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10700000025

第25章 自为:人生现想的归宿(7)

虽然如来的般若光辉照彻虚空,如来的法身遍及法界,然而,却不能用任何心灵形象去想念如来。如果可以用实在的形象来描绘如来,那么,英明仁慈的转轮圣王不也成了如来吗?转轮圣王,即四大天王。在印度的传说中四大天王福业具足,威降四方,由于他是世间第一大福德的人,自然有七彩的光明。王乘轮宝,巡视四方,善德万民。转轮圣王实质上是上古印度人们心灵中的太阳神。太阳虽有无限的光明照耀四方,然而却没有般若的光辉,有无限的福德而无智慧。佛陀告诫人们,不要用名种形象去描绘如来,如同不能用太阳神来等同如来。“如来”既是清静的自性,又是佛陀的名号。佛陀的名号及法身也就是众生俱有清静自性的代表或象征。因此如来取此两义都可。佛陀见机缘成熟,随机开示,作四句偈。色,统指一切色相,包括主观的客观的,乃至证明成道与否的“三十二相”。音声,包括一切世间及出世间的音声,乃至法音非法音。见色是眼识,为眼根不净;闻声者是耳识,为耳根不清。以此二者统摄其余三根三识(鼻舌身)。凡六根不净者,都不能见到清净的自性,皆是心念不正,堕入邪道。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佛陀一再告诫人们,不可以神异的形象去描绘觉悟之心。所谓“无相”不是没有相,而是离开相。心灵离开一切相,就进入纯粹的涅槃妙境。所以说,如来证得无上菩提,如果说是具足圆满的三十二相,是错误的;如果说不具足圆满的三十二相,也间错误的。无上的菩提超越一切对立,又融合一切对立,所有执着于一隅都不是菩提本心。佛陀在前面曾说过,无上的菩提是超越语言文字,超越一切观念的,好么追求无上的菩提,是不是就可以不按佛法的要求去做了呢?是不是只修般若的慧业,就可以不修众善奉行的福业了呢?不是这样,佛陀说诸法皆空,是教导人们不可执着于法以致被法所束缚,而不是从根本上消灭佛法。所谓诸法断灭,那是以为“佛法空无”就是没有的错误见解。认为佛法是永恒的(常见)是错误的,认为佛法是断灭的(断见)也是错误的。真正的觉悟是不常不断,既不是决定论,也不是怀疑论,这才是佛陀的中道哲学之奥妙所在。所以说佛法是“空诸所有”,而不是“实诸所无”。心灵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离开一切观念,才能得到圆满的无上菩提。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佛陀再一次用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来作比,用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为众生奉献,不如在忍辱之中超度到无我之境所得的福德。为什么?因为真正的菩萨并不贪受福德。不在乎功德乃能成就最大的功德。菩萨所作的福德,意在利益一切众生,虽广种福德然而心灵不着福德之相,不执福德之念,才是真正的菩萨。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生无灭,才是无上的菩萨。在物质上不自私,在精神上也要不自私,即不贪求荣誉,或虚或实,如同一根彩色的绳子把自我捆得结实。只有突破这种束缚,不为物质所累,更不为虚荣所累,踏实而又凌空地实践般若佛法,真指不生不灭的真如。忍者,六度波罗蜜之一。忍有三种状况,“发心信解名信忍,随顺法空性而修行名面忍,通达诸法无生无灭性名无和忍。”外忍诸事,内忍诸欲,于坚忍之中得到心灵的解脱。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的本性,无来无去,非动非静。如果以为如来有行、住、坐、卧四种威仪,则是错解了佛陀所说的真谛。如来虽然显现各种威严之相,然而他的本体却是寂静不动的。佛陀教导人们,要以纷纭中见到单纯,而不拘于纷纭的现象。要从现象中见到本体,从有限中见到无限,从虚妄中见到真如。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无之人,贪著其事。”

