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022000000010

第10章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9)

疑,是疑惑不决,犹豫为性,能障信心为业。《大乘义章》:“疑者,于境不决,犹豫曰疑。有两种:一者疑事,如夜观树,疑为是人、非人等。二者疑理:疑诸谛理。小乘法中,唯取疑理,说为疑使;大乘智取,皆须断故。”疑心重的人无论对事对理,都缺乏明智果断,不独障碍进取,坐失良机,同时因怀疑真理,不信三宝,或毁谤三宝,作业流转,苦恼无量。故疑亦是生诸烦恼的根本。

恶见,属于不正确的思想与见解。《成唯识论》言:“于诸论理,颠倒推广,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包括执四大五蕴为实我的身见,执身或断或常的边见,拨无因果的邪见,执己为胜,以邪为见的恶见,固执非理禁戒,作无益苦行的戒禁取见。由恶见产生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合前贪、嗔、痴、慢、疑,名十种根本烦恼,天台宗名前五种为五钝使,后五种为五利使。

灭谛:灭谓消灭、寂灭,是修道悟证的涅盘果。人凭修道力,灭尽三界烦恼,及因烦恼所作诸恶业,而证得涅盘寂静的境界。《杂阿含经》言:“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名为涅盘。”声闻人证此,不仅精神获得自由与解脱,就是由众苦积聚的现实生命,亦可以摆脱生老病死,不再受三界众苦逼害,同时展现人生永恒、自由、自在的真理生命,故名解脱。

道谛:道谓正道,助道,以通达为义。是通往涅盘解脱的渠道。正道指三十七道品,三解脱门,是依理而起的慧行。助道,指能对治心理毛病的方法,以及修诸禅定。

入世的精神

入世的精神,指大乘菩萨,或回小同大的二乘圣人,因观众生苦,发菩提心,愿成佛道,愿度众生的壮志伟行。因为佛道非但自利,还要利他,不仅修慧,还要修福;直至福慧圆满,二利究竟,始可成佛。所以菩萨发心,既要上求佛道,增长智慧以自利;还要下化众生,深入人间以利他。恒抱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一己求安乐的无畏精神。

[11]亲证:亲自印证。本处特指实修。

解读

禅师语录云:“入凡不卑,入圣不尊。”黄檗无念禅师开示:既然已经打破生死,也必须消除圣凡之隔。收了一副神圣嘴脸,做一回老实凡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越朴素越见真道,越简单越见真理,越凡俗越是真修。六祖惠能先做樵夫,后做伙夫,这是好工作。佛祖带徒弟,也不过把钵行乞而已!庙门口那个打地的,是全庙之宝。看门人是全家之福。什么叫做“入凡不卑”?意思是进入凡俗世界能够和光同尘,若有所悟,游戏风尘也未尝不可。风尘中有自尊,火坑里也有尊严,这叫入凡不卑。不作贱自己,不贱卖自己。内心信念不失,人就是一块宝。最怕一块宝不把自己当宝,那么人家就把你当瓦片对待。什么叫“入圣不尊”,指进入圣人境界也不要高高在上,太有尊严就僵了,活泼泼的才亮堂堂,太阳也要落下,一动不动就成了恐怖景象,迟早有后羿来射它。因此,超凡而不入圣,比超凡入圣好。就在凡圣之中,修行人得到了“一颗种子两边开”的好处,走到哪里都一样,重要的是把自己做好,原不在乎名分。这是禅师所示。

禅师开示:凡人也不凡,各有神通。圣人也不圣,迟早拉下马。应当找一个无名号的人同修,修无名佛学,成无名佛,这样最好。

复刘金吾延伯

学道得力处,在临机不乱[1]。所以然者,只是平常,看得幻妄破,如用兵法临阵,遇敌彼此两忘,横冲直撞,取无不胜。

足下天资超卓,迩来妙用,神鬼莫测,真为学之得力也。正是口说无凭,做出便见。足下虽信此段因缘,不假功用,但少竿头再进耳。此处若不抖擞精神,嚗地一断,突出本地光辉[2],是所谓“无明窟[3]里出活佛,解脱坑[4]中入死人”是也。深惟珍重。

