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058200000003

第3章 刚柔鉴附录(3)

正在这时,那位在席间对酒的美人,不知被谁在黑暗中拽住了衣袖。她喊。又不敢喊,走又走不掉。情急之中,她一把拉断了那个人的帽带,那人一慌,她才挣脱了身子。

美人跑到楚庄王身边,向他哭诉被人调戏的经过,并告诉他那人的帽带被她拉断,待蜡烛全被重新点燃后,一检查帽带就能把那人人抓出来。

楚庄王听了,心想:这可能是某个人酒后的一时冲动,如果为了显示妇人的贞节,将那人治罪,不仅把热烈的晚宴气氛全搅了、还会让人觉得自己宠美人而轻大臣武将,令后谁还愿尽忠效力呢’!因此不应按美人的要求做。于是,他趁蜡烛尚未全部点燃,在昏暗之中大声喊道:“在这丰盛的宴会上,诸位一定要开怀畅饮,谁的帽带要是还系得好好的,没有断开,谁就没有酒量!”

在坐的人为了讨楚庄王的欢心,纷纷把自己的帽带者扯断了,等宫殿再度辉煌时,所有的人的帽还都是断的调戏美人的人也就无从查处了。

此后,在一次围攻郑国的战役中,有一位武将奋勇当先,五个回合就斩下五个敌军的首级,令敌人丧胆,楚国在那次战役中大获全胜。据说,那位最勇猛的武将,就是在晚宴上被美女拉断帽带的人。

《周易乾》中说:通过学习来培养自己的德性;通过质疑问谁来弄懂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用对待事物的仁爱之心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并使天下百姓受到恩惠。这段话是讲进德修业的具体方法和待人处世的原则的。认为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要通过学习的办法来解决,弄懂疑难问题要通过询问、商讨的方法来解决。为人处事必须遵循仁义的原则。这样,就可以给天下百姓带来利益。

人无不依赖自己的生命生存,但是却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什么。人无不依赖自己的知觉感知,但是却不知道自己的知觉是什么,这都是“心”不作主的苦痛。心如果不主宰自己的生命,就是黑白分明的东西在面前,眼睛也看不见;就是对着耳边敲响大钟,耳朵也听不见。受到蒙蔽的不是眼、耳,而是心中的良知。

不思善不思恶自然就没有作好作恶,这种不落两边的心态就是心之本体,这种心体敢于自我承当,自我保持平衡,自我反省,这种平衡的心态就是“未发之中”。

何谓“至善”?不但没有恶,连善也没有,唯有事物的本源,自然之本体便是“至善”。明白了“至善”,那么为何在“格物”上下功夫,也就自然明白了。所以,人们不要拘泥于一事一物,事事物物都要顺其自然之规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过,过分的修饰是偏,二者都不能“至善”。

心随五官追求外物,那么心中的和气就会受到污损,恶意即可能由此滋生;得道的人,心能统领五官,外物变化而心中和气不会受到污损,和气在养于心,善念自然萌生。

元褒先生是原州的最高长官,那天,他正端坐在大堂之上,突然有一商人报案。原来商人在旅馆被盗,他怀疑是和他同住一室的人干的,于是把那送到官府来。

元褒先生听取了双方的陈词,觉得原告缺少充分的证据,讼词中有不少是虚妄的猜测;再听被告的辩护,更觉得被告理直气壮,不像做贼心虚的样子,察颜观色,又发现他的神色像受了冤屈于是把被告放走了。

商人气愤不过,越级上告,把案子捅到了隋文帝那儿。商人控告元褒受了盗贼贿赂,放走了盗贼,为了端正风气,隋文帝命令纪律检察和监察部门官员去调查此事。携着材料带着尚方宝剑的调查团很快来到原州。

原州上下风波顿起,大家猜想,元褒是个清廉的好官,绝不会受贿释盗;但案件明摆着没有了结,不知道谁会遭殃了。

团长找到元褒,希望他能讲实话,以便把事情的真相弄清楚,而且暗示即便他犯了错误,只要能找一个替罪羊,也可以不予追究。元褒告诉调查团,盗贼确曾贿赂过自己,所以把他放走了。自己犯了受贿罪和该职罪,理应二罪并罚,判个三年五载的。

