珊的一生,第一次见面,他狠狠的掠夺让她失去希望,第二次见面,她跪在他的面前恳求他让她成为情妇,卑微的毫无尊严,他的步步紧逼,柔情攻势,强宠霸爱让她步步沦陷,无法自拔“叶依珊,这场游戏,你没资格说结束!”游戏之中,他们彼此心里很是清楚,动了情,开了口,便输了……她叶依珊输不起,既然做不到守住心,就只有选择忘怀。
  • 总裁专属爵少的甜妻

    总裁专属爵少的甜妻

    “爷,少夫人让您书房挤挤。”云爵斯瞄了眼弘毅,抬头望着天花板,摸了摸鼻子,“哦。。。”“爷,表小姐电话告知少夫人在天幕城吧搞摊子,让您管管去?”“哦。。。让裳怡把天幕城吧转过来吧,一个亿让表小姐另选个产业吧,少夫人定是无聊了,怪我考虑不周。“”爷,少夫人被慕容笒拐走了。”“哦……什么?被他拐走了?”迅速掏出手机拨了出去,“娘娘在哪屈尊?奴才这就来接驾……”
  • 次元教父

    次元教父

    江一念重生在了不一样的新世界里,而在这个世界里,他发现曾被他视作信仰的艺术还没开始起步,大师们无处追寻,神作遍寻不得,在人们的心中缔造了另外一个次元的漫画还只是被嫌弃的婴孩。作为这个世界里可能是仅仅一位的漫画家,他毅然握紧手中笔,誓要在这个新世界里亲手缔造出爱与温暖构筑的崭新的二次元。
  •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三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三

    综观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历史,历时虽较两汉为短,但剧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朝代更替,则非两汉可比。此期间不管是从政治、军事以至科学技术、文学等领域,都出现了值得称道的人物,相信读者从本卷中就可以认识这些在历史上光耀一时的名人。
  • 我的娇娇啊

    我的娇娇啊

    身为财团后裔,罗娇为了在父亲面前脱颖而出,找到了生物学大师席长殊寻求合作,却被他一脚踢下飞机……两人再见面,他又成了衣冠楚楚的豪门贵公子,皮笑肉不笑地逼着她配合自己欺骗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罗娇惹不起他,就想躲,可他偏要缠过来,和她来一场有名无实的婚礼,将罗、席两家一网打尽。他们是天生一对的坏坯子,聪明绝顶,将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她问他:“我们两个像不像反派人物啊?”他温柔一笑,说:“瞎说……什么叫作像,我们本来就是。”
  • 结梦语

    结梦语

    结梦灯,枯木生。乱世浮华,我只想尽我最大的努力保护你。哪怕与世人为敌,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皆知结梦灯的恐怖,为此结梦一族险些付出灭族的代价。做了十年的宝贝文物,一朝结梦碎,定搅得五族不宁!
  • 灵魂你何时醒

    灵魂你何时醒

    由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是生命必经的轨迹,只是过程,要看你感受到的是什么...也许...每个生命都会充满了雷同的经历,但是...你所有的成长,一定与其他不同。就像...有人对于音乐的喜爱,是一种爱好;有人对于音乐的喜爱,是一种工具;也有人相信,那是灵魂的声音...
  • 剑出苍冥

    剑出苍冥

    修道炼魔成妖拜佛,苍茫大地,战火将起,谁主沉浮。小子林乐,本一普通少年,得获大气运,自微末中崛起,一路斩妖除魔,快意恩仇。哪怕前路难于上青天,也要仗剑高歌。剑气纵横三万里,天下谁人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