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效应
因为Follow是一种持续性的活动和状态,因此由它引发的效应其实是现象和结果的集合体,也就是说,想要清楚地说明这种效应,除了要说它带来的社会影响,还不得不说它引发的社会现象和行为。为了方便起见,我将Follow效应分解成几部分进行说明。
首先,越是积极主动的follow别人,拥有的follower越多,被follow的概率越大,用户活跃性也就越高。这有些类似于人们常说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但它只符合了前半句,因为在Twitter上,似乎弱者愈弱体现得并不太明显,这个我们在后面继续讨论。
当人们注册和使用Twitter时,很快便会对这种现象有切身的体会。当你听说Twitter并兴致勃勃地注册、登录、进入界面时,你就像个新生儿初来到世界,迫切需要有人引领和照拂。寻找朋友是你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因为如果没有朋友,在这个充斥着聊天与问候的世界中,你会显得很孤单。找到你的朋友,并且follow他们,这样你们之间的联系便建立了,你的行为也会因此更有指向性——闲聊和牢骚是发给朋友们听的,帮助和求救是希望朋友们回应的。
这种状态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一种必然心理反应。
但是因为Twitter并不是一款如校内网一样基于熟人社会发展起来的网络服务,它在建立之初虽然是为了方便熟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但在发展之中已经逐渐变成一种大社会的社交网络服务,用户的范围被扩大了,Twitter的名气也变大了。此时人们已经不需要由朋友引荐才来注册,他们完全有可能仅仅是因为听说并且好奇而加入进来。另外,尽管 Twitter在短短几年已经拥有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但与世界总人口数相比,还只是很小一部分,并且迄今为止 Twitter仅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开展,开发的语言系统也很有限,因此它不可能完全涵盖所有的人。也就是说,可能很凑巧,你在进入 Twitter后发现,原来这里面的人你都不认识,或者现实的朋友稀少得可怜。
陌生的世界会让人很无助,并产生厌烦情绪,当然也就很难活跃起来。因此在早期,很多 Twitter用户注册后,很快又删除了自己的账号,因为他们发现在上面无事可做,一些本就不大喜欢聊天的人面对着一群陌生人,根本无法提起聊天的兴趣,于是他们选择离开。威廉姆斯和其他人都看到了这一点,他们感到必须做出一些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否则 Twitter就只能囿于熟人圈子进行小范围发展。于是他们尝试在页面上做出一些小提示,比如“关注你感兴趣的人和事”(Follow your interests),并努力研发推荐朋友等类似的功能,这样人们在第一次登录时就不会那么迷茫,因无所事事而转身离开了。
一旦用户选择留在这里观察一段时间,并且发出一些信息,经由系统的匹配,可能就会有人注意到你。如果有一天你登录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页面提示上蹦出来几十个关注者,尽管其中大部分你并不认识,但这种情况所带来的惊奇和困惑依然会让你感到有些着迷。大部分人在这个时候会选择回访那些关注者,看看他们都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关注自己,然后很快,你可能看到令你感兴趣的人和事。为了能进一步获取更多的资讯,你可能主动地进行follow,这样当他们再次更新的时候,你就能方便地收到提示并进行阅读了。这样,在不知不觉间,用户变得活跃起来。而越是活跃的用户,他的活动轨迹越会吸引别人的注意,被关注的可能就越大,follower的数量就越多。因为关注的人多,因此出镜和曝光的概率大,就可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导致follower的数量继续增加,这也鼓励了他们继续保持活跃的状态,而及时的更新与互动是保证被持续关注的基本条件之一。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正向循环。
其次,Followers的数量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成为一种社会能量的衡量标准,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行为和现象。一方面,人们通过善意的follow和互动赢得了他人的关注,并交到更多的朋友,在社会角色的建立和人际交往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被他人关注,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只是平凡的一员,注定不能像明星那般璀璨耀眼。但是在Twitter上,如果能拥有大量的followers,你就可能实现这种万众瞩目的梦想。你的现实生活圈子中没有那么多朋友不要紧,通过在Twitter上进行follow,与网络上的朋友们进行互动,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感受到被人帮助的快乐,你就会获得遍布于天南海北的很多人的友谊,这样,在感受Twitter每天带来的快乐与惊喜的同时,你的社会影响力也在扩大。
另一方面,在Twitter上并没有专门针对个人影响力的计算系数,人们通常认为,一个人followers的数量决定了他影响力的大小。
因为Twitter主张的是真人社交,从原则上讲每个账户背后都代表着一个活生生的人,followers的数量越大,说明关注他的人越多,他的一举一动就越能带动其他人的情绪与选择。因此一旦熟悉并喜欢上Twitter,人们就非常着迷于如何获得更多的followers,把它当作社会对个人的认可程度。
