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11100000017

第17章 名人读书方法(4)

邓拓说: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捡,成为习惯。专门出门捡粪,倒不一定能捡得多,但养成了捡粪的习惯,自然就会积少成多。知识积累,也应该有农民积粪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不要因为我管的是牛粪,见羊粪就不捡,应该是只要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粪、羊粪、人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邓拓不愧是一位杂文大家,说话多么幽默风趣!他的这个比喻也特别确切,读书积累资料,可不就像农民捡粪一样吗?邓拓本人就是采取这种“背筐捡粪”的方法来读书的。他总是随身带一个活页的小本子,读书看报随手做笔记。比如,半个月读一本天文学,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半个月读一本地质学,又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一年12个月,他就能读24部书,积累的资料自然就可观了。

当然,“背筐捡粪”也不是捡回来就完事了,还得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加工。

邓拓把这种积累资料的方式分为两个过程:一是随意性积累,二是系统性积累。

随意性积累,就是平时读书阅报,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就随手抄下来。

系统性积累,就是等资料抄多了,就把本子拆开、一张活页纸就成了一张卡片,再把它们分门别类按系统归档保存,待需要用时,按“门牌号码”一查就找出来了。

吴晗——红线拴钱法

吴晗不仅是我国着名的历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大学问家。他治学严谨,很注意读书方法的研究,他认为,能读书是一回事,善于读书又是一回事,并不是所有认得汉字的人都善于读书,能和善,一字之差,实际距离却不可以道里计。

这其间,读书是否得当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次,他在评论古人的读书方法时说:“一种是寻章摘句式的,读得很细心,钻研每段,以至每一句,甚至为了一个字,有的竟是写了万字的研究论文。

其缺点是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对所读书的主要观点、思想却忽略了。另一种是观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的,这种人读书抓住了书里的主要东西,吸收并丰富,提高了自己,但是不去作寻章摘句的工作。明朝人曾经对这两种方法作了很好的譬喻,说前一种人拥有一屋子散钱,却缺少一根绳子把钱拴起来。后一种人恰好相反,只有一根绳子,缺少拴的钱。用现代的话说,这根绳子就是一条红线。”

请看,吴晗对古人的读书方法分析得多么透彻,单纯寻章摘句式的不行,单纯不求甚解式的也不行。而要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即用“红线”将“散钱”

拴起来。对个别重要的章节、词句要深入钻研,毫不含糊;同时也要高屋建瓴,领会全书的内容大意和精神实质。

我们读书的时候,可一定要吸取古人的经验教训。千万别只顾了“散钱”而顾不了“红线”或者只顾了“红线”而顾不了“散钱”哟!

廖沫沙——自身修行法

“文革”之初,与邓拓、吴晗一起被打成“三家村”的着名学者廖沫沙同志,博学多才,读书经验十分丰富。

1984年的新春伊始,他撰写了一篇文章《读书万卷与自学成才》,勉励青年们勤奋读书。文中写道:“现在,一些报刊办知识竞赛,激发了青年们读书求知的兴趣,这是好的。但是提倡青年多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有人认为读书,就是读文学书籍,读语文方面的书。这种看法有些片面。应该提倡有目的地读书,把读书同自己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不但是读,还要研究、思考问题。马列主义的书籍需要读,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农民要多读农业知识书籍,工人多读工业技术方面的书,读书要有目的,学习致用,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反过来又促进了读书的自觉性,慢慢成为某一方面的内行。现在大力提倡自学成才,也是提倡多读书。自学在一个人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有人统计过:一个人在小学阶段获得的知识,老师讲授是80%,自己学习占20%;到了中学是老师教和自己学各占一半,到了大学后是自学占80%;而参加了工作后完全是自学。所以有句古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说的就是要凭自己去摸索、实践。不会自学的人很难成才,不会读书也同样成不了才,至少不能成栋梁之材。我很赞成这句话:知识文化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当然是为了增长知识,使自己能够成才,好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不会读书的人是难以成才的,所以必须培养自学能力,学会“自身修行”。