既然这样,调查团只好把他带到京城。很快,他被免除官职。朝廷上下都讨论元衰的错误,案情通报一直发到了最下边。一时间,朝野哗然,元褒形象一落千丈。

过了不久,抢动商人的真正罪犯在其他地方以抓获。一件悬案水落石出,元褒的冤案也很快得以平反元褒的名誉得到恢复。其自诬的风范、清廉的美德流传四海之内。

文帝很是感动,又颇疑惑。他问元褒:“爱卿,你是朝廷重臣,德隆望尊,当初何必为一件小事而损害自己的的名誉和地位呢?如果不是老天有眼,你岂不是要一辈子背着黑锅?”

元褒坦然地说:“我也不愿平白无故地受冤屈,因为我是原州的父母官,盗贼在原州为非作歹,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本州的百姓受诬告,不把他交给司法部门,却把他放了,说明我法制观念太差,是我第二罪状;第三,尽管我对这案子判断正确,但找不到真实凭据,是我办事无能。我有这么多错误,怎么能够不引咎自责呢?再说,如果我不说自己受贿,调查团一定会穷追不舍,那么更多无罪的人会受到干扰这就更加重了我的罪责。所以我承认我有罪了。”

受贿而释放盗贼,不仅关涉名誉,而且‘必受法律制裁。元褒之所以敢于承担恶名和后果,大概是以为,自己纵使受了天大的冤枉,总会给世人带来更大的利益。以己之所的人,换取百姓的太平安定的生活,对于一个封建官僚来说,心胸不可谓不宽广了。为自己利益而屈,隐姓埋名地修炼,或者受人跨下之辱,只是忍小而谋大,这样的人诚然值得佩服;为他人集体而屈,牺牲个人利益;实在是心胸宽广,品德高尚,更让人钦佩。为官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人们该学学元褒。倒不是叫他们自诬自谤,而是像元褒一样,以一种长者风范,不计较个人得失,为民造福,代民受过。只有这样,才能为官一处,造福一方。

老子说:知道自己还有所不了解的,那就是很高尚的。不知道却自以为有所了解,这就是很差劲的。圣人没有过错,因为他能将当作过错看待,所以他没有过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犯了过错之后,自己马上发现,就要在心中进行自我批评,立即改正,这样就能增进德行。知错而不改,只会使自己变成一个恶人。

谁人无过,能改就好。对待别人要仁慈宽厚,当他人犯错误时,像他没犯错误一样原谅他,这样才会心平气和;严格要求自己,在无错时也应该常查找自己的差距,反省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品德进步,胸怀更加宽大。

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者,在待人方法上有两条原则,对于功劳和过失,不可有一点模糊不清。功过不明就会使人心灰意懒不肯上进;对于恩惠和仇恨,不可表现得太鲜明,如果对恩仇太鲜明,容易使人产生疑心而发生背叛。

在许多场合下,不可只重视饮宴谈笑的交际应酬,应彼此抱着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侠义精神,做到心心相印。作人还需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与志向一致,心灵相通,侠肝义胆之人一同为社会服务。当受他人侮辱时也不怒形于色,一个人有宁可吃亏,忍辱,息事宁人的胸襟,在人生旅途中会自觉得妙处无穷,对自己的前途和事业也是受用不尽。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骄奢淫逸,民不聊生,各路豪杰和农民起义军纷纷兴起,与王莽政权斗争。结果,王莽政权被推翻了。然而在王莽政权倾覆之后,各种豪杰为争皇位,又打的不可开交,其中有一支由刘秀领导的队伍。

刘秀采纳了部下邳彤的建议,用大司马的名义,召集人马,又招募了4000精兵。他的部将任光向天下宣告说:“三郎冒充刘氏宗室,诱惑人民,大逆不道。大司马刘公从东方调百万大军前来征伐。一切军民,归顺的,即柱不咎;抗拒的,决不宽容!”