接来教,令某毫发悚然。就是释迦老子在灵山会上,四十九年觅个无事的人不得,末后拈花示众,止有迦叶觑透此意,不料公当下省会,直超百千万劫,可见长公具眼说公聪明,直取法王首,真不偶然也。阎家老子原是自己日用善善恶恶的心,既无此心,又有谁吃铁棒,驴胎马腹[5],即日用中妄求取舍如意的心。既无此心,临机应变,如架上洪钟,大扣大应,了无形相可得。只这着子尽大地人不省,只在幻得幻失处颠颠倒倒,纵求得功名盖世,见超今古,全不得受用。不但不得受用,且造幻业,去受幻报,岂不哀哉!公既大醒,方敢说这话。

注释

[1]临机不乱:说话做事处变不惊。机,机锋,泛指变化中的玄机。

[2]本地光辉:这是禅师的禅语,意思是见本性。

[3]无明窟:这是禅语,比喻变幻无常的人世,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部分:一念无明,无始无明。

一念无明

一念无明包括四种:“见、欲、色、有”四种住地烦恼。

见一处住地:是指不明白五蕴空的实相,而执着于颠倒见--以世间的颠倒知见来看世间一切法,以及揣摩猜测涅盘实相而产生的错误见解。

欲界爱住地:是指对欲界六天和物质世间的色声香味触以及这五尘引生的各种法的贪着。

色界爱住地:是指对于色界天的境界,也就是初禅到四禅的这些境界的贪着。

有爱住地:是指于无色界的四空定中,虽然没有色阴,但是有受想行识四阴--能知能做主的心还存在。因为贪着无色界中的心的境界而产生无色界的苦果。

这四种住地的无明生起一切的烦恼叫做“起烦恼”,总称一念无明烦恼。一念无明是阿赖耶识从无始劫以来累积留存下来的。一念无明无始有终,是众生轮回的原因,断尽一念无明,就断了轮回的种子,舍报后可以取涅盘。故二乘辟支佛及阿罗汉都已永断一念无明,一切妄想烦恼永不复起,舍报以后必定取证涅盘。如果烦恼妄想又生起来,就是没有断尽一念无明,只是暂时伏住而已,这是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的境界,而不是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如果涅盘中还是会起一念的话,那就还是要在三界里面受生。

无始无明

世尊说:“其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故名无始无明住地。”也就是说,在凡夫众生还没有明心见性之前,生起一切烦恼都属于起烦恼。这四种住地的烦恼之前没有任何一法能够生起,因此叫做无始无明住地。无始无明住地所能生起一切烦恼叫做“上烦恼”,这些上烦恼只有在我们明心见性之后,想要修学成为究竟佛的心生起之时,才会产生。无始无明不是从众生的根尘识中来,这种无始无明从无量劫以来不与众生心相应,一直到菩萨第一次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应,所以说:“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二乘辟支佛阿罗汉断尽一念无明,即断了分段生死,舍报后可取涅盘。二乘辟支佛阿罗汉虽断尽了一念无明,却仍未与无始无明相应,没有到达无始无明境界。无始无明从无量劫以来不与众生心相应,一直到菩萨第一次开悟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应,而仍然还没有断尽,要到佛地方才断尽。明心见性以后分断无始无明,到这个时候才能称为到无始无明境界。断尽一念无明,舍报后就可以取涅盘,所以菩萨在断一念无明之前应先求明心见性,免得成为菩萨声闻,那就不容易成佛了。断尽一念无明是悟后起修的内容。

[4]解脱坑:这是禅语,比喻从变幻无常的人世中解脱。解脱的境界可分大乘与小乘之别,其境界略有差异,依小乘佛法而言,要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果位,方称得上解脱,而以四果为小乘终极圆满之果地,必须断见思惑,出三界,得成阿罗汉果(梵语arhat)。依大乘而言,要证成初地以上,乃至佛的果位,皆为解脱的境界,每一个阶位解脱的境界渐次入深,而以佛的果位是大乘佛法终极之位,必须勤修六度万行,以中道实相义而正行,破尘沙惑、破无明惑,因而证成佛道。