如何通过自学达到成才的目的呢?廖沫沙认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读书要定向,要把读书同自己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这样读书,不但不会与本职工作“顶牛”,而且有很大可能会干一行爱一行,学有所成,做出比较突出的成绩。

自身修行法,对一个人来说,可以说是终身受益的读书方法。对在校学生来说,也是适用的,可以结合自己所学的功课来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陈伯吹——根本法

《新民晚报》编辑部邀请着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为“读书乐”专刊写稿,年逾八旬的陈老先生欣然命笔,撰写了一篇《乐应所乐》。

在这篇文章里,陈伯吹谈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他说:“如果读书不扬弃名利思想,戚戚于小我受益,其乐并不真乐,甚至反乐为苦,生活实践中不乏这类例证。

“试想,杜甫生活在苦难中,能高声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的乐,才是高尚的乐,真正的乐。而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时,感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能与人同乐,自个儿的乐亦在其中,乐将无穷,必不至于乐极生悲!”

“由此可见,读书乐,乐在何处?是读书人的市场、观点问题。”陈伯吹所讲的不仅仅是个“读书乐”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读书的根本性问题。读书人如果不以正确立场、观点读书;没有正确的读书目的,没有高尚的欣赏情趣,读书的效果是不会好的;或者说,根本无真正的效果可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青少年时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佳话,值得我们引为榜样。只有读书的立场、观点正确了,我们读起书来,才能像陈伯吹先生说的那样:“长见识,获经验,增智慧,富理想,闻道思辨,取长补短,学好本领,贡献技艺,为人民谋福利,臻祖国于昌盛。”

立场、观点问题本不属于方法的范畴,但我们研究读书方法,离不开立场、观点这个根本,这里姑且将陈伯吹先生关于读书的论述称为“根本法”吧!

秦牧——鲸吞牛食法

着名散文家秦牧的作品,以知识广博而着称。在他的文章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不涉及,仿佛他的文章都是用知识的珍珠编织而成的,光彩夺目,令人叹为观止。人们在感叹之余,常常要提出一个问题:秦牧是怎样拥有如此丰富的知识的呢?

秦牧自己曾公开过这个秘密,他告诉人们,他的文章材料之所以比较丰富,主要得益于读书。他的读书方法叫做“鲸吞牛食”法。

所谓“鲸吞”,指的是泛读。鲸可说是海中之王,身体奇大无比,它以捕食鱼虾为生。它吃食时不是一条一条地吃,也不是一把一把地吃(那样是填不饱肚子的),而是边游动边张开山洞似的大口,让鱼虾进入它的口中。然后将嘴一闭,排出海水,吞下鱼虾,它这一口吃下去的鱼虾,往往一条小船都装不下。泛览读书时,也应像鲸吃食一样,张开大口,生吞活剥,尽可能多装一些进去。只有这样,获取的信息量才会大,积累的知识才能丰富。

所谓“牛食”,指的是精读。大家知道,牛白天在野外吃草,晚上回到圈里嘴巴还在一动一动地嚼,这叫做“反刍”。牛就是通过反刍,把吃下去的食料嚼烂嚼细,化作养分,为身体所吸收。读书也一样,如果只是一味地“鲸吞”,就会犯消化不良症,于身体无补。读有些书,就应该像牛那样细细地反刍,消化吸收。

有位研究治学的专家在评价秦牧的“鲸吞牛食法”时说:“鲸吞与牛食需互相结合,调配得当。一味鲸吞者,会流于肤浅,一味牛食者会造成寡闻。什么内容精读,什么内容泛读,与学习方向有关,要具体对待。”我们非常赞同这种观点。

茹志鹃——香菱学诗法

杭州有座紫阳山,山脚下有个深水潭。每天,总有一个小女孩在潭边淘米、洗衣、提水。她所淘的米都只有少得可怜的几把,所洗的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两件。这个在如此贫困的环境中挣扎的女孩,就是少年时代的女作家茹志鹃。