这种认识导致了两种结果:其一是用户更加主动而频繁地关注其他人,在Twitter上尽可能保持活跃,发布大量的信息和轰动性新闻,以获得更多的followers。这极大地繁荣了Twitter,用户们频繁地互动与交流,发帖、转载和回帖,海量的信息被飞快地刷新,使Twitter频频因为招架不住而宕机。但宕机也并不能阻止用户们的热情——谁都知道,宕机是因为信息量太大了,而蜂拥的围观人潮正是流行的表现。其二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一些人开始片面追求followers的绝对数量,并将他们作为炫耀的资本。为了能在短期内拥有大量的followers,很多用户开始使用其他手段进行数据刷新,比如运用twitteradder,可以轻松地每次批量添加20个好友。这些人频繁而漫无目的地follow其他用户,如果对方没有回应,就果断地删除关注,然后再换一批名单继续follow。还有人开始公开兜售followers,明码标价,并声称这是短期内快速获得人气的最好方法。尽管人们知道,这些followers仅仅是一些符号,已经不是最初意义上的关注者,并且不会产生任何互动与链接,所代表的也不过就是数字而已,但还是有人愿意出钱来购买这种数据产品。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气很重要,可以吸引足够的眼球,换来高点击率。尽管购买的不过是个数字,但数字的累加可以换来足以炫耀的资本,并进而吸引真正的用户过来关注。
此外,为了走捷径,一些人不再专注于提供有意义的帮助和信息,开始在Twitter上发布大量无意义的或者夸大其词的内容,只要能赚足眼球,不惜散播虚假信息,这也给Twitter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这种喜忧参半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杰克·多西等创始人的预料,他们只能通过不断完善服务来避免这种状况的持续恶化。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follow扩张了个人的社会影响力,一方面它使名人平民化、日常化,另一方面又使平民社会化、个性化。
Twitter所提供的是一个扁平化的社交平台,名人也好,普通人也罢,在Twitter上都是平等的用户。他们的影响力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真实的社会身份。虽然名人因为占有优越的社会资源,可以轻易地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但普通人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样可以拥有很多 followers。这种效应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识,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体验。
人气的较量
2009年,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在 Twitter上向用户发出了挑战书,看谁能比 CNN更快拥有 100万的追随者(follower)。按照传统的观点,CNN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机构,其账号本身已经具有足够的资本吸引 follower们的关注,一般人是无法与之匹敌的。但是影星阿什顿·库彻(Ashton Kutcher)站了出来,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一场名人与权威新闻媒体的“对决”在 Twitter上轰轰烈烈地展开,引起了无数人围观。很快,对决有了结果,最终阿什顿·库彻险胜CNN,成为 Twitter上第一个拥有百万 follower的人!为此库彻夫妇举办了派对来庆祝这场胜利,并将视频发布在Youtube上。
尽管有人说,这场对决的双方本身都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具有任何代表意义。但阿什顿·库彻以个人之力赢得大型传媒机构至少说明了在 Twitter上,用户本身的选择意愿作用是强大的,强大到足以颠覆我们的认识,使相对弱势的一方获取最终的胜利。
事实也是如此。阿什顿·库彻的表率作用使更多名人对 Twitter表示出兴趣。他们纷纷加入进来,开始发布消息。但并不是每个名人在Twitter上都能拥有令人惊喜的斩获。一些明星因为不善于经营,并没有引起用户的足够重视和关注,有些甚至不如那些活跃的普通用户能吸引更多的关注。
在Twitter上,名人的聚众效应和普通人的信息传播效应基本具有等同的吸引力。名人凭借良好的社会资本天然可以引起他人的关注,他们可以选择曝光自己的生活琐碎与心路历程来换取高关注度,聚集人气。但是普通人也可以通过曝光名人或者各种社会事件的种种细节来争得眼球。如果你能提供优质的信息和帮助,或者公布爆炸性的新闻,你绝对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关注,几万followers不是梦想,几十万followers也可以实现!如果这些followers的数据都是真实的,而你能继续保持这种状态,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草根英雄!
Twitter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往与传播渠道,通过follow别人或者被别人follow,人们完成了从默默无闻到备受关注的转变,而这一切可能仅需要简短的几条信息,并且可能在一夕之间实现。
人在Twitter上都能拥有令人惊喜的斩获。一些明星因为不善于经营,并没有引起用户的足够重视和关注,有些甚至不如那些活跃的普通用户能吸引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