[5]驴胎马腹:这是禅语,比喻人有众生性。

解读

禅师语录云:“学道得力处,在临机不乱。”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世上只有一样乱,那就是心乱。事情本身是不会乱的,心乱则事乱,心乱则人乱,然后命也乱了,运也乱了,招灾惹祸,糜烂不堪。禅师开示:学道之人心不乱,那么一切都乱不了,自有恒定。吾淡定之心,何惧浓艳!要说功夫,这就是功夫。要说本事,这就是本事。佛祖当初经受各种考验,魔女温柔,诱惑人犯罪,佛祖心不乱,魔女自去。如何才能心不无别样办法,自夸心正也有乱的一刻,因为心在运动。自夸心好也有乱的一刻,因为心在变化。只要有一颗心在,始终会乱。如何才能心不乱?没心就不会心乱。忘掉这颗心,得到自颗心。不必时时供养,自然是神明。不能过多骚扰,让心自宁。不能过分关怀,让心自定。不能过分使用,让心自适。这颗心一旦回到安宁状态,他会告诉我一切。学道是修心,修心是学会忘记这颗心,不再折腾,放下一颗心就叫放心。这是禅师所示。

禅师开示:找一个“没心肝”的人同修,修出铁石心肠。不怕乱,更不作乱,乱世中开太平。

复岳司马石帆

自获命[1]以来,数十年江海奔驰,欲觅一知命者担荷此事,为报先德。柰近时学道者不具本眼,尽被邪宗诱入他窟,并不遗半个过量丈夫,回头返脑,向自己脚跟下推穷,一向只去倚墙靠壁,攀为己有。眼空一切,无知之流信以为实,互相引证,秘为极则快事,殊不知大家牵入火坑去也,真为可怜悯者。设有知者,亦只得缄口坐视而已。

僧一见足下,倾施肝胆,顾如骨肉,非曩劫道缘,曷能值此。且喜公已具智慧眼、金刚骨,笃信有此,研究益切,真吾法中瑞相也。老朽往返千余里,受风水颠危,不啻万状,得足下,悉为我酬谢尽也。

足下造诣已纯,但须弱竿再进,勿容见解滞绊。识情瞥起,急用金刚慧剑,铲教净尽,不被有贼诳乱。

要见有贼么?只这参学人于四威仪[2]中究取明辨的,于古德章句上追求的,于自己意根下卜度的,觉有滋味、有透悟、有玄妙、人所不知、己独知之,有所得者便是。先德斥此荼毒,鼓喻眼着迸睛,耳着塞闻,臭着鼻裂,味着舌烂,触着身摧,意着颠痴,于六根门途相逢,总教遭他诛戮,于此不可不慎。

既识得渠面目,再勿使他酷毒,抖擞精神,竖起脊梁,看如何便得不遭他手。如是追、如是究、如是逼,才有好事到来。随疾驱向他方,世界毕竟造到个力尽气微处。横不是、直不是、提不起、放不下、浑无巴鼻[3]、亦不得生。大憔悴,愈恼愈急时忽然迸破关捩子,伸手摸着鼻孔,始知令郎元从翁出,有甚奇特。百万绳索,霎时顿断。实证如斯田地,正好借幻世为砂石,磨琢自己锋利。随缘了却残庚[4],缘尽分明落处,至嘱至嘱。

注释

[1]获命:获得生命,这是禅师自叙出生。

[2]四威仪:行、坐、住、卧见本性,自然有威仪。《菩萨善戒经》:“谓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调摄其心。成就道业。虽久于行坐。亦当忍其劳苦。非时不住。非时不卧。设或住卧之时。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于此四法。动合规矩。不失律仪。是为四威仪也。一得谓修道之人。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梵语三味。华言正定。)二住谓修道之人。非时不住。若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佛、法、僧,谓之三宝。)三坐谓修道之人。加趺宴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四卧谓修道之人。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时暂卧。则右胁宴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3]浑无巴鼻:没着落。巴鼻,方言,指着落。

