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889~1964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印度共和国首任总理,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尼赫鲁出身于印度联合省(今北方邦)阿拉哈巴德城一个婆罗门贵族家庭。尼赫鲁家族祖居克什米尔,后迁德里。祖父是莫卧儿帝国的官宦,早年病故。全家迁到阿拉哈巴德。父亲莫提拉尔·尼赫鲁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律师,由于收益丰厚,生活情趣和方式都模仿西方,成为阿拉哈巴德最早西方化的知识分子代表。
在尼赫鲁幼年时代,一些已西化的印度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多热衷于把子女送到英国留学,尼赫鲁的父亲也是这样。1905年,16岁的尼赫鲁,在父母的亲自护送下远渡重洋,去英国求学。先后在哈罗公学、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1910年,尼赫鲁在剑桥毕业后,进入伦敦内宫法学院攻读法律。1912年,他领取律师证书后,启程回到印度。7年旅英生活使尼赫鲁养成了一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作风和生活方式。他在自传中称他是“东西方奇异的混合物”,“观点多与英国人相同”。
尼赫鲁回国后,在阿拉哈巴德法院任律师。不久他参加了国大党,这是他正式参加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开端。
1916年2月,尼赫鲁与克什米尔富商的女儿卡麦拉结婚。次年,他们的女儿英迪拉出生。
1920年甘地发动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尼赫鲁满腔热情地投入这场活动。他认定这个运动是一种争取自由的行动,既符合印度传统,又适应印度的现实。他抛弃了律师职业,追随甘地,从此成为一名职业政治家。1921年12月,在不合作运动的高潮中,尼赫鲁第一次被捕。此后,他经常坐牢。从1921年至1945年先后9次入狱,坐牢差23天满9年。在狱中他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著书立说,完成了《世界历史一瞥》、《尼赫鲁自传》和《印度的发现》等多部著作。
1922年2月,甘地中止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的民族运动进入低潮。尼赫鲁出狱后,他深入到印度城乡,了解到印度农村的贫穷和落后,加深了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憎恨。他在思考、探讨印度民族运动的正确出路。1926年5月,他携妻女前往欧洲,短期内访问了意大利、法国、英国和苏联。他注重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考查,通过这些访问,他认为:印度政治上必须完全独立,经济上应该实行“社会主义”,而且只有工业化才能实现摆脱贫困的境地。他与甘地的观点有了分歧。
1927年2月,尼赫鲁以印度国大党代表身分出席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被压迫民族大会”。11月,他前往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10周年庆祝活动。他为在苏联发生的一切所吸引,更坚定了印度实现完全独立的信念。
1927年12月,在国大党马德拉斯年会上,尼赫鲁提出了关于印度完全独立、关于战争危机、关于与世界反帝大同盟的联系等议案,这些议案一一被通过,但却引起了甘地的不满,他认为尼赫鲁走得太远了。
1929年冬,国大党召开了拉合尔年会,会上把“完全独立”作为今后斗争的目标。会上选举尼赫鲁为国大党主席。这一年他刚好40岁。
1930年至1934年,国大党先后发动了两次不合作运动。期间,尼赫鲁4次被捕。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在是否参战问题上,再次出现了分歧。甘地仍坚持非暴力观点,而尼赫鲁则认为炸弹不能用非暴力方式对待。1941年12月,日本侵略军逼进印度东部边境,英国为了更大限度地动员印度的人力和物力,开始与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协商,寻求缓和矛盾的方法。英方提出:允许印度战后成为自治领,但未答应印度完全独立。国大党拒绝了这一提案,并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决议。
第二次大战结束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英国工党政府被迫作出让步。1946年9月英国初步移交政权,成立印度临时政府,英印总督兼任总理,尼赫鲁以国大党主席身分担任副总理。
1947年6月,英国政府公布了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8月15日,印度作为自治领独立,尼赫鲁任总理。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为共和国,尼赫鲁出任印度共和国总理。此后他连任四届总理长达17年之久。
尼赫鲁担任总理后,为了清除英殖民势力,削弱封建势力的影响,以巩固印度的统一,发展资本主义,他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印度共和国成立后,其统治机构是从英国殖民统治者手中接收过来的,英国人在其中有很大的势力。尼赫鲁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在军政机构中用印度人取代英国人。改组了军队领导机构,培训和培养了大批中、下级印度军官和政府行政官员。不仅如此,对英国人在印开办或控制的公司中,逐步使印度人员比例上升。针对英国统治时的割裂局面,独立后先后两次调整、改组全国行政区划,以巩固全国的统一。自1951年起在经济上实行“五年计划”,实施土地改革。1954年12月,提出“民主社会主义”口号,欲在印度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尼赫鲁倡导的“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而是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在印度的一个变种,它既带有甘地的民族主义思想成分,也借用了当时苏联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在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中,大力发展公营部分,公营部分投资持续上升;在农业方面实行乡村发展计划和合作化。但实践证明,尼赫鲁倡导的“社会主义”未能实现改善绝大多数居民福利的目的。到1962年,尼赫鲁不得不承认,在印度“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印度独立后,在对外交往中尼赫鲁实行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拒绝参加各国际军事集团。1954年6月与中国总理周恩来共同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的提出意义十分重大,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5年4月,尼赫鲁参与发起并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万隆亚非会议。29个亚非新独立的国家领导人聚首一堂,中国总理周恩来成为会议上最令人瞩目的人物。会议上所倡导的“万隆精神”鼓舞和推动了亚非国家的独立、解放斗争。1961年,尼赫鲁同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共同发起了不结盟运动,成为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尼赫鲁在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方面,也受到其狭窄的民族主义与扩张主义的思想的影响。印度独立后,仍承袭英国的特权,对不丹、锡金等邻国保持“宗主权”和从属关系。1962年10月,印度军队对我边防部队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此挑起了中印边境的武装冲突。尼赫鲁的地位,也因这场冲突、对抗而削弱了。
1962年5月,尼赫鲁患了肾病,健康情况每况日下。1964年1月又不幸中风。5月27日,与世长辞。
尼赫鲁是一位蜚声国际的印度资产阶级政治家。在印度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斗争过程中,他满怀爱国激情,不畏坐牢牺牲,与圣雄甘地一起领导印度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使命,实现了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国土大统一。摸索、探讨出了一条在印度这种经济不发达的新兴独立国家的发展之路。在任10多年中,尼赫鲁为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为印度共和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