宇宙世界,不论是一个微尘,或是一个世界,都是人类心灵的虚幻。如果说有一个真实的世界的话,也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一合相)。而且如来说整体的存在时,心灵并没有整体存在的观念,所以才叫整体的存在。一合相,就是浑然一体的整体。佛陀说个别的事物是虚幻的,那么普遍的事物是否就是真实的了呢?不是!佛教与其它宗教不同之处就在这里。其它宗教都否定个别性的存在,而追求一个类似神性的普遍性。然而,佛教哲学既不执着个别存在,又不执着变遍存在,所以说是不着二边棰存于的中着之学。如果说佛教有所谓学的话,则是超越有二元对立的纯粹的实践之学。生存于尘世之中而心灵不为尘世所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眼不见诸事——视而不见,耳不闻诸声——充耳不闻,如此才能离幻成觉。佛陀一再说现实的世界是虚幻的,是不是现实世界就不存在呢?非也。佛陀之所以一再阐明现实世界是虚幻的,是启发人们离开纷纭的表象,而自觉自身清静的本性。觉悟之人不是离开现实世界的人,而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的人。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所谓“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是错。既在现实之中,又超脱现实之外,既在矛盾之中,又超脱矛盾之外。既是,又不是;既有,又无;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既是尘土,又非尘土。生命就是存在于本体与现象的微妙的交合中。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陀不是已经超越二元对立而进入无上的涅槃境界了吗?为什么又站在二元对立的场上说话呢?所有的关于我、人、众生、寿者的见解,不者是含有二元对立的因素吗?其实,佛陀之所以仍站在二无对峙的立场上说话,只不过为了教化众生,而假借其名,用世俗的语言,谈超脱的智慧。譬如两个人,一个是天人合人的圣人,一个是堕入矛盾网络之中的凡人,两人同说一句话:“太阳真美。”然而他们的话中各自所蕴含的真理却不一样。圣人是把太阳当成自我生命一体的存在而感叹,凡人却是把太阳当成自我之外的存在而赞美。前者是融合为一体的,后者分裂的对立的。因此,佛陀阐释空的真理,虽然用的是世俗的语言,然而,其语言所观照的本体,却与世俗的语言迥异。语言不是真理。语言是人类用来观照本体的工具。真理是理,科学是学,都是人类的观念形态。而佛陀教导人们,生命如若与无限本体融为一体,就必须从心灵上摆脱一切观念形态的束缚。摆脱观念的束缚并不等同于不承认某些观念的真理性。事实上,佛陀的超越的智慧,既承认事物的感性确定性,又认为所有的事物相对真如自性来说,都是心灵的虚幻。既承认观念形态的真理性,又认为所有的观念相对超脱的智慧来说,都是心灵的自我束缚。所谓“真如无知,无所不知;真见天见,无所不见。”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说真正的了悟生命的真谛。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陀在结尾总结时,再次提醒人们,物质上的无量奉献,不如精神上的片刻点拨。物质上的奉献终于有限,而精神上的奉献无有边际。然而,究竟要怎样去传播超越的智慧与真理呢?佛陀说,在传播般若的微妙真理时,心灵要寂然不动,不著一丝形象,无相亦无不相,如如不动,才不至于堕于矛盾之中。世间有所为的观念,都是生灭无常,如梦幻一样虚妄,如泡影一样容易破灭,如雾露一样不得长久,如电光一样转瞬即逝。而生命无限的永恒就在于心灵的寂静之中。

同类推荐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文字版)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文字版)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中国佛教文学

    中国佛教文学

    本书分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佛教的产生与基本要义、萌芽期——汉魏六朝佛教文学、发展兴盛期——唐宋佛教文学、衰变期——元明清佛教文学、余响期——佛教与近现代文学
  • 顿悟开承地

    顿悟开承地

    本书是中国禅都文化丛书之一,讲述惠能不仅是佛教禅宗派的六祖,是佛教的一位大师和领袖,而且是中国禅学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国和世介思想史、哲学史上重要地方的思想家、哲学家。特别是,他创始的禅学文化,典型地体现了珠江文化的传统特质,尤其是在中古兴旺时期的思想文化意识,体现了珠江文化在古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标志着珠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明显区别,创造了与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学并驾齐驱、广传天下的一套完整哲学——禅学。
  •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历代愿望》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三分册,讲述耶稣的生平故事,对应《圣经·新约》的前4卷。
  • 沉思录II