[4]残庚:残生。

解读

禅师语录云:“但须弱选题财进,勿容见解滞绊。”黄檗无念禅师开示:纵然有好见解,也要浑然忘却,追求更真的真理。平常学道人不是被障碍绊倒,而是解除障碍后自己跌倒,好比一脚踢空,滚下悬崖。因此要知道有时有障碍还好,障碍把人垫起,垫上新的高度。最怕自诩有见解,一头栽倒半空。修行人再进一层,就知道不足,就不会好高骛远,被看不见的空气绊倒。空气是桥梁,善用空之妙,发现有之窍。一切都有窍门,窍门就是找到万事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到因果,得到果。承认因果,回到因。因果之上有因果。一个善念可以让因果的链条自己断,重新做新人。禅师不是要人在因果中求见解,而是要人不被见解绊住,这是修行之忠告,学佛之良言。

禅师开示:一定要宣称我无见解,我无见识,才能读佛经学禅道,不然拿起一片黑,修出个烂泥巴,住不得人。

复左督院心源

远承翰召[1],何感如之。僧平生温饱自适,别无所长,何辱名公大诲。海内真学道者零落如辰星,此际豪杰皆流入气魄名障中。可叹也。惟贵省之风不变,一二大老尚肯以此事作家常茶饭,着实参究,此便是弥勒内院[2]矣。闻台下常住云门,从姑间,僧不胜神往。

正法寂寥,无如今日,安得跛阿师[3]复出,欲打杀瞿昙[4]以报佛恩也。台下想是云门后身,故扶持正法藏,广布大法雨,令有情无情,同成佛道。诸佛出五浊恶世,真不虚也。然众生虽各具本性,不得时雨,终不发生。望公以当日灵山付嘱,舍身弘法,无似戒禅师作东坡唠嚷一生,令空过也。想公必不深讶,惟坚固道心,千里犹如觌面矣。

注释

[1]翰召:来信召唤。翰,翰墨,书信。

[2]弥勒内院:这是禅师的禅语,意思是佛门自家人。弥勒即弥勒佛、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梵文Maitre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梅怛俪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常被尊称为弥勒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着、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佛教大师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即未来佛,藏语谓“强巴”。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继释迦如来之佛位,为一生补处菩萨。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亿七千六百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

[3]跛阿师:即今释(1614~1680年),字澹归,号舵石翁,又称冰还道人、借山野衲、茅坪野僧、跛阿师等。俗姓金,名堡,字道隐,一字蔗馀,号卫公。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历仕明崇祯、隆武、永历三朝。清顺治九年(1652年)下广州参拜雷锋海云寺天然和尚,受具戒,名今释,字澹归,晚号舵石翁,创建广东丹霞山别传寺。着有《遍行堂集》、《遍行堂续集》、《丹霞初集、二集》、《岭海焚余》等,是明末清初广东佛教曹洞宗海云系以及文学、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