任光派骑兵,把这个通告分发到巨鹿和附近各地。老百姓看到了通告,纷纷议论,把消息越传越远。王郎手下的兵将听了,都害怕起来,好像大祸临头似的。

刘秀亲自率领4000精兵,又打下了邻近好几座县城,声势渐渐大起来。没过多少日子,又有不少地方首领,看到了通告,率兵前来投靠刘秀。刘秀十分慷慨,封了许多将军,还封了许多侯爵。就这么七拼八凑,他竟收罗了十几万人马,带着这不断壮大的军队,刘秀向巨鹿发起了攻击。

不久,刘玄也派兵来征伐王郎。两路大军联合在一起,连续攻打了一个多月,仍然没有打破巨鹿城。

有几位将领对刘秀说:“咱们何必在这儿多耗时日呢?

不如直接去攻打邯郸。打下了邯郸,杀了王郎,还怕巨鹿城不投降吗?”

刘秀采纳了他们的意见,留下了一部分马继续围攻巨鹿,自己带领着大军去攻打邯郸,接连打了几个胜仗。王郎的军队支持不住了,就打开城门,献城投降。刘秀率领大军进人邯郸,杀了三郎。

刘秀住进了王郎在邯郸修建的宫殿,命令他手下的人检点朝中的公文。这些公文大部分是各郡县的官吏和豪绅大户与王郎之间往来的文书,内容大多数是奉承王郎,说刘秀坏话,甚至帮助出主意剿杀刘秀的。

对这样的文书,刘秀看也不看,全都堆在宫前的广场上,并召集全体官吏和将士,当着他们的面,把这些文书全部烧掉了。有人提醒刘秀说:“您怎么就这样烧掉了呢?反对咱们的人都在这里头响,现在连他们的名字都查不着了。”刘秀对他们说:“我烧掉这些,就是要向所有的人表明,我不计较这些已经过去的恩恩怨怨,好让大家都安心,让更多的人拥护我们。”

劝说的人这才明白过来,刘秀不追究那些曾反对过自己的人,那些人就会心安理得地服从刘秀,而不会因为害怕刘秀报复,投入反对刘秀的营垒。大伙都佩服刘秀的深谋远虑和开阔的胸怀。一些过去反对刘秀的人,见了刘秀的这种举动,反而愿意为刘秀效力7°刘秀赢得了人心,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最后终于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

恩仇德怨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怨恨会由于行善、施惠而更加明显,可见行善并不一定都使人赞美,所以与其让人感恩怀德,不如让:人把赞美和怨怒统统忘掉。仇恨会由于恩惠而产生,可见与其施恩希望人家感恩戴德还不如将恩惠与怨仇两者都消除。大丈夫为人行事,只要问心无愧,世俗小人与邪恶之徒的怨恨、非议是不足计较的。从大处着眼,恩仇德怨要以全局来看,不可局限于某人共事而论长短。

为人处世遇事有退让一步的态度方为高明,因为让一步就等于为日后进一步做准备;待人接物以抱宽厚态度为最快乐,因为给人家方便就是为自己以后留下方便之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一步,宽一分”。以这种做人的态度做人,才是修养品德和心性的准则。在狭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点余地给他人走。羊肠小道两个人互相通过时,如果争先恐后,两人都有堕人深渊的危险。

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赵绰的人,在隋文帝当朝时曾任大理寺少卿(也就是宫廷法官)。

一次,奸臣来旷诬告赵绰,隋文帝根据诬告派人做了调查,发现所告都是些诬蔑不实之词,十分生气,便下令把来旷新首。

来旷得知皇上的决定,吓得魂不附体。可是赵绰得知此事后,却主动出面,为来旷求情。

隋文帝听了赵绰的恳求并不高兴,很不愉快地说:“他诬陷了你,你反而救他。这样一来,倒显得你很宽宏大量,我这个皇帝却不能够容人。”

赵绰并未退缩,连忙磕了几个头说:“陛下不以为我愚昧无知,命令我执掌国家刑法。所以我只知道按法律办事,而不知还有什么其他的准则。按照法律,来旷的罪不该判死罪,这样依法办事,不正可以体现陛下的仁爱宽厚之心吗?”