    沉思录II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先师、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此书中,作者以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追求理想的生活。时至今日,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对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心灵躁动不安的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再见已非当年的她

    再见已非当年的她

    当年的她,活的轻松明媚。现在的她,活的孤独禿废。但是,谢谢你,如果没有你,我活不下去。
  • 冼夫人传奇

    冼夫人传奇

    冼夫人,传奇英雄,如歌爱情,俚族风情,放寮、掠女人、群婚、初夜权、原始野性……她,历经梁、陈、隋三朝,是岭南地区的百越女首领。她自幼聪颖贤明,行军用师,知谋过人。她为岭南稳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她的生平载入《隋书》、《北史》和《资治通鉴》。历朝历代对她的追封甚多,周恩来总理誉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本书主要描述冼夫人一生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事迹,不但着墨于南征北战、武功奇招和智谋阵法:创造连环三式,根据“锥形阵”和“九宫八卦阵”创新“锥变阵”和“天地遁形阵”。其中,也有如歌如泣的爱情故事,还有丰富的俚族风土人情,放寮、掠生口、群婚、初夜权、原始野性……
  • 神酱传

    神酱传

    一杆游龙、枪百万、诛神、弑佛、破天。爱恨情仇,生离死别,过眼云烟。
  • 西藏秘密

    西藏秘密

    从来没有一本小说,能像《西藏秘密》一样,以讲故事的方式对此予以详实、清晰、大胆的披露,不仅向读者全面呈现藏地的神秘文化、风土人情和政治变迁,还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了解西藏历史真相的渴望。传奇喇嘛扎西顿珠是如何从一名云游僧人摇身一变,成为贵族少爷,践行回到西藏、改变西藏的人生使命的?旧西藏的农奴制呈现出怎样的社会图景?拉萨的上层权贵之间为争权夺利,都耍了什么阴谋诡计?六十年前的贵族世家真的如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封闭落后吗?西藏神奇的“一妻多夫制”是怎么运作的?解放军解放西藏时发生了什么故事?扎西是如何跟分裂分子斗智斗勇的?1959年西藏叛乱的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
  • 千年镇魂歌

    千年镇魂歌

    从零开始的鬼魂小道士,无意中扇动了几下蝴蝶的翅膀,却掀起了毁灭整个日本的血色风暴,奏响了响彻千年的镇魂之歌。跨越重洋的封印,无法脱离的灵魂,莫名消失的尸体,黑暗将至的东京,隐藏幕后的黑手,传承断绝的师门,沉睡千年的猫妖,天地凋零的秘辛,一切尽在千年镇魂歌!(注:作者只喜欢日漫,对其政权深恶痛绝!)
  • 教育宗旨

    教育宗旨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之作为座右铭,产生着无限的灵感、启发、智慧和力量,从而成为人生的航灯。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
  • 天才特种妃

    天才特种妃

    她是现代女子特种兵部队中的尖刀,是幸福的苏大小姐,是天幕神秘杀手组织的头号杀手。九年甜里蜜里,一朝之间,灰飞烟灭。全家上下五十余口丧命于一人之手。渣男身居高位,一见倾心?看她怎么一步步将他扯下,踩在脚底。苍天无情,就别怪她辣手铁腕!
  • 二次元战争

    二次元战争

    自从第一个智慧生物诞生,宇宙中就充满了权力的争夺和无尽的杀戮。在远离尘世的一个偏僻的地方,在这个叫‘主神’的空间里,存在着宇宙生命的一个极端——杀戮在这片为了杀戮而诞生的土地上,到底藏着什么秘密,上古封神大战的遗址,神魔坟场,处处充满了危险。这是极光第一次写作,请多关照。
  • 首席杀手:上弦夙月

    首席杀手:上弦夙月

    顾弦是被疼醒的,她记得自己杀了人后便返程回组织,岂料一声爆炸声传来,意识瞬间被吞没…………
  • 至强神医战花都

    至强神医战花都

    他是至强的兵王,他也是至强的神医,当他回到都市,那必定是某些人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