[4]瞿昙:即释迦牟尼佛。

解读

同类推荐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点亮心灯的善缘

    点亮心灯的善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变得越来越冷漠,本书作者星云大师以朴实无华的笔法,讲述了人生在世和善与幸福的关系,以此温暖这个社会。
  •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四分册,讲述耶稣门徒的故事并介绍使徒的书信作品,对应《圣经·新约》的后23卷。使徒保罗原本是迫害基督徒的急先锋,但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得到神启,归信了基督,从此冒着巨大风险坚定不移地展开三次传教,曾被投放监狱,依然坚持信仰直到最后被杀害。本册同时也讲述了基督教早期领袖彼得、基督耶稣厚爱的门徒约翰等其他使徒传播基督之道的故事。由于早期基督教是被罗马帝国禁止的,这些使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然而他们都展现出了强烈的大无畏精神,对后人有相当大的榜样作用。
  •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用佛陀的话解读或者解答的一些现代都市里最棘手、最热门、最时尚、最前卫、最隐私、最尖锐等的话题。比如禅师对贪污、疯狂玩微博现象、婚外恋、奢华假日游、富二代、拜金女、明星绯闻等等问题的看法。它是用传统的观点阐释和解答新颖的问题。相对于较多的传统佛学类出版物来说,它的话题新颖,与时效结合紧密。市场上很多星云、弘一、证严等法师本人的著作《舍得》、《宽心》等以及写他们的著作《禅的行囊》、《禅心莲韵》等销量都很可观,相信将传统的畅销作品融入新的话题会更加有卖点。
热门推荐
  • 剑动九洲

    剑动九洲

    九霄凌云山下,少年踏上征途。神秘的化血门禁地,虚无缥缈的传说。奇异的灵云,获得十倍悟性的他,该如何踏足巅峰?身世的谜团打开,仇家的魔掌下,他该何去何从?异地漂泊,强势的崛起,他能否王者归来?一股来自血脉深处的嘶吼,他愤然起身,仗剑走天涯。“待我成圣归来,剑鸣九洲动!”
  • 灼其渊华

    灼其渊华

    一袭红衣战袍飘风起舞,染着暗红鲜血的青鸾剑,闪着点点寒光,一头墨色长发高高的用红绸冠起,如玉的脸庞带着磐石般的坚毅,让人臣服。正是这样一个女子,是神兵们的信仰,也是神界的不朽神话。可是这个神话她不知道,此刻在那个隐蔽的树枝上,有一个黑衣男子隐在树荫之中,幽暗如夜的眸子,如胶般地黏着在她的如玉般的面庞上。“灼华,你欠我的,”男子薄唇微启,声音低沉暗哑,化在风中。
  • 心有灵犀一点通:幽默沟通术

    心有灵犀一点通:幽默沟通术

    泰尔宣称:幽默只是外表,里面藏着温情,这是因为幽默作为人类智慧发展的标志,是人性、人情的表现,是高尚品德的外化,其深层形态是崇高的和滑稽的奇异结合。语言是“伴随着温度”的东西,而幽默沟通术则是使语言“升温”,赢得人心的绝佳方式。
  • 仙帝的下凡生活

    仙帝的下凡生活

    (这是我第一次写小说,如有不好请多多包涵)本书绝不剧透,若想了解本书请自行观看。(本书只在星期日更新)
  • 傲娇公主玩转贵族学院

    傲娇公主玩转贵族学院

    一个傲娇公主迷倒众学员,被称为国民女神,天真善良,偶遇身世显赫的校草,和他发生一系列有趣,暧昧的故事,单一路上情敌众多,两人互相猜疑,最后终于走到一起的故事!看着他帅气的脸,她轻点起脚渐,如蜻蜓点水般吻上了他的唇
  • 小山精

    小山精

    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一口七八个,肚皮要撑破,茅房去拉屎,想起忘带纸
  • 圣樱学院:校草恋上无敌学霸

    圣樱学院:校草恋上无敌学霸

    在著名的圣樱学院,三位女学霸转入了高一A班,并兰坐在了三位校草的旁边,从面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想要看的更仔细吗?那就期待吧,
  • 穿越之在古代开个美容院

    穿越之在古代开个美容院

    处处不如意的周深一不小心穿到了古代的一个小村子,利用专业技能开启了事业爱情双丰收的人身巅峰之旅。
  • 网游之化身为龙

    网游之化身为龙

    只有站在食物链的最顶端,才能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全新设定,内无人族,只有走兽,鳞甲,飞禽,以及昆虫四族
  • 逆天控制诀

    逆天控制诀

    逆天控制诀,控己控彼,控天控地,最终控制一切。我没有什么野心,只是想找几个老婆,安安静静的在这异界混日子罢了。只是,既然天要亡我,我便行那逆天之举,看那天道又能奈我如何?——君破天语。