可是隋文帝心中的气忿并没有消除,他拂袖离开了朝廷,并传下话来,不许再提来旷的处罚之事,若有其他的事才可请求面谈。

赵绰见此,只好向通报的人说:“臣不再提来旷的事,但有几句其他的话要面秦皇上。”

经隋文帝批准,赵绰再次见到了隋文帝,赵绰一见面就跪下磕头说:“臣有三大死罪,现在向您请罪。”

隋文帝有些奇怪,不知他又有什么要说,就让他仔细讲来。赵绰说:“我作为大理寺少卿,不能教育好自己的部下来旷,使他触犯了陛下的刑法,这是第一大死罪。来旷的罪不该死,而我却不能力争,使他免于死,是我的第二条死罪。第三条死罪是我根本没有什么其他的事要说,却说假话请求您见我。所以要向您请罪。”

这时候,隋文帝的气已经消了一些,脸色温和了下来,就叫赵绰起身,对他说:“难为你这样忠贞,我会考虑你的请求。”随后,他下令免除了来旷的死罪。

为人处事难免有过错,责备他人的过错不可太严厉,要考虑对方能否承受得住,能否接受你的批评;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期望太高,要顾及到对方能否做到,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

人生在世不必想方设法去强取功劳,无过便是功;救助他人不必望他人感恩戴德,无怨便是德。真正的给予,不是施小惠,而是一种自我牺牲,保持自我而不被功利迷惑,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强求,任其自然。

一个人的名望、地位能代替,而一个人的举止气质则不可以代替。荀子告诉人们,长者的风范是这样:所戴的帽子髙大,衣服宽敞,面色温和,庄庄重重的,严严肃肃的,宽宽舒舒的,大大方方的,开开脱脱的,明明朗朗的,坦坦荡荡的。张英有长者的风范,“千里来信为堵墙”之事,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美好的传说。

清朝康熙年间的某一天,一骑快马跑进宰相府。并不是天下出了什么大事,宰相张英收到一封来自安徽桐城老家的信。

原来,他们家与邻居叶家发生了地界纠纷。两家大院的宅地,大约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自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

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那件事告诉张英。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而就。诗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着。于是立即动员将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的家人的旷达态度。

他家宰相肚用能撑船,咱们也不能太落后。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叶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叶家的一半,这条一百多米的巷子很短,但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很长。

同类推荐
  • 沉思录

    沉思录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终其一生的灵性思考,是自己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也是对自我甚至对人类灵魂的拷问。全书十二卷,剖析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阐释了人的德行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等,表达了奥勒留身居宫廷与面对乱世的独特感悟。《沉思录》是斯多葛派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该派里程碑式的作品。古代斯多葛派的哲学精神能流传至今,并植根于近代西方文化的精神之中,可谓都仰赖于奥勒留的《沉思录》。本书为梁实秋译本的最新修订版,同时加入了英文,是中英对照的全新典藏读本。
  • 不焦虑的女人:女人唯有放下才能得到静心

    不焦虑的女人:女人唯有放下才能得到静心

    本书结合女性的心理特点和社会角色,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案例,通过十堂静心课,引导女性朋友放下无谓的执着,熄灭心中的妄念,专注当下的事情,释放更高境界的大爱,获得安宁的心绪处理生活和工作。
  •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在中国属于正在建立的一门学科,本书作为一部探索性的学术著作,许多观点与传统美学相左。作者强调:审美的秘密存在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之中,审美现象即主客互动关系所生成的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本书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大量审美现象出发,结合人的本质与价值的本质,论证了审美现象属于价值范畴的历史根据和逻辑根据,指出以往美学的重大误区正是在于价值范畴之外找美。作者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从多方面揭示了审美价值的特性,并对审美价值的发生学进行了考察,对审美价值的生产类型和规律、审美价值的消费、审美价值的评价以及审美接受中的共鸣与观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 心、脑与科学(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