那时,她唯一的长辈老祖母也死了,只剩下她和比她大两岁的哥哥。每月的生活,就靠在上海做实习生的三哥维持。三哥把他剃头洗澡的月钱寄来,茹志鹃便拿去买两斗米,剩下的钱,就买一大碗红腐乳,这就是他们兄妹俩一个月的饭菜了。

生活尽管艰辛,可茹志鹃却还一心想要念书。这怎么可能呢?有一天,她拦住一个正在上学的邻居小女孩问:“你上课上些什么呀?”不料那个小女孩用一个手指指着她的鼻子笑道:“上课就是上课么,跟你谈你也不懂!”

茹志鹃气极了,回来就自己找书来读。她曾在上海的私立普志小学念过一年书,还识得几个字。但没有课本怎么办呢?她便向邻居借来一本《红楼梦》,起早贪黑地读。字念不出,就问别人,或是暂读偏旁字。

当她读香菱学诗一节时,见黛玉教授香菱的方法也不过是给了她一部书,让她细心揣摩透熟,然后就要她读这个,背那个,左右离不了一个读与背。于是,茹志鹃自学的信心更足了。当她自己通过背诵书中的诗词,也能慢慢揣摩出“冷月葬诗魂”对“寒塘渡鹤影”的工整对仗时,简直惊喜得跳起来。

后来,她又找到了张天翼写的《大林和小林》,这时已不是一字一句像嚼生姜似的那么困难了,她可以一口气看下去,直到深夜上下眼皮打架为止。

茹志鹃所说的“香菱学诗”读书法,其主要做法,就是“细心揣摩透熟”,当拿到一本不易看懂的新书时,不要有畏难情绪,也不要有畏难心理,只要一遍一遍地读,细细地咀嚼揣摩,慢慢地就读懂了,书中的内容就能消化吸收了。古语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碧野——三比法

着名作家碧野读书要经过三比:

第一,将名着与非名着相比。俗话说:“不比不知道”。如果光读名着,而不把它与非名着相比较,就不知道名着究竟“名”在哪里。名着的艺术水平高究竟“高”在哪里?名着的主题思想深刻究竟“深”在哪里?名着的构思巧妙究竟“巧”

在哪里?如果宝珠捧在手上都不能识别它,那宝珠有什么用呢?同样,名着摆在面前都不能识别它的精华,怎能吸收它的营养呢?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将名着与非名着两者相比较,才能够看得出名着在主题、人物、结构、语言等方面的明显长处。

第二,将名着与名着相比。“十个指头不能一般齐”,即使同是名着也会有高低上下之分。可以把同类题材、同样体裁或其他有类似之处的名着对照起来阅读,也可以把中国和外国有类似之处的名着对照起来阅读,这样就能鉴别出名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择其优者吸收,那么汲取的就是精华中的精华了。

第三,着名作家前期与后期的作品相比。名作家也并不见得每一部作品都是名着,即使像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这样的文学巨匠,他的思想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艺术也有一个成熟过程。将名家前后期的作品作比较,对作家的成长过程就清楚了,并且能从中悟出许多规律性的东西,这对立志于走文学道路的青年来说,是很可以借鉴的。

三比法是碧野的读书方法,也是他的成才之道。

王汶石——三遍法

常常有一些爱好文学的青年问我,怎样读书才能收获大?我说,你看看当代作家王汶石的读书方法吧,肯定会有所启发的。

王汶石年轻的时候很喜欢阅读文学作品,而且读得很认真。对于名家名着,更是舍得下工夫;不是读一遍,而是读三遍。

读第一遍时,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去读,让自己完全进入书中的艺术境界,尽情地享受瑰丽的艺术之美。

读第二遍时,是以一个艺术鉴赏者的身份去读,对作品进行严格的剖析。

无论是多大部头的鸿篇巨制,都毫不客气地进行“肢解”,然后对每一个艺术部件作一番评头品足。说得形象一点,就像机枪手拆装机枪一样,仔细研究每一个零件的性能、制作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这样对各个艺术部件的剖析,来学习借鉴作品的艺术手法和写作技巧。

读第三遍时,是以一个文学作者的身份去读,主要从客观上学习作家驾驭一部(或一篇)作品的能力,即研究作品的总体设计。

王汶石这种读书方法行之有效,能够较快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他本人的经历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原来并不是搞文学创作的,而是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来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他才拿起笔开始写作。

由于他善于读书,善于吸取名家名着的艺术营养,文学功底比较扎实,因此,他出手不凡,写出了《新结识的伙伴》、《夏夜》等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的作品,饮誉文坛,一跃成为当代知名作家。

当然,王汶石的“三遍”法,也不是机械地绝对地读三遍。有的平庸的作品,他读一遍就过去了,而有的特别精彩的、艺术成就确实高的作品,就不止读三遍、四遍、五遍……多次地读,反复揣摩、玩味。

白夜——双十法

着名记者白夜在回忆他的读书生活时说:“到了上中学时,碰到书太多了,要看得快,才看得完。我记得,我在半天内看完了一本《鲁滨逊漂流记》,真是走马观花了。古人能一目十行,我想,我大概也能一目十行,觉得很高兴。于是,我就喜欢一目十行读下去,读了好多书。

“年纪大了,我渐渐发现,有些书一目十行下去,没有真正读懂,必须仔细读下去才行。读一遍不行、再读二遍;读二遍不行,再读三遍。有些书甚至要常常读,越读越读出其中味道来。《杜诗镜铨》,我就看了五遍;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我就看了五遍;曹雪芹的《红楼梦》,我就看了七遍。如此等等。

自然,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

“要知道书中说些什么,这是比较容易的,然而,你要把书中的财富,变成自己的,那就要费功夫了。比如说吧,我把书合起来,复述书中的一段情节,只能复述大意;如果详细复述也不如书中的精彩。这就是说,我同书还有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就得认真读啊,读啊。

“然而,书真是太多了,也不能光埋头在几本书中,又要多看。总之,既要多而博,又要少而精。我的读书经验是,多看要一目十行,而少看要十目一行。”

白夜在“一目十行”与“十目一行”相结合的读书方法,充分体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全面周到,值得仿效。

“一目十行”能博览群书,“十目一行”能精研名着。至于对什么书“一目十行”,对什么书“十目一行”,可视自己的需要而定,不必强求一律。

刘征——信马由缰法

不少人认为读书是一种苦差事,可在诗人、杂文家刘征眼中,读书则像春游踏青一样,轻松愉快,其乐融融。

同类推荐
  • 尊敬师长的故事

    尊敬师长的故事

    每一个好故事,都会带你种下完美人生的种子;每一个好故事,都是我们领悟人生的一盏明灯;每一个好故事,都是我们人生的一块基石。它给我们智慧的启迪,让我们抓住希望,对今天更加珍惜,对明天充满自信!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 青春阅读——名人智慧之光(双语)

    青春阅读——名人智慧之光(双语)

    本书是一本双语翻译书籍,主要收录了世界著名智慧方面的至理名言。
  • 社交的艺术

    社交的艺术

    成功的社交应是众人畅所欲言,各自都表现出最佳的才能,做出最精彩的表演,最忌一个人唱独角戏,大家当听众。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寻找能引起大家最广泛共鸣的内容。有共同的感受,彼此间才可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看法,气氛才会热烈。所以,一定要把活动的内容同参加者的好恶、最关心的话题、最擅长的拿手好戏等因素联系起来,以免出现冷场。
  • 工作不努力努力找工作:责任胜于一切

    工作不努力努力找工作:责任胜于一切

    要做好一份工作,开创一份事业,仅仅承担责任是不够的;要成功,更要找对工作方法,讲究策略。本书详细地介绍了怎样找方法,怎样给自己定位,怎样提高自己的效率,怎样克服缺点等等。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助你成功。
  • 名人的处世学问