    心、脑与科学(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

    本书的初稿系约翰·塞尔在1984年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里思学术系列广播讲座上的演讲稿,经修改后以《心、脑与科学》书名于当年出版、被西方哲学评论家誉为“比他以往任何著作都更广、更深地表述了他的心的哲学观点”。?当代英美分析哲学及语言哲学往往拘泥于命题、语词的研究,而忽略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塞尔将语言哲学的观点用于研究心身问题,使语言哲学也开始回归传统的哲学基本问题,而且,其研究方法富于当代语言哲学的色彩。
  • 小窗幽记(国学大书院)

    小窗幽记(国学大书院)

    立德修身的恒言警句为学立业的至理名言《小窗幽记》为陈眉公所著的修身处世格言,条条都是人生的回味和处世的领悟,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人生态度,又兼容了佛家超凡脱俗和道家清静无为的智慧,历来被称为修身养性、提升自我修养的佳作。
热门推荐
  • 钓鱼岛背后的货币战争

    钓鱼岛背后的货币战争

    钓鱼岛海域风云变幻,乌云密布,战争似乎一触即发,这其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玄机?钓鱼岛争端背后的操纵力量到底是谁?中日钓鱼岛之争,名为中日领土争端,实为货币战争,是美国全球货币战争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背后的因素,导致了钓鱼岛领土主权的争夺,变得越来越复杂,博弈的因素越来越多。
  • 大公子

    大公子

    一把古剑,是否隐藏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一块古玉,是否有着一段两千多年的故事?一条手链,是否能够跨越时空连接两千多年的爱恋?有谁不想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为了变强,上官沧冥不惜走上一条通往巅峰之路!
  • 我也喜欢这个游戏

    我也喜欢这个游戏

    “我也喜欢这个游戏!”突然搭讪的少女,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 我是胡仙儿

    我是胡仙儿

    女主是重生的苏妲己,来到现代的生活,寻找当时的纣王,当中遇到了她的好姐妹青青和玉磬,还遇到了重生的国师申公豹,不过这回他们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坏蛋了,而是特别好的妖怪,他们都洗心革面在现代生活。。
  • 三千道法

    三千道法

    楚乾雨本来是一个地球上穷困潦倒的人,他对生活无奈,迷惘。可是生活却跟他开了一个超级大玩笑。过马路的时候不小心被飞驰而来的车辆撞飞,在死的那颗他仿佛看到了天空中有个佛像在流泪,接着灵魂脱离身体,被莫名的牵扯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这是一个武者的世界,充满尔虞我诈,楚乾雨的未来将会是怎样的?他与佛家有怎样的因果?
  • 我的银红时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我的银红时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主要收录了季羡林在德国留学十年生活的文章,包括当时留学热的时代背景、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生活、选择梵文专业的前情后果,并对其倾注近十年的热情和辛劳,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还回顾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人的生活状态,着力描写自己在轰炸和饥饿的交相压迫下坚持完成学业,以及遭遇美好的情愫并怀念德国师友等内容。
  • 破灭阴阳

    破灭阴阳

    在茫茫宇宙中,一片神秘浩大的大陆漂浮在星空中,仿佛自亘古以来便屹立在那里,在这片神秘的大陆上,一个平凡的少年为救活死去的父亲,而踏上修仙之路,从此,飞天遁地不再是空谈,长生不再是奢望......
  • 拜见上仙大人

    拜见上仙大人

    “什么,要我修仙?!不可能,你一定是在开玩笑”刚刚成年的高三学子周天同学一脸诧异看着自己家的老爷子“我信你个鬼?不要啊,放开我……”于是乎周天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 大人今天心态崩了吗

    大人今天心态崩了吗

    一朝穿越,唐乐安心态崩了,她有能感知万物的能力,却一直不知自己魂归何处。爱而不得,命中注定,因果轮回,无论是九天神佛,还是空桑神女,她…好像一直想当“她”陪在他身边!
  • 正变·通变·新变

    正变·通变·新变

    《正变·通变·新变》是《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中的一种。该书详细论述了“正变”、“通变”、“新变”这三个范畴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它们的发展演变情况。在考辨源流,评说得失中,颇多创获。该书理论水平较高,学术价值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