    名人的处世学问

    想成功,先学会处世。学会处世,我们可以在商海官场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应对自如。本书汇集了许多成功的经验,通过一个个生动而有趣的事例,对现代社会的处世哲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诠释。细心体会书中的妙文智语,将名人们的处世学问融进我们的一言一行,助我们走向成功。向名人学处世,像名人一样成功。
热门推荐
  • 师弟别靠这么近

    师弟别靠这么近

    ??不是吧,阿Sir,穿书也就算了,穿成炮灰炮灰女n是弄啥嘞???倒霉体质兼异性恐惧症的当代社畜许予曦,一朝穿越到第一仙府天道院,摇身一变成了十二院院长之一许慎的独女——许誉夕。?许予曦:系统君我错了,我是想穿成有钱人,可…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我不是死人,可穿到该女子身上我必死无疑啊!我还是比较适合……?系统:喂喂喂,信号不好,我听不见~许誉夕其人,自幼仙根受损,故而行为乖张,喜怒无常。仗着是崇文院长亲爹,无恶不作,是个大大滴恶女。男主就是在她的淫威之下,从小绵羊化身大灰狼开始黑化,一路火花带闪电,打怪升级,收服后宫,爱情事业两不误,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反派毫无疑问,自然是齐齐领了盒饭,只不过死法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凭啥人家穿越,要不穿成白月光与男主蜜里调油,要不穿成女二逆袭改命凭啥我……“天哪,救救我吧!”“师姐,师姐,怎么了?”“无…无事,呃,那个…师弟啊,能不能别靠这么近?”我害怕????咦,怎么狂拽酷炫吊炸天的大佬突然双眼噙泪,该哭的不是我吗?大哥大哥,男儿有泪不轻弹,阿弥陀佛,造孽呀,造孽,离玩完又近一步
  • 斗罗之剑宗

    斗罗之剑宗

    会有不同主角,每个主角是上一个主角的儿子(除了第一个主角)。
  • 灵山第七峰

    灵山第七峰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我命由我不由天!普天之下,修道界中,我若榜眼,谁敢争锋?新书伊始,幽默搞笑风格,必定让您满意,请大家多多点击收藏,求推荐。灵山第七峰官方QQ①群340963250,欢迎大家的加入。
  • 我们不再害怕

    我们不再害怕

    一对分分合合的青梅竹马正式决定结婚,他们选择了一个不算热门的景点作为蜜月之地,一系列古怪离奇的事件发生在他们身边,他们却丝毫不在意,直到最后,他们发现了这些古怪事件背后的秘密。
  • 神希

    神希

    古蒂天万陆分裂,古蒂家族宗门无数。少年出世,登苍穹,修无蒂,掌万陆,执古蒂。
  • 我能预视未来

    我能预视未来

    【无敌碾压,绝对爽文】剑道世尊与天道博弈,生死道消之际利用亘古第一神秘重回少年时代,更是拥有了预视未来的能力,从此天下造化尽归我手。
  • 战神封魔

    战神封魔

    不服?来战!不信?来战!不听话?还是战?你要不认同我,那就战吧!战神“封魔”:“我不要屈辱,我不要懦弱,我不要……既然如此,那就战!”
  • 快穿之黑化反派超甜哒

    快穿之黑化反派超甜哒

    一向清心寡欲的她,无缘无故的就被一个名为二宝的辣鸡系统给强行绑定了,开始在拯救反派BOSS的路上一去不回。
  • 请让寡人静一静

    请让寡人静一静

    每天都有大臣来寡人面前告王妃的状。司马熠平生最不喜三种人:一是,贪吝之人。二是,好色之人。三是,无耻之人。若是一个贪吝好色无耻之人站在他面前,他又该怎样?司马熠一再告诫自己,阿檀还是那个阿檀,只是她诈尸的方式不对!
  • 我的青春死了

    我的青春死了

    她最初以为那个男孩子是来救赎她,可是那个男孩才是她的万劫不复……ps:随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